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4课12-22

创建日期:2022-07-08

  行为学-教言宝藏14课12-22

  (十二) 无常何时降临难了知二

  无论你所生活的城市有多么繁华,家庭条件有多么优越,一旦无常降临,一切都结束了,连自己最为执著的身体也无法带走,只能放在世上成为尸体,唯有自己的灵魂跟随业力独自漂向未来。而这时能否获得自在,完全取决于生前所修的法,因此,平时要多修修法。

  我平常也经常告诫一些年龄较长者,你一生都在为家庭操持,现在是该放下的时候了。世间法永远不会有圆满的时刻,而无常又太过恐惧。如果医生现在告诉你,你可能只有几个小时的生命了,你会怎么想?所以,你已经很对得起家庭,现在要多对得起自己。

  死亡无常是我们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的一件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可能有些人认为,人生在世,烦恼已经很沉重了,如果天天观修无常,又多加一个烦恼,岂不更烦恼!要记住,我们现前“烦恼”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珍惜人身、精进修行。虽然看起来可能是一种烦恼,但正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言:“我因怕死而进入佛门,怕死而精进修法,最终怕死之念消融法界,就再也不怕死了。”所以我们需要这个“烦恼”的过程,并将它作为前行的动力。

  很多修行者认为佛法和修行“有也可,无亦罢”,但这充分说明他尚未真正懂得佛法的道理。我们说过,佛教非常客观,它的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而此外还有较之更客观之事吗?这也是我们从小到大,费尽心思忙碌追求的目标。因此,要多思维这些道理,精进修法。

  我们谁都不知道,无常何时会降临到自己的身边。今天、明天还是后天?有时我自己也会躺在床上想:“很多与我自小相伴的出家人,甚至比我更年轻的人都已经撒手人寰;与我同岁或稍长我几岁的人也纷纷离世。幼时见到过的那些老人,也基本都不在世了,即便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也都一个个离开了。我还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一定可以长时间留在这个世上?”这么传讲的真正目的也是告诫在座的弟子,应该多思维无常,不要自欺欺人。如果不经常观修无常,就无法生起修法的动力,修行也决定不会精进。

  因此,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逃避。有的人还有时间把内心的痛苦写在纸上,但当自己临终时是否还有这样的时间,谁也不知道。但无论是否有时间书写痛苦,只要内心带着痛苦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今生所得到的人身就真的没有多大的利益。

  我们获得一次人身,并不是为了到世上享受华服美食。在座的每个人从小直到现在,谁没吃过几顿山珍海味,穿过一两件华美服装,但今天又有什么感觉?即便你当时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金缕玉衣,戴的是珠宝美玉,但一切都是过去的事了。而未来面对无常,才是真正的大事。如果那时无法坦然面对,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失败者。

  (十三) 依于具相上师清净法

  【依于具相上师清净法

  我们说过,具相上师要具备具德和具缘两个条件,因此在选择导师时要慎重,不能如老狗寻食般依止导师。可能有些人往昔没有听过这些教言,初次依止导师时不知道如何选择,认为只要是会讲法的和尚,可能就是一位导师。但在佛教界中,口中能说几句佛法者,一点都不神奇。佛教并不是一门学术,依靠它改变自己内心者,才是真正具有功德者。

  如果只是口中会说几句佛法,即便词句有多优美,听起来有多动人,都没有多大的意义。平常我们诵读的《金刚经》、《楞严经》等许多经文,文字已经非常殊胜优美,只要上过学认识字,人人都能阅读,无需谁再在我们面前念诵。但仅仅会阅读还不够,因为书面上的道理是历代传承祖师的功德,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想令它成为自己的功德,必须自己修行。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已经做过很多件善事,付出不小的代价,但所做一切是否有功德?这不需要去问别人,问问自己就知道: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信心、慈悲心是否增长。说得通俗一点,你的性格有没有改善?如果没有很好地改变,只能说明所做的一切没有功德。

