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66课11-20
十一、佛陀教法八万之法蕴 对治八万四千诸烦恼(二)
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虽然理论上理解法应与根机相应,但是我并不知道自己的根机有多高,也不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法,这该怎么办?”这时就要先寻找一位具德和具缘的导师去依止。这位修行经验丰富的导师会告诉你,你符合什么条件,应该修什么法。因为这位老师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所以他知道如何指导你去修行与你根机相应的法。
通常我在为弟子宣讲过程中,会先讲解一段时间的法,然后观察弟子的回答与见解是否符合要求。如果还没有达到应具有的见解,我就会让他继续多修一段时间,因为他当下的根机与这样的法最相应。我并不是在这里称赞自己多么有修行经验,但是我在上师身边至少有二十八年的时间,还是稍微有点经验的。因此,修行首先寻找依止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是非常重要的,这位导师会告诉你,什么法与你的条件相符。
现前已经有很多人在这方面迷失了方向,虽然知道修学佛法需要依止导师,但是他们只是追求导师的名声有多大。比如有些人会说,他的导师名声有多么广大,功德有多么殊胜,是因为他导师的法名前面用的是“堪布”、“活佛”等头衔,甚至还会追求“法王”甚至“大法王”等称呼,认为这样的导师功德权威更高更大,摄受的弟子多,也更殊胜。
这些都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虚荣心本身就是业及烦恼沉重的表现。世间人做事喜欢追求时髦,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从出世间角度来说,还是需要实实在在一点。我们要寻找的是经验丰富的导师,而不只是口才了得的人而已。
当然,作为真正的导师,讲其他人的过失是非常要不得的。但有时我们不仅要从正面的角度讲法义,还需要从反面的角度讲解修行过程中的一些偏邪之处,希望大家能认清过错,及时纠正错误。比如你现前如果自己不知道有哪方面的毛病,那么这个毛病就永远都改正不了。但如果导师为你讲解清楚你的病灶病因,直指你的不足之处,可能你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有时就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做解释,比如告诉你谁有这样的毛病,由于没有及时改正,最终发生了怎样的恶果,这样辗转讲解,你才会相信原来这是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有时我们讲解某些现象,并不是背后讲其他人有什么不好,而是讲法过程中只能这样去讲。
如果我问大家,谁会说汉语?我相信,在座所有人都会,因为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无论哪个民族,多多少少都会说一两句汉语。但会说汉语,就表示能讲解佛法么?我想,可能有些导师看过几本佛教的书,或在某位导师座下听过一些法,也会讲解一些佛法的内容。但我们现前选择导师的重点不在于他会说多少内容,这真的不是选择导师的重点。
举个例子。如果你今天得了很严重的病,你会寻找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还是医学院的一位头衔很高却没有什么经验的老师去看病。恐怕谁都不敢选择后者。因为理论丰富并不难,很多实习医生都学习过相关的道理,比如人的身上有多少骨头、多少筋脉等等,但如何治疗的临床经验就并不一定人人都丰富,甚至有些完全没有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医学院的学生首先需要跟随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实习后,才能成为真正医生的原因。因为看病时不仅仅需要理论,更需要经验。当然,此处不是说理论没有意义,而是说明书本的知识可以作为看病的辅助,但不能成为根本。
我们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个人从未治好过一个病人,于是他的朋友问他:“你读了一辈子的医书,为什么治不好一个人”?他说:“这不能怪我,谁让病人不按照书上所讲解的内容去生病?如果他按照书上讲解的内容生病,我就会按照书上讲解的方法去治疗,那就决定会治得好疾病。所以这不能怪我,要怪这些不按要求生病的病人。”
