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2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3-12-08

  NO.2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摄大乘论》,大正藏No. 1593 ,无著菩萨造,陈真谛三藏译,卷下/依慧学胜相第八:

  譬摩尼天鼓  无思成自事

  如此不分别  种种佛事成

  非此非非此  非智非非智

  与境无差别  智名无分别

  佛说一切法  自性无分别

  所分别无故  彼无无分别

  此中无分别有三种。一加行无分别。二无分别智。三无分别后智。加行无分别有三种谓因缘引通数习力生起差别故。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知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无分别后智有五种。谓通达忆持成立相杂如意。显示差别故。为成立无分别智。

  [注2]《增壹阿含经》,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卷第四十/九众生居品第四十四:

  (一)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有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有善知识故。便别有父母.师长.兄弟.宗亲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善知识非恶  亲法非为食 将导于善路  此亲最尊说

  是故。阿难。勿复更说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之人也

  尔时。阿难从佛受教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3]《宗镜录》,大正藏No. 2016,宋延寿集,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卷第十九/慧日永明寺主智慧禅师延寿集:

  古德问云。佛性共有。诸佛。成佛时。众生尽合成佛。若言各别有。应是无常。

  答。佛性与一切众生共有。所证是一。能证有前后。是故诸佛成道。我等轮回。前后约时。性无本末。如昔人云。法身一相。瞻仰异容。正教无偏。说听殊旨。

  故摄论偈云。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

  释云。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月则不现。如是有情身中。无有奢摩他水。佛月不现。佛虽不现。然遍一切施作佛事。譬如日光。遍满世间作诸佛事。成熟有情。又如今己眼不明者。皆为执著凡圣。有所系故。如万回和尚歌云。黑白两亡开佛眼。不系一法出莲丛。真空不坏灵智性。妙用恒常无作功。圣智本来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圆通。

  [注4]《宝性论讲解》42-42讲记:

  我看了一下日记,这是2016年开始翻译,中间断断续续,又是翻译又是校对,到2019年的时候才翻译完。我的日记里面有一个……反正日记里关于《宝性论》方面的比较多,日记上写的好的也有、不好的也有。本来有一个梦,但是只要一说,你们就经常会专注,今天不说了。这里可以说一下:

  2019年3月6日,今天在这里闭关圆满。在这期间,我完成了《宝性论》最后的翻译、校对;《梦尘回忆录》九万多字的初稿也在完成,而且法王去印度、尼泊尔、不丹时从智慧中流露出来的莲花生大士祈祷文、紫玛护法神的修法,也翻译成汉文,一并放在书里了。

  这两个月依靠三宝、护法神的加持,一切都很顺利,白天精进地翻译、修行,没有出现障碍,晚上睡梦也是非常吉祥,真是一个有成果的美好假期。

  也非常感谢很多人在我做寒假作业的过程当中没有打扰我。闭关期间,我每天吃得简简单单,早上吃点糌粑,中午一菜一汤,晚上基本不吃。

  今天借我房子的居士看到我出关了,他就请我去餐厅吃大餐作为庆祝。我也答应了。

  那个居士今天应该在场,好像是昨天来的。一般我闭关的时候,他从来不管我。我就喜欢这种风格,“那你闭关,我就不管你了。从今天开始,我就不管了,三个月后再见!”(众笑)

  还有好多这些方面的。算了,不耽误时间。

  今天已经圆满了,特别感谢我们所有的发心人员,也特别感谢所有的空行护法本尊,给予我们大力的支持。

  因为前面的大法已经圆满了,《宝性论》也已经圆满了,而且今天刚好是会供日,公历也是9月1日,各方面比较圆满顺利,也是非常好,大家一起来作个会供和回向。

  明天白天好好地休息一下,明天晚上再继续听《入大乘论》。

  [注5]1、《现观庄严论讲解》31-55讲记:

  卯三、了知基之特殊实相方式:

