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5品顶现观41-47上课(491-614)小结

创建日期:2021-12-20

  现观庄严论5品顶现观41-47上课(491-614)小结

  一、科判分布

  《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1-3品)+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4品)+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5品)

  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庚一、加行道顶加行+庚二、见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庚四、无间道顶加行。

  庚一、加行道顶加行=辛一、以相表示暖顶加行(493)+辛二、以增表示顶顶加行(494)+辛三、以稳表示忍顶加行(495)+辛四、以资粮表示世第一法顶加行(496)

  
       庚二、见道顶加行=辛一、宣说所断——遍计之分别+辛二、宣说对治——见道之智慧。

  辛一、宣说所断——遍计之分别=壬一、略说分别之本体+壬二、广说彼之分类

  壬一、略说分别之本体=癸一、宣说所取法之分别+癸二、宣说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

  癸一、宣说所取法之分别=子一、真实宣说(501)+子二、彼是遍计之理由(502)

  癸二、宣说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子一、略说本体(504)+子二、彼是遍计之理由(505)

  壬二、广说彼之分类=癸一、广说趋入所取分别+癸二、广说舍弃所取分别+癸三、广说实有能取分别+癸四、广说假有能取分别。

  癸一、广说趋入所取分别=子一、分别基方式(508)+子二、分别道方式+子三、分别果方式+子四、如是宣说之摄义(515)

  子二、分别道方式=丑一、分别本体方式(510)+丑二、分别差别方式(511)

  子三、分别果方式=丑一、分别如何证菩提之理(513)+丑二、分别如是证菩提之本体(514)

  癸二、广说舍弃所取分别=子一、分别道之方式+子二、分别果之方式+子三、如是宣说之摄义(523)

  子一、分别道之方式=丑一、分别本体方式(518)+丑二、分别差别方式(519)

  子二、分别果之方式=丑一、分别总方式(521)+丑二、分别别方式(522)

  癸三、广说实有能取分别=子一、对异生凡夫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525)+子二、对声闻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526)+子三、对大乘所依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子四、彼之摄义(530)

  子三、对大乘所依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丑一、对道差别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528)+丑二、对根性差别补特伽罗执为实有之分别方式(529)

  癸四、广说假有能取分别=子一、对小乘补特伽罗执为假有之能取分别(532)+子二、对大乘补特伽罗执为假有之能取分别(533)+子三、彼之摄义(534)

  辛二、宣说对治——见道之智慧=壬一、宣说因缘聚合之差异+壬二、宣说果断得之详细分类+壬三、本体方便智慧之真实特点

  壬一、宣说因缘聚合之差异=癸一、陈述缘——教法证法(537)+癸二、宣说因——福德资粮之近取(538)

  壬二、宣说果断得之详细分类=癸一、安立大中观之观点(540)+癸二、遮破有实宗之观点。

  癸二、遮破有实宗之观点=子一、以事势理而破(542)+子二、以承许相违而破(543)

  壬三、本体方便智慧之真实特点=癸一、宣说见道入定智慧+癸二、宣说表示彼后得之实修(551)

  癸一、宣说见道入定智慧=子一、因无间道忍智+子二、果解脱道之智狮子奋迅相(550)

  子一、因无间道忍智=丑一、宣说甚深智慧远离破立之特点(547)+丑二、宣说广大方便具一切波罗蜜多相(548)+丑三、说明本体方便智慧双运之忍智(549)

   
       庚三、修道顶加行=辛一、对治修道之特点——所依寂止等持+辛二、所断修断之自性——俱生分别+辛三、宣说如是断证圆满之功德(597)

  辛一、对治修道之特点——所依寂止等持=壬一、加行狮子奋迅等持(554)+壬二、正行超越等持(555)

  辛二、所断修断之自性——俱生分别=壬一、宣说所取法之分别+壬二、宣说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

  壬一、宣说所取法之分别=癸一、宣说趋入所取分别+癸二、宣说舍弃所取分别

  癸一、宣说趋入所取分别=子一、本体+子二、分类+子三、摄义(567)

