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四精要(成法)2章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
(二)座上方便
成熟口诀法修法之方便贯穿前行、正行、结行,涵盖座上方便及座下护持,其中座上方便又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及回向等方便。
1.前行之前行
(1)选择修行的清净地处
修行首先应寻找一个寂静之处,因为在前行当中讲解初次修法要具备三清净——地处清净、身清净和心清净。独自一人打坐比较合适,因为两个人会相互影响,心很难静下来。我看到汉地有些人的家里有个小小的房间称为佛堂,平常在佛堂打坐;如果家里没有适合打坐的佛堂,只要是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如卧室、客厅都可以打坐;天气很热的时候,在阳台上打坐都可以。总之地处必须清净,无他人干扰。
(2)合理安排修行时间
一般来说,清晨起来打坐是最好的。早起打坐在《如意宝藏——成熟口诀法之圆满引导》中提到过三个原因:身心堪能,无他缘干扰,具殊胜加持之“光明时”。除此之外,在家居士早起修行更能体现善巧方便。如今汉地并非全民信仰佛教,可能家里很多人不信仰佛教。如果将打坐时间安排在日间家人正常起居的时间,你因为坐前立誓而暂时断绝与家人的交往,日久天长,家人难免心生烦恼,并且担心你弃离正常家庭生活和工作,进而阻碍你修行,反招致修法违缘及障碍。所以要善巧一些,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烦恼。
(3)入座前准备
修行是一门真正的苦行。往昔历代高僧大德精进修法,也并非如我们想象般,仅仅依靠一种正念就能调伏自己的内心。诚然,禅定中以诸多方便护持正念不可或缺,但有时必须辅以一些善巧外缘。
①下午和晚上应进少量清淡饮食或者不进食
喇嘛仁波切从小时候起一直过午不食。往昔我曾经问过上师喇嘛仁波切:“您现在身体虽然非常好,但毕竟已经高龄,为什么不考虑下午也进食一点?您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守持别解脱戒而过午不食吗?”上师说:“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作为出家人,尤其是一位导师,应该作为他人的榜样,所以自己必须做得很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过午不食完全是为了避免次日早起昏沉。因为晚上如果进食太多,就会招致次日早起昏沉的违缘。”因此晚上少吃点,甚至不吃饭,有利于次日晨起修法。
②坐垫、衣着等
打坐时可用衣被适当覆盖腰部以下身体,特别是膝盖,应适度保暖(过暖则易昏沉,过寒则不利身体健康),主要根据自己昏沉、掉举的沉重程度来定夺。如果昏沉太沉重,坐垫则不宜太软,身上盖的衣服也不要太舒服。冬天天气寒冷,如果担心着凉感冒,衣服可以稍微多穿一点,但也不要过于暖和,否则容易招致昏沉。
准备坐垫:如果难以在平地以七支坐法做到不松不紧状态,如膝盖不能平贴于地,可用坐垫将臀部稍微垫高,以膝盖着地舒适为度。对于年长或者肢体比较僵硬之修行者,若散盘仍难以稳固,可在膝下适当垫一个小垫,以便身体端直。如是方便,修行易入不松不紧之状态。尤其打坐期间身体要端直,不要倚靠等等,这些方便很重要。
囊加活佛的父亲——翁知青美多吉尊者闭关时,从河边找了些圆圆的石头平铺起来,上面再放一点点草,然后坐在上面打坐,依靠这种方式断绝昏沉。龙萨娘波尊者是一位瑜伽士,为了防止昏沉,打坐时把头发吊到一棵树干上,稍有昏沉,头一低,就被头发牵扯而清醒,白天晚上都一直这样修行。以前很多高僧大德在修行过程中,坐在一根粗木棍上打坐,稍不注意就会从上面摔下来,依靠种种方便对治昏沉。
