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2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3-11-16

  NO.2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安忍度。

  师念藏语传承。

  庚三、安忍:

  他害作利想,重害尚耐受,

  知方便忍害,令其真行善。

  “他害作利想”,众生在行持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人害你,你不但不抱怨、不以牙还牙、对他报仇,还要把他当做自己的父母、善知识来想。

  “重害尚耐受”,今天他对我诽谤、今天他害我,凡夫人可能确实比较生气。如果我们能修安忍的话,是最好的。

  比如有些人当面说你的过失,有些人在网上诽谤你,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有点生气,“哇,这个人无缘无故地乱说!”后来你通过好好地修安忍,原来很狭隘的心,可以慢慢慢地扩大了;原来你对自己特别执著,通过修安忍,好像在这个世界当中,这样的事根本不算什么了。反而觉得诽谤你的人,更加可怜,这个时候你的修行就更容易成功了。

  “知方便忍害,令其真行善”,当你遇到重大危害的时候,更要修安忍。修安忍的方法,真正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是知道方便的。

  知道什么方便呢?虽然今天他害我,但是我不能害他,这对我来讲是一个转为道用的机会。心里这样想,口里也这样说。他危害我的事,我把它转为道用,自己修忍辱,根本不想报复,把它当做妙药摄持、作为善根回向。

  现在网上有很多对学院、对个人的一些评价,一般来讲,你不理他的话,是最好的;你如果理他的话,他们也希望你进行回复,这样,事就会越来越多。

  一般来讲,你越修安忍,你的心力就越强大,别人对你的危害就越有意义,这叫做“知方便忍害”。虽然他是害你的,但是你修了安忍,终究会得到利益的。你行持安忍的原因,能够使自他都得到真正的善事。

  就像我们以前讲过的忍辱仙人[注4],他在森林当中修行。当时有一个国王在森林里面睡着了,随行的王妃在游玩的时候,看到了这个仙人,对他生起了信心。忍辱仙人给王妃讲了一些贪欲的过失,这个时候国王醒来,找到了他们。

  国王问仙人:“你在森林当中跟女人一起,是不是已经获得了四无色和四禅的境界?”

  仙人谦虚地回答:“没有。”

  国王问:“没有的话,你怎么能证明你的相续当中没有贪爱?”

  仙人诚实地回答:“我是忍辱仙人,我在修安忍。”

  国王说:“修安忍的话,我要看看你能不能忍?”就把仙人的手割断,仙人一直能忍;然后国王把仙人的双脚、鼻子、耳朵等等肢节一个个全部割断了,一次次问仙人:“你能不能安忍?”

  仙人一直能忍,说:“不管怎么样,你即使把我粉身碎骨,我不但不会对你生一刹那的嗔恨心,甚至我还要回向、发愿:将来我一旦成佛,即使你没有劝请我,我也要想办法,把你当做首座弟子,用佛法来饶益你。”

  后来那个坏国王变成憍陈如,是五比丘之一,他是第一个得到释迦牟尼佛甘露妙法的人,因为当时世尊发了愿,使他获得了最早的甘露法要。

  在生活当中,如果受到了别人的危害、受到了别人的无理诽谤,对有一些修行境界的人来讲,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而对修行境界不太好的人来讲,不要说一块一块割肉的堪忍,哪怕一句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开始哭了(师模仿戏语)“呜呜呜,他说我,我要走了;他欺负我,我受不了了,呜呜呜”,一边哭,一边......哭的声音特别长,好像变成一种非常动听的歌。(众笑)

  在佛经《大方等大集经》当中讲,“为一一众生,无量劫受苦,救拔众生故,堪忍世苦恼”,为了救拔众生的痛苦,菩萨应该堪忍世间的各种痛苦。

  我们要以利益众生为前提,心要想利益众生为主,而不是说,为了我们自身要获得什么利益,才修安忍,应该不是这样的。

  下面讲到精进波罗蜜多。

  师念藏语传承。

  庚四、精进:

  佛子依胜勤,成熟有情众,

  为他一善心,久劫亦不厌。

  “佛子依胜勤”,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有披甲精进、加行精进、无厌精进、利他精进,我们讲过很多精进,他有特别殊胜的精进心。

  “成熟有情众”,佛子通过这样的精进心来饶益众生、成熟众生。

  希望大家还是要勤奋,这个很重要。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要特别懒惰。你的行为,偶尔有点放逸、有点懒惰也可以,但大多数的时间,应该知道通过勤奋去学很多的法。人生是很短暂的,通过自己的勤奋,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你也许能够做很多的事情。如果是一个懒惰的人,他即使活了一百岁,也可能没做过什么事情;而如果是一个非常精进的人,他只活了五十岁的话,也已经做过很多事情了。

