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44课10-18
(十)实修的重要性
我们要重视闻思,但更要重实修。文字是对实修的诠释。修行过程中对治内心等一系列方便用文字描述时就称为理论,而理论永远没有离开过实修。当你的见解越来越赤祼,你就是在不断闻思,因为任何法本中的文字描述都没有离开过实践。
我相信在座的弟子都知道,闻思讲解的内容不仅包括讲解调伏内心,也在讲解何谓佛教。正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说,调伏内心是佛教的宗旨,从小乘直到密乘之间的九乘之法都在讲解这个道理。但是为何讲解的次第法门有所不同?因为调伏内心过程中,不同根机者成办解脱的感受会有不同的层次。
总的来说,现前我们实修的过程就是在闻思。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单从学习文字理论的角度而言,只学习过九个月的时间,但却成为雪域高地公认的大善知识。很多头衔很大的堪布去拜见喇嘛仁波切的时候,内心都有这样的疑问:仅仅依靠九个月闻思,真的能解答修行中的疑惑么?当然可以,因为闻思一切内容都是在讲解心性本身的功德,包括原始本具有的特点、现前修行的整个过程以及圆满结果。而真正的成就者已经将一切了然于心。
堪布昂琼在他的秘密传记中说过:“如今很多人喜欢辨别显宗登地菩萨和密宗登地菩萨间的异同。其中可以说有差别,也可以说没有差别。只有真正悟证相应见解的人才能辨析上下不同的特点。”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文字就像橡皮筋一样,怎么拉都行。你认为有区别就当然有区别,因为一个是法相乘,一个是密咒乘,怎么会没有区别?但是你认为没有区别,当然也就没有区别,因为大觉入定之境界要具备两个条件:没有烦恼和没有堕落,倘若两者有谁没有达到这个地步,还能树立见道吗?
对于这些道理不理解者,就只能追随字面意思去理解,并因此产生种种烦恼:这本书上写着历代高僧大德是这样说的,而那本书上说传承祖师不是这么认为的?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有谁可以辨别?真正证悟相应见解者可以。
比如我们在学《大圆胜慧》时讲解过,莲华生大师承许在双身佛像呈现时候,称之为明智如量相。但有些书上写着,布玛木扎说过,单身佛像呈现时,就可以称为明智如量相。如果只是从文字上做辨别,可能就会产生分歧。有些人觉得莲花生大师说的对,必须要呈现双身像,因此将自己归为莲花生大师派;有些同意布玛莫扎的说法,单身像呈现即可,因此认为自己是布玛莫扎派。两派谁对谁错,有谁知道?真正悟到这样境界的人知道。
后期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很轻松辨别出这两种说法的特点。上师根据自己的修证过程以及所摄受弟子的修证过程,多数都是在双身佛相呈现时才能称之为明智如量相。因此莲华生大师所说的完全正确。但个别弟子在呈现单身佛相时,见解确实也已经达到了明智如量相,因此布玛莫扎的说法也没有任何问题,但这只是针对某些特殊的弟子而立。由此可知,两种说法之间并没有矛盾,都很正确。但谁能做出准确的解释?有经验的人可以。倘若没有这方面的修行经验,就只能随着文字而飘动,甚至还会产生护持莲华生大师诽谤布玛莫扎;或者支持布玛莫扎诽谤莲华生大师的现象。
要记住,这一切辨析都在见解之中,务必要好好修法为妙。但也有很多年轻人会有这样的疑惑:如果自己只是去修行,是否一点闻思的道理都不懂?只要你能真正清楚如何实修,并且依教奉行,脚踏实地去修行,你就会成为最大的善知识。因为一切闻思都是在用词句描述心的本性。但你通过如法实修,当下就已经有了体会,文字就在你足下,就在你的手中,如同掌中纹路一样清晰,张口就能说得清清楚楚。因为文字诠述的就是你的经验,还有什么道理是你不懂的呢?所以修行,必须要细致一些。
