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第三个讲,大乘种姓具有的一些法相。《经庄严论》对喜欢听比较简单的法的人来讲,难懂一点;但是对喜欢听比较深一点的法的人来讲,《经庄严论》应该特别值得学习。
这里讲大乘种姓的法相是什么,用法相来说明种姓。
庚三、种姓之法相: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
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这个颂词,可能稍微难懂一点,大家对讲义要很认真地看。
意思就是说,种姓实际上有两种,或者说有四种。就像刚才前面所说,对“己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的八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用四种意义来宣说。
“自性与随增”,这里种姓的法相,有自性住种姓,还有一种叫做随增性种姓,有两种。
“彼为所能依”,前面自性住种姓是所依,后面随增性种姓叫做能依,又有两种。
自性住种姓和随增性种姓,能依种姓和所依种姓,总共有四种种姓,实际上后两者跟前两者,是一本体的关系,只是在名称上可以分四种。
“当知有无性”,指的是自性住种姓,它有因的作用、有因的法相,但是它没有果的法相。
后面的随增性种姓,它既是因又是果,有两种法相存在。
这是从法相上面讲,因与果有点不同,这个稍微等会儿再跟大家讲。
“功德度脱义”,种姓的定义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按照梵语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所谓的种姓,也称为一种功德的因,因为依靠种姓,从加行道开始乃至佛果之间,所有的功德会慢慢增上圆满,它有一种功德的作用。
所谓的种姓,它的意义是什么呢?依靠它可以到达彼岸,可以解脱、度脱。
所以在意义方面有这么两层的意思。
我下面稍微把自性住种姓和随增性种姓这两种种姓,跟大家讲一下。我们讲《心性休息》的时候,也稍微讲了。
按照大乘的、唯识宗的观点,什么是自性住种姓呢?所谓的自性住种姓,就是每一个众生无始以来,心有一种本体。从严格来讲,它是空心和光明无二无别的这么一个本体,真实义说是阿赖耶也好,或者说是心性光明也好,或者说是如来藏也好,反正有这么一个心。那么这个心,是将来可以成佛的一种种子,从这个层面来讲,叫做自性住种姓。
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都具有一个本体是光明空心无二无别的、将来可以成佛的、这么一个种子。每一个众生都具足,好的众生也好,不好的众生也好,自性住种姓应该是每一个众生都具足的。
麦彭仁波切在讲义当中讲了,按照唯识宗个别论典的观点,种姓有五种:(1)声闻种姓、(2)缘觉种姓、(3)菩萨种姓,这三乘种姓,(4)不定种姓,(5)永离解脱种子之断种性,也就是一阐提、没有种姓、不能成佛的这么一个种姓,共有五种种姓。
这是按照唯识宗个别论师的观点来讲的,但是按照《经庄严论》相关讲义,包括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实际上,真正不能成佛的众生,是没有的。
暂时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诸佛菩萨,也不能真正获得解脱,这样的人,是有的。因为暂时的话,你可能没有福报,所以难以度脱。在《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里面讲,“世间诸有情,无福难度者,虽遇佛菩萨,而不能度脱”,世间上有些众生,非常难以度化,虽然他遇到了佛、遇到了菩萨、遇到了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但是确实也是没办法解脱。
《大智度论》[注2]当中讲过,我们以前在《入菩萨行论》也讲过吧,有一个老妇女,她对佛根本不起信心,佛陀在上、下、哪里出现,她都蒙着头,不愿意见佛陀。在佛陀面前也有这样的众生,暂时不管怎么样想度化她,也是没有办法的。
关于这方面,汉地也有“生公说法,玩石点头”的公案[注3]。当时鸠摩罗什的一个大弟子名叫道生,他非常聪明,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讲经说法,他讲了许许多多的经。
当时只有《大般涅槃经》前面十卷的汉译文,在这里面讲,一般断种姓的人,不能成佛。所以当时汉地很多人就认为,一阐提都不能成佛。
