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自修禅七(20小暑)随笔 (2020-07-17 09:46:58 记录于后半生点滴的新浪博客)
1、缘起:
过节期间,突然想起好久没闭关了,好象应当安排一个闭关。胡乱断了外缘,不管三七二十一,闭个关吧,至少现在还有资源。
日常两活宝太凶,晨一坐的苦受就够一整天消化,晚一坐基本改成了卧禅。当下密集禅修,两活宝肯定更凶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真是有点找死的感觉,哈哈哈!
2、综合评价:85=60+20+5
其中60=按计划完成了。
20=每坐都一坐到底,挣到苦劳分。甚难,几乎每一坐都需要强忍,严重气堵+活宝太凶,稍稍松口劲,就坚持不到终点,如同观剧痛极限。每一坐都不能保证坐到终,能挣满苦劳分,实属偶然,习性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5=心好象妄想少了点,挣点小分。
3、对治常山,落花流水
明知山有虎,重新设计了闭关程序,针对常山增加了一些方案:
3、1增加一个大闲岔,每日走湖。实践证明,闲岔、以及咖啡、好体力脑力,这些曾经有一些延缓作用的因素,现在都不好使了,与严重气堵+活宝太凶不相关。
3、2用木香+枳实当茶饮,勤喝了四天,停了两天,再喝。实践证明,这招不好使,与严重气堵+活宝太凶不相关。是否理气药理的是消化道内的气,而气堵是腑膜之间的气,所以没有任何好或坏的反应?只能瞎想想。味苦得很,真是偷鸡不着失把米。
3、3行禅时一直按摩任脉,希望气机顺一点。实践证明,这招不好使,与严重气堵+活宝太凶不相关。
3、4用捶背器每天捶一遍腹部,希望调整一下肌肉痉挛。实践证明,这招不好使,与严重气堵+活宝太凶不相关。
3、5每日一柱艾灸,希望调整一下肌肉痉挛。实践证明,这招不好使,与严重气堵+活宝太凶不相关。
对治常山,落花流水。禅修浪到这境地,老江湖复习了一回沧桑感。江湖内外,事皆难苦,真不想再轮回了,真想出离轮回。在法界或者刹土,要么不用做事,要么心想事成。而进出世间,事事艰辛,以此因缘,好好修了一回出离心。
近数月,乱气冲击着喉部咳嗽反射弧的开关,每坐至少咳嗽一次,三咳宝已经成长为“常尘”。我不是勇敢的海燕,只是呆呆痴痴地看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纵观今世禅修的历史,就是对治活宝的历史。
黔驴技穷,落花流水,以“无念+无住+无相”对治了,哈哈哈!
4、世间俗人方便关
几次自修,观察到已经没有欢喜心了,本是俗人,闭不了出世间的关。
这次安排,上午走湖,心到房外浪浪3小时,回来再买新鲜菜果,不用天天吃陈货,感觉心态放松多了,没有以前闭关时隐藏着的紧张感。
以过节发的粽子+鸭蛋做闭关主食,还不错,一顿一粽一菜汤,一日两顿,只能过午不主食,一个西瓜从中午吃到晚上,这次对食物没有起不善心。
偶尔走一次湖,精神抖擞,天天10公里,就很有压力了,后几公里,动作都变形了,下回安排穿湖少走几公里。几天暴走,腓肠肌的线条练得好漂亮。皮肤晒伤了,下回要备防晒衣,小暑的太阳,老了有点扛不住了,没年青时耐晒。
活宝太凶,使得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腹部肌肉比腓肠肌还辛苦,它们也会很痛+打颤+产热,这些都与腓肠肌相似。想到它们因无明而劳作,尽管给我造成了极大的苦受,严重防碍了我的修行,但是我还是以大悲心摄受它们,给它们艾灸+捶拍+按摩。好象一点效果也没显现,不过,从理论上讲,应当对它们是有益处的。
