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97课1-13
第九十七课:舍弃妙欲之贪执
一、法入心才称之为正法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从共同和不共同的角度,对于座上如何用功做了一些讲解。总的来说,对于次第根机者来说,先从共同前行入手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刚入门时,我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实践,总觉得只要有文字般若即可。很多人都觉得只要从文字上有所了解,对这个法有充分圆满的认识就万事大吉了,但实际上反观自己的内心,所了解的法与自己的心相续完全是没有关系的两件事,我们的内心仍旧与庸俗同道,并没有把平常所了解的法融入心相续之中。这也充分地说明我们并没有将所了解的法当成调伏内心的对治法。
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言:“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也就是说,我们平常所修学的一系列法,如果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只是凭借内心时时不忘自己往昔做过多少善事,身做多少个礼拜,口中念诵过多少心咒经文等等想要成办解脱,是远远不够的。就如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所言:“初次进入佛门者,不用急于做很多善事,首先要知道这件善行该如何去做。”只有真正知道如何正确地去做,你所修行的法,才能称之为正法。
二、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今天我们接着讲这句颂词。如何理解此二同时现一味?
比如我们赤裸见解过程中,虽然会讲解见解如何,但是也会同时讲解功德有多么增上,烦恼有多么减轻。如果认为自己只有见解增上,功德却不具备的话,这样的见解只能称之为文字般若,而不能称之为实相般若,因为功德与见解必然是一致的。只具有前面的见解,却没有后面功德的呈现,这并不是圆满的见解。也就是说,我们平时依止导师的真正目的也正在此上。如果只是依止导师却不去听闻教法,就说明依止导师这一点做得并不圆满。同样,虽然口中能树立很多对治法,但是却没有起到对治内心烦恼的作用,无论你口中的说辞有多么美妙。由于不具备后面见解的缘故,还是不能称之为圆满的见解。
对于“证得真实之见解”和“断除能所妄分别”,上节课已经讲解过一些内容。当我们证悟到见解之时,一切能所对立之法,即各种分别念必然会减轻乃至断除。而这意味着,在座所有弟子凭借个人的智慧,努力精进修学殊胜的法要,至于修学过程中见解是否增上就要看看顺缘功德是否增上,逆缘贪嗔痴烦恼是否减轻。如果不做这方面的观察,只是口中天天说自己的见解好像是明空不二等等,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如果你的见解真的是明空不二,后面的功德必然是同时具备的。但是有时候我们所谓的这些名称,可能是来自于书上的解释。因为书上会讲解心的自性是明空不二,是便智双运,是体用一如,是乐空不二等等,现前很多人就会拿着这些词来掩盖自己的见解。但即便你有了一定的见解,可能也是不了义的。此时即便口中说着与见解相关的一些描述词语,顺缘功德不会真正起现,逆缘烦恼也不会消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性格没有多大的改善,烦恼也还是沉重如往昔。
三、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我们今天信仰佛教,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而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清净心之中。惠能大师曰:“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就是在讲解唯心净土。内心清净之时,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致不需要任何人打造,自然呈现在眼前。而我们今天做的每一件善事,目的就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本来清净,只是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而暂时不能呈现,现前所做一切善行目的就是为了对治贪嗔痴烦恼。因此我们也要时时反问自己,行持诸多善行之后,内心的贪嗔痴烦恼减少多少,性格有多少改变?
