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95-110笔记(2-3)

创建日期:2022-09-16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95-110笔记(2-3)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110笔记

  1、癸二、出现罪业则制止:复如蛇入怀,疾起速抖落,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修行人出现懈怠睡眠时,要立即加以遣除,犹如胆小者的怀中进入毒蛇,会迫不及待地把它扔出去一样。当我们六根内收出现昏沉,或者心识外散,耽著无义之事,或者明日复明日,一直把闻思修等善法往后拖,此时必须以正知正念摄持,毫不迟疑地断除上述心态,立即恢复精进。

  2、每逢误犯过,皆当深自责,屡思吾今后,终不犯此过。

  作为凡夫人,纵然经过百般努力,但由于无始的烦恼习气所致,也常会失去正知正念,因疏忽而犯下过失,如违犯戒律、对道友发脾气、生起贪心嗔心等。每当我们犯错误之时,都应该认识到,并深深地谴责自己、呵责自己,屡屡思维:“我这样的人,已在上师面前获得了大乘菩萨戒,又再三于诸佛菩萨前承诺:精进忏悔以往的一切罪业,从此之后绝不再犯。倘若现在还重蹈覆辙,那实在是不合理!”

  3、壬三、成办同品之事:故于一切时,精勤修正念,依此求明师,圆成正道业。

  总之,在任何时候,都要精进地修持正念。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依止上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圆满我们菩提正道的事业。

  4、辛三、主宰自己:为令堪众善,应于行事前,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

  不管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要反反复复地观察思考,并忆念第四品所讲的不放逸(如观想烦恼过患而不放逸、观想人身难得而不放逸),在行事过程中,努力振作精神,以欢喜心而行持。

  5、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就像轻盈的柳絮随风飘送、来去自如一样,我们的身心如果调柔,为欢喜心所带动,那么一切善事轻而易举即可成办。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109笔记

  1、第四个对治法――放舍。

  放舍分为两个方面:实在无能为力时,暂时放下来;事情圆满之后,彻底放下来。

  2、癸一、无力为之暂时放舍: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

  行持善法时,如果体力不足或心力缺乏,为使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暂时搁置下来休息,佛陀也是开许的。

  我们在念咒语、修本尊、闻思经论、行持善法时,毕竟欲界凡夫不是金刚体,有时自己的心力、体力有限,如果强撑着继续做,很可能会垮下去,影响修行的持续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智慧观察之后,若觉得有必要,则应暂时把修行放下来,稍作休息以恢复力量。当然,这种休息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

  此处所说的暂时放舍,是为了保证圆满完成善法,在自己身心疲乏时,根据个人的修行状况,暂时作一些调整。其发心不是舍弃善法,而是为保质保量地完成善法。

  3、癸二、完成后彻底放舍:事成应尽舍,续行余善故。

  一件善事圆满完成之后,理当毫不眷恋地彻底放下,以便再继续做另一件善事。

  4、讲完《入行论》后,如果没有什么违缘,我想给大家传授《大圆满前行》,这对很多人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5、辛二(依助缘精进修持)分三:一、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二、断除罪过之方法;三、成办同品之事。

  在其他论师的科判中,这以下是讲实行力、控制力。实行力指在实际行动中以正知正念来摄持;控制力是令身心趋入正道的修法窍诀。但这里,我们按照无著论师《善说海》的科判讲解。

  6、癸一、勤持不放逸:沙场老兵将,遇敌避锋向,如是回惑刃,巧缚烦恼敌

  在沙场上,身经百战的老将与敌人作战时有两种特点:一是能巧避锋芒,不与敌人针锋相对,二是能反过来降伏对方。同样,经验丰富的老修行人,与烦恼交战的过程中,也有两种特点:一是能回避烦恼利刃,保护自己,二是能巧妙地对治消灭烦恼,使其无法再度加害。比如生起嗔恨心时,他能马上披上《安忍品》的盔甲;生起贪心的时候,能迅速提起《禅定品》的利剑。

