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索)2般若品11笔记
1、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心没有被贪嗔痴所缚,没有被无明愚痴所缚,起心动念,在世俗显现中全是善念,在胜义中完全能懂得一切万法的真相,这叫做常行智慧,也可以叫般若行。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2课智慧品2]
“念念不愚”,能把每一个念头的本质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什么叫看得清清楚楚呢?
比如说,我们生气的时候,对这个“生气”,如果自己稍微注意一下,就会知道“我现在正在生气”。它是世俗层面的“不愚”。也有些时候,虽然我们正在生气,但是因为自己没有去关注这个“生气”,没去想这件事情,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正在生气”,也是有这样子的时候的。
那么,我们知道“自己正在生气”,是不是这样子就叫“念念不愚”呢? 不是,这个不是。
我们世俗中最最最聪明、最了不起的智慧,在这个地方,也叫作愚昧、无知,或者无明,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说我们心里冒出了“一本书”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默认了这是真实不虚、实实在在的代名词。但是从胜义本质的角度讲,“一本书”?没有一本书的,这只是很多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基本粒子,或者能量的组合,这个组合参与我们视觉的时候,在我们的眼里,它就变成了一本书。实际上它不是书,这里根本没有一本书,所以我们的念头是愚昧的。
在世俗的层面,认为这是一本书,它不是愚昧,它是正确的。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看的话,那它是错的,因为这里没有一本书。所以我们念念都是愚昧的。
这个地方的“念念不愚”是什么呢? 当每一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比如说愤怒的念头,或者吃饭、睡觉这类不善不恶的念头冒出来的时候,证悟的人,他就知道念头是透明的、是没有真实性的、是如幻如梦的东西。第一个念头冒出来,他就知道是这样子;第二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他也知道了;他能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念头、情绪都是如幻如梦的,这个就叫作“念念不愚”。
“念念不愚”,就是说,我们第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就知道它是空性的;第二个、第三个、十个、一百个念头出来,每一个念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一个念头都是空性的。
2、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当你的心念愚痴,不符合万法的实相时,称为被无明愚痴所束缚,就失去了般若。因为胜义的般若空性是智慧,一旦你对任何法强烈地去实执,你就失去了般若;当你的念头处于胜义中的无我空性,或者世俗中的无常、无贪、无嗔中,那么般若则产生。愚与智,一念之间。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2课智慧品2]
“一念愚”,是把每一个念头都当作真实无伪的,根本就不了解它是空性的,所以,我们感觉每一个念头都是非常的真实、实有、不虚,这叫作“一念愚”。
“般若绝”,如果我们在一个念头上面犯了“一念愚”的错误,那么就般若停止了,不会有般若了。
“一念智”,如果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我们当下就知道这个念头是空性的,是如幻如梦的,这个就叫作“一念智”。
什么叫作“智”呢? “智”就是我们看到一个念头冒出来的当下,就非常清楚地知道,实际上并没有冒出一个念头。也就是说,表面上诞生了一个念头,但是实际上没有诞生一个念头。这个怎么理解呢?
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念头都是不存在的、不真实的、空性的念头,是我们修行核心的核心。对于任何一个念头,或者任何一个其他东西,只要感觉到它是“空”,那么这种觉悟绝对是对的。如果没有这个“空”,跟“空”没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其他的什么光明呀等等太多太多太多的感受,那些搞不明白的感受,都是没有用的。
所以只要有“空”觉,虽然“空”的层次有高低,但是不管层次多低,再低的层次也是觉悟,也叫作证悟,只不过在证悟当中层次稍微低一点而已,实际上这已是证悟,这已是觉悟。
不管是修大圆满、大手印,或者是修禅宗,觉悟、证悟的唯一一个路标、唯一一个标志、唯一一个标准,就是这个“空”。这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是我们的引路明灯、指路明灯。
只要你的每一个念头出来时候,自己就感觉到----不是理论也不是其他来源----它是空性的,那么就叫作“智”,就叫作开悟,叫作证悟,这是完全不会有任何错误的。
重新再说一遍,如果我们在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不知道是“空”,我们会给它贴上很多很多的标签,比如光明呀、烦恼即是菩提呀、佛性呀等等,这些都是没有用的。标签是我们自己贴的,所以都是没有用的。唯一一个标准就是“空”,这点特别特别的重要。
