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略略结

吃瓜逻辑名著释量成量碎碎念3

创建日期:2022-07-07

  法相:通过种子培育出的幼苗菜,名相:芽菜,事相:花生芽; 
法相:无常+苦+空+无我,名相:苦谛,事相:流转蕴。

  吃瓜逻辑名著释量成量碎碎念3

  22、当知之苦谛

  22、1苦谛事相:苦即流转蕴。(207)

  苦谛的事相是生死相续不断流转的有漏五蕴。因为只要有了有漏五蕴,就会不同程度地在轮口口中感受苦苦、变苦、行苦三大苦的逼迫。苦苦、变苦、行苦都真实存在、真实不虚,所以叫苦谛。

  22、2苦谛法相=无常+苦+空+无我

  22、2、1无常:彼者偶尔得,故是无常性。(251)

  指有漏五蕴在偶尔的地点、时间里可以得到,而非永恒存在。无常分粗无常和细无常两种,所谓细无常,指万法刹那生灭。正因为无常,所以说是痛苦。

  22、2、2苦:过患所依故,因主故亦苦。(252)

  这样刹那性的五取蕴,是所有业、烦恼、痛苦过患的所依,并且有漏五蕴身由以往的业惑之因所生,像仆人一样受它(前世的业)主宰,没有自在,故而是痛苦的,

  22、2、3空:非我非加持。(253)

  这里所讲的空性是小乘的我与我所空,在多体、刹那、无有自在的五蕴上,根本不存在独一、常有、自在的我。既然与蕴一体的我不存在,那与蕴异体的我也不会有。如果我不存在,那么眼等也并非受它加持或者被它驾驭,由此我所也就不存在。

  22、2、4无我:非因非加持。(255)

  我并不是产生五蕴的因,因为用智慧来观察,所谓的我根本不成立。既然我不存在,那也不会有我加持或者驾驭之说。

  无我和空性稍微有一点差别,分别是从我与我所空的角度来讲的。

  23、当断之集谛:

  23、1痛苦有因:乃暂时性故,证实苦具因,无因不待他,故成恒有无。(258)

  各种各样的痛苦都不是永恒的,而是偶然、暂时性的,所以必定具有因,而常法则不可能有因,因为不需观待因之故。因分为有情法的因和无情法的因,而痛苦的因是有情法的心识,不是无情法的地水火风。

  23、2苦因是爱:故欲有是因,众人境差异,持受得彼意。彼者即有欲,众生欲离苦,得乐而流转。彼许欲坏爱。贪我因中生,非乐作乐想,流转一切处,故爱是有依。(266+267)

  痛苦的因是什么呢?欲求有的爱,即对三界轮口口中的人、事物有贪爱、欲望、执著。众生的爱各不相同,所拥有的蕴也千差万别。所以,众人持受对境的差异,是因为想得到这一切的意乐所致。

  爱有三种=有爱+欲爱+坏爱,即著三界轮口口的有爱、追求安乐的欲爱、摆脱痛苦的坏爱三种,但归纳起来,后两种爱可以包括在前一种爱当中,所以此处唯说有爱是转生三界轮口口的因。

  爱的生因是贪著“我”,对本不是安乐的颠倒作安乐想,由此流转胎处等一切生处,故而爱是形成三有的所依或因,其本质就是颠倒分别念。

  23、3集谛的本体是爱:能引相续故,等无间缘故,业亦非业有,不定有彼故。(268)

  虽然讲苦集灭道四谛时常说:所谓苦由集生,就是指一切痛苦从业和无明烦恼中产生,但此处说集指爱,爱是轮口口之直接近因。

  因为,无明就是指不明知无我的愚痴,从总体上讲,这样的愚痴确实是轮口口之因,十二缘起中也将它放在最开头。为什么不说它是集呢?因为它跟爱比较起来,爱的作用更大。或者说无明是总因,相当于种子;爱是近因,相当于水。在爱水滋润下,无明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若对地狱特别贪爱,无明种子马上就会变成转生地狱之因;若对人间特别贪爱,无明种子马上就会变成转生人道之因。正因为爱能不间断直接引出后有之相续,而无明却起不到这个作用,我们才说集指爱。