为什么我们要观察性格是否有变化?由于宿世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都还是顺着业及烦恼在漂泊,性格可能都会偏重于世间,而世间人的贪心与嗔恨心都非常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很多人的性格都非常不好。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贪嗔痴烦恼。因此如果修行之后,周围很多人说你的性格脾气越来越好,越来越调柔,就说明修行越来越好,这也是我们修学想要的结果。
如今口说见解者比比皆是,但真正能体现出功德者寥寥无几。大多数人所谓的见解可能也不过如此。我们也常常在讲,是否真正赤裸见解,就看看自己座下出定时,贪嗔痴烦恼是否减轻,或者观察自己能否在梦中认识到梦。
历代高僧大德告诉我们,随着自己入定见解的增上,梦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下品善梦、中品认识到梦,上品达到梦光明之境界。现前就问问自己,自己的见解属于哪一种。
如果所做的都是善梦,不是在打坐就是去谒见导师;不是自己在修行就是在行持善法等等,具有这样的梦境就说修行已经有所进展,并且已经开始逐渐影响到梦境。
随着座上见解渐渐增上,赤裸出来的清净见解也会继续影响梦境,比如开始知道一切梦都是虚幻的,并且能在梦里阻止梦境继续发展下去,甚至自己改变梦境,这就称之为转变梦境。即便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或其他诸佛菩萨的刹土,也不过是小菜一碟。
可是现在我们别说是转变梦境,有时就连认识梦境都做不到,这是什么原因?虽然往昔我们也学过诸如小乘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的道理,知道一切万物的本性是空性,也学过大乘缘起性空的教理,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形成的,为什么还会把梦境视为真实?原因就在于你串习得还不够,见解也仍旧只停留在口中而已。虽然我们口中一切都是空性时,内心还是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这样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并不足以令我们认识梦境乃至改变梦境,因此还需要我们长时间去修行串习为妙。
四、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我们将整个修行过程分为观察修和安住修两个步骤。在观察修时,即便你知道一切皆为虚幻,仍然有所不够,还需要长时间去串习。因为,我们对于这些见解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种概念性的认知。做观察时觉得有感觉,不做观察时,见解仍旧与庸俗同道。所以前面以为自己理解了相关的道理,实际上并没有入心,也不能真正影响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内心。修行需要我们长时间去串习。
举个例子。在座很多人现在都在修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这样殊胜的见解,但我想即便只是观修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等共同前行时,在你最初观修之时,也觉得前行的道理不过如此,没有什么难度,你的生活没有因此变得有何不同。这就充分地说明,我们的业及烦恼沉重,当下的对治力还很微弱,无法完全对治一切业及烦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我们的修行时间太过短暂,见解的力量太过微弱,暂时无法对治当前的状态。想要有所改变,同样需要我们长时间去串习。
记得我第一次依止上师时,也是学到了很多前行的教言,当时只是从文字上有所了解。但是很久以后,才真正感受到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此时内心生起的体会与最初学习时的感觉完全不同,而这同样来自于长时间的修行。
如果只是停顿在文字表面,认为文字理解就是圆满掌握了相关理论,就是大功告成,恐怕还是有些不够,因为你的内心与法还有很长的距离。法就是法,你的内心还是你的内心,无法将法融入内心,面对烦恼时仍旧束手无策,只能被烦恼牵着走。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我们修行的力度还远远没有到位,仍旧需要长期串习。
所以,我们常常讲解,理论非常重要,它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并且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修行;但是从另个角度来说,只有理论却不去做实修,就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言:“内心未起现证悟,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以及“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惠能大师曰“迷人口诵,圣者心行。”这一系列教言就是在讲解修行的重要性。如果修行没有实践,距离成办解脱仍旧遥遥无期。
虽然我们说内心清净的这一时刻,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而内心不清净时,就是六道轮回不清净的显现。这就如手心手背一线之隔,但这一线对于烦恼沉重的凡夫来说,就是十万八千里之遥。想要令遥远的距离变成一瞬间,则需要通过实修来完成,实修的重要性就在此上。
