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23课1-16

创建日期:2022-07-11

  行为学-教言宝藏23课1-16

  第二十三课:见解远离于偏袒

  (一)调伏内心而成办解脱乃佛法根本

  在座很多弟子都在修法,但无论是按照亚青寺的传承还是其他传承,一切传承本身的要点是一如的。

  解脱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终级目标。无论平常是身做礼拜、口念诵不同的咒语、还是调伏自己的内心等一系列善行,都是为了成办解脱。

  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中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相信你自己所在的大城市里,每年每月每日都会莅临很多法师,传讲不同的教言。有些导师可能着重于身,比如告诫弟子们要多多朝拜神山、身做礼拜等等,总之都是以身作为修法之根本而从事善法。有些导师强调要以语为根本去行持善法,会要求弟子多持诵佛号、心咒,或讽诵大乘经典。藏传佛教的导师可能要求弟子修持上师瑜伽、本尊空行和护法三根本等。无论是闻思还是实修,无论是强调哪种修法,虽然导师传讲风格各有特点,但目的都是为了成办解脱。

  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针对不同根机传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听起来数字庞大,但实际上总摄于三乘教法之中,就是小乘教法、大乘教法和密乘教法。

  三乘教法并不意味着有三种不同的佛教,而是相应众生根机而传讲三种不同的教法。如同慈祥的母亲养育三个年龄段的小孩子,无论饮食、做事都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分别要求,所以她决定不会让嗷嗷待哺的婴儿去从事身强力壮的大儿子做的事,也不会让长大成人的大儿子像蹒跚学步的婴儿一样,天天在自己身边玩耍。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摄受弟子时,无论弟子根机有多低劣,只要对佛法生起信心,都会让他修行与其根机相应的法。

  因此三乘教法的目的是一如的,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调伏自己内心才是一切佛教的宗旨,是小乘教法、大乘教法和密乘教法的根本。所以,调伏内心成办解脱,是所有传承、教法共同的目的。

  (二)密法与根机

  由于众生根机不同,调伏内心而成办解脱的方式也有所区别。有些可以按照上乘派的方式做,有些只能按照下乘派的方式做,因此也就有了三乘不同的教法。

  如今在座大部分弟子,由于个人因缘不同,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有些接触的是小乘教法,有些学习的是大乘教法。比如作为汉传佛教信众,有些依止的是净土或禅宗,有些依止的是唯识宗或天台宗等。但由于通讯越来越发达,各个教派之间沟通交流也日益频繁,很多人对藏传佛教密宗也生起了信心。我相信在座的大部分弟子即便平时接触的法不是很多,但也已经总体当中逐步了知什么是密法。

  密法并不是一个独特的教派,而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换句话说,小乘加大乘等于密法。这也充分地说明,密法并没有离开小乘教法,也没有离开大乘教法。所以我们通常讲解修行密法要具备三大功德: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原因也正在于此上。

  我们说过,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三乘教法树立了三种不同的方便道,至于自己要修学哪一种传承,则根据个人的条件来树立。下等根机相应于小乘教法,大乘教法针对的是中等根机,密乘适合上等根机修行。现前你对密法生起信心,就充分地说明你具备上等根机。

  但现前汉地有一种说法,认为虽然密法殊胜,但由于法太高深的原因,不适合这个时代的众生修学。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因为密法属于果法,不是人人都适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何谓根机?就是信心。只要你对密法生起了信心,就充分说明你是密宗所度化的众生,因为你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无论在座的弟子对密法的信心是大还是小,只要对密法生起信心,就是密宗的弟子。

  汉地的这个说法是否有道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不是一点没有道理,毕竟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人人修学密宗并不现实,但我相信这些导师虽然懂得密宗是果法,却并不了解密宗还有方便教授。有些人往昔没有接触过密宗,对密法的讲法特点乃至运用方式并不是很了解,接下来就讲解一些相关的道理。

  有些信众虽然具备了修学密宗的根机,但又听说众多历代修学密宗的弟子都能当下明心见性,获证开悟,而现前自己却无法做到,于是怀疑自己的根机是否真的可以修学密宗?是的,可能你的根机,修学真实教授不够资格,但还可以按照方便教授修学。虽然对密法生起信心者总称为上等根机,但上等根机还要分为上等之下等根机、上等之中等根机以及上等之上等根机;或者分为上等之次第根机和上等之利根者。密法为了救度所有对密法生起信心者,根据根机的不同,在教授方法上分为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真实教授针对的是上等之利根者,而方便教授针对的是上等之次第根机。我们通常讲解修法必须要有圆满传承和次第道,就是在讲解方便教授。

  真实教授针对的是上等之利根者,比如往昔麦彭贡波老人以及历代众多高僧大德,都能在印证见解当下开悟,但前提是他们都是上等之利根者。如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时,梁武帝召集全国僧众来听这位印度导师的教言。达摩祖师上坐,以禅宗明心见性的方式印证见解。真正的见性讲解“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密法称之为超越言语之见解。达摩祖师就是以心印传承的方式印证见解,讲经不用口,也不做表示,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但当时很多人看见达摩祖师上坐后没有说话,打坐一段时间后站起来就走,就纷纷议论,为什么祖师今天不传法?但实际上达摩祖师已经通过心印传承传了最高深的法。既然法这么殊胜,为何闻法的僧众没有得到丝毫之利益?因为根机不相应——仅凭达摩祖师高尚的智慧和禅宗明心见性的深奥禅法,还是无法利益根机不相应的弟子。所以内外缘起法必须要合一,即便外在缘起有多么殊胜,如果自身的条件不具备,还是很难获证开悟。

