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81课1-11
第八十一课:大悲之主观世音
一、应重视修行基础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讲解共同法相对多一些。因为共同法无论从调伏烦恼还是作为初次进入佛门的修行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是必须要扎实的基础。否则,只是口中说着“万法的本体是空性,显现是虚幻”以及“心的本性是便空双运、明空不二、体用一如”等词句,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
当然,我们把这些所了解的道理作为自己修行的方向或参考是完全可以的。也唯有如此,才不会在后面的修行过程中走错路。但还要记住一点,如果只是文字上了解,无论你对这些理论有多么熟悉,现实中做不到的话,还是等于零。
如今很多人,对于小乘通过无分微尘、无时分刹那的方式认识到一切万物的本性是空性;以及大乘教法讲解缘起性空的真理;密法讲解烦恼转为道用、便智双运之见解等等非常热衷,但与此同时,也要想想自己的基础是否扎实圆满。如果只是追求高处的见解,而下面的基础一片空白,在这种什么都没有的前提之下,即便你具有类似的见解,也是非常不稳当的,因为基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这一段时间会着重讲解方便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前面的一系列方便一旦做得不到位,后期很多见解都只能沦为一种口头禅。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这不是说认识一切教理没有功德,而是指通过学习了解一切道理,虽具有无量之功德,但如果不能将其纳入到心相续中,只是仅仅停顿在前面的状态当中,对即生成办解脱是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因此,我们是从这方面讲解它的过失,而不是说学理论没有功德。这一点要知悉。惠能大师也曾经说过:“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这里不是指理解一切道理没有功德,而是讲解想要今生成办解脱,如果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是难以成办果实的。
所以,从最现实的角度而言,我们要一步一步开始做起。尤其这一段时间所讲解的道理,虽然从佛法的角度中称之为共同法,但是用我们世间的话来说,就在讲解做人的道理。如果连起码做人的条件都不具备,想要成办解脱又谈何容易!所以我们前面讲解的这一系列道理必须得精通。
二、修行的目标是成办解脱
所谓的基础,用世间语言来说,就是对于我们所从事的各式各样善行,要做得圆满一些。
很多人对于佛法是否清净的认识,相对来说,还是会根据修行者的言行来判断。比如刚开始入门时,有些会觉得内心中有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不可思议之见解。但这样的见解,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也体会不到,只能从具有这种见解者的行为、言语上观察他与一般凡夫有什么样的差异,以此来抉择佛法是好还是不好。现前我们都已经进入佛门,成为了他人所观的对境,因此,我们就应该在共同法方面尽量做得圆满一些。
我相信,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我们都做过不少身做礼拜、口念诵不同的咒语以及调伏内心的等一系列善行。做过的善行,都应该能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上。由于内心逐渐调柔的缘故,功德就会逐渐显现在你的言行之中。此时,你已经不再如往昔般粗暴,而是会变得越来越调柔,这些都是功德增长的一种表现。当然,想要时时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需要努力去创造这个条件。
比如,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与正法相违的一些言行乃至思想,此时就要及时提起正念,消尽一系列与正法相违的一切非法。仅仅口中说着自己对一系列道理都非常懂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些道理运用到现实当中。若能如是做到,你就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若要做不到,说明你还是与庸俗同道,即便你说你已经进入了佛门,但内心还是与凡夫相同。
初次进入佛门期间,我们以果为取向稀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只知道要以因为取向。比如今天做多少善事,未来就必定为会得到相应的结果。但至于这个结果在于何处,我们却没有去做细致观照,只是想到自己要这么去做。比如无论是身做礼拜还是口中诵经持咒,就觉得数字越多越好。因此从早到晚,都把时间运用到这样的行善之中,目标就是做得多,认为只要自己做得够多,功德就一定会呈现。这就叫以因为取向。
但这样的修学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为在做的过程中,你的修行很容易变成一种偏袒。比如对某些传承、某些导师,对某件事情很感兴趣,其他不感兴趣的一切,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可能还会去做诽谤,认为只要自己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得够多,就意味着距离解脱越来越近,却从未想过,果到底在哪里?
