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44课1-9

创建日期:2022-07-28

  行为学-教言宝藏44课1-9

  第四十四课:往昔圣者功德增长处

  (一)修学佛法就是调伏内心

  我们所传讲的所有教言,都是在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以及华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乃至平常讲解过程当中,我也一再告诫大家,要懂得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无论从闻思的角度理解还是从实修的过程而言,即便是口念一句佛号,目的也一样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

  我们当前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从调伏内心的角度而言,只要如理如法修学,一切都近在眼前。

  从现实生活中的角度来说,我们难免会遭遇令自己心生烦恼的事,而平常无论是以共同还是不共同见解对治这些贪嗔痴烦恼,目的都是为了当烦恼生起来时,内心不随顺烦恼而走,令自心清净。这就是调伏内心,说白一些,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态。

  世间人遇到烦恼时,由于不能及时提起正念,当这件事情的结果尘埃落定后才心生懊悔:“早知如此,悔不当初。”但对真正的修行者而言,由于时时听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以及对佛法了解得较为深刻的缘故,在烦恼显现的第一瞬间,就知道不能随顺烦恼而去,而是要提起正念。虽然同样也有烦恼,但出世间人的烦恼基本不会呈现得越来越大。

  比如两者产生矛盾,无论是世间人,还是对佛法有信心,但仍旧不懂得调伏烦恼者,我们都称之为尚未缘于佛法者,他们都会临时随顺自己的烦恼而发展。但我相信,很快他们都会生起后悔心,因为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情,今天吵架很凶的两个人,过两天可能是世上最好的朋友。既然如此,为什么前面还会有烦恼呢?就是没有在第一时间制止自己的烦恼。

  单从共同外前行的角度而言,对一个真正懂得调伏内心的修行者来说,时时都会铭记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只有真正知道无常,才会产生烦恼的当下就知道一切皆为虚幻。即便第一时间还是会产生烦恼,但在第二瞬间又会变得很平和。既然如此,前面又何必产生烦恼呢?尤其在前一个烦恼阶段时,不仅会伤及自心,还会伤及他人,甚至造下极大的恶业。但对真正的修行者而言,却截然相反,无论烦恼如何呈现,他都不会随顺烦恼而走,知道随顺烦恼的一系列做法都是不对的。这就是修行者的功德。

  希望在座每一位弟子都要铭记: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应该时时断除烦恼、制止烦恼。在烦恼产生以后才说烦恼是虚幻的,则为时已晚,因为你已经播下了烦恼习气的种子,罪业也已经成立了。

  往昔有一位老和尚,平常认为自己的见解非常了不起,一开口说的都是“一切都虚幻不实,一切都是空性”等一系列的话语。有一次他到牧区化缘。去过藏地的人都知道,牧区很多帐篷边上都会拴着一两条藏獒,而这些藏獒平时只看得见主人,对陌生人会非常愤怒。因此当藏獒看见老和尚来走近化缘时,都不停地朝老和尚身上扑叫。其中有一根拴狗的绳子断了,这只藏獒就直接扑向这位化缘的老和尚。虽然很快被赶出来的主人拉开,狗也没有咬到老和尚,但老和尚还是吓得一下子瘫倒在地,瑟瑟发抖,脸色发青。于是这家主人重新栓好狗以后,把老和尚带进了帐篷,还泡了一杯热茶让他压惊。老和尚刚才明明吓得都站不稳,休息了一会后又重新坐回垫子上,很郑重地说:“由于我见解太高的原因,现在我已经不怕了。”

  要记住,我们的烦恼是有变化性的,无论是恐惧还是害怕,都时时在变化之中。当下不能面对,过了一段时间才说“没有烦恼”,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平常要时时铭记这些道理,时时端正自己的心态,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唯有依靠佛教。而无论是我们现在所讲解的上师的教言,还是其他,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讲解,要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如何让自己内心不起烦恼。

  (二) 清净自心梦中自在

  有很多弟子说,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虽然见解并没有明显增上,但从内心调伏烦恼的角度而言,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往昔的自己性格敏感,别人说不得也碰不得,但现前无论遇到何种对境,听到何种不悦耳的言论,内心都不会因此产生很大的烦恼。这就是功德增长的显现。因为当烦恼生起时,你就已经知道一切皆为虚幻,内心绝不能随顺烦恼而飘动,所以内心不再有烦恼,这就是功德。

