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3-08-18

  NO.1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方广佛华严经》,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卷第五十三/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

  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疲厌心。何等为十?所谓:供养一切诸佛无疲厌心;亲近一切善知识无疲厌心;求一切法无疲厌心;听闻正法无疲厌心;宣说正法无疲厌心;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无疲厌心;置一切众生于佛菩提无疲厌心;于一一世界经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无疲厌心;游行一切世界无疲厌心;观察思惟一切佛法无疲厌心。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疲厌无上大智。

  [注2]《米拉日巴尊者传》,译者张澄基:

  度化有缘众生

  “我离开了猎人们,向曲巴行来;走过了巴库,到达亭日,便在路旁躺下来休息片刻。有几个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准备去参加法会,经过这里,看见了我这枯瘦如柴的身体,一个姑娘说道:‘你们快看啊!这人真可怜啊!我们要发愿,来世不要得到这样的一个人身啊!’

  “另一个姑娘说道:‘真是可怜啊!这个样子谁看见了都会伤心的。’

  “她们却未料到我心里也在想着,这些无知的众生真是可怜啊!不由得对她们起了极大的悲悯心,就站起来对她们说道:‘喂!请你们不要这样说,也用不着这样难过。老实说,你们就是发愿,想要得着我这样一个人身,还不容易呢!你们悲悯我吗?可怜我吗?告诉你们,邪见才是真可悯,愚痴才是真可怜啊!现在听我唱一个歌吧!

  祈请我之大恩师,马尔巴尊前我敬礼;

  恶业所损诸众生,不见己过见人过。

  罪业多集小女子,一味贪着自家园;

  爱美恋身如火炽,我叹众生真可怜。

  于此五浊恶世里,事欺诈师如事佛;

  求学虚言妄语师,如同求财与求宝。

  于诸真实修行人,弃置不顾如废石;

  我叹众生真可悯,汝等美丽小女子!

  与我贡通穷密勒,相顾彼此两可怜;

  尔怜我兮我悯汝,汝我皆执悲悯枪。

  比科一场看谁胜,我知汝说等梦呓;

  密勒示汝胜口诀,得我碧玉换顽石;

  饮我美酒弃白水。

  “一个女郎听了我的歌就对身旁另一个女郎说道:‘他就是密勒日巴啊!我们只看见别人,不看见自己,说了这些不合理的话,让我们向他忏悔发愿吧!’

  “她们二人就来到我面前向我顶礼求忏悔,还供养了我七个小蚌壳,其余的女郎们也一起向我顶礼,又请我说法。

  “于是我又唱道:

  祈请大恩上师前,我以短歌说正法;

  上自兜率天宫中,不求了义求权义;

  下至海底龙宫处,不求深法求浅术;

  中于赡洲人间世,不学善巧学骗子!

  西藏雪国四区中,不重修行重口说;

  末劫法灭未来世,不求善人求恶人;

  爱俏女郎心目中,不求行者求美男;

  女心但悦音声好,不爱法语爱歌喉!

  汝等忏悔我已知,答汝供奉七蚌壳;

  为此教汝口诀歌,欢喜为汝传妙法。

  “我的歌,使得那几位女郎们都生了信心,欢喜信受而去。

  [注3]《大方广佛华严经》,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卷第三十四/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于此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此地法故;亦应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推求请问,第二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亦应如是推求请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中相及得果,无有厌足,为欲成就彼地法故。是菩萨善知诸地障对治,善知地成坏,善知地相果,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净,善知地地转行,善知地地处、非处,善知地地殊胜智,善知地地不退转,善知净治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

  佛子!菩萨如是善知地相,始于初地起行不断,如是乃至入第十地无有断绝;由此诸地智光明故,成于如来智慧光明。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将诸商人往诣大城,未发之时,先问道中功德过失,及住止之处安危可不,然后具道资粮,作所应作。佛子!彼大商主虽未发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慧筹量观察,备其所须令无乏少,将诸商众乃至安隐到彼大城,身及众人悉免忧患。佛子!菩萨商主亦复如是,住于初地,善知诸地障对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萨地清净,转入如来地,然后乃具福智资粮,将一切众生经生死旷野险难之处,安隐得至萨婆若城,身及众生不经患难。是故,菩萨常应匪懈勤修诸地殊胜净业,乃至趣入如来智地。

  [注4]1、《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47-57讲记:

  “意乐发愿实际行,犹如欲行与正行。”

