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89课8-17

创建日期:2022-10-10

  行为学-教言宝藏89课8-17

  八、法与根机相应

  既然“依见而修”是无上窍诀大圆满的精华,为什么我们平常要讲解“依修而见”?因为要针对不同的根机而立。如果不观待根机,最方便的修法就是依见而修,直接印证见解,但你能否接受这样的教授?如今有很多导师,无论在何处宣讲,都是以直指心性的方式印证见解,但当时接受这个法的弟子,他们的根机是否为上等根机?如果不是上等根机,无论法有多么深奥,最终也难以获得解脱。

  禅宗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时,梁武帝召集全国的僧众来听达摩祖师的教言。当时达摩祖师以禅宗明心见性,即讲经不用口、也不作表示,而是以心对心的方式传法,下面却没有一个人能接受。也就是说,当时没有能依心印传承而开悟者。

  我们不能说达摩祖师没有智慧,也不能说禅宗明心见性见解不够深,而当时在场的出家人也不是笨蛋,甚至可以说修行都很不错,但他们仍旧不能得到法意,只能说根机与法没有相应。如果两者相应,导师在印证见解时,弟子决定会有很好的体会。可当时没有收获,就意味着法与根机不相应。

  试想,当时时代下的众生,烦恼并没有今天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那么沉重,甚至当时在场全都是出家人,在这么好的条件下,仍旧没有获得解脱利益,更何况今天的我们。所以,只有具备法与根机相应这个条件,才能得到收获。当根机条件不允许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依靠方便来成办解脱。

  九、只有实修才能将理论融入内心

  虽然我们最近一直讲解上师的教言,但平常还是要多去看看《上师瑜伽导修文》,尽量圆满自己的修行,不要只在口头上讨论见解。惠能大师曾经说过:“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无论你口头功夫有多么好,如果没有实践,还是与庸俗同道,与凡夫一模一样,面对死亡时仍旧充满痛苦,平时遇到烦恼的对境,内心也只会充满烦恼。所以,口头功夫再强,也没有多大的利益。惠能大师也曾经说过:“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无论你当时口中说得有多好听,只要不能起到调伏内心、消尽烦恼的作用,外在形式的修行就没有任何利益,烦恼也依旧非常炽盛。

  当然,我们如是讲解并不是诽谤能说会道完全没有利益,你可以将它作为自己以后修行的方向,但绝不能将它视为自己真正的见解,否则口中说得再好,对解脱也没有丝毫利益。正如无垢光尊者所言:“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如果修法不能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仅仅表面上的修法形象,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要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尤其要多想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无论是聚众还是独处,都要时时与共同前行相伴。只要时时与共同前行相伴,你就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一旦忘失共同外前行,无论口才有多好,你的内心还是与庸俗同道。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学习空性、智慧、般若等方面的教言或用词,张口闭口就是眼前呈现一切万物,无论是从小乘无分微尘还是无时分刹那分析,一切都是虚幻不存在的;以大乘以缘起性空的方式理解,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存在的实体,所有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等等。

  虽然言语当中可以如是树立,甚至可以对着实有说“它是假的”,但内心深处你能否真正接受“它是假的”?如果能接受,为什么你还会执著梦境为真实呢?从梦中醒来的时候知道一切都是虚幻,但梦中的真实感却是实实在在的,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理论可以作为前行的方向,但是将它视为自己唯一的见解,距离成办解脱还是非常遥远。

  所以,我们要把所理解一系列见解纳入到行为之中,要去实践。何时真正证悟到这样见解,理论就是属于你自己的见解。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一切都是飘泊性的。看得见却抓不住,仍旧距离你很遥远,就说明它还不属于你。想要令这些理论成为自己的见解,还是需要多去修修法。

  当这些见解真变成你自己内心的时候,才能称之为两面齐全。活在世上,无论是怎样的享受都会感到快乐;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内心也会非常快乐,因为他已经悟到一切万物的本性,显现不会再束缚他的内心。在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还是需要多修修法,多修修法。

  十、修行的方式方法必须到位(一)