  《功德藏》中曰:“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所谓功德,并不在于你平常所做的事有多大,而要观待自己的内心是否有改变。无论你是念诵《阿弥陀经》、《金刚经》、《般若心经》还是持诵各种心咒,或者一一朝拜普陀山、五台山等各种神山道场,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是否改变。一旦自己的内心开始改变,即便你感觉自己平常没做多少善事,功德也在增上,而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修行路途上,不仅要依止具相上师,还要得到导师的清净法要。有时候我看到一些初入佛门者,有些很幼稚的想法。他认为“我所依止的导师非常殊胜,智慧也很高尚,不仅我对导师很好,导师对我也很不错。仅凭这个缘起,在我未来临终之时,导师可以把我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想法听起来似乎是以信心为基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还是有点不符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

  往昔提婆达多在地狱遭受痛苦时,抓住释迦牟尼佛的双足说:“我现前太过痛苦,你能不能把我扔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释迦牟尼佛告诉他:“吾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导师为你宣讲解脱法要,但你是否能获得解脱,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因此释迦牟尼佛告诫我们:“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解脱要凭借自己的努力,这也是我们不仅要依止导师,还要依止清净法的原因。

  要记住,修行不能太幼稚,需要自己精勤造行。自己若不精进,永远到达不了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清净心之中。想知道自己距离西方极乐世界有多远,就看看自己的贪嗔痴烦恼有多少。

  (十四) 无论生于轮回贤劣处 三苦之外无有他方界

  【无论生于轮回贤劣处,三苦之外无有他方界

  下至三恶趣,上至三善道,只要还在六道中轮回,时时都会被变苦、苦苦和行苦这三根本苦所逼迫。

  从人身的角度而言,现前快乐不一定表示下个瞬间也快乐。当下的快乐,下一刻可能就会成为痛苦;前一刻的痛苦,也会在下一瞬间变成快乐。这样的显现比比皆是,这就叫变苦。

  所谓苦苦,是指前面的苦尚未消尽,紧接着又产生后面的苦。父亲刚刚去世,母亲也相继离世;或者父母才过世,自己开始缠绵病榻。像这样前面的痛苦尚未消尽,后面的痛苦接踵而至的显现也随处可见。

  何谓行苦?比如你今天觉得心情不错,邀约朋友一起去享受饕餮大餐,山珍海味。虽然当时觉得口感不错,满足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却是在糟蹋他人的生命令自己快乐。即便临时感觉很快乐,但已造作极大罪业。待不久的将来因缘成熟时,就要感受无数倍痛苦,而这样的显现在人间更是屡见不鲜。

  因此,即便我们现前生长在稍有快乐的人天善道,最终还是要遭受很大的痛苦,此处并没有永恒的快乐。唯有精进修法,才能超越痛苦,成办快乐。

  (十五) 此生亲友受用皆圆满 即应精勤方便断贪欲

  【此生亲友受用皆圆满,即应精勤方便断贪欲

  上师告诫我们,无论自己与亲朋好友此生的物质条件有多圆满,都要断除贪欲,精进修法。我们说过,为了生存,不得不做一些适当的追求,但过分追求就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抽出时间多修修法。

  今天从我的口中听到这些话,可能觉得有些道理,但感受并不是很深刻。可是只要你能如是造行,坚持下去,临终就能感受到这些教言的功德。如果等到临终时才想起来,一切都来不及了。阎王爷绝不会慈悯地多给一分钟:“既然现前你已经觉悟,就回到人间多修几年再来。”阎王爷绝不会那么慈祥,因此从今天就要开始做起。

  如果单纯站在某一个立场说要“直接断除所有一切”,恐怕不现实,还是要多观修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因为与我们现前根机最相应的法就是共同外前行。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往昔在高原地方无论讲解什么法门,都会着重讲解共同法。因为对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我等弟子来说,共同法是最相应的法。

  现前有很多人一心追求直断、顿超等法,而修学禅宗的人则将文字般若、观照般若搁置一旁,一味寻找实相般若。但是否能得到法,还是要先问问自己的根机与这些甚深法要是否相应?法与根机若不相应,无论追求多么高的法,最终都只会变成一种空话。

  往昔我遇到一位出家人问我,他平常修法是遵照惠能大师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教言而修持,感觉自己时时能住于“应无所住”的境界中,但为什么不能算开悟?

