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5课1-10
第五课:了知六趣是幻相
(一)修行要理智 认清上下不同之特点后依教奉行
初入佛门者欲求成办解脱,必须得到高僧大德的摄受,仅凭自己从书中得到的认知是无法成办解脱的,历史上也没有人以这样的方式解脱。当已依止具德上师并得摄受,上师也已把即生成办解脱所需的甚深教言赐予给你时,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是否在修行过程中如理造行。
有时我们在修行方面还是有些幼稚,觉得只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得到一位具德上师的慈悲摄受,自己修行并不那么重要,等待着临终之时导师将自己超度去极乐世界。这种想法从信心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曰:“吾为汝示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导师毫无隐藏地把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以及自己修学过程中的所有经验赐予给你,在修学过程当中,一切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释迦牟尼佛作为佛教的教主,如此高的智悲力都无法做到将众生像扔石头一般扔到西方极乐世界,如今世上还有导师能做到吗?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导师的信心没有功德,无论做什么善行,生起怎样的善心,都有功德。但是若想即生成办解脱,仅凭这一点还有些不够。
阿底峡尊者曾曰:“法不以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无论你依止的导师有多么殊胜,平常所听闻的法有多么深奥,修行过程当中若不依教奉行,修行的法恐怕会变成堕入三恶趣之因,甚至变成下乘派之见修行果,所以一切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修行。
传讲显密差异,并不是让密宗弟子知道这些道理后排斥显宗的教理。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更加要认识到密宗的特色及殊胜处,使我们以后的修行、信心,乃至多方面的条件更为成熟,所以我们要多了解显密差异方面的教理。显密差异从四个角度讲解密宗的殊胜: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了解书面上面的解义后,要观待这四点是否已经融入到实际修行中。
上师瑜伽总分为前行上师瑜伽和正行上师瑜伽,两者不同的区别并不在于口里念诵的是什么,而在于调伏内心的精要之上。正行上师瑜伽相对于前行上师瑜伽更深奥些,因此我们称之为“不共同”,也叫做正行。如今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把见、修、行、果这四个殊胜要点树立在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应用这四个精要法之中。将这四个要点一一通达之后,要运用到自己的修行之中。
有些人忙于工作,只能在每天早上修一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左右,有些人时间充足,一天可以修两座甚至更多。无论我们能修几座,对自己所修行的法必须要圆满认识。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时告诫我们,初次进入佛门,修行并不重要,先要知道该怎么修。若不知道该如何修法,就很容易变成“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此乃阿底峡尊者所传讲。不要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后,达不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徒劳一场。所以我们平常修行时时要铭记这四个要点。
(二)修行上师瑜伽见解不增长的两个原因