  了知心出等,除此等所余,

  知真如行相,能仁证真如,

  复为他开示。

  如果没有讲义的话,这个偈颂很难解释。“了知心出等”是第十四个智相;“除此等所余,知真如行相”,这两句讲第十五个智相;“能仁证真如,复为他开示”,是第十六个智相。

  14、借助基智加行了知基在名言中以十四种无记见的差别而动摇等法与补特伽罗见之基的智相。“了知心出等”,若依藏文直译,应为“了知动摇等”。(这个稍微有点难,请各位一定要专注,尤其是菩提高级班的道友。他们还是很认真地听,一直在记录,书和眼睛一直融合成“一体”,这是很好的。这就是讲考的“威力”!面对讲考,每个人都有一种压力:如果一点都记不住的话,到时候被叫到讲考,这么多人面前站起来,却什么都说不出来,那怎么行啊?所以学习也要有方法,这种讲考也很好。)通过修持正等加行,了知名言当中以十四种无记法为差别的四种法见(动摇、聚集、摄集、闭合)与四种补特迦罗见(数论外道、顺世外道、裸体外道、佛教犊子部),对于这所有的基完全通达,就叫做了知动摇等的基智智相。

  佛经中有关于十四无记法的记载,《智者入门》、《入中论》等很多论典对此都有探讨,下面我先对十四无记做一个简单介绍。释迦牟尼成佛成道以后,有很多外道向佛提出问题,佛陀没有回答的问题总结出来有十四条,由于这些问题都落于边际,所以佛陀没有回答(“无记”有时指非善非恶,此处则是没有予以肯定或否定之义)。这十四种无记法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是关于五蕴的常有、无常、常无常二者兼具或二者皆非这四种见解,第二组是我与世间的有、无、有无二者兼具或二者皆非这四种见解,第三组是如来涅槃以后出现于世、不现于世、现不现二者兼具或二者皆非这四种见解,第四组是身体和心是一体或他体这两种见解。

  前三组各自的第一个问题,即五蕴常有、世间有边、如来涅槃后出现于世是数论外道的观点。数论外道认为万法恒常不变,只不过有时是以隐藏、不明显的方式存在,这种观点就是所谓的“动摇”。

  前三组各自的第二个问题,即五蕴无常(灭后便不复存在)、世间无边、如来涅槃后不现于世是顺世外道的观点。顺世外道不承认前后世、业因果,认为一切的苦乐感受、福报全都集聚于今世,因此其观点被称为“集聚”。

  前三组各自的第三个问题,即五蕴常无常二者兼具、世间既有边也无边、如来涅槃后既现又不现,以及第十三个问题——身和心是一体属于裸体外道的观点。裸体外道承许身体就是心,心就是身体,五蕴的常和无常两者都是,世间的有边无边两者都是,如来出世和不出世两者都是,这种主张可称为“摄集”。

  前三组各自的第四个问题,即五蕴常无常二者皆非、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如来涅槃以后非现非不现,以及第十四个问题——身和心是他体属于小乘犊子部的观点。他们认为身和心不是一体,但也不是真正的他体,因为他们承许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我:既不是有边也不是无边,既不是常也不是断。当遇到一异、有无、常断等问题时什么都不敢承认,只好闭嘴,因此其观点名为“闭合”。

  这十四个问题佛陀当时没有回答,因为外道完全是以我(补特迦罗我和法我)存在为基础进行发问的,如果对方有胜义空性、世俗如梦如幻的见解,那佛陀对每一个问题都会回答的。但他们对空性没有丝毫的了知,根本不懂“我”不存在的道理,即使做出回答,对他们也不会有丝毫的利益。例如,对于世间有边无边的问题,如果回答任何一种,都有可能导致一部分人接受,而另一部分则根本无法接受。但是,佛陀暂时用无记法的方式,那对方是可以得到利益的,因为他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我们有时候面对一些人的问题,也要学习佛陀的这种回答方式。否则,如果对方根本不承认前生后世,你就直接按某一种观点回答的话,那就会因为和对方的根本观点不符合,不会对他起到实际的利益。

  (这里的“了知心出等”,“心出”是法尊法师的翻译,藏文中是“动摇”,动摇也有心出的意思吗?法尊法师有一个《现观庄严论略释》,不知道他的这个讲义是怎么解释的?也是讲“心出”吗?你们方便的时候看一下噢,学的时候要对照很多的资料,这才是真正的闻思,对吧。)

  2、《中论讲记》25观涅槃品104-114讲记:

  丑二、(成立无记见不合理)分二:一、宣说无记见;二、破斥无记见。

  寅一、(宣说无记见):