一小时一坐,一天六坐,体力有点吃紧,时间安排也吃紧,导致行禅没有效益,户外观修也必须挣工分。以后安排,一日五坐,第六坐不计入总分,随缘而坐。时间安排得宽松一些,户外就可以经常短时间地发发呆、观修一把。
5、坐禅
一入坐,半分钟不到,就成了气鼓鼓的小巴鱼。
所缘基本稳定,好象不能安住,只能“如实观照”。
所缘与气堵有可能共存几时,但两活宝力太大,每次都能把心拎出水面。当然,活宝同样也会把满世界闲逛的心拉回来。反正,不管心在做好事还是在做坏事,活宝都能把它拎出水。五蕴皆实,气堵群痛+肩背很痛+腿臀时痛,没本事体证“赤裸的觉性”,“赤裸的苦性”倒是体证得真真切切。
活宝属无情,无心而无明,辛苦勤作,真是可怜,我以大悲心摄受它们。如此修了大悲心后,发现不善心想起也起不来了;以前是以“保持正念”的方法,严防死守而不起不善心,就象“那个地方”是空地,要建围墙挡住随时想进入的不善心;产生大悲心以后,“那个地方”被大悲心占满了,不善心没地方站了,自然就来不了了、不来了。这个思维过程,真的好奇妙。
户外观修,以游人发呆相呆坐着。在防潮垫上任何坐姿一小时不动,最后时段都是好大的苦受。如果不挣工分,随缘观修,约半小时较好。
户外观修时,第一回睁眼打坐,感觉抬眼皮费劲,虽然耗不了多少能量,但在禅修状态毫毫计较,时时要用心提着,否则很快就自由落体闭眼了;户外光线,除了深阴天时,其他时候均嫌强,一坐下来,眼不舒服;气堵与活宝,未见明显减缓;该昏沉,还昏沉,即使担心掉进湖里,也挡不住。心时而干干正活,时而开开小差,习性与修行无念切换,倒也轻松自在。
6、行禅
走湖时,尽量走呆子路,当行香。体力好动作标准时,心至一处,能维持一会;体力不济动作走样时,心全管着调节肌群合作了,基本顾不上所缘。
房内行禅时间,一半是在为坐禅作体能放松事项,一半是一边按摩任脉,一边散走,基本顾不上所缘。
一日六坐,感觉体能不济,如果行禅时间不做调养,下一坐很难维系,导致行禅基本没有效益。体力好一点的话,行禅应当能有一点效益的,感觉时间浪费了,有点可惜。
7、观修
安排走湖时,计划以行香的方式进行。但是一见湖景,正值荷花烂漫时,如视而不见,实在太违习性。好好欣赏,是必须的,不能学佛学呆掉了,大好美景都不认识了。当然,即在禅修期,那就转为道用。习性与修行两不误、互不欠。
追随上师,混学三界,临阵擦枪,活学活用,很快研发出观修软件:《宝性论》中的比喻(荷花瓣=贪嗔痴)包裹着(荷花蕊=如来藏)+依《心性休息》中的观修法画瓢=观修如来藏。
兴致勃勃找到一朵盛开的荷花,在其面前以游人发呆相,安坐一小时不动,开始观修:
7、1把荷花瓣观成空性
荷花瓣美艳无暇,直接观成贪嗔痴,感觉是鲜花插在牛粪上,有点情理不容,调整一下思路,按《中观慧论》见者+所见不存在的思路,先观空性:
“我”现在正在看“这朵荷花”,“花”怎么就是“空”的呢?
(观想:我轻轻地捧着这朵荷花);
把花放在我的前面,花先在而我不在。我都没有,那我看的花更不可有了;我还没看见花,那么被我看见的花,根本就不存在(观想:我前面的花灯灭了,只有空气)
把花放在我的后面,我先在而花不在。花都没有,那看到花的我也不可能有的;我也没看见花,那么被我看见的花,根本就不存在(观想:我后面的花灯灭了,只有空气)
把花放在我的傍边,花说:“你来了,我才开”,我说“你开了,我才来”,我不会先去,所以花也就不会出现(观想:我左右的花灯全灭了,只有空气)
(观想:我看着前、后、左、右都没有花,只有空气。我捧着的这朵荷花,是空的!我用手指从花瓣中间划过,感受不到阻碍,呀,它真的是空的耶!)
“呀,它真的是空的耶!”这也许就是理论上的“空性的感觉”,尽量停在这个状态中;时不时,再观想一下(观想:手指在花瓣中无阻碍地划来划来,呀,它真的是空的耶!)
呆想了几次后,突然觉得,这不就是“提起活头,念佛是谁”吗?只不过是把“念佛是谁”换成“它真的是空的耶!”。是汉祖师与藏祖师发明了一样的明心见性的方法吗?还是我感觉错了?
