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02课9-17
九、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
【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
讲完依止清净圣地以后,我们就要讲解修行要从哪里开始。作为大乘行人,首先要从修菩提心开始。菩提心的根本为慈悲缘众生、智慧缘大觉即愿菩提心;为这件事情而从事一系列善法则称之为行菩提心。我们就先从创造愿菩提心即慈悲心开始。
我们口中都会说:“我要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而精进闻思修行。”但进一步问问自己,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修法?
慈祥的父母会为了自己的子女努力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扛起这个家庭,才能给子女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他们上班时努力工作,回到家里要操持家务。孩子小的时候拉屎撒尿都在床上,父母都要一一收拾干净;孩子慢慢长大以后,父母还要悉心教育栽培。因为父母知道,养育儿女是他们必须成办的事情。
我们如今就要像父母一般明确,自己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因为他们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也都曾和今生的父母一样,对我们悉心养育,今天就是我们回报他们的时候。所以,修行要先从今生的父母开始做起。
我们不妨先细致观想一下今生父母对自己的恩德。母亲忍受了十月怀胎的辛苦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从我们出生到长大,父母为了养育我们,付出的代价有多么大?父母一辈子辛辛苦苦的工作生活,目的就是为了能过上好日子。但辛劳一生,我们却没有看见父母有多么幸福,原因就是业及烦恼在作怪!现前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根本道理,就要懂得如何凭借自己的力量,通过修行来消尽父母的一切烦恼,让父母能圆满他们所追求幸福,永远快乐。因此,生起慈悲心,首先就要为今生的父母着想。
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要真正理解所谓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矛盾。很多人问我,自己无法与父母好好相处,只要一接触,彼此就会产生极大的烦恼,该怎么办?我想,当你何时把母亲当成母亲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消失,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就是由于你没有把母亲当成母亲。
有些可能会觉得,也许就是由于彼此太亲切的缘故,才会对她产生烦恼。我想,这恐怕是你自己的托词吧?实际上还是因为你没有把母亲当成母亲。如果能真正把母亲当成母亲,就说明你已经真正认清了母亲对自己的恩德,知道母亲为自己付出的代价有多么大,并且在你为母亲做事情的时候,也会站在母亲往昔对我们的角度一般,永远无怨无悔。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在与父母交流过程当中,也不会有一丝毫的不欢喜,因为你已经真正认清,她是自己的母亲。
十、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我常常和边上的人说,有时候我自己在修行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忘记我还有个活佛的头衔。当然,我这个活佛的头衔与如今这个时代,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头衔可不一样。如今有些普普通通的和尚跑到汉地,很多汉地的居士就会从感性的角度认为,这个导师长得不错,说话不错,行为不错,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修行人,正好我也缺一个修行的老师,就把他当成我修学的老师吧。该如何称呼这位老师呢?要不就叫他堪布、活佛、仁波切或者法王吧。藏地很多普普通通的修行人到了汉地就这样变成活佛了,但我的活佛头衔并不是汉地给我的认定。
如今汉地有一种积分奖励机制,只要购买物品就会有积分,当你的积分累计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能换一个物品。可能你抽签抽到个活佛,你的积分也能换个活佛的头衔,我的活佛头衔也不是这么来的。如是讲解,并不是说我的活佛头衔有多么不一样,而是当别人问我,作为活佛还需要这么去修么?我就会告诉他,我从未想过自己有这个头衔就不用修法,而是时时站在凡夫的角度观察自己的内心。因为修行好与坏,与头衔没有关系,而是与内心多么清净有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需要问别人,问问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
像我这样性格的人,有时候坐在法座上讲法时,也会赞叹自己的哥哥有多么孝顺。有些可能会想,为什么要这样赞叹呢?我连自己的头衔都会记不清,其他更不值得一提,但是我的哥哥对我的父母是非常非常的孝顺。
有一次我的父亲打了我哥哥一个耳光,我就问他:“今天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你不去问下他为什么不高兴就打你,今天又是什么理由打你?”哥哥说,父亲的年龄已经这么大了,身体也一直不好,想想他小时候是养育我们是多么辛苦,今天心情不好,打一顿就打一顿了,还需要去问为什么么?当时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这才是真正的圣人。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圣人,总是装成圣人的样子。遇到这样的对境,可能就会被内心的烦恼逼迫着去问:为什么要打我?同样,在依止导师的时候的时候,口中说导师是真正的佛,但是当自己感觉不对的时候,就会追着问为什么。当你这样逼着问为什么的时候,就充分地说明,你并没有把导师当成导师。
同样,我们是否真的把父母当成父母?父母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是真的把儿女当成儿女在养育。如果父母不这样想,当你在他们身上拉屎撒尿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直接把你扔掉了。今天的你已经成人了,把你扔哪里都无所谓,但是当你还嗷嗷待哺,还在蹒跚学步时,父母直接把你那扔到地沟里面,扔到外面,你怎么办?现在条件好了,可能野狼野狗都吃得饱饱的,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人都吃不饱,更何况外面的野兽?估计小时候把你扔了,你早就被野兽叼走了!
