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庄严论12求法品45-48
第45课
辛六、寻求法相:
佛为利有情,真实说事相,
法相及名相,一切细分类。
心及有见者,彼位不迁变,
此摄是事相,详分无有量。
佛陀为利益众生,使之生起对所知不愚昧的智慧,真实宣说了事相、法相及名相所有详细分类。那是什么呢?成为法相这三者所表示自本体或自性的基是所知五事,仅此而已。五事即色、心王、心所、不相应行与无为法。色:五根、五境十有色处。心王是指八识聚。心所指五十一心所。不相应行是得与未得等二十三种。无为法是指抉择灭、非抉择灭、虚空、真如四种。其中,所谓“心”是说心王事。“有见”,心见对境,境、根、作意需要具全,因此是讲心所、五根与五境,作意对境的行相,是讲心所事。五根与色声香味触五境这十种是讲色事。“彼位”是心、心所与色的分位,安立得、未得、同分、命、补特伽罗等,既不是心识也不是色法属于有为法部分的不相应行事。“不迁变”是指不以因所造作,远离生住灭,因此是讲其本体永不变化的无为法事。这五事摄略而言是事相,一切所知法无不包括在此中,因此三相,承许为建立某法的事相。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所谓‘心’是说心显现所取的五根五境,显现能取是六识聚。‘有见’是讲心所,以明显、跃起的自性趋入对境之义。”有些译文中于事相也称名相,是所表三相,因此这两者可以理解成一个。它们内部事相的详细分类有无量,一一也有无量差别,以心、色等有情的相续及种种时间对境所分,因此等同所知数量,无有边际。
依诠作义想,因与彼习气,
从中亦现义,遍计之法相。
依于名与义,显现名与义,
非正分别因,遍计之法相。
五事相的法相,归纳来说有遍计、依他起与圆成实三种。这三者从那些法显现二者的部分、显现之因与不成立二者的部分而有三种法相或体性。那是什么呢?
遍计的法相:外境不存在的同时,依靠柱子瓶子等名称表达仅是分别念显现许,作某某事物想,由执著“这是柱子、这是瓶子”等实际成立之想的因中产生遍计所执,名与相想是遍计所执法相的一方面。如是它们的戏论习气也归于遍计中,是非真实分别念的因。无始以来串习的习气成熟中产生真实显现柱子、瓶子、马、象等某某外境,熟悉名言者将它与名称混合而执著,对不知名言者虽然没有命名,但也可将那个事物与名称混合而显现,这也是遍计所执。总之,显现二者的种种法戏论的习气苏醒,从中对显现二者的种种法,执取名相依如显现般而耽著,就是遍计所执的法相。所谓遍计的定义:依于名义是什么,就说显现什么名与义。以瓶子等名称,生起意义大腹部事物的分别,虽然没有见到真实外境事物,但只是说瓶子的名称并没有执著大腹的事物存在,它是不真实分别念的因,见到大腹事物时,认定这就是有瓶子名称的事物,那种外境成为非正确分别念的因。虽然在真实性中名、义无有任何本性相属,但对于显现相状的那个事物有暂时分别念增益的名称,一想到名称,心里就会浮现外境,也是将名称增益为意义。因此名、义相互混合执著,偏向执著各自的种种法成了非真实分别念的因,是执著种种所取能取不同二法的分别心,承许为遍计的法相。
若问:依他起的法相是什么?
显现三三相,所取能取相,
非真分别念,依他起法相。
“显现三三相”,第一个显现三相是指显现处、境、身的三种,即所取色法方面。后面的显现三相,是指意、能取与分别三种,这三种显现是能取心心所方面。其中处是指显现器世界,境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显现身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显现意是指染污意,缘于阿赖耶而视为我,能取是眼识至身识间的五根识,分别是指意识,因为它可肯定种种对境并分别某某法。承许后三相是能取的法相,前三种是所取的法相,这六种显现都只是由阿赖耶识上存在的习气界苏醒中如梦显现而已,不成立异体的所取能取,但似乎存在般显现二法的缘故是非真实分别念三界的心心所,即是依他起的法相。《楞严经》中也说:“如身受用处,唯心我所说。”成为显现外内一切法之基阿赖耶及七识聚从属的心心所称为依他起,因为由染污习气的依他起缘起中显现所取能取法,故得名依他起。
若问:圆成实是什么?