找思路的时候,心的活动幅度比较大;当思路熟练了以后,心的活动幅度就小了;进入状态以后,只要时不时提一下“它真的是空的耶!”就行了,不需要从头把整个思路全都想一遍;当心明显散乱的时候,就需要把整个思路全都想一遍。
本次是元旦观修空性后的第二次观修空性,时间长、对境美,好象有点感觉了,知道观修是怎么一回事了。不管对不对了,以后有机会再试试。
7、2把荷花瓣观成贪嗔痴
把荷花瓣观成空性,试修了一会后,又想,贪嗔痴的外衣不也同荷花瓣一样是美好的吗?所以人人才会喜欢它们;而且贪嗔痴的本性也同荷花瓣一样是空性的,这样把荷花瓣观成贪嗔痴,顺理成章,无有习性障碍了。
仔细观察,荷花瓣来源于花蕊=如来藏,越根越白、越尖越红,这就是说,每一个贪嗔痴的念头,都来源于如来藏、本性都是如来藏。
艳红的瓣尖,就是贪嗔痴+烦恼;白黄的瓣根,就是菩提+如来藏,烦恼与菩提就是这样转换的。
荷花蕾,就是贪嗔痴太重,把花蕊=如来藏全部裹起来,根本看不见如来藏;盛开的荷花,就是只有贪嗔痴散开、轻薄,才能把花蕊=如来藏显现出来,能够见到如来藏了;累实莲蓬,就是只有贪嗔痴彻底没有了,才能圆满佛果,见到赤裸的如来藏。
与荷花相处几十年,从来没有这样欣赏过荷花,为自已的“发现”而感到欢喜惊叹。呆呆想了很久、很多次,觉得这种“状态”无处安立,即不能停在“空性”,又不能停在“如来藏”,但确实为发现新风景而开心。
7、3把荷花蕊观成如来藏
盛开的荷花,蕊莲蓬金色绝美,在《宝性论》中比作如来藏,真是当之无愧。
需要观想佛像安立在金莲蓬上,在头脑中没有库存稳定的佛像,于是把法王像安立在金莲蓬上,一下就与日常在地铁上修的简陋版“上师瑜伽”接上轨了,只要把“身口意”换成“如来藏”。思路很熟,想了几回。感觉虽然睁眼看着“如来藏”的图像,但观想的还是头脑中地铁上的图像,两个图像是切换而不是合并。
后来想到,《宝性论》中把金莲蓬比作如来藏,是为了说明,众生皆有如来藏,强调的是“有”,而不是如来藏的空性和光明,所以与简陋版“上师瑜伽”接轨,好象牛头不对马嘴,重新设计思路:
把金莲蓬观想成“大金宝”,“我的如来藏、我的自家大宝贝耶!”不需别的思路了,时不时提一下就行了,那种状态就是穷人梦里数元宝的幸福感觉。时间长了以后,“大宝贝”自己就到心里去了,最后,心就觉得融于虚空,与简陋版“上师瑜伽”的安住部分合为一体。
对美好的对境进行观修打坐,即满足了前半生的习性,又不耽误后半生的修行,两不欠,算是找到了平衡点,这是本次自修的一大收获。
观修的对境是很难找的,一朵花只能观修一坐,第二天就变形了,或不见“如来藏”+“如来藏”变绿了+瓣落多片;再者,虽然湖很大+荷很多,但架不住人多,远比地铁车厢闹腾。我若不是为了见一眼“我的如来藏”,必定是这欢乐海洋中的一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坚持已道,不扰他心。
8、作意供养
我把湖田烂漫荷花意供给上师,并以三轮体空摄持!
我相信以我闻到花香的缘起和强烈的信心,荷田一定能在世俗中幻化成草原!
观想上师在人间的乐土,蜜蜂的欢笑,蝴蝶的舞场之草原上,好好保养老爷车,我满心欢喜!
9、回向
以我此次禅修的功德回向给老妈,愿老妈减轻病苦老苦,心跳平稳呼吸顺畅、腰不痛腿能走、心情愉悦笑口常开!
以我此次禅修的功德回向给上师,愿师多一刹休息,少一刹劳累,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以我此次禅修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同我一起离苦得乐都获佛果!
出关找来师传《宝性论》第十五课,发现思路不完全符合论义+师义。混学三界,思混了+修混了,哈哈哈!
《宝性论》原文:
1、略说如来藏九种比喻:败莲中佛蜂中蜜,
2、略说对应解说:垢如莲花蜂,
3、广说能表之喻:如色败莲住,妙相如来尊,无垢天眼见,令从莲苞现。
4、所表之义:善逝遍无间,佛眼见自性,无覆住后际,悲尊令解障。
5、广说对应解说:如凋零闭莲中佛,天眼见已除莲瓣,见贪嗔等垢壳覆,众具佛藏悲摧障。
师说大意:
1、略说如来藏周遍于所有的众生。佛陀在《如来藏经》已经讲了九种比喻,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当中也同样讲了这九种比喻。
第一个比喻“败莲中佛”,如同颜色败落、凋零、枯萎的莲花当中,有相好、非常庄严的佛像。
2、所遮障的是什么呢?第一个,莲花所遮障的佛身,即佛陀的身体;
3、首先讲第一个比喻,破败凋零的莲花当中却有着如来的身像,相好庄严,威光赫奕。
这样被遮蔽的如来身相,谁能先知呢?具有天眼的人先现量见到,并且会告知他人:“这朵莲花中有如来的身像。”于是别人就摘下莲花,随之见到如来的身像。
4、佛陀用他的智慧已照见,包括整个无间地狱以上的所有众生,都完全具足如来藏。并且,如来藏的自性无有任何遮障。
5、这两个比喻要对应解说,颜色衰败、凋零闭合的莲花中有庄严的如来身像,具有天眼通的人看到莲花内有化佛,便把花瓣一一剥开,如来身像便顿然现于眼前。同样,虽然众生已经具有的如来藏被贪心、嗔心等垢染的壳覆盖包裹,但如来能够照见。大悲尊者佛陀通过讲经说法等种种方式,将众生相续当中客尘之壳一一断除,展现出如来藏真正的本来面目。
乔迁随语:
此行很重要,开创了一种新的禅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