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二、分别所了知=丁一、皈依+丁二、种姓+丁三、发心+丁四、修行
丁一、皈依=戊一、差别+戊二、具彼差别之皈依自性+戊三、摄义
戊一、差别=己一、略说四种差别(14)+己二、广说其义
己二、广说其义=庚一、遍行之差别(16)+庚二、承诺之差别(17-21)+庚三、证悟之差别+庚四、胜伏之差别
庚二、承诺之差别=辛一、真实宣说(18)+辛二、以比喻说明其功德(19-21)
辛二、以比喻说明其功德=壬一、王子喻(20)+壬二、大臣喻(21)
1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广说其义)分四:
1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一、遍行之差别;
行持救度诸有情,乘智遍行具善巧,
涅槃有寂平等性,当知具慧此遍行。
1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承诺之差别)分二:
1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一、真实宣说;
数喜希求大菩提,无有厌倦真难行,
成佛等同诸佛陀,当知具慧承诺胜。
1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以比喻说明其功德)分二:
2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王子喻;
善生佛陀殊胜子,具心慧资大悲心,
无等种母胎乳母,当知具慧承诺胜。
种种妙相严其身,获得成熟众生力,
得佛无边大乐寂,知救有情大方便。
诸佛大光赐灌顶,真具一切法自在,
知佛眷中示现相,勤以制学治惩摄。
2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大臣喻。
如大臣入波罗蜜,恒视遍大菩提分,
恒正受持三密处,恒不间断利生故。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6-111 2015年04月10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讲《经庄严论》,前面已经讲了两品,现在讲皈依品。
前面第五堂课讲到四个方面的差别,即大乘的皈依跟其他宗派或者小乘的皈依是不相同的,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其中略说已经讲完了,从今天开始讲广说。
己二(广说其义)分四:一、遍行之差别;二、承诺之差别;三、证悟之差别;四、胜伏之差别。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表面上看来,大乘皈依三宝,小乘也皈依三宝,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是在不同的地方,有四个方面的不同、有四个方面的差别。
庚一、遍行之差别:
行持救度诸有情,乘智遍行具善巧,
涅槃有寂平等性,当知具慧此遍行。
第一个是遍行的差别,这个里面也有四个方面的差别,即众生遍行差别、乘遍行差别、智慧遍行差别和涅槃遍行差别。
第一个差别“行持救度诸有情”,讲众生遍行差别。皈依有救护和保佑的意思,它救护谁呢?保佑谁呢?
小乘皈依的时候,众生自己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自己离开一切烦恼和痛苦,是这么一个目的,所以它并没有遍行。它没有涉及到、也没有包含、包括全部的众生,只包括他自己、或者最多是跟自己相关的部分众生。
而大乘皈依是众生遍行,它行持的是什么呢?就是救度,暂时让他们从轮回恶趣的痛苦当中解脱出来,究竟让他们从整个三界的苦海当中获得救度。救度所有的众生,乃至小蚂蚁以上的所有众生,都已经遍及到了。
这是众生遍行差别。
第二个差别“乘”“遍行具善巧”,讲乘遍行差别。
小乘主要是声闻乘、缘觉乘,除了这些以外,不能依靠其他方法来获得解脱,掌握这些乘就已经可以了。
而大乘所有的乘都已经包括了,世间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菩提乘,这些全部包含了。所以从乘的范围方面来讲,大乘遍及所有显宗乘和密宗乘等等,就这样乘遍行所有。
第三个差别“智”“遍行具善巧”,讲智慧遍行差别。
智慧方面讲,小乘只有证悟人无我的智慧,大家应该清楚。
而大乘不仅仅是证悟人无我,还要证悟法无我,而且还具有善巧方便的智慧。胜义当中,通达一切万法真相;世俗当中,具有善巧方便,具有这样的智慧,这是第三个智慧遍行。
第四个差别“涅槃有寂平等性”,讲涅槃遍行差别。
小乘是自己希求自己的寂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目标了。
而大乘所谓的寂灭,是轮涅无二的、轮回和涅槃一味一体的。也说是说,所有的世间轮回法,遍于涅槃寂静法;所有的涅槃寂静法,跟世间轮回法完全一味一体。由于通达了这样的境界,因此在所获得的果位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差别。
我们大家都知道,小乘只希求五蕴寂灭的一个果位;而大乘具有轮回、涅槃一切平等的这么一个行持。
“当知具慧此遍行”,我们应该知道,具有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具有智慧的大乘菩萨,他会具备上面所讲到的四大遍行。这四大遍行的话,声闻和缘觉和世间人是根本没有的。
我们知道,世间人皈依佛是什么样的呢?皈依三宝,只是即生当中的自我保护而已。而大乘皈依的目的,是救度一切众生,得到一切智慧,能依靠一切乘,最后真正获得轮涅无二的果位。
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随时都需要观察。我们在座的人,有些人是从小就皈依了,有些人已经皈依好多年了,在皈依的过程当中,到底想过没有这四大遍行?
