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如意(成法)上部1+2章具德老师
上篇 成熟口诀法总论
顶礼上师三宝!
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修习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上师瑜伽而发心!
成熟口诀法即自宗正行上师瑜伽,为了便于初行者廓清修行疑惑,速疾趣入修行正途,故首先详述上师瑜伽之关要。
上师瑜伽总论=第一章上师之总义+第二章如何选择具德上师+第三章如何依止具德上师+第四章实修要义+第五章本传承上师瑜伽的不共殊胜之处
第一章 上师之总义
上师之总义=一、何谓上师+二、上师为诸佛菩萨之总集
一、何谓上师=(一)总师+(二)引师+(三)酬忏师+(四)誓言灌顶师+(五)令解心续师+(六)窍诀传承上师
二、上师为诸佛菩萨之总集=(一)一切善知识都是释迦牟尼佛之化身+(二)上师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三)上师乃三根本之总集
一、何谓上师
“上”即“无有较此更高者”,“师”即为现证圆满智慧者。欲证解脱,首先必寻一位教授解脱道之具德上师,天人、恶魔、世间君主皆不知传授解脱之道。即便是深恩父母及亲朋好友等,于此亦无能为力,唯依上师方能为我等圆满开显成就之道。于修行过程中,上师可分为三种:外相顶礼所依之对境为外相上师;调伏自心为内相上师;证悟心之本体即为密相上师。若能精通三种上师,则一切法皆已归纳其中。依共同而言,上师总括分为六种,如《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云:“总师引师誓言灌顶师,酬忏师与令解心续师,以及窍诀传承诸上师。”
(一)总师
凡是为自己宣说佛法,而使自己获得稍许法益者为一般上师,即总师。尤须注意:如果未使修行者自相续获得出世间利益者,不能称之为上师;只有讲授对治法而调伏行者三门烦恼者,方可称为上师。所以,就违逆普通人和违逆一般上师而言,后者的过失更大。
(二)引师
赐予皈依戒,将自己从误道与邪道中引入正道法门者,为引导上师。一切众生都在轮回中感受痛苦,虽欲离苦得乐却不得门径而入。世间虽有诸多所谓的智者提出了种种获得解脱的方法,但若详细观察均有众多前后矛盾无法圆融之处。唯有释迦牟尼佛现证诸法实相,并宣说轮回之苦及苦因,昭示涅槃安乐及趣入之道,历代无数行者亦依此修行而获得解脱,故希求安乐者亦唯有皈依佛陀、正法及僧众,方有离苦得乐的希望。
(三)酬忏师
在上师面前忏悔自己的过失,作为忏悔、酬补之境者为酬忏上师。众生无始以来所造罪业无量无边,仅凭自力无法忏除清净,因此若在上师面前作忏悔,则依靠自己的忏悔力与上师的加持力必能清净罪障。
以上三种为共同之上师。
(四)誓言灌顶师
即赐予成熟灌顶者。其中灌顶乃依密宗续部教授所作之殊胜引导;誓言乃获得灌顶后所持之戒律。如是赐予灌顶者即为誓言灌顶师。
(五)令解心续师
“心续”指上师所授续部之密意。为弟子传授续部之法如大圆满十七部续者,即令解心续之上师。
(六)窍诀传承上师
赐予解脱窍诀法者,如传授成熟口诀法之上师,称为窍诀传承上师。尚需了知,只有具备佛陀功德者,方有资格传授解脱窍诀法。
以上三种为不共同之上师,亦称为“三恩上师”,乃极为严厉之对境,切勿诽谤而犯密宗根本戒。
所有上师中,弟子依彼得到法益最多、对弟子趋向解脱恩德最大之上师,即为根本上师。《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云:“未于大恩上师生起较佛尚胜之敬信,则不获加持。”大恩上师所证功德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然论及耳提面命引导弟子迅速趋向解脱,则上师之恩德超胜诸佛菩萨,故尊称为大恩根本上师。阿底峡尊者一生依止过一百五十三位上师,但一提到自己根本上师——金洲大师之名号,就双手合掌置于顶间梵穴之上,提及其余上师则合掌于心间。弟子疑问:“一百五十三位上师皆为您所依止,为何显现如此不同?此乃您上师的功德不同,还是恩德不同?”阿底峡尊者言:“我的上师们均为佛,所证功德无丝毫差异。然就恩德而言,自心少具之菩提心,皆源自大恩根本上师之教诲,故恩德超胜一切诸佛菩萨。”此乃“大恩”之含意。
