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8品法身54(654-668)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戊一、意法身及功德+戊二、所依报身及相好+戊三、行为化身及事业。
戊三、行为化身及事业=己一、认清具五特点化身之本体(655)+己二、广说事业之功德。
己二、广说事业之功德=庚一、略说本体(657)+庚二、广说分类+庚三、摄义。
庚二、广说分类=辛一、安置于道之所依(659)+辛二、安置于道之本体+辛三、安置于道之果位中。
辛二、安置于道之本体=壬一、安置于资粮道(661)+壬二、安置于加行道(662)+壬三、安置于见道(663)+壬四、安置于修道。
壬四、安置于修道=癸一、安置于不清净七地(665)+癸二、安置于清净三地。
癸二、安置于清净三地=子一、安置于八地(667)+子二、安置于九地(668)+子三、安置于十地。
655、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一、认清具五特点化身之本体;
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作种种利益,佛化身无断。
657、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一、略说本体;
如是尽生死,此事业无断。
659、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一、安置于道之所依;
诸趣寂灭业。
661、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一、安置于资粮道;
安立四摄事,令知诸杂染,及知诸清净,有情如证义,
六波罗蜜多,佛道…
662、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安置于加行道;
…自性空。
663、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三、安置于见道;
尽灭二戏论。
665、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一、安置于不清净七地;
假名无所得,成熟诸有情。
667、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一、安置于八地;
及立菩萨道,遣除诸执著。
668、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二、安置于九地;
得菩提…
2、己一、认清具五特点化身之本体: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作种种利益,佛化身无断。
化身即是为了调化有缘众生而示现的各种身相,它具有色身、时间、对境、果位、事业五个方面的特点。
色身特点,“佛化身”,即佛陀殊胜化身等种种幻化。
时间特点,“若乃至三有”,即轮回未空之前不会间断。经论中曾给三身安立了三种“常有”的名称:法身是本性常有,报身是相续常有(恒常相续轮),化身是不断常有。
对境特点,“于众生平等”,即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佛陀化身平等摄取所有众生,没有亲怨的分别,但度化起来肯定有时间、程度上的差别,这和每个众生的因缘有关,也是一种客观规律。
果位特点,“作种种利益”,即施予种种利益,将有的众生安置于人天的果位,有的众生安置于三种解脱之一的果位。
事业特点,“无断”,即无有间断,无有偏袒。所谓“不离”指的是,对有缘众生而言,佛陀的事业、上师的加持恒时无有间断,而对那些具有邪见或成见的人来说,即使佛陀、上师随时在他跟前也没有用。这种“不离”的信心,在我们修行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3、“化身”在藏文中是“祖古”,也就是现在通常被翻译成“活佛”的这个词,它的真实意义是指佛陀的种种化现。按照《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幻化网》等的观点,佛的化身主要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叫殊胜化身,就是像本师释迦牟尼佛那样在人间示现十二相成道的化身。十二相为:兜率降凡、入胎、出生、习五明、享用明妃、出家、苦行、诣道场、降魔、成佛、转F轮、示现涅槃。(若将此种归入佛在六道所示现的六能仁中,则又可称为调众化身。)
第二种叫种种化身,就是以各种各样不同的形象来度化众生。比如《华严经》中经常讲,佛陀会随应因缘而化现为沙门、婆罗门、国王、大臣、乞丐等人的形象以及飞禽走兽等其他形态,所以说我们要懂得观清净心,因为一些看起来很可怜的动物说不定就是诸佛菩萨的化现,甚至在植物界中也有(显宗里面一般说,认为植物有生命是外道的观点,但《时轮金刚》中提到,植物中有些也有生命,它们实际上应该属于旁生之列)。上师如意宝讲过:佛陀如果以人的形象进入牛群、鸟群当中,它们不一定能够适应,但如果是以与它们相同的身相、生活方式与之接触,那么度化的机会就大得多了。
第三种化身叫工巧化身,指的是佛像、佛塔、佛经等,佛陀在肉身示现圆寂后,就会以这些工巧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4、己二(广说事业之功德)庚一、略说本体:如是尽生死,此事业无断。
能表示第八品法身的共有四个法,我们前面已经讲了本性身、报身和化身这三个,现在讲到第四个法——事业(这是按照解脱部论师的观点来讲)。
这个事业,从小的科判中看,是化身的事业,但从整个大的科判中看,也可以说是法身的事业。有些人可能会想:法身是常有的东西,它怎么会有事业呢?实际上,这是从法身作为事业增上缘的角度来安立的。比如说,我们本来是用眼识取外面色法的,而不是眼根,但人们通常却都说“我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同样的道理,以下二十七种事业虽然从属于化身,但由于化身的根本因是法身,所以也可以称之为法身的事业。
法身事业的本体,就是以种种方便应机调化众生,在穷尽生死轮回之前,这样的事业永远不会间断。佛陀是以什么为事业呢?他的事业,就是要让无边众生得到永恒的利益。为什么说这种事业无有间断呢?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众生是无有间断的,既然众生无有间断,那么佛陀的慈悲就无有间断;既然佛陀的慈悲无有间断,那么他所示现出来的事业也就无有间断。
下面就具体讲一下二十七种事业。
5、庚二(广说分类)分三:一、安置于道之所依;二、安置于道之本体;三、安置于道之果位中。
功德圆满如佛陀,度化众生也是次第性的,并不能一下子将所有众生都安置于果位上,我想这是给我们这些凡夫和胜解行地菩萨的一个很好的提醒:以后在度化众生时要量力而为,不要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对方特别刚强、野蛮,我们就尽力让他的嗔心减少一点,如果对方本来就不错了,我们就帮助他更进一步,这就已经可以了,算是完成任务了。