无垢光尊者曾言:“初始修法即丰衣足食,如何能修好法?”往昔历代高僧大德都是通过苦行而成办解脱的,所以作为后一代弟子,也应该追随祖师先贤的足迹而苦行。我初次修习佛法期间,物质条件非常匮乏,曾经跟狗一起吃过两个月的饭,穿着就更不用谈了。在这种看似恶劣的环境下,我内心的精进、信心和出离心等,不需要特别观想就非常深刻。后来吃穿条件稍好一点的时候,昏沉来了,掉举散乱也来了。
③入座前处理琐事
为了摒除外缘干扰,顺利圆满禅修,入座前尚需处理好一切琐事,如:喝水、如厕、擤鼻涕、关闭手机,交待家人:如果上座期间有来访电话,暂时不接听;如有紧急事务,则先迅速处理完毕等。如果感到身体有些僵硬,可以适当以礼拜等方式活动肢体再入座;若觉昏沉严重,可用冷水洗脸等方法令自己清醒后入座。
(4)立誓
打坐之前把诸佛菩萨和根本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对面,首先立第一个誓:“我要修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在此期间无论谁、纵然是大恩大德的父亲来到,我也绝不中断入座而随着迷乱所转。”为了稳固第一个誓言,接着还需立第二个誓言:“纵遇命难,我也不舍弃第一条誓言。”这样令第一个誓言更为坚固。若没有第二条誓言,第一条誓言并不稳固。
立誓的目的是为了遣除人与非人的一切违缘。很多修行者都说在修行的时候有很多违缘和障碍,为了遣除一切违缘和障碍,修行之前要立这两个誓言。如是行持相当于修生起次第之时,把自己所住的地方观想成智慧火或金刚铠甲等等,不让一切外缘侵犯自己的修行。
总之,前行之前行就是通过选择修行地处、修行时间和立誓等方便排除他缘干扰,在护持自己与他人信心的同时,不失毁自己的修行誓言,为修行创造顺缘。
2.入座前行
入座前行支分为三: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九节风与意要发菩提心。
(1)身要七支坐法
①身要七支坐法之重要性
大圆满无上窍诀法殊胜方便之关要乃“三不动摇修法”,即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和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前二者均于身要七支坐法中圆满。颂曰:“身不动则脉不动,脉不动则气调顺,气调顺则心安稳。”故身要七支坐法非常重要,若未如理造行,则无法调伏自心,故应细致把握每一个修行关要,逐一做到圆满。
②身要七支坐法之要点
身要七支坐法要点包括:双足跏趺坐(足支);双手定印或休息印(手支);身体端直如箭(头支、肩胛支、腰脊支);舌抵上腭(舌支);眼睛自然平视(眼支)。
第一、双足跏趺坐
若能双盘,身体自然端直;如若不能,只要做到不紧不松,单盘、散盘都可以。
有人说双盘的功德比单盘和散盘更高,其实双盘只是让身体自然直起来,七支坐法不需要很大改造,会成为非常自然的行为,而单盘和散盘要让身体直起来,还需要逐渐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否则散盘的时候身体很容易弯下去。两者的区别主要在此,所以单盘、散盘都可以禅修。
有些老年人由于四大衰弱的缘故,打坐期间无法做到标准坐姿,即便能做到,可能时间也很短暂。但不要紧,能坐的时候尽量坐,不能坐的时候把腿伸开打坐,甚至坐在沙发上打坐都可以,目的是让心静下来。就像我们在积累资粮的时候,完全没有一点点资粮者,即便供养沙子或石块,也能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但若具足福报者,由于吝啬而供养石头或一般的东西,则永远无法积累功德。如同这个道理般,开许可以不标准坐姿打坐,只是针对腿脚实在不方便而不能以七支坐法修行者,绝不是对懒惰、懈怠、怕吃苦者的开许。
第二、双手定印或休息印