大恩根本上师实乃弟子获得出世间成就最重要之因素,成为大恩根本上师的标准,并非取决于导师或弟子的主观意愿,比如导师对弟子说:“我是你的根本上师。”或弟子对导师说:“我愿依止您为我的根本上师。”唯此并不能构成根本上师。根本上师乃根据弟子相续中所获法益多寡、深浅而安立。有些行者认为一生中只能有一位根本上师,如是见解尚有偏颇。因弟子在不同的修行阶段中,有不同的指导其修法而令其获得大利益的上师。故一位行者根据修行中的不同获益,可有诸多根本上师,而绝非如偏执者所言般,依止一位根本上师之后,就再也不能依止其他导师求法。因此,吾等应谨慎抉择、如法依止上师,唯信心方为首当之要务。
二、上师为诸佛菩萨之总集
有者疑问:我等所依止的导师不是释迦牟尼佛等十方诸佛吗?但是藏传佛教为何将依止上师作为成办解脱之首要条件呢?理由如下:
(一)一切善知识都是释迦牟尼佛之化身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时,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如是具德善知识即为释迦牟尼佛之化身,均已超越轮回,我等依彼精进行持,亦必获解脱。
(二)上师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
上师乃九宝之尊,即聚集佛法僧三宝、上师本尊护法三根本、法报化三身于一体。如龙萨娘波尊者于《金刚精要耳悦前行引导文》中曰:“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聚集外三宝。总集加持之根本(上师)、赐胜成就之来源(本尊)、一切事业之主尊(空行护法),为内三根本。(具备)密意不动之法身、无遮显相之报身、事业无勤之化身,为密三身。上师为九宝至尊之本体,故应起信念也。”一切诸佛菩萨之密意均聚集于上师之中,故上师为修持密法之根本。往昔冈波巴尊者离开密勒日巴尊者到印度求学,临行前问密勒日巴尊者:“吾何时可以聚众讲法?”密勒日巴尊者曰:“汝唯精进实修,何时于清明境界中对吾生起与金刚持无二之信心,汝即证菩提,方可传演大觉教法。”
(三)上师乃三根本之总集
上师乃一切上师之总集。上师已证悟法身,以无缘大悲菩提心任运呈现化身利益众生。上师之本体犹如皎洁之明月,不同根机之信众如迥异之水境。千江有水千江月,显现之上师虽千差万别,但其本体却为一切上师本体和事业之总集,并无形象及生灭之变化。众生之福缘和信心如同大地之水器,水器盈满则月影皎洁,水器干涸则无法呈现月影。若众生之福报及信心薄弱,上师即示现涅槃。然上师之悲心加持如空中之皓月并无增损,只是众生无缘纳受而已。
上师乃一切本尊之总集。因上师本乃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拥有一切诸佛菩萨之功德,圆满具备赐予共与不共悉地之力量。
上师亦乃一切护法之总集,依止上师能遣除一切障碍及违缘,故一切护法乃上师之化现。
第二章 如何选择具德上师
如何选择具德上师=一、谨慎观察和选择上师的必要性+二、观察和选择三恩上师的标准
二、观察和选择三恩上师的标准=(一)善知识应当圆满具足内在一切功德+(二)善知识应当圆满具足外在一切功德+(三)“依法不依人”与“依人不依法”
一、谨慎观察和选择上师的必要性
具德上师乃修行能否成就之根本。故依止上师前,务必谨慎观察和选择上师,原因有二:
第一、末法时期导师真伪难辨。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喇嘛仁波切)于《诸殊胜弟子修行之精要——教言宝藏》之《教言窍诀甘露妙音》中云:“然而浊世之魔王,融入欺骗者心中,欺骗世间愚昧者,此乃邪魔恶知识。不察上师作依止,则如弟子饮鸩毒,”阿底峡尊者之弟子仲敦巴尊者年迈时,曾于法会上请一位小沙弥坐在自己身旁,并授记:“待这位小沙弥如我般老迈时,世间恶知识将会越来越多,届时请他警告世人切勿轻信矣!”如是所言,浊世有许多骗子师、恶知识,自称某某菩萨之化身,挂着活佛的头衔,为了名闻利养而欺骗众生。信众如果不幸依止此等邪魔,则如饮剧毒般,轻则家庭、事业不安,重则邪见谤法,夭丧法身慧命,故须谨慎辨别。