随着我们修行的进展,已经越来越了解到,以因为取向是修学的初级阶段,随着修行的增上,还应该知道所谓的解脱到底在哪里?比如去朝拜某座神山,或者是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等等……行持一系列善法的目标,就是为了往生西方接了世界,成就佛果。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清净心才是极乐世界
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解脱成佛到底在何处?若在某个据点,就应该如前所说,行善的数量积累得越多就越好。可是,如果对果的了解并不圆满,实际行持过程中,就可能会有一些偏袒。
现前我们逐渐开始认识到,西方极乐世界即解脱成佛并不在遥远的地方,也不在某一个据点,而在于清净心之中。惠能大师曰:“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就是告诉我们,内心何时清净,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谁去规划建造,就能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就是清净心的一种妙力显相、一种庄严,不需要有任何人用任何工具去打造。
《二观察续部》中曰:“诸有情皆佛,然为客尘障。”凡是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三身无二之佛性,但我们如今无法呈现佛果,是由于清净本性被无明二取所遮止之故。如同蓝色的天空,无论是在阴天还是晴日,始终都不增不减,从未离开。但我们在阴天时看不见蓝色的天空,是因为乌云太过厚重,而湛蓝的天空本身并没有消失。乌云消尽的时刻,蓝色的天空就会自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心的本性,本就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坛城,只是由于平常贪嗔痴烦恼沉重的缘故而被遮止了本来清净的面目,才无法享受佛的一切功德。因此,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件善行,目的都是为了消尽如乌云般的贪嗔痴烦恼,呈现心的本性而行持。一旦知道这个特点,就要在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期间,时时刻刻关注自己今天所作所为与解脱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果所行与解脱没有丝毫关联,只能说你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无法成为解脱之因。
比如,农民种庄稼时买种子,首先要知道,这个种子会结什么样的果实。他绝不会埋几块石子在地下,等待着秋天时能丰收果实,因为石头长不出任何果实。汉地有句话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了什么样的种子,就能得什么样的结果。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消尽贪嗔痴烦恼,才能呈现我们本具有的佛性。因此,佛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清净心之中。
四、坚实修行的基础
以前雪域高地流传一种说法,拉萨的觉沃佛是真正的佛。当然,这是对佛教理解得不圆满的一种说法。因此也有很多人会说,“拉萨是一个地方,觉沃佛是铜造的,真正的佛还是在内心之中。”这也是在告诫我们,想要真正创造佛果,就必须清净自己的业障。如果不能清净自己的业障,佛果就永远无法呈现在自己的面前,而这就称之为以果为取向。从理论上对果实有所了解后,还要在行为中配同着如果实般的修行,如此造行,就能大大缩短获得成就的时间。
因此我们平常在修学过程当中要记住,共同法绝不能搁置一旁,打好修行的基础,意义非常广大。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见解,只能是空中楼阁,因为真实的见解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地步,无论你用言语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得有多么高尚,终究还是薄地凡夫。
比如一个乞丐即便能对整条街上富人家的财富如数家珍,却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依然是一个乞丐,与往昔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我们前面所理解的内容,可以成为后期创造解脱的前行方向,但绝不能视它为自己唯一的见解,否则,你永久达不到这样的见解。
我也听到不少居士说,他平常在修学过程中,有仅依靠文字上所了解的见解来掩盖自己实修的现象。我说,用敬语来说,这就是侍察意之见解;但若是用不敬之词来说,就是妄想,即不切实际的一种想法。由于你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见解,这种没有意义的胡思乱想,无法为解脱创造任何条件。因此,我们要将所了解的道理配同着实修前行,当自己的见解越来越增长的时候,才算是实践,才能拥有自己真正的见解。