  修行的方式方法必须到位。比如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时首先讲解了前行之前行的两个要点,即立下两个誓言。虽然看上去只是立誓这么简单,但实际上它可以遣除这一座修行期间的一系列违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每次打坐,不是昏沉太重就是心太散乱,原因在于何处?恐怕就是前行之前行这个护栏你没有用好。如果能筑好围栏,无论外面有多少野兽,都无法侵害到你,这在修行中就称之为护持。如果初次修学时,就能将这一系列要点做得非常圆满,修行期间的昏沉掉举,相对而言就不会那么炽盛了。所以当你总是觉得一打坐就有昏沉掉举侵犯内心,令内心无法安静下来,就要细致观察一下自己的修学,是否是前行之前行两个要点没有做到位,才会令违缘不断冲击。如果是由于自己修行的要点没有做到位,导致无法阻挡一切违缘,产生昏沉掉举这样的障碍,也是非常正常的。

  其次是入座前行三个要义。首先是要做到身要七支坐法。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就是按照七支座法做的,难道也有什么问题么。请问你现前是在修显宗还是在修密宗?虽然显密的坐式都有毗卢七支坐法,但其中还有方便与解脱之间的差异,你是否知道,又做得得如何?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瞬间就能做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你需要一段时间去改变。比如当过于紧张的时候,你就要开始学会松缓;过于松缓,又要稍微提紧一些,要处于一种不紧不松的状态当中,这就叫轻安。这需要一段时间去培养才能体会得到。请问你以前往这方面培养过么?恐怕很多人从没想到过这方面的差异,一开始打坐就看看自己的心能不能静下来,护持自己身体者则很少很少。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亚青寺讲顿超时都会特别强调坐姿。因为修顿超的姿势称之为三身姿势,与毗卢七支坐式完全不一样。由于往昔不习惯这种姿势的原因,百日闭关的前二十天的时间几乎都是用于调整姿势,目的就是令自己的身体的姿势能达到不紧不松的状态。也就是说,百日闭关中,仅仅用于调整身的姿势就需要二十天左右。而很多人在修法时,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心有没有静下来,而不会去观察自己的身体,观察自己的七支坐法做得如何。这样一来,身体的状况就是今天好一点就觉得很轻松,明天感到疼痛,就觉得状态不是很好,总是以自己的感觉来树立修行的好坏,就说明你前面的这些方便并没有调得很好。

  以前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个修行者,也出现类似这样等的现象。有时过于紧张,一打坐就感觉身体发紧,妄念非常多,内心也很容易外散;但有时一放松,就天天打瞌睡,怎么都没法入定。当时佛陀就让他先去调身,要在身体紧张的时候放松一些,过松的时候提紧一些,这样调整一段时间后,就会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时候再做修行,心就很容易静下来。试问在座的弟子们,前面做过多长时间的调身呢?

  语要排九节佛风。这是密法气脉明点调伏一种方便,配同着观想可以清净一切罪障。我相信很多人一开始由于往昔没有接触过的原因,会对这样的修法有一点点新鲜感,但随着着时间的流逝,后面就会变成一种走过场的过程,只是过一下这个环节,可能有时候连这样的环节都不记得了,即便有,也没有第一次运用时的体会了。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无法取得理想见解的原因就是由于修行的很多方便没有做到位。发菩提心也同样一个道理。

  十一、修行的方式方法必须到位(二)

  接下去就是观共同外前行,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修上师瑜伽导修期间,即便前面不需要树立很长的时间专门观共同外前行,后面修学禅定的同时还要运用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三种调伏妄念方便,这时候仍旧可以树立共同外前行。

  但我们也不妨先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已经学会共同外前行,尤其对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内心当下的感受有多深?每次说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是否总觉得是在讲他人的故事一般?就如同我们平时看连续剧或者看一些战争片时,看到某个角色死了,觉得是该死的,或者觉得他死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平时观想也是这样,感觉是在观察他人的故事,与自己很遥远,甚至觉得自己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说明你的共同外前行修得并不到位。

  我们修共同外前行,重点是要将文字所讲解的道理纳入心相续之中,令自己的内心要变成共同外前行。在内心没有变成共同外前行之前,你的见解与这个法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起码连共同外前行都没有到位。