无有及有者,有无平等性,
非寂寂无别,圆成实法相。
法界空性的法相,它无有所取能取实性遍计的法相,有二空的法相、真如的法相,无有所取能取的真如存在,由于有真如,所以无有所取能取,虽说有与无二者,但实际一义无有差别,是平等性,否定遮破所取能取,而肯定成立真如,如果肯定成立真如,则以否定的方式遮破所取能取,因此这样的有、无无别同义。从与客尘相杂的侧面而言没有寂灭,从自本体分而言是自性清净光明,因此是寂灭,不是寻思的对境而远离所取能取一切戏论,因此无分别是圆成实的法相。
这三相存在于五事上,能知或能表是表诠瑜伽五地——基、能生或安住、如镜、显现、处或所依,仅以这五者增益一切法,所知是遍计部分如其有,显现所取能取非真分别念是所断依他起如其是,所净之基圆成实的法性如其住,是能明了表示在心的境界中。
若问:如何承许这五者?
缘于等流法,如理而作意,
安住心法界,见义有与无。
彼中成等性,圣种极无垢,
平等复超胜,无减无增相。
佛陀通达二无我而如实宣说其义,因此十二契经称为等流法,因为与佛陀所了悟的证法等同,或者是能得它的因,为此称等流。1、想证悟真如的任何行者,首先于资粮道认真听闻而能缘证悟法界等流之佛法,并思维修行它们的意义,称为基。趋入佛法初始的因或表示瑜伽后面地生起的基础是此,所以缘于经义而如理作意,宣说了安住或生起的基础。2、加行道如理作意的修所生领受于暖位时,通达诸法以名称无可表诠,顶位时通达诸义如幻,忍位时证悟无所取,胜法位证悟无能取,次第对真如的定解越来越妙、越来越明显增上,称为能生基,因为能生起见道的缘故。或者,心安住如理作意的缘故也称为安住,因为依靠它在心中安置证悟出世间法的习气。3、如镜,以“安住心法界”说明,依他起心的法界是二空真如,因此现量安住它中就是见道一地时,因为犹如镜中明显映出影像,以那种智慧能现量明见一切所知真如的自性。虽然有些人讲如镜智慧是指大资粮道至胜法位之间以义共相证悟空性而安住,但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解释为一地,是正确的。4、显现以“见义有与无”说明,以二地至十地间出世间智慧见义有,见无为无,即是无倒显现诸法自性,故称显现。义有是指依他起世俗法相中存在,圆成实胜义法相中有,这两者如是见为有,遍计是以迷乱心执取如同兔角般见为无。5、处或所依是以“彼中成等性”等一颂说明,究竟佛地诸法成为等性,通达了趋入无漏法界的诸佛身语意成为平等性,一切法也如是于大平等本体中一味。也就是说,一切法的实相真如法界自性清净,称为圣者种姓,也称如来藏与真实际。法界远离二障之垢,因此转依为极其无垢,仅断除烦恼障的解脱声闻、缘觉也具有,就这一点而言平等,又以五差别超胜声闻、缘觉,无有以染污灭尽使法界损减,无有以清净法增上使法界增长,因此恒常无增无减无盈无亏平等性中寂灭不动,称为处或所依。解脱是指遍行所依者,声闻、缘觉也是从轮回中解脱,他们这样的解脱佛陀也有,因此为平等,但佛陀的解脱有五种超胜,即清净超胜、刹土清净超胜、获得法身超胜、圆满受用大乘法超胜、以化身利益有情及事业不间断超胜五种。其一、声闻、缘觉,由于没有断除所知障而并非像佛一样清净,而且,他们尽管断除了烦恼障的种子但没有断除细微习气,所以即使获得阿罗汉也会由以往转成猴子的习气而跑跳,因以往转成妓女的习气为看自己的容颜而照镜子或钵盂等,虽然没有烦恼但有它的习气部分,而佛陀连二障的细微习气也没有,因此清净超胜。其二、佛陀的刹土清净,显现珍宝大地、如意树、甘露河庄严刹土,而声闻不能,所以刹土清净超胜。其三、佛陀由证悟二无我而获得真如大平等法身,而声闻、缘觉只有证悟人无我的解脱身。其四、佛陀证得乃至轮回存在间不间断与十地菩萨眷属一起圆满受用大乘法之报身,声闻、缘觉不具有这样。其五、佛陀以殊胜化身等身语意幻化游舞乃至未来际利乐一切众生的事业不间断,而声闻、缘觉不具有这样。能表瑜伽五地前四种是因瑜伽,后一种是果瑜伽地。所谓瑜伽是止观双运之义,瑜伽五地在三法相五事相上能表示,因为能了知五蕴、无为法真如的一切法,凡夫假立为所取能取、显现二法及无二之义。虽然有人说色、不相应行是遍计法、心心所是依他起、无为法是圆成实分别对应五事,但稍不正解。五事每一个也都有三种,遍计之色、依他起色、法性差别色或色之法。依此了知一切。
