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33课1上师瑜伽
《前行备忘录》【第三十三课/第一节】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前行备忘录》而发心。
共同要义
观待见解增上之标准
1.逆缘——观待烦恼是否减少
我们这次所传讲的《前行备忘录》,最多也就是一两天就结束了,但在平常的修学过程当中,要把这次所传讲的《前行备忘录》乃至一切法,集中到一个法当中去修学为妙。至于如何具备,昨天站在见解和修学的方法之上也稍许讲解了一些。在圆满具备昨天所传法的基础上,观待自己的见解有否增上?就要看看自己的烦恼有没有减少,信心和慈悲心没有增长。也就是说,我们从初始进入佛门乃至今天从事过各式各样的善法,那么对心相续是否有意义,就要反观自己的烦恼有没有减少,比如嗔恨心是否在逐渐减少。当然,也不是说一进入佛门之后就完全不具备嗔恨心了,这是不大现实的,但即便有,能否能依靠所认识到的方法加以对治。第二、贪心是否也在减弱。第三、愚痴心是否逐渐转变为智慧。再观待一下自己的嫉妒心,比如说往昔中对见解比自己高的人诽谤嫉妒,和自己平等人乃至不如自己的人时时都在轻视当中,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嫉妒心,再看看傲慢心是否逐渐减少。时时都要铭记,三毒及五毒乃成办一切烦恼之根源,若三毒及五毒没有减少,我们所修学的一切教义均没有起到切实之作用。当然,有时候站在见解的立场之上觉得有所进展,因为之前自己的心非常散乱,这两天好像有点好转。我们一直都在传讲,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乃至世间的禅定也具备有这样的功能,临时压制粗大的烦恼,时时都在无念的状态之中,这一点世间禅定乃至外道也能做得到。但我们所修学的法,与其他教派区别在何处呢?我们所修学的法能断除一切烦恼之根,时时在调伏烦恼的根本,烦恼应当逐渐减少才对。不能仅仅树立在妄念多少之上,前两天已经说过,妄念多与少并不能代表见解的高低。作为有情众生,有妄念是很正常的,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所传讲的教言般: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若能把妄念转为道用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作为有情众生,尤其三界当中欲界众生有妄念是正常的。我们当前修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压制妄念而处在无念状态之中,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即便临时可以压制粗大的烦恼痛苦,但是当因缘和合的时候仍旧会产生。出世间的修学,是为了消除它的根源。当前,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有妄念非常正常,能不能转为道用才是重点,有妄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转为道用。当我们的见解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但也并不是说没有妄念,即便我们的禅定达到很高的地步。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中曰:“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
现前我等修学的目的是什么呢?站在凡夫妄念的立场之中,时时被外在的形象左右,乃至内心当中产生各式各样的痛苦,为了断绝这种显现乃至它的根源,我们现前从事的一切善法就是为了这个对治。从刚刚所传讲的这个道理当中能知道,反观自己的见解有没有增长,功德有没有获得,完全取决于烦恼有没有减少,信心和慈悲心有没有增长。若我们的烦恼与往昔没有多大的区别,比如说一个性格粗暴的人仍旧和往昔一样时,即便现前行持各式各样的善法,只能说明你修学的法并没有对治你的烦恼。如同历代传承祖师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虽然表面上在行持善法,但是由于没有抓住根本,仍旧与凡夫同道,这样的修法起不了什么作用。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不能融契,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很容易变成这样的现象。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为妙。当贪嗔痴烦恼起现的时候,第一念必须要对治,而不能顺着它走。至于对治烦恼的方法,站在烦恼的本身观想它的过患,站在调伏烦恼的立场之中观想它的功德,从过患和功德两个角度当中去断绝一切烦恼。如是长时间的去调伏,可以迅速改变自己的性格。现前反观自己,若性格仍旧与往昔没有多大的区别,那就充分地说明你没有抓住修学的根本。要时时观待自己的烦恼有没有减少啊!