  子二、分类=丑一、于所入境大乘之教法分别方式(561)+丑二、于所入境大乘之证法分别方式

  丑二、于所入境大乘之证法分别方式=寅一、于所断过失法分别方式(563)+寅二、于所取功德法分别方式

  寅二、于所取功德法分别方式=卯一、于胜义空性之殊胜功德分别方式(565)+卯二、于名言显现殊胜功德分别方式(566)

  癸二、宣说舍弃所取分别=子一、本体(569)+子二、分类+子三、摄义(576)

  子二、分类=丑一、于所遣小乘资粮道法分别方式(571)+丑二、于加行道法分别方式(572)+丑三、于见道法分别方式(573)+丑四、于修道法分别方式(574)+丑五、于无学道法分别方式(575)

  壬二、宣说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癸一、宣说实有能取分别+癸二、宣说假有能取分别。

  癸一、宣说实有能取分别=子一、本体+子二、分类+子三、摄义(585)

  子二、分类=丑一、于基见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581)+丑二、于道修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582)+丑三、于所得果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583)+丑四、于所为行之差别补特伽罗分别(584)

  癸二、宣说假有能取分别=子一、本体(587)+子二、分类+子三、摄义(596)

  子二、分类=丑一、于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589)+丑二、于对治般若道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

  丑二、于对治般若道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寅一、于有境般若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591)+寅二、于对境基道果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

  寅二、于对境基道果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分别=卯一、于基愚昧不知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593)+卯二、于道愚昧不知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594)+卯三、于果愚昧不知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595)

  
       庚四、无间道顶加行=辛一、宣说本体止观双运等持+辛二、广说彼特点之分类+辛三、遣诤

  辛一、宣说本体止观双运等持=壬一、因福德无量无间道之自性(600)+壬二、本体止观双运究竟之智慧(601)

  辛二、广说彼特点之分类=壬一、宣说所缘之特点——无戏平等之真如(603)+壬二、宣说增上缘之特点——寂止正念相续之等持(604)+壬三、宣说行相之特点——息灭相执之胜观智慧(605)

  辛三、遣诤=壬一、略说辩论之本体(607)+壬二、广说分类+壬三、摄义(614)

  壬二、广说分类=癸一、总辩论(609)+癸二、别辩论+癸三、摄义辩论(613)

  癸二、别辩论=子一、辩论对境基道果之所缘(611)+子二、辩论有境三智相(612)

  2、《现观庄严论》以八事七十义的窍诀对广大甚深的般若法门进行概括

  八事=三智+四加行+法身=(遍智+道智+基智)+(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法身

  七十义=30三智+四加行+法身=(10遍智+11道智+9基智)+(11正等加行+8顶加行+X次第加行+X刹那加行)+X法身

  3、顶加行

  正等加行主要是以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的方式来修持一百七十三相,当这种修持达到顶点,就会现前寂止和胜观无二无别的境界,我们就把这个境界安立为顶加行。顶加行也可以说是每一阶段加行的果位,是正等加行的果。

  8顶加行118=1暖顶加行12+2顶顶加行16+3忍顶加行2+4世第一法顶加行+5见道顶加行36+6修道顶加行36+7无间顶加行+8应遣邪行16

  加行道顶加行30=暖顶加行12+顶顶加行16+忍顶加行2+世第一法顶加行

  见道顶加行36=趋入所取分别9+舍弃所取分别9+实有能取分别9+假有能取分别9

  修道顶加行36=趋入所取分别9+舍弃所取分别9+实有能取分别9+假有能取分别9

  4、顶加行8法(课中没有很明确的指示,结合《现观略义讲记》列示)

  一、暖顶加行:辛一、以相表示暖顶加行,暖位所摄的总摄修习之标志殊胜者,即是标志(顶加行)[暖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十二种。其界限在暖位。

  二、顶顶加行:辛二、以增表示顶顶加行,加行道顶位所摄的总摄修习之殊胜增长阶段,即是相增长(加行)[顶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十六种。其界限,在大乘加行道顶位。