有很多闻思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修行者,初次来到亚青和这边的修行人探讨时发现自己似乎好像不会讨论了,甚至像是从未闻思修学过一般,这也说明虽然亚青寺的很多修行人看上去没有学习过什么理论,但却是在实践理论,无论是谁说,都不会觉得有陌生不懂的地方。
以上就是在讲解以后修行过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些事。
(十一) 修行不能怕苦
作为真正的修行者,必须要精进,要在实修上多下一点功夫。虽然这段时间,你们听课的任务比较繁重,但无论有多么忙碌,早晚两座修法都绝对不能搁置一旁。
修行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就是昏沉和掉举。不是由于妄念太多无法安住,就是因为昏沉太重而无法安住。这时该怎么办?要提起正念。
但很多人又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也记得要提起正念并尽量时时打起精神,但不到几秒钟的时间又会开始昏沉,该怎么办呢?”我想,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考虑通过一些外在的方法去对治昏沉。比如观察一下自己的垫子是否太软?如果垫子太软,就换成稍微硬一些的试试。当昏沉特别沉重时,干脆不要直接坐在垫子,将垫子移除,直接坐在地板上试试看,会不会有所改善。
以前我们家乡有一位叫翁哲钦美多吉的伏藏师,为了消除修行过程中的昏沉,他从河边找了一些圆形的石头,放在坐垫下面,这样一来,坐在坐垫上就会觉得不平衡,他就依靠这种方式对治昏沉。但我们借用这样的方便,虽然昏沉暂时没有了,但可能会招致掉举,妄念变得很多。这时就要运用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或者安住妄念等方便,将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虽然一开始你不太适应这样的方法,但只要能长时间坚持,效果就会越来越好。
记得我到亚青寺不到一两年的时间就进入禅院修行。一起进禅院的和尚很多,也都很精进。当时天气寒冷,为了避免昏沉,我在天气最冷的腊月将窗户全都打开,耳朵冻得比现前的耳朵还要大。现在有很多人看见我就说:“上师,你的耳朵可真大。”但那时耳朵冻得比现在还大好几倍。很多人都说耳朵大有福,也都想变成大耳朵。我想,这也不是特别难,天最冷的时候,每天晚上十二点你也到室外去冻一下耳朵,决定很快就会变得很大,但这是否是功德?
我们说过,修行是一门苦行,历代传承祖师也都是苦修而成办解脱的。无垢光尊者在依止如来芽尊者修行时,条件简陋,身边只有一个麻袋。因此平常打坐的时候,就把麻袋放在下面作为垫子;晚上睡觉的时候又钻进麻袋之中,将它作为被子。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就会知道,想要在舒舒服服的修行中成办解脱,恐怕是不太现实的。因此该需要苦行的地方还是要吃得起苦一些,不要顺着自己的习气走。
有些人觉得自己今天昏沉太重,还是睡个觉算了。我在汉地也遇到很多修行者问我:他们的导师提倡昏沉太过严重,就不用刻意去调伏,还是先好好睡一觉,醒来以后再修法,反正也不会二十四小时都想睡觉的。这么去做到底好不好?
我想,可能不是太好。因为今天你可以这么去对治,但明天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你的一种习惯,以后每当打坐昏沉时就去睡个觉,醒来再继续。长此以往,请问你是在修行还是在睡觉?