有时候我们要站在顺缘的立场之中讲解什么样的境界叫见解,有时候要站在逆缘的立场之中看看烦恼有没有减少,从两个缘当中去观待自己的见解是否为真实,贪嗔痴烦恼有没有减少,非常非常重要。若要是没有一点改变,那我们行持善法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昨天已经说过,当前我们修学并不仅仅是为了未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做准备,当然这种说法有一部分道理,但并不是全面性的。我们行持教法和证法,是为了改变一切烦恼之根源——自己的贪嗔痴,在当下、临终和未来都能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这才是我们行持善法的终极目标。
那么,能否做到这一点?现前反观自己的内心即能知道。很多居士乃至出家人愿意向有神通的导师询问“自己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要是真正想问,反观自己的内心即能了知。这两天我们一直都在传讲,自己的贪嗔痴烦恼永远不会在自己的面前隐藏,你可以欺骗他人,但永远欺骗不了自己。华智仁波切说过:内心被烦恼束缚者,临终之时必定会显现它的原形。现前自称为见解很高的人,在面对临终这一时刻,可能话会越来越多。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他的见解并不了义。
我们当前修学这些法的目的,在顺缘的立场之中要呈现功德,从逆缘的角度当中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这是我们当前必须要做到的一件事情,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为妙。这两天也在传讲,在面对现实生活时若没有佛法背景,生活就完全没有一个方向,非常地空虚。即便有一个方向,也是一场赌博。我想这些大家都有过一些经验。现前我们所从事的善法,就是在告诫我们怎样去寻找快乐,这些道理都得铭记心中,时时观待自己的烦恼有没有减少,先不要说你的见解有多高,先问问你的烦恼有没有减少,站在这个立场当中观待很重要。
好多年前我在汉地看病的时候,有一位禅师来看我,据说他是当地几个寺院的主持。当时他站在禅宗的立场之中讲了很多见地,我就对他说:“我们今天不讲顺缘,能否讲解一下逆缘?因为即便是禅宗,也要从八识的角度当中超越。我现前给你树立一个八识当中的境界,请你看看这个禅定是真实的还是相似的。”当时我就树立了一个世间的禅定,他无法从这个角度当中超越。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我们仅仅是站在了一个顺缘的立场之中,可能由于平常看的书比较多,会把里面最精华的部分背诵下来,在面对他人的过程当中仅仅依靠这些词句,听起来非常殊胜,但是否具有如是般之境界,就很难说。为什么有时候要反观一下逆缘,原因就在此,因为它才是最真实的。当你烦恼没有减少,光谈一些觉受,这些都有些虚伪,因为什么样的觉受在修法中都会产生。
记得好多年前汉地在打击falungong的时候,有很多记者跑到这边来问,说falungong的觉受非常非常丰富,这是否代表这个法的殊胜?有觉受不代表法的殊胜,我们在行持这种法的过程当中,也会出现不同的觉受,但觉受并不代表法殊胜,也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由于你修行时仍旧含有意念造作的缘故,所以会呈现不同的觉受,当你的见解达到圣者,也就是得地以上,就不会有这种觉受。那这些觉受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对一个庸俗者来说,它是成办见解之过程,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得地者来说,它是一种过失,因为是刻意改造的缘故而呈现这样的觉受。要记住,时时要观待自己内心中贪嗔痴慢嫉五毒烦恼有没有减少,再看看信心和慈悲心有没有增长。
2.顺缘——观待慈悲心、信心是否增长
再看看信心和慈悲心有没有增长。
(1)慈悲心有无增长
