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5+6品顶现观+渐次加行47(606-621)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
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庚一、加行道顶加行+庚二、见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庚四、无间道顶加行。
庚四、无间道顶加行=辛一、宣说本体止观双运等持+辛二、广说彼特点之分类+辛三、遣诤。
辛三、遣诤=壬一、略说辩论之本体(607)+壬二、广说分类+壬三、摄义(614)
壬二、广说分类=癸一、总辩论(609)+癸二、别辩论+癸三、摄义辩论(613)
癸二、别辩论=子一、辩论对境基道果之所缘(611)+子二、辩论有境三智相(612)
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己一、分位道次第之渐次现观加行+己二、究竟道顿时之刹那现观加行。
己一、分位道次第之渐次现观加行=庚一、后得具广大六度之渐次加行+庚二、入定甚深无实性智渐次加行(620)+庚三、摄义(621)
庚一、后得具广大六度之渐次加行=辛一、真实宣说(618)+辛二、宣说道之助伴六随念之修法(619)
60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一、略说辩论之本体;
爱说者常难。
60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二癸一、总辩论;
于所缘证成,及明所缘性,一切相智智。
61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二癸二子一、辩论对境基道果之所缘;
胜义世俗谛,加行与三宝。
61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二癸二子二、辩论有境三智相。
巧便佛现观,颠倒及道性,能治所治品。
61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二癸三、摄义辩论。
性相并修习。
61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三、摄义。
说者邪分别,依一切相智,说为十六种。
61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一、真实宣说;
布施至般若。
61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二、宣说道之助伴六随念之修法。
随念于佛等。
62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入定甚深无实性智渐次加行;
法无性自性。
62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三、摄义。
许为渐次行。
2、壬一、略说辩论之本体:爱说者常难。
前面讲到无间顶加行的所缘是一无所得的空性,行相是胜观最极圆满的智慧寂灭所缘、相状、戏论执著相的瑜伽,因此无间顶加行说到底就是一种空性的状态,而一谈到空性,小乘有实宗、数论派、胜论派、顺世外道(相当于现在的唯物论者)就会难以接受,兴起辩论,这些我们在学《入中论》、《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时都接触过。
这里的“爱说者”,指的就是这种喜爱言说有实论的人,他们由于不懂二谛圆融无违的甚深奥义,就会经常依据观现世量的智慧向我们发出妨难。弥勒菩萨在这里也早已授记了:这些人一定会经常发难的。
3、癸一、总辩论:于所缘证成,及明所缘性,一切相智智。
这里一共列举了十六种观点,首先在总的方面有两种:
法1、作为因的无间道顶加行的所缘证成为无实的合理性,与明确决定所缘的寂静本性相互之间相违,因此不合理。对方有实宗认为:如果说无间顶加行的所缘是无实空性法,那明确决定所缘的能缘智慧就不应该有行相。一个空的对境怎么可能被缘到?根本不可能!就好像石女的儿子本来不存在,因而我们的心识也没办法缘取他一样。
现在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疑惑:既然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那怎么可能有一种智慧来通达它?通达了也是一个单空,那这种通达又有什么用?
法2、这样一来,基道果的一切相智智都不合理。这个辩论意思是说:所缘的对境全是空性,能缘的智慧行相也是寂静的、了不可得的,既然能缘所缘都不存在,那么对基道果的一切相通达的智慧之果法——声缘、菩萨的智慧乃至佛陀的一切相智又是什么样的呢?也不可能存在了。
弥勒菩萨只是先把对方的辩论一一列出来,到最后再一并答复,因此这里没有反驳。
4、子一、辩论对境基道果之所缘:胜义世俗谛,加行与三宝。
法3、由于以上所缘不合理,因此基胜义谛不合理。对方认为胜义谛是一种成实的东西,一定要建立在实物上面,如果所缘都是不存在的,那么胜义谛也就跟石女的儿子、兔角没有什么差别了。
法4、由于胜义谛不存在,故而名言世俗谛也就不合理。他们接着想到:胜义谛即万法的实相,依靠它而安立了现相的世俗谛,如果胜义谛是不存在的,那么世俗谛也不可能存在了,好比一个人的本体不存在,他的面容和体形就不可能存在一样。
法5、因为无有世俗谛,所以六度所摄的加行不合理。由世俗谛不存在往下推,就得出世俗中所修的六度万行也不存在。
法6、由于作为因的加行不存在,故而果证悟智慧法身佛宝不合理。依靠修持各种加行,就可以获得所证圆满的法身,即最了义的佛宝(《宝性论》中也是这样讲的);如果世俗的六度万行不存在,那这样的佛宝也就不存在了。
法7、因为无有佛宝,所以能断本性身法宝不合理。如果所证不存在,那么依靠所证而断除的障碍也不存在,于是所断圆满的本性身也就不存在了。
法8、由于这样的断证不存在,因此它的所依究竟资粮的僧宝不合理。所谓僧宝,就是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那样的断证圆满的功德聚合,由断证两者都不存在,就可以推出这样的僧宝也不存在。
对方的问难是连续性的,一层一层推下来,现在的有实宗不一定懂得这种辩论方式,但总的来说,所有诤论肯定都是由不了解胜义世俗双运所致。
5、子二、辩论有境三智相:巧便佛现观,颠倒及道性,能治所治品。
依靠前面对基道果法空性不合理的剖析,对方进而认为这三者的有境——基智、道智、遍智也不合理。
首先是遍智方面的两个辩论:
法9、方便的特点:善巧所为方便的事业不合理。意思是说:如果果法全是空性的,那么遍智中所显现的善巧方便的法身事业(共有二十七种,在第八品会讲)也不合理,空性当中有什么众生可度?有什么善巧方便?