但是生公认为一阐提可以成佛,很多人就非常反对他,他就被寺院里面开除了。开除之后,他到了虎丘山,在很多石头前面说法。他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很多石头都点头了,因此就传下来“生公说法,玩石点头”这样的一种佳话。
后来《大般涅槃经》的后面部分翻译出来了,人们才知道,原来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尤其是在《大般涅槃经》的后面部分讲了,所有的众生都可以成佛,没有一个真正断了种姓的众生,这样的众生是没有的。人们才认识到、或者说发现了生公的智慧和远见。
在这里讲到了什么呢?从自性住种姓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众生,将来都是可以成佛的,这是从佛性角度这样讲的。
然后随增性种姓是什么样呢?它有两种解释方法。
按照《瑜伽师地论》的解释方法,每一个众生本身有这样成佛的因,这叫做自性住种姓;而随增性种姓的话,每一个众生都有一种善根和善的习气,比如说你今天遇到善知识也好,今天遇到大乘佛法也好,这些都是你无始以来的一个好的习气。随增性叫做习性,习气的种姓,也可以说,是串习很多善根而积累出来的种姓,按照《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可以这样解释。
或者按照其他的有关解释,你有了这样的、刚才前面所说的、将来可以成佛的种子的基础上,遇到了善知识,听到了他的教言,然后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慢慢对原来佛的种姓加以成熟、加以修行,这样之后,你的种姓完全可以成熟、苏醒过来,那么这个叫做随增性种姓。随增性种姓实际上是依靠前面自性住种姓的,自性住种姓作为因,随增性种姓作为果。
刚才前面也讲了,“当知有无性”的话,“有”是从自性住种姓的角度来讲的,它就是因,在得佛果之前,它没有果,因为它是一切众生成佛的一个因,依于自性住种姓才能产生随增性种姓,暂时来讲它没有果。
而随增性种姓,既是因的法相,为什么呢?比如说一地菩萨的随增性种姓,是后面的二地、三地、四地的因;又是果的法相,随增性种姓自己是前面自性住种姓的果,所以它具有因和果的两种特点。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在本论当中也已经讲了,虽然有些说法是五种种姓,但是我们自宗来讲,应该承认四种种姓,即声闻种姓、缘觉种姓、菩萨种姓、不定种姓。也可以承认两种种姓,即自性住种姓、随增性种姓,可以这么讲。
开始的时候是大乘种姓的话,这叫做自性住种姓;原来是一个声闻种姓,后来依靠善知识,慢慢变成大乘种姓的话,这个叫做随增性种姓,有这样的说法。
还有一个说法,原来是一个决定性的种姓,叫做自性住种姓;原来是一个不定性的种姓,叫做随增性种姓。
不管是讲《宝性论》,还是讲这个《经庄严论》,还是我们刚刚讲到的《大圆满心性休息》,种姓都是很重要的。
从随增性种姓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众生的善根、福报,都是不相同的。为什么有些人修行非常好,好像修行方面的根机非常不错,而有些人的根机特别差?这应该是随增性种姓方面的不同,在前面的唐译里面说,是一种习气的差别。
从自性住种姓方面来讲,每一个众生都有善的功德,《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也讲了,“体无三毒故为善”,因为种性的本体没有三毒,本体不被三毒染污,三毒不是种姓。种性的本体是如来藏,是善的,可以将来成佛的。
对这个问题,在有些传统文化当中,像以前的孟子、荀子,他们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有的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知道,种姓的本体是能现前佛果的,每个众生都可以现前这样的果位,在这里大概的意思可以这样来理解。
(师与弟子对话)“听得懂吗?”“懂!”;
“怎么样?”“很好!”;
“是我很好,还是你很好?”“都很好!”;
“怎么好呢?你的种姓成熟没有?”“正在成熟!”;
“成熟了多少斤?正在成熟是吧?那很好,正在成熟就不错,好!”(众笑)
庚四、种姓之相:
加行前悲心,信解与安忍,
真实行善法,定说种姓相。
下面讲到种姓的相,我们前面讲了很多众生种姓的不同相。
昨天第七堂课我们引用《佛说大乘十法经》里面的教证,“相烟即知火,鸳鸯以显水,复相知诸性,菩萨大名称”。菩萨的相,可以通过推理来知道。“柔和不谄曲,舍离悭嫉妒,愍念一切众,名之为菩萨”。柔和、无有谄曲、无有嫉妒、无有吝啬、悲悯一切众生,这五种相可以“名之为菩萨”,推之为菩萨。
我们在世间当中可以看看,在道友里面也可以看看,我们口头上说,“你是大菩萨”,“你是大佛陀”,但他到底是不是佛陀?他的身语意是不是很柔和?