乞丐天天躺在破房子里打妄想:“我要成为一个富翁,我要成为一个国家的元首”,无论他这个妄念保持多么长的时间,最终能实现他的愿望么?别说实现愿望,就连自己碗里的饭都没有着落。与其打妄念浪费时间,还不如到外面根据个人的条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即便是捡破烂,也能赚一块两块。这么点钱可能暂时无法改变他的生活,但比起以前身无分文的他来说,富裕不少了。
以前口渴的时候要去外面讨点水喝,但是由于现在有了这一块钱,就可以买一瓶水喝了;以前当你口苦的时候,需要向别人讨点糖,但是现在有了一块钱,可以自己买几颗糖。虽然这样的富裕是相对性的,但与往昔相比,已经算是有了一定的改善。
我们如是宣讲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大家,闻思可以令我们丰富理论,但还要去实修,并且在实际修行过程中,懂得从零开始,从基本的共同法开始做起。
五、为何说修行人烦恼较轻
现前很多都有这样的一种想法,进入佛门后会特别注意别人的不足之处,比如看见某某人进入佛门后,脾气还是如往昔一般,没有任何变化,或者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不足等等,就觉得进入佛门也不怎么样。但有时也有这样一些现象,有些人进入佛门时间比较长,接触的都是佛教徒,与一般人接触得并不多,对他们也不是太了解,就觉得这些接触得不深刻人比自己优秀。细致想想,也不是这样的。
由于我们并没有与他们长时间接触的原因,看到的都是他人呈现出来的比较优秀的一面,就觉得这个人一定每一方面都很好,至于他的其他方面到底怎样,实际并没有接触过,也不了解。如果你只是拿着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就会觉得别人总是更胜一筹。这样一来,就觉得佛教徒反而烦恼重重,而其他人的烦恼却并不沉重。可仔细想想,并非如此。
因为在长时间接触过程中,一开始装模作样一次两次,可能别人看不出,但时间长了,还是会流露出自己的本性。所以这时候会就感觉“这个人这样不足、那个人不圆满”等等。由于你与其他人接触时间很短的原因,对方短短时间内前呈现出好的一面并不是很难,但你会感觉对方很不错,可实际上,他的习气仍旧存在,业及烦恼并没有消失,所以坏的一面也照旧存在。长期接触,烦恼也是一样会变得很沉重。
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进入佛门时有烦恼,完全没有信仰者也有烦恼,两者谁的烦恼更炽盛一些?”当然是我们佛教徒的烦恼小,而一般人的烦恼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他必然要受到很多约束,比如因果约束、戒律约束等等,而在世间人在心目中,只要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其外就没有什么可约束的。
因此,虽然我们的业及烦恼仍然沉重,临时可能会呈现出烦恼沉重的显现,但由于有了约束的缘故,我们就会尽可能地调整自己的内心。这样长时间调整内心,行善的缘故,内心的平静和没有烦恼的时间就会越越来越长。但世间人由于没有信仰,没有了内心约束的缘故,业及烦恼仍旧存在,并且还会完全顺着自己的感觉而飘动,未来是无法趋于平静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实际上一个真正佛教徒,内心的烦恼应该更少一些。当然,这是从理论上如是宣讲,现实中是否如此,就要看看自己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做得如何。
六、调伏内心即为行善
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获得解脱。所谓今生快乐,就是指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而这一切是来自于调伏自己的内心。
从我们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应该是在调伏自心,而调伏内心的特点是什么?往昔粗暴的言行与思想以及掺杂严重贪嗔痴烦恼的情绪会越来越会弱。当然,在我们见解圆满成熟的那一刻,一切烦恼都会都得以消尽,但现前恐怕还做不到。但随着修行越来越增上,这些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如果烦恼没有减少,就意味着你的修学并不在正法之中。
可能有些会有这样的疑问,自己平常也会诵经念佛,拜见导师,从事各种各样的善行等等,难道不是正法么?要记住阿底峡尊者的教言:“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如果不能遵照真正的法规去做,仅仅在表面上做出修法的形象,恐怕这些表面上的善行还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
与之相关的比喻、教证、理证我们也讲解过很多。比如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事的这一系列善行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无论往昔做过多少,对即生成办解脱也起不到丝毫之作用。
