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定解宝灯

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340-431)小结

创建日期:2021-11-28

  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340-431)小结

  1、科判

  《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丁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丁二、分说宁玛巴自宗

  丁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戊一、破斥无承认之观点+戊二、分析有无建立自宗+戊三、破斥有承认之观点

  戊一、破斥无承认之观点=己一、说此观点(343)+己二、于彼破析(344)

  戊二、分析有无建立自宗=己一、各执一方则功过兼俱(346)+己二、依此建立自宗观点。

  己二、依此建立自宗观点=庚一、究竟实相中无承认(348)+庚二、后得名言中有承认(349)

  戊三、破斥有承认之观点=己一、说此观点(351)+己二、于彼破斥+己三、无遮单空非为究竟见之理(364)

  己二、于彼破斥=庚一、阐明彼等未加辨别之义(353)+庚二、叙其理由(354)+庚三、若舍此观点则不合理。

  庚三、若舍此观点则不合理=辛一、承许无承认不合理(356)+辛二、承许有无二者不合理。

  辛二、承许有无二者不合理=壬一、提出质疑(358)+壬二、遮破彼答

  壬二、遮破彼答=癸一、许其中一者为自宗不合理(360)+癸二、许二者均为自宗亦不合理

  癸二、许二者均为自宗亦不合理=子一、如此则成堪忍之法(362)+子二、分析彼之过失(363)

  丁二、分说宁玛巴自宗=戊一、依全知龙钦巴观点宣说自宗+戊二、旁述他宗之辩论+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

  戊一、依全知龙钦巴观点宣说自宗=己一、略说(367)+己二、单空非自宗究竟观点+己三、真实广说

  己二、单空非自宗究竟观点=庚一、彼者仅为相似见解之义(369)+庚二、彼与究竟见之差别(370)

  己三、真实广说=庚一、究竟大中观前无有承认(372)+庚二、名言中观有二谛之承认(373)

  戊二、旁述他宗之辩论=己一、如此承许则有如上之过(375)+己二、辨析此义。

  己二、辨析此义=庚一、具分析故无过失(377)+庚二、叙彼理由

  庚二、叙彼理由=辛一、以入定后得分别承许故无彼过(379)+辛二、观待之法非为究竟实相(380)+辛三、承许胜义、世俗异体一体皆有过失(381)+辛四、依此破除其他邪见(382)

  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己一、真实抉择+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己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431)

  己一、真实抉择=庚一、阐述彼之要义+庚二、宣说诸经论一切破立之理互不相违(389)+庚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庚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庚五、结彼之义

  庚一、阐述彼之要义=辛一、分二谛承许故无过(386)+辛二、具二取心前需承许二谛(387)+辛三、以二量分别抉择之理(388)

  庚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辛一、叙彼之疑(391)+辛二、遣除彼疑使生正信。

  辛二、遣除彼疑使生正信=壬一、遣除疑惑+壬二、此为殊胜正道之理

  壬一、遣除疑惑=癸一、本体空性故非为不空(394)+癸二、现空二者不可分离(395)+癸三、以周遍之故二者不相违(396)

  壬二、此为殊胜正道之理=癸一、了达此义必定遣彼实执(398)+癸二、应轮番修持而非取一舍一(399)

  庚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辛一、略说此中因果(401)+辛二、广说彼义

  辛二、广说彼义=壬一、为得双运智故宣说道中观(403)+壬二、以轮番方式获得双运之果(404)+壬三、依二谛抉择之理。

  壬三、依二谛抉择之理=癸一、如理宣说(406)+癸二、承许二谛为小中观(407)+癸三、如是承许之理由(408)

  庚五、结彼之义=辛一、不应对二谛取一舍一(410)+辛二、取单空舍世俗之过失(411)+辛三、故当呵斥取断空者(412)+辛四、于理证亦有妨害(413)

  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庚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庚二、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

  庚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辛一、略说+辛二、广说+辛三、摄义(427)

  辛一、略说=壬一、宣说二谛无别之义(417)+壬二、显宗以轮番方式引生双运大中观(418)

  辛二、广说=壬一、入根本慧定之究竟果中观(420)+壬二、后得妙慧非为真实现空双运之理(421)+壬三、真实现空双运非为言思之境(422)+壬四、宣说彼之异名(423)+壬五、彼者唯是各别自证之行境。

