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释量成量

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22笔记

创建日期:2022-06-19

  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22笔记

  1、科判

  《成量品》=甲一、宣说佛为量士夫+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甲三、如是宣说之必要。

  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乙二、摄集彼之一切义。

  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丙一、遮破承许无能立+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

  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丁二、救等逆式说能知。

  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戊一、因圆满+戊二、果圆满。

  戊一、因圆满=己一、各自宣说+己二、结尾。

  己一、各自宣说=庚一、意乐圆满说欲利+庚二、加行圆满说导师。

  庚一、意乐圆满说欲利=辛一、真实宣说(53)+辛二、遣诤。

  辛二、遣诤=壬一、遣除修习不容诤+壬二、遣修无边不容有。

  壬二、遣修无边不容有=癸一、辩论(172)+癸二、答复彼。

  癸二、答复彼=子一、差别改变+子二、无量

  子二、无量=丑一、真实(180)+丑二、除诤论

  丑二、除诤论=寅一、遣除他亦成无量(182)+寅二、遣由种子生之诤(183)

  180、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一、真实

  若由前同类,种子得增长,悲心等串习,其量住何处?

  182、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一、遣除他亦成无量;

  跳跃非如是,其因力勤习,功能确定故,跳跃决定性。

  初非如后跳,身有违品故。力渐除违品,自力现前住。

  183、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二、遣由种子生之诤。

  悲由自种生。设自种子果,违品妨害无,心即成彼性。如是修前前,心法之慈悲,

  离贪智慧等,即余明之本。依修成悲性,如离贪贪厌。

  2、子二(无量)丑一、真实:若由前同类,种子得增长,悲心等串习,其量住何处?

  如果对方说:虽然智慧、悲心等可以有所进步,但也不可能无限量地增长,就像冶炼金银铜铁等,最后不会再增长,而变为固体一样,应该成为固定的量。

  驳:你们的比喻不能证成意义。因为,修炼内心的智慧、悲心等功德法,与冶炼金银铜铁等外在的事物完全不相同,前者无量(生生世世延续不断),故可以无限度地增长,而后者有量(时间等有限量),所以不能无限量地增长。为什么内心的功德可以无限增长呢?因为,如果由心中的大悲、智慧等前面同类的近取因或种子中得以增长的慈悲、智慧等,无有嗔恨、后悔等违缘,并生生世世不断串习,那它们的量到底住在哪儿,是怎样存在的呢?也就是说,通过一世又一世的积累,地道不断升进而获得佛陀无量无边的功德,故不可限量。

  3、寅一、遣除他亦成无量:跳跃非如是,其因力勤习,功能确定故,跳跃决定性。

  假设对方说:如果心通过不断训练,就能增长到无边无际,那一直不断地训练跳跃,也应该跳得越来越高,这样的话,猴子也可与大鹏平齐,跳至无限高度的虚空,因此跳到无边之处也是存在的。

  驳:跳跃并非与修心一样。前面也讲过,跳跃不能连续不断运行,即后后跳跃不能在前前跳跃勤作的基础上进行,每次跳跃都需要重新发起勤作。而修心,通过一段时间修行后,自然而然会安住所缘。比如:长期住在寂静地的修行人,根本不用想“我要远离红尘”,因为他的心已经安住在寂静地。修大悲心也是如此,通过一段时间勤作后,看到可怜众生,大悲心就会油然而生,不需要像刚开始一样重新发起勤作。

  再者,跳跃的因——身体的力量以及勤奋练习等,都需要依靠身体,而身体的功能本身就有限,如同藏族俗语说“木头怎么也拉不长”一样,所以再怎么练习跳跃也决定有局限性。比如:到下一世,这一世的身体就要舍弃,而不可能依靠它继续跳跃。而心,前后世相续不断,不断修炼就能增至无边。正因为身体的功能有限,所以无论怎么锻炼,也无法飞越到无量世界之外。而心,本来就具有悲心、智慧、信心等无量功德,若持续开发,本来面目就会显露。就像不断擦拭水晶球,在清除尘埃等染污后,清彻、透明的真相就会显现出来。

  4、初非如后跳,身有违品故。力渐除违品,自力现前住。

  假设对方又说:如果真像你们所说那样,身体通过练习也不会有所长进,那就应该像后来练习之时一样,一开始就该能跳跃,但事实并非如此,而且现量见到训练后有所增长,甚至老年人通过训练,也不比年轻人差。这样的话,为何不能增长到无边呢?