第46课
辛七、寻求解脱:
种子转依故,显现处境身,
转依无漏界,彼所依遍行。
意能取分别,转依无分别,
刹土智事业,是为四自在。
以圣道断除烦恼痛苦、现行涅槃就是解脱,思择依靠什么方法获得涅槃,就称为寻求解脱。烦恼障所知障的种种习气或所取能取的种种习气存在于阿赖耶识上,它称为一切之种子。成为这样种子的阿赖耶远离所取能取之垢转依的缘故,从中显现的三种法也转依,显现处器世界、显现境六境、显现身六根转依时,并不是有悬崖、深谷、荆棘等不清净的器世界,而显现珍宝自性的器世界,外境是如意树、甘露池等悦意受用无漏的六欲妙,身体如佛身般,每一根也能做一切根之事,具足十二种百数功德的清净圆满身体如同金刚般力大无穷。阿赖耶转依无漏法界是解脱之处或所依,因此能遍行一切转依功德。或者也可解释为,解脱法界,一切声闻、缘觉、菩萨均趋入,故为遍行所依。染污意、能取五根识及分别意识三者转依的缘故,依次是指,染污意转依无分别获得自在,没有转依时,缘阿赖耶为我,但转依时,它缘阿赖耶转依无分别,所以无分别得以自在;能取五根识转依时,平庸不清净的行境不再显现,清净刹土获得自在;分别意识转依时,智慧与事业得以自在,由于获得四无碍解,智慧自在,以神通力,事业获得自在。前文转依中也与此相同有宣说。如此是获得四种自在。
不动等三地,获得四自在,
一者二自在,余地许各一。
这四种自在,在八地不动地等三地获得四自在,“一者”是指,第一八地获得无分别自在与刹土自在两种自在,此外九地获得智慧自在,十地获得事业自在,这两地承许各有一种自在。
具慧证诸有,亦知二无我,
彼知平等已,持彼入真如。
复意住彼故,彼彼亦不现,
彼者乃解脱,殊胜离所缘。
解脱的差别,具慧菩萨对属于或存在于三界轮回的一切法,通达人无我、法无我这两者也是一味,因此了知遍计二我不存在而遣除增益常边。证悟无我,也并不是一切时处唯无的单空,而是了知如幻依他起与以二我而空的圆成实真如无别平等,即遣除损减断边。如此了知中观道后,菩萨以受持其道是如此的唯识而趋入真如,以这样的分别再三串习。这是以唯识作意真如,在暖位至忍位间。之后,意安住于唯心明觉中的缘故,证悟如所取虽显现但所取本体并不存在,同样唯识能取虽显现,但能取也如所取一样不存在,进而获得胜法位等持,不显现能取。现见所取能取二者平等圆成实不存在后不显现所取能取一切戏论相,就是解脱了所有分别妄念,即是圣者殊胜智慧远离一切所缘无误圆成实。
资粮基有生,得见唯名称,
见唯名见彼,后亦不见彼。
再宣说解脱的其他差别:以往在一大阿僧祇劫中积累二资粮,今生以闻思修大乘法的资粮基础,信解行地如理作意无常、苦、空、无我,如果有了能生的这两者,那么由此因中获得加行道暖位与顶位时,得以见到诸法唯是以心以名称假立,真正的外境并不存在仅是分别念。了知如此所假立的法不存在只是以分别念假立名称,仅是名色所分的名基蕴心心所,而外界的事物不存在,是获得加行道忍位时。于忍位见到外境不存在后,执著唯名或唯心的能取于后面胜法位也不见。如此不见所取能取,生起如镜、显现,究竟获得佛陀平等性,就是解脱。
心即彼堕罪,我见之索缚,
极其而流转,内住许还灭。
再宣说解脱的其余差别:所谓心是指阿赖耶识等心与心所的诸法。心即彼堕罪,身堕罪是杀生等不善业,心堕罪是贪嗔痴。或者,是指烦恼障所知障二种习气罪恶。罪恶之因是将补特伽罗视为我、将法视为我的我见之索极度捆住心而完全流转轮回。总之,以两种我执积累烦恼障所知障习气相联的心存在期间,就没有断除二我执,心上积累习气并转入轮回。心向内安住的缘故承许为还灭,心如何向内安住呢?耽著所取与散乱的心向内收于心,真实安住内在的寂止与证悟无有所取唯有能取心并证悟心也不存在后远离所取能取,就不再积累堕罪习气,心从转入轮回中脱离出来,就是解脱。以上所说这四种解脱的差别,仅是从其余差别的角度说明解脱的,安慧论师的《注释》中没有宣说其他意义。第一种差别是从转依的角度宣说解脱的本体;第二种是从解脱道的侧面宣说;第三种是从生起解脱的次第方面;第四种是解不解脱依于心。如果束缚,是心束缚,如果解脱,是心解脱,而外道所认为的那样自在天主宰等得解脱、裸体派以有色解脱而解脱等不合理,因为没有断除心的束缚,永远不可能解脱,如果断除了二我执的束缚,则是解脱,以上是以四种差别寻求解脱。
