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7 修(应用)《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创建日期:2023-08-20

  7 修(应用)《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杨书婷

  7 修(应用)

  1 修持三个步骤:理解、体证、了悟

  2 更进一步修持:了悟、修习、稳定

  3 瞥见“日巴”是成佛基础

  1 佛法修持三步骤:理解、体证、了悟

  佛法的修持牵涉到三个步骤,也就是理解(智识上的了解)、体证(经验)、了悟。举例来说,智识上的了解是,当我们听到空性是我们的自性,而空性的意思是空的能知,此时我们在心智上对此所得的观念称为“了解”。至于体证,我们听到如何认识空性,以便能直接看到空的能知为何。我们稍稍品尝到某个称为“认出心性”的经验,尽管可能不过只是瞥见,但至少是个经验,这就是“体证”在这里的意涵。如果那一瞥之后能接续一再修习心性的认识,并且避免被念头带走,我们便越来越能对此经验熟悉。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藉由认识空性而脱离了表显的迷妄思惟之流。每当此表显消融回返入觉性之中,就是个进展,最终将达到了悟。究竟的了悟是当迷妄全然崩解、且散乱的念头不再重复出现的时候。

  念头像云朵一般,也能如云朵自然消散于虚空那般消逝。表显意指着念头,就如云朵;“日巴”(本觉)则如阳光照射的虚空。我用阳光照射的虚空来比喻,描述空性和觉性的不可分别。你并不是去成就或创造阳光照射的天空。我们无法把云朵推开,但我们能允许念头之云逐渐消融,直至最终所有的云朵都消逝无踪。当你越来越能轻易地认识这点,并且此认识能够自身延续,此时便可称为“了悟”。究竟的了悟是当云层毫无踪迹时所发生的。

  这并非象是我们得要决定:“我讨厌这些念头。我只想要觉醒状态!我必须证悟成佛!”这种执取和推避永远不可能让你证悟。单纯地就让念头活动的表显自然沉静,一而再、再而三,真正“日巴”的片刻就会自动且自然地开始延续较久的时间。当你没有各种念头时,你就成佛了。到那时,无念的状态是任运自得的,利益一切众生的能力亦然。不过当那个时候未到之前,把自己想成是佛并无助益。我们需要透过修习来逐渐熟悉这种念头的自然消融,有如牢记在心一般。对此逐渐娴熟之后,无念状态也会变得自动且自发。

  听闻了这个解释只是让你有个想法。我们在智识上了解,空性为空、然而能知,并且此两层面不可分别。这就好比我们来到一家自助餐店,没有实际品尝,只有导览参观或对不同餐点加以说明,“这是印度餐,那是中国菜,再过去那边为法国的烹调。”对于那些食物,你什么都没吃到,只有智识上的了解。唯有当你最后终于把食物放进嘴里,才是体证。当你的胃吃饱了,那就是了悟。了悟才是妄念全然且永远的崩解。

  空的能知是我们的自性。我们没办法将自性的两个层面分离。空的意思是“非从任何事物所成”;我们的自性一向都是如此。然而,在空的同时,还有可认知、经验、觉知的能力。这点并不非常难以理解,我们都听过这种理论:空的认知为佛性,本自存在的觉醒性。但是把它放着不管,就等于看着自助餐却什么都不吃。听到人说佛性,却从未真正去亲身体证,一点儿帮助都没有。这就象是保持挨饿。唯有当我们把食物放入嘴巴,才会发现食物的味道。这解释了想法和经验之间的分界线。

  同样的,如果我们有正确的了解,当我们实际运用上师所教导的修行方法时,当下就能认识自性。没有可见的主体,称之为“空性”。知道心性为空的能力,称之为“能知”。若它只是一片空白、赤裸的空界,那有什么或谁会知道它是“空白的”、或“空虚的”、或“无物的”呢?就不会有“知道”这回事。空虚和能知两个层面是不可分别的。当我们去观看的当下,它就变得一目了然,且不再隐藏。那时就不再只是对空性仅仅智识上的想法,而是成为我们经验的一部分。此刻,可以真正开始禅修。

