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2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3-12-22

  NO.2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丁一、略说(103)+丁二、广说彼之自性+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总结

  丁二、广说彼之自性=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

  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己一、不可思议之功德(106)+己二、二利圆满之功德(107)+己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108-111)+己四、转依之功德(112-116)+己五、周遍之功德(117-119)+己六、事业无分别任运自成之功德(120)+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己八、法界真如无迁变之功德+己九、无量财富之功德+己十、成熟有情之功德

  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庚一、法相甚深(121-126)+庚二、处甚深(127)+庚三、事业甚深

  庚一、法相甚深=辛一、清净之法相(123)+辛二、胜我之法相(124)+辛三、非应授记法之法相(125)+辛四、解脱之法相(126)

  庚三、事业甚深=辛一、菩提分法如宝源事业(129)+辛二、成熟众生事业(130)+辛三、趋于究竟事业(131)+辛四、说法事业(132)+辛五、幻化等事业(133)+辛六、智入事业(134)+辛七、无分别事业+辛八、顿见种种事业+辛九、智不入事业+辛十、相应解脱也属智慧事业+辛十一、摄义

  126、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一辛四、解脱之法相。

  譬如铁热息,眼翳已消除,

  佛陀心与智,不说有与无。

  127、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二、处甚深;

  无漏界中佛,无身如虚空,

  随从前身故,非一亦非多。

  128、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三(事业甚深)分十一:

  129、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三辛一、菩提分法如宝源事业;

  力等佛陀法,菩提如宝源。

  130、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三辛二、成熟众生事业;

  于众善庄稼,亦许如密云。

  131、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三辛三、趋于究竟事业;

  福智圆满故,承许如满月。

  132、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三辛四、说法事业;

  智慧放光故,承许如大日。

  133、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三辛五、幻化等事业;

  犹如日轮中,无量光融合,

  恒常行一事,亦能照世界。

  如是无漏界,无量佛融合,

  同行一事业,显现智慧光。

  134、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三辛六、智入事业;

  如出一日光,是集诸光辉,

  当知诸佛智,出生亦如是。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28-111 2016年03月29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正在讲菩提甚深难测之功德,第一个法相甚深当中有清净之法相、胜我之法相、非应授记法之法相、解脱之法相共四个方面的法相,今天讲第四个解脱之法相。

  前面也讲了,大乘所有甚深经论的教义就在《经庄严论》里面。因此听闻这部论典,是非常有福报的。在末法时代,众生遇到这样的大乘甚深法,我认为,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些人认为,听一堂课,与看一场电影,或者听一个什么报告和演讲,是一样的。实际上,意义完全是不同的。因为看一场世间的电影和做一个世间的活动,当我离开人间的时候,这个功德或者影响,是带不走的。我可能有非常多的金钱和财物,也是带不走的。但是我听闻大乘佛法的善根,可以储存在我随身带的“银行卡”里面,善根可以存在我的阿赖耶的“卡”里面,能随身带着。

  我想,听闻这样的大乘经论,哪怕是一个偈颂、两个偈颂、三个偈颂、四个偈颂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前面有发心仪轨,后面有《普贤行愿品》的回向,这样的善根,一个人就是一天做一次的话,那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就我个人而言,对讲大乘佛法的确非常有兴趣,一直认为自己很有福报。在座的很多人听受大乘一个偈颂的功德,可以说是多生累劫、千百万劫的福报所导致的,我以前引用过很多教证。

  我们应该要珍惜,要时时以欢喜心来听受。不要认为,“我今天又要听课了,又不能去玩了,今天有麻烦要听课了。”听课的一个多小时、接近两个小时,对每个人来讲是很珍贵的。从人生漫长的道路来讲,它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现在大城市里面的很多人,心里有很多的忧郁、不快乐。在这种病患比较严重的时候,听受一堂课,就能够让心灵做一种非常有意义的畅游、云游,可以这么讲的。因为在听受的整个过程当中,可以把乱七八糟各种各样的分别杂念,全部放下来,一心一意地祈祷,这对心理健康有很好的作用。

  我们听受和学习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漫长的来世流转,能起到不可思议的作用。

  有时候我想,人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一直是忙碌的。比如说孩童时代,每天都忙着玩耍,一直不停地忙着;年轻的时候,为了事业、学业,也一直忙着;老年的时候,虽然身体可能忙不动了,但是心一直忙着。这么多的忙碌,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是什么呢?就是学习大乘佛法的善根,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对于没有信仰和没有因果正见的人来讲,不一定相信,但是这的确是科学的、也是正确的。

  我听说,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客座教授,也是台湾很著名的教授,他说: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学习佛法三十多年了,如果概括佛教的话,只有四个字“希求真理”。

  追求真理,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其他的科学理念和世间当中的很多事情,不断地在变化,但是佛教的观念,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是这样的,人们需要用它、也用得上它;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的,它仍然是新鲜的话题;再过二千五百多年,只要有人类和众生存在,在他们的生命当中,它也会有如此的活力和魅力。

