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教证(1001-1050)
1001、若不达无相,佛说无解脱,故佛于大乘,圆满说彼义。-----龙猛菩萨《出世赞》+法尊法师翻译
通达空性才能真实得解脱,而无相的意义佛陀在大乘中已圆满宣说。
1002、菩萨念众生,爱之彻骨髓,恒时欲利益,犹如一子故。-----《经庄严论》
菩萨时时刻刻护念众生,其爱心从骨髓或内心深处发出,并非仅在口头上说:我好喜欢你、我好爱你,而是恒时欲求像对待独子一样利益一切众生。
1003、若诸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汝诸天等,皆应供养如佛世尊。-----《大般若经》
不离般若波罗蜜多的高僧大德不管到哪里,人天一切众生都应把他当作佛陀那样来供养。
1004、是人若行般若波罗蜜时,常为诸佛菩萨所护。-----《大方等大集经》
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常为诸佛菩萨保护。
1005、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
如果见到了一切相非相,即见到了空性,这个时候就见到了如来。
1006、何人了达寂灭法,彼见自然如来尊。-----《圣宝源经》
我们什么时候对空性法门有真实的认识,那个时候就通达了万法,也见到了如来,或者说认识了心的本性。
1007、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趣向菩提心清净,功德广大不可说。-----《华严经》
我们应赶快发起菩提心,因为有了菩提心,就能永远断尽一切有漏而利益群生,若没有菩提心,想利益众生也没有办法。
1008、十方一切诸魔王,菩萨威德悉调伏,勇猛安住莫能坏,决定修行究竟法。-----《华严经》
只要我们能好好调伏自己的心而安住,十方魔众根本不能危害,而且所修行的法要也会究竟圆满。
即使十方一切魔众都来危害菩萨,以菩萨的威德力也能无余调伏。也就是说,不管魔众幻化成什么样的形象来进行攻击,因为菩萨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它们唯有羞愧难当、远远逃避,最终菩萨的修行也得以究竟圆满,根本不会有丝毫障碍。
1009、魔众如是可畏来,彼圣卓然不惊动,如大智见小儿戏,菩萨观魔亦复然。-----《佛本行集经》
大智者佛陀或菩萨对魔众制造的违缘就像大人看待孩童的游戏一样,无论它们怎么样操作,自己始终不会有任何动摇。
1010、魔军身意悉乱迷,种种方便欲害圣,不能惊动彼坐处,以有誓愿智力强。-----《佛本行集经》
为什么魔众再怎么样危害也不能惊动菩萨呢?因为菩萨在利益众生方面誓言特别坚定,而且其智慧也非常超胜,或者说菩萨的幻变远远超越魔众的伎俩。因此,真正具有精进和对般若法门有所认识的人,在修行过程中绝对不会以魔障退失道心。
1011、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闻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三摩地王经》
如果两个修行人生嗔恨心,互相发生打斗、争论,那即使他们守持清净的戒律、具足广闻博学、精进参禅、安住静地、天天布施、日日供佛,也不能救护他们。
1012、菩萨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以违害大悲莫过此故。-----《决定毗尼经》
菩萨宁可起百千贪心,也不能起一念嗔恨心,为什么呢?因为嗔恨心直接危害大悲心和利益众生的宏伟事业。
1013、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入行论》
如果我们对菩萨生起多少刹那包括嗔恨在内的恶心,那在这么多劫中就会堕入地狱感受痛苦。所以大家一定要息灭对他人的嗔恨、嫉妒等恶心,这特别可怕。
1014、正人说邪法,邪法亦随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亦随邪。-----赵州禅师
如果是一个有正知正见的人,即使他讲一些不正当的世间论典,但因他的发心和知见很清净,邪法也会变成正法,并能利益无量无边众生。比如,有些法师讲外道论典时,也让无数众生得到了利益。相反,若是一个邪见很重的人,虽然他讲佛教经论,也会伤害无数众生。本来佛教经论不会害众生,但因这个人的知见有问题,通过他的讲演就会害很多人。因此,树立真正的见解很重要!
