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31课1-9

创建日期:2022-07-20

  行为学-教言宝藏31课1-9

  第三十一课: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一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

  无论平常讲解什么法门,时时都在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座的每一位弟子平常都能背诵这四句偈,但在修行过程中,是否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教言而行,就要反观自己的内心。

  我们初次在修成熟口诀法时,前行破除心房的第一步法是决断心之根本。通过修行这个法,我们都知道心是一切万法的根源,心在支配一切法,身和语所作之善恶,都是心在支配。华智仁波切也曾说:“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相信在座的每位弟子都懂得这个道理,平常在做的过程中就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看是否做得很圆满。

  有些人口中说着心为根本,但实际行为中很容易变成身为根本和语为根本。以平时自己磕头的数量和所做善行之大小来决断自己修行的好坏;以平时口诵经文的多少来衡量自己修行的高低。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与自己在修成熟口诀法时向导师汇报的“心是一切法之根源”就有相违。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自净其意”,在你的见解里就变成了“自净其身、自净其语”了。

  所以我们以后在修的过程当中,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平常在修成熟口诀法的时候,观察修和安住修都在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那么平常在运用时,希望做得更好些。

  每天我们都抽出些时间讲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的修行敲警钟,告诫我们在修的过程中,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观待自己的修法是否做得非常圆满。我们每天都在修法,都在行善,导师时时警醒我们要怎样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就会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修行就不会偏邪。

  我们平时讲的《上师瑜伽导修》与《教言宝藏》,都在讲解成熟口诀法调伏内心之方便法。无论从书本上做多少解释,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当前所修的法。

  (二)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二

  佛陀以及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曰:“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短时间内要寻求解脱,必须寻求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无上窍诀大圆满。”

  由于我们的宿世因缘,今生已遇如此殊胜之法门,值遇传讲此法门的导师,听闻如此殊胜之法,如今我们必须圆满通达法义,并知道如何行持法义。

  这段时间很多弟子汇报修行进展时,有时偏重方便,有时偏重智慧,有时善巧运用做得不是很理想等等。我们在修学过程中要记住,从常规角度讲解,我们修法时应该具备方便、智慧和善巧运用。若具备以上三个要点,相信你修的法是非常完整的。

  仅仅偏重方便也不是没有功德,但偏重于方便的修法很容易偏向于下乘派,无法体现出密宗的殊胜。如果偏重于智慧,如同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传讲般:“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即便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多也只能得到世间禅定。如果善巧运用做得不圆满,容易被昏沉掉举束缚,即便心能安住一些,也无法赤裸我们所追求的便智双运。

  相信我们在座的弟子从这些角度当中应该有所认识。这两天一直都在讲解这些道理。萨迦班智达曰:“以方便为次要,智慧为主要者,则已堕入声闻之灭谛矣!”这就是偏重于智慧的结果。即便我们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多也只能得到世间禅定以及小乘见解。若把智慧搁置一旁,仅仅使用方便,便无法赤裸心的本性。若要是善巧运用做得不够,当昏沉和掉举束缚内心的时候,无法以不同的方便去对治,会形成修法的障碍。所以我们修行过程中,方便、智慧与善巧运用缺一不可。

  平常修行过程中,在某一阶段是偏重于方便还是智慧,要根据个人的见地来树立,并没有特定性。如果你刚开始修禅定,由于见地不够的原因,不得不先以方便为重要,智慧为次要。当见解有所进展时,就可以把智慧作为重点,方便作为次要。这些都根据个人的见解定夺。

  我们的修行要灵活、善巧些。如果不够灵活与善巧,修行会停滞不前。所以为了让我们的见解迅速增上,这一系列方便非常非常重要。

  (三)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三

  修行过程中随着见解的增上,相信在座的每位弟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会忽然产生一些往昔没有出现过的稀奇和独特的境界,这很正常。

  禅宗讲解疑情时,形容成“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我们平常也在讲解脱落、爆炸等一系列的见解。由于我们修行的缘故,有时会忽然进入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且平时所不具有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并不一定是最了义的境界。

  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由于往昔没有体会过这样的见解,所以临时可以用“无法用言语表达”来树立。但这并不代表是禅宗所讲解的“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之境界,也并不是密法“超越言语之见解”。我们不能用这些词句来掩盖自己的修行状态。

