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到佛陀有十种不同的转依,转依有很多的功德,看你们听不听得懂,应该可以吧。
辛二、解说彼之十分类:
依入极入非趋入,舍离普入二不二,
平等超胜遍行性,承许如来之转依。
“承许如来之转依”,这里如来的转依有十种:(1)趋入转依、(2)极入转依、(3)非趋入转依、(4)舍离转依、(5)普入转依、(6)二示转依、(7)不二转依、(8)平等转依、(9)超胜转依、(10)遍行转依,总共有十种转依。
第一个转依“依入”,趋入转依。趋入什么呢?佛陀恒常都是利益众生的,佛陀不会不利益众生。
如果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我会利益众生,把利益众生放在首位”,一定会这样的。因为佛弟子,一定要想着利益众生,这叫做趋入,这是特点。
像佛陀那样利益众生,我们做不到;但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应该把利益众生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转依“极入”,极入转依。佛陀在利益众生方面,已经超越了声闻缘觉和世间人。
声闻缘觉和世间人虽然能利益众生,但是比较自私,主要为自己的解脱、自己的快乐。佛陀已经超越了他们,在利益众生方面,是极其的趋入转依。超越了声闻缘觉和世间人,跟他们不同,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叫做极其趋入,是最殊胜、最好的意思。
第三个转依“非趋入”,非趋入转依。佛陀不像凡夫人一样,不该趋入的烦恼因,他是不会趋入的。
烦恼因是什么呢?就是烦恼的种子、不合理的对境、非理作意。按照《俱舍论》[注2]里面讲的,没有断除烦恼的种子、依靠比较特殊的对境、进行非理意乐,这三种因具足的时候,凡夫人马上会产生烦恼。
佛陀不会趋入这些的,不仅仅是佛陀,很多修行比较好的人,也不会趋入的。他们知道,如果去了这样的环境,会对自己的修行不利;不能跟这些人接触,不然对自己的修行不利。他们会用智慧来观察自己的对境,这叫做非趋入,是第三个。
第四个转依“舍离”,舍离转依。佛陀已经不可能趋入烦恼、不可能有不善的行为,肯定远离了贪嗔痴的烦恼。佛陀不会生气的、不会生世间的染污,而且佛陀也不会行不善的杀人、放火等等。
有些修行好的人,也不会有不善行为的。以前这个人可能是很坏的,后来通过修行之后......我前两天遇到一个堪布,因为世间的一些事情,我当时发现,这个人修得这么好。后来一打听,说是他以前在家的时候,是很厉害的,在当地打架非常出名。现在通过佛法,已经完全改变了,判若两人。
不仅是佛陀,而且世间当中的有些人,以前经常趋入烦恼、经常趋入不善业,后来修行得比较好,现在已经完全远离了这些,这叫做舍离的转依,这是第四个。
第五个转依“普入”,普入转依。佛佗获得这种转依之后,会不间断地利益所有的众生。时间的话,未来、现在、过去三时不会分的;范围的话,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四方不会分的。
因为我是东方人,所以我要帮助东方的人;因为我是西方人,所以我只管西方的人;因为我是藏族人、我是汉族人;藏族人当中,我是拉萨人、我是青海人;汉族人当中,我是东北人,凡是东北人的话,我才去利益他们。(众笑)
佛佗不是这样的,佛佗利益众生,是全面的、不间断的、不退失的,这样的普利有情,是普入的转依。
第六个转依“二”,二示转依。佛陀有二种示现,第一种是在众生面前示现刚开始的觉悟,第二种是示现最后的涅槃,在十方世界当中,以各种各样的化身来利益众生,这是两种示现吧。
第七个转依“不二”,不二转依。佛陀因为有了空性的智慧,不会住在轮回当中;因为有了大悲,不会住在涅槃当中,他有不二转依的功德,这是第七个。
第八个转依“平等”,平等转依。佛陀具有平等的转依功德,是什么样呢?因为佛陀已经断除了烦恼障的习气,从这个层面讲,跟声闻缘觉有相同、平等的境界,这是第八个。
第九个转依“超胜”,超胜转依。佛陀因为断除了一切所知障,从这种意义上,超越了声闻缘觉的功德。
第十个转依“遍行性”,遍行转依。佛陀根据不同的众生根机、不同的众生意乐,宣说了三乘法门,转了三种FA轮。在不同的众生面前,佛陀示现了各种不同的法。
世间的一些科学家、理论家,在造论的时候,只会说一个最究竟的法,除此之外,不会说与不同众生相应的不同法,这就是凡夫人跟佛陀不同的特点。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佛陀会讲很多不同的法门。这些不同的法门,能度化各种不同的众生。