辛八、寻求无本性:
自与自性无,自本体不住,
如执无有故,承许无本性。
经中云:“诸法无本性,自性涅槃。”宣说其义是如何对应三本性的道理:所谓诸法归纳而言,就集于遍计、依他起及圆成实三本性或法相中。依他起是心心所显现所取能取刹那相续法,此中,有为的法相有生、住、灭三种,过去已灭,现在那个法的自本体不存在,未来于现在时自本性没有产生而不存在,正安住的现在是自本体已经成立,不住第二刹那的缘故承许无有实性或无本体。从生灭的角度抉择无有本体,这是声闻在讲空性无本性之义时也这样讲。再者,宣说依他起生无本性之义,所谓“自”,是指依他起缘起的这些显现自本性不生,由因缘聚合的依他起中产生,因此生无本性,说无本性那是为了破数论派声称“由主物中产生其他法”或者“果在因位时存在才产生,而不存在则不该产生”的观点。“自性无”,是指有实法灭了以后先前的自性无生之义,此依说明灭仅是有实法灭,指出并不是像数论派所说“有实法灭是隐没于始终不会变成无有的主物界中安住”那样。“自本体不住”是说现在已生的一切法也是不住第二刹那的缘故,依此说明无住,指出并不是像外道所说“不是刹那毁灭,产生之后安住一阶段方毁灭”那样。“如执无有故”,显现遍计的二法,这样假立二法,颠倒抉择所取能取与常乐我净等,就像将绳子执为蛇一样仅是迷乱分别心的耽著境,而如分别心执取那些丝毫不曾有,因此称为无本性,这般承许依他起与遍计无本性。
前乃后所依,无性无生灭,
本来即寂灭,自性涅槃成。
无本性与无生等前前成立是后后成立的所依,由如此无本性证成无生,因为何法无本性不会有产生,因此成立无生。无生则无灭,任何法无生无灭,那就成立它不曾有谁重新造作,原本寂灭,原本寂不不可能有苦集,由此成立自性涅槃。
如此,以依他起无本体之三相与遍计无本体一相说明显现所取能取的一切法无本体的缘故诸法无生无灭原本寂灭自性涅槃,这就是圆成实。为此,依他起显现生灭也是由因缘聚合的缘起中显现生,但自本体无生,遍计自法相无生或无本性,圆成实胜义的自性本来安住无有生灭的本体,要知道是考虑到这三者而说无本性及无生灭等的。
第47课
辛九、寻求无生法忍:
始真实他性,自相自变异,
染污及差别,名无生法忍。
经中所说“获得无生法忍”的名称是怎样的呢?心中接受堪忍八种无生法,即称为无生法忍,八种是指什么?1、初始无生法忍,是指所谓仅在轮回的这一开始产生,认定轮回有始不合理,也并不是自在天与梵天等造物者重新造出轮回,从无始时以来缘起十二支环环相扣、一一辗转产生的缘故它的初始不可得,因此轮回无有初生。如果堪受这一点,那就是对其义获得忍,为第一差别。2、真实无生法忍:在这个轮回中,以前已经产生的真实法,它不复再生,因为已生已灭就是无有,因此无有就不该再生。已生不复生的忍,为第二差别。3、他性无生法忍:所谓“他性”,是指在这个轮回,先前共称的蕴界处这样的法反复产生,而前所未有的有情无有新生,为第三差别。4、自相无生法忍:遍计是以自法相无生,如同兔角无生一样它也无生,对此堪受,即是第四差别。5、自性无生法忍:依他起自性不生,由因缘他者所起才生的缘故,对此无生堪忍,为第五差别。6、变异无生法忍:圆成实,无有转依之生,它如虚空般何时也不可能变异,这是第六差别。7、染污无生法忍:圣者阿罗汉断除见修所断的所有烦恼后获得尽智,此后烦恼永不复生,了知此而堪忍其义,为第七差别。8、差别无生法忍:尽智、无生智差别或分别——佛陀的法身,二障不复产生,或者诸佛的法身是一自性而无有异体,以前有些佛的法身如何产生,未来的有些佛陀法身如何产生,法身之生无有不同产生的缘故,对这样无生之理堪忍,即是第八差别。如果对所说的八种无生差别之义堪忍,就是所说无生法忍的差别。
一般来说,无生法忍获得忍的差别有小、中、大三种,获得加行道忍位时,对无生义以共相的方式堪忍,为小忍,见道一地现量证悟无生的忍为中法忍,八地以无分别智慧成熟,于诸法本来无生之义中入定后得不动摇,是无生大法忍。由于获得忍不退转的菩萨,得成佛授记,尤其是八地,也称为授记地。但若有某种必要则对安住种姓及初发心者也有予以成佛授记的。所谓无生法忍,主要是讲除法界以外的法不存在而堪受诸法本来无生之义。
辛十、寻求一乘密意:
法无我解脱,等同种姓异,
得二意乐化,究竟故一乘。
若问:有些经中说三乘,有些中说一乘,它们的密意是什么?