  7、癸二、勤持正念:战阵失利剑,惧杀疾拾取,如是若失念,畏狱速提起

  如果在战场上失落了手中利剑,由于害怕被杀,自己会立刻拾起来;同样,如果忘失了对治烦恼的正知正念,一想起堕入地狱的恐怖,也应该迅速将之提起。

  8、癸一、不应出现罪业: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

  若在战场上不慎中了毒箭,毒就会依靠血流而很快遍及全身。同样,在没有正知正念的情况下,一旦烦恼逮到了机会,罪业染污就会立刻遍覆自心。

  9、如人剑逼身,行持满钵油,惧溢虑遭杀,护戒当如是。

  此处用了一个比喻说:比如手持宝剑者逼一个人捧着注满油的钵行进,如果溢出来一滴油,立刻就会杀死他,那他一定会全神贯注,根本不会散乱于外境的欲妙。同样,具戒者护持大小乘戒律,也必须如此小心谨慎,否则将毁坏自己的今生来世。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108笔记

  1、对治懒惰有四种助缘,第二种叫自信力,它又分三种自信――业之自信、力之自信、灭惑之自信。

  所谓灭惑之自信,指在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中,自信能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

  2、吾宁被烧杀,甚或断头颅,然终不稍让,屈就烦恼贼。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

  我们宁可被烈火焚烧或砍断头颅,也绝不向烦恼的敌人屈服。人生存的时间本来就不长,几十年以后,血肉之躯必定会灭亡,既然如此,失去生命也无所谓,但不能被烦恼所控制,在烦恼怨敌面前投降。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凡夫人一点也不做,恐怕有点困难,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不做既没有意义又非常严重的造恶业行为,一切时处谨慎小心,否则果报苦不堪言。

  《学集论》中阐述了三种坚定,即精进心坚定、大悲心坚定、菩提心坚定。世人特别执著的事情很多,但用不了多久,当初那份热情就会消失无余,可是为成办它所造下的恶业,却会时刻跟随着自己。

  3、壬三(欢喜)癸一、略说:如童逐戏乐,所为众善业,心应极耽著,乐彼无餍足。

  正如孩童追求游戏的快乐一样,菩萨对所做的善法事业,心里应该乐于耽著,永不餍足。

  4、子一、理当行善本体安乐: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

  世间人虽然勤求安乐,但能否成功也无有定准,而我们大乘行人修学佛法,为自他二利而行持六度万行,百分之百可以获得安乐。若不行如此之事,如何能得到安乐呢?

  有些人成天痴心妄想,追求无法得到的东西,将人生虚耗在这些空想当中。有福报的人,依靠佛陀的教言受益匪浅,然后获得无上的快乐;而没有福报者,也不一定得到如是利益。因此,行持善法必须要有欢喜心,没有欢喜心的话,做善法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

  5、子二、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如嗜刃上蜜,贪欲无餍足,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须足?

  世间欲乐如粘在刀刃上的蜂蜜,利益非常微薄,但危害性相当大。人们对这种妙欲尚且贪得无厌,那么对于能感得暂时的人天福报、究竟的佛陀安乐,又怎么会生起满足感呢?

  6、子三、是故欢喜奉行: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为了使所做的善事善始善终,我们应当欢欢喜喜地趋入,犹如正午为酷热所逼的大象,遇到清凉湖泊时,会飞快地以欢喜心奔入。

  在所有的兴趣中,希求佛法是最快乐的,因为世间上最可怜、最痛苦的就是愚痴,而断除愚痴的方法中,佛陀的智慧最为殊胜。当然,佛陀的智慧,依靠闻思佛法才能获得。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107笔记

  1、傲慢苦行者,倘入自信数,堪怜宁过此?

  傲慢是五种根本烦恼之一,它实际上是烦恼的显现。而所谓的自信,是对修法、成佛、度众生充满信心,坚信自己能承担一切。因此,傲慢是一切苦恼痛苦的源泉,自信是暂时究竟快乐的来源,二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自信是对治烦恼的,傲慢是增长烦恼的;自信能带来暂时究竟的成就和解脱,傲慢只能增长三界轮回的痛苦。如果把傲慢列在自信中,还有比这更值得悲悯的对境吗?自己的相续中充满我执,还认为这是成佛的唯一因,世上有比这更可怜的想法吗?有这种想法的人具足烦恼,今生来世极为可怜,如果他们的傲慢成为成佛之因、解脱之根本,那么造恶业者、三恶趣的众生都值得赞叹了。傲慢与其他烦恼不同,它在我们相续中不容易发现。

  2、寅四、赞叹对治之自信:为胜我慢敌,坚持自信心,此乃胜利者,英豪自信士。若复真实灭,暗延我慢敌,定能成佛果,圆满众生愿。

  为了胜过傲慢的敌军,我们应坚持不懈地执持如山王般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才是真正的胜利者、英勇者。这种人必能灭除潜藏着的傲慢怨敌。如果断了以傲慢为主的烦恼,那么一定会成就佛果,以二十七种事业来度化天下无边的众生。

