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座上修与座下修《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18章 座上修与座下修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一、把“见”融入“日常活动”
1、安落在“本觉的本来面目”
“已经认识心性”的修行者,身处山间,住在“三摩地”,在白天几乎已经“离于迷惑”。
但是,下山进入村庄后,他很快会这样想:
糟了!我的禅修毁了!之前在山间,禅修那么精妙,白天完全没有散乱。现在处在城市,我的禅修消失无踪,不留痕迹!
这种情况确实会发生,因为修行者,没有把“修持”融入“日常活动”。
把“修持”融入“日常活动”,就是“保任在本然的修持”或“大圆满的观”。
保持“不离于本觉”的“本净”,安落在“本觉的本来面目”,就是“究竟的止”。
“本觉”具有“明分”,从事日常活动的同时,不离这个状态,并努力保持“无散乱”。
不论如何,是“固着”这个东西,毁坏了“本觉的状态”。
多数人,在“没有散乱”的状态下,仍然有“固着”,
这种情况,如同说“这是一张地毯”“这是一扇窗户”,总是有连续不断的“固着”跟“念头”。
“散乱”时,我们完全没有觉察,没有注意到,自己在想什么,彻底“忘失”“流散”。
如云:
在“散乱”的道路上,摩罗的强盗埋伏着,伺机而动。
如果已经“认出本觉”,就没有必要“散乱”。
已经“认出本觉”,最重要的是“不散乱”“不偏离”。
如果心里想:“我没有散乱,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去审视自己,是不是散乱了,审视就是固着,所以,不需要去注视。”
如果有这种想法,一切就会付诸东流,“正念”也因此丧失。
你要“安落休息在本觉”,不要屈服于“固着”。
2、认出“观”
通过“保任在本然”的修持,不离于“本然的状态”,并且把这个状态,融入日常活动,让“观”趋于圆满。
“观”意指“清晰明见”,不但休息在“静住”,(“静住”意味着空的状态),也在那个状态保持明觉。
这是因为,“心”本身是“明空双运”,“明空双运”不是努力保持一个“离于念头”的“静住状态”造作出来的。
你注视“静住”的刹那,你看见它明灿灿的现前,这被称为“认出观”。
这样一来,“见”融入日常活动。
“止”跟“观”是双运,这是为什么“大圆满”是非常珍贵的窍诀的原因。
要点在于,把“饮食”“躺卧”“行走”“坐着”日常活动四个面向,跟“见”融合在一起。
在白天“坐着”,晚上“躺卧”,我们“饮食”,有时“四处走动”。
重点在于,把“四种日常活动”跟“心安落在真如”维系在一起。
二、“座下修”就是“座上修”
1、修持“不造作的本然”
不共的“止”跟“观”就是,无别的融合“座上修”跟“座下修”。
就“共的教法”而言,“座上修”的状态,在于思维“一切诸法如同虚空”。
“座下”期间,把一切诸法看作“虚幻的幻相”。
但是,这是“造作出来的”,是“虚构的”。
在“大圆满”,“座上修”跟“座下修”完全无别,没有区别,因为“座下修”就是“座上修”本身。
“大圆满”从一开始就区分了“二元心”跟“本觉”,并且指出“无修”“无散乱”。
一旦你被指出,“不造作的本然”就是你的修持。
在“见”之中,既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被观看者”。
离于“观看者”跟“被观看者”是胜义,因为,“本觉”原本就是“明空一味”。
“明”跟“空”结合为一,无法被分开。
有了“明空双运”,就不需要“观看者”跟“被观看者”。
离于“观看者”跟“被观看者”就是胜义,于是,没有“一个主体”跟“一个客体”。
但是,“众生”拥有“二元执取”,也就是“被执取的对境”跟“执取的心”。
“本觉”如同“虚空”,没有“固着”跟“执取”。
2、保持“无散乱”
“大圆满”没有“座上修”跟“座下修”,这两者只适合“经典”跟“续典”的共的体系。
“座上修”如同“虚空”,“座下修”如同魔术一样的幻相,没有实有。
“座上修”如同“虚空”,没有“观看者”跟“观看的行为”。
“座下修”如同魔术表演,所有“轮回”跟“涅槃”,“外器世界”跟“内情众生”,都如同魔术变化出来的幻相。
一切诸法都不是实有,都源于“心”而显现。
尽管我们把“一切诸法”看作“魔术一样的幻相”,一切诸法如梦,如镜中影像等等。但是,我们仍然把“念头增益”加附在日常活动上。