  我们讲解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和口耳传承时说过,接受心印传承者必须要有与佛相同的根机,接受表示传承的弟子根机必须与菩萨相同,而相应口耳传承的根机当然是凡夫之根机。扪心自问,你的信心能与佛比肩吗?与菩萨相同吗?若法与根机不相应,当下不能开悟是非常正常的。

  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之中说过:“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法与根机相应非常重要。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也同样一个道理,是按照心印传承还是表示传承,要反观自己的内心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若是具备这样的条件,不需要走过程,当下就能明心见性。比如禅宗惠能大师在五祖前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能开悟。他并不是仅仅听到这句话,而是真正已经悟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此称之为开悟。但六祖是何等根机,何等信心,反观自己是否具备?

  (三) 真正的信心经得起考验

  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对导师信心非常坚定,但细致观待恐怕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的信心总是经不起考验。

  往昔喇嘛仁波切在亚青寺讲解信心时,常常引用这样一个公案。以前离亚青寺很近的地方有一位高僧大德,叫安章竹根玛。他不仅在雪域高地享有盛名,甚至汉地也有很多信众慕名而来。虽然当时交通不便,仍有许多汉藏信众前去拜见求法。虽然藏地交通更为恶劣,但有一批信众,他们自后藏出发,一路爬山涉水,历经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到达前藏,见到了慕名已久的安章竹根玛尊者。

  尊者当时正在传讲三乘教法度化众生之方便——信心坚定。这些朝拜的信众都觉得自己的信心坚不可摧,否则怎么可能徒步几个月的时间,一路风餐露宿,历经种种艰难困苦而来到尊者面前?这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这位导师说:“仅凭这一点,还不能说信心足够坚定。”听到这里,这些信众都觉得导师只是说说而已。但紧接着导师抓起身边的破鞋,拿到他们面前说:“看我刚刚抓住一只雪狮。”这时信众们内心开始惊讶:“这位导师刚刚讲法还条理清晰,怎么一下就糊涂了?明明手里拿着一只破鞋,却说是抓住一只雪狮?”尊者有他心通,对信众的疑惑了然于胸,于是说:“我刚刚说过,你们的信心经不起考验。当心情平和时,总觉得自己的信心非常圆满,一旦遭遇事情,信心恐怕就不再坚定。就如同这个例子般,当我把破鞋拿到你们面前,说抓住雪狮的时候,若是对我的信心非常大并且能经得起考验,就绝不会把一切过失推在我的身上,认为是导师糊涂犯下的过失。相反,你们会想到,这是由于个人眼根不净,业障沉重的缘故才看不见雪狮,只能看见一只破鞋。但你们没有一个人将过失揽到自己身上。这就充分地说明,你们的信心经不起考验。”

  反观自心,我们的信心是否也是这样?心情平和时觉得自己的信心坚不可摧,可是一旦遇到对境的考验,表现就截然相反。这也充分告诫在座弟子,你们希望当下就能明心见性、今天就要成办解脱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否具备这方面的条件,还要先问问自己的信心。

  往昔有一位弟子问一位高僧大德,诸佛菩萨的教言中,哪一个教言最为殊胜?我想,很多信众也有这样的疑问。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疾病繁多、寿命短暂,想在短时间成就,自己就必须要修一个最殊胜的法,但哪一个法最为殊胜?这位高僧大德回答说:“从法的角度来说,唯独密法最为殊胜,但站在自己的根机之上,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

  我相信,在座很多信众都已经做得非常圆满,平常也都在依止导师修行着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现前我们正在修行与自己根机相应之密法,更要精进不懈。

  (四) 次第根机者应遵循方便教授

  我们说过,心印传承和表示传承虽然殊胜,但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想要和惠能大师一样,仅仅依靠听闻一两句偈颂或见到几个表示就能开悟,恐怕并不现实。如果做不到这个程度,就只能依靠方便教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属于上等之次第根机,就必须依靠方便教授。

  所谓方便教授,是指导师为你讲解一个系统的传承,比如先从什么样的法开始入手,逐渐开始修学什么样的法,最终可以实证什么样的见解。这个系统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汉地见到不少信众,有出家人也有在家居士,但我发现很多修行者最缺乏的不是闻思也不是实修,而是圆满的次第引导。很多修行人,仅仅依靠自己对法本文字的理解或仅凭导师说过的一两句话,就开始修行。他们并不懂得修学的次第道,不知道要先从什么样的法入手,逐渐会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最终可以实证什么样的见解。

  今天我们从次第的角度大致讲解一些相关的道理,但仅凭听闻一两个小时的法就想圆满通达一切,恐怕并不现实。现在科技发达,无论是光碟还是网络,我相信,只要你努力,得到讲法资料都不是问题。总之,平时有时间要多学习一些相关的道理,非常有必要

  虽然由于个人根机不足,不得不依方便教授修学密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密法必须讲解方便教授。如今很多禅宗修行者有这样的疑惑:既然密法称之为果法,为何还要讲解次第道?要记住,不是密法需要讲解次第道,也不是我们的传承必须要讲方便教授,而是由于我们根机不足的原因,只能依靠这样的法才能成办究竟果实。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但即便是无奈之举,我们所修之法毕竟属于密法,无论你的根机有多么低,还是可以在七世成办解脱。这就是密法的殊胜。