大乘佛教当中,不是一种法,而是有很多的内容,这一点很重要,大家都应该知道。比如说在密法当中,有很多跟显宗不同的教言。对于这些不同的教言、不同的法门,有些众生可能不知道,他们只承认显宗里面明显的东西,除此之外就不承认了。
现在的佛教徒,应该要懂得密法里面一些比较特殊的,比如说所谓的灌顶、佛像当中有一些双运像,这些道理应该要明白。
如果没有明白的话,现在有些人经常研究梵文,对婆罗门教、印度教当中的一些道理,断章取义,加在佛教的修法里面,结合起来说:这是密宗的说法,密宗跟某个外道的宗派有关系。这个时候,可能导致一些人对密宗产生怀疑,认为显宗是很好的,密宗是不好的。这些想法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
因为佛陀对不同的众生,讲了很多不同的法。比如在贪欲心比较强烈的众生面前,佛陀显现男女像,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烦恼转依智慧的修法。
佛陀在《佛说大般泥洹经》[注3]讲了一个教证,《佛说大般泥洹经》实际上是《涅槃经》。《佛说大般泥洹经》里面讲到,“现男女像随顺世间......现入淫舍度诸淫种不兴欲想,心如莲花尘水不污。”佛陀显现成男女像随顺世间,他现入世间男女的不垢相,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会有什么世间的欲望想。这个教证,我希望很多道友好好地记住。
听到有些人说“这些密宗双运像是不合理的”之后,一些人就觉得,“可能是不合理的、很不好的。”会这样想的。
《佛说大般泥洹经》,大家都知道,是佛陀要接近涅槃的时候,所宣说的一部经典,这个经典是显宗的经典。在显宗的经典当中,佛陀是怎么讲的呢?“现男女像”。那么佛陀真的是有男女的贪心吗?不是这样的,这是佛陀随顺世间,他知道世间大多数的人,对感情、男女、阴阳这些非常耽著。
佛陀随顺世间人而现入一些贪欲的相,是什么目的呢?就是为了度化具有贪心的这些众生。有些众生,对这个可能不理解;但有些众生,通过这种男女像,自相续的智慧能够被引发出来。佛陀根本没有任何的欲望想,只是通过这种方式度众生。就像莲花一样,不会有染著、不会有尘垢。
如果有人说“你们密宗里面某个佛像的双运不合理”的话,我们可以说:“这个在显宗当中的《佛说大般泥洹经》里也有,那显宗是怎么解释的呢?”也许显宗的很多人认为:“贪欲必须要舍弃。”我们可以说:“如果必须要舍弃的话,那为什么是‘心如莲花尘水不污'?为什么这么讲?”
其实双运像是到达一定境界时的一种相,有这样的一种修法。如果因为有了这样的相,很多凡夫人也去效仿的话,自己是真的“心如莲花尘水不污”吗?恐怕有点困难,自欺欺人而已。这个自己应该知道的,如果真的对世间的贪欲和世间的尘爱,没有染污的话,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有的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没有必要自欺欺人呢?
我们应该要有智慧,比如你学了很多密法,出去的时候,有些人问:“你们这个像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在《别解脱经》当中讲,所有的贪欲都应该舍弃;戒律《四分律》里面也是这样规定的;那你们密宗当中这样的话,是不是跟婆罗门学的?”
在这个时候,你可以讲:“你承不承认《佛说大般泥洹经》是佛教?如果承认是佛教的话,这一句话怎么解释?佛陀没有任何欲望想,有时候在特定众生面前‘现男女像’、现淫乱相,依靠这种相来会度化他们,是完全可以的。就像汉传佛教当中,有些文殊菩萨是一面二臂的、有些文殊菩萨手上有很多法器。你到五台山各个不同寺院里面的时候,就会知道的。观音菩萨的像也并不是一个相,为什么变成这么多呢?因为观音菩萨以不同的相,度化不同的众生。”
佛陀度无量众生的特点,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要明白。如果不明白的话,你内心当中没有什么定解,听到嘴巴特别会说的人给你说的邪知,你很有可能马上产生邪见,“虽然我以前学过藏传佛教,但是我今天才发现那些不是很清净的。”
很多可怜的人,原来是学藏传佛教的,后来舍弃了佛教。我也遇到过,在很早的时候,我就......不说了,好吧。(众笑)
希望大家在学的时候,要学得深一点、学得细一点、学得扎实一点。终身当中,哪怕有一个观点、一个教证,你能记得清清楚楚,当你......比如说一个军人把一个动作练得很熟练,到了战场上的时候,他熟能生巧,马上能用得上;否则他一到战场上,就遍体鳞伤,最后失败而归,非常可怜。
下面讲到周遍之功德,今天还有时间,有没有?