什么叫做调伏?当昏沉、掉举束缚我们的内心时,内心却不随顺着它而飘动就叫调伏。这可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没办法,再艰难也要努力,因为想要成办解脱,就必须要克服一切困难。世间人为了创造暂时的快乐,无论多么大的代价都愿意付出;出世间的人为了成办生生世世之快乐,付出一些代价又何妨?而且这些付出是非常值得的。我希望在座的弟子们不要仅仅遇到一点点苦就觉得受不了。要记住,世间快乐终归是苦,如果时时都在这种短暂虚妄的快乐中,恐怕无法成办更大快乐,最终结果可能还是回归痛苦。
(十二) 往昔圣者功德增长处 皆为依止兰若生道验一
【往昔圣者功德增长处,皆为依止兰若生道验】
所谓“兰若”就是指幽静山林。往昔历代高僧大德就是在幽静山林之圣地长养功德的。现前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就要追循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在寂静处修行而成办解脱。
当然,诚如《般若心经》中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依据缘起性空的道理,无论处于寂静处还是愦闹处,应该都是一如的。但先问问自己,你现前是否具有这方面的见解?在没有达到这样的见解之前,依止寂静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在亚青寺修行的人越来越多,相对之间也可以说成了喧哗之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亚青寺佛教气氛浓郁,只要在外面走动,所见所闻都与修法有关,对于令自己的内心不由自主进入佛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亚青寺就是清静之圣境。历代传承祖师也是如是依止清静之圣处而成办解脱的。
我们的内心非常复杂,倘若没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很难改变自己的内心。有很多出家人和在家居士都有这样的感受:虽然自己修行过很多年,但只要待在高原,比如亚青寺、五明佛学院,内心就会很清静,可是回到汉地即便是待在寺院里,相对而言,还是在高原地方时,内心更为清净一些。原因在于何处?因为高原的佛教气氛很浓,可以称之为幽静山林。其他地方可能是物质条件,环境太好的原因,束缚内心的缘反而更多。
我也常常告诫弟子,对于出家人而言,当然无需多言,因为自从出家开始,我们就已经卸下了世间琐事,从那天开始,修法就是生活的全部。但对在家居士们而言,虽然对佛法很有信心,但是由于个人福报智慧不够的原因,暂时还只能是在家居士的身份。其中也有不少人,从内心的角度而言,已经将世间包袱搁置一旁;即便暂时还做不到,相对来说,也已经放下不少。这种时候,就要根据个人条件来观待。只要条件允许,在幽静山林中修法是必不可缺少的,这也是历代传承祖师的示现。
这里所提到的条件稍微允许的情况,一方面指的是从物质的角度来说。我相信在座弟子,相对而言物质条件并没有匮乏到马上就要饿死或冻死的程度。若是,也没有关系,相信你身边有很多金刚道友会帮助你。但总的来做,在座的汉族弟子这方面条件都还可以。另一个条件就是指身体,有些人身体真的很虚弱。身体是成办解脱的道器,是修学的本钱,我们确实需要保护一下自己的身体,所以身体条件如果不好,还是需要及时回到平原,去医疗条件好一点的地方看病修养。
总的来说,在物质条件允许,身体条件也还可以的前提下,我想,待在高原修行是最佳的修行方法。
(十三) 往昔圣者功德增长处 皆为依止兰若生道验二
要记住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虽然现在你能在高原地方修法,但在这里能待多长时间?我相信,你自己也对此一无所知。
很多人会立下要一生都在高原修行,直至成办解脱的誓言。这两天我看见亚青寺有很多老人,他们一家都搬到了亚青寺。他们觉得这样一来,也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一切都留在了亚青,只有在这里度过余生。很多汉族弟子即便做不到如此,也要记住一点:只要条件允许,就不要随顺自己的习气烦恼飘动,想去到哪里就去哪里。因为你去往各地的目的主要就是散乱,这种散乱会令我们想去寻求一些风景怡人,饮食美味地方。
