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6(454-455)笔记

创建日期:2021-11-24

  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6(454-455)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庚一、摄所修三智之相+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

  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壬一、所得功德之差别(384)+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385)+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壬四、所行道之差别。

  壬四、所行道之差别=癸一、宣说顺解脱分资粮道+癸二、宣说顺抉择分加行道+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

  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子一、略说差别基+子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

  子二、广说各自差别相法=丑一、宣说加行道不退转之相法+丑二、宣说见道不退转之相法+丑三、宣说修道不退转之相法。

  丑一、宣说加行道不退转之相法=寅一、略说自性(453)+寅二、广说相之分类(454)+寅三、摄义(455)

  45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一寅二、广说相之分类;

  由于色等转,尽疑惑无暇,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

  于他行施等,深义无犹豫,身等修慈行,不共五盖住。

  摧伏诸随眠,具正念正知,衣等恒洁净。

  身不生诸虫,心无曲杜多,及无悭吝等,成就法性行,

  利他求地狱。

  非他能牵引,魔开显似道,了知彼是魔。

  诸佛欢喜行。

  45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一寅三、摄义。

  由此二十相,诸住暖顶忍,世第一法众,不退大菩提。

  2、虽然加行道之前没有讲不退转相,但其实资粮道修行人乃至未入道者也有可能不退转,只是佛经里面比较明确宣说的就是加行道会不退转。

  “不退转”这个词不能单从否定的一面来理解,它是一个类似“无常”、“无我”的专用名词。我们可以用因明的三种推理来成立不退转菩萨:通过其身口意的行为来推出他相续中获得了不退转相,这是果因;通过其入定的智慧来证实他不退转,这是自性因;通过他具备别人没有的超胜功德来判定,这是不可得因。

  不退转相在加行道有二十个,见道有十六个,修道有八个。二十种相分别属于暖、顶、忍、胜法这四个不同的阶段。

  3、寅二、广说相之分类:由于色等转,尽疑惑无暇,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于他行施等,深义无犹豫,身等修慈行,不共五盖住。摧伏诸随眠,具正念正知,衣等恒洁净。身不生诸虫,心无曲杜多,及无悭吝等,成就法性行,利他求地狱。非他能牵引,魔开显似道,了知彼是魔。诸佛欢喜行。

  3、1首先是暖位的十一种相:由于色等转,尽疑惑无暇,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于他行施等,深义无犹豫,身等修慈行,不共五盖住。摧伏诸随眠,具正念正知,衣等恒洁净。

  第1、由于法的本体不存在而对色等遣除想。获得加行道暖位的菩萨,了达色声香味触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皆为空性,无有本体,因而就断除了对它们的执著。

  第2、由于获得解信而对道尽除疑惑。加行道菩萨对三宝生起了诚挚的信心,因此从根本上遣除了对道的一切疑惑。加行道菩萨真正知道了三宝加持的力量和功德,绝不会产生任何的怀疑。

  第3、由于成就宏愿而灭尽八无暇。菩萨在学道过程中常时发愿——生生世世不要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边地、长寿天、持邪见者、佛不出世、喑哑这无有修行机缘的八无暇处,当得到不退转相时,此宏愿已经成就,因此就尽除了八无暇的过患,能常得暇满人身。

  第4、以悲心驱使让自他奉行善法。这位菩萨具有强烈的悲心,不但自己安住于善法中,而且也能令他人如是安住。

  第5、由于修自他交换而对他众发放布施等。依靠修自他交换的功德,见到贫苦众生会常做布施等六度万行,并且把善根回向给他们。

  第6、由于证悟实相而对甚深意义无有犹豫不决的心理。此时基本上以总相的方式认识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证悟了一切万法的实相,故而对甚深空性的意义再无有怀疑。

  第7、由于饶益他众而具备仁慈的身语意。因为这位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始终将饶益有情作为最主要的目标,所以他的身口意业均以慈悲心为前提而运转,如果一个人的身语意特别随顺众生,性格特别温顺,对众生有慈悲心的话,这也是不退转相。

  第8、由于行为清净而断除五种障碍。菩萨在加行道位,要断除贪欲、嗔恚、昏睡、掉悔、怀疑五盖。一般讲五盖是戒定慧三学的违品,其中,贪欲和嗔恚是戒学的违品,昏睡和掉悔是定学的违品,怀疑是慧学(真实谛)的违品(有些注疏也把怀疑安立为真实谛的违品)。暖位的修行人已经没有强烈的执着了。