师念藏语传承。
己五(周遍之功德)分二:一、真实;二、遣除疑惑。
庚一、真实:
虚空恒遍行,许佛亦如是,
虚空遍行色,佛遍行众生。
佛陀的功德在每个众生面前,以不同的形象来显现,这里的真实是从比喻和显现两个方面来讲的。
以前听说,刚开始的时候,慈诚罗珠堪布讲《中论》,他没有看下面的任何人,一直这样讲。然后我们学院里面有一个堪姆,现在好像她还在吧,她说:“堪布啊,您应该看一看我们这些烦恼鬼啊!”这是很早的、十几年前的故事。(众笑)
“虚空恒遍行”,用虚空作比喻,虚空在未来、现在、过去三时当中,能遍于一切。大家都知道,虚空在哪里都有、在哪个地方都有它的空间。
“许佛亦如是”,同样的,佛陀遍于所有众生的心的相续。
这是在大的方面的一个比喻。
“虚空遍行色”,从分别方面来讲,虚空能遍于每一个色法。
前面是虚空遍于一切法,不仅仅是一个色法,而是所有的法;后面是虚空遍于一切色法当中,色法有长的、有短的、有白的、有红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不同的色法。
“佛遍行众生”,同样的,佛陀遍于每一个众生的心相续。不管是清净的众生也好、不清净的众生也好、“烦恼鬼”众生也好、智慧天众生也好,佛陀的佛性遍于每一个众生,平等而行。
从通达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的、通达平等性的一地菩萨开始,众生即是我、我即是众生。通达之前的话,我们学过一些大乘、尤其是第三转佛教的教义,能从理论上知道佛性遍于所有众生、遍于一切众生。
有些人可能认为,既然佛性遍于一切众生、佛性遍于一切法的话,那么植物和动物也应该没有什么差别了,因为植物也是法。
对于这一点,在《大般涅槃经》[注4]当中说过,稍微有一点差别,“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有杀生即堕恶趣。”这个教证说明,所谓的杀生,是指杀五蕴的众生,这才有真正的杀生罪业;而植物没有五蕴,因此不构成真正的杀生罪。
因为生物学经常说动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所以有些人很过分地说:“吃肉和吃蔬菜没有什么差别,因为蔬菜当中也有很多细菌。”这里面的道理,完全是不同的,因为杀五蕴的众生,才成为杀生。
这里讲的是遍众生,下面讲遣除一切怀疑。
庚二、遣除疑惑:
犹如水器破,月影不显现,
恶劣有情前,佛影亦不现。
有些人问,如果佛陀的佛性没有任何差别、在一切众生的自性当中安住,那么我为什么见不到佛相呢?如果众生都有佛性的话,我为什么见不到佛相呢?这里用了一种很好的比喻来回答。虽然每个众生的相续当中,都有如来的相,但是因为众生有一些障碍,所以不能见到。
“犹如水器破,月影不显现”,就像水器不存在的地方,月影就没办法看到。如果没有水器的话,月影就看不到;如果水器虽然存在,但是已经破了、水全部流光了的话,这样也是没有月影的。
“恶劣有情前,佛影亦不现”,在一些恶劣众生的心相续当中,根本没有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所以佛影也不会现前的。
有些众生虽然以前有一点福德资粮,但是后来毁坏了,福德资粮已经没有了;因为没有修行,所以没有智慧资粮;或者已经修了,但是因为其他的障碍而产生了邪见,最后自相续的功德全部没有了,那么这些人就不可能现前佛影的。
有些众生虽然以前有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但是后来因为障碍,法器被障碍已经破坏了,这样的话,佛影也不会现前的。
大家应该知道,在每个人的修行过程当中,可以经常照见自性佛。因为障碍、因为没有福德资粮,可能别人有感应,但是你没有得到感应,这是非常正常的。虽然已经存在,但是你不一定能见到。
《华严经》当中也讲了,“犹如明净日,无目者不见,若人心谄曲,终不睹诸佛”,就像明净的太阳,没有眼目的人,是见不到的;如果我们的心被烦恼障、谄狂、谄曲遮住,那么始终是见不到如来的。
在修行过程当中,为什么见不到本尊呢?不要说见本尊,连有缘的上师,也看不到;连世间凡夫当中的好人,也看不到。这与自己的障碍,有一定的关系。
我以前也说过,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把上师看作佛陀,初学者不要“视师如佛”,为什么呢?因为初学者对“视师如佛”的定解,不一定能生起来;即使生起来了,也不一定是很合理的。初学者通过正常地观察上师,有次第性的,先把上师当作一个很好的朋友,慢慢慢对上师生起无伪的信心。
很长时间对上师生不起信心,这是一个正常现象。有些人非常苦恼,我为什么对某个上师、对所有的上师,生不起信心?有些人天天哭、吃也吃不下饭、睡也睡不着,说“我怎么对上师们生不起信心?”