  三、忍顶加行:辛三、以稳表示忍顶加行,为忍位所摄的,对于三智的任何一种证悟以及不舍众生之利都已获得坚固的顶位,即是坚固(加行)[忍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两种坚固。

  四、世第一法顶加行:辛四、以资粮表示世第一法顶加行,对于四种菩萨随喜发心之义能够一心专注而安住的顶位,为世第一法所摄,即是心遍住加行[世第一法顶加行]的法相。

  五、见道顶加行:庚二、见道顶加行,对于见道所断之妄念能够特别对治的总摄修习殊胜(三智)者,即是见道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针对四种妄念的四种对治。见道顶加行下一共讲三十六种分别,所取方面分为趋入和舍弃的分别,各有九种,总共十八种;能取方面有圣者和凡夫的分别,各有九种,总共十八种。这样的话,两方面加起来,就有三十六种分别,而这些都是见道位要断除的。

  六、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对于修道所断之妄念能够特别对治的总摄修习殊胜(三智)者,即为修道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针对四种妄念的四种对治。见道顶加行是对治见断,而修道顶加行是对治修断。二地至十地有不同修断,这些修断也可分为四种分别妄念,以四种对治摧毁。各有九种,就有三十六种。

  七、无间顶加行:庚四、无间道顶加行,成为遍智亲因的总摄修习殊胜(三智)者,即为无间顶加行的法相。其界限,仅为最后有际。无间顶加行就是十地末位,因为十地末(金刚喻定)之后无间成佛,所以这种加行是成佛亲因。所谓无间,即无间隔或无任何违缘。

  八、应遣邪行:辛三、遣诤,颠倒执著二谛之无知,即是应遣邪行的法相。可分为十六种。其界限,从未入道直至最后有际之间。还有一种说法,是直至七地之间。应遣邪行也叫所断邪分别念。凡对二谛的颠倒妄想分别,都可包括于应遣邪行当中。诸如对人、对法的执著,乃至七地之前都有不同执著,这些都可包括在应遣邪行中。从所知障的角度,未入道至十地末都有应遣邪行;而从烦恼障的角度,未入道至七地都有应遣邪行。

  5、暖顶加行12

  1、道之加行成就相:在梦中也对于诸法观知如梦。

  2、断除违缘的相:在梦中对声闻缘觉二地也不生欢喜心。

  3、总的现见善逝等。

  4、分别缘于身神变佛陀的幻化。

  5、尤其是生起佛以语记说神变讲法的境界。

  6、果位特点的相:以见到地狱等的外缘,自己随念修行佛刹。

  7、道之威力成就相:通过说谛实语能消除无情的损害——城市等火灾。

  8、成就息灭有情的损害——夜叉等非人危害的谛实语。

  9、缘的特点:远离恶友,能依止真正的善知识。

  10、对治的特点:时时刻刻修学波罗蜜多。

  11、所断的特点:对万法无有耽著。

  12、果位的特点:通过究竟意义上无破无立的修行而接近正觉菩提。

  6、顶顶加行16

  1、尽南瞻部洲的所有有情在十方诸佛面前供养花、灯等各种供品的功德当然很大,然而与得到加行道顶顶加行境界的修行人相比,还是后者的功德更为超胜。

  2、一般来说,顶位菩萨自己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后,还会把这种境界传递给有缘的众生。