  我们应不遗余力地断除傲慢,断除的方法有各种各样: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行,依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来断;有些人通过闻思中观因明,了知它的来源和本体来断;还有一些最殊胜的窍诀,就是密宗所讲的,五种烦恼的根本即是心的妙用,认识了心的本体后,傲慢为主的烦恼全部消失。

  3、丑三、灭惑之自信:设处众烦恼,千般须忍耐,如狮处狐群,不遭烦恼害。

  我们处于贪嗔深重的人群中,或是遇到容易引生烦恼的对境时,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忍耐对治,就像狮子处在狐狸等群兽中一样,不为任何烦恼所侵害。

  4、人逢大危难,先护其眼目,如是虽临危,护心不随惑。

  譬如,人对自己的眼目非常执著,遇到危险急难时,都会先护住自己的眼目。同样,作为修行人,自己的心最为关键,当现前猛烈的贪嗔烦恼时,先要全力以赴地护持自心。

  在小乘中,出离轮回的心非常重要,故在贪心方面务必注意;守持菩萨戒时,利益众生首当其冲,所以要观察有没有嗔恨心;入了密乘以后,起心动念当以清净心摄持,尽量断除平凡庸俗的分别念。因此,心在不同的状况时,要用不同的对治方法来护持。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106笔记

  1、怯懦舍精进,岂能除福贫?自信复力行,障大也无碍。

  意志坚强对修行人来讲必不可少,如果懦弱胆怯,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无法胜任,自己对自己有一种轻蔑,以此将丧失信心和精进,又怎么能遣除福德的贫乏呢?(或解释为:怎么能灭除积累福慧二资的欠缺呢?)

  2、近段时间来,我们改为早上五点钟上课,我一般是三点钟就起来,然后相似地看一点书、念一点经,本来每天5:55要修菩提心,但是我白天没时间,只有早上稍微修一修。有一次我八点钟下完课后,给个别道友打电话,没想到他还在睡,一问之下,他晚上睡得比我早(他十点钟睡的,我当天十点半睡的),我睡了四个半小时,他已经睡了十个小时。

  我们现在不能精进的两大违缘是什么?一是白天散乱,没完没了地做些无聊的事情;二是晚上睡眠过多,经常超出常人的标准线。

  3、故心应坚定,奋灭诸罪堕,我若负罪堕,何能超三界?

  既然心的力量相当大,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以强大的心力,坚定奋勇地灭除一切罪业。若没有精进而被烦恼魔障摧伏,那该如何超离三界呢?

  4、寅二、对治之自信自性:吾当胜一切,不使惑胜我,吾乃佛狮子,应持此自信。

  我们应当战胜一切烦恼,而不能让任何烦恼击败。因为我们是众生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应该持有这种自信。

  精进的时候,首先要战胜各种烦恼。众生的界性不同,相续中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陀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侧重对治贪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律藏;侧重对治嗔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经藏;侧重对治痴心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论藏;平等对治所有烦恼,宣说了二万一千密法,加起来总共有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能对治不同的烦恼,我们若按照高僧大德和传承上师的窍诀精进修学,一定有机会胜过烦恼障碍。

  上师曾经讲过:“小乘认为贪心最可怕,菩萨乘认为嗔心危害最大,密乘认为痴心是最大的违缘,三乘分别可对治三大烦恼。但在对治的过程中,自己应该勇猛精进,应该有一种自信心。”什么样的自信心呢?――我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传承弟子,我不能摧伏烦恼谁能摧伏?历代高僧大德都能摧毁烦恼而获得解脱,烦恼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肯定可以一一战胜!如果有了这种自信,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即使平时的烦恼再深重,我们也不会特别苦恼。

  5、寅三、呵责所断之傲慢:以慢而堕落,此惑非胜慢,自信不随惑,此信制惑慢。

  傲慢与自信截然不同:傲慢是染污性的烦恼,能使人堕落,而殊胜的自信并非如此,它根本不随烦恼所转,反而能制服被烦恼所转的傲慢。若欲消除傲慢,最好的方法就是顶礼。

  6、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人间欢宴失,为仆食人残,蠢丑体虚弱,轻蔑处处逢。

  傲慢与自信有很大的差别,《俱舍论》里面讲了七种慢,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心态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慢将会导致什么过患呢?由于它属于六根本烦恼,故能令人堕入恶趣,即便转生为人,因为以前的异熟果所感,也会不断遭受各种痛苦,失去人间的种种欢乐,经常成为他人使唤的奴仆,食用的是残羹剩饭,而且愚笨、丑陋、体力不足,处处受人轻贱和蔑视。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105笔记

