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29 喜马拉雅的灵魂》,mingguang.im:
佛陀的生平——美国耶鲁大学演讲『2014年11月13日』
按照斯里兰卡等地上座部的算法,今年是佛历2558年,今天刚好又是天降日,很开心在这个殊胜的日子里,跟耶鲁大学的师生分享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
释迦牟尼佛在多生累劫中行持布施等六波罗蜜,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修行事迹,在共同乘的众生面前、不共乘的密宗续部当中,有着种种不可思议的示现。藏地大智者全知麦彭仁波切依据佛经所载,将这些事迹汇集成了《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这部藏文著作多达五百多页,我曾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将其译成汉文,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佛陀生起了更强烈的信心和不退转的定解。
佛陀的愿和行
在往昔,释迦牟尼佛是如何发愿的呢?比如他因地时曾在大释迦牟尼佛面前发愿:“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他发愿成就与大释迦牟尼佛相同的寿命、眷属、事业等,然后在多劫中积资净障,最终示现成佛。
释迦牟尼佛又如何行持其事业的呢?这是以“十二相成道”来示现的。如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法性身中不动移,幻化种种之事业,天界出生圣白幢,从于兜率天宮降,入于母胎及降生,善巧通达工巧处,王妃眷属中嬉乐,出家修行诸苦行,往诣菩提道场中,降伏一切诸魔军,圆满菩提转F轮,趋入大般涅槃界。”这里就宣讲了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降生,直至示现涅槃之间的生平事迹,这也是下面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内容。
兜率降世
释迦牟尼佛前世是兜率天宫的圣者白幢天子,他观察世间种种缘起,也就是通过“五观照”——观种姓、观父亲、观母亲、观环境、观时间,发现方方面面的因缘已经成熟,便将兜率天的事业交付于弥勒菩萨,继而降凡,此为第一相。这一示现告诉我们,任何人都存在前后世,佛陀也不例外。
入住母胎
白幢天子从兜率天降凡,以六齿白象的形象入胎,母亲在怀孕的九个月零十天期间,没有任何病痛或不适。这一示现表示,每个人不但有前后世,而且中间有入胎和怀胎等阶段,这也表示着每个人都会经历中阴身。
圆满诞生
白幢天子以悉达多太子的身份诞生于世,他一出生,便在大地上迈了七步,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世间也出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瑞相。此时,诸天子们如是赞叹:“彼时两足中尊诞生际,于此大地步行七步后,自云于此世界我独尊,彼时善巧尊者我顶礼。”这表示人类在世间的生活始于出生。
精通工巧
悉达多太子诞生后,依止了许多善知识,如婆罗门益堪(根戒西尼)和真哦够恰等,学习文字、艺术、骑射等多般技艺。由此可见,即使是佛陀,幼年时也要学习世间知识,这与我们去学校学习技术知识大致相同。
嬉享妃眷
悉达多太子成年后,按照印度的习俗,迎娶了耶输陀罗、耶惟檀与热达吉等六万妃子,并一直执政到29岁。这与以前汉地国王迎娶许多嫔妃的习俗大致相同。
舍俗出家