  我们在思维方式上,不要一直觉得,听一堂课是一种压力;听一堂课对自己来讲,是可有可无的一种活动。

  对我来讲,在生命当中什么样的其他事情,跟大乘佛法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世间当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被认为是最殊胜的、最好的、最快乐的、最妙的等等,以各种形容词来称呼;世人认为特别了不起的、所羡慕的、所追求的对境,跟学修大乘佛法比较起来的时候,也许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今天我们讲大乘佛法。

  你们两个人的眼镜有点像,是吗?只是一个框是白色的,一个框是黑色的。不是兄弟吧?不是哦。

  辛四、解脱之法相:

  譬如铁热息,眼翳已消除,

  佛陀心与智,不说有与无。

  这个偈颂可能比较难,希望道友们慢慢地看。

  今天我备课的时间不多,因为有这个重要的人、那个重要的人来看我。现在对来看我的人,我都一律拒绝,不管重要不重要,身份是活佛也好、领导也好、堪布也好,什么人暂时都不要来看我。不然的话,我会心烦的。今天下午本来想看看书的,但是......不说了。

  这里讲佛陀解脱的时候,烦恼障、所知障全部消失,智慧得以现前。这样的解脱,说有还是没有呢?它的法相是非常甚深的。

  在名言当中,佛陀经过三个阿僧祇劫,彻底断除了两种障碍,最后现前了殊胜的智慧,可以这么说;但是真正在法相上讲,很难说佛陀有心和智慧的解脱,也不能说佛陀没有这种解脱,这是为什么呢?

  要从实相当中说的话,就要以经得起考察、观察的理论来说服,这里讲了两个比喻。

  “譬如铁热息”,比如说,一块铁,先热红了,最后热没有了。在名言显现当中,这个铁刚开始是热的,后来热量消失了,铁块就凉了,可以这么说的。

  但是从真正的实相上面讲,是不能这样说的,为什么不能这样说呢?

  因为对凉铁的热性不能说消失,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说热性消失的话,那铁凉的同时,当时热性先前已灭而无有了,就跟石女儿子没有任何差别了,那怎会有热性的消失呢?本来就没有的东西,根本就不会消失的。如果说以前有的,后来没有了,跟石女儿子没有任何差别了,那还说它的本性、热性怎样怎样,是不合理的。

  如果你说热性没有消失的话,那这个铁块已经凉了,这个时候,还说它的热性没有退失,有这个过失,也不能说。

  “眼翳已消除”,再比如说,一个人,因为眼睛不好出现了眼翳,后来眼翳消失了。在名言显现当中,以前有眼翳、白内障等等眼病,现在已经好了。

  但是从真正的实相上面讲,是不能这样说的,为什么不能这样说呢?

  眼翳从本性上讲,不能说它已经消失了,为什么呢?如果说它已经消失的话,就等于是已经没有了;那以前有的,后来没有了,就跟石女的儿子没有什么差别了,在它的本性当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本性是不能够变迁的。况且如果说像石女儿子一样,根本没有产生过眼翳,这在现相上是说不通的。

  同样的,也不能说眼翳没有消失了,因为现相上眼睛已经没有眼翳了。

  我这样讲的时候,不知道你们听懂没有;如果听不懂,麦彭仁波切在讲义里面讲得比较细致,你们再详细看一下这个理论。说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实际上,你懂得真正意义之前,听懂也是很困难的。

  “佛陀心与智,不说有与无”,同样的道理,在名言显现当中,佛陀的心解脱贪心等烦恼障,智慧解脱无明等所知障,可以这么讲。

  但是在究竟意义上,不能讲心已经离开了贪等烦恼障,因为如果说离开了贪等烦恼障的话,那实际上已经没有了,跟刚才一样的,就跟石女儿子一样了;但是如果说没有离开贪等烦恼障的话,在名言当中也有很大的过失。

  同样的道理,智慧离开无明的说法,也完全是一样的。

  这里以铁比喻佛陀的心,以铁上消失的热量,比喻消除贪等烦恼障;佛陀的智慧,在这里比喻成眼睛,智慧上面断除了无明等所知障,是以消除眼翳来比喻的。

  从究竟意义上来讲,对佛陀的贪等烦恼障、无明等所知障,这两者说有也不合理,说没有也不合理;说有也不对,说没有也不对。

  智慧浅薄者也许觉得有点迷迷糊糊的,“啊?说有也不对,说没有也不对,那到底是什么?有还是没有?”其实这是分别念的樊笼,实际上这种想法和说法,是不合理的。

  这是一个甚深的法,对铁的热性与眼翳,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实际上,它有远离言思的一个本性,这个本性是存在的;佛陀的智慧、佛陀的解脱,实际上也是这样的。这个道理,很多人通过思考之后,是可以明白的。

  “实相非有无,众生虚妄见”,佛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里面是这样讲的,真正万法的实相,不是有,也不是无,只不过是众生有分别妄想。分别妄想所见的是什么呢?要么是有,要么是无,这是虚妄的所见,是不合理的。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注1]里面有一个公案,有一个童女,她睡在高楼上的时候,晚上做了一个梦。做什么样的梦呢?自己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非常可爱。孩子寻找吃的时候,从楼上掉到地上了,来了一只老虎把孩子吃掉了。这个时候,童女非常痛苦,大声地哭起来。她母亲在她身边问:“你为什么哭?”她说:“我做了一个噩梦。”