经有了义与不了义两种,唯识宗认为说三乘了义、说一乘不了义是有密意的。就此而言,究竟只有一乘,它有什么密意而如此说呢?有七种密意:1、虽然三乘道与三菩提果并非无有,但趋入三乘者与一切道法果法除一个法界外是不存在的,这是同法密意。2、趋入三乘的所有行人,也相同是人无我。3、三乘之果,解脱业惑痛苦等同的密意。4、不定种姓者乘不同,有趋入声闻、缘觉道,有趋入大乘道。5、佛陀考虑我与一切众生平等的意乐,声闻、缘觉决定种姓者先前想舍弃菩萨行,由如来的安慰而萌生我也想成佛的意乐,获得这两种意乐的缘故,是得二意乐密意。6、佛陀以方便调化众生而宣说以声闻乘涅槃,由此密意而说我数百次以声闻乘涅槃。佛陀的幻化与普通声闻二者显现上是以声闻乘涅槃,密意指唯有一乘的缘故。菩萨虽幻化成声闻相,但不现行声闻涅槃,佛陀出世也是如此。7、究竟乘是唯一的大乘,而非其他,考虑到此而说是一乘而非三乘。虽然《大疏》中对此作了广说,但担心太广反而更难理解,因此简明扼要简单易懂讲解了。
为引有些者,为余真受持,
于诸不定者,圆佛说一乘。
宣说一乘的必要:为了引导有些声闻不定种姓者及缘觉不定种姓者入大乘。还有其他菩萨种姓不定者虽然入了大乘,但在此轮回中见到饶益他众反遭损害,虽没有加害他众也遭受损害、无有必要也害众生等有情的罪业后对轮回厌离,想趋入声闻涅槃,为了使他们不退大乘真实受持,对不定种姓者,圆满佛陀宣说是一乘。依靠这样宣讲,有使他们想到趋入声闻道获得自果后无论如何还需要入大乘,所以觉得最初就不应放弃入大乘,从而不退菩萨道。
声闻不定二,见未见乘义,
见义离未离,贪者此低下。
声闻不定种姓者,是指由以前行持声闻行所感的声闻种姓,其余两种也与之相似。声闻不定种姓者入大乘后成佛有两种情况,现见自乘之真实义的预流、一来、不来三者与没有见谛的异生信解行的行者。见谛实义者也有离欲贪的不来者与没有离欲贪的预流者与一来者。见谛离未离贪的这两者,虽入大乘,但因根基钝,时间久远获得佛果,因此比入大乘的异生凡夫还低下。
彼二得圣道,转世驾驭故,
真具不可思,驾驭之投生。
若问:声闻圣者背离轮回后不转生世间,获得圣道趋入大乘,要转生轮回后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间修行圆满、成熟、清净,既然是获得了能灭尽世间的道,那他们如何还转生轮回呢?
见谛离贪与非离贪者这两种,获得了三界世间的对治圣道,以无漏的事业而不现行声闻果,再度投生转世的因是以愿力驾驭的缘故,真实具有寻思者不可思议驾驭的投生,以这种方式辗转投生轮回而行持圆满、成熟、清净。
若想:圣道是能背离轮回、灭尽世间的对治,它如何会成为投生轮回的因呢?
的确,虽然依靠清净的圣道不是投生轮回,但不来者具有上界烦恼,预流者与一来者没有灭尽欲界烦恼修断,有上两界的烦恼者,以圣道回向投生轮回的力量而迟缓,作为烦恼的因而投生轮回。这是《注释》中宣说的。于此,获得圣道,无漏业永远不会转成有漏,因为无漏不可能变成有漏、善不可能变成恶。但是,由以往依此无漏道而断除了轮回,放弃了自己寂灭涅槃的意乐,而以现在投生轮回的愿力摄持的力量不现行声闻果,具有不可思议的驾驭投生,就是以其心的愿力受生,也是无漏业的主宰,并不是像普通的投生一样,所以要理解是获得了不可思议驾驭的投生。佛陀让未离欲贪的声闻不定种姓者以胜观道观修轮回痛苦与涅槃寂灭,随同获得涅槃等舍行持,进而修现观轮回的大悲之道,结果他们以大悲受生轮回,称为回向转世。他们是见谛实义的圣者,并不是像普通人一样以业、烦恼牵引无有自在反复转生轮回,称为不可思议驾驭受生。
如何投生呢?
