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二、分别所了知=丁一、皈依(12-25,3品)+丁二、种姓(26-41,4品)+丁三、发心+丁四、修行
丁三、发心=戊一、发心之本体(43)+戊二、发心之分类(44-47)+戊三、发心之比喻+戊四、赞叹发心之功德
戊二、发心之分类=己一、地分位之分类(45)+己二、以根本等而分(46)+己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47)
46、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二己二、以根本等而分;
彼根本许悲,常思利有情,
于法起信解,求智乃所缘。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
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福慧乃自性,善增彼功德,
恒行波罗蜜,彼即许出离。
地乃此究竟,各自彼行持,
菩萨之发心,决定当了知。
47、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二己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
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
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1-111 2015年05月01日
为了救度一切众生,大家发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现在正在讲发菩提心。前面第十堂课讲了菩提心的本体,还有菩提心的分类,其中分类讲了各个地、十地阶段的四种类别。
今天讲菩提心有根本、意乐、信解、所缘等十一种不同的分类,在菩提心自己的本体上面,有不同的分类。
师念藏语传承。
己二、以根本等而分:
彼根本许悲,常思利有情,
于法起信解,求智乃所缘。
今天讲第二个科判,当中讲了十一种不同的分类。在十一种当中,我们先讲四种分类,哪四种分类呢?发菩提心,实际上有根本、意乐、信解、所缘四种类别。
我觉得,如果你不想了解大乘佛法,就另当别论了;如果你要想非常全面地、完整地、系统地了解大乘佛法,那么《经庄严论》这部论典是非常、特别重要的。
我们每天的讲考,还算是比较不错的,很多道友讲得比较深。而且,我是怎样讲的,大家也基本上能这样讲。虽然我讲得不一定很好,但是我作为一个讲者,以我讲的为主要的主导思想,这是很好的。
以前我们学院也是这样的,我刚来学院的时候,法王如意宝讲完课以后、一些堪布每天讲完课以后,大家再重复一遍,分一些小组再讲,这样每天所讲的道理,好像就有很深的印象,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看这次上半年讲的《经庄严论》,觉得很欢喜。跟大家结上这样的善缘,很有意义,大家也是很认真的。
这次劳动节期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断课,一直在认真地听。听说,有些人是在手机上听的,有些人因为出去玩,可能没有信号,也比较伤心,但也没办法。
第一类别“彼根本许悲”,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呢?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大家都知道,缘一切众生离开痛苦的心态,叫做大悲心。
佛经当中也说,学习大乘佛法,唯一的一法是不可缺少的,何谓唯一一法呢?缘众生离苦之大悲心。所以离苦之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前两天在微博上说,乔美仁波切在白玉派大圆满《手中赐佛》的讲义里面说,愿众生离开痛苦的这样的心态,叫做悲心;为了让众生离开痛苦,自己生起一种非常强烈的信心,包括很强烈的身体颤动,或者汗毛竖立,这样的悲心,叫做大悲心;不仅仅是缘可怜的众生,而且缘所有无量众生的这种悲心,叫做悲无量心。乔美仁波切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讲大悲心的。
大悲心要缘一切众生,像声闻缘觉对众生虽然有怜悯心,但是没有大悲心,因此菩提心的根本,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无二慧、大悲心。一地菩萨的根本,也是无二慧和大悲心。像《入中论》里面讲的,大悲心在初、中、后三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个菩提心的根本,我们承许是大悲心。
第二类别“常思利有情”,菩提心的意乐是什么呢?暂时缘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让他们真正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佛陀在《华严经》[注1]当中讲了,“欲具佛功德,菩萨法藏海,饶益众生故,初发菩提心”,要想获得佛的功德和菩萨的法藏,而且想饶益无量的有情,就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真正的意乐是什么呢?就是想利益众生。
我们在座的人应该观察,像一般声闻人、世间人,利益众生的心特别弱,而菩提心的意乐是一直利益众生,这是第二个分类“常思利有情”。你看,这里是恒常思维利益有情,并不是偶尔的,或者上师讲了以后,或者自己遇到什么机缘的时候,才想起来利益众生。平时常常想着自己,这不是菩提心的意乐。菩提心的意乐是,无论在睡觉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还在走路的时候,经常想:我怎么样利益众生呢?一直这样想着,这是第二个。
第三类别“于法起信解”,菩提心的信解是什么呢?对大乘佛法,不像饿狗面前放绿草一样,一点兴趣都没有,不是这样的。应该对大乘甚深的空性和广大的六度万行的这些法,生起极大的意乐、欢喜心、很想求法。
