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3课8-15

创建日期:2022-06-28

  行为学-教言宝藏13课8-15

  (八) 若不依止二资粮 岂能获证菩提果一

  【若不依止二资粮,岂能获证菩提果!

  若不依止福德与智慧二资粮,如何能成办解脱,获证菩提果位呢?

  如何认识二种资粮?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乃至圆满见解之间有很多层次。比如我们初次开始修法期间会讲解六度波罗蜜。《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解,导师传法要具备六度波罗蜜,弟子听法也要具备六度波罗蜜,即便供一滴水、一朵花,也要具备六度波罗蜜。六度中前五者为福德资粮,后者般若波罗蜜为智慧资粮。般若波罗蜜指的是三轮体空,初时对于本体本来空性的认知只是一种了知,但因此能减轻执著,我们就称之为般若波罗蜜,但也只能做到这一点。

  现前我们都在修学禅定,在修禅定的同时是否也在积累资粮?当然在积累,并远远超胜所有一切外在的积累方式,尤其是共同戏论法的积累功德。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言,按照下乘派积累的方法,于无量劫中在无数佛前做供养,方可圆满二资粮而达到二身之境界。但密法为何不需要如下乘派一般,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乃至更长的时间积累二资粮就能达到二身之境界?原因在于密法的见地本身就在积累二种资粮,因此这种积累方法比下乘法更为殊胜。

  但这仅仅是理论,从我们平常修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在讲解明空不二即便智双运、体用一如等等。讲解方便与智慧时,方便为福德资粮,智慧即智慧资粮。比如当我们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时,眼前所呈现的一切之相,若说实有,但本体是空性;若说是空性,又能看得见、听得着并了了分明。也就是说,在见解中积累福德资粮——明空不二本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清净刹土,此时供品与诸佛菩萨本来一如。不需要再分为两个阶段才能圆满:比如这是供品,并且供奉于他。从见解本身的角度,不能这么理解。因为即便是一种供奉,从见解本身来说,就是普贤供云,与下乘戏论的供养不同。

  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于明明了了的状态中,眼前所呈现的一切相本来没有限制,但意识范围中所了解的一切都有时空所限,只是一种局部。比如知道眼前是观世音菩萨,就只能知道是观世音菩萨,范围也就如此而已;即便又知道这是莲花生大师,虽然有所明了,范围还是很有局限。而一旦具有“色即是空”的见解,了了分明的显现无有局限,因为它已经不在时间和空间之中,凭借的是本体空性。

  不仅从认识的角度当中已经知道这一点,修行过程中,也已经有所体会。此时在明明了了的状态中,眼前所呈现的一切、耳前所听得见的一切,已完全超越时空,没有局限,福德资粮的供养有多么广大?每天在佛堂前无论供养多少都有所局限,即便认为心中有无量供品,但“无量”也是心里想出来的一个名称,实际上心还是在时间与空间之中,仍受时空所限。因此,于见解中积累二种资粮,会远远超胜戏论中的积累,原因就在此上。对见解有所认识者,这时积累二种资粮最佳,功德也最大的。我们现前就在这么积累二种资粮。

  方便法为积累福德资粮,对空性的认识叫积累智慧资粮,这只是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中有所区分,实际上两者本就一如。一如的见解才能具备法身和色身两种功德。如果不能从理论的角度中认清什么叫做积资净障,内心永远都在分别心中。即便是在修行,也难以寻觅清净心。如果能正确理解以上所讲解的道理,修行就变得非常轻松,修法也已大大超越于戏论中所做的一切。

  我们并非借此掩盖压制其他的法,但站在自宗派的立场之中,必须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所修学的法是一切乘法之顶点。密法之所以称为果法,就是要在见解中将一切道理圆融到一法之中。

  虽然在见解方面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努力,但平常积累二种资粮也必不可少。对于般若方面若不是很通达,先从方便中寻求般若也是一种善巧。此时就把方便作为重点,般若作为次要,依这样的方式去积累二种资粮。前面也只能做到这一点,即便你对三轮体空的认识有多么通达,但还是在分析和了知的角度中,因此还是需要这样去积累二种资粮。

  (九) 若不依止二资粮 岂能获证菩提果二

  平常做任何事都应该认识到,清净业障与积累资粮是成办解脱的唯一途径。倘若不能积资净障,成办解脱了不可得。如同此处所讲:“若不依止二资粮,岂能获证菩提果?”因此积累资粮非常重要。