有时想想,从小直到现在,谁没有穿过几件华丽的衣服,谁没有吃过几顿美食,但对于今天来说,这些又能起到什么作用?也许你平常对此特别贪执,但即便你真正品尝到了饕餮美食,对自己又能有多少改变?甚至烦恼还会更加沉重。因此,现前我们不能再顺着自己的习气而飘动,而是要先真正寻找修行的场所。因此,只要条件允许,即便在高原多待一天也非常善妙。
我们必须要学习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历代传承祖师成办解脱的圣地在哪里?就在幽静山林,而不是在繁华的都市之中。因此,历代高僧大德们的教言要铭记心中:“在幽静山林中,即便不作修行也是善行。”因为环境已经在改变着你的心。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些居士,他们告诉我,往昔第一次到亚青时还不是佛教徒,只是跟随着别人来这里游玩,觉得这里非常好。但到了这边以后,由于环境影响的缘故,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佛门,现前他想在这边多待一段时间。这就叫做环境改变自己的内心,而我们平常依止圣地的目的也正在此上。
汉地也有许多名山古刹。往昔高僧大德们这些地方修行过程当中,就已经加持了这些地方,因此这些修行道场就成为了真正具有加持的圣地。当后来的修行者来到这里修行,这些圣地就会加持修行者内心趋向于见解赤裸,令一系列功德之上。这就是依止圣地的真正目的,我想这方面在座的弟子都会有一定的感受。
当然,有时条件确实不允许,即便怎么强迫自己,恐怕也修不了什么法。但只要能强迫自己坚持修法,就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正如我们前面所言,苦行是历代传承祖师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有些人问,“不苦行难道不可以么?”如果你不能忍受苦行,内心就会依然随着习气而飘动,也永远无法将自心与解脱相契合。
所以历代高僧大德告诫我们,功德增长就是依止幽静山林而生的道验,如今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这也是我们依止幽静山林而修行的目的。
也有人有这样的疑惑:“虽然平常在导师面前听闻了很多教言,但说到见解增上、道验赤裸等,却还没有相关的一些经验,该怎么办?”我想,这一方面可能是需要得到相关的教言,另一方面还要具备一些缘起。总的来说,只要条件允许,就尽量依止寂静处修行是最善妙的。
(十四) 亲友琐事极易生贪嗔 故应舍弃此等诸烦恼
【亲友琐事极易生贪嗔,故应舍弃此等诸烦恼。】
如果不能亲近寂静处,内心很容易因为亲友等世间琐事生起贪嗔痴烦恼。
我们都知道沉溺于轮回中,内心最容易生起的就是各式各样的贪嗔痴烦恼。这些烦恼不需要你自己去追求,它自己就会如空中降下雨水般落到你的身上。这个世间本身就称之为过患,因为它就是烦恼的窝。所以想要真正修行,就必须尽可能依止圣地去成办道业,这一点必不可缺少。
相信在座很多弟子都已经阅读过《佛子行》。书上描述了历代高僧大德、菩萨们的行为是怎样的。他们无不是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往幽静山林中修法。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家乡就是起现一切烦恼的窝,在这样环境中修行,永远不会有好的善念生起,因此必须要远离世间。
有很多人有这样疑问:单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佛教与轮回应该水火不融,两者不能同时共存于同一个容器,但倘若如此,是否意味着一进入佛门,就必须要舍弃世间一切?
我想,单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不绝对如此。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为后代弟子宣讲八万四千种法门的原因就是因为弟子们根机高低参差不齐。当时佛陀身边的四众弟子中有比丘也有渔民,而渔民平常就是以打鱼杀生为生。倘若要求他舍弃这份职业可能他就无法生存,但他在打鱼的同时,可以不再从事其他的恶行。我们常常讲解,从事善法要尽可能往圆满的境界发展。轮回和涅槃确实是水火不融,想要纯粹地追寻涅槃,就必须要按照以上的教言去做,但能做到多少,则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定夺。这样一来,你永远不会有什么烦恼,因为你已经尽己所能了。