所谓的慈悲心,不仅仅是观待正在地狱、饿鬼道和旁生道受苦的众生,我们在面对一个小小昆虫的时候,你能生起慈悲心吗?对让你起烦恼的众生,你对他是生起慈悲心还是嗔恨心?若是嗔恨心的话,那你的慈悲心远远不够。我们的慈悲心不是限定对谁能生起,对谁不能生起,应该是普遍性的。世上有各式各样的宗教,虽然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都是以爱心为出发点,但是其他宗教当中的爱心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有些宗教说动物是可以吃的,是上帝赐予给人类一种食品,所以食用没有什么罪过;有些宗教当中说,对人类有害的动物,比如老鼠蚊子等可以打;还有的说对于生性凶恶残暴的动物狼等可以打杀等,像这样的宗教乃至信仰对众生的悲心并不全面,这也是与佛教显著不同之处。佛教在面对所有的众生时,它的慈悲心都是平等的,现前这些众生形成这样的显现,是无始时来在做我们母亲时造下极大罪业的缘故,现前变成这样的一些动物,但它也是一个有情众生。现前面对这些业力最沉重、烦恼最沉重、遭受的痛苦最沉重者,应该以更大慈悲心去度化才对。
那么现前归纳到我们平常的修行当中,慈悲心有没有增长?在面对一个小小的昆虫的时候,能生起慈悲心吗?在面对金刚道友、家人或陌生人对你产生嗔恨心的时候,你对他产生的是慈悲心还是嗔恨心呢?若是嗔恨心的话,那只能说明你虽然觉得自己的见解很了不起,但在遇到恶缘的时候,还是会原形毕露,仍旧是一个凡夫。凡夫与圣者的区别就在于此上,当面对恶缘的时候,凡夫会产生嗔恨心,圣者会产生慈悲心。
现前我们从事了这么长时间的善法,所听闻教法里面的一句一字,都在告诫我们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那调伏得如何呢?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若要是这样下去的话,会不会变成一个没有主观的人,因为时时都在等待着被他人宰割,还要对他人起慈悲心。这样是否有些冤枉?是的,站在世间的立场之中,这样没有办法被接受,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就如同水火一样不能共存。但是你要是能全心全意做到的话,现前在有些人面前可能丢了脸,但在阎王爷面前已经得到这个颜面,我们现前需要这样。
当然还有一点,有些居士也问我,若要是天天这样的话,以后会不会越来被他人欺负?要记住,我们所说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抛弃主观,必须得有智慧。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若不具备智慧的话,这些修法可能会变成一种恶业。智慧非常非常重要。所谓的智慧,当然要站在出世间的立场之中去理解,要通达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当然这里面也含摄了很多科学、哲学、心理方面的知识。这些我们一方面要去了解,另一方面需要去感受,若要是没有这样的境界,仅仅依靠文字般若,可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比如说,我们一直在传讲破人我和破法我,虽然我们从总的角度当中来说已经知道一切万物空性,但现前你能体会到万事万物都是空性的吗?前面从文字的角度当中来说没有一个不理解,但面对状况时仍旧与庸俗同道,就是说在文字上了解到的一切法义,还没有归纳到心相续之中,内心当中还没有完全生起信解。由于这个原因,平常在面对事物当中仍旧与庸俗同道。
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在修学成熟口诀法的时候,前面的观想不要仅仅走个过程,还需要长时间观待。前两天我们不是举过例子吗,比如初次给你起了个法名,你可能开始时还需要用一些时间去串习这个法名,若要是忘失的话,在别人叫你名字的时候,你可能都不知道在叫谁,或者是即便知道在叫谁,还需要花一点时间想想。现前我们修学目的就如同这个比喻一般,前面仅仅站在文字般若之上很容易被忘失,在对境现前时,你无法知道它的自性为空性,还是被境所左右。即便有时有一些正念的时候,就如同见到猎物的时候再去拿枪,这时候已经迟了,猎物早就跑了。也就是说,当意识到一切皆为空性的时候,前面的罪业已经造下了。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我们的理解并不够。现前我们长时间修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缘起和性空两者同时呈现在一个事物之上,要达到这一点。可能有些会说,能达到吗?当然能达到,长时间观想即能达到。
