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地乃此究竟,各自彼行持,
菩萨之发心,决定当了知。
第十一类别,最后讲发菩提心的最究竟是什么呢?比如说很多人现在读书,最后找工作等等,那么我们发菩提心最究竟是什么呢?
“地乃此究竟”,发菩提心的究竟是地究竟,是五道十地圆满究竟。
“各自彼行持”,比如说一地发菩提心的究竟目标,是布施度圆满;二地究竟目标,是持戒波罗蜜多圆满。从一地到十地,到最后大智慧波罗蜜多圆满,整个十地究竟的时候,所有的发心就算是圆满了。
这个教证经常被引用,也就是说,各个地都需要菩提心,菩提心在每一个地当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凡夫位就不用说了,初学菩萨肯定是需要的,而且五道当中都不能离开,各自都需要各自的行持。到最后十地末位的时候,依靠菩提心的原因,最后获得佛果。
“菩萨之发心,决定当了知”,以上所讲到的十一种法,是菩提心的一种分类。
你们以前可能不知道,在这方面思考过没有?以前我们经常觉得,所谓的菩提心是很简单的,只要发个好心,愿众生获得佛果,只有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粗略的概念。
好好思考的话,现在从它的分类上面具体分析,上一节课讲的是按各地而分类的,今天是按菩提心的意乐、它的信解、它的本体、它的作用、它的果等等十一个方面来分类的,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我们发菩提心的人,应该要了知这些。
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样的?自己具不具足这些?有些方面,我们可能具足,有些方面不一定能具足,对不具足的方面,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去完成的。
这是讲到了什么呢?讲到菩提心的分类。下面还是讲菩提心的分类,是从表示方面的世俗菩提心和从法性方面的胜义菩提心进行分类的。
师念藏语传承。
己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
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这是世俗菩提心,这个颂词我很早以前经常背(师背诵藏语)。
要在相续当中生起世俗菩提心,要几种因缘。这里讲了五种因缘,前面一个因缘是不稳固的,后面四种因缘是稳固的。哪五种呢?
要在自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需要依靠一些外力、依靠一些力量,依靠什么样的力量呢?第一个是朋友的力量,第二个是前面因缘的力量,第三个是善根的力量,第四个听闻的力量,第五个是修行善法的力量。有了这样五种不同的力量,菩提心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就可以生起来了。
第一种朋友的力量,是不坚实的、不稳固的;后面的四种,跟自己的根机和修学有一定关系,所以比较坚实、比较坚固。
不管怎么样,以上所讲的这五种力量,都是先依别人所宣说,然后在自相续当中发起菩提心,有这样的一种关系,所以叫做他示发心。不管前世也好,今世也好,经别人以讲依轨、讲功德、讲发心的方式给予指示之后,自相续当中认可了菩提心的功德,进而产生兴趣、进而发心,所以菩提心有这么一种因缘。
下面就对每个发心因缘,给大家稍微讲一下。
第一种因缘“友力”,依靠善知识、朋友,或者依靠道友、其他人。别人已经学了大乘佛法,他知道了菩提心的功德后,就劝导、劝说我们发心。
那天有一个道友说:我在扬州高旻寺的时候,某某道友让我一定要去学院发大乘菩提心。他把我拽到这边来以后,让我了发菩提心。我以前一直住在某某寺的时候,没有怎么发菩提心。
我们这里的很多人也是这样吧?劝别人:“你发菩提心,发心如何如何好”,这样劝别人后,对方本来没有这样的意乐,“那我就听你的吧,我本来不想发心的,但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我还是发吧”。生活当中确实也有这样的,本来他的善根不是很强,对大乘佛教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经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导,这样他也发了菩提心。
