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一年两读句
顶礼+1观因缘品
1、450+595、B、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一远离四边八戏的道理从何而来?正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非常殊胜的缘起法。在所有的言说中,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境界最为殊胜高尚。我们要顶礼佛,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众说中是第一。称赞佛陀“诸说中第一”,就是称赞他的缘起法,宣讲世间的创造、万事万物的因缘——缘起法很重要。任何法因缘灭了果就会灭,这也是大沙门佛陀出有坏所说的,天等世间中无有其他说此语者,这样的道理,天上、人间,所有的天上天下世间当中,没有第二个能说这样的万法的真实实相。
2、22+363、Z、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一切诸法不是自生的、不是他生的、不是共生的,也不是无因生的,以此成立诸法是无生的,这是第一品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偈颂。世上诸法的产生,要么自生、要么他生、要么共生、要么无因生,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名言中的万法根本经不起任何观察,最终我们会发现,其实诸法从来就如虚空般无有产生。
2观去来品
3、总破三时道: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4、总破三类去者: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
3观六情品
5、立宗: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余物?
6、以理证破: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以无见者故,何有见可见?
7、摄义: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近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
4观五阴品
8、立宗: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
9、以空辩论:以空辩论时,若人欲答辩,是则不成答,俱同所立故。
10、582、J、解说空性时,若人言其过,是则不成过,俱同于所立。(另一译本: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则不成过,俱同于彼疑。)
当佛陀或中观应成派解说万法皆空的道理时,虽然外道、有部、经部、随理唯识等有实宗觉得这种说法不合理,但不合理的道理或过咎根本举不出来。因为他们每举一个理由都和所立相同,也就是说不成立,而且他们每举一个例子,这个法也是空性的,即找不到因和喻。打个比喻来说:首先他们认为泡沫不结实,然后又以另外一个泡沫来支撑它,结果两者都不能互相依存。
5观六种品
11、摄义类推: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非相非可相。余五同虚空。
12、70、Q、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
智慧浅薄之人见到诸法的过程中,如果认为成有或者无有都不合理,这种人根本不能见到灭尽一切见的最快乐、最安乐之解脱法。因此,如果对有或者无产生执著,就根本不可能照见远离一切邪见的大空性。
6观染染者品
13、摄义类推: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7观三相品
14、圣教相符: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
15、灯驱暗不成立:灯中自无暗,住处亦无暗。破暗乃名照,无暗则无照。
16、灯驱暗太过:若灯能自照,亦能照于彼。暗亦应自暗,亦能暗于彼。
17、诸法不离老死相:所有一切法,皆是老死相。终不见有法,离老死有住。
18、371、S、生住灭不成,故无有有为。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
从显现上看,有为法和世间法都有生住灭,但从究竟实相层面观察,生住灭都是了不可得的。如此一来,有为法就无迹可寻了。若有为法不存在,观待它的无为法自然就无从谈起;若世间本空,那观待它的出世间也是子虚乌有,世间和出世间彼此观待而成立,不曾有什么独自的本体。
8观作作者品
19、立宗:决定有作者,不作决定业;决定无作者,不作无定业。
20、无因过失:若堕于无因,则无因无果,无作无作者,无所用作法。
21、互相观待: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成业义如是,更无有余事。
22、类推他法:如破作作者,受受者亦尔。及一切诸法,亦应如是破。
9观本住品
23、人法观待: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
24、根理破受:若眼耳等根,苦乐等诸法,无有本住者,见等亦应无。
25、摄义:见等无本住,今后亦复无,以三世无故,无有无分别。
10观燃可燃品
26、破一体异体:若燃是可燃,作作者则一。若燃异可燃,离可燃有燃。
27、破同时观待: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若所待可成,待何成何法?