  有些可能会说,自己进入佛门的时间并不长,现在只是对文字有所了解,要将见解完全纳入心相续还需要有一定的过程,还需要继续修下去。这个结论从某种角度来说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往昔我自己在修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即便有时对共同前行感觉很深刻,也不能长期具有。后面经过长时间修学前行,如今我在观共同外前行时,永远不会想到这是在说别人,就是在说自己。

  当内心时时与共同外前行相伴,就不会觉得修行有多么辛苦。可如果没有共同前行这个前提,可能就会为自己的修行寻找很多借口懈怠拖延。比如天气太热就会觉得,天热修行真累;天冷又觉得天气太冷,不适合修行;今天事情太多了,要先忙完手上的事情……如果内心真正有共同前行,天热对你来说不是没感觉,但你不会把这个重点放在“热”上,而是会觉得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才是重点;同样,天冷你也肯定会有所体会,但是重点不是天有多冷,而是会将共同前行作为首要的完成任务。所以,是否拥有共同前行的感觉与体会是完全不同的。

  平常无论是口中念诵咒还是静下心打坐、念诵功课,都是很自然的事,不需要有谁来强迫你完成这件事情。但如果没有共同外前行这个前提,对待一些修行都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一旦内心情绪烦恼起来就很难对治。可是如果有共同前行陪伴,修行就不会受其影响,因为内心已经自然形成一种修行动力,修行也成为了一种乐趣。

  为什么历代传承祖师能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修学多年,无论生活条件有多么艰难,他也不愿返回城市?就是因为共同外前行。随着修行的增上,你也会逐渐感受到,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修行是永远需要放在首位的任务,这样一来,对世间的贪执也会越来越少。即便世间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你也不会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往昔没有共同前行陪伴,内心的情绪飘动得很厉害,一高兴,就高兴得不得了,一痛苦,又痛苦得难以忍受。但只要与共同前行相伴,你的情绪飘动,相对之间就会变得越来越淡,因为你已经知道,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就不会再把这些事情当成是最根本、最特定的。这样一来,很多烦恼情绪就会减少很多。所以,共同外前行非常非常重要。

  无常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这是特定的。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谁都不知道。可能是明天,可能是下个月,也可能是明年……再过五十年,在座所有人,一个都不会留在世上,都会离开这个世界,这也是特定的事。平常不往这方面观想,总觉得自己可以长时间留在这个世上,但与我们年龄相同的人,五十年之内,无论他现前对眼前的事情有多么执著,一旦无常降临,恐怕也没有更多可执著的时间了。阎王爷不会给我们多余的时间,让我们去创造所谓眼前的事情。无论你做不做得了,时间就只有这么多。

  我也常常和一些老人说,你从小直到现在都一直忙碌于这个家庭,无论你做得有多好,就只能做到这么多;无论做得有多不好,也就只有这么多,想在余下的时间改变这个家庭,恐怕已经不现实了,几十年的时间里,你都没有圆满改变这个家庭,短短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几年,能完全改变这一切么?不可能。

  当然,我们这么讲解,并不是消极悲观厌世,也不是说反正做不做都是死,今天开始就什么都不要做了。并非如此,而是告诫大家,当你知道这些道理以后,更应该将修行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莲花生大师曾经书说过:“今生的时间再长也是稍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的。来生当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信任因果,精进修法。”所以,现前我们活在世上,无论享受的时间有多长,也就只是短短几个月而已,最长不会超过五十年。五十年后,我们都会是一堆骨灰。现在我们身边的人也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变成骨灰,五十年后我们能留在世上的也只是一堆骨灰而已。

  从今天开始,就要精进修法,绝不能把修行搁一旁。一旦无常降临,日子可能就没有今天这么好过了。无论今天有多大的烦恼,我们都还可以请旁边的亲朋好友帮帮自己;即便没有人帮,时间也可以淡泊一切。可是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由于我们对世间执著太强的缘故,恐怕感觉就不会像今天那么舒适了。因此,为了消尽所有一切,今天就要开始多修修法。

  十二、修行的方式方法必须到位(三)