“般若生”,在这个地方,“一念智”,就是说一个念头,你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它是“空”,那么这个时候就“般若生”,般若就诞生了。
实际上你看到它是“空”,这种感觉就是般若了,这就叫般若,所以就“般若生”。
3、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所谓的般若,它没有颜色、形状,也没有来源和去处,不来不去,我们的这颗智慧之心就是。如果你真正懂得了自心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般若智。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2课智慧品2]
“般若无形相”,“般若”就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没有任何的形相,也没有任何的可以表达的东西,这个就叫作“般若无形相”。
我们静下来一打坐,往内心当中一看,能够体会到一些感觉。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听过空性、光明、般若这些东西的话,根本不懂得贴标签,那么体会到的就是真实的感觉,不是标签。
如果我们事先听了这些东西的话,虽然对空性的感觉不了解,但是我们会贴标签:“这就是空性”、“这就是光明”、“我在光明的状态里”、“我在般若的状态里”,贴很多的标签。标签,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实际上根本不是真实的感觉。
所以正确的证悟方法是,首先我们不要去听这些太多的、非常具体的大圆满引导文,大概了解差不多就可以了;然后自己去找心的本性,那么根机差不多成熟的时候,我们就能找到。
自己能找到心的本性吗?前题条件,第一个,在藏传佛教,修四加行、五加行,要修得非常到位、特别好;第二个,对大圆满、对上师们的信心,坚定不移并且非常强大。有了这两个前题条件,你自己到稍微安静的地方去,静下来往里一观照自己的心,立即就能找到心的本性。
其实,如果你条件具备的话,在非常容易的情况下就能看出来心的本性;如果条件不具备的话,那么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看,最后也没能看到什么东西,最多也就是阿赖耶识层面上的寂止禅定,永远都突破不了。
4、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如果我们去执著色声香味等对境,则产生生和灭,就像江河湖海产生波涛一样,这叫做轮回,也叫做此岸。如果远离了色声香味一切对境,有境也不可能成立,有境和对境都没有,一切都是无生无灭,这就像流通的水,叫做彼岸,也就是涅槃。此岸指轮回,彼岸指涅槃,轮回的对面就是彼岸。我们通过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完全能通达轮回的本来面目,这种境界叫“波罗蜜”。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2课智慧品2]
佛教与众不同,佛教是唯一的,佛教跟谁都不沟通。需要智慧,以智慧到达彼岸;有智慧,你就可以到达彼岸了;没有智慧,你跟谁沟通都是没有用的,这是佛教的观点。
佛教认为你有智慧,就不需要求任何造物主、鬼、神,谁都不需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力量,你就可以到达彼岸。
到达彼岸的方法不是祈祷,也不是烧香拜佛,那么是什么呢?就是智慧。那么智慧从哪里来呢?智慧来自于三个方面:闻所得的智慧,思所得的智慧,然后修所得的智慧。这样你有了智慧,你就可以到达彼岸了。为什么有智慧就能够到达彼岸呢?
首先,你考虑一下,你为什么现在在此岸?谁不让你到彼岸?谁让你就在这个此岸、呆在这个此岸呢?
佛教说了,没有其他人控制你、安排你,只是你自己“念念”有“愚”,在每一个念头中都有无明、有烦恼,所以你就没有办法到达彼岸,只能在生死轮回当中。如果你有了智慧,就断掉了无明,然后你就彻底解放了、彻底自由了,你也就到达彼岸了,这是佛教的原理。
每个宗教都要从此岸到彼岸,但是方法不一样。我们佛教就是以智慧到达彼岸,所以最终需要的就是智慧,这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们不要以为,从此岸到彼岸,就像我们现在的移民一样。这里是此岸,然后我们移民到某一个国家、到达某一个地方的时候,那就叫作到达彼岸,不是这样子。实际上此岸与彼岸,中间也就被一个很小很小的东西隔阂了,这是什么呢?这就是烦恼。
如果没有悟,那此岸就是此岸,永远都是此岸;如果悟了,你当下就已经到达了彼岸,此岸就成了彼岸了。此岸就是彼岸,除了此岸以外,你也没有办法找到这个此岸以外的彼岸,因为这就是彼岸了。
5、“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如果口中称念和心中忆念的,全部都是在般若无生无灭的空性中,这叫做真性。证悟了这样的法性,是般若法。在生活中,证得了一切万法都无有生灭,如虚空一样的境界,这就是开悟。不断地行持这样的行为,叫做般若行。
如果心里、口里都不念般若,整天做各种非法行,这种忆念是凡夫的忆念,这种行为是凡夫之行。一心修持,自身等佛。比如说我们观修阿弥陀佛,正在观想佛的念头,在显现上完全可以称之为佛。我们可以经常去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认识本性很重要,真正的修行是自身等佛。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2课智慧品2]
“法身等佛”,当我们证悟了以后,那时法身就是我们的心的本性了,而本性就等于是佛了,本性实际上就是佛。
我们悟了什么呢?悟了本性,实际上悟了本性就是指看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佛。《金刚经》不是说了吗?佛不是有形相的佛,佛是没有形相的。佛是什么样子的呢?佛就是我们的心的本性。所以说“法身等佛”,就是看到了真正的佛。