  要记住,端正心态,就是真正的佛教。很多人认为,打坐、念经就是信仰佛教的全部,但这些都只是对治自己内心的一系列方便。若能时时调伏内心,相信人生短短几十年,你的内心会永远都很快乐。依靠这种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对治法,就能减轻遮止自己本来面目的一切污点,无论面对现实还是梦境、中阴以及未来,都能内心自在并成办解脱。因此,我们时时都在讲解,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自己的清净心中。贪嗔痴烦恼何时消尽,就是内心达到自在,成办解脱之时。

  我们以做梦为例。相信所有人第二天早上醒来都知道,前一天晚上的梦境虚幻不实。但由于梦中不能认识到本来虚幻的道理,因此在梦中就会产生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比如,自己的父母还健康在世,却梦见双亲离世;现前自己的事业一帆风顺,却梦见企业即将破产;白天兢兢业业工作,晚上却梦见收到领导的批评指责等等,这些都是因为在梦中不知道梦为虚幻的原因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烦恼。

  我们平常调伏内心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认清一切万物的本来面目。在梦中的时候,我们觉得梦境中的住处和人物都非常真实,但是当我们从梦中醒来的这一瞬间,就知道梦境是虚幻不实的。而我们修行的目的,不仅是早上醒来的时候知道梦是虚幻的,还要在梦中认识到“梦是虚幻的”。这样一来,无论梦中产生何等的显现,都不会束缚你的内心,这就叫做自在,也是我们当前修行的真正目的。

  (三) 一切都是心的显现

  当听到导师讲解山河大地的本性是空性,一切皆为虚幻时,可能自己的内心还无法接受,因为我们对于空性的理解还不够成熟。

  比如前一天晚上你在做梦时,梦中有人告诉你这个梦是虚幻的,恐怕当时的你也不会接受。因为无论梦中呈现的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乃至当时的场景,对你来说,一切认知都非常真实。可是梦醒后,不用别人告诉你“梦是虚幻的”,你自己就能知道一切皆为虚幻。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眼前所看得见的一切就更加执著。比如我们看到这个顶棚是用铁做的,会觉得这些铁摸上去非常真实。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认为它是虚幻的,请问你能把它弯过来么?谁都没有这么大的力气,而这种认知就是由于我们对它执著太强的缘故所致。

  又比如同样是一滴水,六道众生依据业力,各自所见也完全不同。人道众生看见水,就只看得出是用于解渴的水,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水。但对于居住在水中的有情而言,水不仅可以解渴,也是它们的食物,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但你将一杯水放在饿鬼道众生面前,他却看不见一滴水。据经书记载,正在遭受饥渴痛苦的饿鬼道众生,几十年中都不曾看见一滴水,而这样的饿鬼众生比比皆是。

  很多人心存疑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非常有可能。往昔有一个和尚在黄河边上修扎龙。这个和尚有一个习惯,每天下午会从黄河中取水灌满自己所有的储水容器,还会在睡前倒满一碗水,以便晚上渴的时候就能直接喝水解渴。平常我们的气识都融入在人道的种子上,但有一天晚上他的气识融入到了饿鬼道的种子之中。到了半夜,他感到口渴得不得了,似乎一辈子都未如此口渴,甚至是从没有喝过水一般地渴。于是他醒来想喝一口临睡前准备的水解渴,但发现杯子里一滴水都没有。他觉得难以置信:“这不可能,我明明已经倒好了一杯水,怎么会一滴水都没有?难道是我睡前忘记了?”于是他又查看了储水的锅和水缸,发现也是一滴水都没有,甚至水缸壁上都很干燥,没有一点湿度,似乎缸中从未储存过水。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是在做梦或者在梦游,但用了很多方式观察以后确认自己并没有做梦,也不是梦游。但此时口渴得实在难以忍受,于是他就拿着法衣出门,想去黄河边上直接取水喝。但奇怪的是,他发现黄河的水都干得露出了河床,搬开一块块的石头,同样连一滴水都没有看见,似乎黄河从没有流过水。这个和尚觉得非常奇怪,但也没有办法。于是他走过河床,将自己的法衣挂在了河对面的一棵树上,证明今天晚上他所见所做的一切都是真的。然后又回重新回到床上睡觉。

  此时,他身上的气识又返回到人间的种子,也就是我们看得见的山河大地的人道。第二天早晨他起来看到,满满的一杯水和往常一样放在他的床头,家中各种储水容器中也储满了水,黄河的水和往昔一样湍流不息,而他的法衣也被静静地挂在河对面的树上。但前一天晚上,他是走过去的,而第二天早上他只能坐船到对岸,才能拿回他的法衣。