  以上讲解的这些修行要点,自己现前是否都做到位了?虽然我们没有直接讲法,但是知道这些道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今天如是讲解,未来可能还会从不同的角度讲这些道理,因为这些内容太重要了。

  平常我也看见很多修行者,虽然看上去每天都在修行没有间断,但由于方式方法没有到位的原因,即便修行了很长时间,见解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非常可惜的。

  以上我们稍微讲解了一些通达方便,后面还会继续讲解认识智慧方面的内容。比如从禅定的角度而言,修行首先要符合自己的条件,知道要先从什么样的禅定开始做起,修学这样的禅定应该怎样去做,如何才能将它转变为更高的见解,以及见解本身还需要配同什么样的力量与方便等等。相关的内容,我们平常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时,已经讲了很多了。

  至于善巧运用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要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虽然现在言语上汇报:“妄念太多,心很难静下来”者越来越少,但修行上是否已经做得很圆满,我就不知道了。平常还是要多观察自己在修行的方方面面是否做得圆满。善巧运用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善巧运用做得不到位,可能你的修学就只是天天看着自己妄念是多是少。要记住我们反复强调的要点:有妄念并不是一种过失。

  我也告诫很多修行者,平常多阅读一些法本当然很好,它可以为我们前进指引方向,但是当你的了解不是很透彻的时候,你所看得见的这些道理,反而会让你进入一种偏袒之中。因为你对见解的认识并不正确也不全面。

  比如书上讲解妄念是漂泊轮回之根源,你是否清楚这里的妄念指的是哪一种妄念?什么叫妄念?书本上的这一句话是站在什么的立场中讲解?这些道理都必须要懂。否则只是书上怎么说,你就怎么做,恐怕其中就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过失。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课前讲解的内容。

  十三、持戒就是修行

  上节课我们主要讲解的是行为中守持戒律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无论是朋友带着自已还是自己对三宝心生净信而受了三皈依戒,仅仅是受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知道是什么戒,如何去守持戒律。无论是从显宗还是密宗的角度来说,受三皈依后,三所断、三所修以及阿底峡尊者所传讲的五种支分之戒条都是需要守持的,现前就要反观自己对戒律的理解如何,平常自己在守持过程中守得有多圆满。

  有很多人说如今这个时代,生活节奏快,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压力也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抽出较多的时间用于修法,所以总觉得自己的修学时间非常短暂。要记住,能够时时护持自己所受的戒律,行为中做到如理如法,就叫做修法。

  比如修上师瑜伽导修,前面有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念诵仪轨,后面有回向,这些加起来算一个完整的修行;但平常口中念诵一个心咒,甚至调伏自己内心等一系列善行,也都称之为修法。

  很多人都说生活中很难修行,但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修行。比如从受三皈依戒开始,我们就已经在上师三宝面前立誓“永不杀生”,从那天开始,一切不杀生的行为都称之为行善。例如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一切不杀生的行为都称之为修法。可能有些会想,这并没有感到像修上师瑜伽一样有个完完整整的修法,也算是修行么?是的。只要能将持戒做得圆满,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在行善,我们也应该要形成这样的一个习惯。

  除了三皈依戒,还有居士五戒也是如此。无论平常做任何事,只要具备对境、意乐、手段和最终结果这四个支分而触犯戒律,都叫做犯根本戒。因此五戒也能如是清净护持是非常重要的。

  后面是菩萨戒,即不舍弃众生和不舍弃众生成佛以及密法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等等,都是需要我们去守持的戒律。历代传承祖师有很多相关内容的文字记载,平时多去学习一些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道理完全纳入心相续之中。

  十四、倘若违犯别解脱自利难成且于他无有利益诸佛曰故依正念正知护

  【倘若违犯别解脱自利难成且于他

  如果违犯杀盗淫妄酒等别解脱戒,自利将难以成办。诚如众多经文所言,能否获得三善道,主要在于能否持戒之上。既然连获得三善道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勤于他体五蕴利益,又有何益?试问连对自己都起不到利益,又如何能对他人起到利益?因此,想要度化众生者,自己首先必须做到持戒清净。尤其在亚青寺和五明佛学院,对别解脱戒的护持更是极为重视。

