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2品道智18-23上课(233-316)小结

创建日期:2021-11-10

  现观庄严论2品道智18-23上课(233-316)小结

  一、科判分布

  《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1品)+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2品)+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

  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已一、生道智之所依支分+已二、能依有支之道智。

  已一、生道智之所依支分=庚一、本体+庚二、分类

  庚二、分类=辛一、遣除违缘之支分(237)+辛二、成办顺缘之支分+辛三、圆满作用之支分(242)

  辛二、成办顺缘之支分=壬一、缘之差别发心(239)+壬二、因之差别苏醒种姓(240)+壬三、助伴之差别方便自性(241)

  已二、能依有支之道智=庚一、无缘了知三道之现观见道道智+A庚二、已见修行之现观修道道智。

  庚一、无缘了知三道之现观见道道智=辛一、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辛二、了知所知缘觉道之道智+辛三、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

  辛一、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壬一、真实宣说+壬二、彼之因抉择分。

  壬一、真实宣说=癸一、本体+癸二、分类

  癸二、分类=子一、认清所知声闻之道(249)+子二、无缘了知彼之道智(250)

  壬二、彼之因抉择分=癸一、真实宣说(252)+癸二、彼等之理由(253)

  辛二、了知所知缘觉道之道智=壬一、真实宣说+壬二、彼之因——抉择分(260)

  壬一、真实宣说=癸一、总说所依缘觉之特点+癸二、宣说所知缘觉道之差别(259)

  癸一、总说所依缘觉之特点=子一、现前证悟自利智慧之理(257)+子二、无声以身示现利他之法理(258)

  辛三、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壬一、略说本体(262)+壬二、广说十六种忍智之差别+壬三、摄义(268)

  壬二、广说十六种忍智之差别=癸一、苦谛之四相(264)+癸二、集谛之四相(265)+癸三、道谛之四相(266)+癸四、灭谛之四相(267)

  A庚二、已见修行之现观修道道智

  A庚二、已见修行之现观修道道智=辛一、修道之作用+辛二、具作用之真实修道

  辛一、修道之作用=壬一、本体+壬二、分类

  壬二、分类=癸一、能依修道之作用+癸二、所依补特伽罗之超胜作用(278)

  癸一、能依修道之作用=子一、暂时之作用+子二、究竟之作用(277)

  子一、暂时之作用=丑一、成办顺缘之作用(275)+丑二、遣除违缘之作用(276)

  辛二、具作用之真实修道=壬一、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壬二、入定智慧自性无漏修道。

  壬一、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癸一、后得资粮自性未生令生之因——胜解修道+癸二、已生令不退之因——回向修道+癸三、未退令增长之因——随喜修道(296)

  癸一、后得资粮自性未生令生之因——胜解修道=子一、真实宣说+子二、宣说彼之功德(285)

  子一、真实宣说=丑一、总说本体(283)+丑二、别说彼之分类(284)

  癸二、已生令不退之因——回向修道=子一、略说本体(287)+子二、广说分类

  子二、广说分类=丑一、所回向资粮之分类+丑二、能回向方便智慧之分类(292)+丑三、回向殊胜作用之分类。

  丑一、所回向资粮之分类=寅一、智慧资粮(290)+寅二、福德资粮(291)

  丑三、回向殊胜作用之分类=寅一、总作用(294)+寅二、别作用(295)

  壬二、入定智慧自性无漏修道=癸一、宣说无间道之自性——修行修道+癸二、宣说解脱道之自性——清净修道。

  癸一、宣说无间道之自性——修行修道=子一、真实宣说+子二、二道违缘顺缘之差别

  子一、真实宣说=丑一、本体+丑二、分类(301)

  子二、二道违缘顺缘之差别=丑一、宣说二道之顺缘+丑二、宣说二道之违缘。

  丑一、宣说二道之顺缘=寅一、外缘(304)+寅二、内因(305)

  丑二、宣说二道之违缘=寅一、总违缘(307)+寅二、别违缘(308)