有一次我给很多修上师瑜伽正行的弟子们提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仅凭文字理解和翻书是得不到答案的,要靠修行经验。若是如理如法修行半年至一年左右的弟子,决定能答得出来。但当时没一个人能答得上来。课后我将理论相对通达及修行时间稍长的弟子留下来,想搞清楚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当我了解了他们平时修行上师瑜伽的方式后,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很多弟子把上师瑜伽导修当做功课在念诵,配合观想和念诵心咒,觉得自己就是在修上师瑜伽。口中说着在修上师瑜伽,也念诵着上师瑜伽的仪轨,但与正行上师瑜伽差得太远了。我们现前是站在无上窍诀大圆满的立场之中,在修一个能即生成办解脱的法,但为什么有些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呢?就是由于“念诵功课版”的上师瑜伽与真正按照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方式修行的上师瑜伽,在调伏内心之上有很大的差距。依“念诵功课版”修行的弟子,别说是一年,十年、一百年都答不出一些见地。原因就在于修行方便有着天地悬隔之别。
第二,在座上时,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等都在做,但在对治烦恼的方便之上,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比如在很多烦恼生起来时,仅仅依靠压制的方式去对治,修学禅定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次第道,直接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这种禅定叫什么。这是自创性的修法。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代弟子传讲,一切修法都要有次第道。从禅定的角度来看,初次修学禅定之次第根机者,从一切禅定之基础开始,配同着方便,当禅定逐渐增长的时候,会达到什么样的境界,都有一系列的过程。但是很多弟子在修的过程当中,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仅仅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但平静状态适用范围太广了。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有三百六十种平静之状态;世间禅定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有十七种平静之状态;无色界天四空处有四种平静之状态;出世间从小乘直到密乘大圆满之间,称之为九乘次第,有九个平静之状态。你知道自己现前所修学的是哪一种平静之状态吗?若知道,上下不同的区分又在何处?恐怕很多人会觉得迷茫。只能用书面上或导师传讲中的词句来描述禅定,至于各种平静状态的区别就不是很通达了。
禅定一旦没有准确的目标,就有可能是外道教禅定或是世间禅定。世间禅定临时无法成办解脱是其本身的规律,但若是外道教禅定,也许要遭受极大的痛苦。所以修学禅定必须有很圆满的次第道。修禅定的过程中,虽希望自己时时都能安住于清明的状态中,但并不是想做就可以做得到的,昏沉和掉举侵犯我们的心相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又该如何对治呢?无上窍诀大圆满在方便教授中有一个圆满的次第道,若不按照次第道修,只能临时压制烦恼,把心安住在自己所要求的清明状态中,或安住在自己认为的“适宜”状态中。
三乘教法有其不同的对治烦恼之方式。小乘以断除烦恼之方式对治;大乘教法以转变烦恼之方式对治;密宗则以运用烦恼之方式对治。由于对治烦恼方便不同的缘故,下乘派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这是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运用密法之方式对治烦恼者,上品当下即可解脱,中品几个月或几年,下品者一生当中可以成办解脱。显宗和密宗成办解脱时间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对治烦恼的方便不同。
(三)了知非为证悟境界 需将理论融入实修
反观我们自己,若只是通达理论,却不能运用到自己修行当中,理论对我们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理论只是一个前行,在通达理论之后,就要运用到自己的实修中去。相当于我要去拉萨,前面想着“我要去拉萨、怎么去拉萨”,但真的要去拉萨,必须付诸于实际行动,离开自己的起点,逐渐去往终点,最后才能到达拉萨。这是实际行动,与理论完全是两个概念。