  壬五、彼者唯是各别自证之行境=癸一、自然智慧之境界(425)+癸二、虽不可言诠然非为不可思议我(426)

  庚二、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辛一、宣说显密要点之别(429)+辛二、宣说因果中观之别。(430)

  2、对方观点:抉择中观见解时必须有所承认;

  破法:中观抉择的是圣者入根本慧定,于此根本慧定面前,有无是非或空不空等任何法都不存在,于一体、异体、显现、空性、清净、不清净等一切偏堕均不存在,因而于此智慧前无有有无等任何承认。如此不可思议的智慧根本不是语言、分别念的对境,它既不偏于无遮也不偏于非遮。

  3、对方观点:抉择中观见解时不应有承认;

  破法:于圣者根本慧定时,一切皆无承认的观点无有谬误,但安立后得名言时则无有立足之处;而中观对于地道之安立等毫无疑问都是存在的,从这一角度宣说为有承认也未尝不可。通过名言量进行抉择时,一切万法因果不虚、三宝加持不可思议等无欺存在。

  4、对方观点:抉择胜义空性时,一切都不存在,是单空的;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可以随顺世间安立名言。也即随顺世间安立为有承认,随顺中观安立为无承认

  破法:单空或无遮空性,与万法之显现,真正以中观正理观察时,二者根本不能同时聚集在同一物质上。若认为同一法上既存在单空的一分,也存在显现的一分,此二者以不可分割的方式聚合于一处,那某人依靠精进修行已经证得单空境界时,则原本与单空聚合的“有”的显现仍然需要存在,如若证悟空性境界之此时,“有”的念头仍然明明显显地存在,那依靠大缘起因等推理进行详详细细观察无用处了。

  仅以单空作为中观见解之对境,则已经偏堕于相似胜义谛的一方,这只是一种相似见解,并非真正的双运或离戏见解。胜义单空境界,仅仅属于有境的一种单空执著。

  中观自续派暂时安立的是假胜义谛。假胜义谛仅是一种单空,而单空也不存在、远离一切有无执著之相,则称为真胜义谛,此即中观应成派所抉择之究竟境界。从最究竟观点衡量,单空之相似胜义仅仅是一种世俗谛,仍然属于分别念的境界,并非胜义谛。

  5、对方观点:世俗中的一切不承认,仅仅承许一个胜义空性,根本不存在光明分

  破法:已经成为单独的胜义谛,也即是一种单空。对基道果时的一切显现全部安立为迷乱的所断,这是一种严重诽谤。如果一切基道果的显现都不存在,于地道圆满究竟时唯独剩下一种单空,则于此单空当中,根本不会具足佛陀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十八不共法、四无畏等如大海般无量无边的功德。在证悟空性的同时,光明必定是与空性无离无合而存在的,否则,所证悟的境界与阿罗汉的无余涅槃也已经无有任何差别了。

  6、自宗观点:

  6、1有无承认

  对于中观有无承认应该详加辨别分析,若未加以分析而笼统地说为有承认或无有承认均不合理,抉择究竟中观见解应是入根本慧定时的一种见解,是胜义实相之观点,于此面前有、无、是、非等任何戏论都不能成立,此时无有任何承认。而于后得位时,必须随顺世间观点,此时对于基道果等一切名言之安立如同彩虹一般,清晰分明,丝毫也不混杂而作承许。

  自宗已将中观见解分为暂时与究竟两种,对暂时观点与究竟观点做出区分,究竟时无有任何可以承许,暂时的见解无论如何应该有所承认。并且在入定、出定时各自做出不同承许,根据出定后得观点而言,中观自宗应该有所承认。

  于胜义究竟抉择见解时不应有承认,中观所宣示的是一切万法的究竟本性,一切万法不是实质之法,所谓的空也根本不存在。而于世俗名言中应有所承认。胜义中不存在可以通过胜义量进行抉择,世俗中存在则应依靠世俗量如理抉择。

  6、2显空双运

  宁玛自宗的不共特点,即于见修行果一切时分均未远离显现、空性二者,于显现中积累资粮、修习慈悲菩提心等,而任何万法于正在显现的同时即是空性的本体。于凡夫地时即如上一般如理如实地修持,当境界越来越向上时,其悲心不再是有缘的悲心,智慧空性也并非分别念中所想象的一切皆不存在的一种空性。