  我有时候看麦彭仁波切、全知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其实他们住世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他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宝典,饶益了这么多的众生。他们在世的时候,并没有为了自己的贪婪而懈怠、放逸,没有这样的。所以我们为了利益众生,要尽量地披上精进的铠甲,应该无有厌倦。

  “为他一善心,久劫亦不厌”,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肯定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当时心情不舒服、有点难受,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从长久来讲、从究竟意义上来讲,不应该舍弃众生,不应该舍弃自己的善心。更重要的是,为了其他众生能够生起一颗善心,在千劫万劫当中,再如何精进,也不要生起厌烦心。

  这句话,我以前在讲其他课的时候,用过很多次。我觉得这种精神,唯一只在大乘佛教当中才有,在世间非常崇高的理论知识里面,是没有的;在其他宗教当中,也不会有的。为了在一个众生相续当中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佛子要千劫万劫地精进而不生起厌烦心。

  我们可能做不到的,帮助一个人的话,做两天、三天的工作还是可以的,劝了三次、四次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了。所以我们说“发大乘菩提心”,确实有点惭愧。遇到一些性格恶劣的众生、比较坏的众生,没办法对他进行跟踪,最后自己也生起厌烦心。

  以前有一个佛陀[注5],叫广光明佛陀,那个时候人们的寿命有十七万二千岁,非常长。那个时候有一个王子叫财功德,他十六岁的时候特别傲慢,因为他长得特别好看。一般人长得比较相貌端严的话,自己就会陶醉其中,自然而然产生一些傲慢心。王子的权利也非常大,特别傲慢,不礼佛,抛弃了所有的信仰。

  广光明佛在八万四千个菩萨面前说:“我们要想办法度他”。要度他的话,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一个菩萨叫净精进、清净的精进,他发愿度王子。

  后来净精进菩萨在八万四千年当中,一直到财功德王子的家去度化。王子在刚开始的时候,天天都谩骂他、天天都说他、天天都抛弃他,但是净精进菩萨一直没有放弃,到了最后的时候,这个王子理解了、被度化了。“善男子汝知。尔时净精进者岂异人乎。莫作斯观即我身是。财功德者即弥勒是。”

  现在人的寿命没有八万四千岁,基本上到七八十岁、五六十岁的时候,就要准备离开这个世界了,我们的精进也最多......

  我以前遇到一个居士,他说:“像我这样孝顺父母的人,可能是没有的,他们不信佛教,我一直劝他们。”我说“你劝了多少次?”(师模仿戏语动作)“我劝了四次,你知道不?我劝了四次父母,但是他们还不信,所以我现在就不理他们了”。(众笑)

  你就劝四次,不是八万四千次,只劝了四次,(师模仿戏语)“你想想,堪布啊,我劝了四次,他们还不理我”。(众笑)

  《父子合集经》里面讲,“常以悲心观世间,普使众生脱苦厄,未尝一心生疲劳,坚固精进无退转”,菩萨因为悲悯心,为了众生离开痛苦,长期未生疲厌之心,坚固的精进心永不退转。

  菩萨的精进坚固心为什么不退转?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大悲心。因为看到众生特别可怜,菩萨一定会想办法,让众生离开痛苦的轮回,这是很重要的。

  下面讲禅定。

  师念藏语传承。

  庚五、禅定:

  自在得无上,他供定摧欲,

  令他向胜教,令善真增长。

  这里讲禅定,其实禅定也是一样的。一般讲禅定,是自己安住下来;但这里的禅定,也是为众生修持禅定,那是什么样的?

  “自在得无上”,菩萨通过心慢慢地一缘专注境界,获得了虚空三昧定、首楞严三昧定等等的自在。菩萨通过修行以后,心获得自在,同我们前面所讲的一样,具有许多超世间的五眼六通、神变等等无上功德,自然而然受到了人们的赞扬、恭敬、供养等等。

  “他供定摧欲”,凡夫人获得别人赞叹、恭敬、利养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傲慢心、贪欲心等等,会产生对眷属的贪欲、会产生对钱财的贪欲。但是作为大乘菩萨,他把所有的这些,全部都一一地摧毁,不会以此而散乱。

  一般来讲,有一些修行境界的时候,心可能对世间当中的名闻利养、色声香味不会散乱的;而如果没有什么修行境界的话,内心随时都容易改变。

  长期修行确实很重要,理论上听了一辈子,也不一定对你有用,有时候可能一个道理都用不上。如果你修一句话的话,比如自他交换的菩提心,或者佛教里面的无常观,或者把心安住于明清的境界当中、不被烦恼左右,一个窍诀,修一辈子,那这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受益的。

