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丁一、略说(103)+丁二、广说彼之自性+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总结
丁二、广说彼之自性=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
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己一、不可思议之功德(106)+己二、二利圆满之功德(107)+己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108-111)+己四、转依之功德(112-116)+己五、周遍之功德(117-119)+己六、事业无分别任运自成之功德+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己八、法界真如无迁变之功德+己九、无量财富之功德+己十、成熟有情之功德
己四、转依之功德=庚一、解说转依(113)+庚二、宣说彼超胜之理(114-116)
庚二、宣说彼超胜之理=辛一、解说佛之转依超胜声缘之理(115)+辛二、解说彼之十分类(116)
己五、周遍之功德=庚一、真实(118)+庚二、遣除疑惑(119)
112、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四(转依之功德)分二:
113、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四庚一、解说转依;
烦恼所知障,种子久恒具,
断除极广大,诸相尽摧毁。
获转依白法,最胜德即佛,
极净无分别,大境智道得。
114、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四庚二(宣说彼超胜之理)分二:
115、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四庚二辛一、解说佛之转依超胜声缘之理;
佛住彼见众,如居山王上,
尚悯乐寂众,况于喜有人?
116、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四庚二辛二、解说彼之十分类。
依入极入非趋入,舍离普入二不二,
平等超胜遍行性,承许如来之转依。
117、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五(周遍之功德)分二:
118、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五庚一、真实;
虚空恒遍行,许佛亦如是,
虚空遍行色,佛遍行众生。
119、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五庚二、遣除疑惑。
犹如水器破,月影不显现,
恶劣有情前,佛影亦不现。
如火依他燃,亦依他熄灭,
如是亦当知,佛陀现不现。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26-111 2015年11月27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这一品当中,主要讲菩提,前面讲了一些皈依等等,今天讲转依的功德,分两个方面讲,首先讲的是解说转依。
己四(转依之功德)分二:一、解说转依;二、宣说彼超胜之理。
庚一、解说转依:
烦恼所知障,种子久恒具,
断除极广大,诸相尽摧毁。
“烦恼所知障,种子”,众生的心相续当中,有烦恼障,还有所知障,以及习气。这里的种子,实际上是习气的意思。众生相续当中,有障碍解脱的烦恼障,和障碍遍知佛果的所知障,以及它最细微的种子。
“久恒具”,这些自无始以来、很久很久地存在于众生的心相续当中,而且在整个凡夫位,不容易断除,恒时具足。
“断除极广大”,断除这样的烦恼障和所知障,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呢?不是依靠其他的方式来断除,断烦恼障和所知障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闻思修行,生起与障碍相违的智慧,也就是无我的智慧,也就是从凡夫地的信解行地开始、经过资粮道和加行道、再经过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的广大智慧。
“诸相尽摧毁”,这些广大的智慧,可以摧毁,或者说能够烧尽众生相续当中所有障碍的相、分别念的相。每一地都有不同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相,对治各地的智慧也就不同,通过这种方式把相全部摧毁。
这个转依,实际上就是把八种识聚转依成四种智慧。通过这种智慧,慢慢慢断除所有的障碍和所有的烦恼。到了最后获得圆满如来正等觉果位的时候,一切习气和障碍都没有了。
佛陀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里面讲,“如来无垢识,永断诸习气”,如来具有无垢的智慧和无垢的识,永远断除了所有的障碍。
我们应该知道,这些转依,在凡夫位的确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到第八地菩萨以后,才是真实的阿赖耶转依智慧等等。
我们应该知道,佛陀具有特殊的智慧和独特的相。
《出曜经》[注1]里面讲过一个公案,六个外道和佛陀在一个城市当中的时候,听说佛陀“神德过人”,他们对此生起了怀疑。
他们当中派了第一个人去看佛陀的身相,这个人回来说:“佛陀的整个身相是非常庄严的,威神光明逾于日月。”其他的外道说:“佛陀有这样庄严的身相,是应该的,因为他是国王种姓,一般都长得比较不错。”