  我们对这些显现都不用觉得大惊小怪。因为当气识融入到哪一个种子道中,就会相应呈现哪一个道的形象,这不需要谁去创造,而是自然就如此显现。所以,正如我们刚刚所言,即便我将一杯水放在饿鬼道众生面前,他也会觉得杯子里没有水,就是因为他正在遭受这样的痛苦,所以才见不到水。对地狱众生而言,同样一杯解渴的水,他们看见的是一杯钢铁化成的铁水。只要手去触摸,就会遍体鳞伤。相反,天界众生看见这一杯水,就会认为这是甘露,是八功德水,具有无比强大的功效。天界众生在福报用尽之前,只要喝一口水,就可以消除一切病患。

  我们凡夫看到一杯水,就只是一杯水,喝水的作用也只能是解渴。虽然有很多人说,水是生命之源,身体是否能健康,取决于水的质量如何。但总的来说,同样一杯水,我们喝水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渴,而天界众生的眼中就是琼浆玉露,具有治病的功德。但对地狱众生而言却见不到水,见到了也是一杯铁水。差异的原因在于何处?就在于天人内心比人间众生的内心更为清净,而人道众生的烦恼比地狱众生的烦恼要轻的缘故所致。因此,真正差异不在外相,而在内心,一切都在于自己的内心显现。

  (四) 空性是一种见解而非一个名词

  我们对于现实生活中所能看得见的一切都觉得非常真实,认为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虽然也学过小乘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以及大乘缘起性空等见解,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一切都是空性”的道理,但内心深处是否认同,对外境的空性感受有多么强烈,就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成熟口诀法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和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其中前行破除心房分为三个阶段: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和共同观察心之来之去,这些属于意识转为道用。也就是说,前面的观察修非常重要。

  当然,无论是按照成熟口诀法的要求去做,还是依据在各个导师座下的闻思教授,尤其很多人学过中观,都会觉得这些道理自己早已经分析过了,也已经知道一切万物的本性就是空性。但这里所谓的“空性”,对你而言仅仅只是一个名称,还是真正有空性的感受?如果你对空性的理解,只是一个名词而已,那么前面的山对你而言就是实有的,一点也不空。无论你称之为“山”还是“空性”,都没有任何区别。

  比如汉族人称呼山为“山”,藏族人则成为“日”,两者有区别么?“日”就是“山”,“山”也是“日”。同样,如果仅仅是一个名词,无论你修过小乘教法还是大乘教法,所了解的一切万物本性为空性,也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没有任何区别。再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所推理出来的空性,在内心深处有多深的定解,空性的感受又有多么强烈?很多时候,空性只是沦为一种口头禅,修行也只是走一个程序而已。因此,我也常常告诫所有的弟子,修行不要过于高攀,因为下面的基础若不扎实,上面高深的法对你成办解脱起不了什么作用。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平时也在阅读各种教言,知道心的本性要具备两个条件:空分和明分。你也可以用许多名词来描述,比如“明空不二”、“悲空双运”、“便智双运”、“体用一如”等等。但无论你用哪一种名词称呼,都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见解。想要真正获得这样的见解,首先要扎实前面的基础。

  我们暂且不说智慧转为道用,即便是能将意识转为道用的观察修真正达到定解,见解也已经非常高了。高到什么地步?一旦真正具有这样的见解,在现实生活中,你绝不会随顺烦恼而飘动,因为你已经知道“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空性”,而此时对“空性”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是认识到了一个真理。晚上做梦时,无论呈现什么样的梦境,你都不会随顺梦境而飘动,因为当时的“虚幻”对你而言,不是名词,而是一个真理。可是我们现前还做不到,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修行只是走一个过程,以“空性、虚幻”的名词代替真正的见解,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扪心自己,你是否如此?

  可能有些会觉得“导师,这些见解我好像懂又好像不懂?”确实,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山河大地,你对它们的认识有多深?如果没有真正认识到空性,山河大地对你而言,就只是实有的山河大地而已。

  (五) 不能接受一切为虚幻是因为见解不够

  很多刚入门者很难接受“万法的本性是空性”这个真理,他们觉得明明实有的东西怎么能称之为没有呢,这难道不是把驴说成马、把炭说成金一样么?产生这样的疑问,就说明你的智慧和福报都还很浅薄,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如果能长时间如理如法修行,相信你就会真正知道一切万法的本性。