  有时我也在想,我身边的很多出家人,未来真需要有一个很好的道场。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汉地没有好的道场,而是指现在和往昔众多高僧大德住世时对戒律特别重视相比,有所不同。很多寺院距离清净可能还有一定距离。但出家人来说,能有一个真正清净的场所,是非常重要的。

  别解脱戒不仅对出家人很重要,对在家居士也是一样。我们修行不能只顾着自己的见解,还要知道见解有时取决于行为。如果平时持戒没有到位,见解很难增上。也就是说,如果经常犯戒,就会阻碍见解的增长。这样一来,无论你平常用于修行见解的时间有多长,由于行为持戒已经染污的原因,见解还是难以增上。

  【无有利益诸佛曰故依正念正知护

  要时时护持正知正念。所谓护持正知正念,就是指要提起精神,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平常我也告诫很多刚入门者,多看看《普贤上师言教》。因为《普贤上师言教》从共同外前行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因果不虚方面详细讲解了何谓善、何谓不善。当你知道不善的结果以后,就要时时提起精神,及时断除产生恶果之因,这就称之为护持正知正念。

  十五、戒律犹如大地基一切功德之所依切莫轻忽作护持

  【戒律犹如大地基,一切功德之所依

  戒律就像大地,可以滋养花草树木,而我们的见解修行等一系列功德能否增上,取决于戒律是否清净。因为戒律就如同大地一般,是一切功德之所依。如果不能清净守持戒律,即便表面能做出修行人的形象,口中时时谈论着见解,实际上见解和修行的功德永远不会增上,就如没有沃土,就无法长出参天大树,无法长草开花。

  平常要多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尤其是业之因果方面的内容。多去了解一下何谓十不善业。一旦犯下十不善业,即便表面上做出一些修法形象,实际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也常常告诫很多修行者:时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很多贪嗔痴烦恼的好人。贪嗔痴烦恼本来就是行为中的污点,有了这些污点,无论怎样修行,见解也很难增上,如同在贫瘠的土壤中无论播撒多少种子,也无法长出草、开出花,更长不出来参天大树。所以见解很重要,行为也很重要,因为清净持戒如大地之基,是一切功德之所依。

  【切莫轻忽作护持

  不要轻视护持戒律。

  有时候我也听一些出家人说,由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在我听起来,他们的烦恼是重的不得了,可如果当时说一些不好的话,又怕他内心产生极大的烦恼,最后真的变成一个恶人。因此不能批评得太厉害令他恼羞成怒,也不能说得太轻松而轻视犯戒的过失,触犯根本戒的过失可是非常非常大的。只能说些不轻不重的话,同时又为他讲解一些遣除业障的内容,让他多做一些忏悔,告诉他业障清净后,也有成办解脱的机会等等。

  我身边有不少年轻的出家人,但我非常不希望他们在我身边待着。因为我下来看病,可能城市里待的时间比较长,如果你跟着我在居民区里住着,即便今天正念护持得很好,也不代表时时都能清净守持戒律。有时我会在讲法的过程中讲一些相关的事情,就是在给大家敲警钟,告诫所有人要护持正知正念,因为我们不知道魔障何时会降临到自己的身边。

  以前我们在亚青寺也是同样一个道理。虽然亚青是一个清净的地方,但如果导师不常常给大家敲敲警钟,弟子也很容易就会忘失正念。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忘失正念的原因就是因为修法不够精进。以前亚青寺本来就是非常偏僻的一个地方,没什么外缘会让人犯戒,可即便如此,还是需要上师不断为大家讲讲法,敲敲警钟,只有这样才会令修行者更精进。

  要记住,清净持戒非常非常重要,绝对不能轻视。无论你自以为见解有多高,口才有多好,只要行为上持戒不够清净,就是令自己的见解和修行染上污点,想要在这样的前提下赤裸究竟见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这些道理必须时时铭记心中。每当自己内心烦恼现前时,就把这几句话默念几遍,令自己强行提起正念,也必须如此。

