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2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3-11-16

  NO.2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三、所思维=丁一、思维所证真如(61-66,7品)+丁二、思维所修六通威力(67-74,8品)+丁三、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75-101,9品)

  丁三、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戊一、自成熟(76-90)+戊二、令他成熟(91-101)

  戊二、令他成熟=己一、分类(92)+己二、意乐(93)+己三、加行(94-101)

  己三、加行=庚一、布施(95)+庚二、持戒(96)+庚三、安忍(97)+庚四、精进(98)+庚五、禅定(99)+庚六、智慧(100)+庚七、摄义(101)

  94、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二己三(加行)分七:

  95、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二己三庚一、布施;

  菩萨身受用,无有不施他,

  二益成熟他,等施不餍德。

  96、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二己三庚二、持戒;

  坚性尤无害,自喜谨安他,

  二益熟等流,德转成熟他。

  97、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二己三庚三、安忍;

  他害作利想,重害尚耐受,

  知方便忍害,令其真行善。

  98、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二己三庚四、精进;

  佛子依胜勤,成熟有情众,

  为他一善心,久劫亦不厌。

  99、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二己三庚五、禅定;

  自在得无上,他供定摧欲,

  令他向胜教,令善真增长。

  100、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二己三庚六、智慧;

  解真如密义,尽除众生疑,

  故彼敬佛法,自他善德增。

  101、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二己三庚七、摄义。

  菩萨悲利生,善趣及三善,

  是以下中上,有际平等化。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23-111 2015年08月28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讲《经庄严论》当中的第九品《成熟品》,分自成熟和令他成熟两个科判,前面的课已经讲完了自成熟,现在正在讲令他成熟。令他成熟按分类、意乐、加行三个方面来讲,今天开始讲加行,也就是说,令他成熟的行为是什么样呢?通过六波罗蜜多来成熟。

  我们经常讲“六度万行”,或者讲“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其中“行菩提心”主要是用六度来摄持的。也就是说,在大乘菩萨道当中,表面上看来,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和智慧,都是跟自己相续有关系的一些修行。但实际上,一方面需要通过六度让自相续成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六度来成熟其他众生的相续。所以大乘道即使修持戒,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受持戒律,布施就更不用说的了,其他的四度也是这样的。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修行当中,要把众生放在主要的位置,大乘道需要时时刻刻想到众生。

  我们这次学《经庄严论》结束的时候,我很希望,在每个人的相续当中,有一颗真正的利他心。有些人依靠自己的福报和各方面的因缘,能付诸行动,而有些人不一定能实行,但是有了这颗心,就非常珍贵了。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我们讲六波罗蜜多,还有摄义,从七个方面讲。

  己三(加行)分七: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摄义。

  庚一、布施:

  菩萨身受用,无有不施他,

  二益成熟他,等施不餍德。

  菩萨成熟其他众生、利益其他众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六度,六度是非常重要的。菩萨通过六度来度化众生,现在讲第一个布施度,有布施一切、平等布施、不厌足布施三个特点。

  “菩萨身受用,无有不施他”,作为真正的大乘行者、大乘菩萨,没有什么东西不愿意布施的,愿意布施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受用。这些对凡夫人来讲,是非常执著的。

  我们在佛菩萨的传记里面,经常看到一些布施的故事。如果有人需要菩萨的身体,头也好、脚也好、眼睛也好,或者肝脏、心脏等等,菩萨愿意没有任何条件的全部布施给他;在财物方面也是同样的,菩萨的金银财宝,或者房屋、车辆,以及自己的儿女、妻子,或者所有的亲朋好友等等,这些都愿意舍施、都愿意布施给其他的有缘众生。

  “二益成熟他”,作为菩萨,他在整个世界上拥有的最珍贵、最可贵的东西,都愿意拿出来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方式有两种。

  世间人的布施,仅仅考虑到众生的今生利益。比如说现在的有些慈善家,对一些学生、贫困的人进行资助,只想到让他们在即生当中能够快乐,就可以了。

  但是菩萨关心的是,让任何一个众生都要得到,暂时人天的快乐和究竟离开一切痛苦的快乐。所以菩萨在成熟众生的过程当中,不管是财布施也好、法布施也好、无畏布施也好,都会考虑到今生和来世。今生的话,比如说对没有钱财的人,给他布施钱财,他就有了钱财的受用,从而获得了快乐、远离了痛苦,这是今生的利他;来世的话,在布施钱财和身体给他的同时,做一个法布施,在他的相续当中,种下一个善根,让他永远都不离开正法,这是来世的利他。菩萨通过今世和来世、暂时和究竟,两方面来帮助众生。