  一说到积累资粮,可能很多人就会想到加行中有修十一万遍供曼茶的修法,认为这就是积累资粮的一种方法。当然,供曼茶本身是一种积累资粮的方法,但这并不表示不以这样的方便,就无法积累资粮。要记住,我们平常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是在积累资粮。若能这样理解,在以后的修行过程中,就会对自己当前所修的法充满信心,并且信心也更圆满。

  很多弟子都认为上师瑜伽导修是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一种方法,但由于自己现前业障沉重、福报浅薄的原因,直接修学可能和自己的根机有点不符。但他并没有真正认清:上师瑜伽导修本身就是为了创造积资净障这两个条件。

  既然如此,诸佛菩萨为什么还要传讲那么多法门,只讲解一个法不就可以了吗?这正是诸佛菩萨善巧的地方。众生根机参差不齐。比如我们现前站在共同点上,讲解一系列的教义,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这些道理,因为他本来就没有这样的见地。密法为何称之为“密”?并不是因为他有见不得人的地方才需要保密。所谓“密”是指在没有见地人面前必须要密,否则他人不但不理解反而还会产生诽谤。

  比如南传小乘教法的修行者认为,佛教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第二传人是迦叶尊者。他们一生所听闻的都是小乘教法,认为大乘教法和密法不是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的传承教言,因此曾经非常排斥。现前由于通迅、交通越来越发达的缘故,这样的认知已经稍微轻一些,但内心还是对此有所疑问。

  如同这个比喻般,如果仅仅以一种方式度化众生,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有些可能一直都会排斥,因为他的根机无法接受这样的教法。但他又不会站在大局的立场之中观待,认为接受不了是由于自己不足的缘故,而是认定这个法本身就有缺陷。因此佛菩萨就以各种善巧传讲不同的教义。我们站在上乘派的立场之中也必须要如是理解,一法中已经圆融一切法义。

  以上讲解不积累二种资粮,就无法成办解脱。如何积累二种资粮?比如座下面对所有一切外境时尽可能调伏自己的内心,这就是积累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的一种方法。座上也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也就是在积累二种资粮。如果认为积累资粮就只有供曼茶的话,说明你的理解还很狭隘,不够广泛,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上师瑜伽导修本来就这么殊胜,就是百部归一名。因为一法中已经圆融万法。但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前面也树立很多不同的方便道。但当见解和认识逐渐增长的时候,我们应尽可能站在以上的见解立场中去认识和修行,这可能是最理想的修行。

  (十) 三宝总集上师尊 昼夜六时恒恭敬 心念再再相融已 即能获得意加持 迅速证得胜险地

  【三宝总集上师尊,昼夜六时恒恭敬,心念再再相融已

  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三宝之总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恭敬祈祷上师。

  我们平常在座上修学上师瑜伽时接受四种灌顶,有次第接受四种灌顶和顿时接受四种灌顶两种方式。平时是否需要像次第接受四种灌顶般,具有那么多戏论呢?不一定。这里讲解时时不忘上师,是指在上师和自己分不开的状态中。所谓分不开,是指忆念上师的这一瞬间分不开。此间道理,我们在讲有相定时已经用比喻以及教证、理证多次做过解释,此处不再赘述。总之,无论何时都应祈祷上师、恭敬上师,再再与上师密意相融合。

  上师曾经说过,座上修上师瑜伽时,虽然是用次第的方式接受四灌,实际上从头至尾一直都在接受四种灌顶。以次第的方式接受四种灌顶时,上师头间显现白色的嗡字,放射白光融入自己的眉间,消除身的业障、得到宝瓶灌顶,获得上师身金刚的加持及化身果位等,然后是红光、蓝光,最后是白光、红光、蓝光三光同时融入自己的三处,称之为次第接受四种灌顶。每次修学上师瑜伽导修期间都必须如是观修。

  但可能有些习惯懒惰者会想,这样起心动念非常辛劳,是否能顿时接受四种灌顶?这就需要看看你的见地如何。虽然见解中也有一句话:“直视瞬间融空性,故勿多观之时也。”见解本身确实如此,但有些人会将懒惰形成一种习惯,复杂的东西不想做,总觉得越简单越好。但如果去繁就简却不符合自己根机,就会成为一种懒惰。所以,只要还能起心动念,就还在思维范畴之中,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按照次第接受四种灌顶最好。

