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7[2-3]
禅宗有种修法,很简单,非常的简单,就是参“话头”。话头是什么意思呢?当一个念头还没有冒出来的时候,就叫作话头;当一个念头已经冒出来了,就叫作话尾;这就是话头和话尾的意思。
比如说,念佛的时候,念“南无阿弥陀佛”五个字,“南无阿弥陀佛”是一个念头。当这个念头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更没有念出口的时候,就叫话头;当产生了这个念头,继而念出口的时候,就成了话尾了。
参“话头”,就是看念头冒出来之前的内心状态,也就是前一个念头灭了,后一个念头还没有产生时的内心状态。禅修的时候一直安住、看着这个状态,参疑这个状态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另外一个方法是参“念佛是谁”,就是念佛的时候,去看念佛的人是谁?谁是念佛者?近代的一些禅师建议不念“南无阿弥陀佛”,直接参“念佛是谁”。后来虚云大师就说了,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有功德的,禅修的时候可以先念几遍佛,然后参参这个念佛的人是谁?起妄之时,再念几遍佛,如此循环,这样即有念佛的功德,又有禅修的功德。
参“念佛是谁”,实际上,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嗡嘛呢叭美吽”,或者念“嗡班匝儿萨埵吽”,都是一样的,都是去看念者是谁。
观察念佛者不是身体,如果是身体的话,那人死了以后也会念佛的,所以不是身体在念。一直观察下去,最终发现念佛者是谁。
念佛者应该是我们的心,那么心是什么样子呢?在“南无阿弥陀佛”念头冒出来以前,心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一直去看,就能看到心的本性。
对于像六祖惠能大师,或者其他根机非常好的学禅的人,禅宗的参禅方法,是一个很好的修法。参“念佛是谁”,其实在大圆满里面也有类似的方法,是在大圆满的前行部分,还不是大圆满的正行。对于根机比较成熟的人来讲,这些方法都是有用的,这样修是可以证悟的。
如果我们根机不成熟的话,参“话头”也好,参“念佛是谁”也好,参再多再多,最后也搞不清楚念佛者是谁,顶多知道自己的心在念,除了这个以外,不会有什么觉悟。
方法能不能有用,最后还得要看根机成不成熟。如果根机成熟的话,通过观察念佛者是谁,最后就可以悟到,实际上没有一个念佛的念佛者,是心在念,而心的本性是如幻如梦的。
对于根机不成熟的人,如果没有基础的修法,是没有办法开悟的,所以基础修法非常的重要。无论是藏传佛教的大圆满,或者大手印,还是禅宗,哪一个法门都很需要基础修法。
大圆满和大手印,它们本身就安排了这方面的修法,而在顿门的禅宗,没有像四加行、五加行之类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修法,可能是用念佛,或者其他的方法来代替。在神秀大师的渐门修法当中,应该会有一些这方面的安排。通过这些一系列的修法,最后的时候,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证悟了。
我们上几次第二、三、四堂也讲过了,心的本性其实是非常非常非常简单的、一点都不复杂的东西,就是因为太简单了,所以很多方法都用不上。唯一途径就是让自己的根机成熟了以后,一下子突破。当根机不成熟的时候,那只能永远都在禅修的层面上徘徊,没办法突破。
这点很重要,对一个修行人来说,特别重要,所以要从零开始,好好地修加行,修四加行、五加行。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悟即元无差别”,这里的“元”,就是本来的意思。“悟”了以后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悟”有时间的早晚,大根机“悟”得稍微早一点,小根机“悟”得稍微晚一点,但是佛性的本质没有什么区别。神秀大师讲的禅宗,跟惠能大师讲的禅宗,最后的佛性境界,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悟”,不管是通过惠能的顿教方法,还是用神秀大师的渐门方法,不管是用谁的方法,最后“悟”了以后,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不悟即长劫轮回”,如果“不悟”的话,那么无论是念经也好、磕头也好,烧香拜佛、修路补桥等等,做再多的功德,也只能在轮回当中不能解脱,就是“长劫轮回”。