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就把前面的了知当作自己的开悟境界,其实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只是认识,如同渴时知道水可以解渴,但并未解渴。只有在实践——喝水以后,才真正解渴,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后在修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如理如法。行为做不圆满的原因主要是基础没有打好。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初转法轮时先讲解的是苦谛——“此乃痛苦、当知痛苦”,讲解轮回过患的目的是让众生对轮回生起厌离心。由于我们将轮回过患的教理停顿在文字上,没有真正纳入心相续中,我们对轮回的羡慕和执著致使我们对解脱的渴求并不强烈,虽然信仰佛教,但修行方便之上大打折扣,常常以“大概、可能、应该就是这样吧”的心态修法是不会圆满的,这是基础还未扎实的表现。
扎实基础的重要性已经反反复复强调多次,希望弟子们平常修行过程中不要高攀。基础若没有扎实,即便有导师“慈悲”将后面的法赐予给你,恐怕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真正的慈悲是救度众生,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才叫慈悲。对众生起不到利益的行为非为慈悲之举。
有些弟子学过些理论,以小乘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的方式分析一切万物的本性为空,知道一切皆为虚幻。在现实生活中,当烦恼产生时,理论上了解一切皆为虚幻的道理还能用得上吗?如果用不上,这些既不能当吃又不能当穿的理论有什么意义?法若不能对治烦恼,就起不到切实之作用。所以,一定要将法纳入心相续,要把自己的内心变成教义。
(四)上师瑜伽导修前行之前行——地处圆满
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时时要站在密法的立场之中修行。通达方便是一个很广的法,从座上的角度,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配同着善巧方便,以及回向,我们平常在修的过程当中应该如实造行,漏缺一个小小的步骤,结果呈现的时候都会大打折扣。例如你要去往某地,用原装的汽车只需要跑十分钟,但你如果把里面的部件换了,车速会因换部件而减慢,可能十分钟就到不了目的地。所以,我们决不能在方便上打折。
上师瑜伽导修前行之前行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地处圆满。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应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修行。
有些弟子问,大家在一起修法是不是会更好,当然也不能完全说不好,因为修行期间,有些人不是很精进,在看到其他人精进修行的时候,会激发他修学佛法的动力。但历代传承祖师成办解脱的过程中都是独自一人修学,如果我们长时间与很多人在一起修法,可能会有些不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藏传佛教寂光大师曾曰:“独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缘,三四以上贪嗔因,故我独自而安住。”在我们还做不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时,别人的言辞及细小的动作都会扰乱我们的内心,所以地处清净非常重要。
作为在家居士,平常把自己身边所有的事情都搁置一旁,独自一人到寺院或是山洞、茅棚等清净之地修行也不太现实,但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在家里布置一个佛堂,每天早上起床后在佛堂里修行。如果在家摆设佛堂会引起他人的指责甚至烦恼,那就利用内心这个真正的清净佛堂,早上早些起床,在客厅或是阳台等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独自修行,都称之为地处清净。
初次修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即便是看到外面有人走来走去,那些人小小的动作都会束缚自己的内心,虽不会像平常般思虑“这人在做什么”,但仍会不知不觉内心跟着这个人飘动。所以初行者真需要一个清静的地处来修行。
有些弟子平常工作太忙,所以必须要树立一些座上的修法。座下五分钟、十分钟地散着修行,时间太短暂,心还没静下来时间就到了,所以早上早点起床,一座大约一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最适合初行者。
有些人觉得早起很累,但修行是一门苦行,绝不能随着自己的习气飘动,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行为,会导致我们一直不想修法而最终一事无成,虚度人生。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六年苦行期间,一年只尝一粒米和一滴水;历代传承祖师在修行过程中也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了无人烟的地方修行,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但修行路途虽然艰苦,艰苦的目的却是为了达到幸福,这一点我们必须铭记心中。