要记住刚刚所说的,从消尽烦恼的角度当中,时时观待自己的烦恼有没有减少,从功德增长之上,看看慈悲心如何。
(2)信心有无增长
第二、再看看信心如何。所谓的信心,它并不是单方面的,不管是面对自己的导师乃至所有的导师,所有的金刚道友,乃至一切,你的信心如何?以上所传讲的别解脱戒、菩萨学处和密宗誓言,都在讲解怎么消尽一切烦恼,就是说信心应该逐渐增长才对。要记住这些道理,都非常重要。
本日讲法正文
(二)入座正行
2.七支供
(1)顶礼支
下面我们继续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昨天我们所讲解的是七支供当中的第一支——顶礼支,顶礼分为外相顶礼、内相顶礼和密相顶礼三种。可能有时候会疑惑,为什么各种修法都要分为内外密三种?这就说明,作为密宗的弟子,仅仅在顶礼的角度,就可以把八万四千个法义都归纳到顶礼之中。
1)外相顶礼
外相顶礼就是我们在具有敬信的前提之下,五体投地的敬行就叫做外相顶礼。像这种顶礼有各式各样的姿势,比如说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源于不同的传承乃至不同的地方,都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但从总的角度来说,顶礼是一种敬行。那么按照我们本传承来说,是怎么顶礼的呢?知道一些非常好。往昔一位导师在为弟子们传讲佛法的时候,当时正好一位玛尔巴传承的弟子来求见这位导师,在下面做三个顶礼,这位导师就下座去亲自迎接这个人。弟子都不明白,为什么一个陌生人在下面磕了三个头,导师就下座去迎接呢?当时这位导师说,他看到这位弟子在顶礼的姿势是自己本传承的,所以决定是玛尔巴传承的弟子。
还有一点,昨天在讲解玛尔巴尊者在依止那若巴尊者修学的过程当中,没有选择上师而选择本尊作为殊胜修学,为此那若巴授记他法脉传承不会间断,但他家族的传宗接代会比花凋谢还容易消逝,后来他的儿子确实是被一位导师施以诛法而示现涅槃的,家族的传宗接代到此就结束了。昨天我好像说这个法门不会很长,昨天为了快点讲完,这些类似的公案就大概过去了,大家再看一看。
就是这样的,即便就是一个顶礼的话,也是这样的。我们本传承的顶礼,喇嘛仁波切平常都在讲解,磕每一个头起来的时候都要先合掌在心间,合掌心间的意义是意念自己的皈依境,在磕十万个头当中,磕完每一个头时都两手合掌在心间,就是每一个头当中都要意念自己的皈依境,就是为了观想皈依境。第二、先从头顶,第二喉间,第三心间,这样磕头的时候也是配合着四灌顶,比如把两手合掌在头顶的时候,观想消除身的业障,得到宝瓶灌顶,获得一切皈依境的身金刚的加持;放到喉间的时候,观想消除语的业障,得到秘密灌顶,获得所有皈依境语金刚的加持;放到心间的时候,观想消除意的业障,得到智慧灌顶,获得一切皈依境意金刚的加持;五体投地的时候,观想消除所知障、习气障和业障,得到句义灌顶,获得一切皈依境自性金刚的加持。在磕每一个头的时候,若能配合着这样的观想接受四种灌顶的话非常好。但现前这个时代,有些人为了怕弄脏自己的衣服,在磕头的时候两只手合掌的时候只是稍许碰到一起,也不去五体投地,只是大概躬一下,说这是一种高贵的磕头方式,实际当中没有丝毫之利益。以后要记住,必须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修学,不如法顶礼不但不会产生功德,可能还会产生一些过失,比如说磕头的时候,心散乱在旁边的境上,有时候连合掌也会放在脸上,像这种磕头不仅仅不会消尽自己的烦恼,还会增加自己的业障,未来的时候会有颜面不好的一些相出来;像有些信徒在磕头的时候,就天天弯着腰,身体不直起来,这样也是一种罪过。所以说,对磕头的每一个姿势都得了解一些最好。这是外相顶礼。
2)内相顶礼
内相顶礼,一切万物都是由心所现,所以在境心分不开状态当中安住,即为内相顶礼。这种顶礼不需要敬行的姿势,在境心分不开的状态当中修学就叫做内顶礼。外相顶礼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境心无二之禅定,当你现前直接进入到境心无二之禅定之中,就是内相顶礼。
3)密相顶礼