一者以愿力,而能成投生,
另者不来故,幻化尽成办。
未离欲贪与离欲贪二者中,一者未离贪,是指预流与一来者。他们以慈悲苦难众生发愿“愿为利众生而投生欲界”,以这种发愿力能成办真正投生某某处,投生后利乐有情,积累二资粮,最终成佛。另一者是远离欲贪不再来欲界者,他们自己虽然不投生欲界,但以等持的幻化成办示现投生轮回积累资粮,最终成佛。
彼二屡屡数,具有自心生,
欢喜涅槃故,许是缓证悟。
以声闻道见谛离未离欲贪的这两者,反复以先前串习力而具有欢喜自利的心态产生,因此喜爱涅槃,为此承许迟缓证悟大乘果。
未行义投生,无有佛陀时,
求化勤禅修,获得妙菩提。
没有做到见谛实义的声闻乘者与种姓不定的凡夫或安住信解行地者成为佛陀的声闻入大乘,从欲界人趣中死殁后转生到欲界长寿天。如此屡屡住在长寿天,一旦本师佛陀不住世间,他的教法隐没无有时,再度转生欲界。投生欲界后心不欢喜对境,依靠以往由佛语中串习力,无有阿阇黎而现行圣道,如独觉一样。之后以想求幻化的意乐而为获得色界禅定精进修禅,由此获得禅定,依靠它而屡屡幻化,于三界利益众生,圆满福慧资粮,最终获得大菩提。关于这些,《吉祥鬘经》中所说的“初如火焰盛,后燃附近境”的比喻,“初”指声闻,“后”指缘觉,最终圆满佛陀之三处而说。
如是承许究竟三乘的宗派如此认为,不定种姓者入大乘后可成佛,而声闻、缘觉决定种姓者永不成佛。断种姓者暂且不论成佛,就连声闻、缘觉菩提获得的缘分也根本没有,声闻、缘觉阿罗汉趋入无余涅槃时,五蕴完全中断而不可能趋入大乘。中观宗认为一切众生均有如来藏,所以没有不可成佛的种姓者,心的自性是光明,客尘是可以离开的,因此暂时获得二乘果菩提的声闻、缘觉入于无余涅槃,也会以如来光芒劝请而从灭尽法界中起定,以不可思议驾驭受生圆满、成熟、清净达到究竟而成佛。依此观点究竟意义就是这般成立,《宝性论》中也如此宣说。这两宗随同补特伽罗的界性、根基、意乐,经中也宣说了这二理。就暂时而言,有三乘各自道与果,这一点何时也不能否定。断种姓者也与之相同,此处如是解说。
第48课
辛十一、寻求五明:
若未勤五明,大圣不成佛,
故为折摄他,自遍知精进。
大乘菩萨,对如所有、尽所有的一切所知断除增益而通达,能获得遍智,因此需要认真研学一切所知。声闻求寂灭安乐,以证悟斩断轮回根本之道的一偈意义也能获得自果,因此不学广大所知。世间出世间所有所知的意义归纳起来,就包括在此五明中。首先,吠陀派等一切也需要依于能诠词句而知义。宣说名、句、字自性的语言以名称、词句、连接词等组合无误安立的语言学或声明论典;宣说能真实无误辨别所说义的因明或现量比量之理的论典;依世间工巧身技、书写绘画等手工艺,依靠语言的歌音七品,佛法世法寓言,以心了知世规与非规,以八种观察等为例世间种种工巧的论典;精通病因与病本体、袪病的对治、不生病四支而总说一切众生身体自性存在风胆涎界,能平衡依靠食行等外缘增长、灭尽、紊乱的种种病患,养生之道,分别治愈儿童、妇女特殊病,治疗毒、兵刃、邪魔等外缘骤起导致的所有病,治愈精液增长领受欲乐的阳亢。为得身体无病之安乐而以摄生术等方便仪轨延年益寿,医方明或养生学的八支论典;无误了知尽所有、如所有所知自性并指示永乐解脱与遍知之道的内明真实妙法的论典。这五明中,包括小五明等所有论典。因此,如果没有精勤通达这样的五明,则超胜小乘圣者的大乘大圣者,也永远不会成为遍知,为什么呢?因为遍知是了知一切所知,一切所知以五明所摄,不知五明的遍知不可能有。为此,大乘种姓者自性利根,意乐与智慧广大,所以于信解行地也要精进研学五明所摄的一切所知,并回向成为获得遍知之智的因,由此等流果经多生累世串习。得地后,以等持、智慧不费力就能通达尽所有的所知,于无量生世中自然串习。