有些人说话的时候,不管说什么,都能给旁边的人带来一种快乐,就像龙猛菩萨在《亲友书》里面说的一样,别人心里特别舒服,像是吃蜂蜜,特别甘甜;他在任何场合当中说话,别人都特别舒服。但有些人在说话的过程当中,却给别人带来了恐怖,或者不安全感,或者心里好像很不舒服,这个原因是什么呢?跟修行利他心可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说第一个,平时身体和语言能做到柔和,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观察自己的时候,有时候说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说完了以后,有时候比较后悔。凡夫人就是这样的,还没有得菩萨嘛。
得菩萨以后,我再说话,那不管被谁听到,他肯定很舒服的,我有这种想法。所以第一个是柔和,这个很重要。
还有一个是谄曲,我不记得昨天对这些解释了没有。在身体和语言上面,有些人不管怎么样,都让别人感觉没有什么信任感,看起来这个人很狡猾,做事也是这样。真正的大乘佛教徒,为了利益众生,他根本不会故意欺骗别人的、根本不会欺惑别人的,他会当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我那天发微博后,有些人跟我说:大师,你说一说,“善人被人欺,善马被人骑”,你怎么解释啊?在现在的社会当中,不能当善良的人。(众笑)
有时候菩萨可能特别容易被欺负,因为一般修行不好的人、人格不好的人,在修行好的人面前,特别凶,包括现在的藏地也是这样的。
在藏地,我们提倡不要打架,提倡不要杀生。一般非常厉害的人,他就相信因果,他就不去打架了。这个时候,特别狡诈的、胆子也很小的这些人,就冒出来了。
我们平时也有这样的,有些道友忍辱修得很好,在他们面前,那些人格不好的人就叽叽喳喳的,自认为很了不起、嘴特别会说。
这些时候我们可以看出来,有时候善人确实容易被欺负,尤其是菩萨更容易被很多人欺负,这是一个规律。
不管怎么样,刚才讲不狡诈、不谄曲、不吝啬和不嫉妒,还有悲悯众生,是大乘菩萨的几种相。我想,我们从自身当中可以观察出来,从别人身体上面也可以观察出来。尤其是现在对每个人来讲,吝啬心和嫉妒心也是很严重的,我在这里就不说了。
直接讲我们的主题是什么呢?
“加行前”,我们前面讲了种姓是各种各样的,作为大乘种姓是什么样的呢?他在趋入大乘真正的修行之前,有一些前兆,这些前兆是什么样呢?