  宁玛巴自宗真正的见解:自宗承许真正的大中观是双运大中观或离戏大中观,前者指释迦牟尼佛第三转F轮之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之境界;后者则指佛陀第二转F轮远离一切执著戏论之境界。如此殊胜的大中观境界,主要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在它面前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一切都是清净与光明大双运的。这样一种境界,虽于凡夫众生前无法现前,但与其相似的境界可以现前,对此如理抉择即是真正的中观见解。抉择此中观见解之时,已经灭尽一切有无、常无常等全部执著,这就是宁玛巴自宗真正的见解。

  于入定时以空性为主,出定后得位,世间一切名言如同彩虹般无有丝毫混杂而显现。在真正达到一定境界之后,胜义谛与世俗谛二者可以无碍双运,但于此之前,抉择胜义谛时,一切万法皆为空性,世俗中万法的显现是不灭而存在的。

  7、妙慧PK智慧

  7、1妙慧=出定慧=后得妙慧

  胜义、世俗二量,一者现前时另一者无法现前,故此胜义量与世俗量二量仅称之为妙慧而并非智慧。

  以此妙慧观察万法本性时,可以获得显现与空性的两种体性,比如依靠中观的大缘起因、离一多因等进行观察,瓶子等一切万法的体性皆为空性;同样以瓶子作为对境,通过观现世量进行观察时,眼前所见即是瓶子,身体接触也有碰触之感,其显现部分无欺存在。因此,通过此二量观察时,可以获得显现与空性二种体性。

  对诸法现见有真的一分与虚假一分的缘故,可以安立胜义谛、世俗谛二者,此二者是由妙慧进行抉择的,并非于智慧面前如是抉择,凡夫所拥有的仅是妙慧。

  7、2智慧=入根本慧定=大中观的智慧

  于圣者入根本慧定面前,既可以现见空性也可以现见光明,此二者并非轮番而是同时存在,空性、显现一味一体无二无别,根本不存在种种差别分析,这就是所谓的心、如来藏或者觉性、大中观的智慧。

  7、3妙慧→智慧

  显现以外无有空性、空性以外无有显现的一种境界,于名言中可以暂时安立为现空双运,但于圣者根本慧定前,显现空性、清净不清净、常无常等一切所缘皆不存在。此种境界必须通过修行才能获得。

  所谓的显现、空性等完全是凡夫分别心前语言和思维的对境,根本不是真正的现空双运,就好像以手指指点月亮时,手指绝对不是月亮一样,仅是依靠这种途径表示而已。

  8、中观分类

  8、1粗、细中观是从对境分的

  粗中观:于凡夫前较为粗大的一种境界;后得粗中观时可承许为有;

  细中观:圣者的根本慧能够了达的一种境界;入定细中观时应承许为无。

  8、2因、果中观是从能生所生分的:

  因中观=道中观=妙慧=小中观:通过轮番方式——以胜义量抉择空性、世俗量抉择显现,于二谛分别观察,对显现不离空性、空性不离显现生起真实定解,将此称为妙慧,也叫做因中观或道中观。于二谛之中应该承认。

  果中观=大中观:最究竟的圣者根本慧定即称为果中观。以观察名言与胜义的无垢妙慧可以引生无二双运的大智慧,此时,空不空等一切戏论之边完全焚尽无余,此真正圣者入根本慧定的智慧,即安立为无二双运果中观。即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究竟中观见解。

  二者之中存在因、果,及妙慧、智慧的差别,因此,对果中观以“大”的名称进行赞叹以说明其殊胜性。

  依靠因中观,最后可以获得究竟果中观,然而依此道抵达真正的目的地之后,此道也不再需要。

  8、3心与智慧是从有境角度区分的:一者是心之对境,一者为智慧之对境。

  8、4大、小中观是从自境界之体相而言的:

  小中观=单空:单空境界并不属于大中观,只能称之为小中观。

  小中观=因中观:暂时来讲,必须承认胜义谛与世俗谛二者,且以果中观的名称对因亦取名为中观,因而将因中观称为小中观。

  大中观=大圆满=果中观:闻思首先抉择空性,于空性中可以显现,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依靠显、空二者断除有、无之执著,最后有、无二者均不存在,获得远离一切思维言说的境界,即是所谓的大中观。