需要懂得,大乘圣者更应该精勤通达五明,而不可能是愚昧不知,不应误解为“成了殊胜圣者后还要从头新学五明”。研学时,对五明的智慧不愚昧的智慧圆满,比如,凡所需要的药齐全就说“所有的药都全了”、要聚集的人都来了就说“所有人都齐了”,同样,可安立遍知明处的因达到究竟的佛地现量了知五明所摄的所有意义,就获得圆满遍知的名称。菩萨精勤利他,如果通达五明则能成办他利,成为遍知。因此,为了以句义折服其他颠倒引导的外道等而学习声明、因明,为了总的分别摄受众生学习工巧明、医方明,为了自己真实了知如所有、尽所有的一切法,应学习内明或妙法。菩萨要极为精进于如此所应学的五明,《报恩经》中分别宣说了需要学妙法十二契经、因明或逻辑、声明、医方明、世间工巧明,之后又云:“假设未学五明,则菩萨何时亦不得无上真实圆满菩提遍知之智,是故为得无上菩提当学五明。”
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
得因欢喜作意、随念所依作意、欲求共果作意、信解菩提作意、究竟欢喜作意、不厌倦作意,断违品作意、修对治作意七种,极净作意等直至执我胜作意之间,思维这些作意后使自相续的波罗蜜多界增长。
得因而欢喜,所依随念彼,
欲求共同果,信解依菩提。
1、得因欢喜作意:“得因而欢喜”是指,安住种姓的菩萨一开始观察我有没有佛的种姓能修六度的种姓或种子,之后得到具有想成佛及行六度之因,便想到我有成佛的缘分而数数欢喜,以这种作意能使阿赖耶上具有的波罗蜜多种子增长。
2、随念所依作意:“所依随念彼”是指,安住于种姓者随后发无上菩提心,即是波罗蜜多之依处或所依,心想我发心将圆满波罗蜜多,不忘失欢喜与所依发心的正念及以智慧随念作意也能使波罗蜜多界增长。
3、欲求共果作意:“欲求共同果”是指,行持六波罗蜜多,成熟波罗蜜多之果并不只是专为自己而欲求与他众共同拥有,如此回向的作意也能使波罗蜜多界增长。
4、信解菩提作意:“信解依菩提”是指,依如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行六度后现前无上菩提一样,愿我也以行持六度而真实成佛,这种信解也将使波罗蜜多界增长。
如是得因之欢喜、随念发心行波罗蜜多、欲求与众生共有果位、信解获得无上果这四种作意能使自己阿赖耶识界中具有的六波罗蜜多种子越来越增长。下面一切作意也能使六波罗蜜多增长,需要了知上下顺序也依次出现。于此简要讲了论句。
是以四威力,喜悦定不厌,
违品及对治,修行有四种。
“是以四威力,喜悦”是指下面要讲的那样,以见到自己具有四种威力后欢喜愉悦作意。“定不厌”是指,如果具有威力,那么就会作意自己圆满佛陀之法与成熟众生必定无有厌倦。“违品及对治”是指,依靠不厌倦,为成就无上菩提,断除波罗蜜多的违品悭吝等及修行对治的布施等,有四种。
5、喜悦作意:四种威力是指,具有断除波罗蜜多违品的威力或能力;以波罗蜜多对治法成熟的威力;饶益自他的威力;未来时以异熟与等流果能成就波罗蜜多的威力。
若问:断违品的威力是怎样的?见到以布施能遣除悭吝等,其余波罗蜜多能断除各自违品——破戒、嗔恨、懈怠、散乱、邪慧。
资粮成熟是指见到积累并成熟六度的福慧资粮,布施、持戒、安忍三者是福德资粮,慧定二者是智慧资粮,精进属于福慧两部分。
如何饶益自他呢?乐于布施不悔,现今及未来饶益自己,以施授饶益他众。同样,以持戒、安忍不害他众,以精进成办他利,以禅定力遣除他人的疾病、灾难等,以智慧说法饶益他众并利于自己,这无需说明。
若问:未来产生什么异熟与等流果?布施感得大受用,持戒获得天、人身,安忍感得庄严、眷属圆满,精进感得成办一切事业,以禅定感得身无病、心堪能,以智慧感得通达一切明处,这是异熟果。等流果,无论转到任何生世,都欢喜成办布施等并行持,以此能行自利并成熟他众。这是四种威力。