这也是告诫我们,仅仅在表面上的修法形象,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正法,还需要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内心改变多少: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有多么增上。用世间话语来说,性格有多少改善。
当我们说到性格的时候,是指具有佛教背景的前提下讲解性格。因为“善”这个字的适用范围非常广,不仅世间人讲解善,各种正信的宗教也都告诫大家要行善,佛教也不例外,所以“善”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大。可是我们今天所讲解的性格改善的“善”字,是指在具有佛教背景的基础上而呈现的善。
佛教的背景是什么?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我们佛教的背景。在具有这样的前提下调整自己的内心,就是功德增长的标志。因此,我们时时要从这些方面观待自己的内心。
七、修行,当行于正道
最近有个居士和我说,有一个人对显宗很有信心,平常修行也很精进,唯一的缺点就是对密法心生诽谤,可以说对密宗的误会非常大,甚至别人都不能在他面前提个“密”字一般。该如何令他调伏?如果他带着这样的想法追随显宗的方式去修学,最终能否获得成就?我想,修法有功德是特定的,但在这样的见解下,想要即生成办解脱是绝不可能的。
我们说过,圆满的心性就是心的本性,也称之为普遍之信心,是解脱的功德。如果行道过程中,一半是信心、一半是诽谤,就永远无法成办清净完整的信心。也就是说,无论所缘的对境是密法还是其他,只要是心生诽谤者,就会对即生成办解脱会带来极大的障碍。
心是诸佛菩萨的坛城,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内心。如果有诽谤之心,说明还是在以因为取向,认为只要自己去做,就必定能成办解脱,至于诽谤等恶念,就如同自己的情绪一般,对解脱应该没有什么影响。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了解,成办解脱是全方面的。
可能有些会说:“如果需要全方面成办解脱,恐怕平常我们都做不到吧。”虽然做不到,但自己应该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任由自己心生诽谤,就是因为没有做到“尽可能”。
当然,我们在初次修行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缺陷,但这些缺陷可能是业及烦恼的一种力量,所以暂时无法控制,只能随着这样的情绪飘动。可如果是你自己有意去创造的这种烦恼,罪过可就大了,决定会对成办解脱形成一定的障碍,无论诽谤的对境是谁,都是一样的。
所以有意产生诽谤以及无意当中飘动的习气,有着很大的差距。无意中的诽谤是来自于业及烦恼,但我们平常行善过程中,会逐渐予以改变,因为你并没有主动认为这件事应该是这样的,只是随着自己业力漂泊而呈现出这样的结局。但另一种是你已经定下了一种规矩,认为他无论怎样都是不对的,即便是在行持善法,也难以对治这个烦恼。所以两者之间的差异需要细致辨析。
我们如是讲解的真正意义就是告诫大家,在初次进入佛门期间就需要了解很多道理。因为接下去我们会从事一系列的善行并行于正道之中,绝不能由于自己无知的缘故,做了很多善法,最终却均变成非法,这是很不值得的。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复次教诫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期间,不要急于去做很多善行,而是先要知道修行该如何去做。”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急于成事,在行持过程中,就会由于自己无知的缘故,令一切都偏离正道,成为一种偏袒非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能是业及烦恼本身的力量而导致这样偏袒的现象。但无论如何显现,我们现前都必须懂得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样一来,后面行持过程中,无论一天修行的时间有多么短暂,一切均变成正法。
对一个在家居士来说,由于担负着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即便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有时也会由于个人条件不成熟的缘故,不得不屈服于自己当前的处境,修行的时间恐怕非常有限制,修行的次数可能也很少。但即便如此,只要修行能做到如理如法,一切均变成解脱之因,我们现前需要成办的,就是这样的条件。否则,看上去做了很多善法,最终却成为非法,这可是非常不值得的行为。