  什么是愿菩提心呢?愿菩提心就是一种意乐,不是以实际行动去做,而是在心里发愿。

  而行菩提心是实际去做,不但有发愿,还有真正的行为。就像我们去拉萨、去北京、去美国,首先要发愿去那里,之后还要正式地启程——所有的行李都已经准备好了,然后就开始出发,这是正行的开始。这就叫做行菩提心。

  《现观庄严论》当中也讲:“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是非常著名、非常重要的偈颂。由此可见,什么是发心呢?实际上就是一颗利他的心。利他的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有行为的,叫做行菩提心;一种仅仅是一种意乐,叫做愿菩提心。

  当然,菩提心还可以分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凡夫的菩提心和圣者的菩提心。在《现观庄严论》和《经庄严论》中,从发心层面讲了资粮道到无学地之间的二十二种菩提心,以二十二种比喻进行了说明。总而言之,所谓的发心实际上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2、《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全知无垢光尊者著,索达吉堪布译

  丙一、总说愿行菩提心:

  发心为利无量众,欲获真实正等觉,

  此心可分为二种,即是愿行菩提心。

  意乐发愿实际行,犹如欲行与正行。

  按照地道分界有二十二种比喻发心,依据《慧海请问经》中所说之义于《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此等比喻的意义,按次第而言,《现观庄严论释》中云:“欲乐、意乐、增上意乐、加行、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静虑度、智慧度、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神通、福慧二资、菩提分法、大悲与胜观、总持与辩才、正法喜宴、同行之道、具足法身。”

  地道分界:欲乐如地,意乐如金,增上意乐如月,此三者依次是小、中、大资粮道之发心;加行如火,此为四种加行道之发心;布施度如藏,持戒度如宝源,安忍度如海,精进度如金刚,静虑度如山,慧度如药,善巧方便如亲友,愿度如摩尼宝,力度如日轮,智度如妙音,此等依次是一地至十地之发心;神通如王,二资如王库,菩提分法如大路,悲心胜观二者如妙乘,总持辩才二者如泉水,此五者在八地、九地、十地具有;正法喜宴如雅声,同行之道如河流,具足法身如妙云,此三者为十地之发心,以广大智慧与事业利益有情之故。《现观庄严论释·明义疏》中云:“初三者为小中大资粮道初业地所摄,下一发心为趋入一地道(加行道)所摄,其下十种发心为极喜地等十地所摄,是见道、修道者之行境。其下五种发心为殊胜道所摄,其下三种发心是以佛地之加行、正行、后行所摄。”如是发心之详细分类为初业地到佛地之间所包含。

  有些人将这里最后三种发心立为普光地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佛陀无有后行发心,即佛陀发心不可穷尽或不见边际,因此这里所说的佛地是指大乘阿罗汉向,也就是说十地有加行正行后行三种发心。如《经庄严论》中云:“诸佛子发心,说为犹如云。”所以,二十二种发心是资粮道至十地之间包括的。

  若问:佛地到底有无发心?

  像有学道那样后来想获得之发心在佛地是没有的,因为佛已经获得了,而且由于超越了受戒时间也无有以仪轨受菩萨戒之发心,但是佛地却有胜义发心,具有以法性获得之发心,因为此发心得而未失且越来越向上存在,也就是因为具有无舍空性,并以无缘大悲利益众生。《中般若经》中云:“吾以佛眼彻见一切有情皆具发心而越过东方恒河沙数世间界赴至地狱、饿鬼、旁生处,为利乐彼等众生而说法。”

  对此二十二种发心,阿阇黎智称认为前三种发心为愿菩提心,后十九种为行菩提心,并说:“欲乐等三类,为三种愿心,所谓之行心,许为十九种。”实际上应该承认每一阶段愿行菩提心都有,因为愿菩提心是寻求菩提的这一分,行菩提心是实际行持差别的这一分,每一阶段二者必须具全。

  [注5]《现观庄严论讲解》05-55讲记:

  庚二、以比喻广说事相:

  这个科判的内容非常重要。我们学过的很多大乘教典,比如《心性休息大车疏》、《三戒论释》等,在宣讲菩提心时都会引用这里的颂词。

  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

  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

  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

  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菩提心一般略分为两类,即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或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又可按地界分为四种:资粮道、加行道的胜解行发心,不清净七地的殊胜意乐发心,三清净地的异熟发心,远离二障及一切习气的佛地之发心。再广分,就有以上这二十二种菩提心。

  这二十二种比喻其实来源于《华严经》——《华严经》中共有一百一十八种比喻,本论撷取其中最重要的二十二种以为象征。颂词只是列出了这些比喻,其本体和特点我们下面一一来看。