有一次,悉达多太子游行四方,目睹了人生必经的老、病、死等痛苦,并认识到只有出家求道,才能脱离这些痛苦。于是他对世间生活起了厌离心,虽然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但还是偷偷溜出皇宫,削发出家。这一示现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不应该仅追求婚姻、家庭,更究竟的追求是探索人生真相,超越轮回,获得解脱。
行诸苦难
悉达多在尼连河畔修持了六年苦行。最初的两年中,他每天只进食一粒米,中间两年里,每天只进食一粒芝麻,最后两年里,每天只进食水,为了证悟真理而如是修持等持。这个示现告诉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要经历一段艰苦的历程。
往诣菩提道场
悉达多结束苦行之后,遇到了婆罗门女妙生,并接受了她所供养的以五百黄牛乳提炼的醍醐。享用以后,悉达多的身体变得像纯金一般,随后起身前往金刚座,安住在吉祥草的坐垫上,立下誓言:“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这一示现告诉我们,生活当中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立誓,没有坚定的誓言,事情很难圆满。
降伏魔众
悉达多安住于三摩地时,引起魔王波旬的不悦。为了阻止悉达多证悟,魔王幻化出美女,企图用贪欲来诱惑他,但悉达多丝毫不为所动,并且让这些魔女瞬间衰老,露出丑陋不堪的本来面目。魔王又派出成千上万的魔军,向悉达多投射种种兵器,但这些兵器变成花雨,纷纷坠落,悉达多安住在三摩地中,最终降伏了魔军。由此看来,当我们遇到贪心、嗔心所引发的种种障碍时,不要放弃誓言,要用智慧战胜违缘,这一点十分重要。
成正等觉
悉达多在印度金刚座安住于三摩地中,初夜时降伏魔军,午夜时住于等持,黎明时分,觉悟了世间万法的真相,证得了菩提果位,成为世尊释迦牟尼佛。
广转F轮
释迦牟尼佛证悟后,没有立刻讲法,因为这么甚深的法,没人可以领悟、行持,因此,佛陀打算默然安住于林间。如经云:“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幸而梵天和帝释天以千辐F轮和右旋海螺等为供品,极力祈请佛陀讲法。由此,佛陀次第转了三次F轮。
佛陀的生平事迹中,最重要的就是转F轮。从证悟到涅槃,佛陀一直在为众生宣讲佛法,其次第是:在鹿野苑向五比丘和帝释天等为主的眷属,转了第一次F轮,开演四圣谛法门;在灵鹫山等地,为大乘种姓者二转F轮,开演空性法门;最后在广严城等地三转F轮,开演如来藏、密法法门。如今这些教法都归纳于藏文版《甘珠尔》中,如果能好好研究的话,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示现涅槃
佛陀大约在81岁时,为共同乘的所化众生示现无常,色身在拘尸城示现涅槃。有人认为既然佛陀圆寂了,那他就不存在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于诸不净刹,示现种种身”,佛陀在不清净的刹土中,会显现不同的化身,这在《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也有广泛的讲解。
以上是从传统的角度介绍佛陀的生平事迹。印度著名学者德雪达波在《胜天赞》中说:“我不偏向于佛陀,亦不歧视外道宗,何派具有胜道理,我即依此为导师。”意思是,我并不因为是佛教徒就特意赞叹佛陀,也不会对其他宗教抱有偏见,在这个世界上,谁的理论更符合实相,谁就是众生的导师,他所说的就是正法。
同样,你们如果觉得佛陀说得有道理,就请恭敬佛陀的教法;如果觉得不合理,则可以舍弃,这也是佛教一直来所推崇的态度。
[注2]《药师七佛经讲解》4-6讲记: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众生不识善恶,唯怀贪惜,不知惠施及施果报,愚痴少智,无有信心,多畜珍财,勤劳守护,见乞者来,心生不喜。设不获已行惠施时,如割身肉,深生吝惜。】
这里主要是讲贪心和不布施的过失。