佛经《大方等大集经》[注5]当中,有个佛佗劝弥勒发心的公案。有一个人叫做财功德,是一个非常傲慢的王子。另外有一个菩萨叫做净精进菩萨、非常清净的精进的菩萨。净精进菩萨在八万四千年当中,一直劝财功德王子发心。那个时候的人,活得比较长。八万四千年当中,净精进天天求财功德发菩提心。
净精进给财功德讲了很多法,世间没有什么可执著的,不应该傲慢,名声、财富这些都没有什么用的。后来,财功德才真正发了菩提心。这个净精进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财功德就是弥勒菩萨的前世。
劝一次不成功就劝第二次,第二次不成功就劝第三次。对有些人,不要说劝他发菩提心,就是让他稍微对佛产生一点感觉,都很困难。有些道友的家人,特别刚强难化,很野蛮,没办法劝化。一给他提起佛的时候,“你先不要给我提佛,这方面我们没有共同语言。如果你提其他的事业呀、社会呀、人类呀等等这些学识,我们可以讲讲。你千万不要给我提‘佛陀'两个字”,对这些人,可能没办法劝化。
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尽量劝化跟自己相关的、有缘的众生,他们也是比较可怜的。刚开始的时候,不一定讲大乘佛法,先讲一些基本的简单的佛教知识,然后再慢慢跟他讲大乘佛法。如果能劝一个人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功德是非常大的。
《中观四百论》讲的“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在世间当中建特别高的佛塔,这个功德当然是非常大的,但如果我们让别人发无上的菩提心,那我们的功德远远超过建塔。
我在讲《中观四百论》的时候,跟大家再三说过,在各方面因缘具足的时候,要劝别人发菩提心。有些人在刚开始发心的时候,是非常不稳固的心态,慢慢地,他自己就能感受到菩提心的威力、功德和价值。这是友力,朋友的力量让你发心,第一个。
第二种因缘“因”力,前世的时候,他是大乘菩萨的种姓。我们前面说过不定种姓和确定种姓吧,他确定是大乘种姓的,大乘种姓成熟了。他多少多少世前,就已经发过心,是一个确定性的大乘种姓。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其他的外缘,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就能发菩提心,这种人是比较少的。
一般来讲,确实有些人,他可能没有什么大乘的善知识引导,也没有读什么大乘的书,只是依靠前世大乘种姓的力量,自己成熟了大乘种姓。也就是说,他是依种姓的威力发了菩提心,这是前世种姓的力量。“种姓”两个字很重要,因为他是确定性的大乘种姓,所以自己的种姓苏醒过来了。
我们经常听说,有些父母经常说:这个孩子从小就对大乘佛教非常有信心。这样的话,他可能没有什么其他的外缘,但确实发了菩提心。
这种情况,在旁生当中也有。以前他是人,后来转世到旁生界当中,虽然没有人给他说法,况且那个时候即使有人给它说法,它也不懂。但是它在旁生界当中,经常利益众生。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注6]中的猴王、日日野兽等等,有很多的故事。
刚才第一个讲的是友力,这是第二个因力。
第三种因缘“根力”,善根的力量。他因为前世行持甚深和广大的法门,或者前世发过菩提心,或者前世积累资粮,以这样的善根力,他在即生当中发了心。
这个因缘跟前面有点不同,前面是种姓的力量,他的大乘种姓苏醒了。这个因缘是他在前世的时候,闻思大乘稍微有些证悟,或者在前世当中发过菩提心,或者在前世当中积累了许许多多的资粮,那么他在即生当中,也会轻而易举地、自然而然地发心。
他不需要很多劝导,不像刚才那样,跟他讲很多功德,劝他发心,不需要的。他在闻思过程当中,因为前世的善根成熟而发心,这是第三种情况。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经常有一些人,非常愿意遇到大乘佛法,自然就发心了。
第四种因缘“闻力”,它有两种,一个是他因为前世听闻思维大乘佛法,所以即生当中就会发心。刚才前面是从行持的反体善根来讲的,这里是以前世听闻佛法的原因,故即生当中发了菩提心,这是闻力里面的一种情况。