  癸二、宣说解脱道之自性——清净修道=子一、认识总义清净之自性(310)+子二、别说引申义四圣之清净(311)+子三、真实宣说清净修道。

  子三、真实宣说清净修道=丑一、真实宣说+丑二、遣除于断治详细分类之诤(316)

  丑一、真实宣说=寅一、本体+寅二、分类(315)

  2、《现观庄严论》以八事七十义的窍诀对广大甚深的般若法门进行概括

  八事=三智+四加行+法身=(遍智+道智+基智)+(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法身

  七十义=三智+四加行+法身=(10遍智+11道智+X基智)+(X正等加行+X顶加行+X次第加行+X刹那加行)+X法身

  3、道智

  道智[道相智]:了知三道无有自性,并依靠圆满、成熟和修炼的方式,来现证空性的有学道智慧,就是道智的法相。可分为三种。其界限,为大乘五道。

  佛的遍智是如何产生的呢?在世俗中承许佛的智慧从圣者菩萨的智慧中产生。也就是说,道智是遍智的唯一因。道智就是菩萨的智慧,遍智是佛的智慧。

  4、道智11法(课中没有很明确的指示,结合《现观略义讲记》列示)

  一、道智支分:已一、生道智之所依支分

  二、弟子声闻道[声闻道智之道相智]:辛一、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

  三、独觉道[独觉道智之道相智]:辛二、了知所知缘觉道之道智

  四、大乘见道:辛三、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

  五、修道功用[大乘修道作用]:辛一、修道之作用

  六、胜解修道:癸一、后得资粮自性未生令生之因——胜解修道=子一、真实宣说

  七、胜解修道功德[胜解修道胜利]:癸一、后得资粮自性未生令生之因——胜解修道=子二、宣说彼之功德

  八、回向修道(11):癸二、已生令不退之因——回向修道

  九、随喜修道:癸三、未退令增长之因——随喜修道

  十、修行修道[引发修道](5):癸一、宣说无间道之自性——修行修道

  十一、清净修道:癸二、宣说解脱道之自性——清净修道。

  5、回向修道

  1、以三轮体空的方式而作回向,这就是智慧资粮的行境。

  2、能回向的识具有不颠倒的体性,这就是智慧资粮的行境。

  3、回向的本体远离了一切人我、法我等戏论的分别行相,安住于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实相,这就是智慧资粮的行境。

  4、对于佛陀、菩萨、声闻阿罗汉以及凡夫所作的一切福德资粮本性的善根,通通用心随念来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就是福德资粮的行境。

  5、方便的特点,就是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6、智慧的特点即是三轮无分别相。

  7、顺缘:佛陀通过随喜的方式而垂念。

  8、并不是属于违品欲界等三界的相似回向。修道三轮体空的境界和为众生回向菩提的思想完全是超离三界的,并非那些自利的、谋求世间利益的不究竟回向可比。

  9、为宣讲道的所依十善业、四禅、五神通等而回向,这叫做小士道的回向,也叫下品回向。

  10、为宣讲暂时道预流向、预流果等小乘四向四果的境界而作回向,这叫做中士道的回向,也叫中品回向。

  11、为宣讲究竟道无上菩提大士道、获得最终无上圆满菩提果位而回向,这叫做上品回向,是最高尚的回向。

  6、修行修道

  1、大乘修道的本体——无有任何戏论的智慧波罗蜜多的空性。

  2、法相上,六波罗蜜多、三十七道品等全部以大乘修道的无分别智慧摄持,此即是其殊胜之处。

  3、智慧行相,也就是说修道位的菩萨对有为无为、人我法我、境有境以及来去、常断等一切相状无有执著。

  4、从所缘方面讲,为什么我们要放下呢?因为一切法——不要说世间八法等恶法,即便佛法方面的布施、持戒等在最究竟的境界中也了不可得。

  5、最后能够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是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一切获得中最有价值的获得。这是果位方面的差别。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2品道智+3品基智23(309-323)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3品基智24(324-338)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