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双手大拇指轻触,置于脐下。定印位置要适宜,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手抬太高会导致双脚发麻,身体不舒适;太低也不合适,置于脐下最好。休息印:双手自然置于双膝。定印或休息印都可以。
汉地有男众、女众结定印姿势不同的说法,如男众左手在上,女众右手在上。但这种说法在教言当中并无记载,因此我们在打坐时按照以上的教言行持即可。
第三、身体端直如箭
初行者在开始修学打坐期间应该尽量做到身体端直,稍许紧张,并逐渐趋向于自然。如果开始打坐时身体不端直而追求“自然”,打坐期间会越来越松,很难达到七支坐法的标准。所以初始打坐期间身体应该稍微挺直一些,形成良好的习惯,并从稍紧开始逐渐趋向于自然。但对于已经修到一定程度的弟子而言,应该学会越来越自然。
第四、舌抵上腭
开始打坐时应该舌抵上腭,其中具有很深的教理。但当进入禅定之中,即便舌已经放下,也不需要起心动念观察或重新舌抵上腭。
第五、眼睛自然平视
双眼睁开,自然平视前方。
三不动摇修法中“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主要讲解眼根。眼睛必须睁开,睁眼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如平常视物般,普遍广阔地看着外面的一切境,不专注在某一个境之上。
眼睛若睁得太大,很容易疲劳、流泪;若睁得太小,则易落入昏沉。很多人说打坐期间眼睛睁开不大舒服,但反观我们日常一切行做都没有闭眼,为什么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呢?就是因为眼睛没有过于专注在某一个境上,看得非常自然,所以眼睛不疲劳。打坐时由于眼睛完全专注在某一个境之上,因此不到几分钟时间,眼睛就会疲劳、发胀甚至流泪。这些都是没有做到自然所致。
如今汉地信众有闭眼打坐的习惯,但是我们现前修学必须睁开眼睛,面对现实而调伏一切,而不是逃避现实。我们总不能在临终或危急时刻,先把眼睛闭上再开始安住吧?谁知道那时有没有等你闭上眼睛的时间呢?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面对现实,睁开眼睛修行。但是刚开始修学的弟子,由于以前形成闭眼打坐的习惯,所以一睁开眼睛就觉得很难把心静下来。其实当你觉察到很难把心静下来的时候,心已经开始静下来了。前面通过闭眼达到的“心静下来”,只是外缘暂时无法束缚内心而趋向于一种迷蒙状态。由于宿世的习气,眼睛一闭上,五根就开始内收,时间不长就会进入睡眠之中。所以打坐期间,必须睁开双眼,自然平视前方。
③身要七支坐法如量之标准
身要七支坐法如量之标准是身体达到轻安的状态。有者在禅修时感到身体仿佛不存在了,这是身体达到轻安状态的表现。
④身要七支坐法中常见过失
毗卢七支坐法分为解脱七支坐法和方便七支坐法,两者最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自然。方便七支坐法强调必须符合一定的坐姿标准,于方便中成办解脱,乃生圆次第以下之修行坐式;而解脱七支坐法(即成熟口诀法修法中的身要七支坐法)则遵循自然,于自然中成办解脱,乃自宗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修法坐式,亦为即生成办解脱之殊胜方便。身要七支坐法若未如理如法做到自然,则会有如下过患。
第一、身体坐式不自然
自然是身体不太紧也不太松的状态,需要在实修中不断摸索和体会,而不是打坐一两次就能做到。身体坐式若过于太紧,会产生胸闷、背部不适等现象,且易起现众多妄念。由于身体不适、妄念沉重,修行者逐渐会对打坐心生畏惧而成为修行的障碍。若身体坐式过于太松,则易起现不清明和昏睡状态,难以赤裸出世间禅定。如今有些弟子常常上座伊始就想睡觉,多数是身体姿势过于松缓所致,这时必须提起正念,调整坐姿,使身体稍许紧一点。
第二、五根不自然
修行过程中五根既不内收,也不外散,就是自然。若做不到自然,无论堕入哪一边,都会出现过患。