  因为当他在说“应无所住”时,即便“应无所住”的是“空性”,但无相的境界也已经成为心所感受的境界,此时“应无所住”就成为所缘的对境,实际为“应有所住”。所生之心,当然是妄心,自然也不能称之为开悟。

  如是讲解就是告诫大家,一味追求高深的法要,实际当中也很难运用,还是应该先从基础开始做起。共同前行会对我们以后的修行提供很好的帮助,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十六)具相上师如何作教授 坚定信念如实而修行一

  【具相上师如何作教授,坚定信念如实而修行

  如果对导师没有很好的认识,无论导师为你讲解什么法门,你都不会全部铭记于心,也不会如理如法地依教奉行。因此,初次依止导师,观察好自己的导师是否具德具缘,非常重要。

  一旦认识到导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是真正的佛,并且和自己有很大的缘分后再去依止导师,无论导师为你如何传讲,你都会铭记在心。面对这样的导师,内心也不会再有疑惑,“导师是否会传讲一些不如法的思想?”绝不可能。因为具德上师的使命就是为了度化众生,他永远不会传讲与正法相违的谬论。

  如果导师口中所讲与正法相违,就充分说明这位导师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而我们初次观察导师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一旦做好观察,后面就不会心生防备而时时暗生疑窦:“对这位导师所传的法是否还需要留意,看究竟能不能这么做?”面对真正的导师不需要有这样的疑惑,因为具德上师永远不会欺骗众生,怕就怕在我们所依止的导师不是真正的具德上师。

  如今汉地上至社会名流,下至普通百姓,受到种种欺骗的事也时有发生,原因就在于他们一开始就没有如理如法做观察。汉传佛教历史悠久,在藏地还是边地时,汉地佛教已经非常兴盛。但由于历史曲折,如今汉地的佛教环境并不如往昔一般圆满,给了他人利用这些漏洞的可乘之机。因此,若不细细观察,被骗的事情还会层出不穷。有时我在微信上看到很多人会发一些修行经历,有好有坏。但如果是不好的经历,就说明修行没有如理如法。因为如理如法的修行人,永远不会遭遇这些事。

  要记住,我们今生能获得这样的珍宝人身非常难得。我们说过,获得十八种人身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持戒,从小乘别解脱戒乃至密乘三昧耶戒之间,都能清净守持。我们前世必然是守持清规戒律的修行者,否则今生绝不可能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其次,前世我们决定修行过六度波罗蜜。相对而言,前五度是方便,但般若空性并非轻易就能修行,而前世我们必然是修过如此殊胜法门的修行者,否则今生也绝不能得到这样的果。第三,前世的我们在修行路上时时发愿能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今生才获得这样的人身。

  由此可知,今生所得的珍宝人身真的是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可怕的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夺走这个殊胜的人身。如果没有得到丝毫之利益而空耗一生,就此从人间消失,是非常不值的。现前已经具备这些条件,就要遵照导师的教言,如实修行,绝不能再打折扣。

  (十七)具相上师如何作教授 坚定信念如实而修行二

  在座的信众,有些可能是刚入门,听说过亚青寺的传承后过来听听法;有些一直都在按照本传承修行。但无论你修学什么法门,都不能仅仅为了圆满修行数量。比如修学加行的弟子,目的是为了尽快圆满数量后去修更高的法。从凡夫的角度来说,有这样的发心也能理解。但今天我们站在佛法本身的角度,可不能这样,还是如理如法行持最好。不要仅仅为了圆满数量而修行,这样的修法,很难保证质量。

  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更应重视这些道理。因为我们所修的上师瑜伽是将正行和前行结合一起。但为什么不叫成熟口诀法或窍诀法之类的名称,而叫上师瑜伽呢?因为我们初次修法期间,不能长时间依止在导师身边。如果能长年呆在导师身边,导师可能会用另一种方式为你传讲。因为法无定法,导师都是针对弟子根机而传讲。当我们现前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必须要着重于方便而不能过于重视智慧。若是太过执著智慧,反而会成为解脱的一大障碍。因为无法长时间待在导师身边,如果出现很多疑惑或修法时有所偏袒,会因为导师不在身边而无法及时得到修正。因此无论你的根机如何,都不得不配同着智慧,先从方便着手。