这是在皈依当中的第一个遍行的差别,我们如果根本没有想过四大遍行,也没有接触过,那么在表面上看来,我们是大乘行者,住在大乘菩萨的行列当中,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心可能是住在小乘当中。
佛陀在《华严经》[注1]里面讲了转轮王的比喻,无数的佛子当中,如果没有人有菩提心的话,那么佛陀不认为自己有佛子。就像转轮王那样,在王子当中,如果没有具相太子的话,那么他认为自己好像没有生太子一样的、不认为自己有子。
表面上看来,大乘佛子非常多,但实际上相续当中根本没有涉及到、没有想到众生,归根结底,没有想到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没有想到通达一切乘,这样的智慧、行为,都不能成为真正解脱之因。我们在这里应该想到,大乘菩萨不可思议的利他心的作用。
有些佛经当中讲过,小乘的智慧和发心,相当于是萤火虫一样的。白天根本看不到萤火虫,它处于隐没状态,只有在晚上黑暗的时候、黑夜的时候,才能看得到。世间的发心跟声闻缘觉的发心,相当于是萤火虫一样的。而大乘菩萨的发心,相当于是日月的光芒一样,可以照耀世界。
在我们实际修行和生活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吧,比如说一个人完全希求自我解脱,可能他有一部分内在修正,但是在众人当中,包括在修行的群体当中,根本注意不到他。像萤火虫般小乘根机的人,或者自私自利的世间人,他们的智慧,没有办法照耀于世界。而一些大乘菩萨出现于世的时候,像日月般照耀世界。
不过现在末法时代,有许多颠倒的行为。比如说真正三学功德圆满的大德,无论在哪里,都不太喜欢自我宣传。而一些需求世间八法自私自利的人,表面上特别有形有色,装出各种各样的行相,打出各种各样的广告。最后在世人的眼目当中,把这些人当做是活生生的菩萨,进行承事、跪拜,或者供养等等。这样的颠倒现象,在如今愚痴黑暗的世间当中,比比皆是。我们需要擦亮自己的智慧眼睛,进行分析、辨别,这是极为重要的。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在皈依三宝的时候,大乘菩萨有承诺方面的差别。
庚二(承诺之差别)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以比喻说明其功德。
辛一、真实宣说:
数喜希求大菩提,无有厌倦真难行,
成佛等同诸佛陀,当知具慧承诺胜。
小乘跟大乘,有三个方面的承诺差别。
第一个承诺差别“数喜希求大菩提”,发愿的承诺方面有差别。
小乘是什么样的发愿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小乘的意乐,是获得自己灭除一切烦恼的声闻和缘觉的寂灭果位;世间人皈依的承诺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健康、发财,或者家庭平平安安。我们也在不同场合当中说过无数次,世间很多人皈依的目的和承诺的发愿就是这样的。
昨天晚上,我这边有三个人要皈依,他们是怎么说的呢?一个人说:“我要家庭平安,给我皈个依”;第二个人说:“我要找到一个满意的人”。他可能丢失了什么人,我没懂;第三个人说了什么,我忘了。反正这三个人各有不同,虽然我看他们的皈依都没涉及到大乘、小乘的皈依,但是我还是念了一个三皈依偈,他们的皈依就是这样的。
大乘的皈依,数数地欢喜佛果,比如说佛陀的无量功德、相好圆满、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因为获得佛果的时候,没有任何痛苦。