  另外,爱是后有之等无间缘的缘故,唯一说爱是因。在我们的相续当中,无明已经存在无数时日,但下一辈子要变成旁生等,还是爱在起等无间缘的作用:若相续中有对旁生道的爱执,在心识离开身体时,就会无有任何阻隔地变成旁生。所以才说爱是轮口口之因。虽有无明,但若没有爱在中间连接,也不可能有后世。因此,十二缘起中也讲斩断爱取就出离轮口口。

  为什么不说业是轮口口之因呢?虽然业很重要,造善业转生善趣,造恶业转生恶趣,但单单有业也不一定马上变成某类众生。比如,我有转生天界的业,但要真正转生,还需要爱来滋润,若没有爱,也不一定马上转生。也就是说,有了业这一种子,再加上爱这一近因,就能产生真正的果。比如,我有变成国王的善业或福报,本来可以统治一个国家,但若没有当国王的爱或兴趣,也会将之抛弃。如阿底峡、静命等许多王子,都舍弃国政而出家。这里所谓的爱,并不仅仅是世人常说的爱情,它包括对一切人事物的执著、贪爱。

  正因为爱的作用巨大,才说爱是轮口口痛苦之因而不说业。因此,集谛的本体就是爱,有了爱就会产生痛苦,而且爱与痛苦是相应的,有什么爱就会产生什么痛苦。总之,直接而言,轮口口的因并非业和无明烦恼,而是爱的执著,所以此处将爱安立为集谛。

  24、当得之灭谛:

  24、1痛苦无常可灭尽:彼非永恒性,障因等有故。(270)

  所有痛苦的本性并非永恒,因为有障碍其因的对治,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无余涅槃时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之故。或者说,以两种因可以成立痛苦是无常的,一是苦因可以被遮障、对治,二是阿罗汉获得无余涅槃时,就不再具足产生痛苦的因。

  24、2遣除我执灭尽痛苦:若欲愿安乐,欲求不受苦,凡是思我心,俱生有情见。不见所谓我,毫亦不执我。于我无爱恋,不以求乐转。(286+287)

  若产生这样一种欲求——但愿我何时都快乐、不要受苦,凡是认为这两者的所依是我的俱生心态油然而生,就称为俱生我见或俱生有情见。只要是六道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希求或愿望,各种分别念也依此产生。俱生我执是众生见,属于萨迦耶见的细微部分。

  怎样才能遣除俱生我执呢?首先要抉择四大身体不是我,从而生起无我的定解。不见所谓的我,则丝毫也不会执著我。因为我执依靠我而产生,两者有此有彼有的因果关系,若没有我的执著,贪执我、爱恋我、让我快乐、不让我痛苦等分别念也不会有。

  25、当修道谛:

  25、1道次:修已说道转。(293)

  所谓道谛,就是先以听闻思维通达无我空性之理,再以修行现见这样的境界。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只有到达无学道,修行才算圆满。修行这样的道,就可以断除苦集,现前究竟寂灭的境界——灭谛,平庸的八识聚已经转为超凡的智慧。

  25、2道次不退:

  25、2、1识取境的特点:识取境之法,如何有取彼,有之本性者,亦是此能生。自性此此中,依他缘误解,消除观待缘,不稳如蛇识。(299)

  心不同于无情法,具有明知的本性,能缘取对境之法。对境如何存在,识就如是缘取。而对境,也是自本体如此存在的本性,是有境心识的能生。实际上识、境、取境方式三者的自性都不成立。虽然境和有境识的自性本来如此,但在这样的自性中,心识依靠他缘也会产生误解,也即没有符合事物的实相去缘取,反而颠倒执为常我净乐等,如此误入歧途。也就是说,虽然境是怎样,就应该产生怎样的识,但除了圣者,一般凡夫都会依外缘而迷乱。

  而要消除迷乱,也需观待外缘。比如黄昏时将绳索看作毒蛇而产生恐惧,想消除误解和恐惧,就需要依靠灯火等助缘。依靠灯火的照亮而反复观察,产生是绳非蛇的坚固定解后,误解和恐惧就会消失。同样,以无明和爱执对本不存在的我和轮口口产生实执,若以正法的灯火了知无我的本性,就能消除这种迷乱,因为迷乱障碍并不稳固。

  25、2、2心性与烦恼的关系: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故前无能力。转依彼本性,尔后无能力。(299)