法10、证悟的特点:能仁证悟无生的遍智不合理。如果所缘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那佛陀证悟什么?证悟一个单空吗?单空有什么可证?
第二是道智方面的两个辩论:
法11、所断的特点:颠倒道性不合理。我们经常说“常乐我净是颠倒分别”,但如果道法是空性的,那这样来安立所断违品也不合理。
法12、对治的特点:证悟三道无缘的道智不合理。如果道法都是空性的,那么证悟的所依——无常、无我等道的本性也不能成立。
第三是基智方面的两个辩论:
法13、对治的特点:证悟离边之基的能治基智不合理。既然基所摄的一切万法是无所缘的,那有什么可证悟的?怎么会有能证悟的智慧存在呢?
法14、所断特点:于基执相的所治违品不合理。我们一般认为,当认识到基法本性的时候,就可以遣除对基的执著,但如果万法都是无缘的空性,那这种所断违品也不合理了。
6、癸三、摄义辩论:性相并修习。
法15、以上作为有法的三智不存在,因而三者合一的法相不合理。因为没有所缘,三智的本体都不存在,所以安立它们的法相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法16、由于如此法相的现观不存在,所以修习其相的加行不合理。既然法相都是空性,那空性之中又哪有什么一百七十三相?空性中又有什么次第性的修行?空性又有什么可稳固的?你们还说最后要在一刹那间圆满一百七十三相的修持,空性中哪有什么一刹那、多刹那?……总之,对方认为既然是空性的,就可以完全抹杀这一切了。
以上就是全部十六种辩论。弥勒菩萨的回答在后面,只有一句话,没有多说。
7、我们修行时也需要抓住重点——所谓的重点,就是般若、大圆满、前行法这些能强制性地引发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的修法。人生是非常短暂的,我们不可能碰到的每一个法都去修,有重点的修行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改变我们的相续。
8、壬三、摄义:说者邪分别,依一切相智,说为十六种。
说有实者依于执二谛为相违的邪分别,有的运用胜义推理来辩论世俗不合理,即由胜义中空性而认为世俗中也不存在,这是胜义理门的辩论
还有一部分人是以世俗理驳斥胜义谛,即以世俗中存在来成立胜义中不空,这是世俗理门的辩论。对于一切相智甚深难以证悟的所缘相,经中承许有十六种责难。
只有善于区分二谛的人才懂得:胜义中不存在并不妨碍世俗中显现,胜义中不存在只能代表胜义谛,不能代表世俗谛;世俗中存在只能代表世俗谛,不能代表胜义谛。
那么我们要如何回辩呢?比如对方说:“因为三宝在胜义中不存在,所以在世俗中也不存在。”学过因明的人应该这样回答:“不遍。胜义中不存在,不等于世俗中也不存在。”
依靠一切相智的胜义智慧来抉择,虽然这些所缘在佛陀的智慧面前都是空性的,但在世俗谛中无欺存在,依靠世俗谛的缘起能够证悟。总之,只要通达了二谛无违的道理,以上十六个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顶加行的界限:从加行道暖位至十地末尾之间。
《现观庄严论》第五品到这里已经讲完了。
9、有些人一看到《心经》里面讲“无眼耳鼻舌身意”,就要反驳:“我明明有眼睛、耳朵,你们为什么说没有?”其实,我们从来没有说:“世俗中没有眼睛、耳朵,每个人都是瞎子、聋子。”现实中六根显然是存在的,这一点世间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佛陀当然也不会否认。
10、这种人认为,在我们的眼识等观现世量面前存在的法都是成实的。然而,它真的是实有的吗?我们可以从它的成因、颜色、形状等各方面一一去观察,这个时候,不要说中观空性法门,连量子力学都可以抉择出这些法根本不成立)
11、第六品渐次加行
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中讲得很清楚,正等加行和顶加行是因果关系,正等加行中修持一百七十三相,达到顶点时就叫做顶加行。那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修行呢?决定有次第修和顿时修两种方式。这里要讲的就是次第修的渐次加行。
要先以次第加行的方式来修,当功德渐渐圆满、真正达到一定境界时,才能修持刹那加行,在一刹那间现前佛果。
12、辛一、真实宣说:布施至般若。
这种次第加行也分入定出定,出定所修的,就是用布施到般若这六度(后面的方便、力、愿、智四度可以包括在般若度中)来摄持三智的一百七十三相,以不住不行的方式,按固定的数目和顺序渐次地分别加以修行。
13、辛二、宣说道之助伴六随念之修法:随念于佛等。
六度的渐次修行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为了使这种境界得以稳固,就要修持六随念作为辅助。
六种随念在我们修行中地位很重要,尤其在临终时不可缺少。华智仁波切曾再三讲过:即将离开世间的时候,亲朋好友帮不了你,财产、地位、名声也帮不了你,唯一对你有帮助的,就是随念三宝。