密相顶礼,是完全悟证究竟果实之见解,如《大圆满直视本性论》中曰:“啊!本基解脱大圆满,离作敬行而顶礼。”在执受般若波罗蜜之见解当中,若能执受本体,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均成为本体之庄严的时候,就叫做密相顶礼。从外相顶礼到密相顶礼当中,已经把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聚集其中,应该如是理解为妙。
当然,很多新入门的弟子们会产生一些疑问:自己平常在打坐的时候并没有顶礼,那么是否还需要专门做些顶礼。有时间的话,做些顶礼多多益善。我们现前所修学的法虽然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但平常在出定的时候若有时间尽量多成办一些善法,会形成成办重点法之辅助,也是非常好的。但是,也不需要产生这样的疑问,自己现前在修学等持的时候并没有在顶礼,等持本身就是顶礼,这种顶礼叫做内相顶礼和密相顶礼,内外密三种顶礼,最好要了解一些。你回到家之后,有时间的前提之下多磕磕头也很好,即便没有时间的话,我们在修学上师瑜伽乃至成熟口诀法时,本身就是最殊胜的顶礼。要记住这些窍诀,非常重要。上面已经讲过,内外密三种顶礼必须要通达为妙。
上等者见解之顶礼
【顶礼分类,有上、中、下三种。上等者见解之顶礼是了达对境、顶礼者及顶礼之所为三者无缘,因此上等者以见解顶礼。】
顶礼分类,有上、中、下三种。上等者见解之顶礼是了达对境、顶礼者及顶礼之所为三者无缘。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没有顶礼的姿势,也没有能顶礼者,三者在无缘的状态当中,就是心的本性。因此上等者以见解顶礼。
中等者修行之顶礼
【中等者修行之顶礼,无量身体化现出无量头,无量头幻现出无量舌,无量舌幻化出无量赞颂的妙音而顶礼。如果有人认为:这不是生起次第吗?并不是,这是幻化不清净的平常身体,所以并不属于生起次第。】
中等者修行之顶礼,无量身体化现出无量头,无量头幻现出无量舌,无量舌化现出无量赞颂的妙音而顶礼。如果有人认为:这不是生起次第吗?并不是,这是幻化不清净的平常身体,所以并不属于生起次第。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在生起次第的时候要具备三个条件:明清形象、提念清净和坚固佛慢。这时候不仅仅是一个平庸之身,要把前面的清明形象观想为本尊,提念清净的时候要意念本尊的功德,坚固佛慢当中要把自己观想成本尊。刚刚说这种观想,只是把自己观想为很多平庸的身体作顶礼乃至念诵,这不算生起次第。
下等者三门恭敬之顶礼
【下等者三门恭敬之顶礼,包括身之顶礼、语之赞扬、意之敬信,其中意敬信最为主要。通过随念如海皈依境的功德来顶礼膜拜。】
下等者三门恭敬之顶礼,包括身之顶礼、语之赞扬、意之敬信三种,其中意的敬信最为重要。我们一直都在讲解,身的顶礼和语的赞扬完全取决于意之敬信之上,若要是没有意的支配,前面两者完全变成一种虚伪,所以必须要具备意之敬信。通过随念如海皈依境的功德来顶礼膜拜。
【尤其是在僧众当中,对所有破誓言和破戒者不轻凌、不藐视,对好坏中等所有人都要恭敬有加。】
尤其是在僧众当中,对所有破誓言或破戒者不轻凌、不藐视,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些弟子听说过:平常不能与破戒的弟子共侣,不然会带来很多修法上的违缘。但是站在内心的立场之中,必须要恭敬。目的在何处?我们修学一切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平等之见,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必须要以平等心修学为妙。当然,密宗所讲解的这些教言也不能轻视,平常在面对一些破誓言者,共侣乃至共事也没有必要。表面显现之上可以与他远离,但在内心当中时时都要做到平等,绝不能轻视破戒的人乃至有烦恼的人。若是一见到破戒的人,就开始讲解这个人的过错,乃至平常时时都在轻蔑这个人,这些都是极大的过失啊!我们在修净观五种圆满的时候,眷属圆满观想成男女菩萨,此中并没有说破戒的人不能观想成男女菩萨,其外一切清净者才是男女菩萨,没有这么分析过。要懂得这些道理,绝不能轻凌或藐视谁,对好坏中等的所有人都要恭敬有加。
【如《地藏十轮经》中说:“无论持戒抑或没有持戒……我之随行者如何低下,百数俗人无可比拟。”】
