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出曜经》,大正藏No. 0212,婆须密舅法救菩萨之所撰,姚秦竺佛念译,如来品第二十二:
最正觉自得 不染一切法
一切智无畏 自然无师保
最正觉自得者。昔六师在世贪著利养。竞自称己独谓为尊。闻佛出世神德过人。六师云集各共结誓。我等六人世无等伦。近闻有佛出世。神德威力逾越我等。宜可同议心齐意等语不相违。然后乃得胜彼瞿昙。即遣一人往观如来。颜色视瞻为如人不。即往观见视无厌足。还白六师如其所见。瞿昙颜貌世之希有。威神光明逾于日月。如我所见无譬可喻。六人复念。其人出于王种。理应端正何足复怪。今且更遣一人往观瞿昙容仪无畏。为躁疾局促耶。即往观相。如师子王在群兽中无所畏难。还告六师。瞿昙在众。如兽中王。无所畏难。六人复念。愚人希更事故。贪彼光明故围绕之耳。此是常宜何足复怪。彼瞿昙者出自王宫。六万婇女昼夜娱乐。未更师法曾不造学。更可遣人往听所说。颇有经理为如凡夫耶。即遣明达一人往观视之具闻所说。还白六人。彼瞿昙所演。达古知今前知无极却睹无穷。判义析理理不烦重。六师闻已复作是念。世多有人辩辞揵疾悦可人心。然不存理不可寻究。复可遣人往观瞿昙。众人闻其所说寂然听受为愦乱不听耶。即往观听。见诸大众渴仰闻法专一心意。渴仰如来目未曾眴。还白六师。瞿昙所演。味如甘露。众人渴仰听无厌足。六人复作是念。人集徒众。初心极猛久必退散复何疑怪。更遣一人往瞻瞿昙。义理深邃为浅薄无绪耶。即遣高胜一人往观瞿昙具闻所说。还白六师。瞿昙所演如海无崖我等所见如牛蹄水。今我一人且欲就彼求为弟子。焉知其余者。前后使人各共相将诣如来所。复有无数众生云隤竞至到如来所。即闻佛说此偈曰。
最正觉自得 不染一切法
一切智无畏 自然无师保
[注2]《俱舍精钥》第五册/第一百一十二课:
乙四、生起烦恼之理:
痴中生疑后邪见,坏聚边执戒见取,
尔后则于自之见,生起贪慢于他见,
嗔恚如是依次生。由具尚未断随眠,
境住非理之作意,此三因中生烦恼。
。。。。。。
下面讲产生随眠的因缘,有关这方面,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讲得非常清楚。
那么,生起烦恼需要几因呢?具足未以对治断除随眠、与生起烦恼相合的对境存在、非理作意这三种因而产生烦恼。这个相当重要。大乘经论当中经常引用这个教证,意思是说,我们相续中不管生起贪心、嗔心、慢心等任何烦恼,到底需要具足什么样的因缘?第一个因缘,自相续中的随眠未断除。就像前面讲的一样,如果是经部宗和唯识宗以上,认为是相续中习气或种子未断除。有部宗认为是得绳没有断除。总而言之,自相续中的烦恼习气还存在,这就是生起烦恼的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是生起烦恼的对境存在,比如生贪心的人、财物等出现,或者出现生嗔恨心的对境,怨恨的敌人等。一般说“眼不见、心不烦”,如果不接近生烦恼的对境,不一定生起烦恼,但是对境就在眼前的时候,很容易生起烦恼。所以,很多高僧大德为什么远离喧嚣的城市呢?主要原因是生烦恼的对境会现前,这时就没办法对付。很多人说:我在发心的时候,最好某某人不在,不然我可能对治不了自己的烦恼。的确如此,作为一个凡夫人,很多对境在面前显现的时候,很难制止烦恼生起,不管是生贪心、嗔心;如果对境没有现前,很容易对付。这是第二个条件,现前生烦恼的对境。
第三个是非理作意,比如生嗔恨心的对境存在时,认为这是对我如何如何不应理,就会产生很多非理作意;或者生贪心的对境存在的时候,本来是不净的法执著为清净、本来无我的法认为是有我等等,由于存在这种常乐我净的颠倒分别念,很容易就生起烦恼。如果你相续中的烦恼还没有摧毁,但不具足非理作意,即使有对境也不一定生起烦恼,所以非理作意一定要断除。
在这三个条件当中,相续中存在的随眠作为因缘,对境作为所缘缘,非理作意是增上缘,如这三者具足,自相续中的贪心、嗔心或者傲慢等烦恼自然而然会产生。因此,作为凡夫人首先自己应该观察,尤其有些人贪心的烦恼比较严重,不管是两性之间的贪心,还是对财物的贪心,很多非理作意很容易出现,自相续中的烦恼随眠种子还没有断除,这个时候,只要对境现前,可能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烦恼生起。这时,远离对境是相当重要的。
[注3]《佛说大般泥洹经》,大正藏No. 0376 ,东晋平阳沙门法显译,卷第三/四法品第八:
于阎浮提现为女像。众生见已悉皆叹曰。奇哉今日女人作佛。其实如来非为女身。称彼所欲各随因缘。现男女像随顺世间。
于阎浮提现生四种畜生趣中。众生皆谓真实畜生。其实不为彼畜生行。现入畜生随顺世间。
入梵天中现为梵天而作师长。其诸众生事梵天者。方便诱进使入正法不习彼业。现梵天像随顺世间。