佛陀告诉曼殊室利:如果有众生不了知善恶取舍,心中唯一怀着贪心和吝啬,他们不知道布施的好处,以及布施所带来的果报,特别愚痴、智慧鲜少、无有正信。整天积累财产,而且也特别喜欢辛勤地守护。本来自己也比较穷,不过有些也不穷,但是看到乞丐就特别不欢喜,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做一点布施,布施时又产生极大的吝啬心,就像割自己的肉一样,很疼很疼。
喜欢积累钱财的人,天天都想往银行里存钱,结果越存越没有钱。最后卡里只有十元钱,那就没办法了,只能放在卡里。
看到乞丐,布施一点也特别疼。我原来也说过,我曾经有一次给乞丐钱,在钱包里拿了十元,我有点吝啬,装了回来,重新拿了一张,结果拿出来的是一百元,更吝啬了,但是有点不好意思,心想已经换了一次了,对乞丐来讲这是很大的事情,我就闭着眼睛给他了。(笑)
这对普通人来讲可能不是特别大的钱,而对乞丐而言,这是特别大的财富。拿出这点钱其实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吝啬的人,心里会产生极大的不舍之心。
[注3]《贤愚经》,大正藏No. 0202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卷第一/(一)梵天请法六事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国善胜道场。初始得佛。念诸众生。迷网邪倒。难可教化。若我住世。于事无益。不如迁逝无余涅槃。尔时梵天。知佛所念。即从天下。前诣佛所。头面礼足。长跪合掌劝请。世尊。转于法轮莫般涅槃。佛答梵天。众生之类。尘垢所弊。乐著世乐。无有慧心。若我住世。唐劳其功。如吾所念。唯灭为快。尔时梵天。复更倾倒而白佛言。世尊。今日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润济开导。今正是时。又诸众生应可度者。亦甚众多。云何世尊。欲入涅槃。使此萌类。永失覆护。世尊。往昔无数劫时。恒为众生采集法药。乃至一偈。以身妻子。而用募求。云何不念便欲孤弃。过去久远。于阎浮提有大国王。号修楼婆。领此世界八万四千诸小国邑。六万山川。八千亿聚落。王有二万夫人一万大臣。时妙色王。德力无比。覆育民物。丰乐无极。王心念曰。如我今者。唯以财宝资给一切。无有道教而安立之。此是我咎。何其苦哉。今当推求坚实法财普令得脱。即时宣令阎浮提内。谁能有法与我说者。恣其所须。不敢违逆。募出周遍。无有应者。时王忧愁酸切恳恻。毗沙门王。见其如是。欲往试之。辄自变身化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狗牙上出。头发悉竖。火从口出。来诣宫门。口自宣言。谁欲闻法。我当为说。王闻是语。喜不自胜。躬自出迎。前为作礼。敷施高座。请令就坐。即集群僚。前后围绕。欲得听闻。尔时夜叉复告王曰。学法事难。云何直尔欲得闻知。王叉手曰。一切所须不敢有逆。夜叉报曰。若以大王可爱妻子与我食者。乃与汝法。尔时大王以所爱夫人及儿中胜者供养夜叉。夜叉得已。于高座上众会之中取而食之。尔时诸王百官群臣见王如是。啼哭懊恼。宛转在地。劝请大王令舍此事。王为法故。心坚不回。时夜叉鬼食妻子尽。为说一偈。
一切行无常 生者皆有苦
五阴空无相 无有我我所
说是偈已。王大欢喜。心无悔恨大如毛发。即便书写。遣使颁示阎浮提内。咸使诵习。时毗沙门王还复本形。赞言。善哉甚奇甚特。夫人太子。犹存如故。尔时王者今佛身是。世尊。昔日为法尚尔。云何今欲便舍众生早入涅槃而不救济。