如《地藏十轮经》中说:“无论是持戒抑或没有持戒……”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我之随行者如何低下,百数俗人无可比拟”,就是说即便是一个破戒的弟子,一百个庸俗者也比不上他,以前受过戒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没有受戒的所有男男女女,还将不断流转轮回,可是受戒者纵然破了戒,但在胜解佛降临于世间之际,也会证得声闻缘觉等各自果位,这就好比水里的鱼嘴已被铁钩钩住,迟早都将被带到陆地,同样的道理,已经播下了好似铁钩般的解脱良种,迟早都必定引领到解脱的陆地。为此,我们务必要生起信心和清净观。】
没有受戒的所有男男女女,还将不断地流转轮回,因为没有受过戒的原因。可是受戒者纵然破了戒,但在胜解佛降临于世间之际,也会证得声闻缘觉等各自果位。就是说你前面只受过一天的戒,即便破了的话,但由于当时受戒的这个功德,在未来胜解佛降临人间的时候,就能获得声闻或缘觉的果位。为什么南传佛教有一种习惯,即便是受一天的戒或者三天的戒,也要出一次家,这样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人。但还需要知道的是,由于前面持戒的缘故,最终胜解佛降临人间的时候可以获得罗汉果位。但是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破戒的过失也是非常严重的,要遭受地狱之痛苦啊!持戒功德不可思议,但破戒的过失也是非常大的。就好比水里的鱼嘴上已经被铁钩钩住,迟早都将被带到陆地,同样的道理,已经播下了铁钩般的解脱良种,迟早必定会被引领到解脱的陆地。为此,我们务必要生起信心和清净观,在面对什么样的场面当中都必须要清净。
七支供的第一支是顶礼,是断绝傲慢心的一种对治力。不管在谁的面前当中,都要具有这样的信心和清净观,这是非常重要的。刚才已经说过,在面对一些破誓言者时,行为当中我们可以远离,但是在内心当中绝不能轻蔑这些人。一旦要是轻蔑的时候,你已经犯了密宗的誓言,因为没有生起净观。要记住这一点,不论是我们在这边的弟子,乃至各个地方的修行者,都很容易破这样的誓言。当然,一个破戒的人本身烦恼就沉重,站在密宗的立场之中,行为方面必须远离,要不破戒的障碍可能会染污到自己的身心。但是在内心当中,绝不能轻蔑这个人,当你轻蔑这个人的时候,已经破了菩萨戒。我们说过,菩萨乘的根本戒就是舍弃众生和舍弃成佛,当你轻蔑排斥这个人的时候,就已经犯了菩萨戒,也犯了密宗净观的誓言,所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场面,我们都要观待为清净之相。当你轻凌乃至藐视这个人的时候,就已经犯了密宗的誓言。他人由于破戒的缘故,造下极大的罪业,当你轻凌乃至藐视这个人的时候,已经犯了更大的戒,要注意一些。修学佛法功德不可思议,但若是不懂这些道理,无意当中就会造下了极大的罪业。我想在座的很多弟子,这个戒决定犯过,有时候站在傲慢心的立场之上,觉得自己非常伟大,自己从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对于依止的导师没有起过诽谤,与金刚道友的关系也都非常好,所依止的传承法脉非常殊胜,其实已经在犯戒。密法当中告诫修行者绝不能与破戒的弟子共侣,因此在内心当中藐视这个人,一旦有这种心态的时候,就已经犯了菩萨根本戒和密宗根本戒,也就是说你破的戒律比他更严重。要记住这些道理,都非常重要。
我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场面,都要观待为相应的对境,大乘观待为自己的母亲,密宗之中净观为男女菩萨。在破戒人面前,我们行为方面与他远离,但是内心当中绝不能轻凌。以上称之为顶礼。我们应时时站在低处宣扬他人的功德,并时时净观他相,这是非常重要的。
(2)供养支
【第二、供养支:供养是贪心和吝啬的对治法。上供、下施都包括在供养的范畴内。供养,总结起来就是福田清净、意乐清净、供品清净。】
第二是供养,支供养是贪心和吝啬的对治法。上供、下施都包括在供养的范畴内。供养,总结起来就是福田清净、意乐清净、供品清净。上面已经说过,福田意乐和供品在下乘派当中虽然具备,但是与上乘派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什么上乘派在一刹那当中,能积累下乘派一个阿僧祇劫所积累的一切福报?原因具有三清净。虽然下乘派当中也具备福田、意乐和供品,但是由于上乘派更加清净的缘故,所以功德更大。要记住这些道理。上供下施等都要具备三清净,若要是不具备的话,即便供养了一些资具,利益有多大也很难所言。