同样,一位只知道理论的导师在讲解过程中会告诉你,按道理你的烦恼应该是可以对治的,因为书本上就是这么讲解的,现前对治不了,可能你还需要再回去看看书本,多看一会儿可能就知道了。导师自己不具备修行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弟子很难有所收益。理论就像皮筋一样,你怎么拉怎么说都可以,既可以用来说明小乘也可以解释大乘,用到密乘方面也很适合,因为理论只是一种文字诠释,你怎么理解都可以。但现前我们需要的是经验。也就是说,我们平常依止导师,需要依止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
十二、佛陀教法八万之法蕴 对治八万四千诸烦恼(三)
我见到有些修行人,可能是因为个人烦恼沉重的缘故,在依止导师上有点情绪化,好像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故意做某件事,实际上却是在害自己。
比如以前我在亚青寺时,看到有些烦恼沉重者,无法在亚青寺待下去,就赌气离开,然后跑到某处找一个出家人,将他视为自己的导师,并且和别人说:“你们看看,我并不是没有导师的。”当然,如果你依止的导师是一个真正具德上师的话,我们都会双手赞叹,但如果是因为个人烦恼沉重,只是为了让其他人看见他本身是有这样能力的话,我觉得真没有多大的必要。
很多弟子都知道,因为我身体不是很好,无法和其他导师一样,无论哪个地方的居士祈请,都能过去度化众生,我的身体吃不消。尤其近两年,医生也一直告诫我,要慢慢调养,决定不能太累,所以我去各个城市的次数就更少了。
有些居士非常可爱,他们过来的说辞虽然不是很烦恼,但是听着就有一点点不高兴的成分。比如他们会说:“去年过来请你,你没来;今年请你,你还是不来。前两天我遇到另外一个尚,我想让那个和尚当我的上师,你看可不可以?”当然,不仅我知道,他们自己也知道最后的结果,这么说只是为了气气我而已。所以,这时我也不能再讲什么道理,就说可以可以。最后他们真的会这么去做么?不会的。
这像小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一样:你不来我这边,那算了,我不吃饭,只吃石头,我绝食;或者你不来我这边,我到外面见到谁就依止谁,还要请他到我们的寺院讲法……这些都是撒娇的行为。可是撒娇都是小孩子的行为,你们这个年纪撒娇,是否有点太迟了?只能说这些都是你的情绪,但有时候可能就有人会顺着这个烦恼而飘动。
前一段时间,有很多堪布和我说:“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像你这样有影响的人都不指出,佛教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从他们的角度,将我捧得很高,我表示非常感谢;但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华智仁波切曾经在《自我教言》中说过,众人指责的对境,无论他有多么正确,你也不要一个人独自去赞叹,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说服别人,可能你自己就会成为世上所有人指责的对境。所以,有些人觉得自己是好心,但是由于缺乏智慧的原因,最终自己可能就成为烦恼最大的人。
前几天我也对一方师说:“我们平常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记一点:我们一半是好人,一半是坏人。”即便你今天觉得某个人做得有多么不对,但他也决定不是一个永远的冷血动物,他肯定有善的一面。最可怕的就是,如果行善没有智慧,就连自己善良的一面也抹掉了,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恶人,这是很不值得的。所以,我们要用智慧来捧着他,让这个善人能逐渐消尽恶。
比如善与恶对半开,都是五。现前需要靠自己的智慧令善日渐增长,恶逐渐消尽,当善变成六的时候,恶就变成了四。最可怕的就是,如果没有智慧,仅仅随着自己的冲动去成办一件“善事”,很容易就抹掉了所有的善行。这些我们暂时不细致讲解,希望大家铭记一点,行善必须要有智慧。
十三、佛陀教法八万之法蕴对治八万四千诸烦恼(四)
谁会知道什么法与自己的根机相符?经验丰富的导师知道,因此他会根据你的根机为你宣讲相应的法。但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初次选择导师方面做得并不圆满,用东北话来说,就是不咋地,所以在后面的修学过程中,似乎是依止着导师,又似乎时时都在怀疑着导师。这些都是由于最初选择导师时,做得不够圆满细致导致的。
我们说过,一个真正的导师要具备两个条件:具德与具缘。具德是指导师应该是真正的佛。这不是在一种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用很多佛教理论去描述一个导师的功德,不管导师的真实情况,都认为他是佛,就好像把炭说成金,把驴说成是马般。如果具有这样的认知,也许短短的一瞬间中你可以把驴当成是马,可是一段时间后你还是觉得长得不像马,怎么看都是一头驴。所以,我们需要寻找的是真正的马,即真正的具德上师。
即便你知道他是真正的具德上师,但我们也不一定会时时都有这样的信心,难免会产生一些与正法相违的思想和情绪,这种情绪也是比较容易对治的,最可怕的是对境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真正的上师首先必须具德,其次还要具缘。
