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般涅槃经》,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卷第十二 圣行品第七之二: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摄取护持如是之人令不退于菩提之心。为是毁戒。若堕阿鼻无有是处。
尔时佛赞文殊师利。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我念往昔于此阎浮提作大国王。名曰仙预。爱念敬重大乘经典。其心纯善无有粗恶嫉妒悭吝。口常宣说爱语善语。身常摄护贫穷孤独。布施精进无有休废。
时世无佛声闻缘觉。我于尔时爱乐大乘方等经典。十二年中事婆罗门供给所须。过十二年施安已讫。即作是言。师等今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婆罗门言。大王。菩提之性是无所有。大乘经典亦复如是。大王。云何乃令人物同于虚空。善男子。我于尔时心重大乘。闻婆罗门诽谤方等。闻已即时断其命根。
善男子。以是因缘从是已来不堕地狱。善男子。拥护摄持大乘经典。乃有如是无量势力。
[注2]1、《大圆满前行讲解》070-144讲记:
下面简要地讲述这两则公案:
一、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
此公案,在汉地《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均有详细描述。其实在接近密宗的一些经典中,对特殊的杀生和邪淫,是有方便开许的。
从前,燃灯佛住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名大悲商主,他和五百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途中,一个叫短矛黑人、心狠手辣的强盗,混入五百商人的群体中,企图到时候杀人掠财。
当晚,大悲商主梦到海神告诉他:“短矛黑人准备杀这五百商人。这些商人全部是不退转菩萨,如果杀了他们,必将于无量劫身陷地狱,实在可怜!所以,你最好是能想个办法,让他不造这种恶业。”
大悲商主醒后,不禁思维:“如果我杀了短矛黑人,便可避免他堕入地狱。就算我因此而下堕地狱,也是甘心情愿的。”这样三思之后,他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杀了那个强盗,救护了所有的商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
这一公案,表面上看是造了恶业,为什么呢?因为作为菩萨的他,亲手杀了一个人。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善法,因为大悲商主根本没有一点自私自利,而且从眼前来看,保护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从长远而言,把短矛黑人从地狱的痛苦中拯救出来,所以是伟大的善行。
这就是密宗中常讲的“降伏”,即以方便的大悲、特殊的智慧,在智悲双运的境界中,可以杀害恶业深重、恶趣为主的众生。因此,显宗也有对降伏的开许,跟密宗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极个别人对密宗一点都不了解,甚至觉得密宗有些行为不如法,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若是这样认为,那他对显宗的《大宝积经》,也值得重新审视了。
2、《大宝积经》,卷第一百八,东晋天竺居士竺难提译,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三:
佛复告智胜菩萨:“善男子,乃往过去世遇燃灯佛,时有五百贾人,为求珍宝入于大海。善男子,时贾人中有一恶人,多怀奸伪,常行恶业,初无悔心,善知兵法,恒为寇贼,夺他财物以为产业。状如贾人共诸贾人同载一船,时彼恶人如是思惟:‘此诸贾人大得珍宝,我今当杀此诸贾人,取其珍宝还阎浮提。’如是思惟已欲杀诸人。善男子,尔时有人名曰大悲,于彼众中作大导师。时彼导师于夜梦中,见海鬼神来作是言:‘汝此众中有一恶人,如是相貌,恒为寇贼劫他财物。彼人今生如是恶心:“我当杀此五百人已,取其财物还阎浮提。”若此恶人得遂本心杀五百人者,作大恶逆业。何以故?此五百人,皆是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菩萨。若此恶人杀诸菩萨,以此业缘障碍罪故,一一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恶人于其中间常在地狱。汝为导师可作方便,令彼恶人不堕地狱,彼五百菩萨亦复可得全其身命。’善男子,尔时大悲导师如是思惟:‘作何方便,令彼恶人不堕地狱,五百菩萨全其身命?’作如是思惟已,乃不向一人说是事也。尔时待风余有七日,当还阎浮提;七日过已,如是思惟:‘更无方便,唯有除此一恶人者,尔乃可令此五百人得全身命。’复作是念:‘若我向余人说,此五百人当生恶心;生恶心已杀此恶人,彼诸人等当堕恶道。’善男子,大悲导师如是思惟:‘我今当自杀之!我以杀此人故,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不令恶人害五百菩萨,作此恶缘受地狱苦。’善男子,尔时大悲导师生哀愍心作是方便:‘吾护五百人故害此恶人。’是时导师,即以[矛+赞]矛刺杀恶人,令诸贾人安隐得还至阎浮提。善男子,汝勿有疑,尔时导师,则我身是也;五百贾人,此贤劫中五百菩萨是也,当于此劫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于尔时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时彼恶人命终之后,生善道天上。善男子,汝今当知,勿谓菩萨有如是障碍业报,而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即时是菩萨方便力也。