又复世尊。过去久远阿僧祇劫。于阎浮提作大国王。名虔阇尼婆梨。典领诸国八万四千聚落。二万夫人婇女。一万大臣。王有慈悲。矜及一切。人民蒙赖。谷米丰贱。感佩王恩。犹视慈父。时王心念。我今最尊。位居豪首。人民于我各各安乐。虽复有是。未尽我心。今当推求妙宝法财以利益之。思惟是已。遣臣宣令。遍告一切。谁有妙法。与我说者当给所须。随其所欲。时有婆罗门。名劳度差。来诣宫门。云我有法。王闻之喜。即出奉迎。前为作礼。敷好床褥。请令就座。王与左右合掌白言。唯愿大师。垂矜愚鄙。开阐妙法。令得闻知。时劳度差复报王曰。我之智慧。追求遐方。积学不易。云何直尔。便欲得闻。王复报曰。一切所须。悉见告敕。皆当供给。劳度差曰。大王今日。能于身上剜燃千灯用供养者。乃与汝说。王闻此语。倍用欢喜。即时遣人乘八万里象。告语一切阎浮提内。虔阇婆梨大国王者。却后七日。为于法故。当剜其身以燃千灯。时诸小王。一切人民。闻此语已。各怀愁毒。悉来诣王。到作礼毕。共白之言。今此世界有命之类。依恃大王。如盲依导。孩儿仰母。王薨之后。当何所怙。若于身上剜千灯者。必不全济。云何为此一婆罗门弃此世界一切众生。是时宫中。二万夫人。五百太子。一万大臣。合掌劝请。亦皆如是。时王报曰。汝等诸人慎勿却我无上道心。吾为是事誓求作佛。后成佛时。必先度汝。是时众人。见王意正。啼哭懊恼。自投于地王意不改。语婆罗门。今可剜身而燃千灯。寻为剜之。各著脂炷。众会见已。绝而复稣。以身投地。如大山崩。王复白言。唯愿大师。垂哀矜采。先为说法。然后燃灯。我命傥断。不及闻法。时劳度差。便唱法言。
常者皆尽 高者必堕
合会有离 生者皆死
说是偈已。而便燃火。当此之时。王大欢喜。心无悔恨。自立誓愿。我今求法。为成佛道。后得佛时。当以智慧光明照悟众生结缚黑闇。作是誓已。天地大动。乃至净居诸天。宫殿动摇。咸各下视。见于菩萨作法供养。毁坏身体。不顾躯命。佥然俱下。侧塞虚空。啼哭之泪。犹如盛雨。又雨天华而以供养。时天帝释。下至王前。种种赞叹。复问之曰。大王。今者苦痛极理。心中颇有悔恨事不。王即言无。帝释复白。今观王身。战掉不宁。自言无悔。谁当知之。王复立誓。若我从始乃至于今。心不悔者。身上众疮。即当平复。作是语已。寻时平复。时彼王者今佛是也。世尊。往昔苦毒求法。皆为众生。今者满足。云何舍弃欲入涅槃。永使一切失大法明。
又复世尊。过去世中。于阎浮提作大国王。名毗楞竭梨。典领诸国八万四千聚落。二万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万大臣。王有慈悲。视民如子。尔时大王。心好正法。即时遣臣。宣令一切。谁有经法为我说者。当随其意给足所须。有婆罗门名劳度差。来诣宫门言。有大法谁欲闻者。我当为说。王闻此语。喜不自胜。躬出奉迎。接足为礼。问讯起居。将至大殿。敷施高座。请令就坐。合掌白言。唯愿大师。当为说法。劳度差曰。我之所知。四方追学。劳苦积年。云何大王。直尔欲闻。王叉手曰。一切所须。幸垂敕及。于大师所不敢有惜。寻报王言若能于汝身上。斫千铁钉。乃与汝法。王即可之。却后七日。当办斯事。尔时大王。寻时遣人乘八万里象。遍告一切阎浮提内。毗楞竭梨大王。却后七日。当于身上斫千铁钉。臣民闻之。悉来云集。白大王言。我等四远。承王恩德。各获安乐。唯愿大王。为我等故。莫于身上斫千铁钉。尔时宫中。夫人婇女。太子大臣。一切众会。咸皆同时。向王求哀。唯愿大王。以我等故。莫为一人便取命终。孤弃天下一切众生。尔时国王报谢之曰。我于久远生死之中杀身无数。或为贪欲嗔恚愚痴。计其白骨高于须弥。斩首流血过于五江。啼哭之泪多于四海。如是种种。唐捐身命。未曾为法。吾今斫钉。以求佛道。后成佛时。当以智慧利剑。断除汝等结使之病。云何乃欲遮我道心。尔时众会。默然无言。于时大王。语婆罗门。唯愿大师。垂恩先说。然后下钉。我命傥终。不及闻法。时劳度差。便说偈言。
一切皆无常 生者皆有苦
诸法空无生 实非我所有
说是偈已。即于身上斫千铁钉。时诸小王群臣之众。一切大会。以身投地。如大山崩。宛转啼哭。不识诸方。是时天地六种震动。欲色诸天。怪其所以。佥然俱下。见于菩萨困苦为法伤坏其身。同时啼哭。泪如盛雨。又雨天花。而以供养。时天帝释。来到王前。而问王言。大王。今者勇猛精进。不惮苦痛。为于法故。欲何所求。欲作帝释转轮王乎。为欲求作魔王梵王。王答之曰。我之所为。不求三界受报之乐。所有功德。用求佛道。天帝复言。王今坏身。乃如是苦。宁悔恨意耶。王言无也。天帝复言。今观王身。不能自持。言无悔恨。以何为证。王寻立誓。若我至诚。心无悔恨者。我今身体。还复如故。作是语已。即时平复。天及人民欣勇无量。世尊。今者法海已满。功德悉备。云何欲舍一切众生。疾入涅槃而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