  灭后有无等,有边等常等,

  诸见依涅槃,未来过去世。

  如来灭度后有无等四边,世间是有无等四边,世间是常无常等四边,以及身体与寿命是一体还是异体,这些见分别依涅槃、未来世和过去世而安立。

  颂词中讲到的十四种无记法,前文已多次提及过。在释迦牟尼佛尚未出世的时候,印度等地有许多外道,这些外道所持的见解不离常断二见,广分则有六十二种或三百六十种之多。外道论师始终耽著器情世间是有边、无边……如来出世以后,外道即以十四种法问于佛陀。佛陀彻底了达一切众生的根基,知道不论作何种回答外道都会落入戏论,所以默而不答,以佛陀未作回答故称为十四种无记法。

  十四种无记见是:如来灭度以后是有、无、有无二俱还是二者皆非;世间是有边、无边、有无二俱还是二者皆非;世间是常、无常、常无常二俱还是二者皆非;身体和生命是一体还是异体。如来灭后的四种见是依涅槃生起的;世间是有边无边等四种见是依于未来世生起的;器情世间是常无常等四种见是依于过去世而提出的。

  其实,从诸法的本体而言,十四种见都不成立,因为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如果在空性中可以成立这些边戏,那么石女的儿子也可以说是有边、是无边……但这根本不可能成立。所以下面龙猛菩萨站在空性的角度对这些边执见一一予以遮破。

  寅二、(破斥无记见)分二:一、破前八无记见;二、破后六无记见。

  卯一、(破前八无记见):

  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缘故,哪里存在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呢?

  表面上看这一颂只遮破了四边,但实际上已遮破了十四无记中的八种见,一是依靠涅槃而提出的四种见,即如来涅槃以后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一是依靠未来而提出的四种见,即世间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缘故,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都无法成立。既然释迦牟尼佛的本体不成立,那么佛灭度以后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怎么会成立呢?既然世间的本体不成立,那么世间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怎么会成立呢?这八种边都不成立。

  卯二、(破后六无记见):

  何者为一异,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缘故,哪里有一体异体?哪里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这里破十四种无记中的后六种见。和前面的推理方式一样,一切法空性的缘故,怎么会有身体和生命的一体异体呢?又怎么会有器情世界的常、无常、二者兼具、二者皆非呢?这六种见根本不可能成立,就像石女的儿子不存在,则不会有他的相貌端严、身材魁梧一样,因为差别事不成立,差别法也根本不可能成立。

  (学习笔记:十四种无记见是14=4+4+4+2=常+断

  4=如来灭度以后是有、无、有无二俱还是二者皆非→→四种见是依涅槃生起的;

  4=世间是有边、无边、有无二俱还是二者皆非→→四种见是依于未来世生起的;

  4=世间是常、无常、常无常二俱还是二者皆非→→四种见是依于过去世而提出的;

  2=身体和生命是一体还是异体。)

  3、《杂阿含经》,大正藏No. 0099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卷第三十四/(九六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外道出家名曰郁低迦。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云何。瞿昙。世有边耶

  佛告郁低迦。此是无记

  郁低迦白佛。云何。瞿昙。世无边耶。有边无边耶。非有边非无边耶

  佛告郁低迦。此是无记

  郁低迦白佛。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周匝绕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处。如是。世尊虽不用心觉悟众生。一切世间从此道出。及以少分。然知众生正尽苦。究竟苦边者。一切皆悉从此道出

  时。郁低迦外道出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而去

  4、《中阿含经》,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卷第六十/(二二)中阿含例品见经第九(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尊者阿难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于是。有一异学梵志。是尊者阿难未出家时友。中后彷徉。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语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阿难答曰。梵志。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异学梵志即便问曰。所谓此见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沙门瞿昙知此诸见如应知耶

  尊者阿难答曰。梵志。所谓此见。世尊.如来.无所著.正尽觉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世尊.如来.无所著.正尽觉知此诸见如应也

  异学梵志又复问曰。所谓此见。沙门瞿昙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沙门瞿昙云何知此诸见如应耶

  尊者阿难答曰。梵志。所谓此见。世尊.如来.无所著.正尽觉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异学梵志。如是具.如是受.如是趣.如是生.如是至后世。所谓此是世尊.如来.无所著.正尽觉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如是知此诸见。此诸见应如是知