  显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此乃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而密法一生可以成办解脱,原因在于何处?虽然都称之为方便,可密法的方便比下乘派的方便更为殊胜。如果只是口中说密法殊胜,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修法中体现出殊胜之处。

  相信很多在座弟子都已经阅读过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传讲的《显密之差异》。但我们讲解显密差异,并非是轻视显宗,而是希望大家在修学密宗时,要能体现出密宗的殊胜和特点。若非如此,只是一味追随密宗导师的身后,平常也阅读一些密宗的书籍,就认为自己一定是密宗行者,恐怕还是有点牵强。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说:“法不以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因此,平时要时时反观自己修得如何,是否与教言相符。

  (五) 三乘教法调伏烦恼之三种方便

  现在很多弟子都在修上师瑜伽,虽然念诵仪轨略有区别,比如亚青寺传承的弟子们念诵的是喇嘛仁波切的上师瑜伽仪轨,其他传承导师的弟子念诵其他的仪轨,但目的没有丝毫区别,都是依靠这种方便对治自己的烦恼。那请问你在修上师瑜伽的过程中是如何对治烦恼的?

  我们通常讲解小乘对治烦恼称之为断除烦恼、大乘叫转变烦恼、密宗叫运用烦恼,对照自己的修行,你是如何对治烦恼的?如果只是根据自己对于书本上文字的理解对治烦恼,是否有一点盲修瞎炼的成分?我们说过,修行如果没有次第道,看到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修学还是有些不圆满。

  举个例子。我眼前的杯子里装的是一杯毒水,三乘教法都知道它是一杯毒水,谁直接喝都会丧命。小乘教法知道它是毒,所以树立很多戒律,不仅不能喝这杯毒水,甚至与它有关的一切都要遮止,目的就是以支分保住根本,远离这杯毒水。这就叫断除烦恼。大乘教法知道直接喝下毒水会丧命,但是它具有殊胜方便道,会拿其他药与毒调合到一起,最终毒水变成一杯药水,喝下去不仅不会中毒,甚至还能起到强身治病的作用。这就叫转变烦恼。而密法称之为运用烦恼,是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胃,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消尽烦恼,比前面更无戏论。请问在平常修行过程中,你运用的是哪种方式调伏烦恼?

  小乘教法断除烦恼,所以戏论非常强。不仅要遮止不确定的外缘,还要树立很多支分,就像以烦恼为中心往外画多个同心圆,方方面面都不能靠近,因此戏论内容非常多。虽然大乘教法没有如此多的戏论,但相对还是需要一些,毕竟它还是需要将其他药粉与毒药调合,所以还是需要有转变的过程。而密法称之为无戏论之见解,是因为它的做法非常特别,运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消尽烦恼。请问你平常的修行,运用哪一种方式对治烦恼?

  如果只是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可能还是有些不够。因为书本上所传讲的一系列内容只能作为参考,虽然可以从总体上知道自己的方向,但具体操作方式上,还是有赖于得到有经验的具德导师的亲口传讲。而这样的教诫并非来自于我的口中,而是来自传承祖师的教言。堪布昂琼在《前行备忘录》之中说:“无论通达多少理论,实修时仍旧须要借助导师的教言。”因此,平常修行的过程中,这一系列理趣必须得通达。

  (六) 修学密法先要知道如何修学

  虽然口口声声称自己是密法弟子,但反观自己的修行是否真的做到了密法的要点?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阐述《显密之差异》时说过,密宗超胜显宗的四个要点为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正是由于具备这四个要点的原因,密法一生可以成办解脱,而显宗需要三大阿僧衹劫方可成就。现前我们也想一生解脱,就先问问自己,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是否将这四个要点运用到了修行之中?若没有,即生解脱恐怕就只是一种口头空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今修上师瑜伽导修者即修密法的人比比皆是,大家都想一生成办解脱,但前一段时间我在某些地方观察众多修行密宗的弟子后,最终得出来一个结论——很多人修学密宗都只是在走一个过程而已。试问如同念诵功课般修学密宗,能叫密宗吗?密宗的四个要点: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苦、根机为上等之根机,是仅凭功课般的念诵就能具备的吗?第二,虽然平常修行过程当中也在打坐、对治烦恼,但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是否具足四个要点?你是否还借助了其他的一些方便道在对治烦恼?若是,那决定达不到密法预期的效果——一生成办解脱。

  所以希望在座的弟子,平常修行过程中还是多学一点。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讲解不同教法的时候一再强调,初次进入佛门,直接修行还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要知道该怎么修。在对一切修行圆满通达之后再做修行,你的见解就会迅速增上,甚至不会由于内在经验缺乏和外缘干扰而产生的疑惑影响到修行。

  密法分为外三部和内三部。外三部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内三部包括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大圆满。很多人都说自己在修大圆满,必须今生成就,请问你是否依止一位能为你传讲大圆满的具德上师而修学?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吾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想要即身成办解脱,必须依止一位导师,但仅仅跟随在这位导师的身后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得到导师的清净传承。很多修行者都说自己依止过导师,但由于沟通等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原因,并没有得到很多教言,这样是否可以?当然不行。