【供品清净:包括有主物和无主物两种,供养无主物这一点是在《大密善巧方便经》中宣说的。我们在没有证得菩提之前,一定要供养所执有的三种事物(身体、受用、善根)。】
供品清净:包括有主物和无主物两种。就是说,自己耽著的这些事物乃至无主物品,都要供养。供养无主物这一点是在《大密善巧方便经》中宣说的。比如平常在做供养的时候,自己现前执著的主要是三事物,第一是身体,第二是受用,第三是善根,这是我们耽著的有主物。无主物指的是,不是你自己的,是他人具有的,那么在供养的时候,在内心当中也可以把这些都观为供品做供奉,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没有证得菩提之前,一定要供养所执有的三种事物,身体、受用和善根。
【对于这些,具足密咒、手印和等持,就如同金刚持佛加持一样,因此以密咒、手印和等持摄持,以一切有主物、无主物、真实拥有的财物为例,加之观想意幻供品——普贤菩萨传记中记载的等同虚空般广大供品,在相续长久乃至轮回未空之间,以一切如来六根行境的内外密供品——能生起无漏胜乐的供云来作供养。】
对于这些,具足密咒、手印和等持,就如同金刚持佛加持一样,因此以密咒、手印和等持摄持。玛哈约嘎和阿努约嘎当中的供品,主要摄聚在意幻供品当中,从意识当中做供养。以一切有主物、无主物、真实拥有的财物为例,加之观想意幻供品,凡是自己所拥有的、所执著的,乃至不是自己所拥有的、无执著的一切,作为供品供奉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普贤菩萨传记中记载的等同虚空般的广大供品,应该在意幻供养当中如是观想,在相续长久乃至轮回未空之间,以一切如来六根行境的内外密供品——能生起无漏胜乐的供云来作供养。比如说你若是具备上等之见解者,在执受见解当中,见解本身乃一切诸佛菩萨坛城,即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密意来执受本体,在执受本体的时候妙力起现一切之相,不管是主物还是无主物,自己拥有的还是不是自己拥有的,均成为本体之庄严。这时候没有一个这个是我的,这个不是我的的想法,一切都成为本体之庄严。也就是体和用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积累资粮,功德不可思议。在执受见解当中,已经从有限制思维的空间之中超越,在无限立场之中的供品有多么大,现前我们正以这种方式做供养。普贤王如来在第三个刹那差异分别之时认识到本基,积累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而证得二身之境界,原因就在此上。这种供品乃至所供养的菩萨都是无限的,执受本体当中,所具有的坛城乃至本尊都是无限的。已经从思维的空间当中超越,妙力起现一切之相也是无限的,没有主物和无主物之区别,一切均成为本体之庄严。这样的积累方式,当然可以在一刹那当中圆满一切。我们平常即便是意幻供养,还是有限制的,因为还是用意识去观待。这种执受本体的无限之供养,已经完全从思维当中超越,这种供养的力量当然更强大,因为它是圆满之境界。以后要记住,我等在修学乃至供养的时候应该做到这一点。平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积累一些福报,功德也不可思议。
【尤其是意幻供养,是心性如意宝的现相,因此更为超胜。】
在不具备条件之时,就意幻供养,比如说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把食物乃至自己所执有的身体,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享用的一切事物,一切善根,都供奉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这就叫做意幻供养。心里观想无数供品做供养,是心识如意宝的显相,因此更为殊胜。若要是能执受本体,妙力起现的一切之相均成为本体之庄严,这种积累二资粮方式更为殊胜。
【如果怀着慷慨博施的心肠,不会出现受用贫乏的窘境。金厄瓦格西曾经说:“我最初供养的是廉价的、熏人、刺鼻的香,到最后我每一次供养的都是价值五百两黄金的香。”】
如果怀着慷慨博施的心肠,不会出现受用贫乏之窘境。若要是这样去供养的话,永远不会受用贫乏。比如说有把这些都供养了,后面自己会不会变成一个乞讨的顾虑。决定不会。金厄瓦格西曾经说过“我最初供养的是廉价的、熏人、刺鼻的香”,因为当时条件不允许,“到最后我每一次供养的都是价值五百两黄金的香”,根据当时的状况做供养。