  不论大中观还是大圆满,在真正现前如此殊胜的境界时,对于轮番修行的有、无、显现、空性等一切戏论执著全部都会远离,如若认为除此以外仍然存在其他更加殊胜的法,则已成为具有戏论之法了。

  为何称为“大”中观呢?以凡夫分别心根本无法容纳,是圣者离一切戏论的一种境界,为表明其完全属于圣者境界,凡夫无法领悟其中的甚深内涵,故以“大”中观、“大”智慧来表示。

  9、观现世量、净见量、相似胜义量、究竟胜义量

  所谓的承认须通过三种观察,即不经观察时形形色色的万法可以了然呈现;稍作观察时,一切显现均成空性;进一步详细观察时,空性也不存在,全部都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各种量均是一层一层依照次第安立的,因而依据次第宣说,即观现世量、净见量、胜义量等如是逐层安立的原因即是如此,六根前所显现之法本来存在,未经观察时,昨天的河流今天依然存在,轮回、涅槃等法也可以假名安立,所谓的存在或不存在根本无法进行抉择,这是观现世量前所获得之量;若对其稍作观察时,则会获得清净之显现,此时仍然属于名言范畴;继续观察时,由净见量所得之法也是空性,无有丝毫存在;再次观察,空性也并不存在,是离一切戏论的。

  将胜义量分为相似胜义与究竟胜义两种,将抉择光明的量分为观现世量、净见量两种。也就是说,在抉择光明时,首先通过观现世量——以眼、耳、鼻、舌等暂时决定,最后究竟时以圣者的净见量决定;抉择空性时,首先依靠中观自续派的相似胜义量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单空,之后以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胜义量得出诸法远离一切戏论的结论。所以,对观察显现、空性二者的量必须分析清楚,这样一来,由二种量分别抉择的所量也就很容易分析了。

  10、实相佛陀PK现相众生

  众生即是佛陀:此说法仅于实相上安立,现相上不能如此宣说。

  从实相而言,虽说众生即是佛陀、万法本自清净,但并非一切众生均能现见此等实相,比如柱子的实相虽是无常,但以凡夫众生之肉眼根本不能现见柱子刹那刹那的变化。众生与佛之间有能遣、所遣的一种关系,也即遣除一切障碍后可以现前圆满正觉佛陀,但此说法仅于实相上安立,现相上不能如此宣说。

  众生具足如来藏:器情世界一切万法应存在实相、现相之别,众生眼前所见的一切迷乱显现,与它的究竟实相并不相同,众生相续中具足的如来藏是从实相而言的,它虽然可以显现,但不应将其错认为现相。

  实相上讲,一切万法是本来清净的,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陀,但于现相上,以一切烦恼障、所知障遮蔽的缘故,本具的所有功德根本不能如实显现,故而为遣除烦恼障碍,必须精勤修道。

  11、中观自续派PK中观应成派

  11、1中观自续派

  于名言中承认为有,于胜义中承认为无有。将二谛分开,如同牛角般安住于各自所在位置上,互不混杂,胜义谛是空性的角度,依胜义量获得;而世俗谛是从显现而言,依名言量获得。从现相来讲,胜义谛不是世俗谛,世俗谛不是胜义谛;从实相而言,此二者根本无有任何差别,就像大海与波涛,表面来看二者分开存在,但实际波涛即大海的本质,二者无有任何差异。

  11、2中观应成派

  分入定、后得两种,于后得时抉择的观点,可以说与中观自续派观点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中观应成派有适应顿悟者和渐悟者的两种法门,其中前者直接宣讲中观应成派自宗观点,为相应部分渐悟者的根基,则暂时抉择了与自续派相同的一种观点,即首先抉择单空无我,之后再为其宣讲中观究竟观点。

  何为应成?即自宗无有任何承认,全部以应成的方式遣除他宗邪见,故此称为应成派。

  11、3区别

  中观应成派分入定自宗与出定自宗两种,于入定自宗时一切都不承认,出定自宗时则有所承认,而中观自续派一方面未对入定、出定加以区分,一方面承许名言中一切万法真实存在,胜义中暂时抉择为单空,究竟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对于“名言中是否承认自相”这一问题,麦彭仁波切于《澄清宝珠论》中说:这一点即是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的主要差别。