  《普贤上师言教》中有这样一个公案。往昔印度有一位高僧大德叫美德嘉那尊者,他的母亲去世了。为了度化母亲的灵魂,他带着一个会说藏语的翻译前往藏区。由于两地相隔遥远,旅途环境恶劣,翻译在路上就患病去世了。美德嘉那尊者孤身流浪到藏地,谁也不认识他。为了生存,尊者只能以帮人放牛为生直到示现圆寂。阿底峡尊者初次进藏时听到这个公案,非常伤心,流着眼泪说:“你们藏族人的福报太小了,美德嘉那尊者在印度也是数一数二的高僧大德,很难找到比他更殊胜的导师,可是由于你们藏族人福报太小的缘故,没有得到他的利益,尊者不得不示现涅槃。”美德嘉那尊者无法度化众生的原因就是语言沟通上的障碍。由于翻译去世,尊者无法把自己证悟见解的整个过程赐予弟子,所以弟子们也无法得到一点点收获。我也常常听到很多弟子们说,自己在学五明佛学院的教言,平常也在遵照这些导师们的教言在做。我觉得非常好,也应该这样。总之,平常无论修学什么法门,这一系列道理都必须要懂得。

  (七) 修学上师瑜伽就是在修窍诀法

  现前我们都在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上师瑜伽,但也有很多弟子由于对上师瑜伽导修还不是很通达,总是一再听信街头巷尾的谣言而产生很多疑惑:听说上师瑜伽法非常殊胜,但还有更殊胜的直断、成熟口诀法等一系列教言,自己似乎还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教言,是否能在导师面前求这些法?

  记得我十三年前去上海看病,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天天带一份上海晚报给我。虽然同样是“上海晚报”四个字,但我的发音和上海人的发音有着很大的差距,可是说的就是同一样事物。同样一个道理,无论是上师瑜伽,还是成熟口诀法、窍诀、直断,都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实际上讲的都是窍诀法。这一点必须要铭记心中。

  我们说过,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是密法的特点。我们修上师瑜伽的时候,或者称为直断或窍诀,都必须要站在这个立场中修学,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有变化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是按照哪一种传承修学,无论是哪一位导师为你传讲的密法,一切都必须要站在百部归一名的见解之上,这就是密法的特点。

  比如我们授皈依时,按照下乘派的观点必须要分为佛法僧三宝,但藏传佛教密宗还要树立一个上师宝,原因在于何处?因为密法传讲的风格是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三个法必须要树立到一个点当中,便是上师宝。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所以依止导师就在依止三宝。平常修学任何法门都是同样一个道理,都必须要具备密法的特点:百部归一名。这样一来,无论是修学上师瑜伽导修还是修学窍诀法,一切都在一个点之上,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我们前面说过,上师瑜伽对治烦恼的方式总分为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而成熟口决法树立的另一种名称是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剖析调伏妄念和直视调伏妄念是在意识范围当中,就叫意识转为道用;安住调伏妄念为四大解脱,所以也称为智慧转为道用。两者没有丝毫之差异,所以我们修学上师瑜伽就是在修窍诀法。

  但并非导师赐予你窍诀法以后,你当下就能开悟,修行见解如何,还取决于你如何去修。我们曾经说过这个公案:阿底峡尊者一位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由于修行不如法的原因,一切均变成小乘教法。这个公案告诉我们,法虽然殊胜,但弟子也要依教奉行才能获得圆满的结果。所以我们平常修的过程中也要铭记这一点,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反观自己的修行是否如理如法。

  (八) 认真学习相关教言 逐渐增上禅定见解

  我们在传讲整个上师瑜伽导修时说过,前行之前行有两个要点;入座前行有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除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三个要点;观共同外前行有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因果不虚四个要点;念诵仪轨时从皈依发心开始直到后面的吉祥偈,要做到依文明观;最终回向要分为有毒回向和无毒回向两个要点。

  很多人说,上师瑜伽的要求太高,自己修不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充分说明你还没有真正了解上师瑜伽。我们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过程中着重讲解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这三者主要运用在观察修和安住修当中。

  比如在初次修行过程中,由于定力不够的原因,需要多用观察修,首先从剖析调伏妄念开始入手,观想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并且根据自己平常内心的感受而做调整。比如最近的修行不够精进,就着重观一些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并配合观想皈依境与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初学者一座的时间中,可能多数都在散乱,几乎没有什么安住,所以不得不依靠观察修来对治一切烦恼,以观察修来逐渐培养安住修。

  剖析调伏妄念的真正密意在于何处?妄念的特点是一心只能一用,虽然有很多东西可以同时想,但实际上做不到,一心只能缘一境。剖析调伏妄念就是利用心识的这种特点对治烦恼。起心动念时,把心专注到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和观想皈依境之上,前念不需要以其他方式对治它,就会自然消失,这就叫剖析调伏妄念。所以,修行从它开始入手,逐渐培养禅定。

  在培养禅定的过程中,可能禅定的修行还不是很好,定力也还不够,但不要紧,先以观察修为重点,当可以安住修的时候,再稍微安住。暂时没有安住修也不要紧,就以观察修来逐渐培养安住修。随着时间的进展,你的修行越来越增上,定力也会越来越强。