我们以上讲解的是,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暂时可以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令自己产生烦恼的窝点,前往幽静山林中修法是非常好的。但倘若现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能在家中整理出一间小小的佛堂,在其中精进修行也非常好。虽然这算不上真正的幽静山林,但相对之间也可以这么称呼。因为在你的修行中,不会有他人的干扰。此外佛堂里都会摆放一些三金刚的代表,比如身代表的佛像,语代表的经书法宝,意代表像塔、铃、杵,等各种法器。只要佛堂里放有代表诸佛菩萨的佛像,就会为修行创造很好的一些辅助。当然,这些都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定夺。
也有些人说,他刚入佛门就要在家里抽出一间房间作为佛堂,还是有点不现实,这时该怎么办?那也可以树立得更方便一些。比如早晚能在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修行,诸如卧室、客厅等都可以,只要是当时环境最清静的地方就可以。或者早上早点起床,在他人还在休息的时候,你就起床打坐修法,也不会有人干扰。这时你所处的环境,就清静的圣处。总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修行过程中没有烦恼的方便。
(十五) 吾之内心无德此狂言 犹如孩童稚语之教诲
【吾之内心无德此狂言】
上师说他的内心没有以上所讲解这一系列功德,因此口中所说的一切都是狂言。这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辞。
前面导师讲解了自己成办解脱的整个过程的经验及道验,随后又讲解自己并没有这种功德,这种谦虚的言辞也是在告诫我们:即便我们的道验有所增上,也要时时站在最低的立场去净观一切。不要因为自己仅仅闻思上略有通达、修行上略有经验,就以为自己的脚可以飘离地面了,这样很容易生起傲慢心,而谦虚正是对治傲慢心的一种方便。要懂得上师如是传讲的密意,否则内心就会心起疑惑。
要记住,如果我们具有以上所提到的功德:对闻思略有通达、实修略有体会,也不能随之飘动而产生傲慢之心。因为傲慢心是见解不能达到圆满的最大过失。一旦内心具有了傲慢,对于已经取得的见解就会感到非常满足,认为这就是最大的功德,这样一来,见解以及一切善行都将止步于此,难以继续进展。所以一个真正修行者,时时都会对治自己的傲慢心。
比如平常每天禅修完起座前,都会观察一下自己当前修的法修得如何吗?倘若修得好,一般情况下,内心很容易生起傲慢心。你会觉得,自己的心已经非常清净了,而这意味着与最终成办解脱也越来越近。由于产生这个傲慢心的原因,见解增上就会因此停止,并成为最终无法圆满见解的过失。
往昔密勒日巴在没有依止玛尔巴尊者前,曾亲近过一位红教的导师。当时他祈请这位导师:“我的业障非常沉重,想修一个特别殊胜的法。”这位红教的导师告诉他;“我有一个法,它来自于金刚持的教言,非常殊胜。你白天修,白天就能成就;晚上修,晚上就能解脱。若是真正具有宿缘弟子,不做修行也能解脱。”
密勒日巴尊者听到这里,非常高兴地想:“我是个业力沉重的人,如今有福报遇上殊胜的导师,还能遇到不修行也能成办解脱殊胜法要,加上说不定我就是上等根机者,不用修也能解脱,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先回家睡觉了。”第二天早上,这位导师来看他时,密勒日巴还在睡觉。导师想,看来这个弟子与这个法没有缘,无法对治这位弟子。要记住,这不是因为法不殊胜,而是因为当时密勒日巴的傲慢心太重,想要对治他的傲慢心,唯有依止玛尔巴尊者。因此,密勒日巴尊者最终在玛尔巴尊者前才得到了真正的大手印之见解,并且真正证悟佛果。
我们现前的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一旦修行掺杂有傲慢心,见解会具有永久不能成就的过失,所以我们时时要对治傲慢心。至于该如何对治傲慢心,往昔也做过讲解:当你觉得第一座修得还不错的时候就要对自己说,还要继续修,要看看第二座能否像第一座一般,以此来尽快除掉自己的傲慢心。
很多人在修学过程中觉得自己业障沉重,所以内心时时充满悲伤的情绪:同样是在导师面前求的法,旁边的道友很快就会讲解自己具有这般那般的功德,为什么自己的修行过程中始终无法生起导师所讲解的见解,呈现不了相应的功德。因此,内心很容易因此而感到悲伤。