当然,作为导师的弟子,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导师的功德非常圆满,是世上最殊胜的导师。这么认为没什么不对,但我们在赞叹自己导师的同时,绝不能诽谤其他的导师,这一点非常重要。赞叹自己的导师,就意味着导师不仅具德,并且从情感的角度来说,与自己具有很深的缘分。我们平常也都会说,自己的父母是最好的。因为同样是人,自己的父母赐予的恩德最大,所以从情感的角度来说,都觉得自己的父母最好。
我们平常选择导师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导师既要具德,也要具缘。具缘就是指自己能将全部身心完全托付给这位导师。因为我们在最初选择导师时已经做了细致的观察,所以在后期依止过程中不会出现一半当导师,一半当弟子的现象。比如有些弟子会到导师身边说:“上师,你今天该讲这个法了。另外我听一个道友说,你还为别人讲了其他的法,是不是给我少讲了些?要不再给我多讲一点吧?”这样既要扮演导师,还要扮演弟子的弟子,还是挺累的。而这些都是由于自己在最初选择导师时,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
如果前面做了圆满的观察,后面导师无论如何传讲,你都不会有什么不必要的分别。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他在依止导师过程中,导师无论宣讲什么法,他都不曾做过任何分别和选择,导师讲什么他就修什么,而这就是一个真正合格弟子的表现。
无论我们如何修学,都需要对导师有一定的信心。当然,与导师在情感方面有一些亲近,觉得就好像自己的亲人一般,是完全可以的。我们平常也讲解对导师“既是爱,又是信心”,对导师有这样的信心是一件好事,但永远不要将情感误以为是信心,或者将情感放在理智之上。否则无论是依止导师还是修学佛法的本质,都会不够纯正。总的来说,我们的烦恼仍旧存在,有一点点不小心就会产生各种恶念,因此无论是初次选择导师还是后期修行,都要护持着自己的正念前行。以上讲解的就是八万四千种法门是针对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
十四、倘若每日通达一句义 犹如蚁穴或如蜂采蜜 勿须长时即能成智者
【倘若每日通达一句义,犹如蚁穴或如蜂采蜜,勿须长时即能成智者。】
导师从学习的角度中讲解,如果每日能通达一句法义,就如同蚂蚁修建自己的巢穴,或者蜜蜂采蜜一般,虽然当时取得的成果非常微小,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就能修建完自己的巢穴,酿出香甜的蜂蜜,每天日积月累学到的知识逐渐积累起来,自己也会慢慢成为有智慧的善知识。
按照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的传承,我们平常偏重于实修,因此常常讲解修行人早上早点起床修法的重要性。如今汉地并非是全民信仰佛教,因此对很多在家居士而言,平时修法有诸多不便。如果平时早点起床,在别人还在休息的时候起床打坐,既不会影响家人,也不会耽误自己的事业,是非常适合的时间。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清晨也称之为光明时间,贤劫千佛都是在黎明成佛,所以我们要懂得运用这些方便并精进修行。
其余的时间,就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智慧地去修行。如今我们都已经与佛法结下了殊胜的缘分,并且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佛教的道理,就必须要把这些道理在有限的时间中都运用到修法之中。但我们还要记住自己的另外一个身份——在家居士,身边还有很多不信仰佛教者,因此有时不得不照顾一下他们的情绪,附和一下他们的想法,否则就会对自己以后的修行造成极大的障碍。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修行的内容不是打坐就是吃素,这就是修行的全部。但我们的修行并不是那么单调,而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会做得比世间更好,因为这是一门智慧,要记住这一点。
课后的回向文中有一句内容就是祈祷自己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具德上师的摄受。由于个人宿世业障的缘故,今生投生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有时不得不要多方面考虑一下,否则就会产生难以调伏的沉重烦恼,并且成为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为了后面不产生这样的果实,前面就尽可能不令这些烦恼产生,平时的言行举止真需要有点智慧!