  如同我们举过的例子一般,梦中有人告诉你,你在做梦,梦境里的一切都是虚幻的,相信你也不会接受。比如有一些人会有一些幻觉和幻听的显现,并且觉得自己的感觉越来越真实,最终真的能听得见有人在说话,或者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自己的身边等等。因为他的感觉已经越来越真实,这时候有人告诉他一切都是虚幻的,相信他很难接受这样的说法。

  虽然他的周围同时有十个人,但只有他一个人说听得到声音而其他人都听不到,这就说明,这是由于他执著太强的缘故而产生的自显。这是一个正常的人都能知道的真理。但是他还是会反驳你,他听得非常清楚,声音非常真实。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之为幻听,就是一切都是虚假的意思,可是他却无法接受,原因就是由于执著太强的缘故。

  往昔我身体最不好的一年,有次从亚青开车回成都。我在车上感觉迷迷糊糊,突然看见一座山堵住了我们前面的公路。于是我和司机说:“赶紧停车,不能再往前走了,已经没有路了。”司机停下车,一脸迷惑地看着我。我想,这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前面这座山不是挡住了我们的路了么?但我眯了一下眼睛再睁开一看:天哪!哪有山,路明明是笔直朝前的。于是我和司机道歉:“我今天的状态不太好。”

  车子继续往前开,我看见一辆车快要从桥上掉下去了,赶紧和司机说:“慢点开慢点开,好像又死人了。”司机问:“在哪里呀?”我说:“你看,明明就在那边。”当时我眼前的显现非常真实,我看得一清二楚,完全不觉得是一种虚幻。但其他人都非常惊讶地看着我:“在哪里在哪里?要不我们先停一下。”我反驳他们“怎么不走?你从边上慢慢过去就可以了。”司机很为难地说,他没有看到有汽车要掉下去。然后我又仔细看了一下,才发现前面真的没有车,没有任何异样。

  幻觉就是如此,当你自己看见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真实,实际上全完全相反。倘若不知道“一切皆为虚幻”,就很难接受这样的见解,觉得自己明明看见了真实的东西,怎么称之为虚幻呢?而这恰恰说明,我们的修行还远远不够格。

  (六) 懂得调伏内心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虽然万法的本性为空这个道理,不是人人都能当下完全体悟,但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理解一二。正是因为万法本性为空,所以即便内心起现烦恼,这个烦恼也不会永久存在。

  比如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矛盾,第一天时彼此吵得不可开交,但第二天、第三天又和好如初。既然如此,最初又何必要起现那么大的烦恼呢?而这恰恰就是世间人的特征。每当烦恼产生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与对方较劲,必须要分出一个是非对错,要求对方给一个说法。而如今我们作为修行者,就应该有所不同。

  我们说过,烦恼本身就是飘泊轮回之根源,如果生活中任由烦恼发展下去而不做调伏,结果就会变得令人堪忧。但有些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如果家人之间如果没有点斗嘴、小打小闹等小烦恼,又怎么能称之为爱情呢?我想,爱情应该不是这样互相打骂出来的吧。如果这样长时间发展下去,第一次产生矛盾会留下一个小疤痕,第二次打闹,疤痕会再扩大一点,到了一定的时候,前面小小的疤痕也会导致成意想不到的一个坏结果。

  我相信,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目的都不是为了趋向于烦恼,而是努力成办快乐。想要做到这一点,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而言,就是在烦恼起现的第一时间就能认清,并且调伏内心,制止这样的烦恼继续下去。制止烦恼的功德在于何处?从暂时的角度来说,如果任由烦恼继续发展下去,就会播下很深的习气,并成为未来堕入三恶趣的一个因。我们在讲解异熟果的时候说过,一旦堕入到三恶趣就要感受巨大的痛苦,即便重新回到人间,也要感受等流果。也就是说,由于你现前嗔恨心太重的原因,即便未来重新投生人间,嗔恨心也依然很重。所以平常要信任因果,今天我们身上所有的一切坏毛病都来自于宿世的习气。现前我们不再随顺这个习气继续飘动,就是修行者的行为,就是制止烦恼的功德。

  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而言,光说自己平常会念诵经文,或者能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修行等等是远远不够的,真的远远不够。希望在座的弟子,对这方面能理解得细致一点,再细致一点。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学习很多理论,见解能越来越增上,最后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但想要得到这样的果实,还是先从零开始做起吧。如果前面一系列基础条件不成熟,后面的所有理想、追求都是一种高攀,永远无法实现。所以,前面的基础扎实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很多人也已经能背诵《精要明镜》,但实际修行中做得如何,就只有问问你自己的心才知道!即便你觉得自己是以实修为主,但实修也只是一种方便,最终得到圆满的结果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请问,以上所传讲的这一系列功德,在你内心有多少呈现?