  在座很多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都知道,我们平常的修法着重观察修和安住修。因为无论是昏沉掉举还是感觉清净,有念还是无念都需要调伏。我们不会因为妄念太多而感觉修行不好或妄念很少而自觉修行不错。我们现前修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调伏。如果没有调伏,即便没有妄念,也没有什么意义。三界之中,除欲界外的色界和无色界天,时时都在无妄念状态中,但它们永远无法成办解脱,原因就在于没有“调伏”。因为仅仅压制一切妄念的无分别状态,并不叫调伏。而欲界众生能够成办解脱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可以“调伏”。所以,我们现前要学会这点。

  有些修学上师瑜伽导修时间不久的弟子,可能会觉得上师瑜伽仅仅是前行的教言。因此,除了剖析调伏妄念之外,无法更好地运用方便。这时就会产生“妄念太多时修行不好,妄念不多时修行才好”的认知。但这是一个过程,很多人都如此。可如果是已经修较深一点法的弟子仍旧问我,这两天妄念太多,无论如何也无法清净,无法调伏,是否修行太差劲,我就非常肯定这个人决定没有好好去看《上师瑜伽》,也没有好好修行,因此他的见解非常糟糕。原因在于何处?因为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时是站在四个立场之中传讲: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现前你有这样的疑问,就说明你的善巧运用做得非常不如法。

  我们在讲解显密差异时说过,显宗和密宗最大的差距在于: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现前我们作为密宗弟子,就要把这四个要点运用到自己所修学的法当中。有些人只是打着密宗的旗号,声称自己是修上师瑜伽的密宗行者,但对修学密宗要具备的条件一无所知。难道持咒、打坐就是密宗吗?外道教也有持咒,也有打坐,为什么我们念诵的咒语才能成办解脱?其中的道理,还是需要去认真学习、思考。

  我们讲解显密差异,并非是轻视显宗,而是告诫修学密宗的弟子,修法时要体现出密宗的特色。正是由于修学密宗具有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这四个条件,因此一生就可成办解脱。只要你是修行密宗的根机,即便你抱怨自己的根机太糟糕,烦恼太沉重,一生成办解脱也近在眼前。这就是密法的教言。如果根机再高一点的话,几个月、几年的时间就可以成办解脱。为何成办解脱的时间如此短暂,而不是显宗所需的三大阿僧祇劫?

  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有多长?从地球上有生命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多久?地质学家会给出他们所推测的多少亿年的数字,但准确的数字无人知晓。从今天开始直到地球上的生命完全消失,又要过多少亿年?从地球上出现生命,到生命彻底消失这一段时间,称之为“住”,长达二十个小劫。我们把地球形成的过程称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其中地球的形成需要二十个小劫,住二十个小劫,从地球开始毁灭的整个过程需要二十个小劫,完全在虚空中也需要二十个小劫。成住坏空八十个小劫,称为一个阿僧祇劫。而显宗修行者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这样的时间,已经无法用年来计算。

  密法之所以可以一生成办解脱,最快能在几个月、几年中成办解脱,原因就在于具有四个要点——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我们都说自己是修学密宗的弟子,但反问一下自己平常修行中,如何将这四个要点运用到自己的修法之中?是否可以讲解一下你的见解、修行、行为和根机?你若回答说不懂,只是这么念诵而已,那和显宗的念诵有什么区别?当然,念诵决定有功德。俗话说“无论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只要你能调伏自己的内心,就是很好的修法,但速度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不一定了。

  我们如是讲解的目的也是告诫大家,虽然平常讲法的时间不多,但导师都是在针对弟子而传讲。如果平常修行过程中有不够圆满的地方,在听闻导师的讲法后,就要把不足的漏洞补上。这样一来,你以后的修法就会越来越圆满,见解增长以及多方面条件也会成熟得越来越快。