因此,平时早上起来修法,其余时间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一些其他的善行,意义非常广大。久而久之,不仅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烦恼,修行的心情也会非常愉快。当修行的喜悦逐渐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内心就会越来越快乐,这就是真正修行者该具备的条件。以上就是讲解,如果长时间如是学习,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能变成具智慧者。
十五、是故外道教至内道教 未证邪证略证等过患 种种辨别智慧得增上
【是故外道教至内道教,未证邪证略证等过患,皆具道与非道诸辨别,种种辨别智慧得增上】
从闻思的角度,如是造行,就能辨别外道以及内道教的未证,邪证以及略证等过患,并且智慧也会逐渐增上。内道教中有未证、邪证,略证等过患名词,学过相关的理论都会知道一些其中的内容。当然,这里所谓的知道需要结合实修,否则无法真正感受到两者的差异。
本传承偏重于实修,因此无论讲解什么理论都会结合实修而传讲。如果单纯从闻思的角度来说,应该先去学习一下相关的内容,才知道什么是外道、什么是内道教;同样内道教,哪一部分是还没有证悟到的,哪一部分是即便自己认为已经证悟,但实际上属于邪证,并非正确见解的;即便有些稍微有一点见解,也不圆满,属于略证等内容。而这就要依靠平时学到的理论和自己的修行经验去体会这些过患。
“皆具道与非道诸辨别,种种辨别智慧得增上”就是讲解我们要知道正法和非法,正确和错误之间的辨别,就要依靠平时闻思修行学到的道理。所以,平常在这些方面真需要多学一点。
尤其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这部教言,不仅为我们传递了解脱的信心,还教授我们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因此,如果能将这部法慢慢讲解完毕,当讲法圆满,相对而言,你也能坚定自己的见解,不会再轻易飘动。当然,有时候犹豫飘动也不一定全是缺点,但是当你圆满学习完这部教言后,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正法,内心就不会随着非法而飘动。因此,平常多去闻思学习一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十六、显教集聚招引外三乘 密教苦行明觉内三乘 深密随转方便密三乘 基道果之究竟愿精通
下面讲解的是九乘次第。
【显教集聚招引外三乘】
指的是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
【密教苦行明觉内三乘,】
指的是事部、行部、瑜伽部,也叫事续、行续、瑜伽续三部;
【深密随转方便密三乘,】
指的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大圆满。
以上称之为九乘次第。
我们平常所谓的内道九乘次第,指的就是这些内容。
【基道果之究竟愿精通。】
平常如是学习,就能精通这一系列道理。但这里所谓的学习,不仅仅是指用言语表达所得到的结论。要记住,有时候所谓的学习,并不用言语表达,而是用内心体会法义,而这就是最究竟的学习。
尤其对于九乘之间的真正辨别,倘若没有这方面的见解,恐怕无法感受到。比如前两天,我们在讲解空性时提到了单空和见解更高一点的空性之间的差距,如果修行者没有真正体会过,就无法细致感受到其中的差距。有些人认为空性就是“没有”,但什么叫“没有”?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依靠实修才能体会得到。
以上就是从理论的角度讲解,无论导师是讲解九乘次第还是八万四千法门,只要如是学习,就能知道其中的这些道理。
十七、如是摄于究竟一乘中 甚深秘密无上密咒乘(一)
【如是摄于究竟一乘中,甚深秘密无上密咒乘。】
以上讲解的九乘法摄于一乘之中,即无上窍诀大圆满。
我们常常说,大圆满并不是一个独特的法,而是一切法之精华,是九乘法之精要。我们平常学习任何法都不能将小乘直到密乘之间所有法门搁置一旁,而自己独自学习另一个教派。这样的学习并不是大圆满的学习方法,因为一切教派的精华就是无上窍诀大圆满。当然,在运用过程中,大圆满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修学方式方法与下乘派有着一定的差距。总的来说,无论讲解九乘次第还是讲解八万四千种法门,最终归于一乘之中,即“甚深秘密无上密咒乘”,也就是我们今天所修的法。
很多人如今已经逐渐认识到,如果宿世没有真正深厚的因缘,今生很难与这样殊胜的法门结缘。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昌根阿瑞曾经说过:“如今修学密宗的所有弟子,前世决定是修密法者,否则今生绝不会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我们当今具有这些条件,真的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事。
如今这个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进入佛门已经非常困难,想要修学九乘之巅密法,更为难中之难。正如俗语所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永远不会颠倒,如果你种下的是白菜的种子却想结出一个瓜,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因果是一个真理,为什么我现在无法回忆起自己前世做了什么?”不记得前世做了什么,这并不奇怪。现在问你三岁那年的四月十二号你做了些什么,你也一样想不起来。这是今生的某一时刻,你也不曾在当中去世过,可是你还是回忆不起来那一天做了些什么。所以回忆不起前世也一点都不奇怪,而你也不会因此诽谤自己当下的这具身体。
今生当我们入胎时,由于胎障的原因,失去了前世的很多记忆,这是非常正常的。就算没有胎障,我们今生也有很多事情都记不住了。别说三岁做了些什么,就是去年的今天干了点什么,可能也只有一点点的记忆。