如果一直想着“我很苦”,恐怕修不了多长时间,要将他人看起来艰苦的事情在自己内心变成快乐,就需要靠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的力量。一个没病的人当然不愿意喝下苦口的中药或是打针甚至开刀,但在病情严重时,吃药开刀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心态。我们当今修行的过程也许是一门苦行,但若有了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的动力,苦就会转变成快乐。
当早起变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当内心生起对轮回的厌离心和对解脱的渴求心,就会有坚强的意志力来对治懒散和懈怠。否则天天想着养护自己的身体,怕自己过于劳累,早起会头痛或是身体不舒服,要多睡一会儿等等,天天找着借口,实际就是着魔。当魔制造这些障碍,让你不要进入佛门,不要修法时,我们必须要消尽魔障,咬紧牙关,决心在这难得的人身中将解脱作为今生必办之事。
如今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非常难得,且无常随时都会降临身旁。若我的生命只剩最后五天,在前四天内,即便世间做得再好,第五天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在这四天时间当中该做些生生世世都受用的事情,除佛法外再无他事,所以应该咬紧牙关,提起精神,依靠自己的意志力,早上早点起床,每天无论有多忙,都不能少于一座的修法。
很多居士非常希望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在修法之中,不仅在座上,座下以及睡眠之中都能与佛法圆融。在座上的见解赤裸之前,是很难影响到座下以及梦中的。所以平常在座下和梦里更加需要提起正念,并且努力将座上功夫达到圆满。
(五)上师瑜伽导修前行之前行——立誓
上师瑜伽导修前行之前行的第二个步骤是立誓。
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太飘,任何一点借口就可以将修法搁置一旁的人,法决定修不上去。凡夫思维复杂,座前心清净,可能过了几分钟后就会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什么样的念头都会生起,所以座前必须立誓。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在菩提树下立誓:若不成佛,誓不起座。依此立誓而成办解脱。我们修行若不立誓,口渴的时候就去喝水,想上厕所的时候又去上厕所,一座一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基本上都在跑来跑去。所以修法时必须要立誓:我在这段时间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绝不起座。有些很诚实的弟子曾经问我:“上座立誓后,又遇到非常非常特殊的事情,不得不起座,会不会对修法形成很大的违缘和障碍?”如果你以后会如理如法做得很好,违缘障碍可能不会很大,但如果把这种行为当成随时可以起座的借口,当然会有很大的违缘和障碍,绝不能这样做。历代传承祖师修法时都依立誓而趋于解脱,我们必须按照传承祖师的足迹行持。
(六)上师瑜伽导修之入座前行
上师瑜伽导修入座前行分为三个步骤: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除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每位弟子平常在做的过程中都应该做到如理如法。
有些人已经修了半年甚至一年的上师瑜伽,暂不论禅定已达到多高的境界,先看看身要七支坐法的姿势是否做到圆满。身要七支坐法一旦做得圆满,会达到轻安的感觉,觉得身体很轻松,像在天空中飘着,或是觉得身体好像不存在等等。身体的感觉会带动自己的情绪,内心跟着产生乐感,非常快乐,这就是身的姿势达到圆满的表现。我们修行时间不短了,这种感觉有过几次?若还没有这种感觉就说明自己身的姿势坐得不如法。不如法的坐姿会导致见解增长很慢,身要七支坐法有很多深奥的道理以及深奥的感受,需要我们去体会。
顿超依法报化三身坐式修行,与直断的七支坐法完全不同,有三种不同的坐式。由于平时很少用三身坐式,初次修顿超时,会感觉用这个姿势非常累,坐着的时候经常要换脚。当时上师告诫我们,坐式在一百天闭关的前二十天中逐渐培养及调整,二十天以后才能契合禅定修行。我们现在修行直断的过程中,身要七支坐法是否在调整?过于太紧,就稍放松一些,过于太松,就稍紧一点。如果没有调整,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轻安的感觉很难呈现。