所以,我们时时讲解,作为修行人真应该要对生身父母尽孝,这是修行人必须做到的事情。在感念今生父母恩德的基础上,将这份孝心扩大到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知道他们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今天自己修行的目的就为了令他们得到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发心。否则所谓的发心不过是一句口头禅而已,好像只是完成其中的一个过程。口中念诵“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证得清净圆满之佛果,因此我要…”,但是却没有过心,这样的发心还是有点不圆满。一旦能真正发自内心地生起慈悲,感觉就决定是不一样的。
十一、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最近有不少修行人和我说,感觉自己的慈悲心正在逐渐增长。你有这样感受,就充分地说明你已经开始长养慈悲心,也意味着自性越来越赤裸,见解越来越增上。如果慈悲心、信心、出离心功德没增长,无论你可以安住多少天,禅定的功夫有多强,有多少神通神变,都没有任何意义。
以前有两个好朋友一起出门学道,相约十年以后再相聚。其中一个人跟随仙人学习神通神变,另一个人跟随修行人学习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十年以后,他们都如约来到重聚的地方。后者在等待的时候,远远就看见另一个人过河的时候,是直接站在树枝上面沿着水面滑过来,到了岸边以后这个人就说,这就是他十年来学到的神通神变。学道的人回答说:“我刚才也是从河对面过来的,但我只花了两毛钱的路费。”也就是说,他十年的时间就只学习了这两毛钱的功德。正如我们反复讲解一般,学习这些对成办解脱没有丝毫利益的事情,真是一点意义都没有。
作为修行人,我们要做的是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慈悲心有多么增上?慈悲心增上,就意味着我们的修行正在增上。所以,修行要从自己身边的父母开始做起。这一点我们也天天都在讲解,相信很多修行人从慈悲心的角度来说,已经修行的非常不错了,也应该如此。
但有时候智慧不太圆满的人又会有一种矛盾的想法:“既然孝顺父母这么重要,我是待在父母身边好还是修行好?”这就可以学习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释迦牟尼佛被称之为大孝子,是因为他不仅救度自己今生的父母,还要救度三界六趣一切父母。虽然临时不能在父母面前端茶送水,也不能承欢膝下,但他时时刻刻都在尽最大的孝。也就是是说,当你去从事事业的时候,也时时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
对父母的孝顺并不仅仅是一种表面行为,如果内心带着烦恼给父母递一杯水,就不能称之为孝。因为孝来自己自己的内心,只有发自内心的孝,才是真正的尽孝道。所以,平常从这个角度用“因果五法”和“因果七法”来创造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十二、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四)
所谓了知众生皆父母,是指从今生挚爱父母广大的恩德开始观想,前世、前前世乃至生生世世的父母都是如此。即便自己只是一个动物,也有深爱自己的父母。凶猛的野兽靠伤害其他性命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是对自己的儿女,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始终是温柔地珍爱。这一点与我们所谓的高智慧生命一模一样。
即便是地狱和天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虽然身处其中的众生基本是四生中的化生,但有些众生业障太过沉重的缘故,不需要依赖于父母而生就直接开始受果报,或者由于善的功德广大,无需依赖父母就直接开始享受果报,除此之外,一切都需要依靠父母而生,无论是胎生、卵生还是湿生。只要是父母所生,父母对儿女的爱,就和今生的父母完全一如。
因此,我们现前就是要站在这样的角度思考: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在做父母的时候,也一样会为了自己的儿女付出一切代价。也就是说,今生我们所看见的一切众生,都在感受种种痛苦,就是由于往昔在做我们父母时,为了养育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而造下了诸多恶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以前的物质条件匮乏,在我的家乡,有些年份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做父母的为了养育自己的小孩,就亲自去外面打些猎物,打不了很大的猎物就只能抓一些小动物。虽然他们也知道因果过患,但是为了自己的子女不挨饿,他们什么都愿意做,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自己的儿女是第一位的。