现入淫舍度诸淫种不兴欲想。心如莲华尘水不污。庄严其身游诸四衢。方便诱化染心众生。入诸妓舍现为女人化以正法入学书堂现为师长化诸童蒙。
或入酒会博弈戏处。为教化故不同彼业。往诣冢间度诸鸟兽不取见想。入诸长者授以正法。入大臣中教令正治。入诸王子化令护法。入诸王者化以先王正法治国。现疾疫劫为之设药。令诸病者厌离身苦导以正法。众生谓是真疾疫劫。现谷贵劫饥乏众生施甘露食导以正法。众生谓是真谷贵劫。现刀兵劫众生各各共相伤害。化令和同导以正法。众生谓是真刀兵劫。现为劫烧计常众生示无常相。众生谓是真实劫烧。于一切众生各同其语。音声微妙胜彼彼类。乐音众生因而得度。现为四种地水火风。一一随种染著众生因斯得度。现为药树救疗众生因斯得度。入诸邪道而现出家。各为彼众而作导师。于无数劫已离外道。示现出家导以正法。现为工巧医方咒术。一切众生及诸外道各怀憍慢。故于其中种种现化。降伏众邪憍慢贡高导以正法。众生见已谓为世人。如来常住离世间法。乃至现为下贱仆使随类度人。于阎浮提种种异业无不现化。其实如来不与同事。现为其像随顺世间。北郁单曰。西拘耶尼东弗于建二十五处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于中现化随顺世间。如首楞严三昧广说。
如来成就大方便智。一切所为无不现化。是故名曰大般泥洹。
[注4]《大般涅槃经》,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卷第七/如来性品第四之四: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无杀者应当无有不善之业
佛告迦叶。实有杀生。何以故。善男子。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有杀生即堕恶趣。以业因缘而有刹利婆罗门等毗舍首陀及旃陀罗。若男若女非男非女。二十五有差别之相流转生死。非圣之人横计于我大小诸相。犹如稗子或如米豆乃至母指。如是种种妄生忆想。妄想之想无有真实。出世我相名为佛性。如是计我是名最善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伏藏。即取利[钁-(目*目)+賏]斸地直下磐石沙砾直过无难。唯至金刚不能穿彻。夫金刚者所有刀斧不能沮坏。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一切论者天魔波旬及诸人天所不能坏。五阴之相即是起作。起作之相喻如石沙可穿可坏。佛性者喻如金刚不可沮坏。以是义故坏五阴者名为杀生。善男子。必定当知佛法如是不可思议
[注5]《杂譬喻经》,大正藏No. 0204 ,后汉月支沙门支娄迦谶译,(七):
昔有迦罗越。常愿见文殊师利。迦罗越便大布施并设高座讫。便有一老翁甚大丑恶。眼中眵出鼻中洟出口中唾出。迦罗越见在高座上便起意。我今日施高座。高尚沙门当在其上。汝是何等人。便牵著地布施讫。迦罗越便然灯烧香。著佛寺中言。持是功德现世见文殊师利便自还归家疲极卧。梦有人语言。汝欲见文殊师利。见之不识。近前高座上老翁正是文殊师利。汝便牵著地。如是前后七反见之。不识当那得见文殊师利。若人求菩萨道。一切当等心于人。求菩萨道者。文殊师利便往试之。当觉是意。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己四(转依之功德)分二:一、解说转依;二、宣说彼超胜之理。
庚一、解说转依:
烦恼所知障,种子久恒具,
断除极广大,诸相尽摧毁。
心识相续中烦恼障、所知障及习气或种子,从长久轮回无始时以来未曾离开而恒常连续具有。断除:从一地至十地之间出世间微妙智慧由广大二资所生,无分别等同虚空极其广大,每一地也有上上品智慧等九类,具足一切相之自性,以这样的一切相完全摧毁或断除三障,对境五蕴转依为法界极其清净的自性,有境心识转依成无分别智慧之自性,或者,诸法转依成空性真如清净法界,八识聚转依成四智,这五者称为转依。总之,显现处的器、显现外境的八识聚连同显现身体的不清净一切显现本来自性安住于真如中,但由二障所遮而没有如实见到其自性,以道断除,以清净为差别的浩瀚无边显现就称为转依,就如所有而言,无有所取能取法而于平等性中不动的同时,以尽所有无杂显现一切所知如幻,但无有偏颇相而平等。
获转依白法,最胜德即佛,
极净无分别,大境智道得。
如此转依力、无畏等无漏白法的功德,声闻缘觉不具有,因此,获得具最极殊胜者就是所谓佛陀的体性,菩萨入定中以无分别最清净或极清净证悟诸法如虚空般无缘,后得中虽然显现无边所知,但见如幻等大对境智慧,或清净世间智,这两者是凭借修道获得。成佛时入定后得无别,以自然本智或不可思议大智慧一时照见一切如所有、尽所有诸法。
庚二(宣说彼超胜之理)分二:一、解说佛之转依超胜声缘之理;二、解说彼之十分类。
辛一、解说佛之转依超胜声缘之理:
佛住彼见众,如居山王上,
尚悯乐寂众,况于喜有人?
