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8品法身50(634-642)笔记

创建日期:2021-12-20

  现观庄严论8品法身50(634-642)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戊一、意法身及功德+戊二、所依报身及相好+戊三、行为化身及事业。

  戊一、意法身及功德=己一、总说具三特点法身之本体(631)+己二、广说意法身之功德+己三、说明其力功德恒常周遍任运

  己二、广说意法身之功德=庚一、总功德(633)+庚二、别功德

  庚二、别功德=辛一、无染之差别(635)+辛二、愿智之差别(636)

  己三、说明其力功德恒常周遍任运=庚一、本体无勤任运自成之功德+庚二、行相广大周遍方际之功德(641)+庚三、时间无尽恒常之功德(642)

  庚一、本体无勤任运自成之功德=辛一、真实宣说(639)+辛二、遣诤(640)

  635、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二庚二辛一、无染之差别;

  声闻无诤定,除人之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

  636、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二庚二辛二、愿智之差别。

  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著,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

  639、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三庚一辛一、真实宣说;

  若善因成熟,于彼彼所化,尔时能饶益,即于彼彼现。

  640、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三庚一辛二、遣诤。

  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缘不获善。

  641、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三庚二、行相广大周遍方际之功德;

  如是事广大,故说佛为遍

  642、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三庚三、时间无尽恒常之功德。

  即此无尽故,亦可说为常。

  2、辛一、无染之差别:声闻无诤定,除人之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无染等持,小乘声闻缘觉也有,为什么把它列为佛特有的无漏法呢?

  答:声闻相续中的无染等持(又叫无诤定),是通过事先以入定智慧观察来摒除他人的烦恼——比如今天打算到城市里去,他就要先入定观察,看看城市里的人会不会缘自己生起贪嗔等烦恼,如果会,他就干脆不去;如果发现对方不但不会起烦恼,反而会缘自己三门的清净行为生起善心,他就愿意去。

  从历史上看,也有阿罗汉未经观察就匆忙进入城市,结果致使他人生起贪心、嗔心而犯戒的情况,佛陀发现以后,就要求声闻圣者去往城市前要先入定观察。所以说,声闻只能通过先做观察而避免与众生接触的方式来护持他们的心。

  而佛陀相续中的无染等持则能永远断除城市、城区等处众生的一切烦恼,因而与声闻的无染完全不同。一般来讲,佛陀无论何时去往人群聚集的地方,都不会令见者生起烦恼,即使偶尔有个别人因他生起烦恼,最终也会为佛所度化。

  3、辛二、愿智之差别: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著,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

  二十一种无漏法里的愿智,是一种依靠宿世发愿力而成就的能通达一切细微问题的智慧。《俱舍论》中讲过,愿智也是声闻缘觉与佛陀所共有的,那么,两者的愿智有什么差别呢?

  佛陀相续中的愿智有五种特点:

  法1、任运而无需勤作。声闻缘觉的愿智需要勤作,比如目犍连要宣说整个释迦族的宿世因缘,就必须先入定详细观察,否则就说不出来;佛陀不是这样,任何细微的因缘他都可以直接宣说。

  法2、无有烦恼障或相执习气之碍著。

  法3、由于远离了所知障及习气,故而能无有障碍地通达一切所知。声闻缘觉受到所知障的局限,对于时间上太久远、外境上太遥远的法以及太过细微的因果关系等都无法了知。

  法4、入定出定无有分别,因此是“常住”。从获得佛果之时起,就恒常具足愿智,不会改变。

  法5、能同时普遍地回答一切问题。不同根基、意乐、语言的众生在同一时间提出各种问题,佛陀只需发出一个声音,就令每个众生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这种功德连声闻缘觉都不具备,更不用说我们普通人了。

  4、庚一(本体无勤任运自成之功德)辛一、真实宣说:若善因成熟,于彼彼所化,尔时能饶益,即于彼彼现。

  因为佛陀前世发下了宏愿,并且用很长时间积累了圆满的资粮,所以当众生的善因成熟之时,他就能对某地的某一所化众生以适合其根基兴趣的善巧方便给予饶益,佛陀的利生事业就是以这种方式在众生面前呈现的。

  5、辛二、遣诤: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缘不获善。

  对方提出疑问:既然佛陀是任运自成、无有分别地以慈悲心普遍摄取所有众生,那他为什么并没有度化所有众生,而只是度化了首座眷属为主的这些众生呢?

  回答:佛陀无勤任运的利生事业也需要观待因缘。比如,虽然天王帝释依靠福德力平等无偏袒地降下雨水,但如果地里的种子因被火烧过等而毁坏,那也不可能长出苗芽来,同样的道理,虽然诸佛已经出现于世,且无碍遍照一切众生,但暂时无有缘分(善根未成熟)的众生也不能获得任何善妙功德,就像善星比丘、提婆达多那样。佛菩萨、善知识的慈悲心再大,能力再超胜,也必须观待众生的因缘而行度化,若众生没有因缘,无论谁也度化不了。

  6、庚二、行相广大周遍方际之功德:如是事广大,故说佛为遍

  《宝性论》等论典中也说佛的功德有任运、周遍、恒常三个特点,下面我们就讲第二个特点——周遍。

  佛所行持的则是涉及所有世间的广大事业,从方位来说,佛对东南西北的众生平等观照,从距离来说,佛没有远近亲疏之别,故而说佛的智慧决定是周遍的。从佛陀的角度来说,可以跟任何众生有缘,因为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士、法王如意宝等真正成就者的智慧和悲心是没有方所之分的。这种智慧和慈悲没有界限,是我们众生的分别心给它划上了界限。

  7、庚三、时间无尽恒常之功德:即此无尽故,亦可说为常

  因为佛陀的事业在轮回未空之前不会穷尽,所以也可以说为恒常。

  8、为什么我把汇集上师如意宝教言的书命名为“不离”呢?因为,虽然上师在显现上离开我们了,但只要我们有信心,从时间上、空间上就都不离他的加持;如果我们心里有了隔阂,即使上师就在我们身边,那当下也已经离开他了。

  在大乘佛教当中,任运、周遍、恒常是三个非常重要的名词,我们如果明白了其中的意义,就可以把它们运用在证悟、加持、依止善知识、修本尊等各个方面。

  现观庄严科判

  634、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二庚二(别功德)分二:

  635、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二庚二辛一、无染之差别;(第50课)

  声闻无诤定,除人之烦恼,

  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

  636、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二庚二辛二、愿智之差别。(第50课)

  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著,

  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

  637、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三(说明其力功德恒常周遍任运)分三:

  638、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三庚一(本体无勤任运自成之功德)分二:

  639、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三庚一辛一、真实宣说;(第50课)

  若善因成熟,于彼彼所化,

  尔时能饶益,即于彼彼现。

  640、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三庚一辛二、遣诤。(第50课)

  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

  诸佛虽出世,无缘不获善。

  641、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三庚二、行相广大周遍方际之功德;(第50课)

  如是事广大,故说佛为遍。

  642、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己三庚三、时间无尽恒常之功德。(第50课)

  即此无尽故,亦可说为常。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8品法身49(629-633)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8品法身51(643-652)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