尤其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我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让自己去做一个试验品,今天这样修一下、明天那样实验一下,这次没有形成解脱之因,下次再试试其他的看看……要记住,由于寿命无常的缘故,我们是否真有下次,谁都不知道。即便有下次,又会出现怎样的结局呢?所以通达前面所讲解的一系列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我们最近这段时间传讲这部教言时,为何会着重讲解共同法的原因。因为一方面如是讲解,能令大家遣除修行过程中与正法相违的一切逆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修行期间,难免会听到很多似是而非的一些言语,此时自己必须先立定脚跟。也就是说,自己应该先要树立真正的见解,才不会被外面的言论带着跑。否则,自己的见解永远没有立足之处,今天这样做,明天又觉得是那样做才对,内心永远是飘动性的。因此,为了避免这些过失,前面所传讲的这一系列共同法都必须要铭记心中。
八、南无格日贝
【南无格日贝】
顶礼上师及一切天尊。
顶礼要分为内外密三种顶礼以及所缘的对境。无论是顶礼上师、本尊还是护法,都应该要知道其中的分类。如是讲解,就是告诫大家,从初次修行直到究竟解脱,都没有离开过顶礼以及所缘的对境。
比如我们第一次进入佛门,是以五体投地的方式做顶礼。如今有很多人都会说,自己修加行期间做过十一万遍的顶礼,也有些说他每天早上起床时会不间断地做七遍、十三遍、甚至一百多遍的顶礼等等。这种五体投地敬行之姿态,就叫做外相顶礼。
外在的这些姿势以及想获得灌顶等一切的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都是由自己的心在支配,也就是说,这内外一切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内心。因此调伏内心就在行持一切顶礼,也称之为内相顶礼。就如同我们平常在修境心无别状态时所言,一切呈现并没有遮止,都是在与内心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安住,这就叫做调伏内心,境心一如,也称之为内相顶礼。
密相顶礼,就是指圆满实证心的本性,即行道中所修学的境心无别达到圆满时,就叫密相顶礼。如《直视本性论》曰:“啊!本基解脱大圆满,离作敬行而顶礼”,就是指的密相顶礼。
无论我们当前使用哪一种方式顶礼,比如现前修五加行者是以五体投地的方式做顶礼;已经开始修上师瑜伽者禅修也是一样在顶礼。修行上师瑜伽配同着禅定,就是方便配同着禅定。我们修行禅定先从有相定开始修到后面的无相定,但无论哪一种都仍旧处于不了义的状态,因为只要处于修行过程中的境心无别,都是一种不圆满的境界,这时就称之为内顶礼。
可能很多会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出五体投地敬行的姿势,仅仅是调伏内心,也能称之为顶礼么?要记住,一切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外顶礼是以五体投地敬行的方式消尽身的业障、心的业障来赤裸心的本性。也就是说,所呈现一切万物之相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当内心获得调伏时,一切万法都在调伏之中。因此将调伏内心称之为内相顶礼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现前我们修行过程中也是在做顶礼,并且这种顶礼可能比前更殊胜。因为前者只是呈现于外相之上,而后者在于它的力量上。因此,从两者调伏的状态来说,后者还更重要。
若能真正具有境心一如之见解,即为密相顶礼。
至于顶礼所缘的对境上师及天尊,也可以分为两种:所诠形相之上师和能诠胜义之上师两种。所诠形相之上师,通常是指观想位于自己对面而做祈祷的对境;能诠胜义之上师则是讲解自性即境心一如之境界。
如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瑜伽导修》仪轨中所言:“啊!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做皈依。”本来自显的上师已经超越一切破立,也就没有什么可破除的烦恼,也无需树立一个上师的相,因为心的本性本来就是自性上师,这就叫能诠胜义之上师。因此,此处就是讲解要懂得顶礼上师及天尊的真正含义。
九、大悲之主观世音无别根本上师尊(一)
【大悲之主观世音无别根本上师尊】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往昔有自己的修法方式,如今进入密宗以后,修法方式是否需要改变?不需要改变,但是在理解上应该更全面深入一些。
比如,以前由于无知的原因,认为观世音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现前对法逐渐有所了解以后就知道,观世音菩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阿弥陀佛也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总集,之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目的就是为了救度不同根机的众生。例如本尊当中有寂静本尊,也有忿怒本尊,是为了调伏不同根机的众生而呈现出的不同形象。实际上无论是寂静本尊还是忿怒本尊,观世音菩萨还是阿弥陀佛,就如同佛带着不同的面具来度化众生一般,本体都是一如的。