第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我等今世所获三相圆满人身,乃无量劫中行持善法所获稀有之果实。然此珍宝人身极为无常,临终随时可能呈现。故我等务必选择清净具德上师作为永恒之依怙。世间人选择伴侣尚且极为慎重,因其关系一生之幸福;修行者唯依上师方能证悟菩提胜果,故选择上师更应慎之又慎,因其关乎自己生生世世的幸福。若导师乃善知识,以圆满智慧善巧调伏吾等自相续,则解脱指日可待;若不幸依止恶知识,则牵引我等至三恶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谁愿承受如是痛苦?因此,在真伪交错、龙蛇混杂的末法时期,我等在依止上师之前,谨慎观察和辨别为首当之要务。
二、观察和选择三恩上师的标准
具德上师乃圆满持有从因地直至果位的所有传承修法和解脱窍诀者,至少证悟见道位以上功德。如萨迦班智达于《大修行者涅莫之问答录》中云:“获得密咒续部之要义与无颠倒之殊胜灌顶,此即具德上师。若未获得灌顶,此上师纵然贤善,仅为名言上师。”此中获得灌顶非仅经历诸多灌顶仪式,而指真正证悟四部灌顶之密义,即圆满五道十地功德者方为具德上师。故所依止之善知识必须圆满闻思修三慧,通达显密法义,并已完全融入自相续。若仅具空言词句之境界,内心并无实修之甚深道验,此非真正善知识。故应从不同方面详细观察、抉择善知识。
在辨别导师时,弟子甚至可以直接问:“您的上师是谁?传承如何?从普贤王如来到您,传承是相续清净、无有间断的吗?有何依据?您在上师面前闻思过什么法?之后如何修证?谁允许您现前作为一位传法的上师?有何证据?您是否具有清净的戒律和圆满的菩提心?”等等。总之,应谨慎观察即将依止的善知识是否具有清净传承,是否具备登地菩萨以上的功德。因解脱为我等今生修行唯一的目标,此处不可有一点世间人情脸面,若不具备如是条件者,因彼不具救度众生超出轮回之能力,故不应依止为实修导师。
(一)善知识应当圆满具足内在一切功德
由于弟子业力之遮蔽,无法现量见到导师内在之功德,故应以无有偏袒之诚信和无有所缘慈悲心而抉择导师。如无垢光尊者云:“证悟之时无有变化相,彼若证得具有诸功德:自心恒具无常出离心,呈现无有偏袒之诚信,大慈大悲等显诸功德。”因为真实见解必然伴随无伪诚信和无缘悲心等真实功德,如同真正的太阳必然具备光明而能驱除黑暗。
“偏袒”即私心我执、赞自毁他。
“无有偏袒之诚信”指见道以上所具备的大平等信念,所谓“大平等信念”是指不仅对自己的上师,且对自他宗派一切导师及众生,皆有不可思议之信心。具备如此圆满信心者方为具德善知识。如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每至一地,就捡一颗普通的石子珍藏于嘎乌盒中,并告诫弟子:“即使一颗小石子,亦为一切诸佛菩萨之坛城。特别是高僧大德之修行圣处,加持力不可思议!”往昔噶陀寺司徒仁波切向狗顶礼,因为在他眼里,一切显现均为清净之刹土。由此可见,安住于大平等信念中之善知识,如同太阳普照大地般,无有偏袒之私心。
“无有所缘慈悲心”:如果善知识已经证悟见道及见道以上之见解,自然呈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论亲友怨敌,皆平等护佑,如此方堪为众生之怙主。然需了知,慈悲心应具足于内心,而非仅表面显现贤善之相。如汉地信众皆视放生为善举,并尊乐于放生之喇嘛为具有慈悲心的善知识。诚然,放生确实挽救了众多生命,实为善举;然另一方面,若未知放生之究竟目的,亦未对众生生起慈悲心,仅仅将放生作为例行善举或积累世间福报之资粮,甚若发心追求名闻利养,则于解脱又有何益?如《毗奈耶经》云:“利养及名闻,愚人所爱乐,能坏众善法,如剑斫人头。”由此可见,判断善恶取决于内在发心而非外表行为,故当审慎观察。
(二)善知识应当圆满具足外在一切功德