  我们平常修学禅定都是先从寂止开始入手,而寂止又分为有相定和无相定,无相定分为迷惑无相定和清明无相定两种。无论你当时的禅定达到哪一种境界,都先从它开始入手。虽然第一次安住的时间可能很短,但逐渐可以增上。初次修学禅定的重点是观察修,同时培养安住修。当安住修的定力越来越高的时候,安住修和观察修可以各占一半,最终安住修会越来越增上。这是禅修的次第道。

  以上这些道理在上师瑜伽导修中已经讲得非常细致,建议平时要多看看上师瑜伽的学习资料。我们手中上师瑜伽的教材还是非常全面的,不仅有《上师瑜伽导修文》、《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三本书,还有配套的讲法光碟。这些资料圆满细致地讲解了如何修学上师瑜伽。在对《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有很好的认识以后,再看看《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因为它着重讲解了上师瑜伽导修的精华和修法要点,以及密法的特点。总之,阅读这部教言并配合实修,对于增上我们的修行,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九) 功德增上的判断标准

  有些人认为自己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过程中,身上没有出现特殊的感觉,也没有看见任何瑞相,因此,觉得自己的见解并没有很好地增上。要记住,功德是否增上,要以出离心、慈悲心和信心等三大功德是否增长作为判断标准,而不在于感觉。邪魔加持,你也会有各种感觉,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功德。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东北大仙,能看见这边有光,那里有鬼等等。但这不能称之为功德,因为邪魔加持,也会显现不同的相,并且令你有各种感觉。但这与功德增长完全是两个方向,也不是成办解脱之因。

  还有一种感觉,来自于业风飘动。我们身上令一切妄念飘动的力量称为业风,由于业风飘动而产生各种感觉,也不能称之为功德。功德称为觉性妙力之相,但觉性妙力之相必定伴随见解和三大功德的增上,仅凭感觉不能称之为功德。所以,对于各种觉受不要过于执著。若要是需要一个执著的话,就先观察自己的三大功德是否增上,贪嗔痴烦恼有没有减少,以此作为修行增上的标准,永远不会有错误的时候。

  现在也有一些弟子问,禅定可以分为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两者的区别在于何处?我们知道,唯识宗讲解八识,将思维从细到粗分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根识、第六识意识和第七识末那识。这些还是需要了解一些,因为要树立出世间禅定,就必须超越世间禅定。如果对世间禅定没有很好的认识,仅凭止息妄念,安住在无分别状态中,恐怕还不能称之为出世间禅定。

  这些道理已经在《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中讲得非常清楚了,所以,平时要多花一些功夫,多阅读一些书本,了解相关的道理,对于增上上师瑜伽修行,具有非常广大的意义。

  (十) 遵循密法修学特点 不要高攀见解

  现前有很多弟子在修加行,但又觉得正行殊胜,可是两边同时起修,又顾此失彼,因此产生了极大的烦恼。要记住,加行着重质量的同时也重视数量,想要完成庞大的数量,并非短短几个月或一、两年就能完成,必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建议修加行的信众,还是先专心把加行修完,再进入正行上师瑜伽,可能会更好。

  对于已经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来说,平时还是要多学习一些上师瑜伽的学习资料。我见到很多弟子的内心仍旧非常飘动。一方面可能是修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见解没有很好地增上,内心产生一些飘动。另一方面,是听信各种街头巷尾的谣言,而产生很多犹豫。比如听说修上师瑜伽前要积资净障,但由于以前没有做的缘故,即便修学这样殊胜的法门,见解也不会有很好地增上。但你在听到这个谣言的同时并没有认识到,我们当前所修学的法,本来就是在积资净障。如果你继续追问这个人,他的这些话是哪里来的,他可能就会告诉你,这是他听说的。要记住,我们修法要依止的是导师而不是街头巷尾的道听途说。如果你的内心一直这样飘荡,相信修行永远不会有稳定的时候。

  因此遇到内心飘动的弟子,即便他们已经修行了一段时间的正行,我还是会让他去修加行。原因是什么?就是把这一条路堵死。也就是说,当他把加行全修完以后再修学正行,见解若没有增长,就没有可以责怪的借口了!前面积资净障自己都已完成,想要以此作为借口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如果见解还是没有增上,就只能责怪自己一方面业及烦恼沉重,另一方面修行时间太短。

  我常常反问很多修行者,你认为自己的见解没有增长,但你觉得见解增长的标准是什么?是否是头上没有长肉髻,涌泉没有呈现法轮,就觉得见解没有增长?若是的话,你的这个希望是否过于太早了一些。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罪业,仅凭一两个月、一两年的修行就能改变一切,历代传承祖师的根机难道比你还低吗?他们依止导师的时间可不仅仅是一两年,修行的时间也绝非仅仅一两个月而已,而是几十年啊!