  3、分别而言,如理作意般若甚深瑜伽(也就是与般若的意义相应,不断地修持般若的意义)。

  4、通过这样般若的修行,尤其是于对境甚深般若获得无生法忍,有境精进于三轮无分别甚深般若。

  5、通常而言,使南瞻部洲的一切众生安住十善、四禅、四无色定等当然功德很大,但安住顶顶加行境界的菩萨之功德要更加增上。

  6、受到白法天神保护,并且经常劝他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法。

  7、胜伏一切黑法魔众。顶位菩萨不受魔众危害,想成办何事一般都能如愿以偿。

  8、对一切菩萨、众生敬如佛陀,生起如佛一般的欢喜心和恭敬心。

  9、以远离道之自性违品而使修学清净。

  10、对如来种姓具有殊胜性获得定解。

  11、缘之增长,为无上菩提果位而发心。

  12、般若的违品悭吝、破戒等烦恼障不萌生,加行道不会产生粗大的烦恼。

  13、分别色等法三轮之所知障不萌生(这当然是指粗大部分,细微部分要到十地末尾才断尽)。

  14、具有般若之中包含一切波罗蜜多的殊胜证悟。

  15、暂时之增长——获得三乘之证悟境界圆满的见道。

  16、究竟之增长——接近圆满菩提果位。

  7、见道顶加行趋入所取分别9

  1、本体空的特点:对基道果的一切法胜义空难证悟的体性加以分别。

  2、自性明的特点:对作为因的大乘种姓加以分别。

  3、对道之本体——大乘见修之道能真实成就大菩提加以分别。

  4、所缘的特点:由证悟道之所缘现空无别如影像般而对所缘无错乱加以分别。

  5、所断的特点:了知何者为过患后对所断是所治违品加以分别。

  6、对治的特点:了知何者为功德后对所取是能治品加以分别。

  7、对依靠断究竟的力量现前自证菩提之理加以分别。

  8、不住寂边的特点:对以他利色身利益有情加以分别。

  9、不住有边的特点:对证得彼之业所为自利法身的果位加以分别。

  8、见道顶加行舍弃所取分别9

  1、对由于堕入三有、寂灭其中之一的缘故以至单单人无我的证悟智慧下劣加以分别。

  2、对于道之因下劣,不具备内外缘摄受者加以分别。

  3、对于道相下劣,只有烦恼障之对治——四谛无常而所知障的对治——远离三十二增益相不圆满加以分别。

  4、对于道的作用下劣——在最后有时也观待善知识即由他缘而行加以分别。

  5、总体来说,对于不具备三大所为之果致使所为颠倒加以分别。

  6、对于断德下劣,只断烦恼障,因而是相似断德加以分别。

  7、对于证德下劣,由于缘人无我四谛无常十六种不同戏论而妄念种种加以分别。

  8、对于作用下劣,无有断除所知障之本性身而致使住行愚昧加以分别。

  9、对于没有获得法无我圆满之证悟——智慧法身而在自果之后趋入大乘加以分别。

  9、见道顶加行实有能取分别9

  1、对所取投生及所舍投生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2、对非为正因之非理作意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3、对与三界之果相系属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4、对不住于空性之证悟而安住于有色等实有之相似证悟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5、对不住于实有而缘一切法以相执耽著的不清净地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6、对不执著法义实有与相法而执著唯是虚幻假立的清净地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7、断除的特点:对由于了知真如而精通断除贪执的所依补特伽罗加以分别。

  8、对治的特点:对由于证悟等性而精通生起对治智慧的所依补特伽罗加以分别。

  9、对于不善巧修般若的方便而随心所欲失坏趋入最终果位的所依补特伽罗加以分别。

  10、见道顶加行假有能取分别9

  1、对下等果决定不会获得如大乘所为一样究竟果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2、对由于趋入小乘道而执著大乘道非自己应入之道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3、对基世俗因果法具有灭法之生执为胜义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4、对道入定有无违缘而具不具备道法持续性的所依

  5、对后得以实执安住色等法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6、对于以方便发菩提心而能失坏小乘种姓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7、对于以智慧证悟修行胜义真如本体之果无有希求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8、对证悟胜义中无有自性而无有因——所修道法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9、对在名言中了知它的违品——魔及敌对者存在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11、修道顶加行趋入所取分别9