他们又派了第二个人去看佛陀的威仪,这个人回来说:“佛陀的威仪如兽中王无所畏难。”其他的外道说:“愚人希更事故,贪彼光明故围绕之耳,此是常宜何足复怪。”
他们认为佛陀出自宫廷,可能昼夜娱乐、学问不深,又派了第三个人去看佛陀的智慧,这个人去了解以后,回来说:“佛陀无所不知。”其他的外道说:“世多有人辩辞揵疾悦可人心,然不存理不可寻究。”
他们又派了第四个人去看看,众人在听法时能不能专注,这个人回来说:“所有的眷属都非常专注地听佛陀讲法,味如甘露,跟听其他导师讲课完全不同。”其他的外道认为:“这可能是偶然的,刚开始的时候专注法要,长期不一定会这样。”
后来他们又派了第五个人去了解佛陀讲的法,这个人回来说:“佛陀不仅对比较浅显易懂的法,讲得很好,而且对更重要的法,他讲得很深、很细。瞿昙所演如海无崖,我等所见如牛蹄水。”
这六个外道先后派了五个人到佛佗那里去,最后他们都觉得,佛陀不管是在身相上、威仪上、智慧上、还是在慈悲摄受众生的能力上,其他人都是无法相比的。
我想,佛教徒一定要学得比较深。现在很多佛教徒可能只停留在表面上,比如说出家人穿着出家衣服,居士穿着居士衣服,做这个威仪,是非常容易的。但更重要的是,在闻思的过程当中,能不能入于如来的行境当中?如来所说的空性教义、大悲教义,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是不是真的已经获得了?如果是真的获得的话,就会象刚才讲的六个外道,从佛陀的外表庄严、智悲吸引力上面,知道佛陀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现在很多人信仰佛教,这是很好的,但是有些人只是感性、表面上的一种信仰,并不理性;而有些人的理性,好像是很固执的理性。
东方人的信仰,跟西方人的信仰,有点不同。东方人本身比较感性,很多人都容易冲动。信仰佛教很容易,马上会说、马上会笑,但是有个问题,马上会变。今天对某个上师、某个佛陀非常有信心,会流泪、会笑、会哭;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没有任何感觉了。因为这种人的信仰,是依感觉而来的。
四川人说的(师说戏语方言)“感觉”,“感觉”不好,是不是“感觉”?(众笑)
我刚才讲的是转依智慧,我今天不能讲得太广了。(众笑)
获转依白法,最胜德即佛,
极净无分别,大境智道得。
“获转依白法”,通过闻思修行,最后到了最究竟的时候,就获得了转依白法。
“最胜德即佛”,获得了转依的十力、四无畏、不共法的无漏白法,这些白法是声闻缘觉所没有的,超越了声闻缘觉的功德,非常殊胜、极其清净,这就是所谓的佛陀。
“极净无分别,大境智道得”,佛陀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佛陀的特点是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如所有智的话,佛陀可以随时进入无我空性的智慧道、无分别的智慧道;尽所有智的话,佛陀如理如实地了知一切万法的对境是如梦如幻的,得到了无有任何杂染的智慧。
菩萨在入定的时候,获得空性的智慧道;在出定的时候,获得如梦如幻显现的智慧道。佛陀完全与菩萨不同,佛陀入定和出定无有分别。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没有得到像佛陀那样的无分别智慧、大对境智慧。对于这样空性和如梦如幻的智慧,我们可以获得一种相似的智慧。每个人在修行过程当中,这种相似智慧应该能获得的。
我们佛学院每年都要修行,今年修了十五天,很多人说效果是比较不错的,但这是不足够的。个人也好、集体也好,应该尽量把佛陀的这些智慧,在生活当中经常串习。
刚开始对治你的分别念,好像很难很难。像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行,十二年当中没有任何感觉,连一个吉祥的梦都没有。对于业力深重的其他众生来讲,就更不用说了,确实很困难的。
但是我们不能以此而觉得,“我可能业力太深重了,我修了五十天、一百天、两百天,没有任何感觉......”不能放弃。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毅力,应该要坚强地一直修下去,这样的话,很多境界自然而然、逐渐逐渐会有的。有些境界,自己能发现;而有些境界,自己不能发现,但是依靠潜移默化,自己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变。
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要以自然本智,或者说以无我的智慧,作为目标;要以度化无量无边众生的大悲心,作为目标,逐渐逐渐地修。
佛陀在修行过程当中,也是经过无量时间地积累资粮,最后才获得佛果的。
坐在地板上,可能有点硬,但是也应该可以忍受的。一般比较胖一点的人,还好受一点;如果人瘦一点的话,就稍微有一点难受了,但也是可以忍受的。(众笑)
以前在学院法王讲课的时候,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们坐在水泥地上,没有任何垫的东西,更不要说什么木板、地热。什么都没有,在水泥地上就地而坐。应该有好几年吧,七八年、十年都可能有吧,每天早上都是这样的。
同现在比较起来的话,我看有些人,这样的姿式坐一会,又换成那样的坐姿,说明定解不好。如果定解稍微好一点的话,像以前很多藏传佛教的大德在山洞里面闭关,一直坐在石头上修行,这种精彩的故事,在很多书里面是有的。
我听说,藏族觉姆那边,经堂的地面由原来的地毯换成了现在的木地板,有些藏族老觉姆出来的时候,觉得特别痛苦,“哎呀,今天坐在地板上,我一直忍着、一直希望早一点下课。”说明她的心不在法上面,心在其他上面。(众笑)
下面讲佛陀的超胜之理。
庚二(宣说彼超胜之理)分二:一、解说佛之转依超胜声缘之理;二、解说彼之十分类。
辛一、解说佛之转依超胜声缘之理:
佛住彼见众,如居山王上,
尚悯乐寂众,况于喜有人?