  (十八)具相上师如何作教授 坚定信念如实而修行三

  从总体的角度而言,密宗的四个条件: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你在平常修学过程中运用得如何?具体到自己的修法,又是如何将它归纳到自己所修学的上师瑜伽导修之中的?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所修的上师瑜伽就一定是密法?如果你能坚定地回答,自己的修法已经圆融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这四个要点,现前正在照此修学,因此自己的见解就是密宗。若不能的话,你的修法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汉地很多人一谈到密宗,心中就已经有了其他的一些看法。但作为密宗行者,要时时反观自己,以上讲解的密法要具备的四个要点,与自己平常的修行是否契合?若不契合,只能说明你可能只是和密宗挂一个钩,实际上远远称不上密宗。密宗讲解的也是调伏自己的内心,并没有讲解在贪嗔痴烦恼没有调伏的情况下,烦恼就是智慧。因此在座弟子在平常修行过程中,这方面要做得圆满一些。当然,一次就做到很圆满并不现实,还需要平时多去翻阅一些法本,多看看光碟。

  我们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多拿一点薪水,从小到大自己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父母为我们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如果当时父母不让我们上学,这些学费加起来也足以成办一番事业。但就是为了长大能谋一份好工作,成办今生短短的幸福,我们所付出的代价一点也不小。而我们现前是为了创造生生世世的快乐,若不付出一点代价,又如何能得到?

  请问《上师瑜伽导修》的光碟,你看过几遍?法本看过几遍?如果光碟仅仅看过一、两遍,法本也只是前面翻几页,后面翻几页,这样的闻思能通达上师瑜伽吗?所以修学佛法真需要细致一点,绝不能将商场上的打折运用到修法之中,而是要努力做得圆满。唯有如此,见解才会迅速增上。

  往昔我看见某地很多弟子都在修学上师瑜伽,短则一年半载,长的也已修学多年。但我在与他们探讨期间,发现他们回答问题非常不理想。我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根据历代传承祖师以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传讲,不应该出现这样不理想的结局。于是我把修行稍微好一点的弟子留下来,问了一下他们整个修行过程,最终得出两个原因。

  第一,很多人已经将上师瑜伽变成功课性的上师瑜伽。每天拿着法本,按顺序从头到尾念诵一遍,并配同着一些观想,就像做功课一样完成上师瑜伽。虽然平常口里打着修上师瑜伽窍诀法的旗号,但实际当中,修法已成为一种功课性的修法。别说是一两年,即便一百年、一千年你也回答不出导师的问题。我们并不是讲解这样的修法没有功德,而是距离解脱的见解太过遥远。三大阿僧祇劫是什么概念,而一千年与三大阿僧祇劫相比,连九牛一毛都不算。因此,我们要反观自己,是否是功课般地修行上师瑜伽?

  第二、自创性的修法。有些居士平常每天也要修学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但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由于平常看过很多书的缘故,他自己觉得这个方便不错,那个方便也很好,于是便拿来用于修行之中,但最终是按照哪个传承调伏烦恼,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自己感觉很好。但感觉不错,对治烦恼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绝不可能。别说几年,就是成百上千年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因为你是按照自己创造的传承在修学。

  在座的弟子们也不妨扪心自问,平常修行期间是否有这方面的现象?若具有,就需要及时改变。因为只有如理如法修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观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就是为了能精进修法,尽快成办解脱,因为今生的时间所剩不多。听起来好像是大家都在等待死亡一般,实际上事实本就如此。我们都知道无常是客观的定律,无论我们说与不说,信仰或不信仰,它迟早会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会有任何偏袒。因此,我们不仅现在就要抓紧时间精进修行,而且修行必须要细致再细致一些。

  有人告诉我,现在汉地常常有导师带着一批居士,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一次共修。但我想你们应该听说过,我提倡以独自修行为主。有时候聚在一起共修也可以,但次数不能太多。正如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所讲解般:“独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缘,三四以上贪嗔因。”

  为什么独自一人在家修法会觉得很孤独,原因就在于尚未真正掌握到什么是佛法。由于无始以来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以为到了热闹的场所,内心就会更宁静,但实际上还是在散乱。历代传承祖师都是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成办解脱,没有成群结队、大家一起成办解脱的公案。因此,这些道理要铭记在心。