五、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四)
前面我们讲了闻思与实修的重要性,接下去就要知道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如果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在讲显宗和密宗差异时,从总的角度将显密差异分为四种殊胜不同,又在此基础上支分出十五个不同,其中有一点就是成就的时间不同。密法可以一生成就,更有甚者,几年、几个月就能成办解脱,而显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同样是寻求解脱,为何时间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原因就在于方式方法不同。
当然,这里所讲解的方式方法也要与个人根机相符,如果你的根机与方式方法要求的根机不符,即便遵照这样的方法去修,恐怕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天天强调法与根机相应的目的也正在此上。
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法与根机不相应,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就是在告诫我们法与根机必须相应。在两者相应的基础上,懂得方式方法就更为重要。如果方式方法不到位,很难迅速增上见解。我也常常为大家讲解,如果过于重视方便轻视智慧或者过于重视智慧轻视方便会有怎样的过失,只有两者达到平衡之时,才能圆满见解。因此,修行的方式方法必须到位。
为什么我们平时要花时间为大家讲解各种教言?从具体修行方式而言,我们每年都会讲几遍上师瑜伽,相关的材料也已经很全面了,但还是要为大家讲解各种道理,就是希望大家能更好地庄严自己的修行,令修行之路更为圆满,这就是我们平常讲法的真正目的。
我们在讲解过程中,有时从见解的角度宣讲,有时从修行的角度讲解,有时从持戒的方面讲解,目的都是为了迅速成办果实,因此,每天为大家讲解一些教言,做一些提示,相信对迅速增上见解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讲法的真正目的。希望大家能把每次讲解的道理都铭记心中,并且配同着自己平常的修法,这样去做,意义非常广大。
六、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五)
如果前面的见解与后对治烦恼不能达成一味,就说明前面的见解并不了义。既然不能达成一致,为什么口中能说出与了义见解相同的词句?我想,这多数还是由于我们在用文字理论掩盖真实见解的缘故。也就是说,我们将平常所学的理论背诵下来,当口中在说这些词句的时候,觉得非常美妙,非常殊胜,并且以为自己的见解也达到了这样的水准。可实际上见解并没有增上,一直都是止步不前,因为你只是属于了知见解或对见解有所觉受,实际还没有达到实相见解的地步。
为什么我们并不会天天讲解成熟口诀法或上师瑜伽导修?因为真正的见解还是要自己去修。如果修行一段时间后,无论你真实的见解是否过关,我都允许你语言词句上过关即可,并为你讲解后面更深刻殊胜的法,这样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最终结果只能是你的烦恼仍旧无法消尽,内心的见解也仍旧距离解脱有十万八千里之遥。这样的结果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今天选择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脱生死,并且导师也天天都在为大家讲解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的重要性。如今我们虽然已经获得了极为殊胜的人身,但是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身旁。今生若不精进修法,一旦无常降临,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比如今天就要面对死亡,你的内心有多大的把握去面对,对成办解脱有几分把握?可能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死亡面前还是非常脆弱的,而脆弱就意味着我们离解脱的见解还非常遥远。这时候就更应该多下一些功夫,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之上。
当然,我们如是讲解并不是要排斥文字见解。文字般若当然很重要,他会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告诉我们修行的一系列方便,这都是修行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知道这些道理以后,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这样的状态之中,而是要将内心成为文字。
无垢光尊者也曾经说过:“闻思所知功德虽具无量,但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闻思虽具无量功德,可内心如果不能融入实修之中,仍旧无法调伏烦恼。这就是在为我们讲解实修的重要性。因此,此处上师讲解,见解与功德应该同时呈现。
七、护持清净正知念修行获得本净地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护持清净正知念修行获得本净地此二同时现一味】