  密宗按照次第讲解,有乐明无念三种觉受,这也是一种突然出现的脱落和爆炸。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和观点,凡夫一生都无法体会到乐明无念三种觉受,因为这是在修行过程中突然产生的一种非常清净的境界。从它自己的角度当中,是很清净的一种境界,也可以说无法用言语表达。即便你用言语来表达,也基本上只能用“非常清净”等词句来描述。但这种“非常清净”的感受,还是根据你自己的感受来定义的,这时候,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感觉到的很清净的境界就是实相与真理,这还有一定的局限。

  我们先举个例子。你出生、长大在一个偏僻的郊区,离城市很远,平时看见的只是几栋民房和你周围的风景。有一天你去了一个乡镇城市,你会感觉这个地方比自己生长的地方繁华,但是你不能说“这是最繁华的圣地”。因为这里只是一个乡镇,还有你没有去过的更大的城市。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以及一切条件都比乡镇更繁华。

  这个我自己也有亲身体会。我所生长的地方是个偏远的农区,离县城路途遥远。以前交通不是很方便,小孩和老人去县城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记得我第一次离开家乡,跟随一位老和尚去寻找导师期间,第一次到了理塘县城。看见理塘县城的时候,我想,天哪!理塘县那么大!还给旁边的人形容理塘大到什么地步——我都不敢去外面,怕出去了走不回来等等。后来去了大城市后,就觉得理塘太小了,只有几个街道而已。

  如同我刚才举的例子,我们往昔并没有体会到这方面的一些境界,所以第一次遇到禅宗所讲解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之境界时,感觉自己好像已经证悟了。虽然从自心的感觉中可能很丰富,但这些都是一个过程,你可不能用实相来掩盖它,认为自己已经明心见性了。这样的想法有些不合理,这也是我们要依止导师的真正目的。

  (四)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四

  乐明无念三种觉受是一种一瞬间产生出来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但只是从我们自心的角度当中无法用言语表达,若要是真正与实相对比的话,它还是在觉受的范围当中,还不能叫做见道。这就告诫我们在座的弟子平常修行过程中,无论呈现什么样的感受与境界,都不要去执著。即便当时感觉到有多么舒服,都要知道这些只是见解增长的过程,如果拿“证悟、明空不二”等名词去掩盖,你的见解就已经开始往下堕落了。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说:“我们修学过程中出现的境界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叫悉地,一个叫着魔。”

  当感觉呈现的时候,由于已在导师面前了解到修行之方法,也知道我们修行的根本是对治执著,而不是对各式各样的境界产生执著,所以在感觉产生的时候,不会顺着它飘动,按正常的方式去对治,此时得到的就是悉地。尤其这种境界产生的时候,可能是你即将要开悟的时机,如果你不了解这些道理,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的见地,一旦开始执著,迅速成办解脱的机会就错过了。很多人都会由于执著而错过这个时机。

  如果你已经懂得这个道理,当显现呈现时,就不会轻易去执著,知道这都是一种过程,知道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是不执著,所以不跟随着相、觉受和当时的境界飘动,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这时若能继续执受自己的见解,得到的就是悉地,也就是迅速成办解脱的机会。

  有些人性格使然,本来就对觉受非常敏感,别说是修行中产生的境界,对世间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也很敏感。当这样的人产生觉受时,很容易顺着觉受飘动——觉得自己今天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应该是实相……当顺着觉受去思考时,得到的就叫做魔障。

  悉地和魔障只有一线之隔。若真正理解到我们修行的要点,便绝不会顺着显现飘动。如果不懂这个道理,顺着自己的敏感性格飘动,很容易去执著。即便当时自己感觉有多么好,最终得到的就是魔障,不是功德。

  (五)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五

  在修的过程当中,每一位弟子都有可能产生多多少少的感觉,绝不能顺着感觉飘动。但凡夫难免会在短时间内产生一种成就感,毕竟产生觉受也是非常欢喜的一些事。但我们该怎么让自己欢喜呢?让出现的感觉成为功德增上的助缘。所以,有感觉出现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能去执著,真要想给自己立功德的话,就看看自己贪嗔痴烦恼有没有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功德有没有增上,再看看自己在面对家人以及道友的时候,性格有多少改善。如果有所改善,充分说明你的境界在增长。有时候见解太细妙,一不谨慎就会进入到偏道之中,这方面还是要细致一些。

  我们都说我们是修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修行者,与下乘派修法有着非常殊胜、细致的区别。下乘派我们称为意识转为道用,即便有些禅定,还是掺杂于很浓的意识成分。但在密法中,意识转为道用只是一个台阶,还要创造更高的境界,暂时所含摄的意识成分也很渺小,所以我们此时的修行应谨慎、细致为妙。相信我们在座的弟子们平常能做得到,也应该这么做。