初次修法时,由于有一种“不能起心动念”的观念,就会导致修行时身心发紧,由于怕自己心散乱,身体不由自主会很紧张,每当起座的时候,就感觉腰酸背痛。有些导师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让弟子们起座的时候先活动活动筋骨再做其他的事,这充分地说明这位导师也仅仅是在紧张的状态中修炼。
在感觉紧张的时候,要学会自然放松。但仅在心里想着放松,可能身体还是松不下来。要配合使用持风。我们所传讲的上师瑜伽导修,只要一安住,就要配同着持风,让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放松,自然进入到轻安的感觉之中。
(七)见解圆满之前都需要修共同外前行
入座前行之后是观共同外前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
有些人问:“在修前行的时候已经百日闭关修完共同外前行,现在还需要修吗?”现在需不需要修行,就看看自己平常修行过程中是否还有懈怠。平常修行和生活当中,是不是还觉得一切都很真实,都是不变的?平常行为当中,自心是否时时都在善念之中?如果没有做到这些,充分说明即使共同外前行修过百日,现在还要继续修,并且一直修到见解圆满为止。
(八)上师瑜伽导修之念诵仪轨的要点
我们平常讲的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瑜伽仪轨,有些弟子念诵的是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仪轨,有些人念诵的是自己依止的导师的上师瑜伽仪轨,这些仪轨之间没有一点点区别,念诵哪一个仪轨都可以。
我们现在修的是大圆满,口里念诵哪种仪轨根据个人缘分定夺。依止导师要具备具德和具缘两个条件,你和哪一位导师有缘分,就修这位导师的上师瑜伽,完全没有过错。有些人担心会与现前调伏内心的无上窍诀大圆满之传承有矛盾,一点矛盾都没有。导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在你面前传讲大圆满的导师呈现什么样的形象,并没有一定之规,有些弟子喜欢慈祥的导师,有些弟子喜欢愤怒的导师,有些喜欢这样性格的,有些喜欢那样性格的……只要是具德上师,无论呈现哪一种形象,都是在为众生做事业,没有丝毫之差异。
如同莲花生大师,今天穿上化身服装,明天穿上报身服装,后天穿上法身服装,无论穿什么服装,仍然是莲花生大师。同理,这位导师今天穿着汉装,明天穿着藏装,后天穿着蒙古装、回族装等等,是针对当时度化众生的需要而身着不同的衣服,本身是同一位导师。所以口里念诵的是哪一套仪轨没有差别。
但大圆满并不只是口中的念诵,念诵仪轨并不代表修的就是大圆满。显密差异当中讲解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其中并没有讲解念诵什么样的仪轨称之为大圆满。念诵仪轨只是一种方便当中的一个小步骤,我们现前需要的是见、修、行、果这四个大点。
念诵仪轨时尽可能做到依文明观。不要在念诵仪轨的时候心里想着其他事情,这不如法。口诵时,心里必须跟随文字的意思做修行。上师瑜伽导修仪轨的皈依、明观资粮田、七支供、祈祷上师、发愿等,都必须跟随词句的意思进行观想,这很重要。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时候,要配同着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
(九)了知六趣是幻相 观察境识别别否(一)
【了知六趣是幻相】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见的山河大地等一切事物,与夜晚梦中呈现的一切境相没有丝毫之差异。如果我们无法在梦中认识一切皆为虚幻,就会把梦境执为真实。
比如梦中做了一件好事会心生欢喜,而梦醒后一切都不存在,才明白一切欢喜都是虚幻。晚上梦到被恶狗追咬,内心非常害怕,拔腿就跑。被狗追上咬住时,会感到非常恐惧,甚至还会觉得被咬的伤口隐隐作痛,与现实中的感受没有丝毫区别。但梦中并不知道一切皆为虚幻,反而觉得与现实生活无有二致,只有梦醒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皆为虚幻。
现实中所有的一切都如同梦境般虚幻,而我们就像正在做梦的人,只有证悟时认识一切万物的本性后,才会自梦中苏醒。证悟前的我们将梦境当做真实,而证悟之后的历代传承祖师却能在如梦境般的现实生活中“制造奇迹”:他们可以直接穿过墙壁,也可以在坚硬的石头上留下手印和脚印……而我们强烈执著于现实所见之万物,别说在石头上留下手印和脚印,甚至稍用力就会伤及自身。因此,将外境实执为真实,便会产生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