相反,在“平等舍”之中,没有“念头”。
在大圆满,没有“座上修”跟“座下修”的区别,只有“安落在本觉”。
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做,但是,促成这么做的方法是,短时间,而且重复多次的“安落休息在本觉”。
当你“散乱”时,那是“座下修”,当你“没有散乱”时,那是“座上修”。
一切取决于“你是不是散乱”。
当你散乱时,你知道自己散乱了,于是再次的认出,并且保持“无散乱”。
“后得智”跟“座下修”之间的差异在于:
“后得智”是你已经把“本觉”融入业道的时候。“座下修”是你认识到“自己已经散乱”的时候。
(“后得智”是,后得状态中“心的状态”,从“等引的禅定状态”中出来的“智慧”。)
“本智”既没有“散乱”,也没有“无散乱”。
“法界虚空”是“座上修”,“了知那散乱”是“座上修”。
当你“失去了本觉”“已经散乱”的时候,就是“座下修”。
“后得智”指,即使你跟其他人互动,从事不同活动,仍然不离“平等的状态”,仍然有某种“相续不断的本智”。
每一个生起的“念头”,都立刻自然任运的“解脱”。
三、把“本觉”融入日常活动
1、舍断“散乱”
在“座上修”期间“安落在本觉”,在“座下修”期间“不失本觉的相续”,通过这,判断你是不是散乱。
这样修持的结果是,没有“座上修”,也没有“座下修”。
身为初学者,如果不从事“座上修”跟“座下修”,就会坠入“放逸”。
一旦“偏离本觉”,踏上“共的道途”,我们就会对这心知肚明。
如果正在“从事座上修”,那就是在“应用正念”,这是你为什么需要“从事座上修”,“通过座上修来修持见”的原因。
2、没有把“本觉”融入日常活动,就不会证得稳固
这句话的意义就是“要保持无散乱”。
我们确实会落入“散乱”的掌控,如果无法把“见”融入日常活动,就表示,还没有实证“见”。这是因为不明了“无散乱”。
我们不能失去相续,如果无法把“本觉”融入日常活动,就表示,还没有“稳固见”。
不要失去相续,有鉴于我们短命多病,如果我们无法“不失相续”,就无法“摧毁迷惑”。
此生非常短暂,又多病苦,在这个匆匆来去的生命中,要趁无病之时,尽可能“修持”,善用机会去“认出本觉”。
受到病痛折磨时,修持就会有困难。
如果“本觉”达到稳固,不论发生了什么事,“生病”跟“受苦”,全都是“本觉妙力”的“化现”。
在那个次第,我们不会失去“本觉”。
如果“本觉”还没有稳固,“本觉”就会像成熟之前的稚童,不是独立自主的。
一旦“本觉”稳固,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仅仅是“本觉的妙力”或“本觉的严饰”。
不论瑜伽士去往哪,或在人群中,或在嘈杂地方,或面临逆境,这都是“本觉”的“修持”。
[桑天嘉措仁波切]云:
除了“我的散乱”已经消失了,我真的没有什么伟大的功德,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迹。
现在,我“忘失心性的串习”似乎已经彻底的消失了。
不论积累了多少工作,不论谁来看我,不论有多少人涌入我房间,“明性”只会增盛。
我发现,当我手边没有工作,“独处”而且“没涉事”时,虽然我是“无散乱”的,但是,“本觉的明分”不知何故,反而消退平息。
但是,我交涉的人越多,情况越忙碌,越混乱,“本觉的力量”反而增强。
这些话,我们两个知道就好,别外传了。
[桑天嘉措仁波切]八岁“认识本觉”,从来没有停止“认出本觉”。
尽管时有偏离,但是大多数时候,从来没有不去“认出本觉”。
所有这一切,都是“本觉的妙力”。
当有所实证时,他能在工作的同时,持续不断的“安落休息在本觉”。
他能撰写经文,传授法教,这一切,不是出自一般的“念头活动”。
这样的修行者,不必先把“本觉”放在一旁,才能从事所有活动,这一切全是“自然任成”的。
如云:
“论述”从他的心意内满溢而出。
“一切诸佛”跟“菩萨”,都能自然而然的,甚至更加圆满的,了知跟表达,这并不出自一般的思维。
这一切的真正源头是“大悲力用”,“大悲力用”是显相的“不造作的基”。
这是诸佛“能够了知万法”的方式,诸佛不会脑袋一片空白,反而能够处在“稳固的本觉”,诸佛没有任何障蔽。
一旦实证“真如自性”,自然而然就会拥有“明了万法的遍知”。
一位真正的实证者,不需要学习字母,不需要研修五明,反而全都能够自然任运的了知,甚至一刹那之间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