6、“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没有认识自心时的念头是迷乱的,也可以叫凡夫,后面通过善知识的直指,认识以后的境界就是佛;前念耽著对境是烦恼,后念离开对境就是菩提。
密宗中将贪嗔痴等五毒烦恼说成是不动佛、宝生佛、无量光佛……这种较高的境界,完全是无有取舍、无有垢染、无有净秽的境界,一般的世间人能不能达到呢?不能达到。
每个众生具足佛性,在实相上可以说我们就是佛;或者说当下我们心的本体就是佛,当我认识了它的本来面目时,就已经现前佛果。
对于“烦恼即菩提”的道理,在《大幻化网光明藏论》中,麦彭仁波切引用了很多显宗的教证。烦恼与菩提只是认识和不认识之间的差别而已,可能前一刹那你是凡夫,但后一刹那就变成佛。
[慈诚罗珠上师讲授《坛经》第2课智慧品2]
“即烦恼是菩提”,这是很深奥的,在大圆满、大手印,还有藏传佛教的内密里面,在密宗里面,都是这么讲的“烦恼即菩提”。
这里宏观上说“烦恼是菩提”,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表达方式。而没有讲,烦恼怎么样是菩提?什么样的情况下烦恼是菩提?哪个烦恼是哪个菩提?这些细化都没有讲。
密法里面实际上也讲“烦恼是菩提”,而且它讲得稍微再细化一点,比如说你特别“愤怒”的时候,这个“愤怒”就叫作烦恼;如果你当下观照自己的这个“愤怒”,看到了“愤怒”的本性是空性,这就是佛的智慧了。
烦恼和佛的智慧,有什么区别呢?没有其他的区别,就是悟和不悟的区别;不悟的话,那就叫作烦恼;悟了的话,就变成了佛的智慧。
在密法里面,需要把自己观想为金刚萨埵,或把自己观想为佛,为什么要把自己观想为佛呢?因为你如果证悟了,你就会知道:自己就是佛。
所以你把自己观想为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既然本质上你就是佛,那么为什么不能观想呢?我们本质上是佛,如果我们反过来观想成众生的话,那不就是违背真理了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违背真理是可以的,但是修行的时候,总不能修违背真理的法。在密法里面把自己观想为佛,它的道理就是这样子的。
密宗里面有很多很多稀奇古怪的本尊,太多太多,为什么有那么多呢?这些本尊是什么呢?
在《阿毗达磨》,或者是《俱舍论》当中,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还可以再细分的。比如说对于五蕴,在迷的时候、不悟的时候,就是五蕴;悟了以后是什么呢?是五方佛,五蕴就成了五方佛。再比如,我们讲的烦恼五毒,在迷的时候就是毒,就是贪、嗔、痴、疑、慢五毒;悟了以后,五毒就成了五智慧。而且五智慧在外面显现出来的时候,还会以五方佛的形式出现。
在密法中,把这些五方佛再细化了以后,就出现了太多太多的本尊,特别多的本尊。比如,有些本尊是我们眼识的清净状态,有些是我们眼根的清净状态,等等各种清净的状态,所以密法的本尊有这么多。
在密宗里,什么都是佛,所以就有太多太多的佛,佛像的颜色也是花花绿绿的,特别的显耀。但是,密宗的所有颜色,都可以归纳为五个颜色,没有第六种颜色、第七种颜色。
比如说,大家现在到处都能看到的密宗的坛城,不懂的人,一眼看上去,就是花花绿绿的,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里面有太多太多的颜色和图像。实际上,构成坛城的所有颜色,除了五个颜色以外,就没有别的颜色了。这五个颜色代表什么呢?代表佛的五个智慧,五个智慧就是五方佛。五方佛身体的颜色,就是曼达拉坛城的颜色。
对我们凡夫来说,这五方佛只是五毒,不是什么佛,是贪、嗔、痴、疑、慢五毒。但是一旦你在特别愤怒的时候,当下就知道了这个愤怒的本质是空性,那么一秒之间,这个毒、这个烦恼就变成了智慧,也就是说烦恼即智慧了。
大家一定要知道,显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普通的显宗,它不会这样子讲,它怎么讲呢?烦恼永远都是烦恼,一定要断除烦恼,需要把烦恼消灭掉。等消灭了烦恼以后,你再去修行智慧;修了以后,你就可以得到智慧了,普通的显宗就是这样子讲的。
第二个层次的显宗,在像《维摩诘经》这样的佛经里面,尤其是在禅宗里面,它不会说,消灭了烦恼以后才能获得智慧,它没有这种说法。它会说,你不需要消灭烦恼,你只要知道它的本质是空性,那么这个时候烦恼本身就是智慧了。
“烦恼是菩提”,不是说,“烦恼”断除了以后可以获得“菩提”,这种理解是舍和得的关系,即舍去一个“烦恼”,获得一个“菩提”。实际上不需要这样子,“烦恼”就是“菩提”。
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不是菩提呢?只有一个很小的答案,那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悟。如果证悟了,那么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佛;不管什么样的烦恼,都是菩提了。
“前念迷即凡”,当前念出来的时候,是一个烦恼,因为没有悟到它的本性是什么。这时候的人是凡夫,这时候的情绪,就叫作烦恼,是五毒。
“后念悟即佛”,紧接着第二个念头出来的时候,立即就知道烦恼的本性了,然后凡夫就是“佛”了。这时的“佛”,还不是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佛”,主要是指证悟了心的本性,是法身的“佛”。
证悟了自己的心的本性,在很多时候也叫作“佛”,但还不是真正成“佛”。觉悟了以后、开悟了以后,还要继续修,才能够真正达到最后的“佛”的境界。
“前念迷即凡”,后念紧接着出来了,当下就知道了念头是空性,如果这样的话,就是“佛”了。所以“凡”和“佛”的区别,就是迷和悟,就这区别,没有别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