  驳:身体练习跳跃,一开始并非像后来那样善跳,比如运动员,通过漫长而艰苦的训练,其比赛成绩才会有所增长。其原因,前前身体存在着与跳跃能力相违的涎等沉重界的障碍,当通过训练渐渐消除那些违品时,才会相应地跳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到最后完全消除障碍时,身体的所有力量就会现前,但跳跃也不可能无限度地增长,因为力量是以有限的方式安住的,就像树木不可能变得像绳子那样柔软,水温不可能无限度地增长一样。

  修心并非如此,因为在世间万法当中,心是主宰,最为殊胜。所以,若通过观修,认识了自心的本来面目,生生世世的大事就解决了;只要不断福慧双修,我们的心就会有所进步,乃至现前本自具有的无尽功德。

  5、寅二、遣由种子生之诤:悲由自种生。设自种子果,违品妨害无,心即成彼性。

  假设对方说:如果像你们佛教徒所说那样,悲心、智慧等善法由自己前前种子产生,那每个众生无始以来就具备悲心、智慧等种子,而且也增长或串习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现在智慧、悲心等还没有变成无量呢?若现在还没有成为如此,那再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等时间修炼,悲心、智慧等也不一定能够成为无量。

  驳:悲心、智慧等功德属于心的本质,故而是以前前悲心、智慧等作为因或种子。那所有众生为什么不能像佛陀一样,显现无量悲心、智慧等呢?这是因为众生经常出现嗔恨、邪见等毁坏善根的障碍,假设没有由自己的嗔恨等种子产生的嗔恨等果这些违品的妨害,众生的心就会完全变成慈悲等的本性。也就是说,通过不断修行,众生都可以证悟心的本来面目,显现无量悲心等功德。可是,无量众生都没有认识如宝藏一样的心性,成就佛菩萨的果位也就成了白日梦。

  6、如是修前前,心法之慈悲,离贪智慧等,即余明之本。依修成悲性,如离贪贪厌。

  正因为心是由前前的因产生后后的果,所以前世修行所得到的悲心、智慧等功德,到后世还会存在。因此颂词说:如此这般修习前前的心法慈悲、离贪、智慧等,即是其余后后心法功德明显现前的根本或因。这样的话,依靠长期不断地修行,总有一天我们的心会完全变成慈悲的本性。就像修习离贪而获得阿罗汉果,串习贪欲而成为具贪者(此喻旨在说明,不断串习心的功德,其力量不可思议,而非表达心的本性本来如是),修习不净观而对贪心的对境产生厌离一样。

  如果对方说:既然通过不断修行悲心、智慧等,心可以变成这样的本性,那不断串习贪心、嗔心等,心也应该变成这样的本性,为什么单单说变成慈悲、智慧等呢?

  答:人性本善,心是本来清净的。贪心、嗔心、嫉妒、傲慢等烦恼是客尘,并非本性,就像天空中的云一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若长期修行对治法,无云般湛蓝的心性虚空就会完全裸露,从而获得佛果,远离一切烦恼。

  7、为什么内心的功德可以无限增长?

  自宗从近取因和俱有缘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也即:心的同类的近取因+无有阻碍自然串习=无限增长。首先,心法不同于色法,色法不能无限量地增长,而心法可以无限度地增长,可以从凡夫达到佛陀无量的智慧和慈悲的境界,具备这种自性。而且,通过一世又一世的积累和串习,以及远离种种障碍最终必定可以现前究竟的果位。

  释量论成量品科判

  179、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无量)分二:

  180、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一、真实(第22课)

  若由前同类,种子得增长,

  悲心等串习,其量住何处?

  181、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二(除诤论)分二:

  182、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一、遣除他亦成无量;(第22课)

  跳跃非如是,其因力勤习,

  功能确定故,跳跃决定性。

  初非如后跳,身有违品故。

  力渐除违品,自力现前住。

  183、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一辛二壬二癸二子二丑二寅二、遣由种子生之诤。(第22课)

  悲由自种生。设自种子果,

  违品妨害无,心即成彼性。

  如是修前前,心法之慈悲,

  离贪智慧等,即余明之本。

  依修成悲性,如离贪贪厌。

上一篇: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21笔记

下一篇: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23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