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3-10-19

  NO.1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三、所思维=丁一、思维所证真如(61-66,7品)+丁二、思维所修六通威力+丁三、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

  丁一、思维所证真如=戊一、真如之法相(62)+戊二、抉择真如之二无我(63-65)+戊三、如何证悟胜义真如之次第(66)

  戊二、抉择真如之二无我=己一、建立人无我(64)+己二、建立法无我(65)

  65、甲三乙二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建立法无我:

  此以胜义理,有寂无少别,

  然说行善业,灭生得寂灭。

  66、甲三乙二丙三丁一戊三、如何证悟胜义真如之次第。

  菩萨善积累,无边福慧资,

  思法决定故,悟诠具相境。

  证彼唯诠境,正住现唯心,

  尔后现量证,法界离二相。

  慧知心外无,复证心亦无,

  具慧知无二,住无彼法界。

  具慧无念智,恒成普平等,

  依彼重罪净,如剧毒除毒。

  佛说妙法善安立,慧住根本法界中,

  念相续知唯分别,坚稳速至德海岸。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8-111 2015年07月17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课的时候,我一边念传承,一边讲道理。今天《经庄严论》的内容,可能稍微难懂一点。对于没有佛教基础,或者没有听过《经庄严论》这样道理的人,也许比较陌生,可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飞机”,这样也是不错的。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讲到的是什么呢?是人无我和法无我当中的法无我。对在座的很多人来说,“法无我”可能是一个新的名词。

  不管怎么样,众生每天都有特别坚固的执著,要么是对人的执著、要么是对法的执著。实际上,以中观来观察、或者以佛教的般若智慧来观察的时候,所谓的法也好、人也好,本体都是不存在的。

  我们前面讲了以缘起力来抉择和观察,这里的颂词当中是这样讲的:

  此以胜义理,有寂无少别,

  然说行善业,灭生得寂灭。

  在世间当中,有很多外道。所谓的外道,也可以说,是除了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派。

  说有些人是外道,他们好像很不高兴,其实这也没有什么的。我们说“外国人”的话,“外国人”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比如说在美国的时候,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是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外国;而在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把美国人当做外国人。所以佛教把其他宗教当做外道,其他宗教把佛教当做外道,这个应该没有什么不高兴的。

  有些外道,被一种强制的我执束缚着;有些声闻,对人无我已经通达了,但是还被法我束缚着。不管什么样的身份,只要被执著束缚着,就不可能获得解脱。

  “此以胜义理”,前面通过胜义空性的智慧,和世俗缘起显现的道理,进行观察的时候,所有轮回三有的一切法,还有寂灭涅槃所有的法,实际上本体都是同样不存在的。在胜义当中全是空性的,没有任何的本体。

  佛陀在《华严经》当中讲,“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生死轮回和涅槃清净这两者,原则上是根本不可能得到的、丝毫也不可能得到的。

  “有寂无少别”,但是在暂时的现实当中,所有的法、万事万物,好像是存在一样的。比如说人们执著:我的身体是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钱财是什么样的?每天都去执著。

  执著的这些对境,实际上都是如幻如梦的,我们真的很需要懂得如梦如幻的道理。有些人平时不懂,生活在快乐当中、在陶醉当中的时候,他不懂;一旦遇到了痛苦,他才懂。前一段时间股市下跌,很多人真正懂得了无常、懂得了如梦如幻、懂得了地狱煎熬的痛苦、懂得了贫穷的痛苦;听说这几天股市稍微有点上涨了,很多人又开始得意、又开始傲慢、又开始竞争、又开始争取。很多人在竞争的跑道上,表现得还是比较不错的。

  不管怎么样,实际上,胜义当中一切都是空性的,轮回涅槃无有少许差别,全是平等的。

  “然说行善业,灭生得寂灭”,在世俗显现当中,行持善业一定能灭除生死轮回,获得寂灭的甚深果。在显现当中,一定会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这叫做缘起力,缘起力是很重要的。

  有一部经典叫做《佛说老女人经》[注1],我看过,里面的内容是短短的。懂得缘起力,真的很重要。这部经典里面是怎么讲的呢?有一个特别贫穷的老妇女,去拜见佛陀。她的胆子比较大,智慧还是不错的,但非常贫穷。

  她问佛陀:“我们的生老病死,何所来?何所去?眼耳鼻舌身意,何所来?何所去?还有地水火风四大,何所来?何所去?”老妇女问了佛陀这些问题。

  佛陀给她讲了一些比喻,佛陀问她:“世间当中有两个木条,摩擦的时候产生火,那么这个火,到底是哪一个因当中产生的呢?”如果没有这两个木条的话,不可能产生火;如果有这两个木板的话,是哪一块当中产生火的呢?