就是说,“不悟”只能流转在轮回当中了,所以证悟是非常重要的。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就是从祖师大德像达摩祖师、五祖,从那时候开始。
“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管是顿门或者是渐门,最后都要“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非常重要的、特别重要的三种见解。
禅宗的这三项见解特别重要,“无念”、“无相”、“无住”,这三个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是“宗”、一个是“体”、一个是“本”。“宗”、“体”、“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这三者可以这样子理解,可以这样子解释。“宗”是什么呢?“宗”就是宗旨,是果。
在佛经里面、般若经当中,经常有因、体、果的教法。比如说一朵花,就是包含了三个方面,一个是种子,这是花的因;一个是花,这是花的体;一个是果实,这是花的果。这三个方面,包含了所有的跟花相关的法,一个是它的因,一个是它自己,一个是它的果。
这里的“宗”,就是宗旨,主要是果方面的法;“体”,就是本体;“本”,就是基本,主要是因方面的法。可以这样子理解,但是也不是一定要这样子理解。
按《大般若经》,或者其他佛经中普通的理解方法,从因、体、果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应该是可以的。这不是唯一的解释方法,是不同解释方法中的一种。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就是宗旨,“无相”就作为本体,“无住”就作为基本。这三个方面,无论是惠能的顿门也好,或者是神秀的渐门也好,都是它们的见解,它们最终都要到达“无念”、“无相”、“无住”的同一境界。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
现在开始一个一个地解释了:
“何名为无相”,什么叫作“无相”呢?
“于相而离相”,这个特别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这个怎么理解?“相”是什么呢?
昨天第六堂课也讲过了,之前也讲过很多次。“相”,佛教讲的“相”,范围很广,凡是我们心里想出来的抽象的东西;我们的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具相的东西;所有高低长短、天地万物、男女老少等等;还有感官所感觉到的、意识所想到的,都叫作“相”。
禅宗这里的“无相”是什么意思呢?把“相”全部消灭了以后,是不是就叫作“无相”呢?不是这样子,“于相而离相”,是什么意思呢?
“相”都在,眼睛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颜色“相”,耳朵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相”,内心也可以想到很多很多的念头“相”,这些“相”都没有离开,都在的,但是“于相而离相”,对“相”的执著没有了,就是这意思。
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以为“无相”,就是“相”全部没有了以后,叫作“无相”,其实不是这样子的。
“相”在和不在都无所谓了,当自己的内心证悟了以后,所看到的一切“相”,都是如幻如梦的,本性都是不存在的。眼睛看和不看、耳朵听和不听、心里想和不想,都是无所谓的。
如果眼睛没有看到任何东西,感官没有感觉到任何的“相”,甚至我们的内心、第六意识都没有去想任何的“相”,难道就是“离相”了吗?不是,这种“相”,没有“离相”。
刚才前面不是讲过了吗?这种“相”,根本就不是证悟。已经讲过非常非常多了,“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不就是这种“相”吗?
内心当中没有任何的“相”,也就是不去想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相”。什么都不想,心里当然没有任何“相”了,这就是证悟了吗?