  “令他向胜教”,菩萨不会被各种欲望、贪婪所转向,自己对佛教生起极大的信心,自己很坚定地趋入佛法,通过这种身心来感化众生,让他们进入殊胜的正教。

  “令善真增长”,通过这样的方式,自己和他人相续里面的善根都会日益增长。

  我们学院现在要求百日修行,至少每年要一个月左右、半个月左右修行,一些发心人员如果发心工作特别忙的话,至少也要闭关七天。虽然闭关七天不一定能做很多的事情,但是你可以观察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可能光听七天的课,是很容易的;很有规律地观七天自己的心,这是比较难的。

  我们需要深入修行,如果没有深入禅修的话,你对佛教真正很深的道理,不一定能尝得到。理论上你能够讲一千遍“人身难得”,在实际当中你还是要好好地思维“人身到底怎么难得?哦,人身确实很难得的,我还是要修行。不然的话,短暂的人生过了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修行了”。这样的话,心就自然而然开始柔软了。理论跟实践和修行,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在经典《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当中讲,“常乐独静处,思念于如来,善摄如是法,修行心不乱”,我们最好到一些寂静的地方去,经常思维如来和如来的教法,这样心就不会散乱了。

  下面讲智慧波罗蜜多。

  师念藏语传承。

  庚六、智慧:

  解真如密义,尽除众生疑,

  故彼敬佛法,自他善德增。

  “解真如密义,尽除众生疑”,要用智慧来成熟其他众生的相续的话,首先是通过闻思修行,以智慧的力量来遣除一切坏疑。

  也就是说,对如来所讲到的了义和不了义、胜义谛和世俗谛、实相和现相、真如的秘密等等,诸如此类的道理、意义,通过闻思来断除一切怀疑。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再自己进行思考、进行修行。

  “故彼敬佛法”,到一定的时候,会对三宝产生一种不共的信心。本师如来也称为量士夫,他所讲的正法确实是正量,他的跟随者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个时候,你会真正趋入如来的正教,恭敬如来。

  这种恭敬不只是表面上的,不知道三宝功德的恭敬,是表面上的一种恭敬,上师走路的时候,我弯弯腰,或者跟上师打个招呼,或者合十一下,这是身体的恭敬;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恭敬,内心当中非常折服我、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呢?因为我通过这么多年的闻思修行,觉得佛法确实是很深奥、很受益的,在人生哲理当中,它是最珍贵的。

  “自他善德增”,自己有了真正恭敬的智慧和定解,那么自己成熟也就很容易了,成熟众生也就很容易了。自相续当中的利他心等等功德,也会没有任何困难地日益增长。用智慧的光芒,遣除自相续当中的一切黑暗,这是真正智者的行为。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经典当中有这么一个教证,“以智慧光明,知一切法性,无暗无障碍,是智者行道”,用智慧的光明来了知一切诸法真正的实相,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怀疑和无明的黑暗和障碍,这就是真正的智者。

  作为具有智慧的佛教徒,不是口头上说“啊,佛陀很了不起,万岁万岁,万万岁”,不是这样的,而是通过很长时间的闻思和修行之后,真正知道佛陀了义、不了义经典的甚深密意。在一百个邪见者、无数的人面前,用智慧宝剑进行作战,没有任何的疑惑或者畏惧。这个时候,你就成为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佛教徒了。

  下面讲《成熟品》最后的摄义、归纳。

  师念藏语传承。

  庚七、摄义:

  菩萨悲利生,善趣及三善,

  是以下中上,有际平等化。

  “菩萨悲利生”,菩萨是以慈悲心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善趣及三善”,菩萨利益众生的方法是,暂时让他们获得人天的善趣,究竟让他们获得三善。也就是说,如果是声闻乘的话,让他安置于声闻乘;如果是缘觉乘的话,让他安置于缘觉乘;如果是菩萨佛乘的话,让他安置于菩萨佛乘,通过这种方式来利益无量的众生。

  “是以下中上”,如果是大乘佛乘的话,从资粮道到加行道,叫做下层;从一地到七地之间的不清净地,是中层;上层安置于什么?清净三地,也就是八地、九地、十地,让无量的大乘佛乘众生安置于这下中上三层。

  “有际平等化”,以这样的度化方式,乃至轮回灭尽之前,只要有众生存在,诸佛菩萨度化他们的行为,就不会间断,平等地去教化他们。

  唯一度化众生的因,就是利他心。通过利他心,把无量的众生安置于有缘的人天福报、菩萨道,甚至声闻道。通过这样的方式,乃至轮回未空,我们发愿,就像地藏菩萨所说的那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以这样的发愿来成熟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第九品里面的核心内容。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经庄严论》当中第九品《成熟品》圆满。

上一篇:NO.2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