“修行获得本净地”指的就是护持清净的正知正念,即护持无造法性之正念。我们把正知正念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两种,而获得本净地指的就是护持原本清净的无造法性之正念,即印证三身时所提到的大悲周遍之化身。
大悲周遍化身,就是在修行时能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此时已经能止息一切妄念,不在思维状态,但又能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什么状态之中,具有这样的认识就称之为具有无造法性之正念。
但是今天我们所具有的正念还不够了义,仍旧掺杂许多意识成分。虽然我们此处说的见解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可是你的见解如果不了义,即便自己觉得有多么清楚,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无造法性之正念。
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如何辨别相似无造法性之正念。比如当你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此时不需要再起第二个念去概括前面的念。如果你是无念的状态,由于无念状态本身就是一种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无念的状态,当然没有明分,需要后面的念去描述前一念的无念状态,这就是纯粹是一种意念。而在具有见解的状态时,不需要依靠后者来描述前者,也不需要分为前一个刹那和后一个刹那,当然也不需要再做什么分析,见解本身就已经了了分明,就如同水自带湿的性质,太阳自带光明一般。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还需要另外再去寻找光明么?不需要了。同样,见解本身自带清明,就是属于无造法性之正念。
但要记住,如何辨别相似无造法性之正念与真正的无造法性之正念。在见解没有圆满之前,都不是了义的见解,也不能称之为无造法性之正念。既然不是无造法性之正念,就要问问自己是否有能所二取?至于什么叫能所二取以及如何细致辨别,这两天也一直都在讲解相关的内容。前几节课我们还以花做比喻,为大家细致讲解了意识与智慧之间的差异。一旦你真正突破了这一关,就充分地说明所具有的正念就是无造法性之正念。
与之相对的就是改造意念之正念,这纯粹就是一种思维造作,可即便如此,只要是正知正念,就充分地说明它属于正法,因为它具有“正”这个特征。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善。因此,我也时时告诫弟子,当我们平常出定的时候,要时时护持正念,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口中所说,心里所想,行为所做如果是一种恶行,就要及时阻止,不能继续往下发展;如果身口意三门都是善行,就要继续护持下去,并且回向向三界六趣一切众生。
以上就是讲解,所谓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是我们要提起的正念,即我们现在要努力做到的护持改造意念之正念。
八、护持清净正知念修行获得本净地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时时护持清净之正念,才能达到本来清净的见解,因此时时不忘正念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平时打坐由于昏沉太过严重的缘故,有时要昏睡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自己睡着了。这一段时间就称之为忘失正念。如果发现自己昏沉的时候,能提起明分不再往下走,这就是护持正念的功德。也有些人说,如果过于观照,就觉得一切都在意识范围之中,这样是否可以?当然可以。当你妄念起现之时,还可以做一次深呼吸,用持风的方式调伏,也完全可以。虽然这需要有一个起心动念的过程,是完全在意识的状态中调伏,但即便如此,这也是调伏烦恼的一种方便,功德无量。因此,虽然昏沉是过失,观照也是过失,但是我们此时所运用的观照并非邪念也非偏念,而是一种正念,而正念就具有对治一切烦恼的功德。所以有时候不需要在这些方面太过纠结。
我相信现在很多人都不会有这样的纠结了,以前很多人都对此非常执著,觉得座上不能有起心动念等等。有时我也很奇怪,为什么大家觉得座上不能有起心动念,而座下可以?如果座下没有起心动念,我们平常的妄念来自于哪里?如果真的对起心动念非常看重,为什么当你在座下起现恶念的时候,没有觉得这是不对的,不应该随着恶念而跑?如果你真的执著起心动念,应该对于座下的念头也非常执著,知道不能顺着恶念而走,可是事实上完全相反,我们往往对于座上的念头非常看重执著。
我想无论当时的念头烦恼有多大,你也不会随着恶念而去。有谁打座时会吃饱了撑着,一打坐就开始起恶念,琢磨自己要怎么生起贪心、嗔恨心等等。不会的。此时我们的心中往往有一种想法,知道要对治一切烦恼,但由于个人修行没有到位的缘故,难免产生一些烦恼,因此要尽可能对治一切烦恼。也就是说,此时相对之间升起的都是一些善念。这些都不需要过于执著,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自己座下的时候,能否时时提起正念。这也是从另个角度告诫我们,修行要时时提起正念。