  我们称此修习为“禅修”,但绝非一般字义上的禅修行为。并不是要你想办法藉由保持在一种人为加诸的空无状态来让心性空虚。何以如此?因为心性本来就是空的。同样地,我们也不需要把心性变得能知,它本来就是能知的。你该做的就只是让它就这般。事实上,没有什么是要去做的,所以我们也甚至不能称之为禅修的修持。有个初始的认出,接着我们不必机敏以待或想用任何方式改善。就让它自然如是,此称为禅修,或者更精确地说,是“无修”。关键在于即使刹那也不散乱。一旦开始认识,无散的无修就是修持的要点。

  “散乱”意思是当注意力开始动摇且自我迷失,念头和情绪就出现了:“我想做这个或那个。我肚子饿了。我想去那里。我不知该对这人说什么;这是我将要说的。”所有这些念头种类的回返,同时也失去无二觉性的相续,就是散乱。修习就单纯是再次去认出。只要认出了,就不用再做什么;单纯地让心性就这般。这是云层逐渐消融的方式。

  究竟的状态,是全然离于任何的遮蔽,就像那认识的短暂片刻。不过,后者仍然有可能让遮蔽回返。了悟的状态,全然的证悟,意思是云层不再可能回返;其回返之因已然全部且永远地清空了。当云朵消逝,还有什么能遮蔽太阳坭?那就是最终或究竟的了悟,整片虚空只有明耀清亮的阳光,一点儿云层也没有。换句话说,所有需要被消除的都已经消除了,所有需要被圆成的都已经呈现了。空虚的天空和明耀的阳光,并非我们制造出来的。它们向来都在那儿,当云层被清空时,它们就被全然圆成。所有必须被舍弃的,此时都已然舍弃;所有必须被了悟的,都已然了悟。那么,还剩下什么?

  究竟的了悟,第三点是透过不断且多次的短暂认识片刻来达到。当认识可以延续长达一日,我们便证得菩萨的果位。当它能不受干扰地日夜延续,我们就证悟成佛。

  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可用来描绘理解、体证、了悟三者之闻的差异。想象你在整个城镇中边跑边说:“一切事物皆为空与能知的合一。”你在市场里大声喊叫并清楚宣讲。有些人可能会想:“这个人疯了!哪有可能什么事物都是空的能知之合一?根本就是乱讲!他是疯子!”但有个人可能会想:“不,这可不是蠢话。他在讲心的样子。没有和心的本身、此觉知者分离的东西。心就是空的能知之合一。因此,一切事物都是空的能知之合一。他是对的!”这即是是否正确了解的差异。

  “一切事物”在梵文中为“萨瓦达摩”(sarva dharma;诸法)。“萨瓦”意指所有、大量、多重;“达摩”意指外显、现象、被觉知者,包括我们所有的经验,例如影像、声音、气味、味道或质感等。在目前,一般人都无法了解为什么看起来应该是“在外面那里”的一切事物,会是空的能知。这根本没有道理。因此他自然会怀疑那个市场里的疯子到底在胡说什么,这是正常的反应。但对一个有某种了解程度的人来说,他就会讲:“事物并不知道本身。除了知道事物之外的心,没有别的了。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被正在觉知的心所觉知。此心为空的能知,因而一切事物都是空的能知之合一。”这种理解是正确的,但仍是智识上的了解。

  第二步体证,就比较个人且不全然是个想法。你不仅听到心性为空的能知,还实际认出这个心性,无论当它是初次由上师指出,还是每当你再度想起。对于觉和空的领会,是为体证。

  在体证的片刻所认出的,并非某个新的东西。空的能知一向都在,通常被称为“本自存在的觉醒性”(自生智慧)。它并非透过仅仅认识或直指教言而创造。它就是你的自性本身,你的本然面貌。上师所做的不过就是告诉你怎么去看。上师仅仅是指出它,是我们要去认出并体证。但有些人拒绝这样了解,他们认为:“首先我必须清除那讨厌的老分别心。我必须丢弃,以便令人赞叹的佛心可以从上方下来到这里,像个美丽的天神融入于我。接着,我确信某种惊人的事情将会发生。那才是所谓的认识佛性,可不是什么都没看见。”如此这般,有些人就是拒绝认识自性,他们认为:“这个平凡心哪有什么特别?有某个美妙的事情一定会在某时发生,可能不是现在,但是就在未来。”若是总在等待某种难以置信的景象出现,就只是在塑造让某种邪魔进入自身的情境。以佛性来说,没有十分特别的事情会发生,因为真正的真实状态原本就在,而不是什么新的事物。