  当然,我们平常也在顿时接受四种灌顶。比如修学禅定时,从有相定直到当前所拥有的禅定之间,一直都在修上师与自心无二。观想也同样一个道理,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自心和上师的密意融为一体,这就叫做顿时接受四种灌顶。

  总之,我们时时都要忆念上师。比如座下祈祷上师时,就把上师观想在头顶;吃饭时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喉间做供养;行走时将上师观想在自己右肩,无论怎么走,都是右绕着上师。晚上睡觉时把上师观想在心间,让自己的梦达到自在。总之,如是修持的目的就是为了令自心与上师合为一体,而所谓的正念也就是为了时时能达到这个效果,应该天天如此造行。

  【即能获得意加持

  初次得到意加持时,烦恼逐渐减轻,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等三大功德越来越增上;圆满获得加持时,三大功德圆满,内心中证得心的本性。为了得到这样的加持,时时都要祈祷上师。

  【迅速证得胜险地。

  诸佛菩萨的一切密意就叫胜险地。若能时时祈祷上师,修持上师,获得上师意传加持,就能迅速证悟心的本性。以上都是在讲解修行过程中的一种方便道,因为想要成办解脱,一系列过程不可缺少。

  (十一) 见解勿流于言辞

  【见解勿流于言辞

  我们不能仅仅将见解停留在口中的言词之中,即便口中将自己的见解描述得多么精彩,也只是词句之见。正如惠能大师所云:“世人终日口诵般若”,若智慧只停留在口中,就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即便能运用“空性、明了、明空不二、便智双运、体用一如”等名称来描述这个见解,终究也只是在意识造作中给见解取个名称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见地。见解绝不能流于言谈。

  无垢光尊者曰:“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口中说出来的见解,即便有多么优美,都只是词句,而非真正的见解,无法依此得到解脱。欲令自己内心获得解脱,首先从文字上了解见解,作为前行辅助,从它开始起步,再逐渐通过实践成办见解,这完全可以。但如果一直将见解流于口中,一旦烦恼起现,见解就不堪一击,你还是原来烦恼沉重的你,这就是见解不能一直停留在了知阶段的原因。

  在修学过程中对见解的认识分为三个层次:了知、觉受和证悟,这三者绝不能混为一谈。比如小乘以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分析一切万物的本性,但对这个道理有所认识就是已经觉悟吗?当然不是,即便叫做觉悟,也只是了知阶段。了知见解并不可靠。我们将它作为前行,依它去成办更高的见解当然可以,但将它视为真正的见解并不可靠。智悲光尊者曾经说过:“了知犹如补丁易脱落。”了知的见解稍纵即逝,若提起这样的见解,暂时可以对治一些烦恼,但一不注意就会消失,别说对治烦恼,甚至会成为烦恼炽盛的一个因素。

  所谓觉受,是指将思维分析或者从文字上得到的见解投入修行,对见解有了一定的观照,修行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体会。但这也不能叫做了悟,而是一种感受。“觉”来自于见解,而“受”还是掺杂思维,因此觉受仍旧是一种掺杂思维的感觉,依然具有退转性,而不是究竟的见解。智悲光尊者说:“觉受犹如烟雾易消散。”在没有太阳没有风的时候,烟雾似乎可以一直弥漫天空,一旦起风或有日照,烟雾自然就会消散,因此,觉受也不可靠。

  圆满实证见解时,见解是不会变化的,正所谓“证悟犹如虚空不动摇”。

  我们可以从见解中辨别了知、觉受和证悟之间的差异,也可以从三大功德中观察这三个阶段。了知和觉受时,虽然相对有一些出离心、慈悲心和信心,但并不可靠,也不圆满。而在了悟的一瞬间,三大功德就会非常坚固。所以导师在此处告诫我们,修行者不能停留于口头言词之中。

  (十二) 超越是非本性中

  【超越是非本性中

  超越一切是非,是指一切分别都是意识造作,因此无论好坏,修行过程中都应放下。

  现前有很多人在学习各式各样的理论,闻思理论当然非常好,因为它可以为我们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但在做的时候,不能用理论掩盖自己对见解的认识。如果以这样的方式修学,理论就可能成为你修行的障碍。因为“是”与“非”,对你而言,还是一种起心动念,是心中造作出来的见解。