  1、退则于来生,串习增罪苦,他业及彼果,卑劣复不成。

  有头无尾的过患,若仅仅是事情不圆满,那也不要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它会为来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在相续中种下不好的习气种子,并且增上罪业、增加痛苦,原来所做之事的善果极其卑劣,后来所做之事也不会成功。具体而言:

  (1)“串习、增罪”(等流果和士用果):在修持某件善法时,如果在中间就放弃,这种恶习将感召来世也将屡屡退失誓言的等流果。所谓“等流果”,是指今世与前世所造之业相同,前世喜欢怎么样,后世也喜欢如此。前世在上师面前闻法时断了传承,没有圆满,后世这种习气也会一直延续下去,乃至生生世世都很难遇到佛法,即使遇到了,每一次也会因各种违缘而断传承。以此等流果所导致,士用果的罪业也越来越大,士用果将会招致罪业不断增长。

  (2)“增苦”(异熟果):以罪业上中下的不同程度,分别堕入三恶趣,即使获得人身,也会感受极其难忍的痛苦。

  (3)“他业卑劣”:若放弃了这件事情,其他事情也很难成功。

  (4)“彼果卑劣”:自己听受《入行论》,本来会有十分善妙的果报,但因为中途断了传承,所以果报不一定成熟。即使成熟,时间也极为漫长,效果不太理想,根本不如圆满听受一部法的功德大。

  (5)“复不成”:有两种解释方法:1)断了传承以后,虽然很想再接上,但大多不能成功,常因各种违缘而拖延,一生中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2)一件善事没有圆满的话,其他善事也无法善始善终,最终必将一事无成。

  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再三地考虑,如果已经做出了决定,就不要轻易改变,这种自强的信念也叫做自信。

  2、法王如意宝唯一不圆满的一部法,就是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因示现圆寂而讲了一半的《功德藏》。但上师如意宝后来也没有到其他上师那里去接传承,因为上师认为这是一个缘起,以后托嘎如意宝无论在清净刹土或不清净刹土度化众生,肯定会亲自圆满这个传承的。所以,上师把此法的传承一直留着,没有再去接上。

  3、癸二(宣说趋入自信)子一、略说:于善断惑力,应生自信心

  我们应生起三种自信――善业自信、断惑自信、能力自信。如果自己的自信特别薄弱,务必要想方设法、全力以赴地令其生起。

  善业自信,是为了利益众生,对欢喜行持善法充满自信;断惑自信,也叫灭惑自信,是为了利益众生,对灭除自他一切烦恼充满自信;能力自信,指行持善法和断除烦恼时,自己有强大的心力,坚信必定会断尽烦恼、圆满行善。

  4、丑一、业之自信:吾应独自为,此是业自信。

  为了自他一切众生的善业,我独自一人便能行持,这种心态即业之自信。

  5、世人随惑转,不能办自利,众生不如我,故我当尽力。

  世间上的芸芸众生,日日夜夜为贪嗔痴慢嫉等八万四千烦恼所左右,被行苦、变苦、苦苦为主的苦难所束缚,连成办自利也力所不及,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保障,何况是将无量众生安置于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果了。由于众生都不如我,因此我应当精进成办自他一切利益。

  6、他尚勤俗务,我怎悠闲住?亦莫因慢修,无慢最为宜。

  世上有那么多可怜众生,每天都忙于琐事而疲于奔波,我们若不度化他们,而是安闲地住在寂静山里,把门关起来,整天闭目思维如何开神通、发财,那是值得羞愧的。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乃至生生世世都要为利益众生而做有意义的事,世间人整天为了自己而忙碌,我们与之完全不同,应该是为了众生而忙碌。

  7、寅一、理当依自信:乌鸦遇死蛇,勇行如大鹏,信心若怯懦,反遭小过损。

  当乌鸦遇到死蛇时,会表现得像大鹏遇到龙王一样勇敢;同样,信心特别怯懦的人,轻微的违缘也会带来致命的侵害。在修行时一定要勇猛精进,不然的话,微小的过患烦恼也会损害我们。