  从某种角度来说,修行就是一门苦行,因为它不能顺着我们平常的习气,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从进入佛门直到今天能如理如法修行,已经受到很多戒律的约束,平常更应该提起正念护持戒律。但无论如何,作为修行人,只要内心与共同前行相伴,并且有坚定的意志力,再强大的魔障也永远不会侵犯到你的清净心。反之,如果不具有这样的功德,一瞬之间就能则摧毁自己的内心。

  十六、具足菩提心士夫宿具菩提心之故如今为众所爱戴

  【具足菩提心士夫

  指具足菩提心者。菩提心指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指慈悲缘众生,慈悲的对境是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内心时时刻刻都具有令众生成办解脱的智慧愿望;而行菩提心是指要让一切众生得到这样的佛果,自己的三门也要时时利益众生。

  如果只有前面的愿菩提心,没有后面的行菩提心,就如同没有手臂的母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被河水冲走却无能为力。虽然她很想把她儿女从河里救出来,但由于自己没有双臂,只能沿着河岸哭喊奔跑,没有任何办法。就如同这个比喻一般,我们想要救度众生,不仅内心要有这样的愿望,还需要具备健全的双臂,时时去行持善法,才能称之为行菩提心。

  【宿具菩提心之故

  现前能具菩提心者,宿世也是修菩提心以及有菩提心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因,今生很难生起菩提心。这也充分地说明,前世我们也是有菩提心的人,今生如果能再多下一些功夫,成办解脱近在眼前。这不仅是我们今生修菩提心的功德,也是前世修菩提心本就有的功德。

  【如今为众所爱戴

  任何人见到有菩提心的人,都会对他心生恭敬与欢喜,充满爱戴之心。也就是说,想要变成受一切众生尊敬的对境,首先就必须要有菩提心。而真正具有菩提心者,慈悲和智慧也必不会缺少。如果你对他人有这样的慈悲心,他人就会对你有这样的爱戴之心,这是一种相对性的存在,也是一个因果关系。

  我们平常也会感到,总有些人见到自己并不是很欢喜。这从某种角度来说,说明我们的慈悲心和智慧还是有所不够。我们的佛台上摆放着各种佛像,除非是业及烦恼非常沉重者,否则一般见到这些佛像者,都会心生清净之心,原因在于何处?就是由于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菩提心的缘故。所以当菩提心圆满成熟时,他们就会变成人人爱戴的对境。想要知道自己现前菩提心修行得如何,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观察。

  尤其对想要成办解脱者而言,菩提心更是必不可缺。我们在讲解三殊胜法时,首先讲解令善根转变成无量为清净之发心,就是在讲解菩提心。也就是说,我们每次所做的一系列善行能否成办成无量之功德,靠的就是菩提心。因此从转变功德角度来说,菩提心不可缺少;从消尽烦恼、救度众生以及其他一切德呈现的角度而言,菩提心更是不可缺少。所以,平常在菩提心方面要多学习一些。

  今天我们只是对这一两句偈颂做了一些解释,对于具体如何修学菩提心,平时应该多去学一些相关的内容。尤其在《普贤上师言教》以及《上师瑜伽导修文》中,都讲得非常非常细致。这些点点滴滴的教授,都应该时时铭记心中。

  十七、课后嘱咐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希望大家回去以后继续多学习一些《上师瑜伽导修文》。可以说在座弟子人人手上都有这本法本,平时能多学学,多修修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汉地的宴席上,往往大桌子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菜,想要全都尝试一遍,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同样一个道理,什么法都去尝试一下,即便你接触得再多,内心最终没有什么改变的话,也没有多大的利益。

  《功德藏》中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平常所做是善是恶,功德是大是小,不在于你平常善法做得是多还是少,是大还是小。难道做的善法数量多,功德就大;恶行多,过失就大么?并非如此。善恶不以外相为标准,而以内心是否清净来树立功德是大是小。如果内心没有清净,看上去善法做得再多,也只能说你没功德;可如果看上去做得很少,内心却很清净的话,就说明你的功德很大。

  所以功德大小在于你的内心改变多少,而不在于善法件数做了多少。这样安立,也符合因果关系,因果不会颠倒。所以,平常还是要尽量做得圆满一些。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89课1-7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0课1-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