3、《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西晋竺法护译,卷下:
锭光佛时,乃于彼世有五百贾人入海求宝。有异心者,心罪甚重,开其罪门,工学邪术殃害剧贼,观贾人貌则上有船。于时导师号曰吉财,护众贾人随时消息。凶人念言:‘今我宁可悉害贾人独取珍宝。’于阎浮提有大导师,名曰大哀。时寐梦中海神语之:‘贾众之中,有一贼人兴大恶心,皆欲危没五百贾人,独欲取宝。假令事建罪不可量。所以者何?此五百贾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立不退转,设使遇害心不回还,由其殃罪,一一菩萨行得成无上正真之道,贼坠地狱,若干岁数其罪乃竟。今仁导师当行权变,而令此人不更地狱若干之痛,使众贾人不被危害。’七日思惟无余方便,念言:‘唯当取之危其命耳!假语众贾者则皆兴怒,当杀此人必堕恶趣。’复重自念:‘设我独杀亦当受罪,吾宁忍之。若百千劫受地狱恼,不令贾人普见危害,而令一贼坠地狱也。’时大哀师则为说法,令心欣然踊跃卧寐。”
佛言:“族姓子!彼大导师由众贾人兴于大哀,以权方便害一贼命。寿终之后,生第十二光音天上。时大哀师则吾身也,以斯方便越千劫生死,死则升天。同船五百贾人,斯贤劫中五百佛兴者是。菩萨岂有罪患,越除终始弥百千劫,不当察佛而有愆咎,如来所现为众生故。时以阙漏权现铁釴,如来蹈之威神所达。所以者何?如来之身则金刚也。
[注3]1、《杂譬喻经〖道略集〗》,大正藏No. 0207 杂譬喻经,1卷,(七):
在昔过世无量尘数之劫。时有菩萨名曰喜根。于大众中讲摩诃衍。文殊师利时为凡人。出家修道专精苦行。行十二头陀福度一切。遇值讲法因而过听。喜根菩萨说实相法。言淫怒痴与道不异。亦即是道亦是涅槃。文殊尔时闻而不信即便舍去。到喜根弟子家。为说恶露不净之法。喜根弟子即时难曰。无所有者法之真也。诸法皆空云何当有净与不净。头陀比丘默然无对。含嗔心内遂成愤结。时喜根弟子说七十偈赞实相法。头陀比丘闻一偈嗔恚生一增。竟七十偈嗔恚七十增。说偈适竟地即劈裂。无择泥梨于是悉现。头陀比丘即堕其中。过无量劫罪毕乃出。然后乃知不信妙法其罪重也。后为比丘专精学问。得大智慧解空第一。此喻明佛说般若不信诽谤。今虽有损后大益也。
2、《大智度论》,大正藏No. 1509 ,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大智度初品中意无碍释论第十二(第六卷):
【经】如实巧度。
【论】有外道法。虽度众生不如实度。何以故。种种邪见结使残故二乘虽有所度。不如所应度。何以故。无一切智方便心薄故。唯有菩萨能如实巧度。譬如渡师一人以浮囊草筏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悬殊。菩萨巧渡众生亦如是。复次譬如治病苦药针炙痛而得差。如有妙药名苏陀扇陀。病人眼见众病皆愈。除病虽同优劣法异。声闻菩萨教化度人亦复如是。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禅。观苦而得道声闻教也。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如文殊师利本缘。
文殊师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过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佛及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佛以三乘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中诸树皆七宝成。树出无量清净法音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所有之音。众生闻之心解得道。时师子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菩萨众亦复如是。是诸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入种种法门。见无量诸佛。恭敬供养能度无量无数众生。得无量陀罗尼门。能得无量种种三昧。初发心新入道门菩萨不可称数。是佛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时佛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亦不复出。尔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是喜根法师。容仪质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恶。喜根弟子聪明乐法好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嗔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嗔无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则得法忍。于实法中不动如山。胜意法师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得四禅四无色定。胜意诸弟子钝根。多求分别是净是不净。心即动转。胜意异时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处坐。赞说持戒少欲知足行头陀行闲处禅寂。訾毁喜根言。