28、破观待摄义:因可燃无燃,不因亦无燃。因燃无可燃,不因无可燃。
29、破我五相推理:可燃即非燃,离可燃无燃,燃无有可燃,燃中无可燃。
30、呵斥所见: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
11观本际品
31、轮回前后中间不成立: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
32、类推他法:非但于轮回,本际不可得。诸所有因果,及相可相法,受及受者等,所有一切法,如是一切法,本际皆亦无。
12观苦品
33、破四边苦:自作及他作,共作无因作,如是说诸苦,于果则不然。
34、类推他法:非但说于苦,四种义不成。一切外万物,四义亦不成。
13观行品
35、诸法无自性: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
36、变异不成立: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老。
37、75、D、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大尊者释迦牟尼佛宣说空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使众生远离一切实有的见解,如果有人执著空性见,即使佛陀亲自现前也无法度化他。
14观和合品
38、三法不接触:见可见见者,是三各异方,如是三法异,终无有合时。
39、类推他法:非但可见等,异相不可得。所有一切法,皆亦无异相。
40、摄义:是法不自合,异法亦不合。合者及合时,合法亦皆无。
15观有无品
41、69、Y、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因有异法故,有坏名为无。
一切有实法本来即无有自性,根本不能成立;有实法既然无有,所谓的无实法又如何成立呢?实际上,只要是有实法就会出现一种坏灭的过程,只是坏灭后的他法称为无而已。本来存在的法已经不存在了,这一无有之法是依靠有而转变来的,因此可以称之为异转物。
42、法若无自性,云何有他性?自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
43、72、R、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如果有些人见到有、无,或者见到自性、他性,则这种人根本不能见到佛法之真义。
44、46、F、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
佛陀特意针对迦旃延尊者的教言,世间的人们时而耽著有,时而耽著无,始终得不到解脱,因此佛说,不论“有”还是“无”,都属于“边”,所以一定要离开有边和无边。
45、71+208、D、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
如果认为必定存在就已经堕入常边,如果认为决定不存在则已堕入断边,这两个极端都不合理,所以,具有智慧之人根本不会耽著有或者无的边,相续中所具有的应该是远离一切有无相状的真实见解。不执著有无的中道,才是佛教的真实意义。
16观缚解品
46、386、F、缚者无有解,不缚亦无解,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
在名言上可以说“这个人曾被束缚,最后解脱了”,但通过义理来观察,束缚和解脱都是不成立的。处于束缚状态,就不可能是解脱状态,因为解脱和束缚二者相违;如果不曾被束缚,也不可能有解脱,因为既然没有被“束缚”,又何谈“解”呢?第三种情况,用绳子束缚的同时,又在解缚使其解脱,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解脱和束缚不会在同一时间发生。互绝相违之法同时产生,这在所知万法中是不存在的,就像光明和黑暗不可能同时存在一样。
47、发愿太过: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
48、387、L、涅槃无有生,轮回亦无灭,岂可为轮回?涅槃岂安立?
涅槃并非新生,轮回也无需毁灭。因此,对轮回和涅槃不应作取舍。有人以为应该把轮回抛弃,得到一个新的涅槃,去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只是现象当中的说法而已,实际上两者的生灭并不成立。
17观业品
49、善业定义: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
50、三种业: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所从思生者,即是身口业。
51、种离常断: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52、心离常断:从心有相续,从相续有果。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53、业无生无灭: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
54、烦恼与业无实: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生。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
55、543、Z、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
烦恼、业、作者和果报,这几个实际上是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空谷声。
18观我法品(全部)
56、破自性成立之我: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
57、以此遮破我所: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无我我所执。
58、灭尽我执者不可得:得无我智者,彼等不可得。无我我所执,见者亦未见。
59、如何灭尽我执:内外我我所,若尽灭无有,诸取即为灭,取灭则生灭。
60、76、Y、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业和烦恼并非实有存在,若能证悟空性,诸如此类的一切戏论都会灭尽。
61、断除与圣教相违: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62、77+458、Z、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
一切诸法的实相,是已经遮断一切分别心和言语、行为的境界。为什么呢?一切诸法的本体即是无生无灭的,其法性等同于涅槃,并非言语、行为和分别念所能表达的。
诸法真正的实相是什么?即心的行境已断灭,用言语无法诠说,并没有可以认定、描述的实相。
63、73+389、Y、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所谓的佛法就是这样的,“一切实”,相当于初转所讲的教义,一切有实法是存在的。“非实”,为了打破凡夫相续中的强烈执著,宣讲了一切法并非实有的教义。“亦实亦非实”,了知一切法均为空性后,若对此耽执不舍也不合理,于是在中根者面前宣说二谛,也即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道理。“非实非非实”,在最利根者面前,所谓的实有和非实有全部不存在。到最后所有的见解全部推翻,这就是所谓的佛法。所以,佛陀在不同根基的三种众生面前,分别宣说了空性、显现和空性二者以及空性和显现全部遮破的见解;或者说,首先在钝根者前将一切法抉择为无,其次在中根者面前抉择为有无二者,最后在真正利根者面前宣说了远离有无等一切边的究竟离戏见解。
学实相有三种不同的根机:下根者,将一切实有法通达为无实,如单空法门一样,初学者一般如此抉择;中根者,通达名言中实有,胜义中非实;在上根者的证悟境界面前,没有实有,没有非实,没有实非实,也没有非实非不实,远离四边八戏。
64、78+459、Z、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实相的五个特点,即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不异和无分别。
真如法界的五种特点:“自知不随他”,究竟胜义的境界唯一通过自己才能了知,并不是依靠他人的语言文字可以了知的;“寂灭”,是远离四种边的寂灭;“无戏论”,一切有无是非的语言戏论全部无有;“无异”也即平等之意;“无分别”是指有境心识方面无有任何分别。
65、世俗真如之法相: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66、彼二摄义: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
67、宣说之果: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
19观时品
68、破能立之量:不住时不得,而于可得时,驻留不可得,云何说时量?(另译成:时住不可得,时去亦叵得,时若不可得,云何说时相?