第一个相是“悲心”,如果你是一个大乘种姓的话,你在真正发菩提心、真正利益众生之前,从小看到一切众生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生起极大的强烈的悲心。
你看,无著菩萨[注4]小的时候,他在母亲怀里哭,他为什么哭呢?因为他看见树叶子被狂风吹走了,以为是一个众生被风吹走了,所以特别伤心就哭了。后来母亲告诉他,这不是众生,是一片叶子,这样他才不哭了。
有一次小孩子出去玩,回来的时候,衣服都没有了。父亲问他为什么,他说:那边有很多的蜘蛛虫特别可怜,马上要被冻僵了,所以我把自己的衣服覆盖在它们上面。父亲不信,就去看,的的确确是他的衣服盖着这些虫子,还有一些石头压着衣服。
是不是菩萨的种姓,从小表现出来的有没有悲心,就可以看得出来。
有些人不要说对众生生起悲心,一看到众生,就想吃,什么虾也好、青蛙也好、鱼也好,在餐厅里面看到的时候,嘴唇一直动着,要吃这个、要吃那个。
以前我看到,一个人在一本放生的书里面写到,有一个特别漂亮的人,牙齿的颜色特别好,后来看到他吃众生时牙齿上的血,感觉比较残忍、比较害怕,有这样的说法。
有时候我们看,到底是不是大乘种姓,可以从悲心上面观察,因为这是能够通过相来推知的。
看那边冒烟的时候,可以推出那里肯定有火;看那边有水鸟的时候,可以推出那里肯定有水,就这样来观察。如果对众生有悲心的话,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大乘种姓的。自己也可以看出来,别人也可以看出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相是“信解”,在听闻大乘的一些深广法义的时候,虽然没有真正懂得其中的意义,但是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对大乘很有信心。
《入中论》当中讲,“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在凡夫位听到空性法门的时候,心里生起了无比的欢喜,而且流泪、汗毛竖立,这样的人,是宣说大乘空性的法器。
有些人听到空性方面、大乘方面的法,特别欢喜,很想得到、很想接受,我一定要听完、一定要圆满,这是第二个相。
第三个相是“安忍”,在修行大乘佛法,或者做利他行为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包括布施、求法过程当中的一些苦行,这个时候有非常强烈的忍受心。
我看到最近我们学院当中,有很多道友没有房子。我自己刚开始来到学院的时候,受过很大的苦,所以每次他们说没有房子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其实人自己受过的苦,后来听到别人受相同苦的时候,自己会有一种同类更强的感受。尤其是我们学院女众这边的人可能多,是福报小的原因,还是修苦行机会多的原因,我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好事,也许不是很好的。
那天有一个人说: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搬了九次家,如果再搬一次家的话,我可能就没有信心了,只能回去了。不知道后来搬了没有,还是回去了没有,我一直关注,再也没有看过这个人。无垢光尊者搬过九次家,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不到两年也已经搬了九次家,这就是大乘佛法求法的一种苦行。
有些人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利益众生和修学大乘佛法,他都愿意付出;但有些人可能不行,所以根机和种姓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差别。
在这里讲安忍,在对众生有利益的方面,再累再怎么样,他也不会害怕、不会怯懦的;在自己修持大乘佛法方面,也非常坚强。
其实坚强确实非常重要,《十住毗婆沙论》当中讲了,“若人无坚心,尚不成小事,何况成佛道,世间无上者”,如果人没有坚强的心的话,连一个小小的事也不能成,更何况成世间无上的佛道啊?
如果我们没有坚持的心的话,确实连一个小事也是办不成的。你做一个工程,或者做一个企业,都是做不成的。世间当中脆弱的人,天天睡懒觉,可能自己洗衣服和自己做饭,也成问题,对吧?
第四个相是“真实行善法”,自然而然对六度万行、对大乘的善法有一种欢喜心。
小乘根机的这些人,一听说布施、一听说安忍,就特别害怕、特别不舒服;一听说空性的时候,就很害怕。
真正的大乘种姓,对真实善事方面,非常欢喜,很愿意接受。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安忍也好、禅定也好,对以六波罗蜜多为主的利益众生的所有法,非常有兴趣,这就是所谓的“真实行善法”。
“定说种姓相”,以上总共有四种法,是大乘种姓的相。
这个教证,被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经常引用。意思就是说,你看他是不是菩萨,他对众生有没有悲心?他对大乘的深广法门有没有兴趣、有没有欢喜心?他对利益众生和修学大乘佛法,能不能坚强、安忍?最后一个,他对行持整个大乘六波罗蜜多,有没有欢喜心、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能不能身体力行?
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大乘种姓,我们道友当中也可以互相看出来,哪些居士是大乘种姓的?哪些居士是小乘种姓的?哪些出家人是大乘种姓的?哪些出家人是小乘种姓的?
每天都是(师模仿戏语)“我累了,我困了,我饿了”这样的话不一定是大乘种姓;天天都是说我、为我而哭、为我而伤心、为我而悲伤,这样的话可能不是大乘种姓。如果为众生而哭的话,那是多么好啊。
好,今天讲到这里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