亲人、朋友、住房、轿车,这些当然也是我们人生中需要的,但更重要的,乃至生生世世对我们有用的,就是佛宝。作为一个三宝弟子,要懂得随念佛——时时刻刻忆念我们解脱道的导师。
解脱道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法宝。随念法即经常思维佛法教义,如果我们天天都不思维佛法,一直想着其他事情,那恐怕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我们的修行能够圆满,要依靠僧宝这一助伴,因此我们要随念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文殊、观音等大菩萨,这叫做随念僧。
戒律是我们道的身份,因为只有生生世世具足清净戒律,我们才有解脱的希望,所以要靠随念戒来令这一身份圆满。
我们若想圆满福德,就需要做布施,这是道的助缘,要随念布施。
最后一个是随念本尊。这里的“本尊”指的是佛菩萨之外的守护白法的天尊,比如格萨尔王、紫玛护法、四大天王等世出世间的护法神。因为我们在这个世间的很多事业,都需要仰赖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白法天尊的力量才能成办,所以我们要经常忆念他们。
14、庚二、入定甚深无实性智渐次加行:法无性自性。
依靠入定无缘等持,以三解脱门摄一切基道果万法于胜义无有实性之自性中,通过无住和无行的方式修持而圆满智慧资粮,这叫做无实性智渐次加行。
前面的六波罗蜜多、六随念是从出定和方便的方面讲的,这种无缘的修持则是从入定和智慧的方面讲的。虽然无缘的智慧本身是没有次第性的,但是从后得来看,这一入定实修的过程也属于整个渐次修行的一部分,因此也可以用“渐次加行”来称呼它。
15、庚三、摄义:许为渐次行。
佛陀在《般若经》中承许,从胜解行地一直到成就刹那加行之前,以不住不行的方式修持以上的十三法,就是所谓的渐次加行。
现观庄严科判
60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遣诤)分三:
60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一、略说辩论之本体;(第47课)
爱说者常难。
60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二(广说分类)分三:
60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二癸一、总辩论;(第47课)
于所缘证成,及明所缘性,
一切相智智。
61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二癸二(别辩论)分二:
61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二癸二子一、辩论对境基道果之所缘;(第47课)
胜义世俗谛,加行与三宝。
61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二癸二子二、辩论有境三智相。(第47课)
巧便佛现观,颠倒及道性,
能治所治品。
61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二癸三、摄义辩论。(第47课)
性相并修习。
61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三壬三、摄义。(第47课)
说者邪分别,依一切相智,
说为十六种。
61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分二:
61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分位道次第之渐次现观加行)分三:
61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后得具广大六度之渐次加行)分二:
61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一、真实宣说;(第47课)
布施至般若。
61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二、宣说道之助伴六随念之修法。(第47课)
随念于佛等。
62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入定甚深无实性智渐次加行;(第47课)
法无性自性。
62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三、摄义。(第47课)
许为渐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