外境本身没有好与坏,一切痛苦来自于每个人的业障与执著。比如一杯普洱茶的本身没有贤劣之别,但十个人喝会有十种感受。有些觉得普洱茶不好的人,会执著于茶里放了添加剂,即便告诉他没有做任何添加,他们还是觉得茶不好;有些人觉得普洱茶很好,因为它可以消脂、暖胃,有助于身体健康;有些人即便知道这些好处,却无法接受这种味道;但又有些人却对这种味道情有独钟……十种不同的心态造成了同一杯普洱茶十种不同的显现,而显现如同晚上的梦境般虚幻。因此,要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显现与梦境圆融一体,就要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如同梦醒方知梦虚幻一般,了知万物皆是幻相,绝不能执著现实生活。
现实中万物本性为空,一切显现皆为虚幻。小乘以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分析外境,可一分为十,十分为百……一切皆为微尘组合而成;大乘教法讲解万物乃因缘和合而成,而缘起本身即为空性,因此一切显现本为虚幻,与梦境完全没有区别。梦中的我们将外在一切境做真实想后,就会产生诸多烦恼。若能在梦中知道一切皆为虚幻,别说一条狗在追咬,即便是千万条狗同时咬你,你也不会有一丝害怕,因为它们不会动你一根汗毛,你已经知道这一切都是幻像,这就是大自在境界。因此平时生活与修行期间,对两者一如多做观想,意义非常广大。
有弟子曾经问我:“何谓凡夫?何谓圣者?”从梦境来说,将虚幻当做真实者为凡夫,而这就是我们现前的状态。早上醒来时,我们都知道梦境虚幻,但却在昨晚的梦境中将一切当做真实而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和烦恼,这就是众生的本性。圣者一样会做梦,但由于他已经知道梦为虚幻,因此梦便不再束缚他。如同彩虹在显现中只有颜色没有实体,没有人会把彩虹执著成实体,彩虹也就不会伤人。做梦时一旦知道梦乃虚幻,就不会被梦所束缚。因此,现实生活中能时时观修如梦如幻,对外在的执著就会越来越轻。但略有偏颇,又会失去做事的兴趣。因此,只有行于正道时,同样是做事,内心便不再会被事情所束缚。我们现前所寻求的成就和开悟,就是要在面对生活时,内心不再被生活所束缚。
上师教诫:了知六趣是幻相,已经特定轮回就是虚幻的,因此,我们要时时观修这个教言。具体修法分为座上与座下。座上要时时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只要能执受空性,无论眼前呈现什么形象,皆如缘起性空所讲般“色即是空”,空和色本就一如,呈现的同时并没有实体的存在。座下要时时观修一切相如同梦境般虚幻。一旦懂得这一系列道理,无论现实生活如何呈现,内心都不会有太大起伏。如同梦中知道梦乃虚幻,无论美梦还是噩梦,都不会影响自己。当然,仅仅字面了解并不足以改变内心,需要我们长时间修持与串习。
平常修行期间,白天无论座上还是座下,都要观修如梦如幻。晚上睡觉前则先发愿: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证悟佛果而观修梦光明。然后发菩提心:依此修法令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发心后,平时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们,于不紧不松中将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心间。
观想过于太紧容易失眠。比如生意人睡觉前辗转反侧:问自己借钱的人会不会还,自己向别人借的钱能不能还得上。这样一来,他晚上决定失眠,必须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这都是过于紧张的缘故所致。因此,我们现前修行不能过于紧张,要学会放松,在不紧张的状态下观想皈依境。但也不能太松,否则就与平常的睡眠没有区别了,皈依境逐渐消失,提起的正念也逐渐变成迷惑状态,最终只能进入平常的睡眠。
当然,初次在不紧不松的状态中入睡,可能还做不到梦中自在。当内心想着“一切皆为如梦如幻,绝不能执著”而进入梦中,中途醒来时就不要再去琢磨刚才的梦境是什么意思,即便想起了梦境也要在一瞬间想到一切皆为虚幻的而不执著。若能长时间如是修行,就可以在晚上做梦时知道一切皆为虚幻,内心也会越来越自在。
梦和中阴非常相似,若在中阴时知道一切来自于自心的显现,皆为虚幻,任何显现便都不会再束缚你。就像晚上做梦时,一旦在梦中知道梦境源于自心所显,梦就无法束缚自己,面对纷扰的现实生活,内心的起伏也不会很大。要记住,修行是就是修自在,快乐也来自于自在。当自己不自在时,内心无法体会真正的快乐,因此获得快乐的前提必须是自在。这就是“了知六趣是幻相”。
(十)了知六趣是幻相 观察境识别别否(二)
【观察境识别别否?】
我们观察境识,要以自己的见解回答:境和自心是分别存在的还是两者一如?