  2 更进一步的修持:了悟、修习、稳定

  请了解有这三个步骤:了悟、修习、稳定。

  第一步,了悟象是得到花的种子,一旦种子进入你的手中,而且你承认种子可变成花,它就能被种下并培植。当种子完整长大时,就会开花;但是种子需要适当的条件。不过我们首先必须承认,它真的是花的种子。同样地,经由你的上师指出的赤裸觉性,应该要被承认为你的自性。这种认识必须有适当的条件才能滋养。为了培育种子,就必须要有温度和湿度等等,如此它才确定能长大。同样地,在认识之后,我们必须修习在此自然状态:认识的短暂片刻需要多次的一再重复。为了帮助这种修习,就要对证悟者生起虔诚,对未证悟者生起悲心。虔诚和悲心是普世皆同的万能药,单一即足够的方法。有句名言是这么说的:“在爱的片刻,空性的自性赤裸初升。”悲心和虔诚两者都包含在此处所提的“爱”之内。

  修习,就是单纯多次重复短暂认出的片刻,并以虔诚和悲心为依缘。此外,有称为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持,所有这些修持都能促成无散乱。当你提供水分、温度和保护给予发芽的种子时,种子就会继续生长。重复修习于无散乱,即是在心性修持上能有所进展的方式。

  最后的步骤为稳定。当无散的片刻日夜延续不止,会象是什么样呢?当三毒已然消灭且觉醒性的功德全然显现,我们会是凡人还是天神?单一的烛火可让整片山坡烧起。想象看看,当我们目前对广阔觉性无念片刻的体证变得从不停息,那会象是什么?会有任何比具足一切智慧功德且全然离于三毒更为神圣的事情吗?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修习是需要的。我们必须成长,就如新生婴儿。我们要成长的方式,就是透过修习。今日出生的婴儿和二十五年后的那个大人,实质上是一样的人,不是吗?他并非某个另外的人。此时此刻,我们的自性为佛性。当我们全然证悟,它还是佛性。我们的自性是毫不造作的自然性。它本来就是这样:犹如虚空,不需要经过制造。我们需要想象或创造房间里的空界(空间)吗?佛性也是这样。但是我们的确需要让我们对佛性的体证,藉由毫不造作的自然性而延续。

  另一个例子可用来说明我们的自性,亦即毫不造作的自然性,是阳光。对一般人来说,这个阳光转变为遮蔽太阳的概念思惟,众生被念头带着走。如果我们单纯让它保任自然,不要试图去修饰,就不可能出错、不可能偏离见地。当我们想去制造或做些什么的时候,就会变成人为造假。你可以自己来检查看看。你所称为“自性”的片刻,是某个你需要产生且接着得忙碌并设法维持的东西吗?还是让它保任自然就足够了呢?这件事,你应该自己来检视。

  如果你在修持中开始想到:“嗯,这个状态并非正确无误,必须有点儿不同”,或者“我猜这就是了”“可能不是这个!”,或者“现在我得到了!”“我刚刚有得到!它现在溜掉了”,这并非我所说毫不造作的自然性。

  一个已然修习于“日巴”本觉的征兆,即单纯地与“日巴”对立的概念思惟越来越少。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隔越来越长,出现频率也越来越多。密续中称为“非造作之相续刹那”的毫不造作觉性状态,延续的时间越来越久。“日巴”的相续并非某个我们必须刻意维护的东西,应该是透过逐渐娴熟而自然发生的。只要我们对毫不造作之“日巴”的真正状态越加习惯,它就会自动开始越来越久地延续。

  那么,稳定的意思是什么?要得到稳定,首先我们需要已然认识真正的“日巴”。我们应已清楚确认这个真实状态。我们应已透过修习,对此得到某种程度的稳定性,而不再被情境牵着鼻子走。这些情况可能是正面或负面的。负面的情境,例如困窘、灾难、疾病,比较容易认出且不被击败。因此,处于困境而修持,会比成功之时要修持来得容易。对修行者来说,最糟糕的障碍就是当有一大群追随者开始聚集,并说:“你好棒啊;你是这么伟大的修行者。你真是特别。请给予我们法教。请引导我们。”开始有一大票人追随时,之所以导致最难克服的障碍,是因为除非你是一流的修行者,否则你会认为:“嘿,可能我是特别的。他们所说的可能真有些什么。”唯有一流的修行者才不会因这种“正面”的情况而失控。当我们达到不受好坏情境影响的程度时,便已得到某种稳定性。