记得有一次我陪父亲去唐山看病,需要登记身份证,正好被边上的人看见了这个日期。可能是由于藏族人的原因,尤其是一些年龄偏上的一些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包括我自己。但是汉族人,尤其是可爱的汉族弟子,都觉得上师应该要过个生日,所以每年都会过来给我过个生日,但实际上我的生日是不是身份证上的日期,我也不知道,可能我的父母都记不清我是哪天生的,就随手写个大概的日子。
父亲边上的人看见身份证上的日期,就在那一天给父亲买了一个生日蛋糕。父亲手里拿着蛋糕说:“今天的生活条件真的太好了,如果是以前看到这个蛋糕,就算送到口中也要吐出来,因为总是想着家里还有儿女等着我,我要把蛋糕带回去。”这就是我们可爱父母的心。
任何父母爱子女的心都是一模一样。这样的公案也多得不计其数。现在我们就要从生身父母这个角度入手,逐渐开始扩大到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想到所有的众生都曾做过我的父母,在做父母的时候与今生的父母完全相同,对我们的恩德也完全一如,但也为了我们造下极大的罪业,今天就是我回报的时候,因此我要精进修法,要让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
以前我们总是有一种要在短时间里好好修行获得成就的想法,觉得修行成就以后就可以睡在很大的床上,盖着舒服的被子,一直躺着休息睡觉。解脱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们从最初进入佛门时就发愿令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成办解脱。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获得解脱之前,我们的事业永远不会有间断。就如同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没有成办解脱,自己的事业就永远不会停止,而不是说这样发愿就不会成佛了。
如今很多人都将这句话解读成地藏王菩萨现在还像凡夫一样天天为了众生的事业四处奔走。他们认为成佛以后就可以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为的是不会进入灭尽定,能在清醒期间度化众生,不进入佛果。我们不能这么去理解,要记住,地藏王菩萨所谓的永不成佛是指,他永远不会停止救度众生的事业,也永远不会贪图安逸而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搁置一旁,只有时时救度众生才是自己的使命。要记住这一点。
十三、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五)
我们从第一次开始发心到今天乃至到未来的未来,只要众生没有度尽,我们的事业就永远不会停止。我们常常听到不少诸佛菩萨转世的公案,为什么他们要转世千千万万次也不停止?因为他们的愿望还没有圆满,而这并不是一种流于口中的愿望。心性本身的特点就是悲空双运。在执受空性中,慈悲心永远不会停止,所以度化众生的事业也永远不会停止。
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现在好好修行,过两天要去救度一切众生。”度化众生不是等两天以后才能去做,现你所做的一切就是在救度一切众生。因为每次我们修行时,都是以慈悲心为根本而行持一切善法。也就是说,即便现在所修的法仅仅是念诵一句佛号、磕一个头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善行也是在救度一切众生。救度众生事业的大小,要根据个人的见解和多方面条件来定夺。无论你行持何种善法,只要在行持善法时是以菩提心摄持,你就是在做无量的事业,这是特定的。不是只有讲经说法才是为众生做事业,修行也是在度化一切众生,因此我们要尽量依靠二身:法身和色身行持度化众生的事业,其中色身就是救度一切众生,也是在了了分明的妙用中起功用。
总的来说,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愿菩提心为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即对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称之为慈悲缘众生;愿众生成办解脱,消尽一切业及烦恼称之为智慧缘大觉;从事这一番事业,令自己的三门行持一切善法就叫行菩提心!因此我要听闻,我要修行等等也称之为行菩提心。前面为愿菩提心,后面为行菩提心,两者圆满即为圆满的菩提心,我们行持善法的目的也正在此上。
当然,口中说一句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并不难,但令自己的内心深处生起愿行菩提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圆满做到,平时可以多学习《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论典中关于菩提心的教言。同时在修行期间也要多以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等一系列方式去修学菩提心。这些都是必不可缺少的。
十四、修行清净之妙法获得暇满精要义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修行清净之妙法,获得暇满精要义,此二同时现一味】