  (十九)具相上师如何作教授 坚定信念如实而修行四

  我们的整个修行分为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安住修当然重要,因为它讲解智慧;但观察修更为重要,因为它讲解的是方便。在修学禅定方面,我们还要着重一些方便。

  往昔我在汉地见到一位虔诚的居士。他告诉我,由于他年龄较大,没有很多事情可做,因此大部分时间都与修行为伴,每天至少要修行七八个小时,其中至少有四个小时在打坐,一天两座。

  我们将禅定分为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两种。对于利根者以真实教授直接讲解心的本性,不讲解次第道。但对于一些刚开始入门的老年人,由于本身没有禅定也不会修行,充分说明现在还没有开悟,只能为他讲解方便教授,并从一切禅定之起发点开始入手。为了看看他的修法有没有次第性,我问这位老居士,平常修行禅定时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他说不懂,只知道禅修时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也就是说,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当中安住就是他的禅定。

  “止息妄念,无分别状态”是佛教用语,但如果认为什么都不想,把心自然安住就叫禅定的话,我们一生中所修行的禅定可一点也不少。平常睁着眼睛坐着修禅定,晚上睡觉时闭上眼睛躺着修禅定,但这两者除了姿势不同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吗?难道闭上眼睛,什么都不想就是在修禅定吗?当然不是。把心自然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就是禅定吗?现前我讲解他人的故事,并不是批评他人的修行,而是在辨别在座弟子们自己的禅定!你们平常在修学禅定,是否也是一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

  平静状态适用范围很广。睡眠之前是平静状态;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有三百六十个平静之状态,有三百六十种禅定;世间禅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有十七种平静之状态,有十七种禅定;无色界天四空处,有四种平静之状态,有四种禅定;出世间禅定,从小乘到密乘之间,要分为九乘次第,有九个平静之状态。我问这位老居士,你所谓的平静之状态是哪一种平静状态?

  若在座的弟子平常也是如此修学禅定,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说明你的平静状态完全是盲修瞎炼,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好比向天空中放箭,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就称之为乱放箭。平静之状态有那么多,但修学禅定没有一个具体目标,只是为了平静而平静,这不就是盲修瞎炼?因此,平常还是应该多阅读《上师瑜伽导修》为妙。初次修学并不仅仅单纯修学禅定,还要配同很多方便,尤其要知道如何善巧运用这些方便,这才是关键。

  虽然文字上没有这么多教言,但我们有时会在这方面着重多讲一些的目的,就是要指出弟子们修行中的漏洞。如果只是像听故事一样,认为导师的教言和自己的修行没有一点关系,我们的讲法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听闻以上教言以后,就要观察自己是否有这些不足之处。若是具有,就要及时补漏,而这才是我们见面的真正目的。如今科技发达,要找导师的照片并不是很难,几块钱就能找到很大的照片,还需要亲自去见一面吗?我们见面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消除弟子修行上的一些疑惑,解答修行中的疑问。因此,这些内容都要铭记于心。

  (二十)具相上师如何作教授 坚定信念如实而修行五

  我们现在讲解的是“具相上师如何作教授,坚定信念如实而修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永远不会欺骗我们,这一点上,大家可以放心,不需有任何怀疑,这位导师是否会带领自己进入另一道当中。因为我们的导师已经成就,他所传讲的教言就是他成就的一系列方便,只要我们遵照他的方便而造行,成办解脱近在眼前。

  现在很多世间人都认为创新很重要,因此有许多佛教徒也开始往这方面发展,认为佛教也需要创新。但这是非常无知的行为,因为他并没有理解什么是佛教。也许他以为烧香拜佛就是佛教的全部,但佛教可不是这么粗糙。

  为什么世间法不仅仅需要创新,而且还有创新的显现?因为我们的思维永远没有尽头。即便今天的感觉有多么丰富,第二天又会觉得落后。一百年前的人们认为,当时的技术是最先进的,但一百年后的今天,它已经变得非常落后。因为思想本身就是如此,所以人们都提倡创新。