  老妇女回答:“火是由这两个聚合的因缘而产生的”。

  佛陀说:“再比如说,用手打鼓的时候,鼓声就出来了。那么鼓声是从手当中出来的,还是从鼓里面出来的?实际上,是这两个因缘聚合的时候产生的;再比如说,下雨的时候,是龙王的身产生的,还是龙王的心产生的?实际上,是身和心两个因缘聚合的时候产生的;再比如说,人们画画的时候,用手在纸上绘画,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一些现象,这个是什么当中产生的?实际上,是对境与手的因缘具足的时候产生的”。

  佛陀告诉老妇女:“实际上,世间当中所有的法,包括生老病死也好,包括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还有地水火风等等,诸如此类的一切万法,都是因缘当中产生的”。

  有些人真的不懂,人到底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有很多的疑惑。什么时候懂得因缘而生、因缘而灭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了。

  一切万法,在胜义谛当中、法界当中,全部是空性的,根本找不到的;但是在未经观察的世俗当中,都是无欺产生的。善恶的报应,就是无欺产生的,这个道理很重要。唯一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已经通达了甚深缘起的道理。要明白佛教真正的非常甚深的意义,就要懂得缘起力,了解缘起力非常重要。

  从究竟来讲,轮回和涅槃都是没有本性的;但从暂时来说,在无欺的因缘之下,我们修无常、修人生的痛苦、修人无我、修法无我、修空性等等,最后一定会灭尽轮回。

  这是第一个颂词。

  师念藏语传承。

  这个《经庄严论》可能稍微难懂一点,但是我觉得,对于有傲慢心的人,难懂一点也好。不然他们认为,佛教没有什么不懂的,整天都讲善恶因果等等。对于稍微有一点智慧、智慧比较不错的人,学因明、学中观,包括学《经庄严论》有些道理的时候,他们会觉得不懂、比较深、脑子反应不过来,这样是很好的,我希望很多人不懂。(众笑)

  戊三、如何证悟胜义真如之次第:

  菩萨善积累,无边福慧资,

  思法决定故,悟诠具相境。

  证彼唯诠境,正住现唯心,

  尔后现量证,法界离二相。

  前面讲了什么是胜义谛、真如?真如由谁来证悟?现在这里讲,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证悟呢?讲到如何证悟胜义谛。

  通过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现前无学道。菩萨通过这五个道,最后获得无学地。五道十地[注2]是佛教基本的证悟的次第,大家应该要明白。

  首先菩萨在第一个阿僧祇劫的时候,获得资粮道、加行道、(一地见道);第二个阿僧祇劫的时候,获得(一地见道)、修道的二至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的时候,修道八至十地圆满,获得无学地,这是利根者通过修行,需要这么漫长的时间成佛。

  发了菩提心的人,善巧地积累许许多多的、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通过闻思修来抉择法的意义,最后通达一切万法的本性。实际上,除了五道十地的名相以外,真相中并不存在五道十地。

  当然在这里,按照麦彭仁波切讲义的道理,前面这三句“菩萨善积累,无边福慧资,思法决定故”是资粮道的意思。

  “菩萨善积累,无边福慧资”,菩萨在一个阿僧祇劫当中,修持、积累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比如说,布施、持戒、安忍是福德资粮;禅定、智慧波罗蜜多是智慧资粮;精进的话,这两种资粮都需要。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要双修,这是很重要的。

  任何一个菩萨,都不能脱离福慧资粮;如果脱离的话,实际上是不太合理的。

  现在有一些人,特别喜欢修一些福德资粮,比如说供养、布施、做会供、做有相的一些善法;而一讲起智慧、禅定的时候,他就不太愿意。这些人整天很愿意做一些有相的善法,对无相的善法,一概不参与。这样是不好的,在做善事的过程当中,也要懂得佛教空性的道理、禅修的道理。

  有些人只修一些禅定、修一些智慧,对念咒、供养、布施、持戒,这些相都一概否认,这样也不是很好的。

  比如说有的人很有智慧,但是特别贫穷,为什么呢?因为他以前只有智慧资粮,而没有福德资粮;有的人非常富裕,但是很愚笨,为什么呢?因为他以前只对福德资粮很重视,对智慧资粮没有重视;有的人既有智慧也有财富,因为他福德和智慧双运具足。

  我以前好像讲过,在《众经撰杂譬喻》[注3]里面有两个兄弟,弟弟特别爱修布施等等的福德资粮,对修智慧比较排斥。他后来转生为皇宫里面的大象,大象虽然很愚笨,但是整个身体装饰着各种金银财宝。

  哥哥只修智慧,不修福德。他后来转生为一个阿罗汉,特别贫穷。有一次他托钵化缘,哪里都得不到食物,就空手回来了。在路上,他看到了大象。阿罗汉有了知前世的宿命通,他看出来,大象就是前世修福德的弟弟。他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那个大象当下知道了自己的前世,就不吃饭了、不吃东西了。国王特别着急,问守象人:“为什么会这样?”守象人回答:“不知道,有一个出家人说了一些模糊的语言,从此之后,大象就不吃东西了。”国王特别生气,问阿罗汉:“为什么这样呢?”阿罗汉就把他们两个的前世经历讲了,后来大象又开始吃东西了。

  生活当中,有些人可能比较重视福德资粮,而没有重视智慧资粮。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大家一方面要好好地闻思修行,尽量懂得佛教的空性智慧;另一方面也要积累福德资粮,包括手里要拿着念珠、转经轮。