  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懂得很多道理。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理论是我们的装饰。就像我们平常出门时,因为人的身体与五官本身区别不是很大,所以这个人好不好看,完全取决于他的服饰。所以平常出家人和在家居士,是需要理论作为我们的装饰的。理论能帮我们辨识方向,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实践理论。如果没有实践,口中无论说得多好,就像乞丐在说皇帝家的财富般,口里天花乱坠,乞丐永久是乞丐,口中之言无法改变他的生活。若想改变生活,知道为前行,实践才是真实改变生活的方法。所以我们现前既要从理论上懂得一些道理,更要以实修来改变自己。

  我们这段时间着重讲解实修体会,无论你修到哪个层次,所传讲的一系列道理都得圆满通达。都说自己要去亚青寺,或是要去一个寺院朝拜神山或是谒见导师,目的就是为了以这样的方法让自己对修法的认识更加通达,这才是最关键的。

  尤其我们常在亚青寺居住的弟子,日日都有导师宣讲法义,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在修学过程中,我们凡夫凭借自己拥有的智慧,把导师所传讲的一切都能铭记于心也不大现实,所以需要导师时时讲解不同的教理来护持自己的修行,把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出现的很多漏洞甚至不圆满的地方,通过导师的讲解补上。这也是我们每次听法的真正目的。

  (六)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六

  在座的弟子,无论在修前行、上师瑜伽、成熟口诀法或是从事任何善行,进入等持之时,以上所传讲的这一系列就必须得通达。

  对于刚入门的信众来说,修行并不是必须要修禅定。能做到的尽量去做,做不到的修行者只要能行善,就已经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很了不起。但若想一生成办解脱,我们刚刚所宣讲的这一系列,必须时时铭记于心。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真的应该多观修一些。不要觉得自己刚入门,无法理解那么深奥的道理,所以想等到缘分成熟之时再修行等持。缘分有时不仅是等待,更需要自己去创造。你们也曾阅读过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传承祖师们寻求佛法之时,也不是一贯去等待,而是去创造。创造过程中,他们所经历的苦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时时要以历代传承祖师作为榜样,要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所以初入佛门对深奥的道理不太理解的时候,别给自己泼凉水,要自信一些。

  讲解基道果时讲到原始本具有的一切条件,所以无论你现前的见解是高是低,在原始本具有的条件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如同晴天与阴天,无论乌云密布还是晴空万里,蓝色的天空始终存在,不会因为云的多少而改变丝毫。如来藏在我们所有有情众生之中是平等的,没有丝毫之高低。

  如今难遇之善知识,我们已经遇到,并且不是仅具表面形象的善知识,而是真正具德具缘之善知识。至于具缘,不要仅仅站在世间的立场理解,导师对我好些,我就对导师有兴趣,这样的缘分是不够的。具缘也应该以具德为前提。世间缘分易变,父子都有可能转眼成仇。所以要记住,具缘必须在具德的前提之下,要细致一点。

  尤其我们在座的所有弟子们,当我们自己成熟的那一刻,我们要救度更多的众生,成为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怙主。所以圆满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我们今天必须做的事。

  (七)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七

  具德与具缘的导师我们今生已经遇到,且不仅只是面见一位导师。见到一位导师现前真不是一件难事,不需要到高原也都能见到。现在通讯发达,只要你在汉地,我相信你每天都能听到有高僧大德过来,所以我相信你很容易就能见得到。

  可是只是见一面并没有什么作用。以前我们心目当中认为,作为一位佛教徒,谒见导师就是我们该做的事。但现前我们的智慧越来越增上,越来越理解到仅仅谒见导师一面是不够的。往昔善星比丘在地狱遭受痛苦,抓住释迦牟尼佛的双足说:“我根本无法忍受地狱的痛苦,以前见到佛陀时没能生起信心,如今我已对你生起信心,你能不能让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时我等导师释迦牟尼曰:“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我们平常谒见导师当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上师的教言,遵循导师的教言修行才可成就。

  所以我们平常不仅仅谒见了导师,在导师面前已经听闻了共同和不共同的法。有些人觉得自己听闻的都是共同法,何时才能听闻不共同的法呢?不共同法是根据个人的见地来树立的。

  《三要辨别》是智悲光尊者的教言,我做了一些解释,现已立为文字,印刷过几十本。正在修成熟口诀法的弟子如果没有这本书,今天可以去一方师那里拿一本。这本书可以作为我们的辅助,当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在自己内心稍微散乱的时候,就多去接触些这样的教言。