  当然,我们在依修而见的过程中,见解本身是有造作的成分,但这个造作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之下,配同着很多殊胜方便而造作。但如果是刻意去造作而树立的修行,见解永远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这两者完全是两个概念。

  很多人喜欢在修行过程中用优美的词句为自己创造一个修行,并时时在这样的状态中修持。由于它与很多殊胜方便并不契合,加上是自己本身造作,最终只能成为一种刻意制造的禅定,难以成为清净的禅定。所谓“超越是非本性中”就是这个意思。

  虽然我们可以从文字上通达很多理论,知道禅定见解对错的区别在于何处,正确的禅定如何树立,但在实修过程中,不能用这些词句自我掩盖,而是要一步一步去做到。

  每次我们讲上师瑜伽导修,既会从顺缘角度讲解认识智慧从有相定开始入手,也会从逆缘角度讲解什么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什么是前五根识、第六识、第七识等等。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认识当然有一定的功德,这对你在以后的修行过程中,不让自己的见解堕落到这样的状态,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我们也不能在自己的实修过程中,天天与上面讲解的顺缘、逆缘做比较,这会令你的见解一直都停留在伺察意状态,难以增上。因此,实修时不要添加这些是非对错,导师如何教导你就如何修持。因为修行是一个过程,从究竟见解而言,以下的见解都不圆满,但从行道过程而言,这些见解是圆满究竟实相的台阶。

  比如你第一次修学禅定时,仅仅停留在前五根识或第八识都有可能性,但自己不用天天分别,只要依教奉行,次第创造这样的禅定即可。这也是“超越是非本性中”所讲解的内容。知道这些道理非常重要。因为有很多修行者在对理论有所通达之后,就喜欢天天自己揣摩分析:“我的见解像不像第八识?还是像五根识、第六识?……”如果修行中一直这样分析来分析去,内心就会难以平静,因此要将这些分别搁置一旁,按照正确的方式修行。无论你的禅定是站在哪一个层次,都要依教奉行,遵照殊胜方便去对治。

  在我们第一次修行期间,禅定纯粹是前五根识、第八识都有可能性,但这并不可怕,因为它只是一个台阶。比如我们想去往某处,路上可能会出现比起点还要糟糕的风景,但只要不停顿,这都是到达终点的一个过程,并不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但我们决定不能时时都在自我分析,什么好什么不好。这样的修行有很多不足之处。

  (十三) 无有实执之束缚 护持破立遍解脱

  【无有实执之束缚

  平常在行为之中,应尽可能站在如梦如幻的立场中修行。所谓行为,是指执受本体中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它本就体用一如,由于执受空性的缘故,显现为如梦如幻。这不需要起心动念,属于见解下的行为。

  现前我们的见地还没有坚定、没有赤裸,出定时该以什么方式消尽实执之心?要依靠起心动念,观想一切如梦如幻、虚假不实。虽然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实有存在,但实际上都是虚幻的。

  从大乘的教法而言,我们所感觉到的实体是很多因缘和合而成,但本性是空性,如同梦境一般幻化虚假。因此平常行为中,也要时时用这样的方式提醒自己,这有助于减轻我们内心很多烦恼。没有实执,烦恼就会随之减少消失。这就是“无有实执之束缚”。

  【护持破立遍解脱

  通常在我们修学过程中,有破除烦恼、建立见解的过程。但心的本性在最终达到圆满结果时,不需要破除烦恼也不需要树立功德。

  很多人在印证见性的时候说,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无论妄念如何起现,一旦再安住时,妄念就会自动消失,这称之为见性。是吗?当然不是,这并不叫解脱。便智双运者为解脱,体用一如者为见性。妙用既然已经消尽,只剩下一种本体,怎么能称之为见性呢?因此在见解本身的角度中,没有一个破除、建立的过程。解脱没有这样的戏论。

  密法在讲解四大解脱时,以空室入盗比喻本来解脱。即便小偷进入了空屋,也无任何东西可偷。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即便有多么大的迁变,都如同小偷在空房子翻找,却找不到可偷之物。