当你如理如法精进修行时,就已获得暇满人身。也就是说,当你精进修行时,说明你已经知道珍惜宝贵人身的真正意义,也知道获得一次人身有多难。我们已经从难得之因、难得之数、难得之喻三方面讲解过,能投生到有佛教的圣地,有真正宣讲佛教的导师以及有同样精进修行道友的地处,并且自己也能将身心完全投入教法中修行,能拥有这样的十八种珍宝人身是多么难得。这样珍贵的人身并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
从数量的角度观察,六道中真正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的数量有多少?在这么多数量的人中间,真正对三宝生信心的又有多少?从中真正具备十八珍宝人身者又有多少?可谓少之又少。
从难得之因分析,想要获得这样的人身需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清净守持三戒,即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宗三昧耶戒;第二,行持六度波罗蜜,第三,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前世有这样的因,今生才能获得这样的果。正如经中所言:“预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今天能获得这样的人身,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就能得到的,而是宿世造下了这样的善因,今生才能获得这样的善果,但未来能否再次获得这样的结果,就看看今生是否具备这样的因。
在汉地也有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在就要进入春天,很多老百姓要开始忙于自己的农务,辛勤下田播种。如果他在这个时候什么都不做,却期待自己的秋天能有个好的收成,可能么?不可能的。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同样,现在你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未来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也是必然的。
要记住,因果永远不会颠倒,你造下什么样的因,未来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同样,今天我们能获得如此殊胜珍贵的人身,就应该将它运用到正确的对境之上,继续精进修法。这才是珍惜人身的真正含义。
十五、修行清净之妙法获得暇满精要义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所谓“修行清净之妙法”中的妙法,指的是清净之正法。要记住,法不一定全都叫正法,其中还要分为非法和正法。两者的区别在于何处?我们所做的一切法都只是外缘,如果最终没有起到调伏内心之作用,则所行一切法皆为非法;若通过行持善法能起到调伏内心贪嗔痴烦恼的作用,则称之为正法。故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法不能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即便表面上看似在修法,实际也只能称之为非法。
阿底峡尊者曾经也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坠入三恶趣之因。”如果法不能起到对治贪嗔痴的作用,仅仅表面上的念诵经文心咒,身做礼拜,内心的观修或者平时去寺院上香拜佛等一系列行为,都只能称之为非法,因为这些法并没有起到调伏内心贪嗔痴的作用,甚至不但不能起到成办解脱的作用,反而还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所以,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喇嘛仁波切在众多教言中讲解,要时时观待自己修法时是否掺杂于世间八法?也就是说,修法中是否掺杂名闻利养。倘若掺杂世间八法,则以此为发心而修持的一切法,无论是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之道无上窍决大圆满,还是灌顶修窍诀,都称之为非法,因为发心不正。
修行时必须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是为谁而修行?是真的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而修法,还是为了自己今生能得到盛名乃至得到丰厚的利益,亦或者是由于贪嗔痴烦恼过于沉重,不过是随着烦恼而去修法?
有时候我也会遇到这样一些信众,其中有出家人也有在家居士,只要一说到忿怒本尊,他们就觉得忿怒本尊很好,自己要去修这样一个本尊。我们的念诵集《显密甘露心滴》中有心盖狮回遮文,即心经、大白伞盖、狮面佛母回遮文,很多人对此非常感兴趣。当然,修这些法可以遣除一切烦恼违缘,这也是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创造的条件,希望弟子们能达到的目标。可如果你的内心烦恼沉重,有一种敌视的心态,总是想着某某人对自己不好,今天修法时要多念叨念叨他,让他过得不顺利,最好再得一个什么病等等,这种带着嗔恨心的修法,表面上看是在修大白伞盖法,是修狮面佛母回遮文,实际上是善法么?心盖狮当然是善法,但是如果你在运用过程中没有运用正确,没有行持正道之中,则这些法都只能称之为非法。这些道理非常非常重要!