这种悲伤也是无法成就的一种障碍。此时就该想到:“虽然自己第一座时,内心还没有清净,功德也还没有呈现,但这也恰恰说明自己是一个凡夫。如果第一次打坐就有一切功德的话,我还需要长时间依止导师精进修法吗?不需要了。因此现前表现得有贤有劣是非常正常的。今天第一座虽然做得不好,但接下去的第二次必须要得最好。”要以这样的信心去断除这样的悲伤。
有很多修行者会随着这种悲伤的情绪飘动,将自己的见解搁置一旁转而去寻求另一种法。从某种的角度来说,这可能确实是一种谦虚的示现,因为你已经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烦恼,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认知非常不错。但从对法的认识而言,就说明你对法的敬信还远远不够坚定,所以才会随顺着悲伤的情绪而放弃自己现前所修学的法。因此,我们不能随顺这些习气而飘动,必须要打掉修行中的傲慢心和悲伤,不能让这些成为成办解脱的障碍的。
上师这里也从傲慢心的角度告诫我们:无论是具备以上所传讲的一系列功德,还是修行过程德越来越增上,道验在渐渐增长,都要站在最低的立场之中净观一切,而不是高高在上去蔑视一切。我们要时时记住这一点,以此为鉴,观待自心。
【犹如孩童稚语之教诲】
上师说他以上所讲解的内容,如同孩童的稚语,实际并没有这些功德。这同样是一种谦虚言辞。上师不需要谦虚,但如此示现就是为了告诫我们,当自己功德有所进展时,不要傲慢,不要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
(十六)结语一
【大悲摄受胜士请难却,此善回向遍空诸有情,】
上师谦虚地说:“我没有丝毫功德,因无法拒绝你们的祈请而写下这部教言。其中若有些许善法,都回向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证悟佛果。”
相信每一位弟子座上修行时都在提起正知正念,座下也在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倘若心里所想的是善,就要及时回向众生;倘若所思是恶,就应当下忏悔并及时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等等。总之,修行就应时时护持内心。
今天有位藏族和尚过来汇报见解。他一直都在昌根阿瑞闭关的地方修行。当听到他说起自己的见解以及经验、觉受时,听起来真的非常好;可是一听他谈到功德,就不是那么理想。于是我就问他:“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虽然不能算很高,但无论是从你的觉受还是见解本身而言,已经非常不错了,但在功德方面,似乎还不是很成熟,这是否因为你在出定时没有提起正念,时时观待着自己的内心的缘故?”他说:“确实如此。”
同样,在座的弟子也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倘若座上能时时缘于自己的见解,出定时却任由内心放逸,恐怕见解很难真正增上,至于功德,更无从谈起。因为当你在放逸的同时,就在造下很多习气。因此见解不能一直增上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你在出定时,无法时时护持自己的内心,所以平常时时护持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你我二人相携共同行,吉祥怙主殊胜之上师,住于何方清净刹土中,祈愿你我皆生尊足前。】
你我今天行持一切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投生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足下,成为历代传承祖师的眷属。因此从今天开始,时时都要努力修得境心无二。
前段时间有很多女众出家人问,是否能帮她们观察一下,现前需要念诵什么,未来是否可以投生到上师的刹土之中。难道你还需要和凡夫一样,将这些内容树立为一种佛事?
我们都已经知道上师瑜伽导修的重要性,也逐渐认识到真正的上师就是我们的自性,至于是否达到这样的境界,则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定夺。总之,在时时不忘上师的前提之下依教奉行,并且平常无论念诵什么经文,都要知道所缘的对境本体就是自己的上师。若能时时如是观待并将上师作为修行所依而祈祷,则未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上师的刹土近在眼前,因为我们的心已经时时与上师融为一体。除此之外树立另一个刹土,则了不可得!