比如,有些弟子修行偏向于内收,身体倚靠,眼睛闭上或者睁得很小,打坐几乎就是打瞌睡。还有些弟子偏向于外散,一上座就观待外面的境,尤其是对外在形象太执著的弟子,打坐的时候,一直都在期待、寻找外面的五彩光、圆空光、金刚链等。有时候不知不觉突然出现蓝色的光,心中的快乐难以抑制;若什么显现都没有,就莫名沮丧。需知,显现尚应分为邪魔加持之相、无明贤脉之相、业风飘动之相和觉性妙力之相。过于外散而呈现之相,都不是清净之相。只有执受本体之显现,才是清净之相——觉性妙力之相。而执受这样的见解者,绝不会被外在的显现所束缚。
此外,五根不自然是神通、神变不能呈现之最大障碍。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曾说:“如今亚青寺很多弟子见解已经很高,但是神通与神变的呈现并不理想。就像太阳已经呈现,但光芒却很稀少,两者之间不是很吻合。”后来上师让我去查阅《七宝藏》之《胜乘宝藏论》,其中讲解“五根若不自然,神通、神变无法呈现”。由此断定,神通、神变不能呈现的最大障碍就是“五根不自然”。比如平常打坐的时候,未依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身体倚靠、闭眼等,都会导致神通、神变很难呈现。当然,见解不稳固或没有赤裸,也不能呈现神通、神变,但主要还是五根不自然所致。虽然我们修学禅定的目的,不是为了神通、神变而是为了成办解脱,但是成办解脱的同时必然呈现神通、神变的功德。要呈现这样的功德,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绝不能自己想怎么行持就怎么行持。
(2)语要排九节风
①语要排九节风的重要性
有些修行者虽然修行,但易起现众多散乱或昏沉,且心随念不能安住,此乃不具前行身要、气要之方便所致,故修法之前以身要、气要而调整,目的就在于此。
气要排九节风,如同我们平常煮饭前刷洗脏锅般。若不刷锅而直接煮饭,即便用最好的米、最恰当的水、米比例、最合适的煮饭时间,煮出来的饭依然不会有好味道。如同此理,若于修法之前不清净无始以来至今所造作的一切罪业,而在此罪业中修持正行,就会出现沉重的昏沉、散乱而无法静下心来。因此为了我们在修行正行时更加顺利,必须先清净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以身要、尤其是气要调伏。修法前如法排气,可以遣除粗大的烦恼,形成修行正行之法器,并于修行中自心容易安住。
②语要排九节风之要点
语要排九节风的要点在于手势(龙萨传承为定印及契克印;龙钦传承为金刚拳、金刚杵)、排气(初缓、中快、后缓如小麦形状)以及排气时的观想。以下按照龙钦传承的方式,讲解如下::
步骤一:首先左手大拇指压住无名指根形成金刚拳,置于左大腿动脉之上。
原理:依生圆次第讲解,大腿动脉至无名指根之间是飘动一切业风之脉,用大拇指及金刚拳压制此脉,为止息业风飘动而进入寂止创造顺缘。
步骤二:右手结印成三股金刚杵,以中指抵住右鼻孔,从左鼻孔以先缓、中快、后缓的方式排气三次,所排之气如小麦形状(两头细中间粗),观无始以来至今嗔心所造一切罪业、病魔、昏沉及掉举,如灰白色之垢气排出而获得清净。
原理:左侧聚集的是白色的精脉,精脉中飘动的是嗔心,所以将嗔心所造一切罪业、病魔、昏沉及掉举,观想为灰白色的风而排出体外。
嗔心所造的一切罪业,指以嗔恨为发心而造作的杀生、妄语、偷盗等罪业,并由此而导致疾病、障碍等。故于修法时,应认真观想,清净罪业。
步骤三:右手结金刚拳,置于右大腿动脉之上;左手结三股金刚杵,以中指抵住左鼻孔从右鼻孔排气三次,观无始以来由贪心所造一切罪业、病魔、昏沉及掉举,如暗红色的风排出而获得清净。
原理:之所以将贪心所造一切罪业观想为暗红色,是因为右侧血脉为红色,飘动的是贪心。
步骤四:两手结金刚拳置于左右大腿动脉之上,两鼻孔同时排气三次,观无始以来由痴心所造一切罪业、病魔、昏沉及掉举,如烟渍般的黑色垢气而排出,并获得清净。
我们每次打坐之前都必须如法排除九节风。虽然有些教言讲解排三节风(左边、右边、两边同时各排一次),但是按照自宗历代传承祖师的传统修法,平常都以排除九节风为重点。