  第9、由于修行对治而精进摧伏一切随眠。加行道时,通过修行正见、精进等对治可以摧伏一切随眠,这里的随眠是指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此五见的种子。其实这里只是压伏随眠,并不是完全除灭,真正消除要到一地菩萨时,而随眠的俱生部分只有到七地或十地才彻底断除。

  第10、由于一心不乱而具足正念正知。不管修什么法,都一心一意的,没有散乱的心,而且具足对三门经常观察的正知和不忘失善心的正念,若符合这两个条件,就是一种不退转菩萨的相。

  第11、由于行为清净而使衣物等恒时洁净。不退转菩萨的行为很如法,包括衣服等所用物品都特别干净整洁,不堕两边。

  3、2顶位的六种相:身不生诸虫,心无曲杜多,及无悭吝等,成就法性行,利他求地狱。

  第12、由于善根超胜世间而使身体不生一切虫类。我们身体当中一般都有很多虫类,包括肉眼看得见的寄生虫和看不见的细菌,但不退转菩萨由修习善法而感得三门清净,是故身体中不生虫类。

  第13、由于善根清净而对众生无有谄曲心。心地善良、正直的,如果没有特殊必要(比如密乘誓言涉及到需要保密的情况),说话也不要拐弯抹角。

  第14、由于无视利养而真实受持头陀行。因为完全断除世间八法的原因,顶位菩萨能够按照早期印度佛教十二头陀行的轨范来修行。若能自我克制而苦行,肯定会在自相续中种下非常大的善根。

  第15、由于修行布施等波罗蜜多而无有悭吝等违品。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多,就会断除它们各自的违品——吝啬、破戒、嗔恨、懒惰、散乱、无明;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些违品,就可推出他是不退转菩萨。

  第16、由于真实摄集善法,所以相应法性而行。因为相续中具足很多善法和修行功德,所以其一切威仪都非常相应善法,而善法就是法性、真理,相应真理的行为必定如理如法,这就是所谓的最上瑜伽。

  第17、由于将众生执为我所而为利他甘愿寻求地狱。菩萨把众生的身口意看作如自己的一般,因此在行持利他时,自己的一切都愿意付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无所畏惧,甚至到阿鼻地狱去受苦也心甘情愿。

  3、3第三类忍位的两种相:非他能牵引,魔开显似道,了知彼是魔。

  第18、由于对自己的现观坚信不移而不会被他众牵引。由于对现空无二的见解有坚固的信解,所以不可能被别人所转,这是一种不退转相。

  第19、由于善巧修行佛果的方便而对开显相似道的魔能够了知他是魔。魔王波旬会以佛的形象或善知识、善友的形象为我们宣说相似的佛法,不退转菩萨能够发现这是魔的化现,而一般的世间人难以了知,很有可能会因轻信而被他引入深渊,醒悟时已经后悔莫及。

  3、4第四类胜法位的一相:诸佛欢喜行

  第20、三轮清净的行为是诸佛欢喜的行为。不退转菩萨由于通达胜义中一切法如虚空一般的实相,所以在世俗中行持三轮体空的清净行为,这也就是最令诸佛菩萨欢喜的行为。

  4、寅三、摄义:由此二十相,诸住暖顶忍,世第一法众,不退大菩提。

  由上面所讲的四类总共二十种不退转相,可以成立具足此等相的暖、顶、忍、胜法位菩萨为不退转菩萨。

  现观庄严科判

  45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一寅二、广说相之分类;(第36课)

  由于色等转,尽疑惑无暇,

  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

  于他行施等,深义无犹豫,

  身等修慈行,不共五盖住。

  摧伏诸随眠,具正念正知,

  衣等恒洁净。

  身不生诸虫,心无曲杜多,

  及无悭吝等,成就法性行,

  利他求地狱。

  非他能牵引,魔开显似道,

  了知彼是魔。

  诸佛欢喜行。

  45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三子二丑一寅三、摄义。(第36课)

  由此二十相,诸住暖顶忍,

  世第一法众,不退大菩提。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5(440-453)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7(456-459)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