座上更是要时时提起正念,一旦忘失正念,可能胡思乱想一段时间后才会发现自己已经走神了,这就是忘失正念的过失,这时就要把心收回来,重新提起正念。同样,如果产生昏沉,要昏睡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处于昏睡状态,这一段时间也是忘失正念。此时就要提起明分,提起正念。当然,这个时候提起的还是改造意念之正念,并尽量往无造法性之正念方向发展。毕竟作为初行者,产生一些意念造作是非常正常的。但只要是正念,都是对治烦恼之方便,也都称之为功德,座下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我们多多少少都已经学习了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平时生活当中,与恶相关的一切事情,都要尽量予以断除,与善相关的事情,要尽量去做到,并且还要回向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这就是提起正念的功德。如果不能提起正念,座下与往昔没有进入佛门时一样,没有丝毫改变,虽然口中说自己对三宝的信心没有退转过,但是在你忘失正念的这一段时间里,虽然不能说诽谤三宝,但也不能说对三宝有信心,因为你的内心当时就处于忘失正念的放逸之中,已经想不起自己是否是一个佛教徒。只有重新提起正念的时候,才能重新想到自己是三宝弟子,对三宝有信心,要断恶行善等等。而这样也都是来自于正念的功德,所以时时提起正念非常重要。
九、护持清净正知念修行获得本净地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这里讲解护持正念和后面的见解会同时出现,就是在告诫我们,如果前面不能时时提起正念,后面就不会有圆满的见解。也就是说,想要获得圆满的见解,时时护持正念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有时我们内心生起烦恼,可能要顺着烦恼发展一段时间,才会想到要予以对治,而这种随烦恼而去就称之为忘失正念。又比如我们与家人相处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自己也会因此心生嗔心等诸多烦恼。之所以会生起烦恼,原因也在于忘失正念。若能时时提起正念,无论是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还是轮回过患、业之因果等任何一个角度观察,都能及时停止烦恼。
作为时时禅修的修行人来说,更不用说了。我们在观察修期间,就一直强调万法的本性是空性,既然知道种种情绪烦恼的本体是空性,又怎么会对显现如此执著呢?尤其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还要执受见解,此时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因此心生烦恼就是我们内心忘失正念的过失。由此可知,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时时提起正念都非常重要。
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是真正的修行人,就观察自己能否时时提起正念。如果只是从表面上观察,如今穿着修行人衣服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否是真正的修行人,就要问问自己的内心能否时时护持正念。因为真正的修行人不在于表面,而在于调伏内心烦恼之上,即能时时护持正念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不令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缚,就是正念的功德。
我们不要只想到自己座上修行的时间是多么短暂,觉得平时由于工作繁忙的缘故,不得不放弃这样那样的修行。从某种角度来说,不需要因此唉声叹气,因为无论自己平常的工作有多忙,只要能时时提起正念,将修行融入生活,就是在修行。
我们说过,修行的目的就是修心。座上的修行除了修心之外,没有其他可做,而生活中的修行也是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其他什么可做可修呢?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说,他平常在座下做一些善法,由于六聚外散的缘故,无法做到如同座上一样的清净。但这是非常正常的显现。要记住,无论烦恼有多大都要尽量做到护持正念,一次、两次……,只要长时间坚持,正念就会越来越坚定。所以,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努力。
十、护持清净正知念修行获得本净地此二同时现一味(四)
修行,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对业及烦恼沉重的人来说,它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今天座下对治烦恼并不能令自己满意,但只要能长时间提起正念,相信你的修行见解就会越来越增上。
往昔噶举派的修行者会随身携带一个小口袋。如果心中起了一个恶念,就会找一块黑色的小石头放进小袋子,起一个善念,就会往小口袋里放一个白色的小石头。第一次基本看不见什么白色的石头,几乎全是黑色的石头。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即便是历代高僧大德,他们也不是通过一次修行就能从凡夫直接修成圣者的,甚至有些成就者第一次修行时,内心的烦恼比我们还要沉重,可为什么他们最终会成办解脱?因为第二天开始,每当发现自己内心起烦恼时,他们就能提起正念,对治烦恼。久而久之,黑色的石头越来越少,白色的石头越来越多。如是长时间调伏烦恼,后面几乎全是白色的石头。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修行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奢望自己不去对治烦恼,某一天就突然到达很高的境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痴心妄想。