  健康和长寿、声名远播和具影响力,这些是成就的征兆之一,但仅属于肤浅表面的成就。真正无误的成就征兆是由传承上师所确立,包括具有悲心、虔诚,以及对无常的精确辨别能力。除此之外,念头越来越少,以及真正的觉醒状态越来越能持续长久,也都包含其中。

  一切有关“日巴”见地的疑惑和不确定,应该都已清除干净。当我们没有疑惑,就无可清除。疑惑是阻挡见地的障碍。如果没有障碍,也就无可清空。吉美·林巴大师曾说:“即使面对百位大师或千位学者的质问,你的内在觉性都不失稳定,那么再就没有任何疑惑等着你去清除了。”

  走在证悟道上到了某个时点,白日间的迷妄消逝了,最终,即使夜间也不再落入而回返迷妄思惟的模式。一切现象和概念状态都消融回返入法性的本初清净状态。这就是法身本身,由此,报身和化身两种色身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而任运自显,无数无量且无有终止。不过,在这还没发生之前,还是要进行修习。

  我们需要逐步免去概念式的思惟。当然,最好的情况是,我们可以单纯地此时此刻立即断除、且永远不再涉入这些念头之中。但我们有办法丢弃它们吗?在毫不造作的觉性当下,念头没有力量可以驻留,因为那个瞬间是毫无觉知者(能)和所觉知(所)的二元分别。在无二觉性的火焰当中,概念思惟的毛发无法停驻;正如毛发没办法停留于火焰中,念头也不可能停留于觉性状态的认识中。我们称为sem的分别心,总是涉及持有觉知者(能)和所觉知(所)的概念。然而,“日巴”本性即无二元分别。让概念思惟相续不断的整个基础,就是二元分别。如果不再持有觉知者(能)和所觉知(所)的概念,二元分别就会粉碎,概念思惟便将无法持续。

  我们的概念思惟像个蹑手蹑脚的小偷,只能偷偷抢走东西。试着这么做:大白天在广大的群众面前,邀请小偷来窃取所有他想要的东西。这小偷什么也偷不走。

  最低的要求是要想办法尽力维持在无二觉性的内在稳定之中,也就是非造作之相续刹那之中。不要制造或建构任何东西,单单就让“日巴”片刻一再出现。若你能竭尽全力修习这一点,不出几年,你就能全然达到证悟之境。就算你没有行者的水平,修持也只算普通的程度,最起码你可以死而无憾。

  对于佛法要得到某些智识上的了解,并不困难;正如人们所说,说空话是不用费力的(话语是廉价的)。任何人都可以谈论佛法。有人轻易就能说:“觉醒的状态令人赞叹。它具足所有的圆满功德,全然离于任何缺失。事实上,根本没有什么能够损害‘日巴’状态。它毫无染污。”要这样讲也很容易:“一切为幻。整个世间不过是个幻相,没有任何独立或真实的存在。这全都是魔幻的诡计。”我们嘴巴说得出这些话,但这不足以摧毁妄念的状态,也不足以让我们的迷妄崩解。要这么做,就需要真正的体证。

  在这里,体证的意思是要认识此本质犹如虚空。在“日巴”的片刻,任何迷妄的状态都被视为无基、如幻且无根。念头的虚妄自性变得一清二楚,并且相当立即且个人,而非只是个我们听闻的观念。在那个片刻,我们直接触及那些陈述的真谛。对此直接体证达到稳定之后,噶举传承的伟大上师可能会这么说:“此处这块岩石是彻底透明的。一切都是幻相的魔幻诡计。”由于他们的了悟层次,这些大师可以穿透硬石、钻入地面、在水上行走、飞越天际等等。并非他们透过修持而发展出一些特殊的能力,亦非他们非常强壮或具有特异功能,这只是因为从最开始,一切就都不真实。由于了悟事物无有实质的自性,本来就这样,修行者已能显现这类成就的征兆。否则,我们可以研读法教,说出这类的诀窍之言:“中阴的时候没有什么好担心的。那时所出现的一切都是幻相,一点儿都不真实。”可是当我们最后到达了中阴状态,就会整个被自己的恐惧狂流席卷并淹没于其中。

  3 瞥见“日巴”是成佛基础

  容我重述三个步骤:理解、体证和了悟。理解是例如听闻有关觉醒状态之事。当然,理论有其重要性,我们务必要知道法教的涵义,然而,我们不应该就此放着不管。我们需要将此三者相融运用:理论、体证、了悟。