  所以,修法还是脚踏实地地精进一些,不要过于太高攀。虽然有想要迅速成办解脱的愿望是好的,但把自己的这种心愿变成一种极端的思想,可就不好了。这样就会变成什么都做不了,甚至还会成为修法过程中的障碍。如果在你修行过程中,出现这种显现,我建议你还是多看一些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相信这些教言决定可以排除这一系列疑惑。

  这一段时间,无论我在什么地方,只要条件允许,就一直都在讲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教言宝藏》。你们都知道,我们现前的这种讲法和仅仅闻思的讲法相比,还是有些不同的特点。闻思讲法的特点是尽量往外散,但亚青寺是以实修为主,尤其作为实修大圆满的圣地,讲法的特点是既往外散,也会内收。

  我们前面说过,万法摄一或百部归一名是密法的特点。以讲解逆缘为例,下乘派在讲解逆缘烦恼时,认为漂泊轮回之根源是分别心,并继续外散讲解一法分为能所二取、身口意三门、五法五蕴、六法六聚、十二处、十八界、二十随烦恼、五十一心所法、八万四千种烦恼,为了对治这八万四千种烦恼而树立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便道。这就是下乘派的观念。

  但密法的特点是在修行中要尽量往回收。当然,我们这么讲解并不是说密法完全不外散,而是要懂得各个教派的传讲风格以及他们从各自角度讲解的立场,但作为密法行者,在理解和修行过程中要懂得尽量往回收。八万四千种烦恼摄于五十一心所法当中,而五十一心所法、二十随烦恼、十八界、十二处、六聚、五蕴、三门、二取最终都树立在一个分别心中,只要对治这一个分别心,八万四千种烦恼就都在对治之中。这就是密法的特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修上,都必须要做到这一点。相信在座弟子平常在修的过程中,都在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

  (十一) 精进修法 成办解脱

  仅凭自己现前所拥有的智慧,想要懂得很多道理,恐怕还是有点不现实,因此平时要尽可能遵照导师的教言去做。我们在讲解依止导师时说过,要依止具德并且具缘的导师,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平常很容易被谣言所左右,就充分地说明,可能你并没有选择好你所依止的这位导师,或者导师很好,但是你的信心还是不够坚定。

  我们以前开玩笑时说,如果导师没有选择好,弟子也会非常累,他不仅要当弟子、学者,还要当导师的“导师”。比如要指挥导师,现在要给我灌顶了,要给我传什么法了,这一切都需要弟子去操心。但这些也说明你并没有观察好自己的导师。正是因为没有观察好自己的导师,才会觉得导师的做法可能不对,需要自己的提醒。

  如果观察好自己的导师,就可以把身心完全托付给这位导师,导师会为你负责任地传法。我们以前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永远不会跟导师说:“现在该给我灌顶了,现在该给我传这个法、那个法了。”相反,导师会时时会关注我们的修行。也有些弟子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虽然以前依止过导师,但这位导师见了一面就走了。这还是说明你没有观察好导师。我们说过,依止导师要具备两个特点:具德和具缘。若两者都具备,这位导师决不会一走了之。所以在依止导师方面,还是要努力做到圆满一些。

  很多弟子都希望能常常见到导师,但每次我们见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样,要多修修法。”因为一旦无常降临,一切都结束了。当然,作为在家居士,担负着方方面面的责任,如果什么都不做,恐怕无法生活。但世间追求适可而止,不要过分。无论世间一切做得有多好,如果无常降临时,你还是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你决定是一个失败者。细致想想,在座的每一个人从小直到现在,谁没有吃过几顿山珍海味,谁没有穿过几件华丽的衣服,但仅凭这些就觉得自己是胜利者,恐怕言之过早。人生短短几十年中,自认为过得很好,但死亡以后怎么办?

  作为在家居士,适当的追求不得不去做,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但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多抽一些时间修法。我相信,如果你能遵循导师今天对你的嘱咐去行持,临终前决定会想到这就是上师的恩德。但若不做修行,还是和世间没有信仰的人一样,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才是人生最痛苦、最遗憾的结果。

  莲花生大师曰:“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少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的。来生当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在就要精进修法。”今天我们已经具备成办生生世世快乐的缘起,如果现前还做不到的话,就真的有一点可惜,也有一点可耻。所以,还是尽可能多修修法,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很多人觉得自己工作太忙,所以找不出时间修法。如果现在工作太忙,以后你能把这个工作搬到阎王爷身边吗?不可能的。阎王爷决定不需要你的工作,也不需要你的公司。我们平常赚来的人民币,阎王爷那里也无法流通,所以,你也无法贿赂他老人家。想要在阎王爷这里自在,现前要多精进一些,多修修法,真不要为自己找太多借口。我相信,找借口是非常容易的,可是一旦无常降临,由于平时借口太多的原因,就要遭受无止境的痛苦啊,这样真的很不合算。所以,平常还是要多想想共同外前行。

  至于观修共同前行方面,我们往昔做了很多开示,平常多阅读一些《上师瑜伽导修》等各种资料即可。这些资料非常齐全。我也听到很多信众说,他往昔修上师瑜伽,只有一个仪轨,但仅凭仪轨就知道该怎么修行,可能还是有点不大现实。但我们这里的学习资料非常齐全,平时多去学习一下。总之,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要精进修法,多修修法。

  (十二) 理论与现实不能混为一谈

  我们初次修行禅定时,按照导师的教言一步一步来,见解就会逐步增长。如果拿着理论遮盖自己的禅定,即便自称已经达到境心无二、便智双运或者明空不二等见解,恐怕只能称之为理论,因为实际当中你并没有达到这样的见解。要记住,理论与现实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平常学过理论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要用它来遮盖自己的修行,否则,你的修行永远不会有很好的增上。

