民俗学-坛经(索)7机缘品32笔记
1、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入定。”禅师回答说:“我常年都在入定的状态中。”入定在禅宗中是比较高的境界,始终处于圣者的根本慧定,或者与它相似的禅定,就叫做入定。
玄策禅师用“禅因明”,即禅宗与辩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他进行责难。
如果你说是无心入定,那么世间中的所有无情,譬如木块等等,也应该一起入定。这种入定与无情法了无差别,是禅定的歧途,就像旱獭一样,没有任何知觉的入定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情况,说有心入定的话,世间中三界轮回的所有有情都具有心识,一直在漂泊中,那他们也应该得定了。有心入定就与其他众生一样,他们日日夜夜都在不断地产生分别念,你虽然住在这里二十年,与其他没住二十年的众生并无差别,都在分别念中。
2、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智隍禅师说:“我入定时不是像你说的那样,无心中入定,与无情法一样;有心中入定,与平凡凡夫众生一样,没有这种过失。因为在我入定的状态中,见不到有心、无心。”意思是说他远离了有心、无心的一切戏论。
我们现在以分别念来入定,无论在有心的状态中还是无心的状态中,全是分别念的范畴,但是他已经超离有心、无心的境界了。
玄策再次驳斥他:“如果有心也不见,无心也不见,那不是已经恒常了吗?这是常定——常有的禅定。”既然已是常有的禅定,怎么会有出入呢?如果有出和入两种不同阶段,就成为无常,你的入定就不能成功。如果有出入,这种禅定就不是真正的大禅定,而是一般世间分别念的范畴。
3、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3、1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
玄策答:“我的师父六祖大师所讲的禅定,极其微妙、澄清、圆满,远离一切分别的寂静,它的本体和妙用,也即实相和现相,与真如相应。”
体用如如:与真如完全相应,胜义与世俗双运,也可以说是本体和现相双运。
一般禅宗里讲的“体”指本体,“用”是现相,也可以说是显现和空性双运。从光明方面讲,它不是单空,它是澄清、光明、圆满一切功德的境界,这种境界,本体和显现无二无别。
3、2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
从有境的智慧层面讲,五蕴微尘许也得不到,本来空性。对境的色声香味等六尘,也根本得不到任何实有的法。在这种境界中,出定不存在,入定也不存在,禅定不存在,散乱也不存在,全是明空无二的境界。
3、3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
禅定本性没有什么所安住的,远离一切安住就是禅定的寂静之相。禅定的本性没有产生,离开产生禅定的念想。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也是一种寂静。在《大幻化网》中讲,禅定的本性无生、无住、无灭、无来、无去。讲了五种“奇哉”,诸法本来是无生的,诸法本来是无住的,诸法本来是无灭的,诸法本来是无来的,诸法本来是无去的。
3、4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用心来观察自己心的本体时,与虚空没有差别,微尘许也不成。但虚空仅仅是衡量无有的一种比喻,单是用无有的量衡量虚空或者心,是不合理的。
无垢光尊者的《法界宝藏论》中讲,说心如虚空时,你不能理解为心是空荡荡的,倘若这样想,这个比喻就用错了。心无有任何阻碍,遍于一切,从这个角度可以用虚空比喻。而且它的明分不灭,光明自然而然具足,这就是心真正的本体。
4、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首先你要懂得,你的心就像虚空一样,但千万不能堕于空的见解上。在空的当下,无有任何阻碍,光明磊落。对所谓的动和静,无有分别之心。
在我们现在的境界中,凡夫的心是不清净的,圣者的心是清净的,但你当下真正认清的时候,凡夫的心和圣者的心无二无别,全部都灭掉了。所有的能取和所取,有情和众生,或者说有境和对境,全部都泯灭掉。
前面说的体、用与此处的性、相是一样的,本体和现相是完全相应、完全双运的。对我们来说,本性本来离一切戏论,可是显现仍然存在,比如说贪嗔痴的本性是智慧,但是显现对我们仍然有损害,当你真正了悟这样的境界时,本性与现相、本体与妙用或者说性和相,完全双运,完全相融。
时时刻刻都在入定,没有不是入定的时候,行住坐卧一切时候都在入定。发心也好,走路也好,开车也好,甚至在任何情景中,都在入定。
实际上他此处所讲与之前玄策所讲的差距不大,但六祖的语言也许有更加殊胜的加持和力量。其实这个教言,如果以密宗的见解进行说明,我想,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多的教言,只是传承上师的教言,在一些说法方面更加尖锐,更加与你相应。在密宗中,尤其在大圆满中,有很多认识自心的方法,但最终直指本性时,也会说心如虚空,又不单单是空性,它是无碍、无分别、无有清净和不清净的,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在宣讲这些窍诀的当下,他自己反复内观而见到的。
5、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
智隍禅师得到了六祖很甚深的教言,最终开悟。前二十年所修的心得,依靠六祖的指点,全部都无影无踪了。以前有相、有执著地认为自己入定的现象,最后在真正认识本性的当下,好像一无所得。
6、一僧问师曰:“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
真正的“会佛法”,实际上是一种词语上的会,但真正的“得”,得和不得都没有什么,所以,他在显现上不会佛法,也没有得到佛法,但实相上,禅宗真正的教义和衣钵,他都得到了。
7、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
六祖禅师住世时期是唐高宗时候,公元 638 年—713 年,六祖活了 75 岁左右。唐代过后到了宋朝时,“宋嘉祐八年”是公元 1063 年,这样比较起来,中间有三百多年的时间,将地伏藏的法衣挖了出来,如同新衣。
宁玛巴的伏藏,当时被莲花生大士藏下来,过后几百年,接近上千年时,后来的伏藏大师把文字和所有的东西取出来,包括莲师的帽子、益西措嘉的法本,也是非常合理的,这种合理在《六祖坛经》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宗宝本,是元朝时才编写的,因此宋朝的历史摄在此处也可以。而且这一段文字,我看《大藏经》中是小字,不在正文中,现在翻印的好像都放在了正文中,实际上如果将这一段改为小字注解加在里面也可以。
8、卧轮禅师偈颂:“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卧轮有本事,他能断除一百个思维。他的伎俩和窍诀是什么呢?就是能断除所有的分别念。他对外面的对境不起任何分别念,菩提的境界日日都在增上。表面上看起来,哇!这个修行境界很不错。但实际上从禅宗最高的境界来讲,这也不是很高。
六祖说:“这个偈颂看来并没有认识心的本性,如果按照这样去做,会更加束缚。”
在胜义中,惠能没有什么窍诀,不断地出现百种思想,所有的思想都是智慧的妙用。对悦意、不悦意的任何对境,起各种各样的分别念。我们说“烦恼即菩提”。阿底峡尊者也曾说,如果一天产生一百个分别念,那么就是一百个法身智慧,所以我们起的分别念越来越多,这样的话,也没有什么菩提的境界可以增长。六祖的伎俩是没有实执心,但这是禅宗最高的境界。
禅宗的有些境界与我们密宗非常相同,但是相同之中又有点儿不同,因此有时候我们要学一些非常基础的戒律等,有时候学禅宗、密宗中的一些不可思议的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