不像世间当中有车、有房、有家人,不是这样的。这些从表面上看来是一种幸福,但是每一个幸福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痛苦,每个幸福都带着一大堆痛苦来到你面前。没有接触的时候,世人都非常羡慕,有钱肯定很快乐、有家庭肯定有快乐、有车肯定是快乐的、有房子肯定快乐、有地位很快乐,但是没有想到,车的后面带有一大堆痛苦;钱的后面,也带有一大堆的痛苦;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佛陀的功德,的的确确值得我们欢喜,所以一般大乘行者对果法、佛陀的功德和大菩提,产生数数的欢喜。这是愿力方面,发愿的时候有这么大的差别,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承诺差别“无有厌倦真难行”。
小乘和世间人,在修学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点点违缘、痛苦的时候,就生起厌倦之心,坚持不了很长时间就退失信心,没办法修下去了。我们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就是这样的,在听课人的群体当中,我也能看得出来。
我们这里,比如说上半年考试当中在的人,下半年就不在了;上一年有的人,下一年就没有了,很多人发心退失、闻思退失。昨天课堂上有的人,今天课堂上已经“圆寂”了,没有了。从这种情况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人的坚持和信心。的确世间人做任何善行,会有这样的厌倦之心。
而大乘的行为,从资粮道信解行开始,一直到十地末尾之间,无论是布施身体、难行能行、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无有厌倦。
这是发愿之后在整个行持的行为方面,有这样无有厌倦的差别。行持这样的菩提,在我们世间当中确实非常难得,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承诺差别“成佛等同诸佛陀”,在最后的果位上面,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这样发心、六度万行之后,最后获得的佛果,与佛的身体、智慧、语言,都是完全同等的。也就是说,当我获得了的佛果,就跟佛一样了,比如身方面,具有三身的功德;智慧方面,具有四智或者五智的功德;语言方面,具有六十种梵音等等,这样各种各样的功德,完全都与佛平等。
“当知具慧承诺胜”,具有上面三种差别、具有智慧的人,他会承诺皈依三宝的目的是获得佛果。在皈依三宝的整个过程当中,不离三宝。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离开的。
大乘的殊胜性,说起来的确有一些困难,但实际上它具有非常大的功德。《佛说华手经》[注2]里面讲了,一个大乘菩萨是什么样的呢?他并不是为了得到果报,才舍弃一切的,这是一个;第二个,他为了求法,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不会厌倦,一直努力;还有一个,他对甚深法不会产生怀疑。世间很多人没有大乘根机,对稍微甚深的法就产生怀疑。大乘菩萨对甚深的法,不会产生怀疑的。
在这部经典中讲了:“深发菩提心,正行佛道者,如是大菩萨,世间也难遇”。深深地发了菩提心,真正地行持佛道,这样的大菩萨,在世间当中是很难遇到的。已经发了菩提心的、已经真正行持佛道的大菩萨,在世间当中是很难遇到的。
发声闻缘觉的心、自私自利的心、世间八法的心,这样的人,世间当中可能随时都遇得到,但是真正受大乘菩萨戒的,或者发了大乘愿的,这样的人,在世间当中的确是非常难得的。
我们要知道什么呢?这里讲到,一个是发愿的差别,一个是行为的差别,还有果法平等的差别。作为大乘佛子,懂得了这三种差别后,他就会选择大乘的发心。
我觉得我们这里,大多数的人应该是很不错的,因为讲到这些大乘法的时候,像刚才《华手经》里面所讲的一样,有些人对甚深法们不是很怀疑的。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太懂,但是他们还是很愿意接受的,这一点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