(十七)结语二
无论我们讲解什么法,都会归纳到当前所修的法,即上师瑜伽以及成熟口诀法之中,因为万法摄一本就是密法的特点。如果你将当前自己所求的法搁置一旁,转而寻求另一种法,就是一种“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做法。
希望在座所有信众平时都能遵循导师们的宣讲而如理造行。这样一来,相信你的见解就会迅速增上。如果觉得自己对法还不是非常了解,平时就尽量多学习一些也非常有必要。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复次告诫后一代弟子:作为真正的修行者,即便当前已经觉悟到百部归一名的道理,平常座下念诵生圆次第等近道法、修行本尊以及忏悔自己的业障、供护法遣除一切违缘等修行也不可缺少。
相信很多弟子都在如是造行,但我也相信还有一些修行人可能是因为懒惰,或者过于高攀而对这些善行有所轻视。他们认为自己现前所修的法是无上窍诀大圆满,而大圆满本身的特点就是三根本一如,因为它本就是上师,能赐予一切加持;它本就是本尊,能赐予共同与不共同之悉地;它本就是护法,能遣除一切违缘。从上师的角度来说,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它就是密相上师瑜伽;从本尊的角度来说,所诠形象之本尊和能诠胜义之本尊中,能诠胜义之本尊就是它;从护法的角度来说,它就是最胜义的护法,既然如此,还需要念诵其他法么?。
当然不能这样去诽谤。要记住,我们时时不能忘失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等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唯有遵循教授而如理如法地修行才能迅速成办解脱。诚然座上我们都有最根本的法可修,但在座下出定期间还能时时护持自己的内心么?我相信在座的谁都做不到。因为出定以后还要刻意去创造这样的见解是非常辛劳的,这时该怎么办?相对而言,念诵一些功课、心咒等方式,就是令自己内心不散乱的一种方便对治法。因此,这些修行不可缺少。
有些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即便是念诵功课,亚青寺也有几个不同版本的《念诵集》,自己该念哪一种?我想,这可以根据你自己个人的条件来定夺,即便不依照亚青寺的念诵仪轨也完全可以。比如有些弟子来自于汉地,汉传佛教大乘教法本就有自己的一些大乘教法仪轨,平常照此念诵也完全可以,没有丝毫差异。
要记住,念诵仪轨并不重要,因为仪轨本身并不代表小乘、大乘或者密乘,因为三乘教法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调伏内心之中。同样是念诵一句六字洪名,如果你能做得到密宗的见解,它就是密宗;如果只能做到最差的层次,即便你口中是在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最终也会堕入三恶趣之中。因此,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如何运用。
【为满足我的弟子娘那堪布当曲敦请,妙音龙多加参著书译。】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传讲的教言内容。这部教言从头至尾所讲解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凡夫思考,并将它树立到一切修行之中。这样一来,相信你的见解会越来越增上。
(十八)课后嘱咐
亚青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清净传承,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让自己的修行变质。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亚青寺的修学是一种光闻思而不修行的状态,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有一些不圆满的成分。
这两天因为要来听法,很多弟子都缩短了修行时间,我的内心也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但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弟子们天天四处跑来跑去,对修行能有多大的利益呢?
比如我们讲解上师瑜伽时说过,一切禅定的出发点是有相止。按照上师瑜伽导修的要求修行有相止,首先要在面前摆放一副实实在在的上师瑜伽皈依境。无论是手绘的还是电脑上下载,都没有任何区别,只要将这张实有的照片挂在自己面前,内心缘着这样的境修有相止即可。当对这样的皈依境有了很好的认识以后,就可以在自己的内心观出一个皈依境而修行。
但我们在高原讲解成熟口诀法时,会讲到十多个有相定,比如今天观佛像,明天观明点,过两天又要观修五方佛的标志、金刚杵、摩尼宝、莲花等等,总之每过几天,就要换一个皈依境。如果没有相应的见解,内心就会随顺变幻的外境而飘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观修时间短暂的缘故所致。
如同以上所讲解的比喻,每天都不停地讲课,对于实修弟子能有多大的作用,也很难说言。所以这两天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不给弟子们消化的时间,只是不停地往你们的大脑里填充教言,恐怕很难消化转为道用。我听到很多弟子说,上课觉得很困。将心比心,如果我也是像你们这样听法,我也决定会很困的。
总的来说,如果你在亚青寺,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吃饭睡觉,都是在上课、闻思,恐怕体现不出亚青寺实修的特色。因此,实修绝不能搁置一旁。希望大家都能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精进修行,真正体现出亚青寺的传承功德。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