  此处以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修行需要自信。乌鸦本来是一种没有多大胆量的鸟,它平时看到毒蛇时,不要说吃掉它,就连接近也不敢。但是看见死蛇时,它就会变得勇不可挡,口中发出“哇啊、哇啊”的怪叫,鼓动双翅猛扑过去,把死蛇拽来拽去,然后统统吃光。它这时的表现,如同大鹏见到龙王一样。大家都知道,大鹏是龙王的天敌,一旦大鹏现前时,再厉害、再凶猛的龙王也会浑身发抖、战栗不已,世间上的龙病依靠修“大鹏法”就能痊愈。所以大鹏一出现的时候,龙王会全部消失,乌鸦在遇到死蛇时,也会这样神气十足、极其勇猛。

  同样,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有些人的自信心极为强大,不要说遇到微小的挫折,就算在天大的违缘面前也不容易倒下,魔王波旬和其他妖怪鬼神都无法侵害他,任何人与非人也对他无计可施。相反,有些人的自私心特别强,利他心相当微薄,尤其是对治烦恼时,软弱无力如同死蛇,像乌鸦一样小小的烦恼,也能给他带来严重的侵害。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104笔记

  1、为什么叫“特殊之果”呢?因为善业、恶业的一般之果,不可能转生到清净刹土、地狱中去。《亲友书》和《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只有不同寻常的广大(指行善)、强烈(指造罪)的善业和恶业,才会分别转生到刹土和地狱,所以在这里用“特殊之果”。

  2、寅一、善业特殊之果:因昔净善业,生居大莲藏,芬芳极清凉,闻食妙佛语,心润光泽生,光照白莲启,托出妙色身,喜成佛前子。

  如果往昔造了极为广大殊胜的善业,尤其对极乐世界有强烈的意乐,并且具足往生四因,依靠这些善业的力量,当下或死后即可转生到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众多讲义中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即生处殊胜、饮食殊胜、身体殊胜、生后殊胜。

  一、生处殊胜:

  我们降生在人世间,要受很多痛苦。往生到清净刹土以后,全部是在莲花中化生,《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化生是四生中是最殊胜的,因为对自己及父母无害的缘故。化生也有许多种,其中在莲花中化生最为殊胜,不需要像胎生那样漫长,刹那间整个身体全部圆满。”而且清净的莲花胎藏无有任何垢染,周围的一切妙香芬芳、悦意清凉。这种投生方式,远远超过了不净的胎生。

  二、饮食殊胜:

  降生之后的饮食,也不像世间这样食用有漏的食物,要通过消化吸收来维持生命,而是以诸佛菩萨的大乘妙法甘露为食,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润滋圆满,丝毫没有饮食缺乏或营养不足的痛苦。

  三、身体殊胜:

  我们身体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很多人经常担忧生病或者衰老,被各种痛苦所缠绕。而转生到净刹之后,十方诸佛菩萨心间发出光芒,清净无垢的莲花自然开启,托生出花蕊上的身体圆满无比、庄严相好。

  四、生后殊胜:

  我们出生后,学知识要通过老师的教导,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伴有诸多痛苦与烦恼。而清净刹土中的佛子,以自己的发愿力和诸佛菩萨的智慧加持力,恒常在如来面前闻受深广法门,身心法喜充满,随时可示现无量化身而利益无数众生。

  3、寅二、罪业特殊之果:因昔众恶业,阎魔诸狱卒,剥皮令受苦,热火熔钢液,淋灌无肤体,炙燃剑矛刺,身肉尽碎裂,纷堕烧铁地。

  与前恰恰相反,有些众生造了五无间罪、毁谤佛法等极其严重的上品罪业,以此弥天大罪所感,死后现前地狱的境相(虽然地狱是自心之显现,但在业力深重的众生面前真实存在):阎罗狱卒面目狰狞、身形恐怖,手持燃烧的兵器,将它们的皮肤一一剥开,令其感受无量痛苦。然后用炽热烈火所熔化的沸腾铜汁,浇灌在体无完肤的身上,又再度用燃烧的矛剑刺入、砍割,使它们肉碎百瓣,纷纷坠落在炽燃的铁地上。