  “等施”,平等布施,菩萨布施的方式,是非常平等的。

  他的地位高而给他布施,他的地位低就不给他布施;或者因为这个人长相非常不错,所以给他布施,因为这个人长相丑陋,所以不给他布施;或者因为他非常富裕,所以给他布施,因为他贫穷,所以不给他布施;或者因为这个人跟我关系比较不错,我就给他布施,而跟我关系不好的人,我就不给他布施,菩萨没有这样的。

  只要众生有希求心,菩萨完全以平等的方式来布施,而且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从来都不贪执自己的利益和福报,或者果报。菩萨没有想:“我今天给他布施,到一定的时候,他可能给我回报”,菩萨没有这样的目的。而世间人给别人任何东西,都会考虑“他会不会对我有一些利益?”如果有利益的话,我就会给他东西;如果没有利益的话,我就会拖延,甚至拒绝。

  “不餍德”,不厌足布施,不管多长时间当中,对再多再怎么样的众生,菩萨一方面根本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厌烦心,另一方面对布施的功德,永远没有满足心。

  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我要做慈善”,特别热情。没有到两年、三年的时候,就没有信息了,最后自生自灭。现在很多慈善家、很多基金会,刚开始的时候非常有志向、有目标、有规划,我们每一年要帮助多少多少个人、我们的规划是怎么怎么样的,我们的团队是如何如何的,讲得非常引人注目。但是再过两年、再过三年......做任何一件事情,尤其是利益众生的事,中间可能会让人生起很多的厌烦心。

  如果是真正的菩萨,内心当中是不会生厌的。在《华严经》当中说了,“不可思议无量劫,种种布施心无厌”,在不可思议的无量劫当中,菩萨做各种各样的布施,不会生起厌烦心,一定是越来越欢喜、越来越有意义的。

  长期性做布施这样的善事,是很重要的。哪怕你在一个月当中做一次、一年当中做一次,时间过得很快,这样坚持下来的话,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叫做可持续。可持续的善法和可持续的修行是很重要的,否则,你一时的冲动,或者一时的善行,很快就破灭了,没有很大的意义。

  我们做一些善事,尤其在布施、法布施的过程当中,要有长远的考虑,即使现在的因缘暂时不成熟,但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成熟的。

  我看到宋朝的一本书,叫做《南岳总胜集》[注1],里面讲了很多高僧大德很多非常好的公案,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位修行人广闻博学,非常有才华,对讲经说法很有信心。他引用千经万论,以无碍的辩才和智慧,到处去讲法。但是他的眷属,没有跟他的智慧成正比例,他讲得再怎么好,坐下听课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他就特别心烦,到处去找原因。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观察他的因缘后说:“你现在讲经说法的因缘不成熟,没有讲法的因缘。”他问:“那我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创造因缘呢?我特别想转FA轮,我想成熟很多众生,通过什么方式能给我创造出这种殊胜的因缘呢?”老和尚告诉他:“你应该想办法寻找一些食物,到森林、到山里面去,对很多的虫物、鸟类多做布施,并且发愿:以后给他们讲经说法,让这些众生成为你的眷属。然后你在三十年当中,不要出世;三十年以后,你才可以出世讲法。”

  这个修行人对老和尚还是很有信心的,他按照老和尚所说的那样依教奉行。在三十年当中,没有出世转FA轮;三十年之后他就出来讲法,这个时候,他各方面的因缘已经具足,听课的人有成千上万,非常多。他发现,这里面的大多数人,都是二十岁左右。(众笑)

  这个上师在即生当中,创造了的一些法缘,通过他的发愿力,短短的时间当中,那些动物旁生就变成了他的眷属,来听受他的教法,《南岳总胜集》讲了这样的公案。

  近代本焕老和尚[注2]的一些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有些人也认为,自己的前世被某个上师放生,或者上师在从事什么的过程当中,由发愿力导致,自己在今世成为上师的眷属。

  以前听说,有些法师经常到一些山顶上、河边,拿一些食物来布施虫物、鱼类,一边念嗡嘛呢巴美吽,一边发愿让它们变成自己的眷属。我们学院当中,以前也有很多这样的法师。

  不管怎么样,这种因缘确实非常不可思议。有些法师在即生当中,因为福报因缘导致,虽然讲得不是特别好,但是眷属的数量非常不错;而有些法师讲得还可以,但是一直找不到弟众。

  在汉地的各大城市当中,一方面需要出家人讲经说法和辅导,另一方面这几年我们寻找一些比较有智慧的在家人,通过研讨班的方式,培养一些人才成为辅导员。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种情况,比如说出家人当中,有部分的法师,确实是很好的,是比较不错的;但也有部分的人,好像把自己的名声、自己的眷属,和需要辅导的内容,混在一起,搞各种各样的头衔,分不清楚是在传法还是在宣传个人。