  这次开法会的时候,我看到,有很多新来的居士没有拿着转经轮。当然,你们的转经轮可能在家里的佛堂里,路上带着不太方便。我们一般要求,念经的时候,尽量用转经轮、念珠。这次我出去的时候看到,我们学院里面的很多道友,在外面平时手里是拿着念珠的。我希望,佛教徒手里要拿着念珠,这说明你经常修持善法。

  当然有个别人的特殊身份不太方便,我遇到过一个人,他说:“我内在的修持,应该比你们修行人还好、比你们出家人还好,但是因为我工作的原因、因为我单位的原因、因为我身份的原因、因为我某某的原因,所以我在外面,不敢表露任何的相。我在念咒语的时候,也只在嘴唇里面念”。我不知道他是怎么个念法。(众笑)

  “思法决定故”,刚才前面讲到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意义,要不断地去思维,对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进行抉择和思维,最后对名言当中的无常和痛苦的本性、胜义当中的空性和无我的道理,深信不疑,没有任何怀疑。

  我希望,大家要修福慧资粮,这是资粮道。资粮道之后,就是加行道[注4]。

  “悟诠具相境”,这时候通达了色法和相法为主的一切法,除了一个表诠的名称以外,根本不存在,这就是加行道当中的第一个暖位明得之智。

  “证彼唯诠境”,除了心识以外,外在的一切现象都是不存在的,由心显现外境,菩萨会懂得这样的一种相,这就是加行道当中的第二个顶位明增等持。

  “正住现唯心”,再过了之后,讲忍位,忍位是什么样呢?

  一切外境除了心假立以外,根本不存在,前面的暖位决定了这样的道理;然后顶位决定了所有的外境全部都是在心上显现的;然后忍位可以安住于这样的心的状态当中。万法唯心,唯识宗也经常这样讲,这就是加行道当中的第三个忍位一向真如等持。

  这个过了之后,是加行道当中的第四个、最后一个世第一法位,在这个颂词里面不明显。

  “尔后现量证,法界离二相”,再过了之后,现量证到一切万法真正的本来面目、法界的本体,远离了所有能取所取二取的相,这个时候获得了见道。

  很希望有一天,大家能见到一切万法的真正实相,那个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痛苦了。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修行境界很不错,可以面对社会上的任何对境。但是实际遇到一些违缘的时候,还是会很苦恼。

  其实人生都是苦的,无常、苦、空、无我,这是释迦牟尼佛第一转FA轮的真谛。我们要懂得,人生有很多痛苦。不要觉得,我怎么会遇到痛苦呢?怎么办呢?

  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年轻人,接受不了生活当中的一点点挫折。一遇到挫折,就马上选择自杀。我经常想:哎哟,这些人如果早一点明白佛理,就不会这样选择了。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对世间的很多知识,并没有了悟周全。他不知道生活当中,本来就有很多的坎坷、无常、不如意。这些年轻人,天天看的电视、电影、广告里面,什么都显得很美好、什么都显得很简单、什么都显得特别容易,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所谓的幸福,并不是像广告上的知识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最后也不一定如愿,坎坷在生活当中是非常多的。

  通过学佛和修行,真的会改变很多人的人生。我遇到过很多人,他们都是通过真正闻思学习和修行之后,对人生的认识,重新建立了新的理念,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按照世间的观念,怎么样去追的话,在短暂的人生当中,可能是追不过来的。旁边的人跑得那么快,你就垂头丧气,最后心灰意冷,非常痛苦。

  我觉得,先不说度众生吧,只对于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痛苦来讲,佛教里面的一些道理,也是非常适合的。我看到,东西方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凡是有一些佛教境界和修行的人,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富裕也好、贫穷也好、快乐也好、痛苦也好,什么样的事情,对他来讲,就好像一个老人看到一些孩童哭和笑一样,不会特别在意。

  在生活当中,需要学习,而且不是形式上学习。形式上你唱得再好,(师模仿戏语,乐调唱诵《怀业祈祷文·大加持云》)“得钦巴瓦旺格颇庄德,得东所所多波耶希格,玛恰得丹巴咪让银类......”(大乐炽燃怀柔宫殿中,乐空圣妙观察智慧身,离欲具乐莲花自性中......)(众笑,鼓掌)

  我是装、我是学一个人,他开心的时候,把这个自在祈祷文唱得特别好,而痛苦的时候,(师模仿戏语,哭调)“我昨天.....”不说了。(众笑)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没有很好地学,好像唱歌一样,念佛也像唱歌一样。开心的时候,(师模仿戏语,乐调)“得钦巴瓦旺格颇庄德......”。他一直像唱歌一样,从来也没有想过,万法是无常的、万法是痛苦的、轮回是痛苦的,没有思维过这些。

  修行是很重要的,只懂得一些佛理,还是不行的,要去思维每一句。比如说对于《大圆满前行》里面的每一个道理,你应该静下心来思维。什么叫做修行呢?修行就是思维法义。你思维法义的时间长了以后,慢慢慢会有很多的收获和感觉,这个时候,就很容易面对世间当中的一些痛苦了;而且世间当中无法得到的很多快乐,你也垂手可得,所以很需要真诚地闻思。

上一篇:NO.1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