  4、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一段时间里,晚上一睡觉就被两个鬼抬走,到东岳大帝那里帮忙处理案件。整个地狱的情景,当时他了解得比较清楚。他听说有一种“炮烙”之刑,觉得这太过残忍,就跟东岳大帝建议废除。东岳大帝吩咐小鬼带他去刑场,他到那里后什么都没有看到,当下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若未造此业,就没有这种刑场。

  5、子三、摄义:故心应信解,恭敬修善法。

  以上广述了善业和恶业的果报,揭示了因果不虚的道理。了知此理以后,大家一定要对善法有希求心。正如前面所言,希求善法的来源就是信解因果。为什么造善业有如是力量呢?因为这是一种因果规律。

  6、癸一、宣说生起自信:轨以金刚幢,行善修自信。

  所谓的自信,是指在行持善法时,具有坚不可摧的毅力和勇敢,充分相信自己能圆满完成善法,不为任何困难所阻。在学习佛法、断除懒惰方面,这是必需的一种心态,如果少了这种自信,在困难面前只有倒下去了,不一定有振作的机会。

  我们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种自信,这种自信相当于密宗中的“佛慢”,即了知自己的本性与佛无二无别。这种慢并不是增上慢,而是修法中必不可少的方便助缘。

  7、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不宜暂莫为,为已勿稍退。

  在行持佛法或者利益众生之前,首先要观察自己的能力,如果有能力就着手进行,如果无能为力,则暂时放弃不做。假设力所不及,还是不做为好,一旦开始就不要半途而废。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103笔记

  1、癸二、信解之功德: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一再宣说,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万行,或者说胜义谛和世俗谛中一切善根的根本,就是信解(意乐)。《慧海请问经》云:“诸善之本即信解。”《文殊刹土庄严经》亦云:“诸法由缘生,住于意乐上。”这个教证在很多论典中也经常引用。修学任何一个佛法,相续中的意乐是最关键的。

  2、癸三(以宣说因之方式生起信解)子一、略说:信解本则为,恒思业因果。

  信解心不可能平白无故出现,它要依靠一些因缘。在所有的因缘中,最根本的主因是什么呢?就是要恒常思维业因果的道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是丝毫也不虚耗的,这一点并不是佛陀所说的教条,而是在轮回中真实存在的。若对此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而且这种信心不是人云亦云,是不退转、不动摇的信心,那此人的相续中一定会产生对佛法的信心、对解脱的信解心。

  3、丑一、总说黑白业果: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

  一切的痛苦、恐怖及不顺,都是由往昔所造的罪业而产生。

  “痛苦不悦意”:痛苦可分为心的痛苦和身体的痛苦,五根群体所产生的痛苦,叫做身苦;意识不悦意、不舒畅,叫做心苦。不管是身体的痛苦,还是心里的痛苦,全部来源于前世所造的恶业。

  “种种诸畏惧”:地水火风的灾害、怨敌的恐怖、非人的威胁,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畏惧,实际上也是前世的果报。

  “所求不顺遂”:世间中所有的不顺利,比如想获得地位、财产、饮食,始终无法如愿以偿,经常出现种种违缘障碍,这也源于自己往昔的罪业。

  以上所说的这些痛苦,都可以包括在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等八苦当中。这些痛苦的来源,无一不是前世的恶业所感。恶业的类型非常多,详细的因果类别,唯有佛陀的无碍智慧才能通彻照见。因此,大家在遭受这些痛苦时,不要总归咎于别人,应该想到是自己的问题。

  4、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

  以欲乐心引发而奉行善法的人,无论转生于何处,或者到什么地方去,善业的福德果报都会现前,供养他以善妙的安乐。

  5、上师如意宝圆寂前的几年里,曾安排了一个四年计划,第一年讲的就是《百业经》,然后第二年讲《入菩萨行论》、第三年讲《大幻化网》、第四年讲《上师心滴》。

  6、恶徒虽求乐,然至一切处,罪报皆现前,剧苦猛摧残。

  造恶业的人虽然希求安乐,但不管到哪里,罪业的果报都会现前,使他感受严重的痛苦。

  7、业有引业和满业两种。所谓的引业,就是牵引众生转生于某处的决定业,以这个公案来分析,他投生为饿鬼叫做引业。所谓的满业,指引生这一过程所感受的苦乐,即他生为饿鬼后所遭受的剧烈痛苦。