当然不是,在证悟的时候,不是先把全部的“相”都消灭,然后再去证悟,不是这样子的。证悟的时候,所有的“相”都在,眼睛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相”,耳朵可以听到很多的“相”,同样的其他感官鼻、舌、身,也可以感觉到很多的“相”,内心当中也可以想到万事万物各种各样的“相”,只是对这些“相”,没有任何的执著了,完全通达了一切“相”皆是如幻如梦的般若空性。
这就是我对“于相而离相”五个字的理解,特别重要。不是说把一切“相”全部消灭了就是“离相”,不是这样子,没有一切“相”全部消失的那一天。“相”一直都在的,但是对“相”的执著不在了。“相”在,执著不在,怎么能够做得到呢?只有证悟了以后才是这样子的。
前面第五堂课也讲过了,禅宗里面讲过、大圆满里面也讲过这些,实际上这是大圆满的六根自解脱。我们的眼根、耳根,看得到、听得到,但是自解脱了,对看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没有任何执著,为什么没有执著呢?就是因为证悟了,通达了所看、所听都是如幻如梦的空性本质。
所以“相”在,但是对“相”的执著不在。不是“于”无“相而离相”,而是“于相而离相”,这叫作真正的证悟。
如果理解成全部的“相”都不在了以后叫作证悟的话,就错了。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
“无念者,于念而不念”,这也是特别的重要,什么叫作“于念而不念”呢?
当我们第一个念头停止了,第二个念头、三个念头、五个念头全部停止了,最后的时候,所有的念头全部停止了,没有一个念头了,任何念头都没有了,这是不是“无念”呢?
这种状态不是“无念”。这种无念,前面第五堂课已经讲过了,叫作边见、断见。惠能大师都讲过了,这种对无念的见解、对无念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怎么错了呢?错在哪里呢?六祖不是说过,这是边见、是断见吗?
不是全部的念头都消失了,就叫作无念,不是这样子,念头消失或不消失,是不重要的。
“于念而不念”,就是心里有太多太多的念头,能够感觉到每一个念头都是如幻如梦的。当第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第三个念头诞生时,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它们都是如幻如梦的。当成千上万个念头不间断地出现时,能够非常清楚地感觉到,没有一个真实的念头,全部都是如幻如梦的。这就是“于念而不念”,这叫作证悟。
我前几天也讲过了,证悟了以后,有念头和没有念头都是一样的,不需要刻意地去找到一个没有念头的状态,不需要的。
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修四禅八定的禅定,希望自己不要有那么多的念头、不要有那么多的杂念,让心平静一点。这时候,我们在“有念头”和“没有念头”中间作一个取舍,希望自己没有念头,希望找到一个平静的感觉,这是没有证悟时的禅修状态。
但是证悟了以后,就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平静,“有念头”和“没有念头”都是一样了。“有念头”没有什么过失,“没有念头”也不会更好,这时候“有念头”和“没有念头”都是平等的了。
证悟的时候,就是这种“无念”。也就是,有念头,但是对念头没有任何执著,这叫作真正的“无念”。而不是说,念头消失了以后就是无念。
念头消失的时候,比如说,深度睡眠时,是没有念头的;昏迷时,也是没有念头的,这种时候都是没有念头的,难道这就是无念吗?当然不是,这不是无念。
禅宗的“无念”,大圆满的“无念”,或者大手印的“无念”,是有念头的,但是能够把念头的佛性本质看得清清楚楚,也就是前面讲过“通流”。
昨天第六堂课不是讲过“道须通流”吗?“通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畅通的意思。
比如说,光线能够穿透玻璃等透明的东西,透明的东西是遮不住光线的。同样的道理,证悟的智慧能够穿透一切法。
我们的心证悟了万事万物都是如幻如梦的,没有任何可以执著的东西。有执著,就停滞不前;没有执著,就通达无碍,这叫作“通流”。
证悟的时候,对念头能够看得非常清楚,能够看到念头的本质。而念头的本质就是佛性,念头的本质就是“无念”,心的本质就是无心。大家要这样子理解,念头是存在的,照样会产生,在念头冒出来的当下,就看到了念头是空性的,念头是不真实的,这就叫作“于念而不念”。
这是我的理解,也许禅宗有其他的理解。我认为,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的。当然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不同的理解。我觉得,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这样子了。
“无相”是什么?“无念”是什么?都讲过了,最后一个就是“无住”了。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
“无住者”,“无住”是什么呢?