【如云:“舍弃诸余供,真实供上师。”供养一切坛城的遍主——上师,是所有供养中最为殊胜的。】
如云:舍弃其外的一切供养,真实供养上师。因为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总集,供养上师即在供养一切诸佛菩萨。供养一切坛城之遍主——上师,是所有供养中最为殊胜的。从现象的角度来说,上师分为两种,所诠形象之上师和能诠胜义之上师,所诠形象之上师具备能诠胜义上师之德之因,两者必须融入一起如是去理解为妙。以上称之为供养。
(3)忏悔支
【第三、嗔恨的对治法——忏罪,忏悔罪业必须具足(所依、厌患、返回、现行)四种对治力,外所依对治力,是指明观福田,内所依对治力是指皈依、发心,实际上也就是意乐,而不需要念诵皈依、发心偈。厌患对治力,对于所净罪业六门生起后悔之心。返回对治力,是指发誓以后永不再犯。现行对治力,是这里讲的罪业的所有对治法。】
第三、嗔恨的对治法——忏悔,忏悔罪业必须具备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和现行对治力四种。所依对治力的本体是信心,厌患对治力的本体是忏悔心,返回对治力的本体是戒后心,现行对治力的本体就是希求心。外所依对治力指的是明观资粮田,比如说在修金刚萨埵的时候,在自己的对面乃至头顶之上观想金刚萨埵的皈依境。我们现前修的是上师瑜伽导修,上师瑜伽乃是外所依对治力,内所依对治力是皈依、发心,实际上也就是菩提心之意乐,而不需要念诵皈依、发心偈。厌患对治力,对于所净罪业六门生起后悔之心。返回对治力,是指发誓以后永不再犯。现行对治力,这里讲的罪业的所有对治法,三门奉行当中的一切善法都称之为现行对治力。这些对治力要知道一些。
这两天我们可能要考试,但这个考试并不是走个过程,而是从总体的角度看看你们对法的理解如何。比如说,发心总分为几种?善念发心又分为几种?上士道发心又分为几种力求心?各自的含义要能做一些解释,这些都必不可缺少。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若不精通发心的话,即便行持远道因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之道光明大圆满,也无济于事,由于发心偏邪的缘故,所以发心非常重要。在讲解共同外前行当中,也支分为很多种,有时候是站在等持的立场之中传讲,有时候站在皈依的立场之中讲解。皈依又分为小士道皈依、中士道皈依、上士道皈依,还分为外皈依和内皈依,皈依的方法、皈依的意乐、信念、行为和时间等等。比如今天叫一个人起来,看看能不能解答一下皈依的这些区别,不仅仅是区分为小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还要分为因和果两种,在因和果当中还要讲解皈依的方法和意乐,要把各个类别都一一讲出来。比如在讲发心的时候,什么叫做四无量心?什么叫做殊胜发菩提心?殊胜发菩提心的学处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分为几种?行菩提心分几种?这些学处各自又支分多少种?一一做解释。现在能解答出来吗?这些都非常重要,应该要铭记心中。
这两天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这次所传讲的一切法都要归纳到当前所修学的法之中,上面的这些重点若没有铭记心中,那完全是走个过程。 我说今天要考试,所以很多人都坐在外面,可能现前在厨房里头瞌睡的也有一批,我早就知道你们。反正我在这边看不见你们,但是明天考试的时候,你们决定是第一个。考试的目的,就是告诫你们需要把前面的书都看看,不要忘失前面所传讲的一切法义。前面所传讲的,并不是像我们平常看的一个小说,只大概知道里面的一些道理就可以了,因为它并没有什么可悟证的见解,但现前我们所讲解的这个教法,可以依靠它的力量断绝实质性的概念,把它运用到修法当中还可以断绝所知障和习气障,所以一句一词都非常重要。现前我们把一句一词都实现为考试是不现实的,但里面的重点部分必须要记住。这是很有必要的一部法。“在金刚萨埵修法当中的四力,若要是归纳到上师瑜伽导修之中,该怎么修学?”往昔当中有过这样的考试题。以上称之为忏悔。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