  执受本体时,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就如同贪嗔痴烦恼无论多么迁变,均成本体之庄严。在执受蓝色天空的前提之下,无论是乌云密布、风起云涌,还是流光溢彩,七彩斑斓,都是天空的庄严,永远影响不到本来湛蓝的天空。因为从执受蓝色天空本身的角度中,一切都已变成庄严和游舞。这就叫做“护持破立遍解脱”。

  如今很多修学禅定者,刚开始入门时就习惯用本来解脱,但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树立四大解脱,从裸露解脱开始,逐渐成办自我解脱、显现解脱和本来解脱,是一个次第道。虽然从解脱本身见解而言,解脱没有区别,但在临时对治烦恼中还是有着刹那的差异。因此,不要标榜所谓“见性本来就是体用一如”,次第根机者是做不了也做不到的。

  (十四) 获得二身之果位

  【获得二身之果位。

  执受空性为法身,妙力起现一切之相为色身。虽然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中视为二身,但两者本来一如。

  以上所讲解关于见修行果的道理,能够多知道一些非常好。这有助于我们在平常次第修行过程中,知道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中应该如何理解见解;圆满证悟见解时,见解本身又是什么特性;次第修行过程中,哪一种修法可能会成为一种修行障碍;能够迅速达到见解的又是哪一种方便等等。

  尤其要通达修行的道理。修行有依修而见和依见而修两种。依见而修是站在见解的立场中,护持自己的正念,但这是非常高的见解。作为次第根机者,很难做到。我们能做到的是次第修学过程中,用修行来成办见解。至于修行如何成办见解,各个传承都有完整的修学方式。但由于我们在运用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因此见解一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时候我们习惯以自己从书面上了解的道理或导师赐予的教言来掩盖自己的修法,认为自己的见解就是如此。甚至会在修行过程中掺杂很多思维,这是修行中的大忌。所以还是先把这些内容搁置一旁,以自己实践到了什么程度作为见解达到哪个层次的判断标准,不要仅仅用优美的词句来描述自己的见解。这两者之间完全是两个概念,一个来自于文字,一个来自于实践。

  有些人可能会说:“见解不是本来就自知自明的吗?”见解本身是自知自明,但这样的见解,你现前是否已经赤裸?没有的话,就充分地说明,你的见解还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因此,这些内容还是应该多去了解一些,及时修正自己修行中不足的地方。

  (十五)结语

  【此乃老僧之教言

  上师说以上是他的修行过程和所有的修行经验。上师就是如是修行而成办解脱的。

  【虽知无有何善利

  上师站在谦虚低调的立场中讲解,像他这样不具备智慧、功德者所传讲的教言没有任何解脱利益。这当然是上师的谦虚之语。导师正是以此方便成办解脱,现在将这些教法赐予给后代弟子,利益深广无需多言。

  【为酬汝请而稍作

  由于你的敦请,我稍微讲了一些内容。这些内容虽然文字稀少,但对我们后一代弟子而言,意义非常广大。

  【若善遍空尽解脱。

  若这样的内容有功德,愿天下所有的一切众生都能证悟佛果。

  【赐予吾之弟子哲察嘎玛之教言

  这是上师赐予弟子哲察嘎玛的教言。

  这些教言虽然文字不多,但从头至尾有许多需要我们细细体会的地方。

  我们这一段时间讲解的教言,从初次共同法开始直到后期印证见解,都有涉及。但要记住,这些都叫做总括性的讲法。总括性的讲法与我们平常细节讲解有着很大差距。总括性的讲法在细节通达的前提之下,能起到很大作用。但若对细节尚未通达,仅凭总括性的讲法,除了对你以后的修法有一定方向性的指导外,具体操作上可能还是不够圆满。因此,细节非常重要。当对细节已经了解以后,总体所理解的一切都会变成细节的辅助。比如我们已经在总的角度当中,从见解、修行、行为和果实中讲了不少对治烦恼的方法。但如果对细节不是很了解,仅仅以此对治烦恼,可能还是有些粗糙。

  我们现前在讲解教言时,会将一切教法归纳到上师瑜伽导修之中。因此,平常修行过程中多去看看《上师瑜伽》,尽量圆满自己的修法,做到如法造行。这样一来,无论以后听到什么教言,都会成为修法的辅助。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3课1-7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4课1-1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