  1、与欲乐助伴相应的发心作为善法功德的所依——欲乐如地之发心。这是小资粮道的发心,好比大地能生长万物一般,小资粮道利益众生的意乐能增长一切善法功德。

  2、与意乐助伴相应的发心直至菩提之前不会变异——意乐如金之发心。这是中资粮道的发心,它可以保证小资粮道的发心直到成佛之间永远不变,就像金子无论怎样锤炼也不会变成铜铁一样。证得中资粮道之后,绝不会像某些人遇到一点点违缘、被别人瞪一眼就马上退失发心,而是发心极其稳固。

  3、与增上清净意乐助伴相应的发心使善法日益增上——增上意乐如月的发心。这是大资粮道的发心,在这种发心摄持下,信心、大悲心等善法会如上弦月般与日俱增。

  4、与加行助伴相应的发心能够焚烧障碍之薪——加行如火的发心。虽然加行道有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个阶段,但这里并没有分开安立,而是给整个加行道安立一种发心,这也是凡夫地最上等的发心了。若把修行的违品比喻成木柴,那么加行道的发心就好像猛火,可以把障碍加行道的一切烦恼焚烧无余。当然,这种对治烦恼是粗分的,表现为令不堕三恶趣等,还达不到一地菩萨的程度。

  5、与施舍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满足众生的愿望——布施如宝藏的发心。现证一地菩萨之时,原来的世俗菩提心就转变成了胜义菩提心,此时一心满足众生的愿望,无论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都毫无困难,包括自己最珍贵的身体都可以布施。这种殊胜的心态相当于宝藏,可以使一切贫乏众生心满意足。作为因地众生,我们只能相似地行持布施,满众生愿,力量和所及范围都不能同一地菩萨相比。

  6、与持戒助伴相应的发心作为一切功德的来源——戒律如宝源的发心。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有了第二地菩萨的发心,一切功德自然源源不断流出,如同大山、大海等宝源之处有取之不尽的宝石矿产一般。

  7、与安忍助伴相应的发心,终究不被损害所乱——安忍如大海的发心。我们常常是身体产生一点点痛苦、情绪遭受一点点扰乱就退失道心,比如有人就对我说:“如果谁都不见,我可以发心利益众生;但如果要见人,就没办法了,我讨厌面对很多人。”谁都不见还怎么利益众生?也不可能用遥控器来利益众生。想发心却不敢接触众生,这是一种很脆弱的表现。只有多接触众生,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安忍是什么样。得到第三地菩萨的时候,即使别人将自己的身肉片片割截,也不会产生一丝嗔恨心。比如大海表面上会有一点波浪,但整个大海的体性从来没有任何改变。同样的道理,三地菩萨表面上也可能显现不高兴,但这只相当于海面上的波纹,他整个广如大海的智慧心地根本不会被外在因缘所扰乱。这种境界绝非一般世间凡夫可及,但我们也可以相似地具足一些安忍波罗蜜多的特点,比如,很多人原来在世间时斤斤计较,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心烦意乱,就像山沟里的水时不时会变浑、干枯一样;后来学习了佛法,好像脱胎换骨一样,发生什么都可以接受、容纳,这就表现出一点大海的模样了。

  8、与精进助伴相应的发心坚定不退而乐于善法——精进如金刚的发心。四地菩萨对于善法的意乐坚不可摧,无有退转,以金刚来比喻。

  现在有些“修行人”可能前世习气比较重,给他讲一些空性、利他、三十七道品的功德,都没有什么兴趣,就好像在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若是做一些无义散乱之事,他就非常有欢喜心。如果说前辈修行人精进行善的意乐如同金刚,那这种人对善法的意乐就像泥土,一捏就碎,十分可怜。在座各位也应该反观自心,看看自己对善法的意乐是怎样的。如果第一天还算精进,第二天就兴趣索然,连法本都不愿看一眼,那就离金刚般的发心还很远。

  9、与静虑助伴相应的发心,不被散乱所动——静虑如山王的发心。我们现在的心极易动摇,稍有一点风吹草动便无法安住,比如说,刚刚两手结定印开始打坐,忽然听见一只老鼠来回走动的声音,就坐不住了。到五地菩萨时,静虑完全不会为外境所动摇,就好像再大的风也无法吹动山王一样。

  10、与智慧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消除二障之疾——智慧如药般的发心。凡夫就是被烦恼障、所知障缠缚的病人,而六地菩萨证悟二无我的智慧波罗蜜多如同妙药,可以彻底消除分别念的疾病。