  其实,这个童女的噩梦现象,对她的幻觉来讲,的确是存在的;但从母亲的见识、智慧来讲,童女痛苦、欢喜、焦虑等等的梦境,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这个公案的最后总结说,“发菩提心厌离世间,当得如来常住妙果”。意思就是说,对于世间当中的一切幻觉,我们暂时搞不清楚,我们先发菩提心、先发出离心,等最后获得如来妙果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一目了然了。

  在这之前,我们只能不断地闻思、不断地修行,尽量发菩提心和出离心,最后无二慧现前的时候,会有跟以往观念完全不相同的见解。所以我们要消除邪念,努力闻思。

  庚二、处甚深:

  无漏界中佛,无身如虚空,

  随从前身故,非一亦非多。

  前面讲的是法相甚深,下面讲佛陀的处甚深。

  处甚深的意思是什么呢?佛陀到底是一还是多,具体是什么样呢?可能世间的人们觉得,佛也可以说是一,也可以说是多,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一,而无量佛、很多佛是多。名言当中可以这么讲,但是实际上,佛不是一也不是多。

  “无漏界中佛”,所谓的佛,实际上都是安住于无漏的智慧法界当中,真正的佛可以称为法身。

  “无身如虚空”,法身没有相,像世间肉身一样的有骨有肉有形的身体,法身是没有的。从甚深的意义上面讲,法身跟虚空没有什么差别,虚空是没有阻碍、没有我和我所的。

  “随从前身故”,也可以这么讲,佛陀随顺众生而现前。佛陀在因地发心,从信解地、七种不清净地、三种清净地整个过程来讲,每一个地都有不同的发心和不同的身体。每一个身体,都有所发的愿、所行持的六度万行、所得的果。

  “非一亦非多”,前面从法身角度来讲,你不能说是多的,因为佛跟虚空是一味一体的。

  后面从因的层面来讲,你不能说是一的,实际上是比较多的。你看,十地,每一地都有不同的身相、不同的成佛的因,所得的果也不相同的,所以可以说有很多。

  佛真正的身体,不是多,也不是一,而是远离一与多。这样的道理,在佛经当中,是有很多的。

  比如在《华严经》里面说,“譬如一心力,能生种种心,如来一法身,出生诸佛身”,比如说一个心能生很多很多的心,一会儿产生善心、一会儿产生恶心、一会儿产生无记心等等,有很多很多的心。同样的道理,如来的一个法身当中,能出现很多佛的身体。

  佛无缘无分别的法身,在十方世界当中,化现了很多的佛身,包括给我们开示善道的很多善知识。我们前两天讲到,佛陀说过:“阿难尊者,你不要哭泣,将来我以善知识的方式来度化你们。”在世间当中,确实有很多善知识、很多了不起的大德。

  世间当中有些了不起的大德,在他住世的时候,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非议、说法、不认可等等,当他离开以后,大家才对他的功德、他的珍贵、他的悲心,更加明白。我讲过,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他在世的时候,很多人不一定能发现他有这么多的功德;当他离开之后,很多传承弟子才觉得:我们的这个上师,真的跟佛没有什么差别。虽然他在世的时候,跟我们凡夫人一样的吃饭、走路、说话,但是他的密意跟凡夫人的心完全是不同的。我们有贪嗔痴的烦恼,而真正的大乘善知识,虽然他随顺众生,显示各种各样的行为,但是实际上,他跟诸佛菩萨的密意、智慧、慈悲无二无别。

  所以从显现上讲,佛可以说是一,也可以称为很多;但是从甚深的处方面来讲,佛远离了一和多。

  这些道理,可能很多佛教徒都不会说。即使有些人稍微知道,也不会记在心里面,最多在手机上存一下、在电脑上拷贝一下。

  如果存在手机上的话,在死之前,手机掉到水里面了、掉到厕所里面了,那所有的信息就全部没有了。并且人死的时候,手机也带不走,都被其他人用了。学院的有些道友说:“哎哟,我现在背诵很困难,不如我把该背的这些东西,全部存在电脑上。”如果存在电脑上的话,活着的时候,也不一定能用得上。有很多人说,“我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我现在没有带电脑,所以没办法。”“我手机没有带,所以没办法。”

  但是如果存在心上面的话,那人死的时候,自己的心还是可以带着走的。很多善的理念,最好尽量地存在心里面;如果你有一些贪嗔痴各种各样的邪念,那你存在手机里面,随时都可以删掉、随时都可以没有,这也可以。如果死的时候,有一大堆的恶,在阿赖耶识上面一直保存着,跟着到后世;而很多的善,被洗得干干净净,那就太可惜了。

  我们作为人类,有时候看起来确实很有智慧、很聪明;但有时候看起来,又很愚笨。对眼前几十年以后的事,大多数人从来都不想,“我将来多少万年的前途会怎么样?”根本不去考虑,这是人类的愚笨。这个颂词最后以“愚笨”两个字来结尾,不太好吧?也可以吧。

上一篇:NO.2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