  自续派最终将融入离一切戏论之观点中,那不是已经与中观应成派没有任何差别了嘛?并不相同。应成派最究竟的自宗主要以入根本慧定为主,在这一点上与中观自续派完全不同。

  12、显现PK空性

  12、1空性、显现互为因果,

  可以说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或者显现之故可以是空性、空性之故可以显现。一切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这时显现已经成为证悟空性之因,然而以空性之故,一切万法可以存在光明显现。

  当然此中所说因果并非如种子生芽般的因果,而是相应因,比如心与心所可以互相为因,同时产生;如现见彩虹时,彩虹的本性不成立之故,可以对彩虹的空性生起定解,以空性之故,对其显现也可以生起定解。

  12、2现空双运分为暂时、究竟两种,

  暂时的现空双运是指柱子等法显现的同时即是空性,以空性之故可以显现,如同水月一样;

  究竟的现空双运指如来藏的本体光明与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无二无别,此即究竟胜义谛,从密宗窍诀来讲,如来藏的光明即报身,空性为法身,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大悲周遍安立为化身。以大圆满而言,对空性与光明的诠释可以说非常圆满、究竟,以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等名词圆满表现了现空双运的究竟含义。

  12、3现空相同

  名言中虽说二量力量相同,然而不论胜义中的空性还是世俗中的显现,依据正理衡量时,其自性丝毫也不能成立。而且二谛之对境的自性并非不同,也即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对境和有境等不论哪一方面,除所空之法不同外,于空基上根本无有不同,实际显、空二者完全相同,全部经不起胜义的观察。

  眼前所现之色法、耳朵所听闻之音声全部是空性的,仅是暂时的一种幻觉而已。一切万法正因为是空性,所以可以显现,如若有一种不空之法,则仅能显现此一者,根本不会显现其他任何一法,就像六道众生见一碗水一样,如果水的本性不空,那六道众生所见都应该是水,而不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显现。

  12、4现空无离无合

  显现存在之时,空性也决定存在,此二者无论何时都是无离无合、无二无别的,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显现。即抛开显现外无有单独的空性,抛开空性外也无有单独的显现。此种无离无合的道理,显宗称之为现空双运,现而空、空而现的无二智慧,也即万法本性的实相智慧。唯有圣者的根本慧定才能见到,凡夫众生依靠文字等相似理解之后,也仅是通过轮番方式了知。

  13、显宗PK密宗

  13、1共性

  首先将显现、空性,或者名言与胜义分开抉择,最后方能通达无二的心之本性。实际心之本性是显现、空性无二无别的,但凡夫众生具足一切烦恼束缚的缘故,不论显宗还是密宗首先都应分开抉择。

  空性与大悲是一切佛陀之精华,是显宗、密宗都需要共同修持的唯一法门。不害众生的大悲心和观修空性,通过这两种途径可以获得真实涅槃。

  13、2差别

  真正通达大中观、大圆满的境界时,二者于究竟意义上确实无有丝毫差别,然而在抉择方法或窍诀的修持上,大圆满的确具足非常殊胜的不共特点,比如通过大圆满的修行力,可以实现即生虹身成就,获得普贤如来的果位,这在显宗是根本没有的。

  在显宗,现空双运的意义通过比量观察的方式方能获得,比如依靠离一多因、缘起因等《中论》《中观二谛论》中所讲的各种理证,抉择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光明方面通过净见量如理抉择,如《宝性论》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之故必定成佛等方式加以论证。一般来说,显宗于凡夫地时直接体会现空双运意义的少之又少,全部是通过比量观察的方式进行抉择,故而修行成就的时间也比较长。

  密宗与显宗完全不同,密宗个别法门中虽然存在造作观察,但大多数是依靠上师的不共加持以及特殊的比喻和表示,亲身体验万法之本性,比如密宗个别修法中让弟子观心,心的本体是空性的、自性是光明的,并且通过各种比喻等方便法进行表示。这时,显宗需要长时间才能得出的结论,在密宗依靠上师的窍诀以及加持力,即使凡夫也可以很快时间当中现量见到心的本性。

  很多经典中都将因乘称为显宗,果乘称为密宗,其中前者依靠比量推理的方式进行抉择,属于妙慧;后者则通过上师窍诀以及自己的信心聚合认识自心本性,此种方法不需推理,是自己亲身体验的一种智慧。暂时来讲,对于现空二谛法理进行以理抉择时,需要通过轮番方式进行观察,然而最终究竟了义的观点应是现空无二,此观点即是因乘、果乘最究竟的了义精华。