清净戒律乃善知识呈现外在一切功德所必备。《佛遗教经》云:“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前,阿难等弟子问:‘佛涅槃后,众弟子以何为师?’佛言:‘以戒为师。’”佛于诸经典中,反复赞叹并一再劝诫弟子守持清净戒律。特别是现今于五浊恶世之中,善知识必须守持清净戒律方能自利利他。
尤须注意,有些行者以所谓“密宗方便”为名,行持诸多不如法之行为(如借双运之名行淫欲之实,以嗔恨心行降伏、恐吓等),实乃掩饰自己的非法恶行,或者为了控制弟子,信众对此尤须警惕鉴别。对于恶誓言(弟子对恶知识所发的誓言,或恶知识为控制弟子令弟子所发的誓言,本质即为不如法),应大胆破除,趋向正道,如此非但无过,还有无量功德。因为真正的佛法正是要从邪道、偏道趋入正道,故丝毫无需担心违背誓言之过失。
此外,具德上师尚应据弟子根机无误引导出世间解脱法要。经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由此可见,善知识救怙众生之根本在于无谬宣说佛陀正法,引导众生依法趋向究竟解脱。若未能根据弟子根机,次第开示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等解脱要义,一味宣说获得世间福报或人天果报之法,则无法真实利益众生,非真正善知识之法相。
(三)“依法不依人”与“依人不依法”
依止上师前,应先深入细致地观察抉择。一旦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师之后,则不能再观察上师(尤其是三恩上师)过失,而应当将一切皆净观为上师之功德。即使上师在街上杀牛、杀羊,弟子也应以清净之心观待:此乃上师以特殊之不共密行度化众生。若觉得上师的行为有过失,则应自相呵责:上师之行为具有密意,此乃自己之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假如上师表面上似乎对自己特别厌恶或者显忿怒相,弟子亦不应舍弃上师,甚至生起嗔恨心,而应反省忏悔:上师观察到应该以如是方式调伏我的分别念,考验我的信心。过后待上师心情平静时,弟子再到上师面前忏悔。即使弟子亲眼见到上师已堕入地狱受痛苦,亦应将上师观作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并生清净信念:上师大悲承担众生业障,到地狱去度化有情。弟子常犯的过失是:该观察时不加抉择,轻易依止;不宜观察时,却拿着放大镜检点上师的行为,真是颠倒可悲!
1.初学者应依法不依人(未具正法者)
由于初学者尚未精通法义,对他人言说行为亦不具判断能力,故当依法进行抉择,不能率意轻信他人(未具正法者),以免误入歧途。
此中误区是:应以依法不依人之原则细致观察抉择导师时,却未作观察;待依止上师后,方开始观察上师,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逐渐发现自己好像上当受骗了,于是毫无顾忌地大肆诽谤,轻易违犯密宗根本誓言而堕金刚地狱。
2.一旦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师,则应“依人不依法”。
具德上师之身、口、意三门为三金刚,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故法与上师无别,依止上师即为依止法。尚需了知,释迦牟尼佛传讲八万四千法均为应机而说,初行者若仅依文字诠释,极易理解偏颇。而上师则能以遍知智慧观机授教,使法与根机相应,令行者迅速趋入解脱。故一旦依止具德上师后,即应依人不依法,甚至在上师示现一些貌似不如法之显现时,更应以清净心观待,万勿依自心于法之分别衡量评判,甚至舍弃、诽谤上师。
此中误区为:已经依止具德上师,仍按照“依法不依人”的教条观察上师,不该观察时却拿着放大镜衡量上师,且内心无智又不识上师之密意,最终得不到上师丝毫加持,遑论解脱!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同《如意宝藏》上部1+2章具德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