6、不厌作意:以四摄事成熟众生无有厌倦;依止善知识后听闻妙法等,能成熟或圆满自己的佛法,对此不厌倦;自己安住波罗蜜多后,将他众安置于此,尔时,不管遭受任何众生的倒行逆施、寒热饥渴疲惫等痛苦,都不生厌烦而不厌足法行。
7、断违品修对治作意:有四种差别,即忏悔、随喜、祈请、回向。波罗蜜多的违品悭吝至邪慧之间是不善罪品,一旦出现这些,就要分别忏悔;随喜自他所行布施等六度对治;祈请如来转深广波罗蜜多F轮;忏悔、随喜、祈请这三者为例自他的一切善根为无上菩提回向。如经中也说:“忏悔一切罪,一切善根悉随喜,劝请一切佛陀,愿自他获得无上殊妙智慧。”
净信真得受,乐于布施他,
披甲及发愿,爱乐所为意,
布施等六种,得力与成熟,
供养及依止,真实胜踊慈。
8、净信作意:思维所说这些作意的差别可使波罗蜜多界增长,所谓“净信”,是指对波罗蜜多法与义生起极其清净的信心,就是净信作意。“法与义”,是指能诠波罗蜜多之法与义波罗蜜多,或者因波罗蜜多是法,它的果称为义,总之,诚信作意六度成为一切圆满、成熟、清净之基及无量功德果。
9、得受作意:“真得受”,如是寻求并真实得受所宣说的从信心至波罗蜜多法,就是真实得受作意。
10、乐施作意:“乐于布施他”是指,欢喜或乐于将法布施给他众。
这三种作意是指讲法时。
11、披甲作意:“披甲”是指披上盔甲修行无量波罗蜜多。
12、发愿作意:“发愿”是指,祈愿生生世世中完全具足能圆满六度的助缘善知识及亲友、身体、受用等而不间断广泛传讲波罗蜜多。
13、爱乐作意:“爱乐”是指,生生世世修行成为获得无上菩提之因——波罗蜜多,十分欢喜乐求。
这三种是依照波罗蜜多教授及随教而趋入之义。
14、方便作意:“所为意”是指,不仅唯是自己真实修行波罗蜜多,而且对他所作,心里随喜、欢喜、品味的方式是圆满波罗蜜多的所为作意。
踊跃作意有四种,以“布施等六种”至“真实胜踊”之间宣说,何为四种?获得六度之威力踊跃作意、成熟众生踊跃作意、供养如来踊跃作意、依止善知识踊跃作意。
15、威力踊跃作意:布施等每一度也有布施之布施至布施之智慧间的六种,共三十六,以此获得能趋入波罗蜜多的威力,是第一踊跃作意。布施等六度一一都有六种,各自布施之布施等,当时以利他而布施,从严禁恶行、行持善法、饶益有情的方面是持戒,从安忍作害的侧面是安忍,精勤于它的部分是精进,不被违品所夺、心一缘的侧面是禅定,名言中无误了知波罗蜜多之因与果,胜义中以三轮无缘摄持,为智慧。
16、成熟踊跃作意:“成熟”是指,以四摄事的方式行持六度成熟有情,是第二踊跃作意。
17、供养踊跃作意:“供养”是指,六度中,布施度以利养、恭敬供养如来,其余五度以修行而供养如来,即是第三踊跃作意。
18、依止踊跃作意:“依止”是指,依止无误宣说波罗蜜多法的善知识,即是第四踊跃作意。“真实胜踊”是指,如此对波罗蜜多、摄事、供养、依止四种,真实殊胜踊跃作意,可使波罗蜜多界增长。
19、慈悲作意:“慈”是指慈悲作意,它也有慈悲喜舍四种,依照下文讲四无量时所说,悲心,是对住于六度的违品或以其因而痛苦者生起悲悯,不仅只是悲悯而且尽可能遣除他们的痛苦,并将他们安置于不受苦之因断除悭吝等波罗蜜多中。慈心,是欲求一切众生安乐,不仅只是仁慈,而且将他们安置于安乐之因波罗蜜多中。喜心,是对具足布施等安乐因或安乐果的众生,诚心欢喜他们具有安乐,并将他们安置于不离安乐之因波罗蜜多善法中。舍心,是无有贪嗔,愿具安乐者不生贪心,愿受用被他人所夺具痛苦者不生嗔心,为令远离贪嗔而宣说波罗蜜多法。
来源:明光mingguang.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