我们平常阅读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时,不能只看到他们后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还要细致知道他们最早是怎样一种状态,当中是如何进行转变才达到了后面的成就,其中的修行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阅读这方的内容,也会为我们提供一种信心:护持正念是成办解脱的唯一途径,今天我们也要尽量往这方面去发展。我相信,只要能时时提起正念,不仅座上能赤裸见解,座下的烦恼也会不堪一击,这就是正念的功德。
平常我们也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自认为是修行人口中说出来的言辞与做出来的事,与正法完全不吻合,原因就是在于忘失正念。我相信从初次进入佛门开始,他对三宝的信心并没有退失,但就是由于修行过程中忘失正念的缘故,会出现所说、所行与正法相违的显现,而这就是忘失正念的过失。
我们今天如是讲解,并不是在讲解他人的过患,也不是在指责某个人,而是告诫大家要以此为镜,观察自己是否具有这方面的不足。若具有这方面的污点,就要及时洗刷干净,予以改变。我们讲解这么多的公案,绝不是在指责某个人,而是告诫大家,这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虽然我时时都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进入佛门成办解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想要去改变一个有思想,有自己想法的人,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时时反观自己是否具有这方面的不足之处,要做到有则改之,不能任他继续发展下去;无则加勉,将一切善行回向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而这些见解都来自于护持正念的功德,所以护持正念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十一、护持清净正知念修行获得本净地此二同时现一味(五)
我们今天在这里讲解正念重要性,相信很多人的内心都有强烈的感受。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时,如果忘失正念,内心的情绪起伏会就会非常强烈。可如果能及时提起正念,就会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我们如今还是凡夫,不能说提起正念后情绪就不会有一丝飘动,可相对于忘失正念而言,情绪起伏并不会很大,这就是正念的功德。
座上如果能时时提起正念,即便有时昏沉掉举侵犯我们的见解,我们也能第一时间予以改变。可如果忘失正念,即便看上去是在座上修法,内心却已经随着妄念或昏沉而漂泊,这样的修行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而昏沉和掉举就是忘失正念的过失。
如今有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清净的修行处所,能如同历代传承祖师一般去精进修法。有这样的心愿当然非常好,但有时还要面对现实,认清自己的身份。作为在家居士,不得不担负起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因此将所有事情都搁置一旁,独自一人离事专修是不现实的。可是懂得在生活当中以时时护持正念的方式去对治一切烦恼,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就是在修行。
当然,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时时护持正念还是挺辛苦的。确实如此,对于初行者而言,没有不辛苦的修法。从小到大,无始以来至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跟随贪嗔痴烦恼飘动,这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种习惯。今天要将这种习惯切换到另一种习惯,就会觉得非常难。但是我相信,只要能时时刻刻配同着共同前行,无论我们的行为看上去有多辛劳,也不会觉得辛苦,甚至可能会感到修行的喜乐,这就是共同前行的功德。
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他没有喜悦的感觉?原因就是你的共同前行做得还不够圆满,还是要多多思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因果不虚。当你修到一定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内心都会充满喜悦。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六年苦行中,一年只尝一粒米,喝一滴水,却依然不以为苦,就是由于有了共同前行的陪伴。以此作为自己精进修行的力量,而最终成办解脱。今天我们也要在修行过程中与之为伴。
我相信,从最初修学直到今天,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些进步。尤其你周围的人可能也会觉得你有所改变。比如以前你是一个很懒惰的人,现在懂得抽出尽量多的时间用于修行。这就说明共同前行开始起作用了。虽然我们现前与历代传承祖师对比,还是犹如滴水与大海的差异,但是只要能坚持修下去,相信我们也会如同历代传承祖师一般,无论修行哪一种法,内心都会充满喜悦,这一切正是来自于护持正念的功德,所以上师这里讲解护持正念与证得本净地是同时现一味,就是在讲解提起正念的重要性。