我们在讲解因果时也常常告诫很多人,虽然现前我们无法忆念到前世,但你不得不承认你现在正在承受前世的果报。否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平等现象呢?比如同样是小孩,彼此之间的思想、习气却完全不同,难道仅仅是后天受环境影响的缘故么?有些小孩子天生就手不干净,喜欢偷东西,难道这是他父母或者老师教他的么?不是,很多就是由于天生有这样习气的缘故。类似这样的显现非常多,而这就是在承受因果的果报。
当前我们已经与这样殊胜的法要结上了法缘,是非常幸运的事。正是由于宿世有了这样的殊胜因缘,今生如果能加把劲,在前面拥有这些条件的基础上精进修行,相信解脱成就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
十八、如是摄于究竟一乘中 甚深秘密无上密咒乘(二)
修行人应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如果把许多殊胜的教法仅仅树立在外境之中,内心就永远不会安宁。即便暂时有一些清净,最终也会成为一种烦恼痛苦。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一切都是心在支配。
我们在讲解决断心之根本时说过,万法都由心在支配。但是很多人虽然文字上知道这些道理,可是平常一旦内心生起烦恼,就会到外面寻找一个清净之处。既然你已经知道是心在支配万法,为何还要向外寻找。要记住,外面是找不到真正的清净的,它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即便外面不同的形象或不同的环境暂时可以改变一些情绪,也不是永久性的。只要你本具有的习气存在,无论外境改变多少,内心仍旧无法得到真正的清净。
比如我们都看到过经变图里的西方极乐世界宫殿庄严,如果你在人间打造同样的建筑,住进去以后也一样没有烦恼么?不会的。也许第一天第二天可能没有烦恼,但是第三天就会开始厌倦了,觉得这里并不像像西方极乐世界。原因就是你的内心不是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会充满烦恼。所以平常修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调伏自己的内心,别为此寻找很多借口。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说过,修行是一门苦行。因为在修行的路途上,我们可能会遭遇千千万万个障碍和阻拦,此时若不能调伏自己的内心,只是随着自己的烦恼心飘动,就永远无法找到一个清静之处,甚至最终还会消耗完自己宝贵的人身,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所以,修行要改变自己的内心,不能以为可以通过外在改变自己。
通过外在改变自己的内心是世间人的观念。比如很多人觉得家里太烦,只要有时间就喜欢到外面去寻找清静。但是真的让他在外面待个一个月,又觉得外面的世界更心烦,还不如在家安静。请问到底哪里才是真正的清静之处?如果只能依靠寻找外境改变,就永远都无法真正找到让心安静下来的地方。因为你并不知道一切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是内心要适应一切,而不是要求外境适应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世间和出世间之间的差异,是完全相反的方向。
我们说过,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靠的就是内心的清净。一旦内心清净,不仅与大自然能和谐相处,家庭成员之间也能和睦相处。如果内心不够清净,别说是大自然,就连家人都互相看不顺眼,眼睛看到的全是烦恼。所以,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真的非常重要。
当时我在上师身边,见到有很多人去问上师,他是否可以去某地好好学习,改变自己内心?有时候上师会说可以,这样去做非常好。因此,平常我也告诉很多人,当地处条件不允许时,想去到条件允许的地方修学,是非常赞叹的。但如果你所居住的地方,本身就条件具足,此时内心还是有很多飘动的想法,就只能说明说你个人烦恼沉重。一旦顺着这样的烦恼飘荡,内心就永远不会清净,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是清净地处。
最近也有很多年轻出家人过来见我。我一贯就不希望他们长时间待在这里。因为这里是城市,是居住小区,年轻的出家人长时间待在这样的地方,并不是一件好事。有些已经上了年纪,头发花白的人,无论他思想有多么年轻,我相信他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的脸,就会在想到自己已经没有多少岁月可以蹉跎,也没有那么多烦恼了吧?但我平常还是会告诫大家:并不是因为我在这里,所以你们必须要好好修行,很多时候还是需要自己去适应环境,而不是天天跑来跑去。这样的跑来跑去一点意义都没有。尤其有些人刚到一个清静地方打坐,就又开始想是到这个地方好还是到那个地方好……这些可都不是一种真正修行者的行为。
可能很多都会想,今天导师如是讲解的密意在于何处?是否是要求我们无论待得住还是待不住,都要在某个地方待着?不是的,而是在告诉大家,我们修行应该将调伏内心作为重点,而不要外求,向外寻求清净,是永远得不到的。
以上就是讲解无上窍诀大圆满只是一种修行方法、修行工具,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一种清净,而这种清净需要从内心中生起,而不能往外寻找。向外寻找清净,是永远找不到清净心的。现前我们讲解这些道理,在座所有弟子也在运用这样的方法,平常就尽可能做到圆满一些。
十九、如是摄于究竟一乘中 甚深秘密无上密咒乘(三)
我们每次上课都会讲解一些修行方面的事。比如有时也会告诫大家:在自己条件不是那么圆满的前提下,随顺一下身边的人,烦恼就会少一点。虽然你今天觉得自己由于外缘等多方面条件不允许的缘故,并没有很长的修行时间,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继续修行下去。对修行人来说,最怕的就是今天还在精进修法,明天就由于个人的烦恼沉重的缘故,连已经有的修法机会都失去了,那就很不值得了。因此,平时修行与生活如何协调,还是需要一些智慧。