6、辛一、安置于道之所依:诸趣寂灭业。
法1、使一切众生灭尽三恶趣的业而获得解脱道的所依——人天身份。
“诸趣寂灭业”,这里是指灭尽众生三恶趣的业,使其获得人天身份,从而成为解脱道的所依。
对于次第根基的众生来讲,首要的事情是获得人身,佛陀说人身比天人身还宝贵,比什么都宝贵。正由于人身才是最好的道之所依,所以佛陀先要令那些最可怜、最恶劣的众生远离恶趣的痛苦,获得善趣的身体,尤其是获得人身,之后才能将他们安置于解脱道中。
7、壬一、安置于资粮道:安立四摄事,令知诸杂染,及知诸清净,有情如证义,六波罗蜜多,佛道…
安置于资粮道的事业有五种:
法2、将众生安置于道的助缘——四摄事中。如果有众生不懂四摄,就想办法令其懂得,从而安置于四摄的事业中。四摄,是大乘摄受和度化众生的一种最好的方便方法。有的人很想讲经说法,可他既不作布施,也不说爱语,更不懂利行、同事的善巧方便,这样一来,也就创造不出讲法的因缘;我们以后要度众生,首先自己必须具足四摄的功德,还要令他人随学这四种事,这实际上属于佛陀的事业。
法3、令众生通达道的本体——杂染及清净因果所摄的四谛之义。四谛分为杂染和清净两重因果,杂染的因和果分别为集与苦,能灭尽这种杂染的因果法就是道与灭,因此把这两者叫做清净的因果。
法4、使众生为了成办无边有情之利益而如实安住于四无量心之义。这是从意乐方面讲的,要令所化对象缘一切众生真诚地发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法5、使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在发心的基础上,还要实际去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波罗蜜多,也就是说,无论讲课、打坐或做任何一个善法,都要以具足六度的方式来摄持。
法6、使众生趋入佛道之所依——十善等戒律。想要进入佛道的人,必须从行持十善做起。
8、壬二、安置于加行道:…自性空。
法7、将众生安置于加行道,使他们相应修行一切万法自性空性的甚深实相。因为加行道之后就是见道,所以加行道行人要着重修行空性。
9、壬三、安置于见道:尽灭二戏论。
法8、将众生安置于布施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一地自性法界遍行之义中,令他们灭尽二取戏论(即遍计的二障),以无二智慧现量见到诸法实相。
10、癸一、安置于不清净七地:假名无所得,成熟诸有情。
法9、将众生安置于持戒等尤为殊胜的二地至五地之间,使他们证悟一切法唯是假立名称的本体。我们现在虽然也了知万法唯是名言假立、胜义中丝毫不成立的道理,但这只是一种总相上的认知,并不是现量证悟,现量证悟是在二到五地,这时候对诸法不会有任何实有的耽著。
法10、将众生安置于智慧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六地,使他们证悟诸法一无所得的本体。第六地菩萨智慧波罗蜜多圆满,真正了达一切万法了不可得,《入中论》里面详细宣讲了这个境界。
法11、将众生安置于方便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七地,使他们成熟一切有情。
11、癸二(安置于清净三地)子一、安置于八地:及立菩萨道,遣除诸执著。
将众生安置于力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八地:
法12、将他们安置于完全超越声缘行境之不共大乘菩萨道中,这是证悟对治的特点。如云“彼至远行慧亦胜”,七地(远行地)时菩萨的证德超越了声闻缘觉,到八地就可以无勤地圆满一切功德,因此将八地安立为真正的菩萨道。这个道理在《经庄严论》中有广讲。
法13、使他们遣除一切缘于法的耽著——所知障,这是断除所断的特点。七地时已经全部断除了烦恼障,八地入定出定无别,除了所知障的最细微部分以外,其他执著都断尽了。这两个是从将众生安置于八地菩萨的不同侧面的功德而讲的。
12、子二、安置于九地:得菩提…
法14、将众生安置于愿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九地,使他们获得愿殊胜圆满的菩提。
现观庄严科判
654、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行为化身及事业)分二:
655、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一、认清具五特点化身之本体;(第54课)
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
作种种利益,佛化身无断。
656、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广说事业之功德)分三:
657、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一、略说本体;(第54课)
如是尽生死,此事业无断。
658、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广说分类)分三:
659、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一、安置于道之所依;(第54课)
诸趣寂灭业。
660、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安置于道之本体)分四:
661、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一、安置于资粮道;(第54课)
安立四摄事,令知诸杂染,
及知诸清净,有情如证义,
六波罗蜜多,佛道…
662、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二、安置于加行道;(第54课)
…自性空。
663、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三、安置于见道;
尽灭二戏论。
664、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安置于修道)分二:
665、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一、安置于不清净七地;(第54课)
假名无所得,成熟诸有情。
666、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安置于清净三地)分三:
667、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一、安置于八地;(第54课)
及立菩萨道,遣除诸执著。
668、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三己二庚二辛二壬四癸二子二、安置于九地;(第54课)
得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