  六度到此已经圆满,后面的四度是从智慧波罗蜜多的不同反体来分的。

  11、与善巧方便助伴相应的发心,以方便成办他利——善巧如友的发心。七地菩萨发心的特点是非常善于利益众生,如《华严经》所强调的“善知识具善巧方便”。所谓善巧方便,就是能够针对众生不同的心态对症下药。比如,于散乱众生以爱语摄,于贪财众生以布施摄。因为具有如是种种善巧,所以七地菩萨利益众生是很自在的,不像个别人虽然发心很不错,但说话、做事总是到处树敌。要度化一个众生,首先要想方设法让他欢喜,这是很重要的。

  12、与愿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成就所欲之果——大愿如摩尼宝珠的发心。第八地菩萨无论发什么愿都能自然成办,毫不费力,就好像将摩尼宝置于胜幢上做祈祷必定会如愿一样。

  13、与力助伴相应的发心能成熟所化众生——力如日轮的发心。太阳成熟万物并不需要很努力地到每棵小草前施予阳光,它只要升在天空中,草木自然就会成熟。同样的道理,第九地菩萨也是无须勤作便能成熟无量无边的众生,不像凡夫人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14、与本智助伴相应的发心,以正法能使所化有情生起希求心——智如歌声的发心。世间人听到歌声一般都会心生欢悦,十地菩萨宣说的正法也能令众生生起无比的欢喜满足之心。

  以上是从资粮道到十地之间的十四种发心,下面的五种发心是为三清净地特别安立的。

  15、与神通助伴相应的发心能够成办广大他利——神通如王的发心。国王手握重权,欲成办何事,只要吩咐一声,手下的人马上会照办,同样三清净地菩萨神通自在,要利益众生也非常容易。“三休息”中也讲过:没有神通很难利益众生。

  16、与二资粮助伴相应的发心具足多种善资——二资如库的发心。三清净地菩萨智慧、福德二资的修集已经圆满,就像国王的仓库中一切资具应有尽有一般,此时菩萨能随心所欲地以各种方法利益众生。

  17、与菩提分法助伴相应的发心是一切圣者必经之路——菩提分法如大路的发心。无论大小乘中,三十七道品都是每位圣者要修持的。好比一条大路,所有的车辆都避不开,一切圣者都要经过三十七道品才能修行圆满。

  18、与方便智慧助伴相应的发心能不住有寂——方便智慧如车乘的发心。三清净地菩萨由于具有无我的智慧和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所以他既不会住于涅槃的边也不会住于轮回的边,就好像古代的马车一直行驶在道路中间,而不会偏左或偏右。

  19、与总持辩才助伴相应的发心,法句法义无有穷尽——总持辩才如泉水的发心。三清净地菩萨获得不忘陀罗尼,辩才无碍,通达万法的智慧源源不断涌出,好似泉水般无有止息。我们接触过的一些上师就是如此,在他们的境界中,好像一切世出世间的道理都已通达,自然而然就会迸现智慧的火花。

  这就是从三清净地的不同层面安立的五种发心。最后是依佛地的加行、正行、后行而安立的三种发心。

  20、与法筵助伴相应的发心,以妙音传演四法印——法筵如雅声的发心。在入金刚喻定之前,十地菩萨发起宣说四谛妙法的意乐,因为此妙法能令每一个众生无比欢喜,得大利益,所以将之比喻为悦耳动听的音声。

  21、与唯一行道助伴相应的发心,趋向究竟一乘——唯一行道如河流的发心。在佛地的正行阶段,如所有智圆满,一切万法成为一味一体,犹如江河汇集众水,最终将流入大海。

  关于佛地是否存在发心的问题,在《心性休息大车疏》、《如意宝藏论》中有一些辩论,无垢光尊者总的观点是:佛地的三种发心可以安立,不过佛地发的不是分别念的“心”,而是无分别的菩提心以功德增上的方式存在。

  22、与法身助伴相应的发心,示现种种事业——如云的发心。在佛地的后行阶段,会示现法身的二十七种事业,以各式各样的形象利益无量众生,如同云中降下雨水滋润万物,使之开花结果。这是从成佛以后事业现前的层面安立为发心,也不是分别念的行境。

  以上总共有二十二种发心。

  《经庄严论》中有一句话:“佛子之发心,宣说如大云。”意即很多菩萨的发心是如云一般的。有人就据此说:二十二种发心应全部安立在有学道,不应在无学道中安立。但华智仁波切、宗喀巴大师等诸大德对此回答:这样安立并无过失,因菩萨如云之发心的功德在佛相续中自然而然存在——佛虽然无有“我想度众生”的粗大分别念,但其无分别智中具足功德增上之发心。

上一篇:NO.1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