(3)意要发菩提心
①发菩提心之重要性
殊胜菩提心总摄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如颂云:“若有成佛彼足矣,若无成佛无计施,成佛无误之种子,胜菩提心愿生起。”弥勒菩萨亦曰:“阻塞恶趣道,显示善趣道,引至无老死,顶礼菩提心。”
自心如来藏之功德为因,菩提心为缘,因缘和合方能呈现佛果。如无菩提心,凭借任何途径均不能获证佛果。若具足菩提心,善根与日俱增,恶业如劫末火焚烧草堆般一扫而光,能从根本上铲除业及烦恼障。故当恒时忆念菩提心的功德,所行一切善法皆以令自他成佛而发心、回向,乃修行成熟口诀法之殊胜方便。故我等当念念思维追逐自利之过失和珍宝菩提心之功德。诚如寂天菩萨云:“何须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释迦牟尼佛一心利众,结果证得了圆满佛果;而凡夫无始以来一直谋求利己,至今于轮回中饱受诸苦。故自利之心行乃一切痛苦的根源,会阻碍暂时佛子菩萨地的功德及究竟遍知佛果于心相续中呈现,是真正的魔障。欲彻底断除如是魔障,唯有修行自他平等、自他交换和自轻他重,生起不退转之珍宝菩提心。
②意要发菩提心之要点
菩提心分为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乃真实见解之悲空双运,此时,执受本体的同时妙力即为慈悲心,这种无缘慈悲心与本体一如,即悲空无二,此中已圆融菩提心的两层含义——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执受本体就是诸佛菩萨的坛城,因此不需把众生度化到某个实有的地点,在自然状态中如是呈现见解而安住,就是胜义菩提心。但对于初次开始修学佛法者,以及禅定见解还没有稳定、仅处于了知和觉受阶段者,无法奉行胜义菩提心,应以世俗菩提心修行为妙。
修行世俗菩提心时,首先要认识到遍虚空之际,遍布有情;有情周遍之处,充满业感痛苦,而此等充满业感痛苦之有情无始时来曾无数次做过自己的父母,诚如龙树菩萨云:“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故对于大多数次第根机行者而言,以知母、念恩、报恩为菩提心之所依,逐步成办菩提心。
寂天菩萨云:“菩提心妙宝,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所谓的“菩提心妙宝”指的是:希望一切有情获得佛果的心愿;“未生令生起”的方法就是修四无量心;“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即发起殊胜菩提心及修学其学处。故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包括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和受持愿行菩提心学处三个步骤。
第一、修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指慈(愿众生具足乐因及乐果)、悲(愿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喜(愿众生不离安乐)、舍(愿众生远离贪嗔)之四无量心,此乃断除自私的利己之心、生起广大菩提心之方便。四无量心分为有缘无量心与无缘无量心。
有缘四无量心要点为:
修无缘无量心时,初学者以如梦如幻等幻化八喻修炼内心,证悟者以“无分别智行诸事”入定,修行其妙力慈悲心等。
依照窍诀修法,应从舍无量心开始入座依次修“舍心与舍等持、慈心与慈等持、悲心与悲等持、喜心与喜等持”。否则若无舍无量心,一切修法则成四梵住。
座下,针对对境以四相联的方式护持。如面对具贪嗔之心的有情,以四相联护持舍心。
第一与发愿相联:愿他们恒时远离贪嗔之心。
第二与希求心相联:如果他们能远离贪嗔之心该多好啊!