1015、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大般涅槃经》
修持一个善心,可以破除一百种恶业。虽然我们的相续已被无始以来所犯的,包括杀盗淫妄在内的佛制罪和自性罪染污了,但若能真正放下一切安住在自然本智当中,或生起一个包括后悔心在内的强烈善心,相续中的罪业就可摧毁。
1016、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大集经》
即使是垢染了一百年的衣服,通过洗衣机和质量较好的洗衣粉等来清洗,在一日中就能全部洗净。同样的道理,我们相续中无始以来所造的无边罪业,在即生中遇到大乘佛法后,若能以特别猛利的忏悔心安住在空性境界中,一日乃至一时也能得以清净。
1017、无缘业不生,无缘思不生。有缘故业生,不从无缘生 ; 有缘故思生,不从无缘生。-----《大智度论》
只要有执著或有所缘,业与思就会产生;如果通达了空性,世间的业、执著和我执等就不会产生。所以,若被我执蒙蔽、被邪见所染,在轮回中就会不断流转或投生;如果真实通达了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无漏的资粮就会越来越增上,戒定慧三学的功德也会蒸蒸日上、永远不退转。
1018、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入行论》
空性就像光明一样,它能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黑暗,如果想很快成佛,为什么不赶快修空性呢?真的,若没有修空性,从轮回中解脱就很困难。因为,相续中没有空性智慧,即使在一辈子中天天都忙忙碌碌地行持拜佛、供养、布施、持戒等善法,想真正超越轮回也很困难;当然这样行持善法所积累的福德资粮肯定很大。
1019、吾道本无我,未曾嫌世人,如今到城市,弥觉此心真。-----皎然禅师
我到城市里时已经开悟,但我并不嫌弃世间人,因为自己跟他们的行为完全一样,虽然如此,但我却开悟了,即领悟了无我的境界。
1020、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 ; 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或‘光明透满出人天’)-----拾得禅师
在诗里讲到了现空无二的境界,前面讲无来无去、本来都是湛然的,这样的境界相当于大圆满觉性直指一样;不住在外面和里面,也不住在中间,这相当于中观的见解。那这是什么样呢?就像一颗清净的水晶一样,绝对没有任何瑕翳,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垢染,而且它的光明透出布满整个世间。为什么在大圆满句义灌顶时,上师会拿水晶让大家看,其实就是为了通过水晶的比喻让大家认识心的本性。
1021、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永嘉大师+《证道歌》
我们心的本体就像摩尼珠一样,很多人都不认识,但它却收藏在如来藏里。虽具六识的妙用,但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而且这一颗圆光,也不是色、也不是非色。
1022、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解伏信治摄,为五五别求。-----《大乘庄严经论》+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翻译
作为菩萨一定要研究或学习五明,(当然,这也是我们学院以“五明”来命名的原因。所谓五明,指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和工巧明。)为什么呢?因为,若不精通五明,就不可能获得佛果。也就是说,菩萨学此五明总意为求一切种智。
1023、闻听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喜心,诚心欢悦作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极乐愿文》+乔美仁波切
当我们听到别人行持善法时,心里没有任何嫉妒心,也没有不高兴的心,而以欢喜、悦意的心诚心随喜别人的功德,佛陀说他会获得同等的功德。
1024、二边清净已,魔所不得便。-----《大宝积经》
如果有无、是非等二边的执著全部已经清净,那即使成千上万魔军来到你面前,也不可能有机可乘,因为已经没有执著了。如果有执著,在遇到外缘时就会担心、害怕,虽然外境没有,但因分别念所致,魔障也会出现。如果我们认识了心的本体,或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就能了知一切都是清净的,或一切皆不存在,那在这样的境界中就不会有如此现象。