如果今天所度化的众生对母亲非常执著,诸佛菩萨就呈现为母亲的形象来度化、养育这个小孩;如果儿女非常执著父亲,诸佛菩萨就呈现父亲的形象度化他。总之,佛菩萨呈现不同的形象度化不同的众生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立,这一点必须清楚。
以前我们不懂得这些道理,就觉得阿弥陀佛和上师完全不同,上师就是上师,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以前是修阿弥陀佛,现前要修上师瑜伽,两者应该有着一定的区别。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你的认识需要有所改变。
以前我们心目中的分别心很重,现前由于对法的认识越来越增上的缘故,分别心逐渐减少,此时修学和祈祷的方式看上去还是和以前一样,但实际上你的功德已经大大提高了。也就是说,无论你平常祈祷哪一尊佛菩萨,或者自己修学时祈祷的是哪一位导师,实际上都是一如的。
有些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往昔依止过三位导师,并且这三位导师对自己的恩德一模一样,平常祈祷过程都是分别观想,否则少观一位就会觉得特别对不起这位导师。
当你有这样的想法,就充分地说明你对于信心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只是站在世间感情上的一种理解,这样信心太过感性了。比如今天你有三个朋友,如果每天就和其中一位朋友聊天,就会觉得愧对另外两个朋友,因为另外两位朋友和这位朋友完全是一如的,这就是仅仅站在情感角度中的理解。如果你能更偏重信心,并在此基础上再配同情感,相信你就永远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比如当你观一位导师的同时,心中很轻松地知道,自己在祈祷这位导师的同时,也是在祈祷另外两位导师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当具有这样的想法,就永远不会在情感中打转。因此当情感占于信心的上风时,就必须要提起正念,补足信心短板,令信心增长。信心若不站在情感的上风,见解永远不会上升,就会有一种观想一位导师,愧对另外两位的想法。
要记住,情感是单纯的世间思想,如果情感处于上方,看上去自己在修行,实际上掺杂的世间思维反而更多一些。我们现前需要做到令出世间的智慧时时站在上风。
十、大悲之主观世音无别根本上师尊(二)
平常无论我们讲解什么道理都以佛法为背景,你的理解才永远不会有错。如果只是单纯讲解某一方面,可能就无法做到圆满的理解。
比如我们今天讲解智慧是成办解脱的唯一的捷径,首先就要知道讲解的是怎样的智慧。是讲解具木匠的智慧还是具石匠的智慧;是讲解设计制造飞机、汽车工程师的智慧还是讲解种庄稼农民的智慧,还是讲解真正对出世间有影响殊胜导师的智慧?搞清楚讲解的背景,见解才不会混乱,不会随波逐流。
正如前面所言,信心占于情感的上风,并且对法的理解也是站在出世间的立场之中,才永远不会产生感情上是否厚此薄彼的矛盾。比如在诸佛菩萨面前,我们永远不会觉得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文殊菩萨和莲花生大师会不高兴。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接触过这些佛,在具有信心的同时,并没有很强烈的世间情感。
情感来自于长时间的交流,因此很多人的情感会更偏重于世间,这也会影响到自己与导师的依止关系上。所以面对不同的导师,情感方面会非常纠结,甚至出现一些争斗。这也充分地说明,这纯粹只是一种世间情感,而出世间的信心、智慧并没有占到上风。只有后者占于上风,才不会发生这种争斗。
总的来说,无论我们以前依止的是什么样的本尊,与后面开始修学上师瑜伽都没有任何矛盾,因为已经从认识上知道两者没有丝毫之差异。只是由于往昔不懂得相关道理的缘故,才会认为以前依止阿弥陀佛就只是依止阿弥陀佛,而不懂得这只是佛以阿弥陀佛的形象来度化我等众生,与今天佛以上师的形象度化众生,没有丝毫之差异。如是理解,就是智慧和信心占于上方,因此在祈祷阿弥陀佛时,也不会有一种自己漏祈祷上师,或漏祈祷其他佛菩萨的担忧。
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初次修行时,自己需要在祈祷的同时特别观想: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但随着自己修行时间的增长以及对见解越来越认知的缘故,后期是否还是需要特别加上这样的忆念?不需要了,因为它已经成为你一种自然的习惯。比如我们说到“水”的时候,不需要同时再观想“水是湿的,水是怎样的形态”等特点,在说到“水”的当下,就已经知道水的这些特性。
同样,当我们祈祷上师的时候就是在祈祷阿弥陀佛,此时不需要特别加一个“阿弥陀佛就是上师”的念。当然,修行最初的时候是需要的,也必须如是串习一段时间。可是当你一切见解成熟的时候,就不需再加上很多其他思想。但这需要有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