以如实安住如是通达或趋至法界如来佛陀安住地转依无漏的法界中,如同须弥山王高于一切山川,在它的上方看十方,可见近远好坏一切色法。同样,如来超胜高于声闻缘觉的转依,佛陀的圆满转依如同处在高高的山王上,以大智慧照见一切众生,对于喜乐自利寂灭涅槃的众生声闻缘觉也起悲悯或生大悲心,因为那些声闻缘觉不利益从无始轮回以来成为亲人的众生舍弃了大悲心,远离了证悟法无我的大智慧而不能断除所知障,由此未获得遍知智慧,所以佛陀对他们尚且也生起悲心,那么对于喜爱痛苦之处三有的其他轮回众生悲悯就更不必说了,因为他们没有脱离三苦。
辛二、解说彼之十分类:
依入极入非趋入,舍离普入二不二,
平等超胜遍行性,承许如来之转依。
所谓依——佛陀的圆满转依有超胜的功德,是什么呢?1、佛陀恒常唯利众生,为此趋入他利。2、佛陀的转依是世间出世间声闻缘觉转依等一切法之最,因此是极入。3、异生凡夫生烦恼之因是对境在近前、非理作意及没有断除烦恼的随眠三者,佛陀的转依何时也不趋入生烦恼之因。4、获得那种转依后永远不可能趋入烦恼与不善行,因此为舍离。5、一次获得转依,乃至轮回际之间不可能退失,一切时不间断而趋入,因此为普入。或者,趋入染污之对治的一切法,故称普入。6、所谓二,是指趋入初始真实示现证觉及最终示现涅槃二者,因为成佛后于十方一切世间以佛陀殊胜化身调化,一切时示现大菩提相。7、胜义中无有趋入彼二者,证悟轮涅二者平等性而趋入不二。8、从仅断除烦恼及种子之解脱的角度与声闻缘觉同分或平等。9、分别而言,佛陀的转依以断除所知障与具足力、无畏等功德超胜声闻缘觉。10、遍行是指相应一切众生各自的种姓、根基、信解而宣说三乘法,因此是乘遍行的本性。如是所解说的十种差别之理,承许为如来的圆满转依。由此可知,佛陀的转依,具最上功德,趋入一切对治法,因此趋入广大。
己五(周遍之功德)分二:一、真实;二、遣除疑惑。
庚一、真实:
虚空恒遍行,许佛亦如是,
虚空遍行色,佛遍行众生。
周遍时方一切法之理:如同虚空三时恒常随行瓶子柱子等一切事物。同样,法界无漏佛陀的转依也是于过去未来现在时恒常随行彼时的一切法,三时所摄的一切法均不超越真如,并且法界是自性清净,因此成佛时及前面分位从本体而言无有差别。犹如虚空无别周遍普行远近白红贤劣中等一切色法,同样,佛陀的法界也周遍贤劣中等一切众生相续,并随行其法性的自性,因为佛陀是法界客尘最极清净的自性,一地证悟法界普行的法相时就获得了自己与一切众生平等心,是自己也是众生,是众生也是自己,因此通达无别等性,于十地次第修行圆满至获得佛地时,圆满通达一切众生与一切法本性是真实圆满菩提的自性。为此,称遍行一切众生。
庚二、遣除疑惑:
犹如水器破,月影不显现,
恶劣有情前,佛影亦不现。
若问:如果佛陀的自性随行一切众生无有差别,那么一切众生自心的法性也应恒常见到佛陀的自性,为何却不见佛陀色身呢?
那是因为众生相续由障碍所遮蔽而不是见佛的法器:比如,空中虽然已有月轮,但水器破了无有水时,月影不会显现。同样,众生的相续未积累福德智慧资粮,具有烦恼不善业障碍的恶劣者,如同水器破裂无水般无有信心等持的净水,就不会显现佛陀自性与色影,梵语“热巴”涉及自性与色影二者。
如火依他燃,亦依他熄灭,
如是亦当知,佛陀现不现。
为此,见不见佛陀色身并非因为佛陀不遍一切,而是何处有积累见佛资粮的所化,佛就显现,若无有这种所化,则不显现,如同火当其他燃料存在就燃烧,无有其他燃料火则熄灭不燃。同样可知,佛陀色身也是于有些所化众生前显现成佛及住世,于无有所化之境与时间则涅槃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