  懂得这些道理非常重要!无论你现在行持的是何种善行,乃至修学直断或者顿超,甚至是过段时间就要修学大圆胜慧者,都要时时铭记一点:直断的基础非常重要,而直断则来自于扎实的前行基础。

  (七) 修行需要具备的条件

  我们说过,修学密宗的必备条件就是信心。当然,初次接触时,无论是对法还是对导师,信心都并不坚定,也经不起考验,遇到某些因缘时,可能还会退转。但没关系,只要能多学习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多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依教奉行,如理如法修学,信心就会日益增上。

  无论是修学直断还是成熟口诀法,或者上师瑜伽,信心都不可缺少。我们的信心有多大,就能得到多大的加持,证得多深的见解。相反,信心若是很脆弱,所得到的加持与见解也极其有限。因此,无论修学哪种法门,信心都必须具备。

  在具备信心的前提下,修法还需要具足方便、智慧和善巧运用。我相信从理论上而言,每一位修行者对于自己所修学的法没有什么不通达的地方。但反观自己在实际修学过程中,能做到多少。

  比如,从方便的角度来说,对于修行的整个程序,自己做得如何?是否觉得,早上起来心情不错,很容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需要具备的方便也无需费力就能顺利创造。我想,倘若你真具有这样的见解,无需刻意也完全可以。但实际当中,末法时代的众生,烦恼沉重,你所谓当时不错的状态,是否只是一种感觉?若只是一种感觉,就将方便搁置一旁,只能说明这是一种懒惰的行为。

  比如天气冷的时候,修行方便中的口诵以及观想,相对而言,还是需要起心动念,也是一种辛劳的行为。所以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不愿意这么做,宁可什么都不想就这么坐着。尤其一些贪睡的人,晚上睡觉的时候什么都不想,早上起来也会顺着这个习气,自觉保持这种状态。看起来似乎不需要种种方便,实际并非如此,而是由于你太懒惰的缘故所致。因此要记住,真正悟到了相应的见解和懒惰之间,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必须要仔细分辨。

  总之,我们在修法过程中,必须要将方便、智慧和善巧运用尽量做得好一些。尤其在意识转为道用的过程当中,这一切都必须要尽量做得圆满一些。

  (八) 禅定应从有相定开始

  在座很多居士,平常都在修上师瑜伽,可能大多数还在修行外相上师瑜伽,尚未真正修到内相上师相应法。相对而言,目前主要的方便有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的同时配同着一些观想方式以及回向,其中对治烦恼的三种调伏方便,目前用得最多的是剖析调伏妄念并配同着持风。这些方便,目前做得如何?

  从智慧的角度来说,我们将禅定的整个过程分为寂止与胜观。其中外相上师相应法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寂止。令自心安静,就是寂止的特点,所以我们讲解上师瑜伽时,讲得最多的就是有相定与无相定。但为何最近一两年,没有为你讲解更深的见解?因为我们修法的目的是要成熟见解,而非走一个过程。

  如果仅仅是从词句上解释什么叫有相定,什么叫无相定,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都会回答得非常圆满。但至于自己有相定和无相定的见解有多么圆满、成熟,就要问问自己了。我们说过,在有相定圆满的一瞬间,一百年中即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你都能在禅定中知道。但我并没有听说在座有哪位弟子有这些功德显现。可能有的弟子会问:“我们没有,导师你有么?”我好像真的有过一些见解。但我们先要知道为什么要修好有相定?

  往昔我第一次在上师身边修有相定时,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修,也不敢去问导师,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地琢磨。当导师讲解境与根识合为一体时,我就在想,即便能做得到,又有什么意义呢?修到后面才真正得知,是由于我们的内心太过狂野,无法安定,想要让它清净下来,就必须先从有相定开始做起。可是如果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则狂心难歇。就如同有人要求你将石头直接放置在空中一般,下面没有支撑点,是决定办不到的。因此,我们初次修法,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的原因就在此上。

  但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一开始修行就不需要有相定。但相对之间,全都是迷惑无相定。”什么叫迷惑无相定?类似酣睡和闷厥状态的感觉,就是迷惑无相定。但细致分析下去就能知道,它也没有离开过有相定。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想修学很高的法,因此他的修行就模仿惠能大师,依照大师获得成就偈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修行。但是当你觉得“我也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应无所住”就已成为你所缘的对境,也就是说,你还是在修有相定。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想,就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但在你初次修学过程中,平静状态就已经成为了你所缘的对境。这样一来,你又会觉得没有了入手处,是否还是要从意识造作中去树立这个状态。确实如此!