现前很多人说,想要学习诛法。可能表面上的说辞是由于自己烦恼沉重的缘故,所以想迅速诛灭烦恼,但实际上你想诛灭的可能不是烦恼,而是你内心敌对的一个对境。比如内心觉得某个人不顺眼,就想着多给他念点回遮文,这种发心下的念诵并不是在行持善法,而是在造作恶业,过失非常大。因为你已经触犯了小乘、大乘、密乘所有的戒律。这样一来,金刚地狱就是你最终的归宿,并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因此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以前喇嘛仁波切在示现神通的时候讲过一个公案,一个修行了很长时间的修行人,最终的结果是在三恶趣之中。周围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个修行人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修行是为了消尽烦恼而不是仅仅走一个形式,也不是为了增长烦恼。如果发心不正,则表面上的一切善行实际都是在造作恶业,一切所修之法只能称之为非法,而非正法。
十六、修行清净之妙法获得暇满精要义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我们前面从一人修佛,二人行善,三人以上贪嗔痴的角度讲解清净地处的重要性,又从发心的角度讲解应如何修行,目的都是为了修行于正法之中。如今很多人不懂得这些道理,认识也很不圆满。
前段时间我看到电视里有个节目,画面是很多和尚在练武,其中有个和尚自然地坐了下来,不少人评论说看见这个和尚静坐时,能感觉到他的内心很清净。可能是我眼根不净的缘故,我看见的是这个和尚不停地眨眼,是在装出一种清净之相。内心是否清净,从五官就能看得出来。
比如完全进入到一种平静状态时,可以说包括呼吸在内的一切都停止了。当然,有些人会说:“我观察自己,好像呼吸就是停止的。”但我想,可能你还没到达这个地步,因为到达这样的地步往往是两种结局,其中一种结局并不是很好,所以目前来讲,呼吸还是不要停止会更好。毕竟如今这个生活虽然不是时时充满快乐,但也还算不错,所以呼吸不要停止,对你来说会更好。
有些人可能会继续问:“既然如此,那我的呼吸什么时候能停止?应该不用太长时间就能做到吧?”我想,如果你想得到我的真实愿望,我会告诉你,我希望我最好不要停止呼吸。有不少人和我说,往昔达摩祖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禅修九年,也是没有什么呼吸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停止呼吸呢?我想,你所谓的停止呼吸与达摩祖师的见解完全是两个概念,两种境界!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呼吸不停止就是最好的,至于何时真正可以停止呼吸,这不是自己可以强行创造的结果,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境界。
所以,我们此处讲解,当你真正开始入定清净时,呼吸会变得越来越缓慢、松缓,这时候所观的外在一切都会停止摇动。因为飘动一切思绪的风停止了,所以所有的变化飘动都会停止。如果一开始打坐时,什么都在动,就说明你的心决定在动。
但是这样讲完会出现什么糟糕的结果呢?可能很多人回去以后开始观察自己的眼睛有没有眨?结果眼睛胀得不得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前两天没听过这个道理还没往这方面去想,也不会去观眼睛动不动,但是今天听到了这个教言,回去就开始观察自己的眼睛,结果是眼睛肿胀的不得了,甚至本来眼睛不动的,现在也时时在动,这可怎么办?要记住,见解是修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就算是平时,只要你的眼睛死死地盯着五秒钟,恐怕也胀得不得了,时间再长一点,眼泪都会开始哗哗地往下流,所以,我们修行要做到的是自然。
理论始终只是理论,它只是讲解一个道理,真正实践出这个理论,就要靠自己的修行去成办。见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并不是强行造作出来的。我们只是讲解一些静与动之间的区别,并不是说这些可以去创造成办,因为只依靠心里去想,是永远达不到的。短短的几秒钟你可以死死盯住,但是长时间这么去做是做不到的。所以,平常修学过程中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发心,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十七、修行清净之妙法获得暇满精要义此二同时现一味(四)
每当我们修行一段时间后,就要问问自己内心的烦恼减轻了多少,出离心、菩提心、慈悲心增长多少,性格有多少改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善”字,而历代传承祖师都有“善”的教言,我们就以此为准则,看看自己的性格有多少改善。
可能有些会问,“善”字有很多宣讲方式,其中有什么不同的区别?我们就以佛法的教言为准则。为什么我们说佛法所说的“善”,是最清净圆满的善?因为佛法指的是心性本身的特点,而心性的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它已经超越了时空,所以这样的善是最究竟圆满的,也是永恒不变的。除此之外的“善”,有些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定义,有时候可以称之为善,有时候只能称之为恶,但是佛法中的善,是以心性本身的特点为准侧,所以以它作为标准,永远不会有错。
虽然书上讲解了各种各样的善,但是我们还是要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真正在往善的方向发展。如果内心越来越调柔,就说明你的方向没有错,如果内心的烦恼依旧沉重,我们只能说你的修行可能不过如此。
所以,修行过程中,时时观察正法与非法之间的差异非常非常重要,而不是认为只要自己去做,就一定是善法。真正的修行并没有这么简单。总之,平时还是要多多观察自己的内心。因为成办解脱的不是身,也不是语,而是心。想要内心获得解脱,就要从多方面去了解,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必须要做到些什么。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把每堂课上导师所讲解的教言放在心中,平常修行过程中时时反观自己是否符合这些条件,这才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如是宣讲的真正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能否像上师一般如是证得佛果,就要看看今天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如理如法。其中的“理”,指的就是上师的教言。因此,多去了解一些相关的道理,意义非常广大。
很多人都希望导师赐予自己很深广的教言,但是即便为你讲解一遍,讲完以后可能你也只是对其中的一些教言有些许印象,大部分内容都会忘失。如果将今天讲解的这些短短的教言铭记心中,也能为自己的修行创造很好的条件。所以,修行还是要尽量往这方面去发展。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