  此颂非常重要,前辈经常引用,应熟记于心。因为其意义并不局限于因日月,而囊括了整个大乘人弗法的要点,甚至密宗中的有些窍诀。

  心的本性是光明,贪嗔痴等烦恼障和所知障是客尘,就像脸上染了污垢,脸是本性,污垢是客尘。所以,光明心性是永恒真实的,障垢客尘是暂时而虚假的。

  心并不仅是空性,还有本具的光明,因此不能说心与石女儿一模一样,明空双运才是心的本来面目。心的本质是明空双运,贪嗔痴等分别念无法破除无我和光明的智慧。先前闻思时,一切颠倒都不具备妨害真实性的能力,在心识转依为智慧后,烦恼等连少许损害能力也不会有。就像纯度达到百分之百的金子,再不可能生绣一样。

  光明的心性是永远不离的,而虚妄分别念是暂时因缘所生,可以遣除。一旦证悟了心性的光明,就再不会退转。智慧能损害颠倒的心,而颠倒的心不能损害智慧,智慧是量,颠倒是非量。

  25、2、3颠倒不长存:纵有力有害,能生核心事,非具长存力,犹如湿地火。(300)

  八识转为五智,因为现量见到无我,依靠这种对迷乱执著有害的量,心相续能生起的核心事物就是空性的智慧。因此,颠倒心态并不具备长期存在的能力。就像潮湿的大地上,虽然有火苗,其“命”也不会长久一样。

  25、2、4智慧无勤不退:无害真实义,于自性颠倒,勤作亦不退,识持彼法故。(301)

  一地直至人弗果的圣者,其相续中的智慧在颠倒违品无有勤作的情况下,不会退回到有垢状态,就像提纯的金子不会退转为矿石一样。如果勤作“有我”等颠倒之见(比如别人以颠倒言论教唆),无我的见解会不会退转呢?也不会,因为不是任何过失的所依,因此无有损害,以事势理成立是实相真实义的智慧,心受持变成真实义的法而能退转的理由不可能存在之故。闻思后经由修行,心已经转依为无我智慧的本性,因为这种智慧或心识已完全受持、掌握了真实义的本性,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合,纵然有我、非空性等颠倒违品的勤作也无法使之退转。此颂非常重要,大家务必牢记于心。

  25、3修道=对治我执之道

  25、3、1有我执不解脱:现见有我者,于彼常执我,由执爱安乐,由爱障诸过,视德而爱恋,我所取成彼,是故于我贪,尔时彼流转。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313)

  执著有我不能解脱原因在于:以颠倒之心见到有我的愚痴者,一定会把那个对境——五蕴的聚合体执著为我,并由执著、贪爱我而渴望我获得安乐,贪爱能遮障我与我所的一切过失,导致不观为过失而视为功德,由此生起爱恋,并进一步为成办我之安乐而取受我所。因此,只要对我有明显贪执,期间就会流转三有。

  如果有我想,我以外的法会了知为他,在自他分别中,就会因执著而对自方生起贪恋,对他方生起嗔恨,且与这些贪嗔全部或者紧密相联而生起傲慢、嫉妒等一切过失。

  25、3、2空见对治我执:空见相违故,与彼性诸过,相违极成立。(308)

  此颂非常重要,无垢光和麦彭在讲密理最关键的问题时都曾引用过。

  在此世界,到底有没有摧毁我执和我所执等一切过患的对治法呢?有,即是无我空性,空性见与我执和我所执相违,就像光明与黑暗一样。无我空性与依于我见之自性的贪嗔痴烦恼,以及生老死病苦等一切过失也相违。因此,只要修持空性法门,相续中的一切过失都会烟消云散。若没有护持空性见解,即使精进修持不净观、大悲心、菩是心等法门,也只能暂时压制烦恼,不能从根断除。

  《六祖坛经》有云:“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若没有以空性见解摄持,所有善行都是随福德分善根,只能获得人天福报;若以空性见解摄持,所有善业则成为随解脱分善根,以此方能获得解脱。

  25、3、3断我执能解脱:故欲解脱者,根除无始来,同类因种子,所生坏聚见。(339)

  凡是欲求从三界轮口口苦海中永久解脱的人,一定要用无我空性的宝剑,根除无始以来将本不成立的假合五蕴耽著为我的同类因种子所产生的坏聚见,之后就能趋至无有任何烦恼痛苦的快乐寂静的解脱城。