修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说调伏内心、成办解脱是成办解脱的主线。听上去非常简单方便,但是成办过程中,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各种外缘内缘,魔障太多了,因此我们要懂得如何运用智慧,从中协调。这样一来,做任何事都在快乐之中。
有些弟子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上师为什么只在周六周日才讲课,天天讲不是挺好么?”一方面是因为我个人身体吃不消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想到很多居士每天跑来听课,既不方便也不现实。虽然从修行本身的角度来说,舍弃一切过来听法非常殊胜,但我们还要时时记住自己现前的身份是一个凡夫,内心很容易会因为这些事情产生极大的烦恼。所以,我们先这样一周讲解两次,居士们平时在家就尽量根据上课讲解的内容去修。
当然,我们每周讲两堂课,看上去也很不错,但无法与真正的道场对比。无论以前我在亚青寺讲法还是如今在高原地方为弟子讲法的导师们,每天可能都会讲好几堂课,但如今我们讲法由于多方面条件所限,无法做到相同的程度。总之,还是希望大家能好好听法,依教奉行。
二十、课后嘱咐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希望在座所有弟子在听完课后,都能将自己所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实修当中。
相信很多弟子都在修上师瑜伽,因此平时多学习《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和《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这两本书与相关的光碟资料非常重要。但即便你今天觉得自己的感觉有多好,也只能称之为和实修相关的理论。当然,这与单纯闻思有一定的区别。平时我们讲法会尽可能往实修方面宣讲,但无论是如何宣讲,都必然用文字来做诠释,因此还是掺杂理论的成分多一些,仍旧属于实修当中的闻思。具体到如何操作,平时还是要遵照《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和《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行持。因此,平时真需要多看看这些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去我们就要回向。回向的内容要包括过去所成办过、今天正在成办的,以及未来即将要成办的一切善行的功德;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以及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以及自己往昔、现在与未来所拥有的一切资具,都聚集在今天的回向内容中,以此善根,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愿所有大德长久住世、永转法轮;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愿天下父母暂时都能心想事成,究竟成办佛果。
有很多人在发愿回向时会想到:愿自己的某个亲人考试顺利,或者回向自家长辈身体健康等等。这些回向内容总的来说,还是有点狭隘。我们现前应扩展自己的心量,不仅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圆满,还要希望天下如同自己父母一般的众生都能圆满。而时时都欲求着这样愿望的人比比皆是,因此今天我们在发愿回向中应该要想到:“愿天下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而想要圆满这点就需要依靠自己的功德来实现。但即便暂时能心想事成,最终还是无法解决真正的痛苦,所以回向时还要想到“究竟成办解脱”。
我们在回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要做到随顺回向,即随顺历代传承祖师、成就者的回向而回向。所以回向时要想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
为什么我们一贯强调“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因为从情感的角度来说,上师与我们非常非常亲近。当然,我们也可以想到阿弥陀佛如何回向给众生,释迦牟尼佛如何回向给众生,或者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如何回向给众生,法王如意宝如何回向给众生以及汉地历代很多高僧大德如何回向给众生等等自己就如何回向。这样观想完全可以,彼此没有丝毫之区别。
我们如是讲解只是站在本传承以及导师功德之上,并不表示说其他的都不行。相反,都是一模一样的。我们说导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虽然形象上示现为导师的形象,但本体和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没有丝毫之差异。也就是说,我们回向中观想导师如何回向,也就意味着随顺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回向,因此两者不应该有任何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分别心非常严重。带有分别心的回向,最终无法得到圆满的功德。
尤其作为密宗的弟子,必须要知道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是密法的特点,而导师就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总集,所以具德上师如何回向给众生,我们就如是回向。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