  在《俱舍论》中,引业、满业有四种不同情况:一、引业善,满业善:如转生到善趣中,感受人天快乐;二、引业恶、满业恶:转生到三恶趣中,感受恶趣的各种痛苦;三、引业善、满业恶: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但感受疾病、贫穷、他人威胁等痛苦;四、引业恶、满业善:转生到三恶趣中,但在那里享受快乐。地狱里不知有没有快乐的众生,但一般来说,旁生和饿鬼中还是有的,比如守宝藏的饿鬼,有些牦牛和大象也过得特别快乐。

  其实在我们一生中,甚至一天中,都可以用引业、满业来分析。比如我今天来到佛学院,这是引业善所招致的,但如果满业恶的话,虽然住在学院里,有出家的因缘、有闻受佛法的机会,但是闻思不能成功,天天心里很痛苦;如果满业善的话,能心情愉快地闻思修行,没有任何障碍和违缘;如果满业中善和恶交替出现,就是一会儿痛苦,一会儿快乐。

  8、《俱舍论》时,我曾要求大家背诵、考试“业因果品”。当时相当一部分人对因果生起了稳固的信解,尤其在理论方面,很多人明白因果不是那么简单的,不像世间人所说:“既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某某人行持善法,为什么经常不顺利?”这种想法非常幼稚,其实因果并不是这样分析的。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102笔记

  1、发愿欲促成,自他众功德,成此一一德,须修一劫海。

  要净除一个过患,需要修习很长时间。同样,发了菩提心以后,要成就如来的一分功德,也需要修习很长时间。

  最初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努力令自他成就圆满的佛果。然而,想得到佛陀如海般的功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海,自然是更需要多生累劫的积累资粮。

  2、然我终未生,应修功德分,无义耗此生,莫名太稀奇!

  获得一个功德都要那么长的时间,但业力深重的我们,始终没有生起修持之心,在没有意义的情况下,空耗如意宝般的人身,这实在是莫名其妙,非常遗憾!

  3、子二、安立理由:吾昔未供佛,未施喜宴乐,未曾依教行,未满贫者愿,未除怖者惧,未与苦者乐,吾令母胎苦,唯起痛苦已。

  尽管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这么大的愿,但付诸于实践的极其微少。为什么这样讲呢?

  “吾昔未供佛”:发了愿之后,按理来讲,理应日日夜夜供养殊胜的对境,在三宝面前作各种意幻供养或真实供养。

  “未施喜宴乐”:没有给予众生喜宴的安乐。此处的“喜宴”,指造佛塔、修经堂、塑佛像、印经书等,使众生享受到喜乐的善法。或者还可理解为,我们发愿以后,理当赐予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快乐。然而在实际行动中,很多人根本没有管众生,也没有为其创造快乐的因缘,故应该非常惭愧。

  “未曾依教行”:没有依教奉行。“依教行”主要指法布施,即通过闻思修行获得智慧,然后给缺乏佛法知识的众生讲经说法,作各种开示。这些我们也没有做到,即使偶尔做一点,也是充满吝啬心、竞争心、嫉妒心,有没有如理如实的法布施呢?每个人应该比较清楚。

  “未满贫者愿”:没有满足贫困者的心愿。世间上的乞丐、可怜众生非常多,本来我们发了大心的人应该帮助他们,但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悲心可能连其他宗教都不如。

  “未除怖者惧”:没有遣除怖畏者的恐惧。照顾垂危的病人、帮助被判死刑的囚犯、救护菜市场里的旁生、放生作无畏布施,这些事情我们做了多少?

  “未与苦者乐”:世间上有很多被烦恼业障缠缚的可怜众生,我们也没有通过佛法的爱心和智慧来帮助他们,遣除他们心里的困惑和身体上的痛苦。

  综上所述,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唯一就是住胎时让母亲深受九个多月的苦难,自己在胎中也是备受煎熬,除此之外,没做任何有意义的事。

  4、子三、宣说思维于法无信解之过而不应舍弃:从昔至于今,于法未信解,故遭此困乏,谁复舍信解?

  颂词中的“信解”,即指希求心。意思是说,我们从无始以来直至今天,因为对佛法没有希求心,故而在漫长的六道轮回中遭遇如此痛苦,相续中有如山般的烦恼,时刻沉溺于五欲六尘的幻境中,对于觉醒生死大梦的佛法,就像饿狗面前放草一样,丝毫兴趣也提不起来。假如一直这样下去,轮回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边啊?

  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101笔记

  1、故应除疲厌,驾驭觉心驹,从乐趋胜乐,智者谁退怯?