  25、3、4离贪观苦是断我执之法:

  25、3、4、1离贪:断应取舍故,一切皆平等,檀香与斧同,称之为离贪。(335)

  真正的离贪是什么样的呢?通过根除我见完全断除了耽著于我有利者为应取、于我不利者为应舍的一切执著,故而住于轮口口涅槃一切万法全部平等一味的境界。此时即使身体的一边有人涂抹檀香作供养,另一边有人用斧子砍斫作伤害,也不会对此二者生起贪心和嗔心,这样的人就称为真正的离贪者。

  25、3、4、2观苦:念及行苦已,方说观修苦,我之彼缘生,乃无我见依,依空见解脱,修余即为彼,说无常知苦,依苦悟无我。(336)

  我们并没有说观修痛苦对解脱没有利益,而是说单单观修痛苦不能获得解脱,因为解脱依赖于无我的智慧。人弗经中虽然宣说了苦苦、变苦、行苦三大苦,但人弗耳它主要考虑到最根本的行苦,才说观修一切轮口口是痛苦的自性。我们承认的“行苦”,是指由业和烦恼之缘产生的,作为后面过失所依的刹那性之蕴。行苦是最细微的无常,并不像苦苦和变苦那样粗大。若了知一切万法周遍此苦,对轮口口就不会生起丝毫贪著之心。在此基础上,也容易通达万法无我,因为任何有漏法都是刹那迁变,并不具备恒常、实有的自性。若真正具有空性无我的见解,就能远离我与我所的贪执,而获得解脱。所以,只有依靠现见无我的空性见解才能获得解脱,修行其余法门只是证悟彼之方便。

  25、3、4、3我执必流转:非离贪有爱,依止所为事,非从惑业解,此称流转者。(337)

  前辈大德经常在不同论典中引用这个教证,其意是说:如果对我没有离开贪执,则会缘于我安乐的所依而对我所的事物具有爱恋,由此所依止的一切取舍等所为事情无不是造业。这样一来,就不可能从业惑烦恼中获得解脱,如此之人就称为流转者。

  26、D善逝=由救护知善逝:救护知真如,稳固及无余,殊胜智慧成,逝即证义故,胜外有无学。(357)

  善逝=善妙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宣说四谛的救护者,以如所有智证知真如、通达一切万法本来平等,即善妙而逝;其智慧具有不被普通凡夫、外道、小乘等所夺的稳固性,永远不会退转,即不退而逝;以尽所有智无余照见所知万法,即无余而逝。因此,人弗耳它拥有三种殊胜的智慧完全成立。

  这里所讲的善逝是从证德的角度来讲的,所谓“逝”,即证悟之义的缘故。因为救护者就是以这样的智慧宣说四谛之因的,所以由救护中可以了知善逝。而如此证悟的智慧具有如是三种特征故,已经胜过世间所有外道,以及小乘有学圣者和无学阿罗汉。

  人弗耳它智慧的三种殊胜性,也完全可以用比量成立,即:如宣说四谛一样完全可以依量确定;存留于世间的所有经论皆前后无有矛盾而宣说一义;凭借无量方便完整究竟宣说了众生所求之利与方法。因此,世尊因具足三种殊胜智慧而称为善逝,是名副其实的。

  27、C大师=由善逝知导师:为他利行智,彼者为导师。(358)

  由于人弗耳它具有三种殊胜性的智慧的缘故,就能推知人弗耳它在因地时为了他利而精勤修行、运用智慧,而且要宣说救护他众的正道,也必须具备了知正道的智慧,若人弗耳它以往没有实修,这种智慧也不会产生,由此也可知晓因位的导师存在。或者说,并非仅仅自己拥有智慧,而是为了利他去运用智慧,将智慧如是传递于众生,因此我们称人弗耳它为导师。

  28、B欲利生=由导师知具悲:由彼即慈悲,他利前利成,不舍事业故。(359)

  由于因位的导师运用所有智慧利益众生,由此证明其相续具有慈悲。再者,人弗耳它(果位的导师)观待他利,自己的利益虽然早已成就,但却不舍弃以正法利益众生的伟大事业,故而证明其相续具有慈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上一篇:吃瓜逻辑名著释量成量碎碎念2

下一篇:吃瓜逻辑名著释量成量碎碎念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