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在求法方面,十多年、二十多年以来,确实一直特别有意乐。这是发心的信解,一定要对大乘的深广法门起正信、起信解,这是第三个法。
第四类别“求智乃所缘”,菩提心的所缘,也就是目标是什么呢?希求自己也好,其他众生也好,能获得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在获得无分别智慧的途径当中,一定要闻思大乘。先听闻,然后思维,思维过后继续修行,大乘求法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今天比较热闹,两个门来来去去的。一般在经堂里面听课的人,要尽量安住。我一般一节课讲六十分钟,现在大概还剩五十五分钟,在这个当中一定要忍着。如果拉肚子,或者有特殊情况发生的话,才可以往门边跑。把门关上吧,现在已经到中间了,算了,不要再有人进来了。否则的话,我有时候看到有些人不专注、两个门来来去去的时候,经常讲不好。(众笑)
为了达到人无我和法无我这样的境界,需要闻思修行。《华严经》[注2]当中说过,大乘菩萨为了求一偈,可以跨越三千大千世界的火坑,更何况说为求更多的法,而做更多的苦行。
我们有时候为了求法,做一些苦行,的确是非常值得的。现在城市里面的有些人,为了听课,路上可能堵车很长时间;或者为了听课,把工作单位的事情,安排在家里做,多花了很多的时间。我自己觉得,在所有的时间当中,听闻大乘佛法、学习大乘佛法的时间,是非常值得的。我也讲过,三地菩萨为了听一个偈颂,愿意越过火海这样危险的地方去听受,何况说我们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只受到一点点的痛苦、刺伤。为了听受佛法,应该值得放弃一切。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菩提心的所缘,是获得无二的智慧、无分别的智慧。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闻思修行、需要精进求法。
求法确实需要一种意乐,这种意乐,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带有一种好奇心、带有一种试探心、带有一种稀有之心。到了后来,有些人说喝咖啡过瘾,但是我觉得喝咖啡倒不一定过瘾,真正的过瘾是学习大乘佛法。你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没办法抛开了。一直不学的话,好像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到了一定的时候,你会觉得,真正人生的真理就是它。
我并没有任何夸张的语言,是发自内心这样讲的。而且这种发自内心的语言,并不是我今天心情偶尔快乐的时候才说的,不是这样的。十年前我就是这样认为的,二十年前我内心当中就是这样认为的。其他的知识、学问,我不一定会这样说,也不一定是这样想的。
每个人的价值观也许不同,对大多数人来讲,应该会有这种大乘的因缘。
这是十一种分类当中的第四种,接下来讲:
师念藏语传承。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
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第五类别“欲乐上为行”,大乘菩萨的行为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发心的行为是什么呢?要想获得这种上上的境界、上上的功德,他的行为不是停留在一个状态当中,应该要有进步。比如说获得了加行道的菩萨,他想获得一地菩萨;一地菩萨,想获得二地菩萨、三地菩萨乃至十地;十地菩萨,想获得佛果,这么样的上上境界、上上需求,这是第五个。
第六类别“大戒彼所依”,发心的所依是什么呢?要具足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菩萨的三种戒律,就是所依。
大家知道,发菩提心的时候,需要戒律,并不是不需要戒律。由于发菩提心都需要戒律,那密宗的修行人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有些人认为,声闻乘可能需要戒律,而密乘和大乘的话,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行,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你看《经庄严论》当中,发心的所依是什么?实际上戒律是一种最根本的行为。
发菩提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一切智智。佛陀在佛经《大乘四法经》当中讲了,“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常思一切智,恒近善知识”,世间有智慧的人,应该发菩提心。常常思维一切智,最终的目的是得到一切智智的佛果。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要依止善知识,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的话,那绝不可能得到的。
在这里,先是讲上行,然后讲所依是清净的戒律。
第七类别“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第七个发心的障碍是什么呢?发心的障碍实际上是自私自利的心、声闻缘觉的心。如果引发了自私自利的心,接受了自私自利的心,那么大乘佛教的发心就已经失去了、已经灭尽了、不会存在了。
我们现在在发菩提心的过程当中,很难免有些时候会有不好的心念、行为,通过前面所讲到戒律,认识到自己发心的不良之处,再去断除这种违品,这是很重要的。
在《大智度论》[注3]当中说,以前有一个大力毒龙,身体弱小的众生看一眼的话,很快的时间当中就死了,即使身体强壮的众生,接触之后,过两天也会死亡。后来这个恶龙遇到了大乘善知识,它觉得:我造的业太多了,我还是守持一天的戒律吧。