“佛住彼见众”,佛陀安住于什么呢?刚才讲的转依的无漏法界当中。因为佛陀通达一切万法,所以他能照见所有众生的相续。
“如居山王上”,就像一个人住在须弥山顶上,其他的群山在他的眼中可以一览无余,全部都能看得见。
就像在泰山顶上,周围的群山,都能见得清清楚楚。
同样的道理,佛陀安住在无我的智慧当中,能照见一切众生的状况。
“尚悯乐寂众”,佛陀通达无我境界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发现呢?佛陀对自私自利的、自我解脱的声闻缘觉,特别悲悯。
佛陀对这些众生起悲悯之心,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为了自己解脱,放弃了利益他众的行为。他们没有去度无始以来当过自己父母的众生,放弃了大悲心;还有他们还没有断除所知障,还没有断除执著万法的细微障碍,所以佛陀对他们生起悲心。
“况于喜有人”,佛陀对声闻缘觉都产生了悲悯心,何况说对特别喜爱世间八法、喜爱轮回的三界可怜众生呢?更加产生悲悯心了。
稍微有一点无我境界的人,出去的时候,不但不耽著世间任何的名声、地位、财产,而且更重要的,他看见每天忙忙碌碌追逐世间法的众生,觉得很可怜。
很多人闻思一段时间之后,会感觉到追求自我解脱的人很可怜、不度众生的人很可怜,对不信仰、没有信仰、特别固执己见的人,更觉得可怜,对他们产生悲心。
我出去的时候,虽然没有佛陀的境界、没有菩萨的境界,但看到每一个人的时候,的确油然而生很多悲心。我觉得,虽然这些人很年轻,但是他们的见解好可怜;虽然这些人很富裕,但是好可怜;虽然这些人特别有地位,但是也好可怜。从世间上讲,我遇到过很多非常成功的人,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成功者。从表情也好、从威仪也好,可以看出来,他们自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但实际上,因为耽著我执,不懂无常、无我,这些人被生老病死的镣铐束缚得紧紧的,因此也是生起悲悯心的对境。
在《经庄严论》里面确实讲了很多大乘佛教很深的道理,如果你们对大乘佛教的见解、境界没有忘失的话,以后到了社会上,会自然而然觉得众生很可怜。为什么很可怜呢?因为他们一直耽著我执,忘了利益众生、忘了无我的境界。如果这两者已经忘了的话,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不能逃脱轮回的痛苦。
如果一个人有无我智慧和大悲心的话,即使他身患重病,或者身陷困境,还是会处于自在和洒脱的境界当中。
我们应该了知佛陀的伟大,佛陀的伟大并不是依靠一两段教证来印证的,不是这样的。从理论上讲、从伦理上讲,佛陀的伟大在于利他的价值观。
有了利他的悲心,有了通彻一切万法真相的智慧,无论到哪个世界、到哪个地方、到哪个角落,自己都有一种超越其他人的境界;如果没有这两者,表面上你可能有所谓的境界、有金钱、有才华、有相貌,世间和出世间各方面的功德,样样齐全,但是到最后、到头来,也许自己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可以这么讲。
师念藏语传承。
其实回来在佛学院讲课,还是比较舒服的,因为大家都比较专注、都是佛教的专业人士。在外面讲课的话,如果讲得稍微深一点,他们就听不懂,我也就讲不下去了;如果讲得浅一点,我觉得好像没有很大的意义,经常处于一些矛盾当中。
我刚开始去一些学校讲课的时候,专门讲一些比较深的,比如说如来藏,但即使是大一些的学校、一些出名的企业,好像都听不懂这些专业的内容。让我讲专业内容的人,只不过是个别人,他想听、愿意研究这些。后来我就全部统统用比较现代的想法来讲,但是这样讲的过程当中,自己的收获好像不是很大的。有时候有一些困惑,但有时候觉得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