闻力当中的第二种情况是,他今生当中,在善知识面前听受佛法,由原来的不信佛法,后来听了《经庄严论》,或者《入菩萨行论》,或者《学集论》,这样的大乘佛法之后,通过听闻力,而发了菩提心。就像佛陀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听法的很多天龙、夜叉等等,发了无上菩提心一样。
所以说,通过听闻的力量而发菩提心,前世也有,今生当中也有。因为听了大乘佛法,而发了菩提心,这是第四种情况。
第五种因缘“习善生”,第五种情况是习善、修善,这是什么呢?在今生当中,听了大乘佛法后进行思维,又再再地串习这样的善法。从修的角度来讲,前面是听闻,听到大乘佛法的时候,当时可能没有发菩提心;后面是在修大乘的过程当中,觉得:我一定要发菩提心。
利根者,可能在听的时候就发菩提心了;后面的一种人,在刚开始听大乘佛法的时候,没有感觉,他一直不断地修修修,修着修着,修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我要发菩提心。
修大乘法、修善法的原因,而发了菩提心,这是第五种情况。
“不坚”,这五种因缘当中,第一种情况,刚才也讲了,是不太稳固的。因为别人劝你发菩提心,你当时不好意思,或者为了给别人一个面子,然后发了心,但你不一定能长期行持,后来可能就断了、退了。
原来我们学院有一个人,他好像是从成都那边,带了一车的居士到学院,劝导他们出家,必须在这里出家。没有一个礼拜,这车居士全部都回去了。因为他们只是听别人说的而已,对自己出家并没有定解。(另一个版本:原来我们学院有一个人,特别爱劝别人出家。一次,一车老太太从成都包车上来,那时交通还不太方便,从成都到学院要三天的车程,他便在这三天中滔滔不绝地劝说她们出家。当时我们这边还没有特别的限制,于是,当她们到达以后,全都出家了[众笑]。然而,这些人呆了一个礼拜左右,就都受不了了,又全部还俗,包车回去了[上师笑,众笑]。来源:《维摩诘经》20-66课讲记)
有些时候,我们劝别人发心,好是好,但是不一定很稳固,这里说是不坚固。
“坚固”,其他的四种,都是坚固的,为什么坚固呢?第一个是因为他前世的种姓成熟,他串习的时间很长,肯定是坚固的;第二个是因为他的善根力并不是今生短暂时间当中形成的,他前世肯定有很长时间的串习力;第三个是听闻力,别人讲法,并没有非要他发菩提心,但是他在听的过程当中,自己有了发心的感觉,所以说这个也是比较稳固的。第四个,最后一个,通过修行而发的心,当然也是很稳固的,因为他在修的过程当中,自觉地、自愿地发心,所以是比较坚固的。
“说他示发心”,这五种因缘,其中前世的种姓成熟、前世的善根成熟,这些可能是前世当中别人对你劝导过。不管怎么样,即生当中这五种因缘都与别人的仪轨、别人的言说、别人的表示,有一定关系,因此叫做他人所宣示的发菩提心,这是世俗菩提心。
这是我们讲世俗菩提心的时候,经常引用的一个教证。你们很多人应该知道吧,我们以前天天都背诵,不管在辩论场所也好,还是在讲课,(师背诵藏语)每天都是这样背诵,一直口口声声,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重要。
我们可以从自身观察,如果已经了发菩提心,那到底是前世善根成熟的呢?还是即生别人劝我发心的呢?还是通过听闻而发心的呢?还是通过修行而发心的呢?如果还没有发心,那我可能明天开始发心,在明天五月二号开始发心。可以这样观察自己相续当中的世俗菩提心。
这是讲到了世俗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
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这个是胜义菩提心的教证。
我来学院的第二年吧,住在一个草皮房里面。现在我们学院没有草皮房了,当时我们所有的房子都是茅棚式的房子。草皮房质量很差,房顶是泥土盖的,有时候吃东西的时候,有很大块的泥土落到碗里面,经常这样的。(众笑)
整个背诵的场面,很多年以后都记得,“哦,我对这个颂词还是花过很大的辛苦”。当时背诵的时候,大概住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在什么样的时间里面、是什么样情景,头脑里都能浮现出来。可能你们很多人也有这样的体会吧。
这个教证是讲胜义菩提心的,刚才前面讲的是世俗菩提心。
第一层意思“近依正等觉”,一般来讲,获得一地菩萨以后、真正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之后,才能在相续当中生起胜义菩提心。