  比如有很多修行者,往昔看过不少佛教书籍,无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公案还是《金刚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对于其中讲解的诸多心性要点已经了然于胸,但如果直接拿这些理论来掩盖自己的修行,认为自己的修行已经如此,恐怕你已经混淆了实际见解与书本理论上的诠释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以前亚青寺有两个弟子,他们从小一起出家,一起依止导师修行。有一次,他们一起去拜见堪布门色。(堪布门色是堪布昂琼的弟子,与昌根阿瑞仁波切是金刚道友。依止过阿克班玛的弟子们应该都认识,因为阿克班玛的上师就是堪布门色。)他们一起在堪布门色面前得到了印证。其中一个弟子的记忆力非常好,在导师印证过程中,将导师印证的词句全都铭记心中,并且在接下去的闭关修行中,用这些词句来掩盖自己的实修。因此,两年的闭关实修并没有取得丝毫进展。他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就去请教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上师告诉他,由于他的见解是伺察意见解,平常都是用理论来掩盖自己的实修,这就是见解不能增上的最大原因。

  现前很多人都和这个人一样,认为自己的见解已经达到了怎样的地步,但我想,修行还是要一步一步走,不要太过于仪式化。伺察意之见解会成为我们见解增长的障碍,而不是一种辅助。所以要记住,我们接下去所讲解和印证的内容,可以作为以后的目的地,但现前可能谁都做不到。

  记得我在汉地时,有一位出家人问我,他现前也可以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为什么惠能大师做到就叫开悟,而他做到就不能叫开悟?我告诉他,答案非常简单,当他说他也能做到“应无所住”时,“应无所住”——空性,已变成他所缘的对境,因此而生的心称为妄心;而惠能大师已经圆满实证空性,执受空性所生的心就叫真心。仅仅一字之差,惠能大师的真心就是开悟,而他的妄心就不能称之为开悟。这就是区别。

  如是讲解,也是告诫在座弟子,平常不要用词句掩盖自己的见解,认为一切都是空性。何谓空性?说空性就是明空不二,但请问明空不二到底是明还是空?比如我也常常问很多修行者,当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看到一朵花时,请问你能知道它是花吗?若知道是花,它与我们平常知道是花,有什么区别?如果你说不知道它是花,但心性是遍知的,你有见解就应该知道才对,为什么又不知道了呢?

  所以仅凭一些词句来掩盖自己的见解,见解决定不会有很好地增上。修行还是踏踏实实一步步来,先从有相定入手,配同一些方便法,令见解逐渐增上,而不要过于太急躁。

  (十三) 修行不能急躁

  现前有一些信众觉得,既然无常随时会降临,就必须抓紧时间修行,即便有些急躁,也在所难免。

  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不仅已经得到了成熟灌顶,也在导师面前求得了解脱窍决法,比如上师瑜伽导修。只要你能依教奉行,如理如法修学半年时间,就能具有了知之见解。在具有这个见解的基础上时时提起正念,将一切恶缘转为善用,并且遵守清规戒律,(主要是指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前三条不诽谤金刚上师;不违背上师的教言;以及金刚道友互相团结,不产生争斗)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近在眼前。即便你今天断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决定无疑。这不是我说的,是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中如是宣说,而这也正是密法的殊胜之处。因此只要能做到清净持戒,时时提起正念,将恶缘转为善用,西方极乐世界距你并不遥远,修行也无需急躁。即便今生不能成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说也不迟。

  如果具有比了知更高的见解,已经达到觉受阶段,即便还有思维的成分,只能称之为不了义之禅定,但只要此时能配同其他的方便,就能在第二本净获得解脱。

  我们将死亡过程分为外隐没次第和内隐没次第。外隐没次第是指四大分解,五根断除,就是平常医生判定的死亡状态。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不算是真正的死亡,因为接下去会呈现内隐没次第,出现明增得三光。如果见解已经达到开悟,在明增得三光尚未呈现前,就能获得成就。

  如果还没有开悟,但已经具有觉受的见解,在明增得三光呈现时,人就会闷绝过去。高原地方根据佛教的讲解,往往会将亡者停尸三天,原因也正在此上:此时即便他没有感觉,但神识与身体还未分离。待到第四天时,他会自闷绝中醒来,我们通常称之为意识融入虚空,只要你现前有觉受之禅定,就能在第二本境获得解脱,但至于需要多少个禅定夜,则根据你的禅定见解来定夺,有些需要三个禅定夜,有些需要七个禅定夜,也有些需要二十一个禅定夜。

  无论是在高原还是在汉地都可以见到一些修行大德,圆寂以后,胸口依然温暖。通常人在死亡以后,身体会变得非常僵硬,但真正具备见解的修行者,圆寂后胸口依然温热,面容也看不出死亡的形象,反而皮肤会变得如年轻人一般光滑,没有皱纹,这种状态可以保持三天、五天,最长有二十一天的时间。紧接着,他的精脉和血脉会融入中脉,鼻孔中呈现红白菩提,然后开始呈现出圆寂的形象,这就叫第二本净解脱,就是在意识融入虚空的时候获得成就。这样的解脱有多大的功德?我们身上十万个他相续的细胞,即十万个众生,在第二本净解脱的当下,可以与中阴界中三千个有缘众生同时可以成佛。

  我们这么讲解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大家,修行不需要急躁,只要把见解做得好一点,解脱就在不远的地方,甚至就在你眼前。我们刚刚说过,只要你能依教奉行,半年之内决定会达到了知之境界,如果同时能做到不忘失正念,清净护持戒律,相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你不再遥远,但前提是修行必须细致圆满一些,不要高攀。如果你只是希望自己的头上长个肉髻,涌泉呈现法轮就心满意足,恐怕这一点也不是很难做到,只要你想,纹身就可以办到,但它与解脱却相去甚远。所以,修行还是按照导师传讲的教言,脚踏实地去如理如法造行,不要急躁,这样一来,相信成就离你就不再遥远。