这个原因可能是,你的善根法器被其他的障碍已经毁坏了。就像碗已经破了,里面的水慢慢慢全部漏了。月轮虽然在虚空当中,其他每一个碗里面都有很明显的月轮显现,但是你的水器已经破了、里面的水也没有了,没有信心的水,那月影的境界就不可能显现了。
当然法器也可以补好,你可以重新买一个新的碗,在里面倒入新的水,也许可能有希望现前月影的。
我们下面讲最后一个颂词,算今天圆满。
如火依他燃,亦依他熄灭,
如是亦当知,佛陀现不现。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能见得到佛,有时候见不到佛呢?实际上这是因缘。
“如火依他燃,亦依他熄灭”,比如木柴等很多因缘具足的时候,火就可以燃起来。而木柴和相关条件不具足的时候,火就不会燃起来的。
那天我去非洲,他们用古代的方法钻木取火。他们现在是可以买火柴的,但他们还在用传统的方法。拿一个木块,用刀稍微给它钻一个孔,然后把它固定下来;再拿另一根木条,拼命地在木块孔里转,慢慢慢就开始冒烟,然后就出现火了。打火机、火柴,什么都不需要,只要两个木块摩擦,因缘具足的时候,火就开始燃起来了,这是一种因缘。
有时候看起来,现代人很有智慧,但是在某种意义上面,好像我们还不如这些原始部落的人,他们还是很有一些智慧的。
这是一种譬喻,因缘具足的时候,火可以产生;因缘不具足的时候,火就生不了。不要说非洲,我们学院有时候用钢炉生火,牛粪也是湿的、树丫丫也没有,其他烧的东西都没有,有些人(师模仿戏语)“火烧不起来、生不起来了,火生不起来怎么办啊?”现在幸好有电炉了,有电的时候大家能吃到饭了。(众笑)
如果没有电,在这个时候,尤其是夏天,以前我刚开始在学院住的时候,夏天所有的木材、牛粪全部都湿了,有时候这些都没有,我有一次去......不说我的故事了。(众笑)
“如是亦当知,佛陀现不现”,现前佛陀实际上也是一样的,在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各方面因缘福报具足的人面前,佛陀的色相可以现前;而在这方面因缘不具足的人面前,佛陀不会现前。
其实我们学佛也是一样的,有些人为什么修得很好,短短的时间、两三年进步非常大;而有些人学佛时间很长,不但没有进步,还越来越退步,最后一无所有,甚至产生一大堆邪见,就离开了。
我们学院当中也能看出来,每个众生的福报因缘都是不相同的。有些人短短的时间当中,产生了很殊胜的智慧,而且极其坚定,一直到最后的弘法利生,都特别方便、容易、顺利,这是很好的;有些人不管与什么人相处,前后左右都是顺缘,都是圣者,在这种环境当中,修行也很容易;而有些人因缘不具足,与道友的团结也搞得不好,跟这个人也搞不好关系,跟那个人也搞不好关系,前后左右全是敌人。
《杂譬喻经》[注5]讲了一个公案,有一个人叫迦罗越,他很想见文殊菩萨,做大布施。他说:“我一定要做大布施,我要见文殊菩萨。”有一天他在一个地方做了一个很高大的法座,祈祷文殊菩萨光临。他想文殊菩萨应该是相好庄严的,一定会现前的。
可是没有想到,在僧众里面出来一个相貌特别丑陋的、嘴里流口水的、鼻涕也流着的、眼里有眼屎的老翁,他要上法座。这个时候,迦罗越特别不高兴,就说:“高座不是给你陈设的,我给文殊菩萨设的。”老翁非要上高座,迦罗越先后七次把他拉下来。(众笑)
后来迦罗越很失望,他想:“今天我很想通过迎请,让文殊菩萨现前,但是没有如愿,我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见到文殊菩萨啊?”他很失望,也很向往,一直祈祷。后来晚上睡觉,梦中有人告诉他:“今天文殊菩萨亲自来到你所陈设的法座上,可是你拒绝了他七次。”让他不要对众生有分别心。(众笑)
认为不好看的众生,不是文殊菩萨;好看的众生,是文殊菩萨,这是不清净观,没有平等心。如果没有平等心的话,即使文殊菩萨来到你的面前,你也不一定认识。
我们对身边的人,也要观清净心。表面上看起来各方面不太好的人,也可能是文殊菩萨、佛陀的化身在我们面前的特意显现,所以我们观清净心,是很重要的;这种因缘,对各位也是特别重要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