  当然这些不一定是堪布、堪姆、法师自己做的,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是自己做的,可能是下面的一些弟子、弟子的弟子、弟子的弟子的弟子,他们欢喜吹、欢喜做这些事情。因为现在要搞宣传的话,在电脑上想搞成什么样就能搞成什么样,比如把他的莲花帽贴在自己上师的头上,把他的广告贴在自己上师的宣传片上面,都可以的。

  希望大家在弘法利生的时候,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不容易被钻空子。以前我们建立学会的时候,也有很多担心。如果好的人利用这个平台的话,我们没有什么吝啬的;但是如果不太好的人、有各种目的的人,利用这个平台的话,反而会害了很多人。

  在很多地方我直言不讳地说过,我们这个佛协会,并不是接待站;我们的负责人,也不是接待员,这个人也接待,那个人也接待。如果有些负责人实在搞不清楚身份的话,以后我们就让他休息,让他搞自己的事情去吧。我们并不是跟其他上师竞争,或者有什么其他的目的,连梦中也没有想过。就像世间做生意一样,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很多方面是不能完全混淆的。如果混淆的话,有智慧的人,与他一起使用平台也是可以的;但是没有智慧的人,完全通过一种方式来破坏平台。

  根本不是佛学院的人,打着佛学院的旗号,有些人可能做了一些善事,而有些人干了很多坏事,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的原因,就在这里。希望我们的法师们,应该有长远考虑;法师们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也要好好地考虑一下。

  在很多方面,我们要看的是长远利益,并不是眼前利益。对某个上师和对某个堪布、堪姆恭敬,这不需要宣传。如果一个人真的有学问、真的戒律清净的话,到一定的时候,谁也阻挡不了,他的功德会展现出来的,不用特意搞各种各样的宣传;如果一个人没有内在的德行,即使宣传得再成功,过一段时间就不一定很火了、很快就灭了。这种现象,大家都可以看得出来,应该在这方面要注意。

  还有我刚才讲的在我们的居士团体当中,有些辅导员确实很真诚,是比较不错的,辅导既符合法义内容,又在个别地方有自己合适地发挥;但是也有一部分辅导员,我们发现,完全没有懂得法义,简直是胡说八道,可以这么讲。这种情况,希望大家要谨慎。

  你们有些人可能不太相信因果,在讲经说法时,认为可以把自己的分别念随便加来加去,其实不能这样的。比如说讲一个颂词的话,要反反复复地考虑,前辈大德真正的密意是什么?我们在中间加一些发挥词的话,合不合理?需要考虑半天,才敢加的;除此之外,是不允许的。

  在居士团体当中,居士辅导还是很需要的,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出家人到各个城市去辅导,这是没办法的。作为居士辅导员,不要一手遮天,好像权利特别大,什么事情都敢做。刚开始的时候,你还好一点,但是慢慢慢别人觉得“你讲得很好、你讲得比某个上师都好,你就与我们的金刚上师差不多”,这个时候,你相续当中会产生傲慢心,慢慢慢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了。我昨天讲的,就像纵向和横向的配合一样,这个时候,你就可能忘失了方向,所以很危险。

  希望有些居士做辅导时不要太傲慢,应该很谦虚;但是也不能过于谦虚,在谁面前都不敢抬头、也不敢露面,以这种方式辅导,也可能有点困难。该出来的时候,应该出来;该说的时候,应该说;对不该说的话、不应该出现的事情,自己要掌握分寸。

  这是我在这里讲的法布施,为利他要法布施,但是要好好观察因缘成熟的方面。

  下面讲的是持戒波罗蜜多。

  师念藏语传承。

  庚二、持戒:

  坚性尤无害,自喜谨安他,

  二益熟等流,德转成熟他。

  这里的戒律有五种戒,把众生安置在五种戒律当中,通过异熟果和等流果来帮助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意思是什么样呢?大乘的戒律,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的戒律。

  第一个戒律是“坚”,坚也有恒时的意思。也就是说,戒律从受戒开始一直到,如果是小乘声闻戒的话,在有生之年当中要守持;如果是大乘菩萨戒的话,乃至得菩提果之间要守持。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安住,叫做恒常戒,或者坚稳戒,这是第一个戒律。

  第二个戒律是“性”,就是自性的意思。也就是说,有些人因为前世修行的串习力,今生当中行持任何善法,能自然而然地护持清净的戒律。这些人不管怎么样,好像护持身口意非常容易,不需要老师天天说,堪布、堪姆天天说,不需要的,他一受戒,就自然而然很容易护持,这是前世的一种习气而得。