十二、认识万有本清净一切所作皆自在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认识万有本清净一切所作皆自在此二同时现一味】
当认识到一切万物都为清净时,所做一切都会非常自在。
举个例子。我们说眼前呈现一切之相,上至西方极乐世界,下至三恶趣等一切显现,无论是否清净,都源于自己内心是否清净。也就是说,当内心清净时,无需任何人去规划设计西方极乐世界的宫殿,也无需任何人去辛苦打造,它会自然显现在我们的面前,因为它是内心清净的一种自显之相。相反,当内心不清净时,就会被外在的形象带着走,外面的显现让你哭你就哭,让你笑你就笑,完全没有任何自在可言。我们时时被生活牵着走,生活对我们好一点,我们的脸上就会呈现笑容,如果生活不太顺心,各种不喜悦也都会写在脸上,原因就在于我们还没有达到自在,不得不被外境牵着走。
晚上做梦也是同样。内心如果没有达到自在,梦中也不会有清净之相。梦境让我们哭我们就哭,可如果你一晚上都在哭,但是进入睡梦之中,梦可能就会让你笑一个晚上。这些都是由于内心还没有达到清净的缘故。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只有当一切显为清净之时,所做所行皆为自在,你才可以驾驭一切。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什么叫解脱?什么叫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内心清净时,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呈现,并不是说形象上必须呈现西方极乐世界的宫殿,有各种各样文武坛城的显现。直断与顿超所讲解的光明境界,从清净本身的角度来说,没有丝毫差异,但是从显相上来说有着很大的差异。直断所讲解的清明显相,指的是执受本体的前提下,光明呈现一切之相,但这并不是另外要呈现一个光明的相。比如我们说眼前看得见山河大地,光明境界并不是独立于山河大地之外的存在,由于内心清净的缘故,眼前呈现的一切形相没有不清净的,这就叫呈现光明境界,表示你的内心已经圆满见解,内心已经达到了自在。
但现前我们必然还在修行的路上,无法达到这样的见解,此时就必须要做到净观。因为净观会令我们的内心更加自在。比如当你遇到令你起嗔恨心的对境时,就要按照大乘教法的教授,将对方观为自己的父母,或者按照密法的方式,将对方视为本尊,如是观想,烦恼自然消失。要记住,烦恼能自地消失,本就是自在的功德,而这一切就来自于净观,所以净观非常重要。密法的特点就是净观,而净观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对治烦恼。
所以,这里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讲解。内心圆满达到清净时,内心就会获得自在,这是自然而然的功德呈现。其次就是以思维去净观,也能同时得到相似的自在。只有做到圆满,自在与清净才会同时呈现,即“同时现一味”,如果只具备其中的一方面,说明见解并不圆满。以上就是讲解“认识万有本清净,一切所作皆自在,此二同时现一味。”
十三、认识万有本清净一切所作皆自在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有不少修行人会过来说,现在他已经不怎么执著外境了,但是多久多久以前,曾经出现过一个怎样的形象,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问我这表示什么?这还不叫执著么?正是过于执著才会对一些显现念念不忘。即便当时呈现的相本身是清净的,但是由于你的执著,这些显现反而成为了一种不清净,因为你的内心已经被外境所束缚,变得不自在。
修行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去执著这些。我们常常从见解的角度为大家讲解,执著是漂泊轮回的根源,并且从消除魔障的角度而言,世间空行母也会呈现不同的形相和不同的感觉来考验修法者的见地。此时若被外相所束缚,就称之为着魔;若不被外境所惑,继续按照正常的方式修行,则一切均变成自己的游舞,也称之为自在、清净。
我见过很多人,都非常执著于这样那样的感觉。我想,这可能和他第一次接触佛法有关,也有可能与他所接触的导师和书本有关。如果他接触的这位导师对执著方面非常感兴趣,常常为弟子讲授会有怎样的感觉等等,或者平时接触的道友也喜欢谈论这些内容,自己就会不知不觉中播下了这样的习气种子,慢慢地自己也变成了一个非常执著的人。如果一段时间内常常看到书上讲解某位高僧大德修行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感受,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开始寻找种种感觉,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执著。如果有这些显现,就说明你并没有真正认识历代传承祖师所讲解的这个觉知。
他们所谓的觉受,可不是我们平时以为的这种感觉。比如五明佛学院的高僧大德曾经翻译过堪布昂琼的密传,其中就提到了堪布昂琼梦境中的一些显现以及修行时的一些感受。但是要记住,堪布昂琼呈现这些梦境之时,他已经执受了本体,一切显现都称之为光明境界,但扪心自问,我们现在能做到依见解摄持一切么?如果做不到,一切呈现对我们来说都是虚妄,没有任何执著的意义。藏地有句话,老虎跳过去的地方,兔子不能去跳。这些道理都不能轻视,应该时时提起正念,运用到自己的修行之中。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