是人说法教人入邪见中。是说淫欲嗔恚愚痴无所挂碍相。是杂行人非纯清净。是弟子利根得法忍。问胜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答言。淫欲是烦恼相。问言。是淫欲烦恼在内耶在外耶。答言。是淫欲烦恼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于我无事不应恼我。居士言。若淫欲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遍求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相。空无所有。云何能作恼。胜意闻是语已。其心不悦不能加答。从座而起说如是言。喜根多诳众人著邪道中。是胜意菩萨未学音声陀罗尼。闻佛所说便欢喜。闻外道语便嗔恚。闻三不善则不欢悦。闻三善则大欢喜。闻说生死则忧闻涅槃则喜。从居士家至林树间入精舍中。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菩萨是人虚诳多令人入恶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诸法皆无碍相。是时喜根作是念。此人大嗔为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说甚深法。虽今无所得。为作后世佛道因缘。是时喜根集僧。一心说偈。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
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
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
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
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
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
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
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
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声闻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脱。是时胜意菩萨。身即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三千世常舍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闇钝。是喜根菩萨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其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明王。文殊师利言。尔时胜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观尔时受是无量苦。
文殊师利复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诸苦者。不应破诸法相而怀嗔恚。佛问文殊师利。汝闻诸偈得何等利。答曰。我闻此偈得毕众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说深义。于诸菩萨中最为第一。如是等名巧说诸法相。是名如实巧度。
[注4]《十住毗婆沙论》,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卷第一序品第一:
问曰。三乘所学皆为无余涅槃。若无余涅槃中无差别者。我等何用于恒河沙等大劫。往来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声闻辟支佛乘速灭诸苦。答曰。是语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诸菩萨效汝小心无慈悲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诸声闻辟支佛何由得度。亦复无有三乘差别。所以者何。一切声闻辟支佛皆由佛出。若无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诸佛。若无诸佛亦无法僧。是故汝所说者则断三宝种。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听察。
所以者何。世间有四种人。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共利四者不共利。是中共利者。能行慈悲饶益于他。名为上人。
[注5]《佛说无上依经》,梁天竺三藏真谛译,卷上无上依经如来界品第二:
譬如豪富长者惟有一男端正聪黠。保念爱惜瞻视养护情无暂舍。是儿稚小贪乐舞戏。不悟脚跌堕大深坑粪秽死尸膀烂臭处。其儿母亲及余眷属。见子堕坑惊唤大叫。呜呼痛哉烦冤懊恼。是诸亲属虽复悲号而身无力。怯弱不能入此深坑救拔子苦。是时长者速疾驰还。念子心重不厌臭秽。自入坑中捉子牵出。
如是阿难。我作此喻以显实义。所言死尸粪坑譬于三界。其一子者譬凡夫众生。母及眷属譬声闻缘觉。是二乘人见诸众生漂没有流沉溺生死。虽复忧念伤叹慈愍。无力无能济拔令出。豪富长者即是菩萨。清净无垢无秽浊心。已能证见未曾习法。来入生死臭恶之处。而现受身济拔众生。阿难当知。如是菩萨大悲希有不可言说。