这是依靠修行力生起来的,需要在一个大阿僧祇劫当中,供养无数无边的如来,包括供养花鬘、胜幢,还有各种各样的供品;需要在一个大阿僧祇劫、漫长的时间当中,不断地串习大乘佛法,通过这种方式来依止佛陀,从而得到胜义菩提心,所以“近依正等觉”。
他需要获得如来的教授,长期地依止上师和善知识和佛陀,在很多佛陀面前做供养、听闻佛法、做修行,也就是闻思修行,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尽积福慧资”,在很多佛陀面前,他积累过无量无边的六度万行的福慧二资。从布施到持戒、安忍,这三个是福德资粮;禅定和智慧是智慧资粮;精进是兼有福慧二资粮。在非常长的时间当中,不断地修行这两种资粮,这是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三层意思“法无分别智”,通过这样非常漫长时间地修行,在相续当中生起了无有分别的智慧。无有能取所取,无有常断、有无、是非、黑白等等,各种对立的二元法全部都已经消失了。
世间人们所执著的许许多多的法,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东西,但是人们都执著它们实有,以很多很多的颠倒想来束缚自己,真得很可怜。
不管是胜义方面,还是世俗方面,我们每次去执著的东西,并不是真正实有的。我们觉得这个东西特别美的话,当从它的背后再去观察的时候,它的美是不存在的。我们觉得这个是很真实的东西,其实用智慧再观察的时候,它背后有很多不真实的东西。
所有的这些二元法,实际上都是颠到的。到了第一地菩萨的时候,所有的这些二元法都没有了、都超离了。
“生故许彼胜”,刚才依止佛陀、积累福慧二资粮、生起无分别智,通过这三个过程所产生的境界,叫什么呢?叫做胜义菩提心。
为什么叫胜义菩提心呢?我以前看过一个上师的窍诀,但是现在想不起来了。最近我在微博上也讲了这个道理。真正证悟空性的时候,他会对所有被我执束缚的众生,都产生无量无边的悲心。
我们有时候可能会想,为什么叫悲心呢?叫胜义菩提心呢?因为菩提心是缘众生解脱的这么一种心态。一般的悲心是,看到可怜的众生时,会觉得他很可怜。而当真正胜义菩提心在相续当中生起来的时候,凡是世间当中的有情众生,都会觉得他很可怜。比如对国际上非常著名的奥巴马,会觉得他很可怜,因为他每天都被非常强烈的我执束缚着,所以他很可怜,我们不会去羡慕他的;普京也是一样的可怜,为什么呢?因为他也有特别强烈的我执,凡是有我执的人都很可怜;同样的,比尔盖茨也很可怜。所以不管是有地位也好、有财富也好,还有世界上的各种明星也好,每个人都被特别强烈的我执束缚着,而且这种我执都不是实有的,这样的话,这些众生为什么不可怜啊?因为他在我执的束缚之下,有无量无边的痛苦。
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的痛苦。一旦在自己的相续当中生起胜义菩提心,就能离苦得乐。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菩提初发心,胜过大地上,一切众生类,转轮王福德”,菩萨初发的这种心,胜过大地上一切众生的转轮王的福德。意思是,我们一旦真正生起菩提心,比世界上所有众生获得转轮王的功德,更大。
培养大乘佛教徒,最好是让他生起无伪的胜义菩提心。在无伪的胜义菩提心生起之前,生起无伪的世俗菩提心,意义也是非常大的。其实菩提心就是一种利他心,只是利他心的层次不同而已。
如果真正的利他心在心里面生起来的话,我觉得,在世间当中的生活应该过得很快乐。有菩提心的人,哪怕当穷人也好,当乞丐也好,当什么样的人,都过着一种非常快乐的生活;如果没有菩提心、非常自私的话,哪怕他当总统也好,当阿阇梨也好,当上师也好,当法师也好,当富贵的人也好,由于他的相续被我执束缚着,而且这种我执也是非常强烈的,所以他会很痛苦。
自私的心,会带来痛苦;利他的心,会带来快乐,这是《入行论》等相关大乘经论当中这样讲的。不仅是这样讲了,我们可以把书放在胸口,然后自己闭目思维,到底是利他心给我们带来快乐,还是自私心给我们带来快乐呢?实际上我们现在也好,过去也好,很多的快乐,是依靠利他心而带来的。
现在的世间当中,为什么很多人都很痛苦呢?因为自私而痛苦,所有的眼泪都是因自私而流的。真正生起悲心、缘众生而流泪的人,可能比较少,他的这种泪,是不会带来刺伤等各种痛苦的。因此,我们最好发这样的大乘菩提心。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