  佛教为什么讲解要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依据,必须遵照导师们的教言?因为导师智慧裸露出来的境界,已经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属于思维的范畴,而我们永远无法以自己的思维去猜透历代传承祖师的密意,因为彼此完全是两种境界。正是由于本身基础不同的缘故,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的修行必须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当自己圆满成就之时,与历代传承祖师无二无别,但在现前还未完全达到一如之前,必须要符合这一系列条件。

  往昔我在亚青寺初次与汉人打交道时,遇到一位香港居士,他手上有一本《六中阴教授》。《六中阴教授》源自于藏传佛教的一位伏藏师,当时亚青寺没有翻译过,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也没有翻译过。因此我看见这本书时,内心非常高兴。我想,虽然不能为汉族弟子传讲法性中阴所讲解的顿超,但可以讲解一些禅定中阴、有生中阴、梦中中阴等内容。当时我对于很多佛教名词的汉语表达方式并不熟悉,于是问他借了这本书,回家对照藏文版一边看一边学习。

  但看着看着就觉得有些奇怪。藏文版里原来有的内容,这本汉文版没有翻译出来,而汉文版里多出来的内容,藏文版里完全没有提及。于是我就又去找这位居士,向他请教这本汉译版的《六中阴教授》是谁翻译,为何会与原文有出入?他告诉我,这就叫做现代佛教。虽然很多佛教界人士认为古代很多修行者的思想非常好,值得学习,但毕竟时代久远,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要把现代先进的思想放进去,成为现代佛教。我说:“天哪!这是什么概念?连佛教是什么都不懂,还要翻译佛教著作?”

  因此,我也时常告诉很多刚入门的弟子,若是想多看一些书籍,应该选择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因为他们已经圆满证悟,笔下的文字来自于智慧的自然流露,与佛法没有一丝矛盾之处,与心的本性也不会有任何冲突。如今有些人虽然也写一些佛教的书,但是否值得阅读还有待商榷。因为他尚未证悟圆满境界,仅凭自己的思维,可能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即便他可能会运用许多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证作为依据,但还是会把自己的观念加进去,由于他的观念本来就有纰漏,所以思想是否完全与佛法相契合,就很难说。因此,平时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最好的。

  (二十一)具相上师如何作教授 坚定信念如实而修行六

  我们已经从禅定方面讲解了一系列教言。理论很重要,它是实修的前行。若尚未懂得如何修行就一味去修,可能很难修得好,因此必须要知道该怎么修行的一系列道理,来作为我们修行的前行。但如果一味专注在理论上而不做实修,则永远无法调伏自己的内心,所以修行更为重要。

  我时时都在告诫大家,口里会讲解一些佛教词句,或从佛教的角度中讲解一些道理,一点都不稀奇。就如同我们听农民讲解如何种庄稼一般,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因为这是他的专业。同样,修行人口中会说两句佛法,是非常正常的。但是重要的不是我们会不会讲,而是有没有这样的见解与功德?

  我们先不讲解临终和未来,仅从现实生活而言,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慈悲心和信心有多么增上。从这个角度就能知道,自己和佛法已契合到什么地步。如果内心还是与庸俗同道,即便口中能说会道,仍旧没有丝毫利益。

  无垢光尊者曰:“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以及“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等,这一系列教言就是在告诉我们,仅仅将佛法停留在口中,内心仍旧与庸俗同道,说明你还是一个凡夫,仍旧无法改变人生。所以,现前就需要去好好修。

  (二十二)大恩上师所传妙窍诀 勿令漏失融入自相续

  【大恩上师所传妙窍诀,勿令漏失融入自相续

  我们应将导师所传讲的一切教言铭记心中,不要漏失。我相信,大家都由于个人缘分而依止过很多导师,反观自心,具德上师为你传讲的一系列教言是否铭记在心?要记住,无论生活中还是自己静心修学期间,都应将导师的教言一一运用起来为妙。

  我们说过,修行者要时时观待自心。若仅仅在表面上做出修法形象,说自己已经修了多少法,或日日夜夜念诵《楞严经》,但却没有观察自心,改变自己的心相续,恐怕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解脱和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清净心之中。内心没有清净则永远无法呈现解脱果位。若能时时反观自心,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不仅现实生活中家庭会越来越和睦,事业越来越顺利,更能于临终了脱生死,未来获得解脱。无论你是否信仰佛教,这都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目的。