总之,无论你前面修的是什么法,与后面修行上师瑜伽相比,除了思想上的认识需要有所改变之外,其余没有任何区别。以前祈祷的是阿弥陀佛,现在是祈祷上师,两者同样都是祈祷,但见解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是用分别心祈祷,而后者已经具有普遍性的见解。所以,只有后面的这种修法才能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加持。因为前面即便得到加持,是有限制性的。
有些人觉得阿弥陀佛的修法非常好,但他可能只是从理论上知道,只要天天祈祷着阿弥陀佛,未来有一天,内心也会变成完全与阿弥陀佛一如的境界,此时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想法,从理论上而言,当然是成立的,但现实中,由于你内心还是有一种诽谤之心,认为其他是不好的,这时仅凭你祈祷阿弥陀佛的念头想要令诽谤之念得以消尽,可不是一两天,一两年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几十年里可以改正的,因为习气的力量太重了!因此,从现在起,就要磨炼自己的内心,从理论上对法有圆满的了解,令业障逐渐清净。因为消灭诽谤的念头,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得到的。
要记住,如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称之为修行工具,也称为方便法,如是行持的目的就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果进入佛门,烦恼反而更加增上,这样的修法是否真正在成办解脱,你就要仔细掂量一下了。
我们进入佛门前,就已经知道自己内心充满了贪嗔痴烦恼,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乃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因此修行就是要清净自己的业障,清净自己的内心,而现前内心充满的贪嗔痴三毒烦恼,正是轮回的根源。这也意味着,由于我们分别念太重,需要依靠成办善行来消尽贪嗔痴烦恼,但如果由于无知的缘故,在分别念沉重的前提下再添加一个分别念的话,可能就会成为更重的分别念。
以上没有什么可不懂的地方,但由于很多人缺乏导师真正的引导,以果为趋向的修行者太少了,而认为“只要我在做,一定是在成办解脱之因”的修行者却比比皆是。相信今天懂得这样的道理,无论修行的时间有多么短暂,所做一切均变成解脱之因,这是我们的幸运。很多人不能如是理解,因此在迷乱状态中的修行者还是非常多的。
十一、浊世一怙海生尊幻化邬金扎杂楞
【浊世一怙海生尊幻化邬金扎杂楞】
末法时代唯一怙主海生尊即邬金莲花生大师,他的幻化身邬金哲扎朗巴就是色拉阳智。
我十五岁左右,曾经跟随着一位老和尚去四处寻找导师。这个老和尚以前是囊加活佛的侍者,虽然我们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但可能是因为宿世的因缘,也可能是我们都是一个地方的人,所以他和我的关系特别好。在我十五岁的时候,他就带着我和另外一个和尚,四处去寻找导师。
这个老和尚平常做事前都会打卦,比如出门是往东边还是南边等等,因此那次出门之前,他又打了很多卦,看看依止哪个导师比较合适。卦象显示,我应该去寻找色拉阳智。那时交通很不发达,我的家乡理塘也比较偏远,但还是会有人去拜见色拉阳智。尤其是家里有人去世需要超度,更是有不少人会过去拜见,祈请开示要如何超度等等,因为色拉阳智是非常有名的伏藏师。因此,虽然老和尚当时没见到过这位尊者,但对他还是很有信心,并最终决定去拜见这位导师。
到炉霍的时候,正好五明佛学院法王如意宝在开时轮金刚灌顶法会,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因此当时有很多人都往五明佛学院走。可能由于我们以前由于地方偏僻的原因,没听说过法王如意宝,因此路上第一次见到的时候,就觉得可能和其他很多活佛、法王差不多。但是一路上看到有很多车辆开过去求受灌顶,我们也决定去拜见法王如意宝,后来还在学院待了两个月才离开,继续出发去谒见色拉阳智,因为当时我们出发的目的就是奔着这位导师去的。
我们要离开学院以前,法王如意宝把老和尚、我和另外一个和尚叫到身边。法王如意宝知道我们来自很远的地方,就把我们叫到身边。法王如意宝的妹妹过来给我们倒茶,还留我们一起吃饭。当时法王如意宝就和老和尚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你没有做过违反誓言的一些行为,所以现在就待在这里吧。虽然学很多理论恐怕不现实,但我可以为你讲一些关于实修方面的要义,至于这两个小和尚,年纪还很轻,不妨留在这里多学学理论。”
但我们从家乡出来,就完全奔着色拉阳智去的,而且当时我们的物质条件非常匮乏,不可能在周围买房子长期待在那里,所以老和尚还是决定先去拜见色拉阳智。
当我们第一次见到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伏藏师色拉阳智时,这位高僧大德就为我授记:“你宿世有缘的导师是阿秋法王,你现在就带一些供品去拜见他吧,就说是我亲自让你们去依止他的。”因此,后来我们就去拜见喇嘛仁波切,并留在了亚青寺。
这位当时我拜见的邬金扎杂楞巴即色拉阳智,是非常非常殊胜的一位高僧大德。上师在这里写的是,与邬金莲花生大师无别。而我们念呼唤上师祈祷文时,其中也有“扎杂楞巴”,指的就是色拉阳智这位高僧大德。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