  在导师面前听闻到教言后就要遵循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地去修行。如是修学,即便今天才进入密宗,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一样可以证悟心的本性,没有丝毫之差异,但是前提是如理如法。

  (八)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八

  我们有时难免会产生高攀的现象。如今汉传佛教,禅宗盛行,得到禅宗方面的教言也不是难事。比如《六祖坛经》,或是达摩祖师从禅宗的角度中传讲的一系列教言,以及初祖至六祖间每位祖师传讲的禅宗公案。但如果无论自己是否能做到,都如公案般去模仿,我想这种模仿,还是先要看看历代传承祖师是怎么做的。

  可能我们会说惠能大师并没有什么基础,当听到一位商人在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开悟了。惠能大师之前只是位砍柴的人,既没有接触过佛教,也没有修过什么法。而我们从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去过不少圣地,汉地的四大名山年年都去,寺院开的法会年年都参加,一些教理也能通达,今天我们去模仿惠能大师,应该会比惠能大师好一点。仅凭这一点还不够,还有一个条件叫“根机”。

  修五加行的目的是积资净障,积资净障的真正目的是为正行打基础。一个业障沉重且福报浅薄的人修正行时很难一帆风顺,为了创造修行正行的条件,我们前面就要修五加行来积资净障。其实就是为了创造根机。我们可能是比惠能大师多修了一些法,但从本具有的根机来说,我们没法与惠能大师相比。

  密宗讲解根机的时候讲解自性根机,这是密宗的独特传讲方式。由于自性根机不同的缘故,我们即便做过很多善行,也没法与惠能大师俱生本有的这个根机相比。所以依教奉行是我们当前的守则,必须要遵循这个法规去做,绝不能高攀。

  我们一直都在讲解修法要具备的条件以及在做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更好地运用,但如今还是有很多弟子不知道怎么去做。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往昔给这样的弟子开玩笑说:“像你们这样的弟子,现前还不知道怎么去运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降临在你的面前,也无法救度你这个灵魂。”真的,莲花生大师、金刚持、普贤王如来亲自降临到我们的身边,恐怕也没法调伏我们这个坚硬的心。

  所以一定要如理如法修学,把每天讲的法铭记心中,平常在做的过程当中圆满运用,就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和目的。相信我们在座的弟子对这些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九) 倘若值遇宿缘之上师 一生定证佛果祖师曰九

  有时候我们即便对这些道理有很好的认识,但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总会往后拖延。我今天虽然懂得这个道理,但由于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就想一直拖着等到轻松下来的时候再去做。出家人已经把肩上世间的包袱卸下来了,修行之外也没什么其他事情可做。理论上是这样的,现实是否是这样,就得问个人的心了。但是我相信出家人应该没什么拖延的理由可找。

  前两天我也跟很多在汉地长时间待着的出家人开玩笑,我们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已相对厌倦了世间的生活,厌离了这个轮回。厌离心分为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我们不一定有很强很高的厌离心,但也已经开始厌离了。可我又看见很多出家人,从之前以世间的身份做世间琐事,变成了以出家的身份在搞所谓的出世间善行,实际也是世间琐事。你从以前的房地产商,变成了和尚中的房地产商,天天修建寺院,我都不知道,一个人要一个寺院干嘛?

  往昔我们说寺院是丛林,是很多僧众聚集在一起修行的圣地。现前可能末法时代,众生执著太强的缘故,大家都想做寺院的住持。但一个寺院总不能有十几个住持,所以想当住持的人每人都建个自己的寺院。一个人既做住持,也当管家,也做僧人。这些行为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自己是寺院的一家之主,但时间一长,天天自己一个人守着一个房间,决定又会开始厌倦。所以我们现在不能这样,进入佛门之后,尤其是出家人,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在家居士由于平常世间琐事太多,难免会产生很多拖延的理由,今天忙,明天再说,或是目前工作太忙,等某一天工作空闲下来再好好修法。从寿命无常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否会等到这一天谁也不知道。即便有这一天,相信你还更忙。

  前段时间我在成都时,有一天看见垃圾桶旁边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捡东西,说是可以拿去卖钱。我当时想给他几百块钱让他谋生。但后来听说这位老人就住在这个小区里,条件还不错。世间人就是这样,到了八十多岁都闲不下来,还要去捡垃圾挣钱。

  所以等到自己空闲下来再去修法,恐怕一点都不现实,完全是自己蒙骗自己。往昔我们一直这样蒙骗自己,但现前知道这样的想法不成熟,不能再顺着业及习气蒙骗自己,要现在就开始修法,不要再等待到以后的某一天了。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30课13-2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31课10-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