  或者说,在即生当中,能很好地守戒,那么在来世,也会自然而然地守持清净的戒律,这叫做第二个自性戒。

  第三个戒律是“尤无害”,也叫做圆满戒。受了戒之后,不损害任何众生。尤其是获得二地菩萨的时候,连梦中也不会损害任何众生,像《入中论》里面讲的一样,不会损害任何众生,这叫做圆满戒。

  虽然我们没有得到二地菩萨的境界,但是在现在的生活当中,不害众生,是非常重要的,这叫做什么呢?第三个圆满戒。

  第四个戒律是“自喜”,获得一地菩萨极喜地的时候,自己非常欢喜,自然而然证得了一切诸法的本体,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叫做自喜戒。

  或者我们受持戒律之后,自相续当中就有欢喜心。很多人受持戒律的时候,(师模仿戏语)“啊,我特别高兴,我连梦中也没有想到,今天我的头发真的都没有了,太感谢了。我现在是不是在做梦?不是吧?不是在做梦,真的吗?好像不是在做梦,喇嘛钦!喇嘛钦!”这叫做自喜戒,自己很欢喜。(众笑)

  第五个戒律是“谨”,不放逸戒,无迷乱戒,也可以这么讲。我们平时,比如说身体的话,不应该去的地方,不去;语言的话,不应该说的,不说;心的话,不应该想的事情,不想。用正知正念来防护身语意,包括在细微的行为上,都有正知正念来护持,这叫做不放逸戒。

  一切威仪当中,不产生堕罪的戒律,是很多人通过受戒之后,就能做得到的。而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听课的时候,好像还是可以的,但是......我有一次上去,在桑耶塔旁边,我们金刚降魔州的三个和尚,手拉手、披单也没有披,看起来很恐怖的。虽然没有做什么大的坏事,但是看起来,他们的身口意都是特别不调柔的样子,嘻嘻笑笑地下去了。我在那边站着,看了他们一下;他们走过去以后,我在后面看了很长时间,他们都没有看到我,然后我才上去了。在细致的行为上,也应该护持身口意。

  “安他”,上面讲了五种戒律,按照小乘的话,自己守持清净戒律就可以了;但在大乘当中,不但自己要守持五种戒律,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很多的有缘众生,也安置在戒律上面。如果他的行为不如法的话,就让他行为如法,安住在不放逸的戒律上面;如果他不开心的话,就让他受持戒律,安住在自喜的状态当中等等。

  “二益熟等流”,这样能让他获得暂时和究竟,或者今世和来世的利益。为什么能获得利益呢?因为如果他受持戒律的话,在即生当中,就没有什么危害。受持清净戒律的人,应该很快乐,没有什么怨敌、没有什么欠债等等,有很多的快乐,在即生当中,就对他有利益;再因为今生当中受持了清净戒律,所以生生世世能获得人天福报等等,异熟果也会获得快乐的。

  因为即生戒律清净,所以生生世世当中,等流果使他的行为愿意守戒。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守戒的原因,在他的一生当中,好像不会遇到什么违缘,守戒很清净。而有些人,则处处都受违缘,这是因为他前世没有守戒的等流果的原因。

  “德转成熟他”,我们守持清净戒律的话,对众生即生也好、来世也好,一直有非常大的功德。

  这种功德,让自己和他人都得利。自己因为清净戒律,能获得许许多多的功德和利益;把其他众生也安住于戒律,因为戒律是一切功德之母、一切功德之大地,有了它以后,其他的功德,就像有了大地之后,可以产生、获得万物一样,甚至在人间的时候,就能获得种种护法神、天尊,包括一些非人的维护。

  有一部经典叫《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当中是怎么讲的呢?“恶道大毒龙,无明诸罗刹,见持净戒者,恭敬舍害心”,有这么一个教证。意思就是说,世间当中一些三恶道的众生和毒龙,还有世间的一些无明、非常恐怖的罗刹和夜叉,它们如果见到了清净戒律的众生,不但不会有害他的心态,而且会恭恭敬敬地经常保护、维护这样的持戒者,它们根本不会害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在任何时候,一般来讲,饿鬼、非人、罗刹都不会害清净戒律者。

  在僧众当中,清净戒律者是僧众的庄严;作为在家人的话,至少有一个皈依三宝的戒律,或者居士五戒、八关斋戒等等,以这样的身份来护持佛法、自己修行。当自相续清净的时候,修行也会很容易,会得到很多的感应。

  在《法苑珠林》(在《法苑珠林》中未检索到该内容,在《比丘尼传》中有该内容[注3])里面,有一个道容比丘尼,她戒律非常清净,具有非常多的特殊功德,好几个朝代的皇帝都非常赞叹她。

  我们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都需要自相续清净。因为如果自相续不清净的话,心会经常处于散乱当中,什么法都修不上去,更谈不上利益众生了。因此对佛教有深信者,最好守护自己的相续,这非常重要。

上一篇:NO.2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