69、破能立之物: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
20观因果品
70、有无接触不生: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71、不空果不能生灭: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灭。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
72、空果不能生灭: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灭。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灭。
21观成坏品
73、离坏之成不成立:若离于坏者,云何当有成?无常未曾有,不在诸法时。
74、成不成立摄义:成坏共无成,离亦无有成。是二俱不可,云何当有成?
75、破成坏与法能依所依:若当离于法,则无有成坏;若离于成坏,是亦无有法。
76、是否空性不立:若法性空者,谁当有成坏?若性不空者,亦无有成坏。
77、破现量之能立: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者。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
78、破法与非法生:法不从法生,不从非法生;非法亦不从,非法及法生。
79、破自他等生:法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不从自他生,云何而有生?
80、受法实有太过:若有所受法,即堕于断常。当知所受法,若常若无常。
81、相续不立摄义:三世中求有,相续不可得。若三世中无,何有有相续?
22观如来品
82、离空等四: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
83、离常等八:常无常等四,本寂何处有?边无边等四,本寂何处有?
84、离如来有无: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
85、离如来灭后有无:如是性空中,思维亦不可,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
86、执著戏论不见如来: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
87、类推他法: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
23观颠倒品
88、三毒由分别念而起: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生。
89、以无所依之我而破:我法有与无,是事终不成。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
90、宣说所缘之境:色声香味触,及法为六种,如是之六种,是三毒根本。
91、以显而空性之喻而破: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焰梦,如乾闼婆城。
92、以此而破彼果:若无有净者,由何而有贪?若无有不净,何由而有恚?
93、常等颠倒不成立:于无常著常,是则名颠倒。空中无无常,何处有常倒?
94、无常等非颠倒不成立:著无常为常,即是为颠倒。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
95、执著不成立:可著著者著,及所用著法。是皆寂灭相,是故无有著。
96、破成立之果:如是颠倒灭,无明则亦灭。以无明灭故,诸行等亦灭。
24观四谛品
97、二谛之体相: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98、未通达二谛之过患: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99、宣说二谛之必要: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100、误解空性之过患: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101、佛陀最初未说空性之理: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102、74、Y、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因为一切法皆为空性的原因,世间中的万事万物才有机会可以显现,如同镜子里面是空的缘故,山河大地等一切影像都可以显现;如果不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世间上的万事万物也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动摇,不会有任何变化了。如果一切法是不空的,由于只能显现一法,也就不会产生不同的眼识。比如同一个人,我认为这个人相貌庄严,另一个人则认为他长相丑陋,还有一个人对他没什么感觉,正因为是空性的,不同的人才对其产生了不同的眼识。
103、583、Z、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生,正因为是因缘生,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说万法都是空性,或者说,在世俗中只有假名,在胜义中就是中观正道的意义。
104、17+572、W、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起,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不依靠因缘的法是没有的,但这些观待于因缘的法,也是没有不空的,所以我们说“缘起空性”。没有一个法不是因缘而生,所以一切法全部是空性。这个教证有两层含义:第一,未曾有一法,不是缘起法,即不是缘起法的一个也没有;第二,未曾有一法,不是空性法,即不是空性法的一个也没有。
105、缘起空性的重要性: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
25观涅槃品
106、离戏之涅槃:无弃亦无得,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
107、断除无涅槃之过:来去轮回法,乃假立缘起;非假立缘起,是名为涅槃。
108、摄义: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无。
109、破佛陀灭度之四边: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110、破佛陀住世之四边:如来现在时,不言有与无,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111、574、N、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和世间、空性和显现、解脱和轮回,一点一滴的差别都没有。
112、轮涅无二:涅槃之实际,即为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113、遣除他宗之过: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26观十二因缘品
114、能引之因: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115、取舍之理:生死根即行,诸智者不为,愚者即行者,智非见性故。
116、灭除之法: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性。
27观邪见品
117、我之体相真相:今我不离受,亦不但是受,既非无有受,无有亦不定。
118、以比喻说明: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焰。以是故世间,不应边无边。
119、摄义:一切法空故,世间常等见,何处于何时,谁起是诸见?
顶礼
120、顶礼: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20211004点卯 20220622点卯 20220928点卯 20230928点卯 20231216点卯
20240410点卯 20240928点卯 20250412点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