  1、对归纳意义简略宣说的教法加以分别。

  2、对广释别类的教法加以分别。

  3、对所断相似般若——佛陀不摄受的过失法加以分别。

  4、对见道之前已灭的加行道功德这一胜义中无灭的法加以分别。

  5、对现在一刹那的见道功德这一胜义中无本体的法加以分别。

  6、对见道之后尚未产生的修道功德这一胜义中无生的法加以分别。

  7、对通过出离所断的途径而趋入涅槃之道法——加行道加以分别。

  8、对通过断除遍计之种子的途径而现量见到法性义的道法——见道加以分别。

  9、对通过断除俱生之种子的途径而反复修行实相义的道法——修道加以分别。

  12、修道顶加行舍弃所取分别9

  1、对声闻缘觉资粮道由意乐等起低劣而不发作为因的菩提心加以分别。

  2、对由加行二资粮下劣而不作意果——圆满菩提加以分别。

  3、对加行道声闻缘觉决定种姓作意小乘法加以分别。

  4、对见道中声闻缘觉由于无有殊胜方便智慧的般若而不作意无上圆满菩提加以分别。

  5、对修道中声闻缘觉由于有缘而修相似四谛相加以分别。

  6、对其不具备以无缘的方式修行远离三十二增益的四谛相加以分别。

  7、对无学道中声闻缘觉由于不具备究竟断证而无有圆满究竟实相之修加以分别。

  8、对彼等具有圆满相似戏论之修加以分别。

  9、对彼等由于未曾断除耽著无常等的所知障而不具备了达实相真如义之智加以分别。

  13、修道顶加行实有能取分别9

  1、将由证悟基人无我而了知有情仅是施设行境之所依的小乘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2、将由证悟基法无我而见法唯是施设、缘起之所依的大乘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3、将由于没有证悟基二无我而将诸法执为不空实有之所依的异生凡夫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4、将由于没有断除耽著一切相而贪执三轮相法安住于小乘道之所依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5、将由证悟无本性而安住于抉择法的大乘道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6、将由于无有三大所为而只是相似果位断证所为之所依的小乘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7、将决定获得三乘断证圆满菩提果位之所依的大乘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8、将由于没有完全趋入共同的真正行轨而不是清净应供之所依的小乘异生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9、将由于不具备不共行为——三轮无缘的波罗蜜多而毁坏布施等正当行为之所依的大乘凡夫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14、修道顶加行假有能取分别9

  1、将对遍智的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2、将对道智之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3、将对基智之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4、将对寂灭基道果一切法戏论的现观般若之道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5、将对基所知法性真如与有法色等相互之间以一体他体相应不相应愚昧不知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6、将对由于不是魔等的行境而超胜一切的无等(无与伦比之义)之道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7、将对了达道之自性所缘境痛苦等四谛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8、将对所断客尘烦恼之自性清净本体愚昧不知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9、将对能对治的智慧无有所取能取二者之本体愚昧不知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15、应遣邪行16

  1、作为因的无间道顶加行的所缘证成为无实的合理性,与明确决定所缘的寂静本性相互之间相违,因此不合理。

  2、这样一来,基道果的一切相智智都不合理。

  3、由于以上所缘不合理,因此基胜义谛不合理。

  4、由于胜义谛不存在,故而名言世俗谛也就不合理。

  5、因为无有世俗谛,所以六度所摄的加行不合理。

  6、由于作为因的加行不存在,故而果证悟智慧法身佛宝不合理。

  7、因为无有佛宝,所以能断本性身法宝不合理。

  8、由于这样的断证不存在,因此它的所依究竟资粮的僧宝不合理。

  9、方便的特点:善巧所为方便的事业不合理。

  10、证悟的特点:能仁证悟无生的遍智不合理。

  11、所断的特点:颠倒道性不合理。

  12、对治的特点:证悟三道无缘的道智不合理。

  13、对治的特点:证悟离边之基的能治基智不合理。

  14、所断特点:于基执相的所治违品不合理。

  15、以上作为有法的三智不存在,因而三者合一的法相不合理。

  16、由于如此法相的现观不存在,所以修习其相的加行不合理。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5+6品顶现观+渐次加行47(606-621)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6品渐次加行47下课(615-621)小结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