  前面已经讲了,菩提心能净除罪障、积累资粮,胜过一切声闻缘觉之道。所以在修学菩提的过程中,应当遣除一切疲厌,所以早上要很早起来,断除一切疲劳。然后“驾驭觉心驹”,觉心指菩提心,应当骑着菩提心的骏马,从安乐之处驶向安乐之处,对此,了知功过的智者谁会懈怠退怯呢?

  这样的道路不需要外道的苦行,也不需要身语的痛苦勤作,需要什么呢?就是六波罗蜜多的方便方法――首先要有发菩提心的基础,然后以大乘善巧的智慧摄持,这种方便方法实际上就是安乐之道。华智仁波切解释“善逝”时,也是说从安乐之道趋往安乐之果。

  既然途中没有坎坎坷坷,没有痛苦困难,乘骑也是非常好,那为什么还要害怕呢?了知大乘究竟法义的智者,绝对不会有任何畏惧。自古以来的印藏大德,皆是依靠这样的道路趋往最安乐的佛果,获得远离一切痛苦的境界。

  2、己三(增上对治)庚一、略说:勤利生助缘,信解坚喜舍,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

  增进精进利益众生,必须要具足四种助缘(也叫四种力),即信解、坚毅、欢喜和放舍。这四种助缘依靠什么而产生的呢?全部依靠希求力。希求力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畏惧轮回的痛苦,思维解脱的利益。

  我们要铲除三大懒惰之敌军,也必须靠四种坚强的助缘,就是信解力、坚毅力、欢喜力和放舍力。

  所谓的信解力,是指对利益众生的大乘佛法具有强烈的希求心。

  光有一个希求心不行,还要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行持,这叫坚毅力,自信、佛慢也可以包括在这里面。

  第三个是欢喜力,即对大乘佛法有不共的欢喜心。前面是要希求它,但没有欢喜心的希求也不行。有了欢喜心的话,也是对治烦恼一种强有力的方法。

  最后一个是放舍力,也就是说,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有时候身心疲倦或者身体生病,那就应该放松一下、休息一会儿。

  在梵语中,缘和力是一个意思,所以这四种助缘又叫四种力。我们应依靠这四种力来断除懈怠,行持善法。正如刚才所说,若想生起这四种力,主要是依靠希求力,希求力的根本因则是畏惧轮回的痛苦和思维解脱的利益。

  下一颂的内容与本颂基本一样,所以印度布布达论师认为,本颂不是寂天论师的原文,应该是后人所加。就我个人认为,本颂确实与下一颂的内容大致相同,诚如布顿大师所说,放在这里不是特别方便。但也不敢说这就是多余的,因为在般若经等佛经中,为了加强语气、突出重要性,重复的语言非常多。如果因为上面已经提过,下面又再重复,就断定不是寂天菩萨的原文,这种说法不一定合理。

  3、故断彼违品,以欲坚喜舍,实行控制力,勤取增精进。

  因此,为了断除精进的违品――三种懒惰,应该运用希求、坚毅、欢喜、放舍四助缘,再加上实行力和控制力,努力断除懈怠增上精进。

  什么叫实行力呢?通过正知正念来取舍,然后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而所谓的控制力,是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令身心获得调柔自在。前面的四种助缘,再加上实行力和控制力,通过这六种力,断除我们相续中的懒惰懈怠。

  4、子一、思维未行信解之事:发愿欲净除,自他诸过失,然尽一一过,须修一劫海。

  我们最初发愿时说:“祈请诸佛菩萨谛听,从今天开始,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要发无上圆满的菩提心。”既然发了这个愿,就要依靠大乘的智慧和悲心,从根本上净除自他相续中的烦恼障、所知障为主的一切过患。然而实行起来并不容易,仅仅是净除一个过失,也需要一个劫的精进努力。

  5、若我未曾有,除过精进分,定受无量苦,吾心岂无惧?

  不要说那么长时间的精进,就是一辈子中、一年中、一月中、一天中,为众生精进修持过多长时间?发菩提心的人虽然非常多,然而最后成就誓愿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就在于修行的精进力不够。假如没有灭尽一切烦恼的精进,势必会在轮回中感受无量痛苦,对此我们怎能无动于衷、毫不惧怕呢?我们的心到底是石头做的,还是钢铁做的?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95-110笔记(1-3)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7品精进95-110笔记(3-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