  接着是认识、修习、获得稳定。这三者之中,“认识”象是指认出美丽花朵的纯正种子。“修习”象是把种子栽植于肥沃的土壤并给予水分等等,而非把种子留在光秃秃的石头上。种子需要适当的情境才能生长。经由这些善巧方便的运用,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植物的生长。类似这样,我们也需要修习,以发展出认识心性的力量。植物有了水分和好的滋养条件,一定会越长越高,最后全然绽放出美丽灿烂的缤纷花朵,这是因为种子本来就具有的潜藏力。可是这些情况不会是一蹴而就。同样地,我们听到成佛的伟大殊妙功德,例如,四无畏、佛十八不共法、十大力和十力等等①。接着,我们会纳闷:“那些功德在哪里?怎么在觉醒状态的片刻体证之中并未明白的看见?是哪里出错了?”这可用下面的说明来了解,仅仅数秒钟瞥见了“日巴”,这些功德不会像“日巴”已全然稳定时所体证的一样。虽然这些功德本来就在我们的自性中,但却还没有时间全部显现。正如同种子是全然绽放之花的无误元素,觉醒状态的认识片刻也确切是成佛本身的基础。

  ┅

  ① 四无所畏为说一切智无所畏、说漏尽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十八佛不共法为身无失、语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智知过去无着无碍、智知未来无着无碍、智知现在无着无碍、身业随智慧行、语业随智慈行、意业随智慧行。至于十大力,可能是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一切诸佛,有“十种”最胜力、大力、无量力、大功德力、尊重力、不退转力、坚固力、不可坏力、一切世间不能思议力、一切众生不能坏力,大力那罗廷幢佛所住法。依《佛说十力经》,十力为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十力也有可能是《普贤苦萨行愿赞》中所说的:以神足力善迅疾,以乘威力普遍门,以行威力等功德,以慈威力普遍行,以福威力普端严,以智威力无着行,般若、方便、等持力,菩提威力皆积集。

  ┅

  花的种子种植进入土中,且给予养分及阳光,毫无疑问地会生长。但可别期望“日巴”展现的时刻会是个奇异或惊人的经验。实际上,觉醒状态的确有个层面是令人赞叹的,那就是概念思惟和三毒都全然缺席。当我们环顾四周,除了“日巴”之外,还有什么是真正能让念头——这个轮回制造者停止的呢?我们可以投掷一百万个原子弹,把这个世间的所有东西都炸成碎片。如果这真能让概念思惟和迷妄停止,我们就来做!但情况并非如此。要是我们可以单单把整个迷妄的轮回道界炸毁、且就此永远终结,那可真不得了,但可惜这是不可能的。这世上有任何能停止迷妄思惟的吗?除了觉醒状态的认识片刻之外,没有别的能真正断除迷妄思惟之流了。这相当令人吃惊。可别预期真正的“日巴”展现时刻会有戏剧性,但就是这个特定功德才让人真的吃惊!

  过往的祖师如琼波·纳久(Kyungpo Naljor)、帝洛巴、那洛巴,他们参访乌迪亚纳(莲师净土)并描述所见:在那儿的金刚瑜伽女净土,到处都是可怖的尸陀林(坟场)和令人畏惧的不灭之火等等。较为近期时,有一批平凡人也到那里,回来说他们只看到一些大圆石和一片小水池。“我们什么都没看到,那不过是一般的地方”,他们这样告诉名为根敦·群培的上师,他在数十年前过世。这位上师回应道:“你们甚至都还没见到与你们无分无别的不变心性,又怎么可能透过仪轨修持而见到本尊?”换句话说,要是你还没能看到你早就一直具足的东西,又有什么办法指望能对金刚瑜伽女的净土有所觉知?

  有情众生从未离于这不变且本具的心性,甚至一刻都未曾离开,然而他们却都看不见。正如火之自性为热,水之自性为湿,心的自性就是无二觉性“日巴”。尽管我们从未离于此,却仍未能认识它,那么,我们如何能期盼会有任何特殊的净相呢?我们首先必须要能于法性之中确实安立,接着才有办法看见金刚瑜伽女的神圣城市。若是我们没有佛性,就不能责怪谁没注意到它。不过,正如水总是湿的、而火总是热的,我们的心性向来都是觉性智慧。我们和自己的本具自性是无法分离的。

上一篇:6三昧耶《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