“为人本性念念不住”,这里“人本性”是什么?人的本性就是心的本性;“不住”的意思,就是不执著。
心的本性本来就是“无住”的,本来就是“不住”任何的法,因为心的本性是佛性,佛性不会执著任何东西。
每一个念头都是心的本性,是不执著任何东西的。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
“前念今念后念”,这里的“今念”,就是当下的念头;“后念”,是未来的念头。
“念念相续,无有断绝”,当念头出来的时候,对任何一个念头都产生执著,都没有通达念头无我、空性的本质,这就叫作“无有断绝”。
当无数念头出来的时候,把每一个念头都当作是真实的念头,让我们有些时候特别的开心,有些时候特别的不开心,这就是不“断绝”。
“若一念断绝”,这里“断绝”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断绝”不是停止的意思。“断绝”了什么?
“断绝”了念头的真实性,念头仍然会出现,但是能够看到每一个念头都是如幻如梦的、都是虚幻的。
证悟之前,看每一个念头,“前念今念后念”,认为每一个念头都是真实的,当无数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证悟之后,能够看到,每一个念头的本质都是虚幻的、虚拟的,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
“断绝”就是这意思,不能理解为停止。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南]。】
“法身即是离色身”,在敦煌的原本和敦煌的新版里面,都是这么讲的。
{ 注:《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简称李本)
在李本中,是: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校记六]。
[校记六]斯本“即”后有一“是”字。}
前一句“若一念断绝”,与后一句“法身即是离色身”,这两句话之间,相互有一点点不关联。
因为前面讲的是念头,后而讲的是,法身已经离开了色身。从表面上看起来,前后内容有一点点不关联。
色身就是眼睛能够看得到的、由物质构成的身体,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候的身体。
可以这样子理解,当念头断绝的时候,就看到了念头的本性,念头的本性实际上就是法身。
法身不是一个有形象的身体,它没有肉体、没有形象、没有色身。心的本性和佛性就是法身。
当看到了念头的本性,实际上就是看到了心的本性和佛性,也就是看到了法身。
敦煌版的两种版本里面都是这么讲的,应该可以这样子理解,这就跟密法、密宗讲的一模一样了。
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了,阿底峡尊者和弟子之间的一个问答。弟子问阿底峡尊者:“当我们有念头的时候,怎么办呢?”
阿底峡尊者就说:“你去看念头,看到念头的时候,就看到佛的法身了。”
弟子再问:“下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怎么办呢?”
阿底峡尊者就说:“下一个念头出来,就看下一个念头,又可以看到法身、见到佛了。所以一天有一百个、有成千上万个念头,你就可以看到成千上万个佛了。”
阿底峡尊者说的这个“佛”,指的就是法身。
两种敦煌版本都是这么讲的,跟密法讲的一模一样的,应该是这样子理解,有特别的意义。
《坛经》的其他的版本,在这个地方,有一点点不一样。
比如说,曹溪原本里面,没有“法身即是离色身”这句。除了最早出现的敦煌版以外,后来出现的曹溪原本,也是比较可靠的。因为曹溪,本来就是六祖惠能大师住世传法的地方。
从元朝以后非常流行的是宗宝本,宗宝本里面,也没有“法身即是离色身”这句。
这两版本都没有这句话。但是我觉得应该有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深的。
其他版本,在这个地方,是怎么讲的呢?(师指手中书)
“无住者,人之本性”,这句话与敦煌版的“无住者,为人本性”,除了一个“为”字差别以外,都是一样。接下来的内容,就不一样了。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这里“言语触刺欺争”,就是在语言上触碰、讽刺、争论的意思;“并将为空”,就是这些都是空性。
宗宝本在这个地方加了这么一些话,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达“无念”的最后目的是什么?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通达“无念”了以后,对于世间的善、恶、好、坏,还有亲、冤,再有日常生活当中的人与人之间讽刺、挖苦、欺骗、争论,对于遇到的这些问题,“并将为空”了,能够感觉到这些都是空性的、都像梦一般的、都是虚幻的。
静下来思考的时候,或者不需要静下来思考,当下就知道、就深深地体会到,世间的善、世间的恶、世间的好、世间的坏,乃至亲人、仇人,还有听到的各种各样的语言,都是虚幻的,就像梦里面的善、恶、好、坏,像梦里面的争吵,一模一样。
深深地体会到这些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不思酬害”,不想去报仇了,不愿意去报仇了,也没有什么仇需要报了。
这句话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敦煌版里面没有。