  (十四)见解远离于偏袒 修行远离于境执 行为远离诸取舍 果位远离诸希愿 究竟二利任运成

  【见解远离于偏袒

  只要见解还在意识范围之中,就会有正有偏,因此真正的见解完全远离偏袒。

  【修行远离于境执

  初次修行时,我们不得不所缘某个对境而安住。随着修行增上,即便已经修到无相定,总体来说已经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但此时还是有一点细微的意识成份,而这就是所缘的对境。所以,这是修行的过程,无需回避,更不能拿着“修行必须要远离境执”这句话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见解。

  【行为远离诸取舍

  在执受见解时,一切显现均为平等,无善无恶。但现前当你的见解还在意识范围之中,就必须审慎取舍因果。善法再小也要争取,恶业纵微也必须断除,行为中必须做到细致取舍因果,绝不能轻视。

  【果位远离诸希愿

  圆满执受见解时,已经没有要达到怎样境界的愿望,因为心的本性本来就是果位,不会再欲求对境。

  【究竟二利任运成

  在圆满执受禅定时,自利和他利任运自成,无需刻意分别是他人的事还是自己的事。因为见解圆满赤裸时,自利和他利已经同时圆满。

  以上是见修行果。

  (十五) 解惑辅助之窍诀 一法即足如意宝 即为于师之恭敬

  【解惑辅助之窍诀,一法即足如意宝,即为于师之恭敬

  对上师的恭敬非常重要,因为能否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信心。

  在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代,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除信心之外的一切条件都具备,通达三藏经典,智慧高深,但由于缺乏信心的缘故,最终堕落到三恶趣之中。相反,其他一切条件都缺乏,唯独具有信心,成办解脱则无需疑惑。往昔那若巴尊者依止帝若巴尊者的整个过程中,帝若巴尊者没有为那若巴传尊者传讲一句法要,也没有让他修一个法、磕一个头、念诵一句咒语,在经历了二十四个苦行后,那若巴尊者的信心没有丝毫退转,依然圆满坚定,最终圆满实证导师的密意,获得了解脱。因此,所谓一法即能成就的如意宝,就是对上师的信心。

  但有些弟子可能会觉得,虽然对自己的导师很有信心,但对其他的导师的信心还有所偏袒,甚至还会有分别心。这样的信心并不圆满,因为需要成就的不是上师,而是自己的内心。在信心没有达到普遍的时候,离成就还是非常遥远的。当然,信心要先从自己的导师开始,但随着见解的增上,要让自己的信心逐渐成为普遍之信心,这样的信心非常重要。

  修行过程中有很多不足之处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比如依止导师期间,由于没有真正观察好导师,导师不满足具德与具缘两个条件,因此弟子信心不足,无法得到上师的加持。

  信心很重要,但怎样去成办信心?一方面要多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另一方面应要多学习一些道理并且精进修法。这样一来,随着见解的提升,对上师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增上。

  对导师生起信心,是因为把导师当作真正的佛,若是不懂佛教的道理,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佛,又怎么会对上师、对佛法生起信心?所以平常应该多学习一些这方面的道理。

  (十六)故无间断心相印 成就心愿勿存疑一

  【故无间断心相印,成就心愿勿存疑

  只要信心时时不间断,成就即在眼前,无需对此有任何疑惑。

  比如我们前面公案中提到过的禅院老和尚,能在临终说出这一句充满奇迹的话语,靠的就是对上师的信心。但现前很多人自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总觉得导师与佛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难以生起视师如佛的信心。

  我们先不说对上师的信心,就以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为例。当你在梦中遭遇惊吓,能否在第一时间忆念到阿弥陀佛?若是,相信你临终时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若不能忆念到阿弥陀佛,就充分地说明,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还远远不够。

  修学上师瑜伽也同样一个道理。若时时祈祷上师,平常无论遇到什么惊吓都能忆念到导师,临终时自然也能忆念到导师,导师就会亲自降临在你的身边,引导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说过,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清净心之中。因此,不能幼稚地认为,现在还在努力修行的我们,在贪嗔痴烦恼没有消尽时,就能突然去往西方极乐世界。即便你当下就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相信你也不会觉得极乐世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因为你的内心仍然烦恼沉重。只要内心没有清净,无论你到什么地方都没有快乐,仍旧充斥着烦恼。我们之所以将西方极乐世界称之为刹土,是由于西方极乐世界的男女菩萨,内心都已经非常清净。往昔有一位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说,他在何处,何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并不是他内心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是内心烦恼消尽的时候,清净心自然呈现出西方极乐世界。

  有很多人问我,在西方极乐世界成就的感觉是怎样的?当然,我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回答,但从现实生活的立场来说,当你面对生活,生活不再束缚你的内心时,你就已经成就了。这样的成就是多么自在,你可以去面对一切显现,但任何显现都不会束缚你的内心,晚上可以做梦,但内心不再会被梦境牵着走,这是多么自在的境界,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快乐可寻?当然,在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需要精进修法,但要记住的是,一切都来自于信心,信心非常重要。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22课17-22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23课17-3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