  现前很流行在亲人弥留时打电话给某个活佛,请活佛通过手机在亲人耳边念诵颇瓦法。当我在念诵时心里会想,这个人马上就要死亡了,但他的心里现在在想什么,是否真的能做到将身心完全托付给三宝?如果是一个修行很好的修行人,就会具有这样的功德。

  往昔我在亚青寺禅院时,有一位同修的身体越来越差,后来就基本不再说话,只是坐在床上。当时在禅院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四五个和尚都没有躺下睡过觉,叫做不倒翁。但后来我觉得这一点都不厉害,只是一种习惯而已。因为当时修行的地处并不是很大,日日夜夜都在这里修行,晚上也以坐着的姿势和衣而睡。这样一来,第二天早上起来非常方便,不需要穿衣服,直接开始修法。因此当时我真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功德。

  我在禅院期间,母亲去世了,从禅院出关以后,听说父亲也生病了,因此我就启程返回自己的家乡去探望父亲。路上我们要在招待所里过夜,但当时条件不是很好,房间里非常冷,我实在冻得受不了,只有坐起来睡觉。当看见其他人都躺在冰冷的床铺上睡觉时,我觉得这些人的功夫真高!因为我做不到躺着睡觉,只能坐起来睡觉。虽然别人会羡慕我,但实际上这也只是一种习惯而已。我讲解这个公案是为了告诫大家,形象不重要,修行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调伏内心。

  当这个同修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时,除非把耳朵贴在他的口边,否则谁都听不见他在说什么。有一天过来看病的藏医告诉我,他可能活不了多长的时间了。于是我跑去见上师,向上师汇报他的病情。我问上师这位修行人可能就要去世了,该怎么办?上师打了个卦后嘱咐我:“你先把药拿下去,并转告他,‘无论生死,时时都不要忘记上师,不要忘记上师给你传讲的一切法。’”

  当时这个同修已经张不开嘴了,他的朋友只能用嘴对嘴的方式把药喂到他的口中。我在他耳边转述上师的教言:“无论是生是死,时时都不能忘记上师,不能忘记上师给你传讲的一切法。”这时他的眼睛眨了几下,好像要跟我说什么。我把耳朵贴到他的嘴边,听见他说到,当病情一开始严重时,上师就亲自降临在他的眼前,如同平常在上师身边一样,他没有一点点恐惧感,内心甚至非常快乐。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一个即将要从人间消失的人,口中能说出这样的善言,是多么殊胜啊!外表看起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和尚,但在临终这一时刻了脱生死,此外还有什么更殊胜之处呢!

  有时我在为即将去世的人念诵颇瓦法时,心中也会想,这个即将要从人间消失的人此刻正在想什么?没念颇瓦法之前,他是否还带着一个希望,觉得自己再吃吃药、打打针,应该还能活过来。可是一旦开始念诵颇瓦法时,内心是否会觉得生的希望已经破灭了,转而产生一种恐惧感。若是这样的话,我们当今获得的这个珍宝人身,可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平时要多修修法,不要等待着临终的时刻带着失败离开,一切都太不值得了。

  从现实的角度而言,虽然每天修行的时间很短,但日积月累,只要依教奉行,精进修法,功德自然会在你的面前呈现。但要记住,修行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认为感觉好就是修得好。感觉不代表功德。自己的修行是否具有功德,就在于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增长。只要这三种功德越来越增上,无论感受是强是弱,功德都在增长,而这才是真正的觉受,真正的功德。除此之外,身体一下空、一下明等各种感觉都算不了什么。有些居士说,他平常可以看见文武坛城,这个境界算有多高?我只能告诉你,除了说明你的眼睛还挺不错以外,什么都说明不了。但如果你的三大功德一旦增上,就说明你的功德在日益增上,烦恼也在逐渐消尽,距离西方极乐世界,成办解脱已经不再遥远。所以,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就要认真去修。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4课1-11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5课1-1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