[注6]《佛说菩萨本行经》,大正藏 No. 0155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卷上: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无央数劫时。有五百长者子。设施大坛竖立大幡击鼓宣令。沙门婆罗门。贫穷乞丐。悉当惠与。五百长者子。各出珍宝象马车乘衣被饮食。各随所乏悉皆与之。时有一贫人。周行诸国至此国中。见五百长者子施立大坛赈穷济乏周救一切无所遗惜。而问之言。汝等布施所作功德求何等愿。即便答言。持此功德欲求佛道。尔时贫人重复问曰。何谓佛道其法云何。诸长者子而答之言。夫佛道者。过于罗汉辟支佛上。三界特尊天人之师。无量大慈无极大哀。普愍五道众生之类犹如赤子。教化一切悉令为善。断绝众生三涂之苦。度生死海使至泥洹安乐之处。所谓佛者。诸恶永尽诸善普会。无复众垢诸欲都灭。六度无极皆悉满毕。以权方便随时教化而无有极。有十神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奇特之法。三十七品道法之藏而无有极。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通清彻无所挂碍。前知无穷却睹无极。现在之事靡所不知。三达遐鉴显于十句。有如此德。故号为佛也。诸长者子等。各各叹佛无量德行。悉皆如是。于时贫人闻佛功德。心自念言。我今亦欲学习此愿广度一切。加复贫穷无有财宝。当用何等而行布施。意自念言。当持己身而用惠施。作是念已便行索蜜。而用涂身卧于冢间。便作愿言。今我以身施与一切。若有须肉头目髓脑。我悉与之。持是功德用求佛道广度一切。作是愿已应时三千大千世界为大震动。诸天宫殿陂峨踊没。时诸天人驰动惶懅。释提桓因即以天眼观阎浮提。见于菩萨在于冢间以身布施。即便来下而欲试之。化作众狗飞鸟走兽。欲来食之。于是菩萨而见众狗诸飞鸟辈来啖其身。心便欢喜无有退转倾动之意。于时天帝还复释身而赞叹言。善哉善哉。甚奇难及。所作功德欲求何愿。天帝梵王转轮王乎。于是菩萨便起答言。不求天帝转轮圣王魔王梵王。亦不愿求三界之乐。今我至意欲求佛道。我既贫穷无有财宝可用布施。以身惠施用求佛道。广度一切无量众生。尔时天帝释无数诸天异口同音赞言。善哉善哉。奇特难及。时天帝释便说偈言。
欲求最胜道 不惜其躯命
弃身如粪土 解了无吾我
虽用财宝施 此事不为难
勇猛如是者 精进得佛疾
时天帝释语菩萨言。汝大勇猛精进难及过逾。于此五百菩萨所施者。上百千亿倍不可计倍。当先在前而得作佛。帝释诸天以天香花。而散其上欢喜而去。佛告阿难。尔时贫人者今我身是。五百长者子。今此弥勒五百菩萨是。我以精进勇猛之故。超诸菩萨所作功德而先成佛。精进勤修不可不逮也。菩萨布施如是。于是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莫不欢喜。为佛作礼。各各精进修建道行。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随闻得具慧,于闻作轻毁,
余种种无量,愚昧何能定?
随从听闻而稍许获得具有观察理非理的智慧,之后自己不再思择自己前所未知的深意,而对于听闻其余大乘法不经观察便极度轻毁,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你对自己余留不了知的大乘种种无量的密意,本来愚昧不解“此合不合理、是不是正法”,你又怎能决定?因为不如理了知意义不能决定所取所舍的差别。
依文思义时,我慢失智慧,
亦舍善说故,自毁嗔法障。
经中云:“无色、无声”等凡是以文宣说,原原本本依照文字思择、决定或领会意义,不知密意颠倒受持,生起我已了知其义的慢心,由于不知真义将会退失智慧,依此也会舍弃其余善说,结果毁坏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以嗔恨深法而积累重重障碍。
意罪自性恶,非理色非理,
疑法何须说,等舍善无过。
嗔恨的意罪自性恶毒,不像身语之所为由动机等转异,它是本性罪。所以,对于成为不悦意、损害之缘,或者不合理的色法柴烬等尚不应嗔恨,对于尚未抉择是否为正法而怀疑之法不能嗔恨更不必说了。声闻《如锯经》中云:“诸比丘,于火烧之柴烬尚不应起嗔心,更何况于有心之身?”世尊说,如果舍弃了真实的大乘法,那么诸多世界成坏多劫中反复辗转感受无间地狱剧苦。因此,欲求自我善妙者对于自己未通达的任何法,即使没有生起信解,也不可嗔恨、轻蔑、诋毁,平等置之则善妙,自己不犯罪过。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二证成大乘品释终
第三皈依品
如此证成大乘是佛语后,分别所要了知的大小乘的差别虽有许多分门别类,但宣说皈依至修行之间四者的差别,因是种姓,道之初入门从皈依开始,因为由一切意乐加行中知晓差别。
丁一(皈依)分三:一、差别;二、具彼差别之皈依自性;三、摄义。
戊一(差别)分二:一、略说四种差别;二、广说其义。
己一、略说四种差别:
遍行承诺证悟胜,以四类性义差别,
为殊胜乘皈三宝,彼谓皈依之第一。
大乘的皈依以四种特点超胜,行救度一切有情等遍行,承诺“获得佛果”,证悟二无我,胜过世间与声闻、缘觉,以这四种分类自性总义的差别,为了胜乘义理皈依三宝,在世间皈依梵天、自在天等及声闻、缘觉为自利皈依三宝所有皈依中,它被称为最殊胜的。
为什么呢?
是因初此决定难,彼数千劫修行难,
成就利众义重大,故此大乘皈义胜。
是因为:异生从最初立誓为救度一切有情脱离轮回,把他们安置于解脱与遍知果位,我要成就无上圆满菩提佛果,发此决定愿是难能可贵的,芸芸众生中发起这样的心愿极其罕见。如此发心后,为了获得无上菩提、普度一切众生布施身体受用等的行为,要历经数千劫修行是难能可贵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成就了无上菩提佛果,那么尽未来际能利益一切众生,因此意义重大。所以,将此大乘作为道而皈依具有殊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