1025、若有念,即是有相著处 ; 是故说诸法无念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念。-----《大智度论》
这里讲了有念和无念的差别:有念头,违缘、痛苦等就会出现;若进入无念的境界,清净、不清净等就不会有。(刚才修上师瑜伽时,很多道友都安住于无念的状态。当然,无念并非指单空,而是指有无等边全部远离的境界。)
1026、譬如工幻师,示现种种色,于彼幻中求,无色无非色 ; 菩萨亦如是,以方便智幻,种种皆示现,充满于世间。-----《华严经》
利益众生的菩萨在幻化的世界中,可以示现种种无实的行为,但他却没有任何分别执著。
1027、不起分别意,成熟去来今,处处化众生,三门常示现。-----《大乘庄严经论》
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不会起这样的分别念:我过去曾成熟众生,我未来当成熟众生,我现在正在成熟众生,虽然没有此类分别念,但因他的发愿力极其殊胜,度化众生的事业却任运自成——一切时以诸善根于十方世界遍以三乘教门成熟众生。
不起任何的分别念,也可以成熟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众生,当得到菩萨或佛的果位时,不会想:我过去曾度化、成熟过众生,现在正在度化、成熟某个众生,未来我要度化、成熟某个众生,不起这样的分别念。但实际上佛陀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都在救度和成熟众生,这是佛的特点。
1028、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又作‘三’)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或‘大千都是一禅床’)-----佛印禅师
赵州禅师当年缺少谦虚的美德,所以不出山门迎接国王;这怎能比得上无量无边庄严法相的金山寺,和我以三千大千世界作为禅床的无相境界呢!
言外之意,你苏东坡只能以肉眼见到有形的床,而在我的境界中,所有世界全部都是禅床,或者说虽然我出来迎接,但根本没有离开过禅床,即禅定的境界,只不过你的境界太差了,根本看不见。
1029、一身能示现,无量差别身,无心无境界,普应一切众。-----《华严经》
虽然菩萨能以一个身体示现无量无边不同身相来利益众生,但他也是安住在无分别智慧中行持的。
1030、菩萨住法性,能以自在智,广出随类音,亦复无分别。-----《华严经》
菩萨安住心的本性时,能以自在的智慧在广大有情前显示各种各样的声音、身相等来利益他们,但他却没有分别。
1031、能疗一切病,世尊今所说,般若微妙药,我等顶戴持。-----《大般若经》
我们皆应顶戴、受持世尊所说的,能治疗一切病的最甚深、最微妙的般若法。所谓“顶戴持”,指以恭敬心受持,并不是说对般若经念也可以、不念也可以。
1032、安住佛法中,能修空智者,无量诸魔众,不能动彼等。-----《大宝积经》
对安住于佛法境界当中,能够修持般若空性的智者来讲,即使那么多的魔众一起对他进行干扰,损害他的道心,也不可能动摇他。
1033、为于众生说,以住真如故,诸魔不能恻,以诸行甚深。-----《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为了利益众生而长期讲经说法,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经常安住真如空性。具足这两种条件的人,世间任何一个魔众都不可能危害或破坏他。因为,利益众生和安住般若这两种行为,极其甚深、非常伟大、无比殊胜,并非魔众的境界。
1034、知境本空,知心无念,不为魔等,现形恐怖。-----《大乘起信论略述》
如果我们知道整个外境本来都是空性,自己的心也本来无有任何相或无念,即外境和内心或能取和所取全部通达为空性,或者说对外境的执著也灭了,无念的心也灭了,也就是说没有二取的执著相,那么这种菩萨,魔王就不能现形使之产生恐怖。
1035、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无量寿经》
假如善于护持自己的心念,所作所为就会清净无染。
1036、若于圣雄沙门所,生其敬信尊重心,亦住正法生信慧,一切诸魔不能动。-----《大宝积经》
对佛有尊重敬信心,对正法生起信慧并住于正法的人,也不会受到魔众的违缘。如果我们能对应供对境佛法僧三宝生起信敬尊重之心,并经常安住于正法,世间所有魔众都不可能危害。如果没有这样,反而长期违越上师三宝的教言,就很容易受到魔的干扰。