  我们初次修行必须先从意念造作中树立禅定,让心缘于某一个对境,因为我们的心只能做到这一点。从小到大乃至无始以来,我们从未关注过自己的内心,如今想要他马上安静下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必须得有一个所缘的境,才能让它逐渐静下来。

  但重视这方面的道理者,非常稀少。很多人都觉得有相定还需要起心动念,而自己应该在无戏论状态当中成办解脱。因为龙树菩萨在讲解应乘派见解时说过:“我没有丝毫之承许,所以我的见解是最清净。”但自己现前连大乘教法的见解都不具备,何谈修学密宗呢?因此自己应该什么都不想。要记住,此时“什么都不想”就是你所缘的对境,实际你什么都在想。

  所以无论我们修学什么法,都要追循导师的教言,一步一步踏踏实实修学为妙。

  (九) 修行不能粗糙

  有很多弟子说,平时在导师身边求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求法的时间也有规定,每过多少天数就要去求下一步法,因此每天真正修行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如今法已经求了不少法,但内心还是如往昔一般狂野,无法宁静,这是否意味着自己的修行时间太短?

  我想,确实如此。历代传承祖师的传统修法是一天不少于四座,一座不少于两个小时。也就是说,一天真正用于打坐修法的时间都在八个小时以上。如果达不到历代修行者的这个地步,那么他们修学三五天后去继续求法,你就需要延长自己的时间,五天至七天再去。

  有些人听到这里,可能又会非常着急:“若是如此,我的成熟口诀法何时能修完?”如果你来亚青求法,目的只是走马观花,也只能随你自己了。但如果你来到这边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就必须如理如法修学,不要天天记挂着自己何时能求得完。无论你是否能求完全部窍诀法,无常都决定会如约而至,不会因为你是修窍诀法的,就对你网开一面。希望在座弟子平时还是踏踏实实修行为妙,绝不要自欺欺人,否则见解永远无法增上。

  相信在座很多弟子,从梦境角度来说,已经有了一些功德,但其他很多方面的功德都还没有呈现,即便有所显现,也并不圆满。我在听你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会从自己所认识到的见解中去听闻你所说的一切。我发现,有很多人说出来的答案与文字上的描述以及导师所印证的见解都非常相似,可一旦说到功德,却与对应的见解有着很大的差距。从大的范围来说,听起来都很不错,若是我再从细节方面追问,很多就无法再用文字诠释给出相应的答案。这就说明他的见解多来自于伺察意之见解,面对细致的辨析时,就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当然,也有很多人这时候会耍一些小聪明,为自己找一些借口:“这些我好像懂的,但是说不清,导师你先说,我听听看是否与我的体会一致。”有一个佛教名词叫“业际颠倒”,我想师徒之间还是不要颠倒为妙,你先好好当弟子。如果未来某一天我们真有必要交换身份,我会把我的经验全告诉你,但现在还是请你先好好回答问题。

  很多人无法继续回答下去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修法过于粗糙。而粗糙来自于何处?当然,你的见解不可能全来自于闻思的文字,你也说不出这么系统的见解。粗糙的见解一方面可能来自于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可能是偏重于文字而得的一点点经验,因此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就回答不上来,这也是我们功德无法呈上的缘故。

  我在亚青寺修了一两年的时间后,晚上不仅仅能认识到梦为虚幻,还能在梦中改变一切梦境,甚至到五方佛刹土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你可能觉得与阿弥陀佛做邻居,佛的刹土来去自如好像很夸张,但实际上一点都不夸张。尤其当执受见解同时能转变一切境,同一时间在五方佛面前听闻五个不同的教言也完全可以做到。而这些当然无法用思维去分析。

  当时我正在修成熟口诀法,最初我的想法是求完成熟口诀法以后回到某一个地方好好修行。但后来才真正知道,成熟口诀法是从因地直到果位间的完整教言。如果先求完以后再返回去从头开始学,内心就会产生很大的疑问。因为人的内心非常复杂,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求成熟口诀法的过程中就能遵循导师的教言,一步一步地令自己的见解增上。这样一来,即便修到后面还是需要回头重温,也不会是一种茫然无知,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状态了。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3课12-2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4课10-18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