它在守持一天戒律的时候,形状象一条皮肤很好看的蛇。有一个猎人看到之后,觉得:哇,它的皮非常好看,如果我把它的皮奉献给国王的话,那国王应该会很高兴的。于是猎人把它非常好看的皮就活活剥下来,拿走了。它的皮被剥下来之后,还没有死,剩下的身体,又被一些小虫吃着。
恶龙本来很想反抗猎人,很想把小虫都吃掉,但是它觉得:我既然受了一天的戒,那么不管别人怎么样害我,我还是要守持清净的戒律。所以它在这一天当中,没有反抗、没有害这些众生。龙猛菩萨说,这恶龙实际上是佛陀的前世。
我有时候想,虽然现在我们有些人性格恶劣,有些人各方面的善缘都不具足,但是也不能退失信心,因为跟这个恶龙比较起来,我们杀害众生的恶业不会那么多;并且恶龙只守持了一天清净的戒律,除此之外几乎都没有守持,而我们有些人尽管戒律守得不好,但是也超过了一天,守持过一段时间。
我们会有这种自私自利障碍的心,也知道菩提心的功德,应当尽量产生利他心,把自私转为利他。对个人来讲,说实在的,要享受快乐的话,我觉得,利他心是很重要的。产生利他心的时候,自己的心自然而然就会比较宽广,不会很狭窄。你越自私,心就越狭隘、越狭窄,这个时候,一点点的事情,都没办法接受、没办法容纳,非常痛苦。
现在很多人得自闭症、忧郁症,还有的人跟家人和周围人的感情、关系都不好,主要的根源就是自私,只想到自己。
如果我们能想到与自己相关的人、有缘的人,乃至一切众生,在利他心越来越扩大的时候,生活也会越有意义,过得也会越快乐。在这个方面,大家应该想一想。
自私自利的心,有时候是比较可怕的。佛经当中有一部叫做《称赞大乘功德经》[注4],里面说,作为大乘行者,对有自私自利心的人,最好不要接触,包括不要跟他一起吃住、一起同路、一起旅游。否则的话,会丧失你的大乘心。
一个寝室里面,如果有些人特别爱讲是非,整天都想是非,不但自私,还诽谤大乘佛法、诽谤大乘上师、诽谤大乘道友,像这样的室友,更不能接触。在《称赞大乘功德经》里面,说得非常明确,对于自私自利的人,你不能跟他一起同住,也不能跟他同行,也不能跟他交往太密切。而对具有大乘见解的人,你应该跟他同住、同行。
在个别戒律里面,对与破戒的人交往,是比较谨慎的,有这种说法。
在你周围的人当中,有些人是非常自私的,口口声声诽谤别人,从来都不说功德、三宝。他的整个心眼都不清净,内心是一种非常肮脏的世界、悲惨的世界,或者是非常丑恶的世界。因为自己的内心不清净,所以外在的世界也很不清净。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值得注意。
这是我刚才讲的第七个发心的道障,下面又讲了三个分类。
师念藏语传承。
福慧乃自性,善增彼功德,
恒行波罗蜜,彼即许出离。
第八类别“福慧乃自性”,菩提心的自性是什么呢?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样的自性呢?它的自性,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也就是说,我们行持的过程当中,世俗的善根,是包括在六波罗蜜多当中的。
你看,你们的手机还没关啊?刚才维罗师让你关了。手机......
缘一切众生离开痛苦的这种悲心,可以称之为福德资粮;了知胜义当中一切法都远离四边八戏,胜义当中一切法都超越痛苦,这种证悟空性就叫做智慧资粮。菩提心的自性到底是什么呢?福慧双运,或者大悲和智慧双运,可以这么讲的。
阿底峡尊者来藏地的时候,仲敦巴尊者问阿底峡尊者:一切大乘法最主要的精华是什么?阿底峡尊者说:空性大悲藏。具有大悲心,具有空性智慧,这样的境界就是一切大乘法的窍诀。
大悲空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讲菩提心的本体,它的本体应该这样讲。
第九类别“善增彼功德”,菩提心的功德是什么呢?菩提心缘所有的法界有情,像虚空无边一样,众生也是无边的,业和烦恼也是无边的。缘无边的众生离开无边的业和烦恼,这样的心态,就是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真正的功德,在《大宝积经》里面讲了,“菩提心功德,若有色方分,周遍虚空界,无能容受者”,如果菩提心的功德是一个色法,或者有一种形状,那整个虚空界都没办法容纳。
我们哪怕修持短短的一瞬间也好、半天也好,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啊。我们在座的人应该经常想一想,菩提心和空性智慧,这两者我们经常要修,因为功德太大了,这里说“善增彼功德”。
菩提心的功德,我在不同的地方讲过。我们有些道友,以后弘法的时候,如果实在没有时间讲《入菩萨行论》的全文,那么就讲前面的四品,即“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第二品忏悔罪业”、“第三品受持菩提心”、“第四品不放逸”,或者只讲“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华严经》里面专门有一个《净行品》,这也可以讲;还可以讲个别经论中所宣说的菩提心的功德。让很多人听到这种功德之后,有些人可能会自然而然生起菩提心的。
这是第九个讲菩提心的功德。
第十类别“恒行波罗蜜,彼即许出离”,第十个是菩提心的作用,或者说菩提心的能力是什么样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依靠这样的菩提心?菩提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众生依靠行持六波罗蜜多,可以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前面也讲了,《心性休息》里面说,菩提心是随解脱分善。依靠菩提心能从三界轮回当中真正解脱,这是它的第十个类别。依靠菩提心的作用、菩提心的力量,通过行持六波罗蜜多,最后能从三界当中出离。
实际上,出离心跟菩提心,两者关系非常好。有时候菩提心依靠出离心来完成工作,有时候出离心也需要依靠菩提心。今天讲菩提心的时候,也说出离心很重要。你看,要出离轮回的话,也是通过菩提心来出离的。
这是第十种,下面讲到第十一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