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民俗学-坛经(索)10付嘱品38笔记

创建日期:2023-03-20

  民俗学-坛经(索)10付嘱品38笔记

  1、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善和不善平等,赞叹和毁谤不被动摇,哀伤和快乐也平等不生的境界。

  2、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我今天如此一说,你们很多人都开始伤心、痛苦,是在为谁担忧?我圆寂以后,你们是不是对我的后世和去处担忧?没有必要,我自己清楚地知道我的去处。我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去处,不可能提前一个月就告知你们,我明白知道自己往生到哪个清净刹土。所以,你们没有必要哭。我知道自己的去处,你们没有必要哭,法性中没有生和灭,本来就是如此。

  3、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三摩地王经》里有这个教证。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六根所见到的不是正量。既然六根见到的不是正量,其他又有什么正量呢?实际上我们凡夫人所见到的全部是妄想,没有一个真的。

  4、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里也有一个教证,“如人目有翳,妄见空中花,习气扰浊心,从是三有现。”如果人有眼翳,他在虚妄中会见到空中的花,同样,我们贪嗔痴的习气扰乱了浊世的心,因此三有的显现会出现。实际上三有中的一切显现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因此我们的所见不是真实。我们不要认为,我们见到了它的存在,其实我们所见到的没有一个是真实的。

  5、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是不是一点真的也没有呢?实际上从第三转法和密宗了义续部的观点而言,还是有一些真的,认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在名言中我们可以称之为是真,如果去寻找一个真,那一定要远离虚假的分别念,这就是真正的真心,也就是觉悟。

  6、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自心如果没有离开虚假的分别妄念,便无有真,何处有真?如果我们没有离开障碍和分别,那么真和非真都不合理。按照禅宗的观点也是这样,它认为,认识心的本来面目时,名言上可以称之为真,但是这种真并不是真假当中的真,就比如空,空和非空都不合理,但是大空、大乐合理。这并不是我们心里的分别寻思,它超越了言思的境界。

  7、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有情是有心识的,也是有动摇的,而石头、木头这类无情物是没有动摇的。如果我们修一个不动的行为,那就与无情没有什么差别了。

  此处讲得与《现观庄严论》的意义一样,我们寻觅真正本性不动的境界,就是正在起现贪嗔痴的烦恼、分别时,就像波涛正在汹涌澎湃的时候,它的本体与海水从来也没有离开过一样,动念的本体是不动的。如果我们单是把心安住才是真正的不动,这就与无情法没有什么差别了,已经断了佛的种性。

  禅宗的究竟意义是,真正要找一个不动,你正在动摇的心的分别念中,可以认识它,而并不是无有任何动摇的安住境界中才能认识。在密法中,不仅从动摇的心态中可以寻找,在不动摇的安住心态中,也可以寻找,这两种就叫寂止胜观双运。

  8、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我们在名言境界中善能分别,就譬如什么都可以现前,但没有执著,如梦如幻的显现一直不灭,它在胜义谛中不动摇,就像我看到外境的时候,外境的显现不灭,但是这种显现在胜义谛中也不成立,并没有动摇过,这样的见解是真正的妙用。

  这与密法中《法界宝藏论》里的有些境界,确实比较相似,正在见时,显现不灭而明明了知,但并没有产生妄念分别来束缚它,没有束缚的这种本体,它与显现不灭无二无别,这就是所谓的妙用。像密法的《实相宝藏论》里,这叫做庄严、妙力等等,有不同的名称来说明。

  9、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以后弘扬禅宗法门时,如果你的语言与别人相应,那你与他有共同的缘分,你就可以分享佛教的甚深道理,或者以上所讲的禅宗意义。

  如果别人不接受,这时你没有必要跟他吵架,你应该合掌,并让他欢喜,大乘佛法并不是要结上仇怨,应该跟他结上善缘,给他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也是我们所讲的善巧方便。

  10、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先祖达摩大师曾经在关于交付方面有授记和预言,他当时说,衣钵不适合再传了,到第六代以后可以停止再传,法可以不断地传授,怎么样传授呢?这里讲了一个偈。

  第一种,“一华”指的是达摩祖师,他是第一祖,后面从二祖到六祖之间是“开五叶”,也就是说,他喻为“一华”,将来开到“五叶”为止,“开五叶”就是到六祖为止,可以这么讲。

  还有一种说法,禅宗现在主要有五个派别,比如说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如果“一华”指六祖,“开五叶”是从六祖开五种不同的传承,如此一来,禅宗法脉的传承自然而然会形成,不会间断。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索)10付嘱品37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