  异学梵志白曰。我今自归于阿难

  尊者阿难告曰。梵志。汝莫自归于我。如我自归于佛。汝亦应自归

  异学梵志白曰。阿难。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尊者阿难所说如是。彼异学梵志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奉行

  见经第九竟(六百二十五字)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己六、事业无分别任运自成之功德:

  以四偈说明说法、示现种种事业、不间断、显现生减相:

  如鼓未擂击,普皆出音声,

  如来无造作,普皆出善说。

  声闻们精勤于自利,至涅槃时所为相续中断,佛陀行他利是无有勤作分别念任运自成不间断,因此超胜。如同天人福报所形成的天鼓,何时帝释天要享受五欲妙,谁也未曾擂击,而发出随应欢喜享受五欲妙的声音,何时要从五欲妙中退出,它就会发出退出五欲妙的声音,克胜非天时发出胜利的声音,于放逸者前发出无常等声音。同样,圆满的佛陀也是安住于无漏法界中,无有分别念,无有想“对此人宣说此法”之分别念的造作或勤作,普遍传出随应各自意乐的种种正法善说。

  犹如摩尼珠,无勤显自光,

  佛陀无造作,定显诸事业。

  如同如意宝珠无有勤作而显现自光遍照诸方,同样,佛陀也无有当行此等众生之利益的动机造作或分别,而如宝珠般以任运自成利益所化的方式必定显示身语意的种种事业。

  犹如虚空中,世事不断现,

  如是无漏界,佛业不间断。

  如同虚空中,器世界成住坏、有情的行住等事不间断显现,同样,佛陀虽然安住于无漏法界清净处,但于其中如如不动而于十方未来际间他的事业一直连续不断。

  犹如虚空中,事恒有坏生,

  无漏法界中,佛业有生灭。

  虽然是不间断,但以所化众生的原因,佛陀的事业显现入不入的生灭,就像这个虚空中恒时显现内外事物生住,有些事物坏灭,诸如森林、房舍等失火焚烧、有情死亡之类以前有的毁坏,也有内外事物重新产生。同样,无漏法界中,佛陀色身于世间幻化等事业也因所化而有显现重新产生,以前有的毁灭。

  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分三:一、法相甚深;二、处甚深;三、事业甚深。

  庚一(法相甚深)分四:一、清净之法相;二、胜我之法相;三、非应授记法之法相;四、解脱之法相。

  辛一、清净之法相:

  前后虽无别,无有诸障垢,

  真如许佛陀,非净非不净。

  自性清净的真如,从异生凡夫位至佛陀之间,前后虽然无有差别,因为空性自性光明何时自本体也无有变化,但将无有一切客尘障垢的真如,承许为佛陀,具有客尘时,不称为佛陀界,自性清净原本清净,既不是重新清净也不是因客尘而不清净,因此清净之法相甚深。

  认为“如果原本无垢清净则众生为何不成佛?如若后来垢染清净时才是佛那就不是原本自性清净”的智慧浅薄者难以通达此理。

  辛二、胜我之法相:

  空性即清净,无我得胜我,

  佛得净我故,成大本性我。

  空性自性光明就是自现客尘清净时,获得无有人法二我,因此获得诸法的自性或实相殊胜的我或自性或体性,诸佛获得了最极清净的本性,因此名为诸法无误实相真如本性大我。执著二我的耽著境是我(“是我”,应该改为“并不是我”),因为有实法上无有的缘故,无有二我的真如远离有无边,即是无误实相,因此现前它就是最殊胜的我,称为大本性我。

  辛三、非应授记之法相:

  是故佛非有,亦不说无有,

  问佛如是语,许为无记理。

  因此,佛陀不是以人、法之自性相而存在,真如超越戏论的自性中也不说无有,依于二法之心于名言中将补特伽罗相似相续执为佛陀,向佛询问佛灭度后再生不再生?佛灭度后有还是无?如此分别二边,对此承许是佛未授记之理,因为佛陀超离有无二边,无有生不生的名言。

  假设问化身再不再现世间?在有所化的地点时间会反复出现,乃至众生际都存在,但与众生死后出生形式不同,对方是像询问众生死亡后生不生想成普通众生死后受生那样询问佛陀再不再生的,佛陀无有真正自相的生、现,因为是真如本性。

上一篇:NO.2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