  13、3密宗

  在密宗当中,智慧的本性通过句义灌顶进行表示,比如上师让弟子观察自心,告知心的本性如同水晶一般,或者通过水晶球表示心的本性明明澈澈,而水晶中可以显现形形色色的一切法,但其本体无有丝毫实质,全部是空性,于空性中可以显现,显现也即是空性。

  14、胜义谛PK世俗谛

  14、1外境有境角度分析

  从外境方面来讲:于名言量前,胜义谛与世俗谛虽然存在,然而此二者若观待二谛无别之实相则仅是名言中的一种现相许,实际根本不存在。

  从有境角度分析:现见一切万法本相的唯一即是佛陀的智慧,于其面前,所谓的胜义量与名言量仅是相似之量,以二者中的任何一者均无法真实了知二谛。凡夫众生的肉眼或者分别念存在一定的界限,胜义、世俗二量不能同时执著,见到其中一者时不能现见另一者,到一地菩萨以上时,空性与光明可以同时现见,这就是有境上的差别。

  14、2胜义名言二量观察

  依靠胜义、名言二量进行观察时,一切万法可以分别得到空性、显现二种体性。这时,一者存在的同时另一者并不存在,如以胜义量对瓶子等一切法作如理抉择,即可得出一切法均为空性的结论,所谓的瓶子仅是一种假象,并不存在。

  与此同时,显现是否存在呢?并不存在。而依靠名言量观察瓶子等法时,六根前可以真实显现,此时所谓的空性并不存在。故说具烦恼束缚的凡夫众生之境界是有限的,于根识前一者存在时另一者根本不会存在,此二者只能以轮番交替的方式现前。

  14、3相似量PK真正之量

  以其中一个量根本不能清晰了知另一量所抉择之对境,这就是所谓的相似量。比如凡夫众生以胜义量抉择万法时,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此时光明现分根本无法进行抉择,若想对此明现分如理抉择必须具足第二量;

  佛陀的真正之量并非如此,于它面前此二量并未分开,是完全融合于一处的。于圣者根本慧定面前,心性之本体为空性,光明与此空性无离无合而存在,对空性、光明二者皆了如指掌。

  14、4二谛真相

  从真正实相来讲,所谓的胜义谛与世俗谛不会偏堕于任何一方,比如胜义中万法空性,但万法并非仅偏于此空性一方,而世俗中万法可以显现,却也并未仅仅偏于显现一方。无论如何,虽暂时于名言中承许二谛存在,而实际二谛无有丝毫实质,在究竟实相中,无有任何破立承认之法。

  依靠二量的智慧分别了知世俗、胜义二谛的真相,依此可以获得不同的结论,也即依靠名言量得知轮回业因果、如来涅槃以及情器世界等一切名言显现,依靠观察的胜义量进行抉择时,一切万法无有丝毫成实,全部为空性。

  名言中一切万法虽然明明显显地存在,但所谓的存在也并非实有自性,其实都是空性的本质,这一点通过离一多因等中观理进行观察可以清晰了知,故于后得分析或抉择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时,对胜义谛、世俗谛二者安立为一有一无绝对不合理。如若存在,则空性、显现二者全部存在;如若不存在,则空性、显现等一切法皆不存在。

  15、证悟空性

  显宗、密宗、汉传、藏传都说证悟空性,阿罗汉也已经证悟空性,但他们在所证空性的范围及本体上有许许多多的差别。阿罗汉所证之空性、碗中无水之空性、一切皆不存在的单空之空性、证悟大圆满所了达之空性等等,空性的名称虽然相同,但针对各自不同之对境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对上述所说之义一定要善加分析。

  因凡夫众生具有非常严重的实执心,故而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以断除其实执,之后再继续修持如来藏的本来光明。

  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者也是同样,修生起次第时观一切为清净,修无相圆满次第时观一切皆为空性,显现、空性分开修持;

  修持无上大圆满时,渐次根基者也是首先修习本来清净,之后再修光明任运自成;

  释迦牟尼佛转F轮时,也是先宣讲空性,再抉择光明。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424-431)笔记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结文432-447)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