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导修期间,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有相定讲解“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所缘一个对境”是指在不紧不松的状态中所缘一个对境安住,其中有空性的成分。即便还有相,但与我们意识中对相的执著,有着天地悬隔之区别,平常修行要去细致体会。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所缘着上师皈依境之时,只要能做到不紧不松的状态,由于已经有了空性和明了的成分,境和心就会逐渐趋入一体。
比如我手里拿着一串念珠,这时的境心无别如何树立?在看着念珠的当下,念珠与自心以何为界?稍做观察与分析就会发现,当产生“念珠是境,我的心是念”时,已经是第二个念,但在想着念珠的当下,没有一个具体的位置可以区隔念珠与心。在想念珠的当下,“想”和“念珠”已经融为一体。这就是有相定期间境心无别的一种境界,我们就先从这里开始做起。
还有一种较此略粗些的修法,如我们在修前行上师瑜伽与金刚萨埵时,观想上师或金刚萨埵化光融入自己,心中想着“两者已经成为一体”而安住。这样的修法比刚刚讲解的禅定略粗一些,因为需要起心动念去想“我们已经成为一体了”。现前我们已经逐渐进入更为细致地境心无别之中,但与后期胜观中的境心无别相比,还是很粗糙,因为仍旧含有意识成分,所以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不了义之境心无别。但即便不了义,相对来说,意义也已非常广大。
我们从无分微尘、无时分刹那和缘起性空的角度当中已经认识到,上师的皈依境或外境不清净的山河大地皆为虚幻。“虚幻”就充分地说明它不是一个实体,是由空分和明分两方面组成。空性不是什么都不存在,它还有相,有色法,也就是有明的一面,而相是由明和空两方面组成。所以观上师的皈依境,也要做到境心分不开。我们先从有相定的角度中树立境心分不开,并在这样的状态中修学一段时间后,禅定会逐渐开始趋入无相的状态,前面没有所缘的对境,似乎无从安心一般。
我们的惯性思维会认为,所有的心念都需要一个所缘的对境。比如起贪心要能生贪心的对境,起嗔恨心要有一个如怨敌般的对境等等,而我们初次修学禅定时若没有对境,就好像在空中放置一块石头,由于没有支撑点,必定会掉落一般,总觉得有点不知所措。所以我们首先从所缘一个对境开始做起,这就是一切禅定之出发点——有相定。虽在其他法门之中有其他称呼,但实际见解并无差别。当你在修境心分不开的状态时,如果先树立一个如常所见之实实在在的境,然后再树立空性,并试着将两者合为一体,这样的修法充分地说明,你对法的认识和所具有的禅定并不深奥。所以我们初次修学期间,首先要认知到什么是“境心分不开的状态”。
当有相定修行到一定的时间,就会逐渐进入到无相的状态。但若仅凭有相定的力量转变成无相定,也许需要几千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现在需要在短短几个月或是几天时间中将有相转为无相,就要依靠善巧运用以及通达方便的协助。天天为安住而安住,想让禅定迅速增上是不可得的,必须配同通达方便以及善巧运用。这点必须要铭记。
无相分为迷惑和清明两种境界,我们现前所提倡的是清明,因为迷惑仅是在第八识和前五根识中。当进入清明之无相境界的时候,“有个所缘对境”的念已经逐渐消失,逐渐进入没有所缘的对境。但“无相”并不是什么都看不见,而是心里执著外境的念已经消失,如同空中的彩虹一般,显而无自性。这时的“境心分不开”就不需要意识造作,本来就是这样的状态。
要记住,无相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一种境界。很多弟子在修境心无别时,可能还会掺杂着实实在在和不变的世俗境相。如果不配合着“六趣是幻相”而修境心无别,禅定就无法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内心想着一个实实在在的境,无论如何安住,都算不上虚幻,而这在于自己禅修过程中对如梦如幻的感受有多么强烈。所以不仅座上,座下也应时时提起正念,观一切如梦如幻。虽然有相定还不是很了义的境心无别,仍旧含杂意识思维的成分,但因明了幻相来自于空性,也已含有空性的成分,故而明了相非为实体。
【了知六趣是幻相,观察境识别别否?】就是审视自己的禅定状态。这句教言文字虽然稀少,但意义非常广大。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