第三与立誓相联: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贪嗔之心!
第四与祈祷相联:为实现以上愿望而虔诚祈祷三宝。
如是反反复复观修。
第二、发殊胜菩提心
广大意乐菩提心具二种要义: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慈悲缘众生为: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智慧缘大觉为愿众生获证圆满佛果。若仅具为了利益众生之慈悲,但未意愿将其安置于佛地,仅为相似之慈悲;若仅愿求证佛果,但未具对众生之慈悲,则无有实义,二者任一均非圆满之菩提心。如是失坏其中任何一条——舍弃有情或舍弃遍知佛果,则已犯了根本堕罪,故行者尤当谨慎。
舍弃有情:例如内心对加害自己或亲眷的怨敌生起嗔恨心并且发愿舍弃他、不救度他成佛,归根结底乃自私自利及嗔心所致。如是舍弃一位有情等同舍弃一切有情,即违犯了根本堕罪。
舍弃遍知佛果:行道过程中,初行者会因为畏惧魔障而心生退缩:“唉!我实在修不到如此大的成就,还不如希求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呢!”如是舍弃遍知佛果的利己心念一旦生起,则一并失毁显宗的别解脱戒和菩萨戒。
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借助三殊胜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初学者于行道途中尚不能以胜义菩提心行持,需依仪轨发世俗菩提心,如在上师面前(或者自己在皈依境前)受菩萨戒。为防止菩提心退失且使菩提心日益增上,应反反复复受菩萨戒。
正式发心
于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以及护法圣众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人,并思维:遍虚空界一切有情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的母亲,予我生身、赐命、施财、教授世间知识等恩德及出世间珍宝人身。如今深恩母亲茫然不知取舍善恶之道,求乐反造苦因而辗转轮回,漂泊无依,饱受诸苦……我如今蒙师摄受,知晓安乐之道,面对深恩母亲,何忍袖手旁观而希求一人解脱,故当发殊胜菩提心,誓愿追随诸佛菩萨之广大心行,为芸芸众生皆获解脱而精进修行.
第三、受持愿行菩提心之学处
虽然母亲希求哪怕片刻的闲适乃至恒久的安乐,却不知奉行快乐之因——善业和正道,亦无缘听受善知识讲解的真正解脱痛苦之教言。尽管她不想遭受哪怕微如火星般点滴之苦,但却因无明而造作痛苦之因,所想、所行与究竟安乐背道而驰。她孤苦无助,漂泊无依,如荒野中流浪之盲人,面对危机四伏之未来茫然无知、不知所措……故吾等需生起猛力慈悲心,一定要令她及现世眷属乃至生生世世之父母远离一切苦因及苦果,永离轮回获得究竟解脱而发心,为此挚诚祈祷上师三宝。此乃愿菩提心。
愿菩提心学处
愿菩提心之学处分三: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修自他交换菩提心;修自轻他重菩提心。以上学处均需要从现世母亲、亲眷、怨敌,逐步推及一切有情而次第观修。
行菩提心学处
如是于我具生养大恩之父母,现今因无明遮障造下无边罪业而沉溺轮回苦海,即便获少许暂时安乐仍纵得终失。为安置其于无上安乐佛果,故我等皈依三宝,行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万行,此乃行菩提心。
(四无量心、菩提心的具体观修方法以及愿、行菩提心学处,请详阅堪布昂琼著述之《前行备忘录》,在此不复赘述。)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同《四精要文》2章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只是“正式发心”最后的发心偈没有了。
并念诵发心偈:
藏文音译 汉文
吙 吙
那凑囊瓦切得怎瑞记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
扣瓦乐革杰德恰波昼 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
让热怄萨扬色鄂瘦谢 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
擦美月叶昂内塞吉斗 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
最后对一切圣众满怀虔诚的恭敬之心而观想:所有圣尊从边缘依次化光而融入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中,上师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这种外缘令自相续了然生起皈依境尊众心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再念诵发愿偈:“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并且如法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