我觉得,敦煌版里面的“法身即是离色身”是非常重要的,在其他版本里面都没有。其他版本里面的“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要修“无念”呢?目在不就是这个吗?要断除烦恼,就是要能够看到世间好、坏、善、恶的空性本质,能够感觉到这些都是如幻如梦的、虚幻的,也就不会产生仇恨、抱怨的烦恼了。这就是要达到的最后的目标,“无念”的作用就是这些。
所以这句话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呢,两个敦煌版里面都没有。
有些时候不同版本之间有一个互补的作用,大部分的内容是差不多的,但是这个地方的出入比较大。我觉得,“法身即是离色身”与“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这两句话都是很需要的。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南]。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
“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是什么意思?就是对一切法不执著。
“法上无住”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对万事万物不执著。
对万事万物不执著,就叫作“于一切法上无住”。这是讲的是“无住”的状态,“无住”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一念若住”,接下来讲,“住”是什么呢?
跟刚才前面讲的状态相反,把每一个念头都当作是真实的、真实不虚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没有证悟的状态、心态,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念念即住”,如果一个念头没有证悟的话,那么所有念头都没有证悟,把每一个念头都当作是真实的。
“名系缚”,这个叫什么呢?就叫作“系缚”。“系缚”就是因为我们执著,所以把自已紧紧地束缚在轮回当中,不让自已解脱。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南]。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是以无住为本。】
“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如果对每一个法都不执著,对万事万物都不执著的话,这就叫作解脱。
没有什么东西把我们捆绑在轮回当中、把我们束缚在轮回当中,这就是“无缚”。
“无缚”就是解脱了,自由了。
“是以无住为本”,这就是“以无住为本”。
什么样子叫“以无住为本”呢?这就叫作“以无住为本”。
“无住为本”的时候,我们再回头看一看,像什么呢?像“无念”。
当一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念头正在产生的时候,就能够看到它是一个虚拟的念头、虚幻的念头。不是说念头停止了以后、消失了以后,才是“无念”,不是这样子的。而是念头正在产生的时候、存在的时候、没有消失的时候,就看到它是虚幻的。
大家一定要记住,大圆满也是这么讲的。能够证悟还是不能够证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修行。如果我们像前行这类的基础法修得好的话,那么靠《坛经》中的这些话,就足够让我们证悟了。
我刚才讲了,证悟的方法非常简单。为什么简单呢?只有这么几句话,就全部讲完了。
如果用这些话不能证悟的话,那么像因明、中观用了太太太复杂、太繁琐的文字去表达,也是没有意义的。
禅宗不是讲直指人心吗?大圆满也讲直指人心,用最直接的几个简单字词就能够让人证悟。
如果不能证悟,那么字词用得再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复杂,就像因明、中观一样,也是不能证悟的。非常简单的这几句话,与非常复杂的因明、中观理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都不能让我们证悟。
证悟特别特别的简单,因为它太简单了,所以没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可以用。
只有两个方法,一个就是,每一个基础修法都修得特别地到位;另外一个是,对法和对上师三宝有足够的信心。
如果这两个条件很具足的话,那么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证悟了。历代的上师们,无论是汉传,还是藏传,都是这样子证悟的。
如果不能证悟,就会落到闻思的阶段,用太多太多的文字,来讲讲讲,很多很多的理论,永远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
“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证悟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束缚了,解脱了。这就是讲的“无住”,“无住”就是这样子。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