1037、菩萨不住道,随逐利益行,常处于三界,救济苦众生。-----《净心诫观法》+道宣律师
作为菩萨,虽然从胜义实相来讲,不会住于任何有相的道当中;但在名言显现中,他还是会随顺一切众生而行持饶益的行为,即经常处于三界救护一切苦难众生。对菩萨来讲,在看见世间有很多苦难众生后,虽然他知道一切都是空性,并没什么可救的,但他仍会以如梦如幻的行为来解除众生如梦如幻的痛苦。
菩萨虽然有不住于道或万法皆空的胜义境界,但因愿力、大悲所致,也会随顺众生,经常行持饶益之事,即一直住于三界轮回救度苦难众生。
1038、善达如是义,不著一切法,则能行大行,是名真佛子。-----《父子相会经》
谁对一切万法没有所执著和能执著,谁就能行大行,他就是真正的菩萨。如果能不住一切法,那时就可以做大的事情,因为自私自利都没有了。如果天天都想我的家庭、我的单位……即使能做事情也是行的小行。
1039、一切法无高,一切法无下,如是无所动,法界善安住。安住不动故,便得无上住,不住住相应,斯为勇猛者。-----《大宝积经》
什么叫无上住呢?就是安住在一切法无有高下的境界中无有动摇,或者说安住在法界一味一体的境界中,就像虚空无有任何变化和高下一样,始终住于这样的境界。那这种境界谁拥有呢?唯一菩萨拥有。当然,这也是大家都要学习大乘佛法空性的原因。学习之后,我们就能完整无缺地得到。
1040、若人欲拿金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璧峰。------金璧峰禅师
如果真正想抓我,那就用铁链把虚空锁住,若锁得住虚空,你们(鬼神)再来拿我。言外之意,我已住于虚空般的境界中,你们不可能拿得到我。
1041、不住生死,不乐涅槃,不求解脱,亦不求缚。------《大宝积经.佛说摩诃衍宝严经》
到了最后的时候,解脱、束缚都没有。
1042、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方能趣入一切智智。------《大般若经》
唯一依靠这样的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得到佛的果位。
1043、诸佛慧无碍,不著法非法,若能不著此,究竟得菩提。------《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佛陀的智慧是无碍的,在这样的智慧前,是没有法和非法的;如果我们真正通达般若,一切万法都不执著,那获得殊胜菩提就不会有困难,或者说菩提就在自己手中,并非在遥远的地方。
1044、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坛经》
如果在一切处所一切时间,念念不愚昧,具足正知正念,或者说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经常安住心的本性,这就是行持般若波罗蜜多。
1045、无见堕恶趣,有见趋善趣,如实知真义,不依二解脱。------《中观宝鬘论》+龙猛菩萨
如果没有世间的因果正见(相信三宝有加持、本尊有力量、前世后世存在、业因果不虚),此人必定堕入恶趣;如果有了这种正见,这个人就会生于善趣。
没有正确的名言正见,像外道恶见那样——不承认因果、不承认善法,那无边众生将永远沉溺在三恶道中;若有因果不虚等名言正见,众生就有机会趋向善趣;在此基础上,如果如理如实证悟般若空性的真实意义,就会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1046、当知有为无为乐,一切安乐由此生。------《般若摄颂》
所有快乐都依靠般若空性而生。“此”,指本经。
1047、一切人天妙乐果,惭愧正见为所因。------《心地观经》
一切人天妙乐果皆以惭愧心和正见作为根本因。
1048、是诸众生,成就身善业、口善业、意善业,不逆贤圣、信受正见。行善业因缘故,身坏命终,生于善处。------《华严经》
依靠正见等善业因缘,身坏命终后一定会转生善处;有了善处的投生,就有享受快乐的机会。
1049、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稻秆经》
有一次,佛陀在看见稻秆时说了这个偈颂,如果见到了因缘,就见到了佛法,若见到了佛法,就能见到佛陀。然后,一千二百五十常随众的代表舍利子,针对这个偈颂的道理向弥勒菩萨发问,弥勒菩萨便宣讲了外缘起和内缘起的种种道理。
1050、如若尽了知,依因生诸法,彼藏无穷尽,法藏不可思。------《虚空藏请问经》
所产生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般若的本体也是不可思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